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什么形容模仿的成语
范水模山 比喻效法模仿他人
葫芦依样 依样画葫芦。比喻只是模仿,缺乏创造
画虎类犬 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伦不类
描头画角 比喻刻意模仿,毫无新意
婢作夫人 婢:侍女;夫人:主妇。旧时指在文艺方面虽刻意模仿别人,但才力和作品的规模总赶不上。
步人后尘 后尘:走路或行车时后面扬起的尘土。指跟在人家后面走。比喻追随模仿,学人家的样子,没有创造性。
东施效颦 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邯郸学步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画虎成狗 画老虎不成,却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画虎类狗 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刻鹄类鹜 刻:刻画;鹄:天鹅;类:似,象;鹜:鸭子。画天鹅不成,仍有些象鸭子。比喻模仿的虽然不逼真,但还相似。
莫辨楮叶 莫:不;辨:分辨。不能分辨楮叶的真假。比喻模仿逼真或以假乱真。
惟妙惟肖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心慕手追 慕:羡慕;追:追求。心头羡慕,手上模仿。形容竭力模仿。
学步邯郸 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机械地模仿,不但学不互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
亦步亦趋 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依样画葫芦 照别人画的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没有创新。
优孟衣冠 优孟:春秋时楚国著名的的演杂戏的人,擅长滑稽讽谏。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照葫芦画瓢 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照猫画虎 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重规迭矩 规与规相重,矩矩与相迭,度数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复。
自出心裁 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出于自己的创造。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迭矩重规 规与规相重,矩矩与相迭,度数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复。
活剥生吞 比喻机械地搬用或生硬地模仿。语出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李义府尝赋诗曰:‘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乃为诗曰:‘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人谓之谚曰:‘活剥王
聋者之歌 聋者学人唱歌,却听不到歌声,无以自乐。形容模仿别人的行为,实际上并不了解其中真义。
鲁斤燕削 鲁之削(小刀),宋之斤(斧头),质量都很好;如易地生产,在鲁造斤而在燕制削,质量不会优良。比喻由于地域等条件限制,学习模仿达不到原来水平。
三迁之教 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体规画圆 犹言依样画葫芦。谓墨守成规,一味模仿。
体贴入妙 谓体会领悟深刻细致,而使描写或模仿巧妙逼真。
土偶蒙金 在泥塑人像外面涂上金粉。比喻因袭模仿,徒有其表。
枉辔学步 比喻错误地模仿别人。
维妙维肖 形容描写或模仿非常逼真传神。
唯妙唯肖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巧妙,非常逼真。
效颦学步 比喻盲目模仿而弄巧成拙。亦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一步一趋 ①形容紧跟着行走。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常含贬意。
鹦鹉学语 鹦鹉:一种能学人发音的鸟。鹦鹉模仿人学习讲话。比喻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亦作“鹦鹉学舌”。
禹行舜趋 《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杨倞注:“但宗圣人之威仪而已矣。”原谓仅模仿圣贤之外表而不注意内在的品德修养。后亦用以形容举止循规蹈距。
叠矩重规 〖解释〗规与规相重,矩矩与相迭,度数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复。
画虎不成反类犬 〖解释〗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画龙不成反为狗 〖解释〗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依本画葫芦 〖解释〗比喻单纯模仿原样照搬或没有改变、创新。同“依样画葫芦”。
比葫芦画瓢 比喻照样子模仿
⑵ 模仿《16长江之歌》课文,进行创造性想象仿写
你从梦中走来,汹涌索绕在梦中,你向现实奔去,波涛打开新的世纪。你用宽广的胸怀,怀抱着祖国的儿女;你用宽大的手掌,托起祖国的发展。
⑶ 什么是运用创造性模仿的策略
中国有句成语叫"邯郸学步",说的是跟在别人后面模仿走路,最后却连自己回走路的方法也忘了,答只好爬着回去的故事。现实生活中,模仿似乎是没有创造力的,但在创业过程中却是个例外,因为创造性的模仿已被人们证明是一种成功的策略。
创造性的模仿听起来好像是个自相矛盾的说法。创造性就是从无到有的发明,而模仿则恰好是它的反义词,但这两个同放在一起却是合适的。它描述了一种实质上是"模仿的策略"。创业者所作的恰恰是在重复别人已干过的工作,但之所以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是因为使用这策略的创业者比某项创新的当事人更能理解这项创新所代表的含义,更好地使用了这项创新活动。
最早而且最善于使用这项策略的是美国著名的IBM公司。普罗克特一甘布尔公司也常以此来保持其在肥皂、清洁剂、盥洗用品等市场上的地位。日本服部集团之所以能够以其成为世界之冠的精工表占领市场,也归功于这一创造性模仿的策略。
⑷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方式有哪几种
柏拉图认为文艺的本质在于模仿,但是模仿的对象是感觉世界,是理式的摹本或者影子,由于文艺模仿的对象不是理式而是理式所派生出来的现实,所以文艺模仿的基础是迎合人性中低劣的情绪,那么模仿出来的艺术品也就是低等的。他贬低了现实以及现实的模仿者、艺术家和现实的模仿作品,但是并没有完全否认现实中有美的存在。对于模仿的主体,他认为艺术品就是由感性事物引起人的灵魂对美的理式的回忆而产生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的本质是模仿,他的模仿说是创造性的模仿说,在他看来,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物质与形式的统一,模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就是创造。他在自然过程的基础上探究艺术,说艺术是一种从质料发展成为形式的有机过程。模仿是对运动万物过程本身的模仿,与认识的过程相同,又在深层上与自然本身过程统购。亚里士多德以模仿得出了不同于柏拉图的关键性结论:艺术不仅可以表现真理,而且诗歌比历史更加真实。他认为认识过程与艺术模仿是相平行的,他的或然律和必然律成为艺术真实的两大标准。他抛了柏拉图以历年为核心的逻辑结构,将理论划界为普遍和一般等概念,并指出这些概念不是先验的,而在于感性的个别之中,在艺术的创造之中。柏拉图在“文艺摹仿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影子摹仿论”,并以理式论对其作了阐述。他把世界划分为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三种,认为理式世界有一系列理式构成,它们永恒不变,绝对同一,是唯一真实的本体。在这一基本论述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几乎全盘接受,与其师保持一致。但是,柏拉图对文艺创作活动的认识是从哲学家的眼光出发,他所谓的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都不过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是“分有”理式世界的结果。依照柏拉图的逻辑推而论之:摹仿,只不过是“那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只能是现象外形的再现,根本达不到真实体。在这样的论述下,柏拉图提出了他的文艺创作活动论点,即:影子摹仿论。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文艺摹仿论后并没有沿袭柏拉图的逻辑,而是另辟蹊径,从“文艺创作活动”中提出人的“摹仿”和“求知”本能同为文艺起源。这种以人性本能为主要依据的分析论证,具有丰富的人本主义和经验主义内容,最终促使他提出了著名的“文艺本质论”。柏拉图的“影子摹仿论”其实是对文艺创作的曲解,是对人的主观能动的漠视,他甚至于认为所有优秀的文艺创作,都是由作者本身的迷狂而激发出来的,而这种“迷狂”来自于人的疾病(精神病)或是神灵附体,显然,柏拉图的文艺思想还没有完全摆脱古老的巫术观念和原始思维的影响。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本质论”从人的本性出发,在“摹仿”的表层“复制仿造”下,极力肯定人的“创造性制作与再现”,换而言之,是充分肯定了现实人真实的客观存在,并把模仿现实人确立为文艺的根本原则,在这根本原则上他提出了“个别”与“普遍”的著名论述,指出了文艺创作中摹仿的可然性与必然性,因此他认为:艺术完全可以高于现实,也应该高于现实。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用“镜子摹仿论”来贬低一切文艺创作和文艺创作者,以维护他哲学家的权威,借此维护其创造的“伟大理想国”,而漠视了现实的人生,所以,柏拉图的“影子摹仿论”是一种狭隘的客观主义唯心论。
⑸ 摹写性和模仿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可以说意识具有摹写性而不能说意思是现实的模仿晕了
反映具有摹写性是指,人的认识作为对某一事物的反映,必然是以这一事物为原型的。摹写是有创造性的摹写,而不是镜面的摹写。模仿就是一摸一样的仿照过来,这就是镜面摹写,是不对的。其实有点儿像小学老师让你仿写和抄写的区别,仿写就具有摹写性,抄写就是镜面摹写,就是模仿。
⑹ 简述创造性学习指导的仿法
构成人的创造力的因素很多,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又可分为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所谓扩散思维,就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来的知识圈的束缚的一种思维方法,主要是指想象、推测的过程。所谓集中思维,就是对各种创造性设想进行分析、整理,最后再依据价值观进行判断的一种思维方法。主要是指分析综合,实行正确评价的过程。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只不过对一般人来说,较习惯于集中思维,而忽略扩散思维的重要性,总想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所以,要进行创造性学习,必须十分强调扩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在学习中,把“求同”与“求异”统一起来,辩证的对待“同”与“异”,把在学习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创造,作为创造性学习所追求的目标。把创造性作为学习的重要目标,创造和学习交织在一起,创造需要深入的学习,深入的学习需要创造性
学习方法。据文献记载;现在已有几百种创造技法应用于世界各国。大学生应该学习、研究这些使人聪明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应用到学习中,进行创造性学习。
(一)探源索隐 学习中,从事物的联系中思考。追索偶然发现的起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探源索隐,追寻导致前人发现与发明定律、定理和公式的思路;从寻找事物的各种原因中,探索创新的思维方式,激发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智商高的同学,对探源索隐的方法是有浓厚兴趣的。
(二)辨异求同 要善于比较,从比较中打开思路。不谋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要“逼迫”自己通过不同的思路达到同一目标。从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发现老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发现已知情况的新变化,使自己的创造欲在执着的追求中受到激发,培养自己创造性解题的习惯,创造性发挥自己的思路是创作中的精华,从小培养非常重要。
(三)立体思考 要研究认识对象的一切方向。一切联系和“中介”。纵串横联,立体思考,从事物方方面面的联系上,去发现问题和发现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判断,找出纵、横系列和它们相交叉而形成的立体系列,使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展示创造的前景。有些学科相互渗透、衔接、寻找因有的联系是需要创造力和才能的。
(四)纲要浓缩 努力编制学习提纲,浓缩学习内容,使“点的记忆”变成“线的记忆”,构成网络。学习提纲要突出自己的见解,跳出书本和老师的讲授,延伸发展,所发现问题和创造联系在一起。纲要浓缩,博约相宜,形象直观,重点突出,拟制简便,应用广泛,便于复习,有利创造。浓缩学科中的精华结穴之处,颇显个人的功力,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五)智力激励 “智力激励法”是世界上得到普遍推广的一种创造技法。它是以专题讨论会的形式,通过充分的扩散思维过程,进行信息催化,激发大量的创造设想,形成综合创造力。运用该法,讨论的主题必须明确,旨在克服通常讨论会中自我评价系统和相互评价系统对萌发创新思路的抑制作用,达到集思广益,激发创造的目的。“智力激励法”能促使信息催化,产生连锁反应,形成 综合的创造力。讨论会上自由发表的意见,对每一个与会者都是一种信息刺激,若被理解,就会被纳入自己的认识结构里,于是新信息与旧信息融合,新信息与其他种信息融合,而产生一些新观念,或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联想作用激活另一个有价值的新观念的萌发。集思广益是搞发明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自由发言的条件下,可以收集众多的信息和观念。
(六)趋势外推 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内在联系。因此可以根据过去和现在的信息,在学习中研究影响事物发展的基本因素、限制条件,推测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制定适当的对策。这个学习方法要和科研与学术研讨结合起来进行,其学习效果会更为明显,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和创造实践。现代的世界是信息的世界,信息不灵将一事无成,搞科学与学术研究也不会有所突破。
(七)类比模拟 在学习中,要善于从自然界或者已有成果中,寻找与创造对象相类似的东西,加以模拟,创造出新的东西来。从个体成长过程看,模仿是创造的先导,但我们追求的是在模仿中进行创新,比如仿生学就不单单是模仿。大学生在学习中,要培养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从类比模拟中求创造。类比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拟人类比法、直接类比法、象证类比法、因果类比法、对称类比法、综合类比法等。任伺发明创造都是动脑动手的结果,培养这两种能力是必须的。 (八)气功开慧 创造性学习是身心综合性活动的过程,创造思维不仅是一种明确有序的显意识思维,更多的还是包含着直觉的洞察和灵感的闪现的潜意识参与的思维。人体科学研究表明,气功可以调整和改善人的生理机能,激活大脑深层闲置的神经细胞的潜意识作用,积极参与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通过身心训练,激发人的学习潜能,开发人的智慧。但对气功的评价,有时已达到不切实际的地步,有的深陷于伪科学的泥淖之中。有的人有意无意之间将巫术与气功混为一谈,又给气功罩上一层迷信的色彩。这只能败坏气功的声誉。 学习有法,但无定法。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万应法是没有的。上面谈的只是对创造性学习思路的部分提示,并不是创造性学习方法的模式,真正的有效的创造性学习方式正在每个学习者的学习中创造。 这篇创造性学习方法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同学好友。大家学习好,才是真的学习好!
⑺ 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分别指什么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称为创回造力。新答奇独特意味着能别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有社会价值意味着创造的结果或产品具有实用价值或学术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明,二是发现。创造性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创造性思维又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独创性也称原创性或初创性,是指一部作品经独立创作产生而具有的非模仿性(非抄袭性)和差异性。一部作品只要不是对一部已有作品的完全的或实质的模仿,而是作者独立构思的产物,在表现形式上与已有作品存在差异,就可以视为具有独创性,从而视为一部新产生的作品,而不是已有作品的翻版。
⑻ 为什么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跟进模仿这样的动作行为在各行各业中无处不在,现在正在遭受普遍的质疑,媒体似乎视其为洪水猛兽,高举“创新”这把尚方宝剑,将它碎尸万段。现在是该冷静下来,辩证客观跟进模仿和创新的关系了:
首先跟进模仿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会比创新更加简单容易,不用付出多少成本,可能所消耗的资源会更高。因为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先进的技术、有效的管理方式、健全的机制都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地域,通过一些人有机的整合形成的,能够照搬照抄,照葫芦画瓢,学的八九不离十,不仅仅对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要求很高,还要充分了解其中的各种内在元素和条件,否则只能画虎不成反类犬,有行无神,正像让南昌飞机制造厂去仿制美国波音公司767,有可能吗?可能的话又需要什么条件呢?又如曾经有许多企业当年学习海尔一样,为什么都学不到位,成为不了第二个海尔,因为跟进模仿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对自己进行锤炼和改变,否则难以实现有效的模仿跟进。笔者认为跟进模仿要分阶段,创新也要分阶段,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跟进模仿就是适应性创新!
在通常人们的意识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可是对一个机构组织来说远不仅如此,现在媒体一直在强调的“自主创新”,似乎不仅仅包括技术层面,思想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更为迫切和需要。当然对中国绝大部分企业来说,这些说法都是隔靴搔痒,对他们来说明年的今天还活着,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他们大多数的实力和规模与所谓世界500强标准来衡量,简直蚂蚁撼动大象,没有可比性,拿那些大企业的创新模式套在这些企业,无疑大炮打蚊子,没有多少价值。
正像一个1周岁左右的婴儿,在母亲的指导下牙牙学语,邯郸学步,这个时候你指望他像飞人刘翔那样,一飞冲天跨越世界纪录,往往违背了客观发展规律,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或许短期内见效,可是因为发育不良、缺钙缺锌最重夭折,这或许是中国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对婴儿来讲,能够更快更稳得把一步步走好,才是关键所在,对婴儿来讲,这本身就是适应性的创新过程,因为对他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随时都在外界的环境的变化。市场的变化快速进行调整,这个阶段基本上照搬照抄,保证产品的品质就可以了,这也是许多国内作坊型的加工企业的运作模式。当然已经迈出成长初期的企业来说,还要按照婴儿方式走路,不寻求突破,那就另当别论了。
2、 率先模仿就是创新!
对已经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中小型企业来讲,率先模仿就是创新,能够在技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消费的不对称、空间与时间的不对称情况下,开展一次有效的先发制人的模仿运动,就是创新!该阶段自己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研发费用或者开发自己的管理制度。找到对你最有参考性的标杆企业,率先模仿,就能获得一定阶段的市场领先优势,这样的企业不一定要有自己的研发部,但必须有自己市场情报分析系统,能够对相关业态进行研究,找到率先要模仿的对象。
当然选择被模仿的企业,不一定是本行业的,相关性的行业或许更有借鉴意义,另外跨行业的模仿或许带来的更好的发展,但对该行业的背景和特征缺乏了解,必须进行区分。比如一家曾经从加工贸易的服装企业,曾经去法国找到一家服装的绣花工艺,和一家袜子款式,进行模仿,率先在国内推出具有4重绣花工艺的全黑套裙。因为款式新颖,而且适合身材中老年女性审美标准,在东北市场、东南亚市场,尤其是伊斯兰国家大受欢迎。销售额从300万立刻提升到4000多万。因此找到关键模仿的对象很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在模仿的对象未必参照最顶级大企业,而是找自己合适的能模仿得来的企业做为榜样。
还有选择模仿跟进的时机也很关键,时机合适,事半功倍,时机未到,事倍功半,正如当年的新天葡萄酒在国内葡萄酒市场还远未成熟的情况,率先照搬照抄的国外的“把葡萄酒当作啤酒卖的”模式,采取低价策略,力推“葡萄酒普及运动”,结果4亿元消耗完毕,公司总部也从上海浦东搬回了新疆。殊不知,国外的葡萄酒市场已经培育了数百年,中国才刚刚开始,在不恰当的时间,不恰当的地区,硬搬别人的套路,只能做变成他人的铺路石了。
当然抓住时机,有的时候没必做到100%的模仿,彼得斯说过:“假如为了产品最后1%的完满性所作的努力,可能导致市场的丧失,那就得不偿失了”。
3、模仿+持续的改良就是创新!
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持续的改良是非常有效的创新模式,找到模仿对象的优点进行不断强化,缺点尽量想办法克服或规避,开发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回顾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的经济发展史,60多年前日本产品质量和我们今天中国产的大部分产品一样,都是大路货,可以使用,至于做工品质就不用提了。当然日本人采纳了美国戴明博士的建议,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并把吸收欧美先进技术作为重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要署大名鼎鼎的索尼公司和松下公司:索尼公司在当初参考学习美国的磁带技术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诞生了今天的磁带录音机,它比美国的产品体积更小,录音时间更长,渐渐使索尼成为世界最具创新力企业,而松下公司更上一层楼,自己很少率先研发电子产品,只要索尼一旦发布新品后,马上组织人员进行防治,并找到缺点进行克服,开发出性能更优的产品,然后以低于索尼新产品价格向市场抛售,成为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强大的电器公司。他们之间的模仿结合持续的改良不正是值得中国企业学习榜样。
持续的吸收消化,持续的改良、持续的优化,这样可以用很短时间内,以较低成本,实现他人需要几十年才能达到的目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3、 集合模仿就是系统创新
集合模仿,就是将不同业态的各种先进、有效的技术、方法、管理模式进行整合集成,就是系统创新,这样的模仿创新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因为要成为“小无相功”鸠磨志,本身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开发的创新模式和文化。在集合模仿创新领域内做的最好要属7-11便利店:
这家小小的便利店在全球零售巨鳄沃尔玛、家乐福的打压下,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成为全球零售业学习的典范,在世界范围拥有超过25000家便利店,利润率远远高于以低价著称的沃尔玛,他的做法就是吸收沃尔玛的成功模式;结合心理学的前沿技术,开发可以分析消费者特征的终端pos系统;把药店销售的安全套,率先在便利店销售安全套;提供只有在餐厅才能尝到大师级特色便当;并借鉴财务管理理论,创造性的提出人心增值理念(该理念认为,东西用得时间越长,价值就越小,对人力资源的运用也是如此;惟有一种不因时间流逝而减少,反而能增值的,这就是“人心”),指导员工和客户的关系等一系列集合模仿,有效整合最终成为了便利店的沃尔玛!
7-11便利店的成功范例告诉我们,集合模仿、跨行业、跨专业的管理经验的借鉴,形成自己的有机系统,它的价值远比单项模仿或创新,乘数效应要大得多,效果好得多。
综上所述,不能机械的看待模仿和创新,他们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吸收、互相指引、互相累加、相互进化的循环系统,单纯片面地提出自主创新,只能让更多的企业误入歧途,盲目的搞研发,尤其是在对产品技术功能上的执著,可能,最终失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机会,那是非常不值得的。看看过去的2006年,又有3000多件发明专利失效,无人用在提高生产力和改善生活方面,这说明了什么?技术本身固然其实很重要,但是会用有用更重要,快去检索一下过期的专利吧,来一次技术的集合模仿创新,说不定下一个创新领袖就是你。
模仿跟进有什么不好,有效果就是硬道理!
⑼ 请问 什么叫 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并各举一个例子 多谢
我说下我的想法,模仿练习应该是指去模仿别人的动作举个例子的话,你专看到别人做什么动作你属觉得挺好你也跟着练。这个应该算吧 独立练习的话 应该是自己练习,自己定目标,自己给自己定计划。创造练习在原基础的动作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动作有自己的风格这样吧,应该算
⑽ 怎样处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编者的话: 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模仿与创造在幼儿学习中的特殊性何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怎样的模仿与创造才是适合老师的也是适合幼儿的?本期话题,就此模仿与创造的理论探索开始,然后结合幼儿教育具体实践谈谈与之相关的策略。 诌议幼儿的模仿与创新 魏峰 南京师大教科院 这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但又是一个充斥着模仿的时代。 创新产生于好奇。出于好奇而产生探索的欲望、摆脱束缚的欲望是孩子们的天性。幼儿喜欢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他们试图从大人们那里得到解释。他们总是努力打破大人为他们制定的框框,重新建构他们喜欢的东西。出白天性的东西大多是有价值的,而大人们由于在社会上受到的程式化训练太多,已经不能发现孩子们的天性中体现出来的价值。有的教师嘴上鼓励创新,其实心中期望的还是模仿;有的教师表面上鼓励创造,可是当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东西出现时,却不能接受,不会欣赏。于是,当新事物出现时,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呵斥:“谁叫你这么做的?”“谁教你这么做的?”言下之意。只有“听命为之”或“学而习之”才是正途。 模仿来自外力的引导。我们的教育鼓励标准化,学校像麦当劳生产一样培养儿童。标准化的教育手段和工具在逐渐扼杀幼儿的想象力,这种教育是创新最大的敌人。我在幼儿园工作的时候,看到每堂课都是以师生共同说“小小手,放放好”开始,然后每个孩子都正襟危坐,感到特别不能理解。今天的玩具也是成套的,有的还配上“使用说明”,看似丰富多彩并且更加“科学”,却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农村的孩子没有奥特曼和积木,但是一块泥巴就能玩半天,每个孩子都以能够标新立异,捏出新的形状为自豪;一根玉米秸秆就能做成机枪、长矛或是一杆秤。那是凭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新事物。 “压制创新、鼓励模仿”的现象出现在学校,这不能仅仅怪老师,其根子在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小农经济状态下形成的“阿波罗”文化。这种文化追求稳定的结构,结构中的人服从并维持外部秩序,而不去追求打破秩序、超越秩序。可喜的是,随着外部的冲击和内部的变革,打破秩序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超越秩序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另外,在大张旗鼓“创新”的时候,需要警惕并非所有的新东西都是好的。创新必须有价值向度。否则,新东西越多,我们失去的也就越多。 从心理学角度谈儿童学习的模仿与创造 夏春 南京师大教科院 模仿是观察学习的一种形式,也是儿童的重要学习方式。根据艾曼贝尔提出的创造力理论,创造力的组成成分包括:与领域有关的技能、与创造有关的技能和任务动机。领域知识是与领域有关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力的基础。因此,模仿习得的知识,对儿童将来创造力的发展和运用是有促进作用的。 不过,模仿与创造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模仿的对象和模仿的内容都会影响到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儿童在控制智力水平之后,随机分为四组,每组都看一段录像,然后进行一个创造力的测试。第一组看到的是一位女性在创造力测验中表现出低灵活性一低独创性;第二组看到这位女性在创造力测验中表现出高灵活性一低独创性;第三组看到这位女性在同样测验中表现出高灵活性一高独创性;第四组只看到这位女性在进行测验,但没有看到测验的结果。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在随后的测验中表现出比其他三组都要低的灵活性分数,但是前三组儿童的独创性分数都要低于第四组的儿童。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论,模仿创造力低的对象不利于儿童思维的灵活性发展。模仿不利于儿童的独创性发展。 模仿是否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孩子独创性的发展?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实验。将儿童分为三组:第一组让儿童使用新奇材料自由玩耍,即自由游戏组;第二组,让幼儿模仿实验者运用该材料的方法,即模仿组;第三组,让幼儿对实验者使用该材料所用方法进行观察,即观察组,然后测量三组儿童列举该材料独特性用途。结果发现,游戏组儿童优于其他两组。其实第二组和第三组都可以看作是模仿组(只不过第二组强调了对实验者的模仿),由此可见。自由游戏比模仿更能促进孩子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反过来说,模仿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限制了孩子的独创性和想象力。 总结一下,模仿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但教师和家长要教会孩子不要表面的模仿,而要理解模仿对象的深层规则,并恰当地运用到其他地方。为了提高孩子的创造性,模仿的对象最好也要有较高的创造性。此外,对游戏材料进行介绍和示范不要过多,多给孩子使用新颖的材料自由玩耍的机会。 幼儿艺术教育中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季琴 南京师大教科院 一、模仿与创造 模仿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学习新行为的有效方式。对儿童来说,模仿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不断的模仿中,儿童完成了自我建构。语言,最初也是通过模仿习得。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模仿阶段,不进行体验、重组,那么语言仅仅是语句的重复。人无法理解词语的意义,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向。所以,我们要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才能达到自我表达的目的。 何为创造?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创造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当你已经开始从事一项工作或是想象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就是创造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里有你的发现和冒险。创造也并非凭空产生,是需要广阔的认知基础的。而模仿提供了人认识世界的基础。所以说,模仿是创造的前提。但是创造的真正实现,不仅需要模仿来积累知识技能,更需要自由的探索和足够的试错空间,需要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性思维。 二、如何在艺术教育中恰当处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变得更富于创造力。在日常的艺术教学中,模仿是促进了还是阻碍了创造的产生,这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价值取向——教师将儿童的创造活动作为自我表达的方法还是仅为模仿?自我表达,是根据儿童的现有经验(包括认知、审美、情感的经验)来表现,儿童可以按自己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鼓励和发展。如果教师将儿童的创造活动等同于模仿,就会以成人的标准为依据,使儿童的整个经验变为视觉的经验。 我们强调艺术教育要重视儿童的自我表达。但是如果对于要表现的经验和表现的媒介缺乏认识的话,一切艺术创造将免谈。艺术教育的一条重要的原则是——扩大经验的范围,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以儿童个人的程度和发展的阶段为本,在正确了解儿童的基础上才能给予适当的指导。模仿是扩大儿童经验的一种途径。在模仿的过程中,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理解力,让孩子体验到知觉的、情感的、审美等方面的经验。我认为欣赏艺术作品对儿童艺术经验的丰富是重要的。艺术欣赏不仅让儿童体验作者的表现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儿童体验到作品的情感,提升其美感经验。在保护儿童的创造欲望和能力中,教师还要关注评价的标准。我们不应该以“像不像”来评价儿童的艺术表现,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儿童是否有积极表现自己的欲望,关注儿童体验其经验和表现的程度。 创造需要以模仿作为前提。在艺术教育中,我们应该以模仿作为一种手段去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音乐学习中的模仿与创造 禹心悦 南京市游府西街幼儿园 在日常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教学模式一直被我们一线的许多教师应用,而这一模式也确实是简单易行,且对幼儿音乐成长有益。但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学习掌握某种音乐技能早已不是音乐活动的唯一目的了。在关注幼儿整体性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主体理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关注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并开始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活动环节。为了体现孩子的自主创造性,老师在设计活动中减少甚至完全没有了幼儿模仿环节,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随便跳随便唱。可是这样的调整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疑惑:在随便唱随便跳中,幼儿的音乐技能如何得到提升?其实《纲要》已经有答案:在支持、鼓励幼儿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由此可见,技能与创造表现是和谐统一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孩子尤其需要教师适当的示范支持。 在音乐活动中,模仿和创造并不是矛盾的,它们统一于一个完整的活动中,都是为幼儿的发展服务的。如何把握幼儿模仿与创造的度,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教师示范是提供操作的材料与规则,提供态度上的榜样,为幼儿提供更长远的追求目标,而不是让幼儿机械地模仿。其次,幼儿模仿的对象不应该是老师,而应该是被模仿的事物、现象的本身。所以在活动中老师可以鼓励幼儿先观察现实中的事物、现象,再用各种方式进行模仿,最后再随音乐表演。模仿与创造在一节课中所占比例应当根据不同音乐活动的关键价值而决定,如:创造性韵律活动,它的关键价值就是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创造性参与机会,所以创造在创造性韵律活动中所占比例就应该大一些。又如集体舞活动,它的关键价值在于与同伴的合作,那么对幼儿的动作要求就需要规范,以便于与他人合作完成舞蹈。这就需要幼儿模仿规范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