① 古代是如何提炼水银的!
古人制造水银一般制法就两种:其一在封口的容器中加入朱砂和碳酸钠,也就是碱烧灼,通过管路将汞蒸汽导入到水箱中冷却凝固,可以得到金属汞。
其二是直接在开口的容器中灼烧朱砂,得到金属汞。这种方法危险性很大,容易中毒。
古代人其实是发现了朱砂矿,这些辰砂类矿物本身就是汞的化合物,比如硫化汞等等。中国本身就是辰砂矿的最大矿床之一,这方面的资源数不胜数。
先民也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将辰砂当做红色颜料使用。多个公元前几千年的遗址里都发现了辰砂的使用。
对这个东西,中国人并不陌生,鸡血石也是这一类。它同时还是我们用了上万年的颜料,皇帝御笔朱批的红墨水、鬼画符的红颜料、漆器的红颜色、妇女额头的妆容等等。
(1)水银发明史扩展阅读:
古人保存水银的方法很简单,像泡菜那样,用水密封即可。量大的话整个坛子封闭后沉入水中或比较阴冷恒温的地窖。
因为汞需要一定温度挥发,故而保持低温就能有效控制和保存水银。古人在这方面的智慧非常值得钦佩。几千年的发展,对水银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
古人很早就明白如何用朱砂制造水银,又如何用硫磺与水银一起制造朱砂,这本质也是一种水银的保存方法。
葛洪那时候已经懂得烧水银了,而且掌握了水银结合硫磺变回朱砂的办法。但他认为水银是好东西,是吃了能长生的神药。
② 历史上汞的毒性的研究,或者是汞的发展历史
水银曾被形容为流动的银子,它在拉丁文中被称为“液体之银”和“流动之银”,这两个词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了水银的形象。水银的比重为13.6,与相同体积的水相比,它要重好几倍。它是唯一一种在室温下呈液态的金属。
水银原子与其他金属的结合比水银本身原子之间的结合更为紧密,铁和铂是水银喜欢结合的金属。水银与其他金属在一起形成的合金叫做汞合金,根据合金中水银含量的多少,可分别呈液态或固态。水银易于与其他金属结合的特性,使得它在化工产品制造业、牙科行业以及冶金行业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水银存在于少数几种矿石中,最为普遍的是一种红砖色的辰砂,也叫朱砂、银朱。它多分布在火山地区,特别是在靠近温泉处。
水银的流动特性、较大的比重,以及它银亮的外表,曾使埃及、罗马、中世纪的阿拉伯以及欧洲的一些古代炼金术士们为之着迷。他们中许多人相信水银是其他许多金属的基础,其他的金属和矿物都是由它产生的。他们想从水银中提炼金子等珍贵的金属来,虽然最后都宣告失败,但这些古代炼金术士们却是最早炼出汞合金的人,也是最早通过加热辰砂获取水银的人。
其后,水银在一些早期科学实验工作中也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科学萌芽时期的一些实验导致了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为现代化学和物理学奠定了基础。18世纪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用水银化合物进行实验,并提出了燃素说,这一理论错误地假定,燃烧着的物质会产生一种叫做燃素的物质~
③ 古代水银怎么来的
中国人和印度人很早就知道汞了。在前1500年的埃及墓中也找到了汞。前500年左右它和其他金属一起用来生产汞齐。古希腊人将它用在墨水中,古罗马人将它加入化妆品。炼金术士以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汞组成的,假如他们能将汞固体化,汞就会化为金。
18世纪和19世纪中汞被用来将做毡帽的动物皮上的毛去掉,这在许多制帽工人中导致了脑损伤。
在西方,炼金术士用罗马神使墨丘利来命名它,它的化学符号 Hg 来自拉丁词 hydrargyrum ,这是一个人造的拉丁词,其词根来自希腊文 hydrargyros ,这个词的两个词根分别表示“水”( Hydro )和“银”( argyros )。炼金术士给汞的符号是??。
来源
汞是地壳中相当稀少的一种元素,极少数的汞在自然中以纯金属的状态存在。朱砂(HgS)、氯硫汞矿、硫锑汞矿和其它一些与朱砂相连的矿物是汞最常见的矿藏。大约世界上50%的汞来自西班牙和意大利,其他主要产地是斯洛文尼亚、俄罗斯和北美。朱砂在流动的空气中加热后汞可以还原,温度降低后汞凝结,这是生产汞的最主要的方式。
中国古代是加热朱砂得到的, HgS=(加热)=Hg+S
丹砂矿业是巴人在彭水的一项重要的矿冶业,丹砂开采是巴族垄断了的手工业,乌江流域巴人祖先禀君所居的鄂西武落钟离山的赤穴,就是一个丹砂矿穴,后来迁入盛产朱砂的郁山(即今彭水郁和黔江相邻一带)。巴人一边查盐,一边采掘丹砂。早在石器时代就开始用丹砂作颜料或涂料,后来又被用于医疗方面,丹砂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之药,医疗范围很广,内服可以镇静养神,益气明目,通血脉,上烦荡,杀魅邪恶,除中恶,腹病,毒气等疾病,亦可用于外治。所以古代社会各阶层都需要丹砂。《逸周书·王会篇》就提到有人问周成王贡献丹砂之事。同时热丹砂可以提炼出汞——水银,而水很又是道教丹鼎派炼丹术的必须物品。葛洪在《抱朴子·仙药》中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所谓“仙药”即“长生不死之药,从荆王,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直到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派人寻找“不死之药”。《山海经·海内西经》所载”:“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表明早在商、周之际,巫巴山地诸巫已经掌握并施用“不死之药”——丹砂了。由此可见,丹砂的开采利用,在巴族具有十分悠以的历史,巴人立国以后,丹砂的主要产地——涪陵,成了巴国的重要市镇,丹砂的开发、利用也成了巴国百姓的一项重要产业,由此,不少古籍中称丹砂为巴砂。
晋人徐广注《史记》,在“丹穴”下注:“涪陵出丹”,《后汉书·郡国志》记叙全国1000余县,所记产丹之县只有两个:除涪陵外,便是贵州北盘江的谈指(今贞丰县北);《图经》更明确地说:“丹砂出自符(涪)陵山谷中。”
涪陵产丹的历史最早见于周初。《逸周书》载:“成周之会……卜人以丹砂”。王应注卜即濮也。濮人在古代散居西南各地,被称“百濮”。何当岳《南蛮经流》认为,濮与涪音近,“涪江、涪陵,当因濮人所居而得名。”
涪陵出产的丹砂是从郁江入乌江再转入长江外运销售的。所以,乌江古名“丹涪水”《华阳国志·巴志》。唐代诗人杜甫在叙事诗《覆舟二首》中,记述了巫覆舟事,中有“丹砂同石句”。可见,直到唐代,仍有丹砂经此水路外运。
西汉在今郁山建涪陵县,辖今彭水、黔江、酉阳,秀山、石柱南部,武隆东部及贵州的道真、正安、沿河、务川、印江、德江、思南等地。如今的重庆市涪陵区那时还叫枳,不叫涪陵。东汉时期,枳才被涪陵之名所取缔一直到如今。
《史记一货殖列传》说:“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这段文字透出的信息较多,一是寡妇巴清是靠采掘丹砂致富的,而且富得滴油,富得“用财自卫,”用钱养了一支庞大的军队,足以保护丹砂的开采和运输;二是秦始皇对巴清寡妇格外关照,秦国灭了巴后,始皇为什么对一个巴族寡妇如此厚爱呢,原因也许是秦始皇寻找不死之药——丹砂,需要清寡妇支持。再就是丹砂炼成的水银,为传统的尸体防腐剂,皇帝墓中多灌水银。有文献记载,山东的齐桓公墓,成都的蚕从氏墓及西安的秦始皇陵都灌有水银。齐桓公死于公元前643年,那时,丹砂已被用来提炼水银了。山东、成都、西安均不产丹砂,他们墓中所用,主要为涪陵所产,《史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样规模大的水银墓是需要多少水银?难怪秦始皇那么礼遇巴人遗孀,也就不难理解了,还为她筑怀清台。
唐人萧德言等在《括地志》中认为,怀清台在长寿县怀潜山,即贞女山。张守节《史记正义》及《辞源》等文史工具书也取其说。清代嘉庆《四川通志》在援引上说后,称“皆无所考”仍为历史悬案。
1942年,郭沫若在其历史剧《高渐离》中,两次借剧中人之口提出巴寡妇的籍贯,说她是涪陵人,历史剧是文学作品,允许虚构,但作为历史学家郭沫若,说巴寡妇是涪陵人是有根据的。
今彭水境内有朱砂窝,朱砂硐等地名,当为古代采丹砂的遗址。1987年文物普查时,在含乡“银洞中”发现有炼制水银的罐子100多个,为古代采丹炼水银的遗物。有“巴巴台岩口”,为通酉阳的要道。解放前有人曾在这条古道旁边发现有立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指路碑”上刻“上至巴寡台岩口”字样。蔡盛炽认为这就是秦始皇为巴寡妇清所筑的“女怀清台”当地其附近。据他说还有清姓人家,这为巴寡妇后家无疑,这里离郁山不到40公里,郁江码头不到30公里,西汉属涪陵县,东汉属盛产丹砂的丹兴(黔江)县。为古代陆运丹砂的重要孔道之一,且其地高峻,为筑台的理想场所。只是苦于难找到遗物,不足证明之。
东汉时,曾在盛产丹砂的今黔江另置丹兴县,三国时,由于丹兴县的丹矿衰竭而废置但乌江人采丹活动并未中止,而是治着武陵山脉向东开采。南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还有开采朱砂,炼水银的记载。《嘉靖思南府志》载:当地人们“采砂为业”,“务川有板场,木悠,岩前等坑,砂产其中,坑深约十五六里。居人以皮为帽,悬灯于额,入而采之,经宿乃出。所得如芙蓉箭镞者为上,……砂烧水银,居人指为生计,岁额水银一百六十斤入贡,而民间贸易,往往用之,比于钱钞焉。”
就连明·永乐十一年(1413)一月,朱元璋等革职建办思南,思州田氏宣慰司,借口便是“因争务川砂坑,相互仇杀,不听朝近调处,”为名。
可见巴人开采丹砂历史之悠久,获利之大。对乌江文化影响之深。
秦始皇地宫之迷
墓室约一个足球场大,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我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绍,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环境所工程师周小虎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区气温降至零下12摄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树正常开花结果,而在封土堆南墙外的石榴树却冻害严重,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差别特别明显。“墙外的土壤未经扰动,而封土堆土壤的结构和含水量则已发生改变,又因为墙内地下存有地宫,才使得土壤相对温度较高,从而造成植物长势的差异。”周小虎解释说。
宫墙坚固墓室未坍塌
在这次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段清波说,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超出我们预想的是,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段清波说,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
“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称为‘秦陵式’。秦陵式宫墙对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还无法预知。”段清波说。
地宫有道“防水大坝”
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说,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段清波说,《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段清波风趣地说:“秦人太聪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国家大剧院,也不过是按照这套办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
宫内水银防腐防盗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介绍,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如果这被证实,说明秦代对中国地理就有了调查和研究,也是个新发现。”刘士毅说。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物探同时还发现,地宫中有石质墓室的存在。
墓室只有东西两墓道
以前曾有媒体报道称,考古人员用钻探方法在封土东边发现了5条墓道,封土西边北边也各找到1条。在昨日的验收会上,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澄清说,根据这次探测结果,除了东、西各一条墓道外,其余则是一些陪葬坑。
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应为4条,但目前却仅仅发现了东、西两条墓道。这一发现在昨日会上引起专家的极大关注。
“意料之外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来就是个怪人!”段清波说,秦始皇在位期间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象: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建造近60平方公里的陵园和庞大的兵马俑陪葬坑……“秦始皇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谁都说不清楚。这位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后留下的陵墓必然会扑朔迷离。”段清波说。
据悉,此次探测一期工程完成后,二期工程还将对陵墓深入研究。
四大谜底揭开
1、地宫在不在骊山?民间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专家用遥感和物探方法进行探测,确认地宫就在秦陵园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2、墓室完好与否?探测发现,墓室周围有一圈极厚的宫墙,墓室完好无损与此密切相关。这种新发现的墓葬形式被称为“秦陵式”。3、地宫有无水银?探测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水银,且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证明。4、墓道有几条?探测结果表明,只有东、西各一条墓道。而从商周到汉代,帝王墓道通常为东南西北4条。这一新发现引起专家极大关注。
史记·勘察
关于秦地宫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
④ 水银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水银也就是汞.中国人和印度人很早就知道汞了。 在前1500年的埃及墓中也找到了汞 。前500年左内右容它和其他金属一起用来生产汞齐。古希腊人将它用在墨水中,古罗马人将它加入化妆品。炼金术士以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汞组成的,假如他们能将汞固体化,汞就会化为金
⑤ 水银是怎样形成的呢
水银
汞
汞 是一种化学元素,俗称 水银 (汞亦可写作銾)。它的化学符号是 Hg ,它的原子序数是80。它是一种很重、银白色的液态过渡金属。因着这特性,水银被用于制作温度计。
特性
汞导热性能差,而导电性能良好。
汞很容易与几乎所有的普通金属形成合金,包括金和银,但不包括铁。这些合金统称汞合金(或汞齐)。
该金属同样有恒定的体积膨胀系数,其金属活跃性低于锌和镉,且不能从酸溶液中置换出氢。通常的汞化合物中,它的化合价是 +1 或者 +2。很少有 +3 价的汞化物存在。
商业上有关汞的交易一般以一个“烧瓶”的容量作单位,约重34.5公斤。
应用
汞最常用的应用是制造工业用化学药物以及在电子或电器产品中获得应用。汞还被用在温度计中,尤其是在测量高温的温度计中。除此之外汞还被用在:
汞可以将金从其矿物中分解出来,因此经常被用在金矿中。
汞还被用在气压计和扩散泵等仪器中。
汞的三相点是-38.8344 °C,它是一个温度的标准点。
气态汞被用在汞蒸气灯中。
其它用途:水银开关、杀虫剂、牙医用的汞齐、生产氯和氢氧化钾的过程中、防腐剂、在一些电解设备中充当电极、电池和催化剂。
历史
中国人和印度人很早就知道汞了。在前1500年的埃及墓中也找到了汞。前500年左右它和其他金属一起用来生产汞齐。古希腊人将它用在墨水中,古罗马人将它加入化妆品。炼金术士以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汞组成的,假如他们能将汞固体化,汞就会化为金。
18世纪和19世纪中汞被用来将做毡帽的动物皮上的毛去掉,这在许多制帽工人中导致了脑损伤。
在西方,炼金术士用罗马神使墨丘利来命名它,它的化学符号 Hg 来自拉丁词 hydrargyrum ,这是一个人造的拉丁词,其词根来自希腊文 hydrargyros ,这个词的两个词根分别表示“水”( Hydro )和“银”( argyros )。炼金术士给汞的符号是�7�7。
来源
汞是地壳中相当稀少的一种元素,极少数的汞在自然中以纯金属的状态存在。朱砂(HgS)、氯硫汞矿、硫锑汞矿和其它一些与朱砂相连的矿物是汞最常见的矿藏。大约世界上50%的汞来自西班牙和意大利,其他主要产地是斯洛文尼亚、俄罗斯和北美。朱砂在流动的空气中加热后汞可以还原,温度降低后汞凝结,这是生产汞的最主要的方式。
化合物
汞的常见化合物有:
氯化亚汞(HgCl),又称甘汞,有时还在医学中被应用。
氯化汞(HgCl 2 ),是一种腐蚀性极强的剧毒物品。
雷酸汞经常被用在爆炸品中。
硫化汞:又名朱砂,是一种很高质素的颜料,常用于印泥。朱砂也是一种矿石中药材,也是道士鍊丹的一种常用材料。
汞的有机化合物也很重要。甲基水银是一种经常在河流或湖泊中被发现的很危险的污染物。
实验发现在电弧中惰性气体可以与汞蒸气反应。这些化合物(HgNe、HgAr、HgKr和HgXe)以范德华力相连。
同位素
汞有七种稳定的同位素,其中最丰富的是Hg-202(26.86%),寿命比较长的放射性同位素有Hg-194(半衰期444年)和Hg-203(半衰期46.612天),其他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均小于一天。
注意
纯汞是有毒的,但它的化合物和盐的毒性非常高,口服、吸入或接触后可以导致脑和肝的损伤。因此,今天的温度计大多数使用酒精取代汞。一些医用温度计仍然使用汞因为它的精确度高。
在标准气压和温度下,纯汞最大的危险是它很容易氧化而产生氧化汞,氧化汞容易形成小颗粒从而加大它的表面面积。
虽然纯汞比其化合物的毒性低,但它依然是一种很危险的污染物因为它在生物体内形成有机化合物。
最危险的汞有机化合物是C 2 H 6 Hg,仅数微升接触在皮肤上就可以致死。
汞是一种可以在生物体内积累的毒物,它很容易被皮肤以及呼吸和消化道吸收。水俣病是汞中毒的一种。汞破坏中枢神经组织,对口、粘膜和牙齿有不利影响。长时间暴露在高汞环境中可以导致脑损伤和死亡。尽管汞的沸点很高,但在室内温度下饱和的汞蒸气已经达到了中毒计量的数倍。
因此在操作汞时要特别小心。盛汞的容器要特别防止它溢出或蒸发,加热汞一定要在一个通风和过滤良好的罩子下进行。此外,有些汞的化合物会自动还原为纯汞,而纯汞则会蒸发,这往往会被忽视。
⑥ 古代人是从哪提炼出了水银
汞的俗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液银”《史记》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丹穴”即汞矿,可知战国时已有采汞的矿业。又记载秦始皇陵墓中有大量水银。出土文物的检测表明,春秋末战国初期已有用汞齐鎏金的技术。炼汞的原料是硫化汞(HgS),古称丹砂、砂或辰砂。硫化汞在空气中加热即能分解成汞,其关键在于如何使生成的汞蒸气不被氧化并有效地冷凝收集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邕人炼丹砂为水银,以铁为上下釜。上釜盛砂,隔以细眼铁板;下釜盛水,埋诸地。合二釜之口于地面,而封固之。灼以炽火。丹砂得火,化为霏雾,得水配合,转而下坠,遂成水银。”清康熙年间田雯所撰《黔书》记贵州提炼水银的方法:“灶有大小,釜亦如之。大者容砂二十升,离而为十层,次八之间,以稃布陈汞灰于其上。治以杓,中凹而围凸。覆以釜,差杀之,揉盐泥而涂其唇筑之。乃煅之。凡一昼夜而汞成;滴滴悬珠,漾灿,皆升于覆釜之腹。”这种炼汞设备很多地区一直采用。操作过程为:先将矿石敲碎,经过手选以提高品位,然后放入下面生铁锅中(俗称“地锅”),下面烧火,上面覆以另一锅(俗称“天锅”),两锅之间须密封,以防止汞蒸气逸出。天锅顶上筑一泥胆,向上通至“银钵”(即冷凝器)。银钵系陶质小缸,为提高冷凝效率,可在其上淋洒冷水。汞蒸气在钵内冷凝成小珠,附着于内壁。为防止汞珠坠落,可先在钵内用水和桐油的混合物涂抹,以增加吸附能力。“银钵”须不断更换,否则小汞珠将逐渐汇集成大珠,重新落入地锅取下的“银钵”待冷却后,用毛帚仔细刷下汞珠。 中国汞矿主要分布于贵州东部、湖南西部。已探明的汞矿资源仅次于西班牙,居世界第二位。《明史?食货志》记载,贵州大万山长官司有水银朱砂场局,据此可以推知该地采汞至少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近代采汞始于19世纪末,1899年英法商人以借款办矿为名,建立了“英法水银公司”,建竖炉炼汞。1908年清政府收回了矿权,转为民营开采。1941年国民党政府成立了资源委员会汞业管理处(后改名西南汞矿局)经营汞业,1946年改组为益民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湖南贵州一带汞矿进行了全面勘探和规划;改进采矿方法;建立机械化选矿设施;采用新型冶炼设备,其中蒸馏法和回转窑处理汞矿的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使汞工业有了新的发展。80年代初有汞企业13个,其中贵州汞矿历史悠久,规模较大。1982年汞产量是1952年的 9.1倍,朱砂 (HgS)产量是1952年的33倍。汞仍是中国重要出口品之一,1950~1980年累计出口汞约 1.8万吨。在防护汞中毒方面,从70年代开始做了大量的工作,使矿区环境保护和安全防护状况有了显著改善
⑦ 水银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啊, 好象很早以前就有它了,
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把丹砂(也就是硫化汞),在空气中煅烧得到汞。但是生成的汞容易挥发,不易收集,而且操作人员会发生汞中毒。中国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改用密闭方式制汞,有的是密闭在竹筒中,有的是密闭的石榴罐中。
在自然界中,汞多以化合物的性质存在,汞亲铜和硫,故汞大部分以硫化汞(朱砂)的形式分布。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掌握了朱砂提汞的方法,即在空气中煅烧,收集蒸发的汞蒸气并冷凝既得金属汞。
在空气流中加热辰砂,所得蒸气经冷凝可得汞。
将辰砂在空气中焙烧或与生石灰共热得到。
汞是化学元素,元素周期表第80位。俗称水银。还有“白澒、姹女、澒、神胶、元水、铅精、流珠、元珠、赤汞、砂汞、灵液、活宝、子明”等别称。元素符号Hg,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6周期、第IIB族,是常温常压下唯一以液态存在的金属(从严格的意义上说,镓(符号Ga,31号元素)和铯(符号Cs,55号元素)在室温下(29.76℃和28.44℃)也呈液态)。汞是银白色闪亮的重质液体,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酸也不溶于碱。汞常温下即可蒸发,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剧毒(慢性)。汞使用的历史很悠久,用途很广泛。 在中世纪炼金术中与硫磺、盐共称炼金术神圣三元素。
汞在自然界中分布量极小,被认为是稀有金属,但是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水银。天然的硫化汞又称为朱砂,由于具有鲜红的色泽,因而很早就被人们用作红色颜料。根据殷虚出土的甲骨文上涂有丹砂,可以证明中国在有史以前就使用了天然的硫化汞。
根据中国古文献记载:在秦始皇死以前,一些王侯在墓葬中也早已使用了灌输水银,例如齐桓公葬在今山东临淄县,其墓中倾水银为池。这就是说,中国在公元前7世纪或更早已经取得大量汞。
中国古代还把汞作为外科用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的《五十二药方》,抄写年代在秦汉之际,是现已发掘的中国最古医方,可能处于战国时代。其中有四个药方就应用了水银。例如用水银、雄黄混合,治疗疥疮等。
东西方的炼金术士们都对水银发生了兴趣。西方的炼金术士们认为水银是一切金属的共同性——金属性的化身。他们所认为的金属性是一种组成一切金属的“元素”。
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把丹砂(也就是硫化汞),在空气中煅烧得到汞。但是生成的汞容易挥发,不易收集,而且操作人员会发生汞中毒。中国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改用密闭方式制汞,有的是密闭在竹筒中,有的是密闭的石榴罐中。
根据西方化学史的资料,曾在埃及古墓中发现一小管水银,据历史考证是公元前16—前15世纪的产物。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首先制得了大量水银。
⑧ 体温计的发展历史
伽利略在一次课堂上问自己的学生一个问题:“把不同温度的水,装进瓶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同学们各抒已见,其中有一位同学不经意说:“是不是像气球可以增大也可以缩小。”学生的回答启发了伽利略,反过来,从水的体积变化,不也就能测出水的温度变化了吗?这样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枝体温表。
体温计是在温度计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伦海特,初期研制的体温表是把盛着酒精的玻璃管放在冰雪和盐的混合物里,看玻璃管内酒精降到哪里,刻上一条线,然后把表含入口中,看酒精升到哪里,又刻上一条线。把这两条线作为固定点,再把两条线之间分成0~96°。这就是初期的体温计。后来,华海伦特把冰点定为32°,沸点为212°,发明了华氏温标。1742年又发明了0~100°的摄氏温标,从此实现了体温计的刻度标准化。
1865年,英国的阿尔伯特发明了一种很有特色的体温计,特点是储存水银的细管里有一狭道,当体温计接触人体后,水银很快升到人体实际体温处,取出后水银柱不下降,而是在狭道处断开,使狭道以上部分始终保持体温度数。这种温度计受到了临床的欢迎和普及应用。
⑨ 体温计是谁发明的
1592年,伽俐略创制成功第一支温度计。那是一根有刻度的直形细长玻璃管,在玻璃管上等距离地标上刻度。封闭的一端呈球形,另外一端事先在管内装进一些带颜色的水,并将这未封闭的一端倒插入盛有水的容器中。
当周围的气温发生变化时,管内水柱的高低也随之发生变化。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玻璃球内气体膨胀,使玻璃管中水位降低;反之,温度较低时,玻璃球内气体收缩,玻璃管中的水位就上升。由此得知气温的高低。
(9)水银发明史扩展阅读:
温度计研发历史
古希腊人早就知道空气在受热的时候会膨胀,在大约2000年前,亚历山大的英雄(Hero of Alexandria),这其实是一希腊人,生活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名字叫“Hero”,他发明了一个类似蒸汽机的东西,用的就是热气膨胀的原理,但这个还不是温度计。
直到1592年,伽利略发明了一个类似温度计的东西,这个也可以测定气压,1612年,伽利略的朋友Santorio Santorio (1561-1636),他把伽利略的温度计改造了一下,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随着温度的变化,空气收缩膨胀,彩色的液体高度也随着变化,他用这个测定人体的温度变化,算是世界上第一个体温表。
直到1713年,Daniel Fahrenheit(1686-1736)在温度计上放上了刻度,首先把冰融化的温度和健康人体的温度两个刻度标上,但他很快意识到,冰融化的温度是不变的,但水结冰的温度则是变化的,他把冰,水和盐混在一起,这个温度作为0度,而冰融化的温度是32度,人体的温度是96度。
1835年,人们发现人体的正常温度是98.6度(就是摄氏37度)。Fahrenheit有的时候用酒精作为表示温度的液体,但后来他选择了水银,以后这个温度计的上限订到了水沸腾的点,212度。这个就是英国美国使用的华氏度。
1742年,瑞典的天文学家Anders Celsius(1701-1744)把水结冰的点定位0度,水沸腾的点定位100度,之后Carolus Linnaeus(1707-1778)把这个顺序倒了过来,就是现在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摄氏度。
从摄氏度的国家来到使用华氏度的国家非常不习惯,要经常把华氏度转换成摄氏度,才能明白天气预报是什么意思,很多年后才习惯华氏度,具体转换是F=9/5C+32,C=5/9(F-32),心算还是比较困难的。
1848年Kelvin引入一个绝对0度的概念,就是摄氏零下273.5度,然后摄氏0度就是273.15K, 100摄氏度就是373.15K。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温度计的历史
⑩ 水银是谁发现的
应用历史
中国人和印度人很早就知道汞了。在前1500年的埃及墓中也找到了汞。前500年左右它和其他金属一起用来生产汞齐。古希腊人将它用在墨水中,古罗马人将它加入化妆品。炼金术士以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汞组成的,假如他们能将汞固体化,汞就会化为金。
18世纪和19世纪中汞被用来将做毡帽的动物皮上的毛去掉,这在许多制帽工人中导致了脑损伤。
在西方,炼金术士用罗马神使墨丘利来命名它,它的化学符号 Hg 来自拉丁词 hydrargyrum ,这是一个人造的拉丁词,其词根来自希腊文 hydrargyros ,这个词的两个词根分别表示“水”( Hydro )和“银”( argyros )。炼金术士给汞的符号是☿。
水银在中国也曾作药用,早在晋朝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卷六中,有“葛氏疗年少气充面生包疮”处方:胡粉、水银、腊月猪脂和熟,研令水银消散,向暝以粉面,晓拭去,勿水洗。至暝又涂之,三度即差。
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有防盗,防腐,模仿自然景观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