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东亚文化圈有哪些国家
汉字文化圈,又称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其指的是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及中华文化(或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交流媒介)、受中华法系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区域。即如今的中日韩朝越五国加上港澳台三地区,越南由于去中国化年深日久,也有学者认为已经不属于中华文化圈。,新加坡虽以华人居多,但一般认为属于西方文化圈。
大中华地区或大中华区是一个地域名词, 于1980及1990年代开始流行,大中华地区因此先用于经济、商业领域,涵盖以华人为多数住民之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澳门。
附属国是指名义上拥有主权,实际上在外交、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依附于强国并受其控制的国家,与朝贡国的概念不同。
历史上中国的附属国:朝鲜(包括历史上的高丽百济新罗),琉球(包括历史上的琉球三国),越南(不同时期称作安南、扶南、日南、南越、越国等均为中国藩属),苏录(今菲律宾的苏禄岛),吕宋(今菲律宾吕宋岛)缅甸,南掌(或称寮国,今老挝),暹罗(今泰国)浩罕(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博罗尔都(今阿富汗境内邦国)大勃律,小勃律,廓尔喀(此三国属于今尼泊尔),拉达克、哲孟雄、锡金(此三国现已被印度吞并)不丹。
受汉字影响的国家即如今的日本韩国朝鲜越南,受汉字影响的文字还有历史上的西夏辽国女真创建的本民族文字。
B. 汉字文化圈的有多大,包括多少国家地区
汉字文化圈具体指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琉球、日本回。 这些地域主要是农耕民答族,存在有册封体制,历史上完全使用或与本国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汉字,古代官方及知识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韩国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言。另外,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虽然位于汉字文化圈地区内,但不使用汉字。现在,韩国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
汉字文化圈地域
大中华地区(部份)
中国大陆的汉族聚居地
中国大陆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苗族、壮族、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等
中国香港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朝鲜半岛(朝鲜、韩国)
日本
越南
琉球(冲绳)
东南亚华人聚居地
新加坡(有时也被纳入大中华地区)
马来西亚华人聚居地区(如:槟城)
印度尼西亚华人聚居地区
泰国华人聚居地区
C. 汉字文化圈的文化差异
关于汉字文化圈内各国专有名词的翻译 汉字文化圏内用汉字表记的专有名词(地名、人名),翻译到圈内其它地域时,以往通常按照当地相应的汉字读法(通常采用音读)来读。但是这种专有名词翻译原则在近代以后产生了变化,主要原因是朝鲜半岛和越南的汉字废止。
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各国,按照传统都将彼此之间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中的汉字用各自的语言的汉字音念出来。
例如“日本(日语发音:nippon或nihon)”一词在汉语普通话、朝鲜语、越南语中便分别念作“ri-ben”、“il-bon”和“nhat-ban”。这是因为这些国家都用各自的汉字音念“日本”两个汉字。
就日语而言,“毛泽东”念“mou-taku-tou”、“济州岛”念“sai-shu-tou”、“阮福映”念“gen-fuku-ei”。当然,这些读法只能在日本语中通用,与当地语言(汉语、朝鲜语、越南语) 的发音不相同。
对于中国沿用汉字的地区的固有名词,日本一般仍惯用日语汉字音读法。但是对于越南、朝鲜等已经废除汉字或者汉字使用率极低的国家的专有名词,日本则日益趋于使用从当地语言的读音音译的读法,这种读音被称为“现地音”。
日本的传媒于80年代开始对韩半岛的专有名称改用现地音读法,所以现在一律以现地音读法为准。所以,“济州岛”被按照从韩语的音译念作“che-ju-do”或者“che-ju tou”。但是,与历史有关连的用语则往往不受此限制,如“李承晚ライン”及“光州事件”等则仍普遍使用日语汉字音读法。近代以前的人名如“李舜臣”和“金玉均”等普遍仍以日语汉字音读法分别念作“ri-shun-shin”和“kin-gyoku-kin”,但现时教科书则有时将日语和当地 (朝鲜语) 发音并列出来,有时干脆只标出当地发音。
由于越南废除汉字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日本对越南的固有名词多使用当地读法。现在日本称越南为“ベトナム(betonamu,从“vietnam”的音译)”而非“etsu-nan(“越南”两个汉字的日语汉字音读法)”。日文中的朝鲜/韩国专有名词会以汉字表示,并且在汉字之上用片假名注明当地 (朝鲜语) 读法,但越南的固有名词则几乎完全不用汉字表示。现在日本只会用片假名“ホーチミン(hou-chi-min)”来代表“胡志明”,几乎完全不用“胡志明”这三个汉字,亦不会按日语读法念作“ko-shi-mei”。另一方面,日本对于越南古代的人名、地名、历史用语、古代寺院名称、年号等则仍然使用日语汉字音读法。
原则上,日语汉字音读法一般使用汉音,但往往有例外,如台湾的“高雄”训读为“takao”,“西太后”使用浊音念“sei-tai-gou”,“金日成”、“济物浦”亦分别使用促音念作“kinnissei”和“saimoppo”,而“金正日”念作“kin-sei-nichi”或“kin-shou-nichi”均可。
至于汉语,则一律把朝鲜、越南的人和事物以汉语读音念出来,甚至是日语的训读词汇,也多采用汉字音读法而非音译。
现代的朝鲜语一般以当地读法去念中国、日本、越南等地的专有名词。但对于有历史关系的用语则使用朝鲜语汉字音读法,例如“丰臣秀吉”念作“pung-shin-su-gil”,而著名的地名如“东京”亦常常念作“tong-gyeong”。
就越南语来说,其一般以当地的读法(即现地音)去念日本、朝鲜/韩国等地的专有名词。但对于中国的专有名词,则多以越南语汉字音来读。对于涉及历史的专有名词,越南语仍多以现地音去念日本、朝鲜/韩国等地的历史专有名词,而用汉越音读中国的历史的专有名词。 中文方面 中文世界对于朝鲜和越南的专有名词的翻译仍然完全采用汉字。但是由于近代以后朝鲜半岛和越南的汉字废止,由于表面上无法分辨使用的是哪个汉字,从而使某些朝鲜、越南的源自汉字的专有名词的翻译产生了偏差,同样在使用假名的日本人姓名的翻译上,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日本女演员“宫沢りえ”、现代中文通常翻译成“宫泽理惠”。其实她的本名是“宫泽梨绘(宫沢梨絵)”。这是因为翻译者判断其名字“りえ”的发音用日本语通常表记为“理恵”,所以就用下去了。在对朝鲜半岛和越南人名、地名的翻译上也出现有同样的情况,例如韩国女演员宋慧教(송혜교)在华人社会却常被译为“宋慧乔”,本名反而很少人知道,另外有不少韩国演员姓名都有好几个不同的中文翻译,却未必是正确的。
对于用固有词表示的专有词汇,中国方面虽尽可能使用汉字表记(若存在),但有时采用音译。例如韩国首都,旧名为汉城(한성, Han-Seong),为汉字词,现代汉语直接使用其原汉字“汉城”表示其名称。1946年8月15日韩国发布城市宪章,并将其首都改称为“서울(发音为:Seo-Ul)”,“서울”为朝鲜语(韩语)固有词,无对应的汉字,2005年以后,中国(包括台湾、香港)逐渐采用音译的“首尔”来表示该城市名称(原汉城市议会宣布城市中文名称更改,韩国政府追认通过,并希望世界共同更改)。同样位于汉字文化圈的日本和越南,也曾使用相应的汉字词表示其旧称,如日语的“汉城”、越南语的“Hán Thành”(“汉城”的汉越音)。汉城改名后,日本首先改用音译表示其固有词的名称“서울”,叫做“ソウル”(souru),越南语后来也采用音译,由于越南20世纪40年代开始采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国语字),其音译则直接使用韩文罗马字“Seoul”。 日文方面(日语里的汉字) 中国字在日语中叫汉字,实际上是表意符号,每一个符号都代表一件事或一个观点。常见的是一个汉字有一个以上的音。在日本,汉字是用来书写起源于中国的词和土生土长的日本词。
“日本语”是汉字。“日本语”就是“日语”的意思了,但它的发音却不是中文发音。“日本语”的读音为“にほんご”(发音“ni hon go”)。在这里,假名“にほんご”就相当于日语中汉字“日本语”的拼音了(当然它并不是真正的拼音)。日文中有很多汉字,它们大部与其汉字意思有关,但读音往往不同。尽管较完整的日文字典所收的汉字可达50000个,但现在使用的数目要小得多。1946年,文部省将通用和正式使用字的数目定在1850个,包括小学和初中所教的996个字。这一单子在1981年被略有扩大的1945个字的单子所代替,尽管大多相同。报纸以外的出版物不受此单子的局限。而且,许多读者了解词义的汉字的数目比标准的公立学校的课程所教的汉字多得相当多。
2010年4月,日本文化审议会汉字小委员会汇总了新常用汉字表的最终方案,共收录了2136个字。除在现行1945个汉字的基础上新收录“俺”、“冈”、“赂”等196个字外,还将删除“匁”等5个字。该委员会最快将于2010年6月向日本文科相汇报新常用汉字表,预计将在2010年内公布。
2010年的此次修改工作结合了电脑、手机等信息工具的普及使复杂汉字也变得易用的社会现状。这将是1981年现行常用汉字表制定以来首次被修改。委员会根据组词频率高、汉字比假名更易领会等标准进行选定。虽然仅在固有名词中出现的汉字原则上不在收录之列,但都道府县名称中所用的“冈”、“熊”、“茨”、“栃”、“埼”、“梨”、“阜”、“奈”、“阪”、“媛”和“鹿”共11个通用性较高的字被新收录在方案之中。此外,近畿的“畿”、韩国的“韩”也将添加至新表中。应内阁法制局的要求,最终方案中还增加了“法律中常用”的“勾”、“赂”等4个汉字。“郁”等笔画较多的汉字也将收录在内。 日文方面(日语的国字) 日文里“ 国字”这个词有三个意思一是日本国的文字, 包括汉字、假名等用来记录日语的所有的文字符号;二是日本人创造的假名, 以区别于由中国传去的汉字;三是日本人模仿汉字的结构自造的汉字。但日本人通常所说的“ 国字” , 是指第三种意思。这时的“ 国字”又叫“ 和字” 、“ 俊字” 、“ 和俗字” 、“ 和制汉字”等。在这里要讨论的问题就是第三种意思的“ 国字” 。 汉字传入日本后, 日本人就舍弃汉字的音而用其形和义来表示日语的固有词汇, 如用“ 山” 表示“ やま”,用“ 海”表示“ うみ””等。但由于日本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 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与中国不同, 所以日 语里有些概念是汉语里所没有的, 也就找不到相应的汉字来表示日语里的这些概念, 于是日本人就模仿汉 字的结构自造汉字来表示日语里的这些概念。如造“ 榊” (读作さかき)字表示祭神之树, 造“ 辻” (读作つじ)字表示十字路口, 造“峠”( 读作とうげ)字表示山路由上山转向下山的最高处, 造“ 躾”( 读作しつけ)字表示礼节、礼貌上的教养、管教。 国字的大部分是用六书的“会意法”创造的,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或汉字部件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概念。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会意法造的国字。 辷る(すべる):走之旁和意为平滑的“一”字组合表示“滑”、“发滑”(注:该词又作滑る) 辻(つじ):和“十”组合在一起表示“十字路口”。 日文方面(音読、训読、熟字训) 日文中大量使用汉字。日文中的全部汉字约有几万个之多,但是常用的则只有几千个。1946年10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当用汉字表”,列入1850个汉字。1981年10月又公布了“常用汉字表”,列入1946个汉字。在教科书和官方文件中,一般只使用列入“常用汉字表”中的汉字。 每个汉字一般都会有两种读法,一种叫做“音读”(音読み/おんよみ),另一种叫做“训读”(训読み/くんよみ)。 “音读”模仿汉字的读音,按照这个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候的读音来发音。根据汉字传入的时代和来源地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唐音”、“宋音”和“吴音”等几种。但是,这些汉字的发音和现代汉语中同一汉字的发音已经有所不同了。“音读”的词汇多是汉语的固有词汇。 “训读”是按照日本固有的语言来读这个汉字时的读法。“训读”的词汇多是表达日本固有事物的固有词汇等。 有不少汉字具有两种以上的“音读”音和“训读”音。 部分词例如下: 音读词例: 青年(せいねん)、技术(ぎじゅつ)、恋爱(れんあい)、翡翠(ひすい)、読书(どくしょ)、人(じん,にん)、幸福(こうふく)、 训读词汇: 青い(あおい)、术(すべ)、恋(こい)、好き(すき)、読む(よむ)、人(ひと)、幸せ(しあわせ)、汉字的音读、训读 汉字“海”可以读成“カイ”也可以读成“うみ”。“カイ”是它的音读,“うみ”是它的训读。 音读是基于从我国传入日本的发音而形成的发音;训读是将与汉字的意思相对应的“和语”————日本原先就有的语言发音作为它的读音固定下来而形成的。 “史·宪·巨”等汉字一般只使用它们的一种音读,“贝·又·咲(さ)く”一般只使用它们的一种训读,但这类汉字较少。日文里的汉字通常都有两三种甚至更多的音训读发音。比如“生”,音读可读作“セイ·ショウ”,训读可读作“いきる·いかす·いける·うまれる·うむ·おう·はえる·はやす·き·なま”等。 同上面所说的,汉字每个字都有与之对应的音读、训读,但也有一些比较特殊。比如“梅雨”,它的发音为“つゆ”,不能把每个汉字分别读什么区分开来。我们把这类发音叫做“熟字训”。以下这些也是“熟字训”: 田舎(いなか) 时雨(しぐれ) 相扑(写作“相扑”,すもう) 土产(みやげ) 为替(かわせ)红叶(もみじ) 吹雪(ふぶき) 足袋(たび) 日和(ひより) 朝鲜文/韩文方面 韩国对于中国的人名、地名部分采用现地音来音译(如: 北京-->베이징 Beijing),部分采用汉字音直译、即把中国的人名、地名的汉字用朝鲜语的音读方法读写出来(如: 北京-->북경)。韩国对于日本和越南的人名、地名大部分采用现地音来音译(如:河内 Hà Nội -->하노이)。
朝鲜对于中国、越南的人名、地名的翻译,较之韩国来说,使用汉字音直译的情况多一些。这亦影响到中国大陆的官方机构及韩国商人在中国的生活。举例说:“吉林”按这两个汉字的韩语发音“길림”(Gillim),无论是吉林当地的朝鲜语出版物还是在当地生活的韩国商人,都一律采用“길림”这种写法。可是,在韩国当地的报章,却一律把“吉林”按其普通话发音写成为“지린”(Jilin)。这使双方在沟通方面出现不少问题。 越南文方面 越南对于中国的人名、地名多采用汉越音翻译。即把中国的人名、地名的汉字用越南语的音读(汉越音)方法读写出来。对于日本和韩国的人名、地名多采用音译,即直接引用其相应罗马字的写法。
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的名字用越南语写作“Abe Shinzō”,这是用现代日本语的读音来转写的表记方法。“安倍晋三”这四个汉字用越南语的汉越音读为“An Bội Tấn Tam”,但是这种表记方法一般不使用。朝鲜语亦有同样的翻译方法。
D. 汉语在汉字文化圈传播有什么共同特点
汉字文化圈(日文汉字:汉字文化圏;日文假名:かんじぶんかけん;谚文:한자문화권;韩文汉字:汉字文化圏;越南文:Vòng văn hóa chữ Hán;越南汉喃文:忺文化ᨸ汉;英文:Sinosphere),又称又称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中华文化圈,具体指汉字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琉球等国家和地区。 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
汉字文化圈是指历史上曾受中国皇帝册封或曾向中国朝贡的周边国家或民族。受中国及中华文化(或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朝越称之“汉文”)作为书面语(大多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交流媒介)、受中华法系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地域相近区域。
汉字文化圈以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并不使用白话(官话)作为媒体。现在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六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另外日本的假名和越南的字喃皆是从汉字衍生出去的文字,朝鲜半岛的谚文虽为自创的文字但也能跟日文假名一样和汉字一同混合使用。
汉字文化圈中,各国历史上都使用过汉字。近代以来随着欧洲中心主义的崛起,汉文化圈国家后来大多有进行某种程度的脱汉运动,改用本国的语言文字。不过,随着东亚再度崛起,学习汉字文化的优势又再度被重新审视。
E. 现在还在汉字文化圈中的国家有那些
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
F. 什么是汉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具体来指汉字的诞生地中源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琉球、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其指历史上受中华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曾经或现在仍然使用汉字、以汉语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交流媒介)、文化、习俗相近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包括以前的琉球,现日本冲绳县和鹿儿岛县南部奄美群岛)、朝鲜、韩国、越南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
G. 汉字文化圈主要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
汉字文化圈主要包括:
中国(包括港澳台)
朝鲜(包括韩国)
日本
琉球(今日本冲绳)
越南
H. 所谓中国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涵盖范围是以下哪些地区
抄汉字文化圈,又叫袭做“儒家文化圈”,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
“汉字文化圈”的构成要素是:以汉字为传意媒介,以儒家为思想伦理基础,以律令制为法政体制,以大乘佛教为宗教信仰等等作为共同的价值标准。这个归纳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汉字文化圈内各国历史上都使用过汉字、本国语言大量借用古汉语词汇,位于东亚地区,其特征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国民中信仰佛教者众,在其历史的特定时期以汉字作为传播语言和文化载体。
一般认为,汉字文化圈包含的国家有:
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
I. 为什么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要去汉字化
我认为日语还没有去汉字化,或者说没有完全去汉字化,现在越南已经大部分去汉字化了,全部去汉字化的国家是韩国。
总结:中国失去了这些地区领导地位,西方文化在那段时间带来的西方枪支成为了殖民主义的副产品,导致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文化独立的兴起。
J. 汉字文化圈的名称
汉字文化圈是指历史上受中国及中华文化(或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朝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大多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交流媒介)、受中华法系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地域相近区域。亦是指中国以及历史上曾受中国皇帝册封或曾向中国朝贡的周边国家或民族。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发展出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
汉字文化圈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日本学者西嶋定生(1919-1988)给出的“汉字文化圈”的构成要素是:以汉字为传意媒介,以儒家为思想伦理基础,以律令制为法政体制,以大乘佛教为宗教信仰等等作为共同的价值标准。 这个归纳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
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国家或民族与中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的东亚地区有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台湾以汉字为主要沟通文字的地区,古代的越南(京族)、朝鲜半岛(朝鲜族)、日本列岛(和族)、琉球群岛(琉球族)等;有时候也包括了现代的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及巴西等南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的汉族较多地区,不过具有争议性。日本的历史学者西嶋定生提出的“东亚世界论(册封体制论)”,成为了有关历史学的“文化圈”概念形成的模型之一。
汉字文化圈具体指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半岛、日本、蒙古等。 这些地域在古代主要是农耕民族,存在册封体制,历史上完全使用或与本国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汉字,古代官方及知识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和朝鲜称为“汉文”)作为书面语言。需要注意的是,汉字文化圈并不使用白话(官话)作为媒体。另外,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虽然位于汉字文化圈地区内,但不使用汉字。现在,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六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另外日本的假名和越南的字喃皆是从汉字衍生出去的文字,朝鲜半岛的谚文虽为自创的文字但也能跟日文假名一样和汉字一同混合使用。
汉字文化圈中,各国历史上都使用过汉字,以中国为文明的中心。随着欧洲中心主义的崛起,中国中心主义瓦解,汉字被西方人视为最原始的形意文字,汉文化圈国家后来大多有进行某种程度的脱汉运动,改用本国的语言文字。不过,随着东亚再度崛起,学习汉字文化的优势又再度被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