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学是什么意思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
对称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
(1)演化经济学与创造性毁灭扩展阅读:
经济学的对象:
经济学的对象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是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主体创造、转化、实现价值过程中主客体的对称关系,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规律,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规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经济学
2. 成为出色的经济学家应该怎么做
林毅夫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在献身经济学之前,他曾是台湾的一名上尉军官,1978年他游渡台湾海峡,到达厦门,后进入北京大学求学。在北大,林毅夫遇到了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舒尔茨。这位农业经济学的开创者在访问北大期间,对于中国最大的贡献也许就是发现了担任翻译的林毅夫,并将他推荐到芝加哥大学。1982年,没想过要到美国念书的林毅夫来到了现代经济学大本营芝加哥大学。五年以后,林毅夫重归中国时,已经是一位出色的农业经济学家。此后他以其对制度经济学的独到研究享誉国际经济学界。
1994年,林毅夫回到母校北京大学,联合多位海外留学归来的经济学人士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出任主任一职,并将该中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机构。为了为中国企业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走向世界提供指南,明后两天,该中心及其北大国际MBA将和道琼斯联合在京举办2002年工商峰会,届时包括龙永图、巴尔舍夫斯基、史美伦、樊纲、易纲、刘永好、田溯宁、吴鹰和林毅夫本人在内的国内外知名人士将汇聚一堂,就“入世后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机遇与挑战”这一峰会主题进行脑力冲浪。上周,本报记者采访了正在为此次会议紧张忙碌的林毅夫教授。林毅夫告诉记者,中国企业只有发挥比较优势才能才能走向世界,而且他相信,中国经济必将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学必将大师辈出,而且其中一定有人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必须发挥比较优势
记者:即将举行的2002年工商峰会将围绕“入世后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机遇与挑战”进行讨论,届时你也将就此问题发表演讲,在你看来,在世贸组织框架下,中国企业应该如何走向世界?
林毅夫:总的来讲,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必须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首先,中国经济已经有了产业升级的需要,而且还将加速升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原本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将逐渐变成了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将它转移到海外比我们的产业发展慢半拍、劳动力比我们便宜的地方发展,它将可以获得第二春,从而延续自己的生命力、竞争力和企业的获利能力。所以,在世贸组织框架下,我们的企业不仅可以在国内进行资源配置,而且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利用其他地方的比较优势继续发展壮大自己。
第二,到海外去投资也是我们扩大市场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中国企业在加入世贸组织框架下会有更好的走出去的机会,中国也会出现资本输出的机会。一般来讲,一个国家人均收入在1000美元以内,基本上没有资本输出,但是在进入1000美元以后,资本输出基本是有出有进,超过2000~3000美元以后输出就会大于进口。中国是个大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一样,有些地区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2000~3000美元,已经具备了资本输出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到海外去投资。
第三,在某些产业上有些国家会比我们有更大的比较优势,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一比较优势,比如像海尔将研发中心设到了美国,就是利用美国在研发方面的比较优势来提升自己的产业。
■中国不需要建立二板市场
记者:中国的二板市场迟迟未能推出,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到底中国需不需要建立像美国纳斯达克那样的二板市场,现在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中国不需要二板市场,即使建立了二板市场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对此,你怎么看?
林毅夫:我个人一直持这种看法,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在发达国家,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的二板市场成功的很少。大部分国家的二板市场不成功,我们更不可能成功,为什么呢?二板市场属于直接融资,它的上市成本是很高的,虽然它比在主板市场上上市容易一点,但是它的成本也更高,而且因为它上市相对比较容易,其市场风险也更大。应该说,在所有资金成本中,二板市场的成本是最高的,这么高的资金成本只适合产品有很大市场潜力但是风险也会很大的企业。我们知道,发达国家处于产业技术的最前沿,它的比较优势就是在这种资金非常密集、风险非常大的研发上。这是它的比较优势所在,因此它必须有适应它的体制的融资方式,这样便出现了二板市场。而在我们国内,发展二板市场基于这样两方面的讨论:一是现在中小企业从大银行贷款很困难,而且在主板市场上市又很不容易,因此希望有一个二板市场;二是因为美国有个二板市场,所以它的高科技发展很好,我们也希望用二板市场来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但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说法都站不住脚。我前面已经提到,美国已经到了高科技的最前沿,所以需要二板市场,而这种新技术的研发是资金最密集的,像IBM一年研发的投资就是50多亿美元,INTEL一年的研发费用是30多亿美元,摩托罗拉将近40亿美元。这种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不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如果我们去做不符合我们比较优势的生产活动,到最后你花很大的力量你还是没有竞争力,韩国就是很好的例子,像现代电子等企业,其研发投入虽然很大,不但不赚钱,而且濒临破产的边缘。从第一点来讲,我们的中小企业确实在大银行贷不到款,也不可能贷到款,但关键的问题不是建立二板市场,而是发展中小银行。而且中国的中小企业基本上不会有美国的中小企业那么大的市场化的风险,为什么?因为按照比较优势,它从国外引进、消化和吸收技术,这些技术都是现成的,产品也是现成的,其次,就是这些中小企业将技术和产品引进来以后,它可以取代国外的产品,不但可以在国内有市场,而且在国际上也会有市场,并不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而且由于它不是走在技术最前沿的研发产品,所以它的市场机会也不会像美国的企业那么大。这样的特性就决定了资金成本很高的二板市场并不是发展中国的高科技产业最好的方式。我个人认为,并不是中国绝对没有在高科技产业上面有可能发展的中小企业,比如在中文软件市场上,中国人开发起来就可能更有优势,如果这样的企业要上市,到国外上市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在国内建二板市场。
■中国经济学家正在进入西方经济学未知的领域
记者:你曾谈到中国的经济学家拿西方的经济学地图在中国按图索骥并不一定能找到位置,你的意思是否是说,中国的经济学家正在面对是西方经济学不曾涉足的未知领域?
林毅夫:应该可以这么说。经济理论是从经济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反过来解释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发展,这是经济理论的功能。其实任何经济理论都来自经济现象而且最后要回归到经济现象,研究现象必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你在什么地方,你对这个地方的现象就了解得比较深,你就会在你所在的地方发现这些经济现象以及它的成因,你就可以将这些经济现象抽象出来构筑你的理论模型,并用它来解释你所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很多人说美国的某某经济学家是国际著名的经济学家,那是因为美国是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人家以为美国的经济学家研究的应该是全世界的问题,其实他研究的只是美国或者说是发达国家的问题,而且美国99%的经济学家所研究的只是美国的经济问题,这些问题与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拿他们的理论来解释美国或者发达国家是对的,但是拿它们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指导原则却是不对的。我们不能照搬外国的经济学理论,我们在学习外国经济学理论时必须很清楚他们研究的是发达国家的问题,不要简单地拿他们的结论来套中国的情况,我们应该拿他们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分析我们的机会在什么地方,我们的挑战在什么地方,这样才能直接推动我们的经济发展。
■美国经济学正在丧失原创性
记者:那么你怎么看待当前美国的经济学研究?
林毅夫:真正对理论的贡献是来自于对现象的观察,从现象当中抽取理论,这才是原创性的贡献。现在美国很多经济学家用数学来表述经济学,其实数学是工具,数学本身没有思想,但在美国有着高度分工的经济学界,有5万个经济学家,而美国又没有多少东西可以研究,因此到处都在比技巧,这有点像中国的唐诗宋词,早期的特别有生命力,到了中晚期就都讲技巧了。为什么?没有那么多新的境界可写,大家就只好斗技巧,一斗技巧就没有生命力了。我觉得美国经济学界现在普遍地是在玩技巧,这种玩法正在使美国的经济学丧失原创性。
■张五常获诺贝尔奖很难
记者:现在,国内经济学圈子里有一个很热门的人物,就是张五常,一些人认为他有可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你怎么看张五常?
林毅夫:张五常是经济学家中少数可以被称为对经济理论有原创力贡献的人,在国际经济学界成名的经济学家大部分的贡献在计量或者数理等方法论层面,对经济学的思维没有多大贡献。如果讲对经济学思维有贡献的,张五常应该算是少数几位对经济学思想、思潮和思维有贡献的人。
记者:你认为张五常能够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吗?
林毅夫:我个人认为他未必会拿到诺贝尔奖,虽然内心里我是希望他得到的,但是客观上我觉得不太容易。不太容易有这么几个原因:一个是他做的工作主要是阐述考斯特理论,考斯特已经拿到奖了,如果他能得奖应该是和考斯特一起。当然阐述考斯特理论也是有贡献的,考斯特那么有名,跟他的阐述有一定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考斯特在获奖时两次引用他的话的原因。其实,一个人能否拿诺贝尔经济学奖关键在于他提出的理论后来有没有人跟着做。
■三四十年后中国人将会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
记者:那么,中国现在是否已经产生了具有原创性思想的经济学家?
林毅夫:我想应该有,但是这个原创性的思想是否有很大的影响,还得有很多人跟着去做。目前,我们的经济学界还处于觉得外国的东西比较好的阶段。
不过,一个经济学思想是否有原创性还是要看10年20年后大家接受不接受,如果接受了就是原创,如果不接受就要到下一代同样一个东西被提出来时看是否有人回过头来看你的思想。有时候,你提出了原创性的东西,但是大家并不见得认识它的价值。所以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说,如果一个经济学家说他提出的理论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的,这个人一定是对文献看得太少。同样一个现象,可能有人在50年甚至100年前就说过了,可是那个时候没有人知道。
记者:你认为,在中国这块土壤上,会产生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吗?如果会,你认为会是什么时候?
林毅夫:我觉得中国肯定会产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我认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就是世界经济学的中心,前面我提到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经济理论贡献的大小不在于它的逻辑性有多么复杂,而在于它解释的现象有多重要。我相信在21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经济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经济的现象一定会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现象,而阐述中国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家一定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学家。
我认为目前中国拿诺贝尔经济学奖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你的思想必须是原创性的;第二,你的论述要能进到主流经济里(可是我们在国内能够进到主流经济的经济学家太少了,而且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还是拿外国的经济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而不是用中国的经济现象得出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
我相信拿诺贝尔奖的不会是我们这一代,我相信比我们早的一代也很难,更可能的是我们这一代的学生,时间也许是30年、4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登上全世界最大的经济舞台,研究中国问题变成研究世界问题的时候,那时中国的经济学家当中就会有人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
3. 开展灾害学研究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
摘要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本文简要列述了各类灾害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类生存的危害性,论述了灾害的分类和体系特征,探讨了灾害形成的科学机理,强调了开展多学科、大体系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结合国土环境遥感调查,提出了开展灾害学研究、监测防御、减灾抗祸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发挥现代地球科学理论与遥感技术的潜力,为促进灾害学的研究、保障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灾害学;灾害分类与灾害系列;灾害地球动力学;灾害监测与预报;灾害防御体系;减灾措施
一、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和最严峻的挑战
我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条件复杂,自然灾害及其导引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灾害类型多样,这些灾害频繁不断地冲击人类社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近年来的人类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表明,尽管存在着资源、能源、环境和人口危机等严重问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调节和缓解。唯独自然灾害及其引发的社会灾害,鉴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目前多数尚不能预测,更无法避免。在全球范围内,甚至在我国海陆疆域内,自然灾害几乎是年年有、月月有、天天有,给人类留下惨重的教训,且隐伏着毁灭性的潜在威胁。
灾害是天体、地球各种能量-物质运动在生态圈的客观伴生现象,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从地质历史时期起,生物界就曾多次发生全球性、区域性和局部性的灾难和绝灭。仅以近25亿年的地球历史追析,差不多每隔2600万年,就有一次全球性的严重灾变发生。从生物出现后,这种周期性的灾变都留下了古地理、古生物记录,最近一次就是中生代末期恐龙世界的绝灭。人类出现后的200万年、50万年及近万年以来的记录就更详细了。近年来古人类学、考古学的大量研究和发现表明,古人类同样经历了多次局部性的绝灭和灾难,延续至今的群落只是其中极少的几个,绝大多数都断绝了延续。进入人类文化历史时期以来,诸如大西洲的沉没、玛雅文化的绝灭、四五千年前的全球性洪荒与诺亚方舟、大禹治水、意大利庞培城毁于火山喷发、印度死丘遗址、通古斯大爆炸、文化古城的沉入海底及已证实的数百上千个古人类群落的沦亡泯没等,均表明了灾害在人类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
据近年来的统计,每年全球灾害数千起,重大灾害数十起,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美国每年因火灾、地震、海岸带灾害、滑坡、火山等灾害的损失总值达35亿~40亿美元。中国公元前180年至公元1949年,旱、涝、飓风、地震、寒、疫、饥荒7大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在万人以上的共发生220起,死亡总数约3.17亿人。据联合国统计,20世纪1986年以来全世界死于天灾的人数已高达450万人之多,超过了两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
旱、涝、风暴、高温、奇寒等自然灾害,全球每年平均损失约400亿美元。1987年,美国中西部33个州、1500个县出现了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灾害。1968~1984年,非洲因干旱死亡200万人,受灾人数达2000万。1972~1973年,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持续两年干旱,夺去了20万~40万人的生命。1982~1984年,非洲干旱加剧,范围扩大,34个国家遭灾,24个国家发生饥荒,1.5亿~1.85亿人受到严重饥饿的威胁,成为非洲近代史上最大的历史事件,损失相当于一次世界大战。公元前2000年时,撒哈拉地区曾经是雨量充沛、水草茂盛、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机盎然的地方,曾几何时,竟成了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在中国历史上,死亡万人以上的干旱有24次。近200年来,占我国陆地47%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灾频率加快了20%。华北平原2万年前也是河流纵横、湖泊满布、水草丰盛、树木丛生、动物繁衍的滨海森林草原,现在海水远去,干旱近逼,风沙盐碱危害降临。
与干旱化同时,一些地区则在遭受暴雨、洪涝的冲击,中国河南出现了“天漏如注”的“75·8”特大洪涝,孟加拉国也连年洪涝。1987年夏季,中国公路水毁事故频繁,冲毁桥梁1301座,涵洞14103个,路基8139km,道路13978km,直接经济损失在5亿元以上。
每年约有百余次强风暴发生,其能量之大、破坏之强烈十分惊人。一个中等的台风,其能量是1949年比尼基水下原子弹爆炸当量的250倍,全球年损失约2000亿美元,约等于全世界军费总和的2/5。
近年来世界性气候异常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87年6月上旬,印度北部邦气温高达49.0℃,埃及、意大利、美国、希腊、中国很多地方出现40℃以上的持续高温天气。挪威北极圈附近气温高达35.3℃。6月21日,芬兰北极城罗瓦涅气温高出历年平均气温20多度,成为欧洲最热的城市。
水土流失波及全球陆地面积的35%,年总流失量230亿t,每年约有21万km2的耕地沦为荒地,500万~700万hm2变为沙漠,粮食减产12%~21%,年损失260亿美元。我国黄土高原每年水土流失16亿t,全国每年流失50亿t,破坏耕地3666.3km2,相当于一个上海市的面积。每年流失的氮磷钾总量等于中国化肥的总产量。中国现有沙漠110万km2,平均每天有4.7km2耕地变成沙漠。土壤沙化也很普遍。
日本每年因滑坡、泥石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5亿美元,意大利约11.4亿美元。秘鲁瓦斯卡兰山和苏联塔吉克的滑坡、泥石流造成的伤亡都在万人以上。1963年维埃特水库因泥石流崩溃,死亡4000人。在中国,由于占陆地总面积约65%的山区、丘陵区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尤其是其中9.7%的生态脆弱带,崩塌、滑坡、泥石流频繁危害,损失也很严重。例如宝鸡-天水铁路沿线,成都-昆明铁路沿线,长江三峡的鸡扒子,新滩和川藏公路等都是滑坡的高发区。据四川省的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前8年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12万处,死2000人,伤近万人,危及120个城镇,直接经济损失31亿元。此外,云南省已知有重大滑坡、崩塌、泥石流1414处。
亚洲-太平洋地区,每年因火山爆发平均死亡2500人,经济损失10亿~15亿美元。全球每年发生海底火山爆发及海啸数百次,火山爆发50座,喷发的岩浆、石块、灰尘、气体上百万吨。1669年,西西里埃特纳火山爆发,毁卡达尼亚城,死2万多人。1783年,冰岛斯卡普塔火山爆发,死去全国人口的1/5。1792年,日本云仙岳火山喷发,死10452人。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引起强烈海啸、风暴潮,死1.2万人。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在海底炸出了一个直径10km、深335m的大坑。1902年,西印度群岛培奈火山爆发,几分钟内就死亡3万余人。1980年,圣海伦火山爆发,能量达1000万t级。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依斯火山爆发,死2万余人。估计全球海洋部分还有1500~1800座活火山和隐火山热点,会引起地震、火山、海啸、风暴潮、热旋涡和台风。最近苏联科学家在大西洋上的诺瓦斯科夏半岛附近,观测记录到海面以下3000m处的大型强烈的水下海洋风暴,以比陆地飓风(速度104km/h)更大的速度,持续旋转了10天以上。海域的风暴潮、深水旋涡和海啸,大气层中的飓风、台风和晴空湍流,经常导致灾害性的海空难事件,其中龙卷风每年就有1000次左右,死亡2万~3万人,损失数亿美元。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5万次,亚洲-太平洋地区近800年来的28次大地震,共死亡264.55万人,经济损失1325亿美元。中国有3次死亡几十万人以上的大地震,死亡约150万人。20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272次,其中10%发生在中国,人员伤亡占50%。
森林植被在加速缩减,每年约减少1.67万km2。热带森林已丧失40%,每年约丧失11万~15万km2。
森林火灾全球每年约发生20万起。1987年北美、黑龙江—外贝加尔的森林火灾,1988年美国黄石公园地区的森林火灾,损失是惊人的。1988年5月,仅加拿大就发生森林火灾5000余起,直接经济损失1.6亿美元,投入森林防火的费用每年达2.2亿美元。1988年美国发生森林火灾66895起,毁林2000km2,经济损失约2.5亿美元。其他火灾也相当严重,1987年我国发生各类火灾32053起,死2411人,伤4009人,直接经济损失8.05亿元,平均每天损失221万元。1988年1~6月份,发生火灾16005起,死1259人,伤1661人,直接经济损失1.49亿元。
此外,我国每年因煤炭自燃要损失好煤近2亿t。
生物灾害也很严重,蝗虫、鼠类、松毛虫等灾害经常发生。中国鼠类估计有30亿只,年损失粮食150亿kg。青海草原鼠害面积达5.3万km2,每年损失的草产量可放养牛羊400万只。中世纪鼠疫曾夺去欧洲1/4的人口,中国也有区域性大批人口死亡。前两年河南商丘地区大蛋蛾危害泡桐,损失3亿元。松毛虫每年造成的林木损失价值约1.85亿元。
煤、石油及工业生产每年向大气层排放CO250亿t,大气中CO2的浓度比30年前增加了23%,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大量增加,森林、海洋的自净能力降低,酸雨危害日益扩大,年经济损失约2000亿美元。由于臭氧层遭到破坏,预计在今后50年内,气温将上升2~4℃,全球气候也将发生急剧变化,海平面将上升20~160cm,海岸将普遍内移。
全球每年排放污水4200亿m3,污染淡水55000亿m3,占淡水总量的14%,使18亿人无好水饮用。由于水质恶化,全球每年患病的有300万人,死亡2.5万人。中国因水污染和农作物污染造成的年经济损失约200亿~300亿元。
生产建设废弃物的占地也达到了灾难性的程度,我国煤矸石占地约900km2,金属矿及工业废渣占地6920km2,城市垃圾占地6666km2。
在我国地面塌陷也在不断发生,全国已发现各类塌陷区530处,塌坑十几万处。煤矿塌陷也很广泛,占地约13332km2。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已危及200多个城镇。1921年以来,上海地面沉降局部达3.14m,天津的沉降也在2m左右。
本世纪以来,工程技术性灾难也因其自然背景和工程失误接连发生。1907年加拿大魁北克大桥坍塌。1912年泰坦尼克号巨型客轮被冰山撞击沉没。数百起海空罹难、化学及核工厂泄漏事故等,都有特定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灾害性工业事故也在增加。全世界每年因工伤死亡8万人,平均每3分钟死1个人。1980~1985年美国发生严重工业事故6928起,平均每天5起。中国1987年发生工业事故3617起,平均每天10起。1987年,全世界因空难死亡1171人。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35万~42万人。美国1980年死于车祸的人数竟超过了十年侵越战争的死亡总数。中国每年平均发生交通事故23.56万起,死44650人,伤95080人,直接经济损失17.24亿元。
近年来全球性水、旱、地震、火山等灾害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活动期。以1986年为例,1月低温、奇寒、暴风雪袭击北欧诸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发生大量滑坡、泥石流和洪涝灾害;2月11日大风、暴雪冲击大西洋两岸,2月20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生大洪水;3月份全球出现多处几十年不遇的低温奇寒,非洲出现大旱和蝗灾,法国出现严重干旱、火灾纷起、农业减产2/3,3月底孟加拉国发生大风暴,冰雹、暴雨成灾;4月20日斯里兰卡大坝决口,孟加拉客轮因大风暴沉没,4月下旬中国江西发生内陆强龙卷风暴,冰雹、暴雨成灾,4月底墨西哥城连续发生大地震;5月10日中国广东30个县遭受风暴、雨涝;7月辽河大洪灾;继1月19日硫磺岛附近海底火山爆发之后,9月14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爆发。此外,该年海空罹难事故特多,美国航天飞机失事、大力神火箭升空爆毁,苏联发生核电站事故,非洲发生火山毒气,印度发生化学泄漏等。1987年后半年,中国报道的灾害事件390起,估计全球约发生4800起,即每月800宗左右。除了这些自然灾害之外,还导引出一系列的社会灾害。随着地球动力活动的活跃、人口的增加、活动范围的扩展,受灾人口日益扩大,20世纪60年代世界受洪水灾害的人数为每年520万人,70年代增加到每年1540万人;旱灾受害人口60年代每年为1850万人,70年代猛增到年2440万人。据此可以预料,21世纪的灾害仍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仍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并给予极大的关注。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五六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蒙受自然-社会灾变的灾难史,人类历史实质上是一部人类与灾害搏斗的血泪史。据估计,有史以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生命的一半夭损于各类灾害,损失可谓大矣。当今世界每年直接、间接的灾害损失,约等于全球军费的总和,即5000亿美元。中国每年的灾害损失约500亿~600亿元。这足以说明联合国组织“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计划和积极倡导开展灾害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二、创建灾害学大体系
虽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如此重大的影响,但长期以来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成型的灾害学概念。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利用当今科学技术的所有成就,探讨灾害的成因机制、时空分布规律及监测预报方法等理论,建立灾害学体系,促进灾害学的发展,为防灾、抗灾服务。
灾害可分为突发型和缓变型两类,后者属于生态环境变异性质,一般属环境科学研究的范围,但缓变型环境变迁一旦失控,也会演变成突发型灾害,因而要注意环境灾害的跃变。灾害学主要研究突发型灾变的形成机理、时空分布规律及监测预报方法等理论。
1.灾害分类与灾害系列
根据灾害运动特征和作用空间,可将其分为下列类型。
(1)天文灾害
星体、陨石撞击、星尘冲击、射线-粒子流轰击、热力潮、引力潮、电磁流等属此类。
(2)地内地质灾害
此类灾害包括地内热流冲击、火山和隐火山活动、地内强爆、地压增升-岩爆、地震、海底火山、海底强热流喷射、地内燃烧、地火-地气喷射、毒液-毒气喷发和地热亢进等。
(3)地表地质灾害
此类含岩石圈表层的构造灾变、地块走滑、表土蠕滑、地表陷落、地面升沉、岩崩、错落、滑坡、泥石流、岩土崩解、流失、溶蚀、风蚀和冻解、地球化学污染、矿渣-垃圾污染等。
(4)水圈灾害
海中强涡流、风暴潮、海啸、上涌海流、毒重浊流、洪水、矿井突水、水资源急剧萎缩、水质污染、毒质水涌升、岸区地质灾害、水下滑塌、恶性刨剥堆积、冰雪崩溃、流水冲击等。
(5)大气圈灾害
此类灾害有特高温、特低温、强气旋(飓风、台风、龙卷风)、雷电、暴雨、冰雹、干旱、火灾、毒气、凌空爆炸、气体-浮尘屏蔽、臭氧层穿孔等。
(6)生物-生态圈灾害
生物病虫害、兽害、生态型突然夭亡、植物物种退化、绝灭、土壤贫瘠化(盐、碱、沙、沼泽化)、瘟疫、环境污染、社会灾害和工程技术灾害等。
以上灾害虽各有破坏区间,但多数并非孤立发生,彼此间存在着共同的地球动力学和天文学背景及统一的力源,在地球各圈层构成一个比较连续的垂直灾害链,即灾害系列。例如,在地内强大的热核动力爆发的推动下,形成火山和隐火山爆发、地气外喷、地震、干旱、强热海旋、强气旋、暴雨、洪涝、雷电、特高温、特低温和生态灾变。类似地质成矿过程的系列性,同一灾害链有相关的垂直和水平分带现象。以往一般只注意其中的一种破坏形式,往往忽视了其余表现。又如在一次大地震之前,一般都有较长时间的地热亢进、持续高温、干旱和相应的生态异常,临震又有地火、地光、雷电、地压增升、地气外溢、暴雨、强旋风等现象,震后则有气温突变、暴雨、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一次巨大的岩崩、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必然有强烈的地内热动力冲击,地面则有地光、地气喷溢和暴雨等引导现象。这些伴生现象往往早有显示。据此可以预测预报灾害。虽然灾害发生的背景、地点和时间,目前还理不出明显的规律,但只要从它们的相关性着手研究,终究可以找出灾变的机制并解决预测问题。所以灾害系列和灾害链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灾害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2.灾害的成因机制和时空分布规律
关于灾害的成因机制,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解释。笔者综合分析了各类灾害的成因之后认为,灾害的产生根源,主要在地球本身的结构和动力学间的协调失控而导致灾变性协调的发生。从本质上讲,就是地球的热力-物质运动贯穿于地球各圈层的灾变型运动,这也是地球最主要的演化运动形式。在空间分布上,有地球结构和动力的非均匀性原因,如雷电、火山、地震和气象灾害多发生在地壳热点之上,与岩浆热动力有密切关联,称为灾害的热根源,也可称为地球的敏感点、“经络穴位”。在地质结构上,表现为有现实热能的环形或筒状结构,热根有时成群密集,成为“灾害窝”、“灾害带”。其次是热力潮和动力源,这两点可以从各类灾害统计定位,由地质上找出原因。因此,只要深入研究地质结构、新构造运动、环境变异和地壳-地幔现实热动力状态,终究会探索出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灾害历史统计得知,地球上的各种灾害,除与地球本身有密切关系外,还与太阳系及其他星系的运动有着密切关系,这些天文规律对地球灾害也有控制意义。究竟天地各占多少?有待研究,但灾害是天地大系统中的突发运动则是确定无疑的,遵循这一思路,肯定会探索出天地奥秘,实现人类预知天文地理、兴利避害的理想。
3.灾害学大体系的初步设想
灾害学是一门跨覆面很广的横断科学,现有各相关学科的理论都需要进行专门的适应性拓宽与更新。例如灾害地质学、现实灾变地球动力学、地球热动力学、灾变地球物理学、灾变天体物理学、地球灾害学、灾害气象学、灾害水文学、海洋灾害学、灾害生物学、灾害历史地理学、灾害社会学、灾害经济学和灾害法律学等。待这些学科取得一定深化之后,再进行横向综合、深化提高,才能建立起灾害学的理论基础,进而形成灾害成因机理学、灾害动力学、灾害时空分析论、灾害数理学、灾害预测论等专门理论。因此,目前有大量的理论探索任务和相应的技术建设工作有待完成。如建立灾害学数据库、监测网络、通讯系统、电子计算机模拟和仪器研制等。
灾害学是一个新的科学研究潮流,急需在现有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动员有关学科的科学家迎接灾害学对科技的挑战,尽快调整研究方向,作出研究规划,明确主攻目标,开创一个较完整的灾害学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4.当前灾害学研究的任务
为了加速灾害学的发展,尽快介入减灾防御实践,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作用,除应组建一个灾害学研究中心外,近期内应开展如下工作。①组织地质、地震、气象、农林、水利、交通等部门和各地区的专家、学者,积极参加“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从总结灾害的经验教训出发,制定工程建设、勘测设计中的防灾减害对策性研究计划,对已建和在建工程追补灾害危险性调查和评价,制订防灾减害整治措施。②组织研制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的仪器系列,尽快建成一些急迫的灾害监测防御系统,建立防御体系,形成预测能力。③建立近200年来的灾害数据库,包括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对比灾害案例。开展全球性灾害数据库的联网交流,加强综合研究,探索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④组织灾害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的学术理论研究,制定灾害学研究计划,规划一批专题性和综合性研究项目,培养灾害学研究生,建立专业研究队伍。⑤组织编写我国近5000年的灾害史,编纂灾害学专著和科学普及书籍,编辑出版灾害学杂志,翻译有关书刊,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等。
三、环境遥感的新发展
灾害学是在环境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环境科学的各分支学科都可比较容易地转入灾害学研究。遥感技术与灾害学研究相结合不仅是必然趋势,而且是环境遥感的新发展。近年来我国遥感技术在洪水、林火、滑坡和泥石流、地震、干旱、污染等调查方面的应用就是例证。“七五”期间研制建成的“航空遥感林火实时监测系统”和“航空遥感洪水监测系统”,不仅可以实时监测灾害发生的地点、受灾面积及灾情,而且可以赢得时间,为抗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总之,遥感技术的特性,特别是航天遥感中的热红外探测和高分辨率的可见光探测、数据通讯传输等技术,在灾害监测中更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今后的航天、航空和地面的多层次立体监测系统,也必将在遥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因此,灾害学研究及监测、防御体系的建设,无疑地要落到环境遥感的肩上。但愿环境遥感工作者能在发展灾害学研究和防御体系建设中起骨干和先锋作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录自:环境遥感,1990,5(3)
[俄罗斯]萨哈林火山圆涌构造
[墨西哥北部]埃莫西约Φ形圆涌构造
4. 美国如何摧毁前苏联经济
日本,广场协议.
2. 苏联,打压石油价格.虚拟的星球大战计划.
5. 20世纪10部影响深远的小说
马可尼和波波夫发明了无线电通信(1900)
2莱特兄弟发明了动力载人飞机(1903)
3鲁米埃尔兄弟发明了彩色照相机(1904)
4弗莱明和福雷斯特分别发明了电子二极管和三极管(1904~1906)
5德、美、英等国科技专家发明了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1910~1938)
6福特发明了汽车流水线生产(1913)
7美英科技专家发明了雷达和射电望远镜(20~40年代)
8欧美科技专家发明了电视(20~30年代)
9惠特尔和亨克尔发明了喷气式飞机(1930~1939)
10布劳恩等发明了v—2液体火箭(1942)
小耗子嘀嘀
回答采纳率:50.0%
2008-09-20
19:14
检举
20世纪的人类10项经典发明
20世纪100年来发明的东西当然绝对不只10项,进步的动力促使发明不断地产生,不过这10项发明对于现代文明的形成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少了哪一项发明,20世纪就不可能像现在这个样子。
1原..子
弹
1945年8月,毁灭地球的潘朵拉盒子在日本广岛与长崎被打开,当时国际强权一心只想以这种威力极大的致命破坏武器去压倒对方。美国首先在1945年7月于新墨西哥州试爆成功,苏联紧接着在1949年成功试爆,英国是1952年,法国是1960年,中国是1964年。
2航天飞机
1959年苏联的无人太空船首次成功登陆月球,并且拍回了大量的照片。而美国60年代末阿波罗登月的壮举,却是人类踏上地球以外星球的第一步,自此以后,美国在太空探险方面逐渐将苏联抛在后头。航天飞机出现后,人类前往外太空的成功几率大为提高,科学家预言公元2000年之后人类将开展外太空旅行。
3电视
1923年,电视机的灵魂——显像管诞生了。电视技术广泛应用是在40年代,1954年则开创彩色电视的纪元,60年代以后几乎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电视台。这个方盒子为人类制造了无数欢乐的时光。
4人造卫星
第一颗人造卫星是由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试射成功的,紧接着美国的探险者1号在1958年1月31日试射成功,从此以后这些随着地球自转运行的人造卫星愈来愈多地漂浮在大气层外。原来运用在军事科技上的人造卫星,后来慢慢演化出通讯、绘图、侦测、气象等不同用途的卫星家族。
5阿斯匹林
早在15世纪的希腊医生就用柳树皮中研磨出来的粉末做为草药版的阿斯匹林始祖。到了本世纪末,这个减轻身体疼痛的配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德国拜耳药厂创立的“阿斯匹林”商标,成为这个药方的专有代名词,20世纪愈来愈忙碌的现代社会中,阿斯匹林这颗白色圆形药片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6民航客机
现代生活中国际旅行必备的交通工具——飞机,多是由军用运输机改良而成的商用客机。1949年第一架商用客机载36名乘客飞行于欧洲上空,开启了民航世纪的新页面。时至今日,交通运输市场对于飞机旅行的需求越来越大,民航客机已成为人们便利的交通工具之一。
7个人电脑
电脑掀起的第三次革命,彻底改变人们工作与思考的形态,70年代末电脑厂商开始开发较小型的个人电脑,到了80年代初市场上有了大众化的电脑消费产品。个人电脑加快社会数字化脚步,几乎社会的每一个层面都被电脑完全感染,没有人能够拒绝电脑进入生活之中。
8移动电话
曾经是英雄电影中大哥专属配备的“大哥大”,已成为人们在户外活动时的一种私人通讯联络方式。全球经济的发展,让移动通讯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产业之一。而手机随时随地联络的便利性,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传统的沟通方式。
9克隆羊
1997年初英国科学家让一只没有父亲的小羊成功地诞生,这项创举说明了人类即将有可能用自然途径以外的方法制造生命。克隆羊在生物科技上无疑是史无前例的一大步,但它所牵涉到人类道德观念的层面,却是科学所无法理清的难题。
10因特网
最原始的电脑网络原本只是在学院研究室中连接不同电脑主机,当这项技术只需经由简单的数据机和电话线的连接,就可为人所用时,网络瞬间成为世纪末影响力最大的发明。网络制造出的新的资讯传播模式很快地影响到愈来愈多的层面,电子邮件、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等方式为网络重新定义塑型。人们只要一条细细的电话线,就可以将全
6. 尤瓦尔在《未来简史》书中,他提出了一系列什么样颠覆性的观点
《未来简史》的内容概要
人类未来面临的新议题:医学和科技的发展已经让人类战胜了大部分瘟疫,因为传染病造成人类大规模死亡已是小概率事件。随着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战争能带来的获利便会下降。那么,新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议题是什么?不知满足的人类下一个努力目标将是什么——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
第二次认知革命:从智人到神人:在21世纪,人类的第三大议题就会是为人类取得神一般的创造及毁灭能力,将“智人”演化为“神人”。这第三项议题显然会将前两项议题纳入其中,而且也正是由前两项议题所推动。我们希望拥有重新打造身体和心灵的能力,首要目的当然是为了逃避老死和痛苦,拥有主宰宇宙的“神性”。
人工智能革命:个人价值的终结:人工智能强大后,大部分人将失去价值,机器将取代人承担更多的工作,如果说工业革命带来了无产阶级,那么人工智能革命将带来一个新阶层:无用阶层。
未来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精英,已经不是普通的“智人”,而是掌控了算法,并通过生物技术战胜了死亡、获得幸福快乐的——“神人”,他们才是未来世界的主宰者,是人类进化而成的新物种。
7. 听说进化论被推翻,真的吗
不要听楼上二位妖言惑众,西方洋教为了保证自己的人民精神的控制,继续获利,不惜反科学地造谣,比如达尔文临死信上帝、现代科学支持神学之类的。
关于达尔文,神棍们造的谣来自所谓达尔文的保姆霍普夫人(Ms. Hope),这个可以在网上搜到,达尔文的子孙作证,根本没有这样一个保姆服务过达尔文家族。而且达尔文只是一个凡人,也会有很多错误,就算信教,又怎么能证明进化论不对呢?进化论是科学,它的正确性已经由无数科学实验检验过,和创始人的态度是无关的。发明原始电灯的爱迪生难道比现在制造电灯的工匠水平还高??
关于进化论,目前没有一个例子能反驳它的正确,没有一个专业研究生物学的科学家能否定。北京人不就是半人半猿的化石吗?青蛙不就是鱼类到陆生脊椎动物的过渡吗?小时候蝌蚪像鱼,大的青蛙陆生。而且青蛙的心、肺、肾、骨骼、肌肉等等都是处在鱼类和陆地动物的中间,难道这还不是身边的例子?
关于宗教,你会发现只有西方洋教才反对进化论,因为他们根本不是科学,源于神话故事,在古代欧洲教会有绝对权威,比国王权力还大,它说什么就是什么,当然乱喷很多不符责任的反科学的东西。而东方宗教如佛道等源于哲学思想,思考就客观理性得多,而且皇帝权力更大,他们不能为所欲为,也不会创造什么歪理邪说
洋教的神是西方人长相,佛教是印度尼泊尔长相,玉皇大帝是中国人长相,有力地说明了神是人创造的,古代的人只见过自己周围的人,按照自己的样子来造神,而不是神造人!
8. 列举19和20世纪世纪上的重大发明创造,每个各写五个
19世纪重大的发明创造:
英 国法 拉 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英 国道 尔 顿创立了近代原子学说。俄 国门捷列夫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英 国达 尔 文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法 国巴 斯 德开创了微生物学
20世纪重大发明创造:
1895年 X射线、电影
1897年 阿司匹林
1900年 输血
1901年 原子核
1902年 无线电 传真机
1903年 飞机 不锈钢
1904年 手表
1907年 复印机和 塑料
1911年 空调
1913年 汽车组装流水线 钨丝电灯
1920年 信用卡
1923年 8线图像的装置(早期电视)
1927年 电视机
1928年 青霉素
1929年 盘尼西林
1935年 雷达
1939年 核能
1940年 彩色胶卷
1942年 核武器
1943年 计算机
1945年 人工肾 隐形眼镜
1948年 半导体收音机
1953年 DNA
1954年 避孕药
1957年 人造卫星
1958年 心动记录器
1960年 激光器
1964年 软质隐形眼镜
1967年 器官移植和因特网(互联网)
1978年 试管婴儿
1983年 机器人
1997年 克隆技术
1923年 喷气发动机
2、二十世纪的重大发现
相对论
量子力学
宇宙大爆炸理论
空间论
DNA分子结构
地球板块学说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核能与核技术
9. (25分)历史学家黄仁宇主张把历史演变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
(1)东方: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的崩溃。(6分,任答两点即可)西方: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6分) (2)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到西欧,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播。(4分) 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影响了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4分) (3)观点:西方文明经历了阶段性毁灭和新生,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不同民族主体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果;(2分)希腊民主的泛滥最终导致希腊的衰落,但罗马帝国把希腊的人文主义关怀与自身的法律理性结合起来,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中世纪欧洲的长期黑暗不仅没有毁灭西方文明,反而呼唤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商路中心的转移,意大利的地位日益下降,但取而代之的是西欧各国在思想和政治上的解放。(任举一例3分) 10. 怎样理解《巨变》 2001年10月,在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览会上,《巨变》这本书成为一个亮点,各国出版商竞相争购版权。中信出版社购得中文简体字版权,并于2002年2月推出了这部著作。这是一本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和高度重视的关于全球问题的书。 “全球问题”是罗马俱乐部从20世纪70年代起陆续发表的十几份报告中提出来的,其含义是:随着世界纷纷走上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在各国经济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出现了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三个负面效应,如果不加控制的话,它们会造成全球性的灾变,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遗憾的是,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并没有提出解决全球问题和避免灾变的办法。 随后,拉兹洛被遴选为罗马俱乐部成员,他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哲学研究全球问题,撰写了《人类的目标》。之后,他突然醒悟: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外在极限均是一些常数,难以改变,人类所面临的危机过错不在地球,而在人类自身。因此,他转向对西方文化和价值做批判性反思,把全球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引向对构成西方工业文明的基础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结构的批判。 后来,在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支持下,拉兹洛成立了广义进化研究小组,以期从进化的“历史”中发现能指导解决全球问题的某些原理、规律和方法。1996年,在匈牙利总统和政府的支持下,拉兹洛又成立了布达佩斯俱乐部。他期望通过自己的活动帮助人类逐渐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自然的认识、价值追求和社会行为,因为人类的任何过度索取和生产都会破坏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并遭到毁灭性的报复。只有发展“全球意识”和“全球伦理”,才能避免或至少减轻全球性的灾变。 最后,拉兹洛在《巨变》中写到,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才是21世纪人类长期面临的最大的威胁!在本书中,拉兹洛清楚地揭示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全球危机,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意识的危机。为何在数百万物种之中,唯独人类可以这样做,做出长期显然违背自身利益的事情呢?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态度,我们的价值观。 拉兹洛论述了全球系统遵循复杂系统演化的非线性混沌动力学的原理。这类系统的演化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860~1960年是奠基时期;第二阶段——1960~2000年是全球化时期;第三阶段——2001~2010年是决定性的关键期;第四阶段——2010年以后将跌入“末日境况”。他认为,我们现在已经接近第三阶段的门槛,即接近系统发生突变的临界状态。一旦越过这个临界状态,系统便不可挽回地跌入第三阶段,随后第四阶段便会接踵而来。 拉兹洛指出,第三阶段是一个关键时期,人类的未来究竟如何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所思所为。因为按照他的说法,未来是创造的,不是预定的。一旦突破临界状态,世界必将发生“巨变”,要么是“大灾难”、“大瓦解”,要么是“大突破”、“大转变”。此外,他还分析了决定第三阶段巨变的重要因素:生态上的非可持续性和社会目前存在的非可持续性。“进化不是命运而是机遇,未来不是被预见而是被创造”,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人类能否创造出一个新世界。不断迫近的全球性灾难,需要人类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予以缓解,否则摆在人类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条:走进地狱。 按照拉兹洛的理论,人类的发展虽然是一种非线性系统,在其演化过程中充满了无法预料的因素。但是如果人类现在就对全球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并致力于缓和人与环境的对立,那么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调节。 如今,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生存的困境越来越明显,人类更是到了需要创造一个新的文化世界的时候了。由于目前占据世界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及其生活方式,不仅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而解决“冲突”的唯一途径就是面向未来、面向人类生活的整体,设想出另外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并坚决地以此作为思想和行为的指南。 《巨变》为人类的生存敲响了警钟,向人类展示了通过文化进化和意识革命才有可能战胜危机的图景。在这部影响甚大的著作中,拉兹洛以大量的数据和令人信服的分析指出,全球生态问题将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其观点迅速产生了积极的回应。 本书对这个世界既有全景式的描述,又有思维缜密的理据。书中的许多观点都是发人深省的。《巨变》不仅在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信息革命日新月异的今天,为麻木或兴奋、冷漠或偏执的人们凸显了全人类所面临的深刻危机,而且为我们应对危机提出了解决之道。 我们进入第三个千年纪之际,前此进化而成的人际、人与自然关系形式,已造成紧张、冲突和危机升高。生态和社会这两组关系,如今变得无以为继。我们若想把今天的巨变导向安全的结局,并以自己的力量走向比较均衡的后理性文明,首先必须了解和考虑这些“非可持续性”。 与演化经济学与创造性毁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