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生制作有创意的口罩
学生们制作创意口罩的意思是:向全体学生表达,疫情尚未过去,防疫措施要做好,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他人。
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平时能见识到孩子们的想象力的机会是比较有限的,可是随着网课的普及,可以在云端“品鉴”到小学生们的手工作业了,他们用创意手工表达着自己的感情,互动过程中彼此互相帮助,让爱得到了升华。
通过创意口罩绘制活动,可以让孩子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感受到一种感恩和感谢。感谢奋战在一线的叔叔阿姨们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让孩子们以画笔传递情感,用心绘制的童心童意,能够汇聚成鼓舞人心的强大力量,带给周围人勇气和温暖,鼓舞和激励大家同心协力、共克时艰。
(1)口罩创造扩展阅读:
让小学生富有创意的做法:
1、不否定孩子的想象
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常识都是比较少的,所以有许多他们没见过或者不熟悉的东西他们都会想象出来,他们的想象有时候和现实的差距是比较大的。
2、鼓励孩子多动手创作
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创作能力经常是相辅相成的,动手创作可以让孩子的创意得到实现。每当孩子表达自己脑海里有所创意的时候,父母们就应该鼓励孩子动手制作。
无论是画画或者写字再或者是做手工,这些都能刺激孩子不断丰富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对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意都是极有帮助的。
3、支持孩子的兴趣
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现在的孩子们拥有的兴趣爱好也越来越多了,但是孩子们的课业压力也还是很大。许多父母认为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其实并不一定,因为许多兴趣爱好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和创意的,类似乐器、绘画等等。
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还是应该多支持孩子的兴趣,这对培养孩子的创意是有所帮助的。
2. 日本发明手持口罩,这种口罩有防护作用吗
一直有着孜孜不倦创造热情的日本人,发明的这款手持口罩,其实还是有着比较好的防护作用的,而且也美化了餐桌礼仪。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在公共场合或者是人多的地方,大家都会比较自觉的戴上口罩,但是有一点是无法避免的,那就是大家在公众场合进行用餐的时候,其实是摘下口罩的。用餐的时候其实是无法戴着口罩的,只有在用完餐以后,大家才会重新戴上口罩。
对用餐时候的盲区,日本某美术大学发明了一种可以手持的口罩,单手就可以灵活操作,另外一只手就可以空出来,用汤匙或筷子送食物进入口中。
相比传统的口罩在用餐的时候必须摘下来,这款手持口罩的优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 小学生发明了防雾口罩,这可以申请专利吗
近几天一个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一个名叫王康宇的小学生发明了防雾口罩,并且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申请通知书,这还不是最令人惊讶的,这位小学生不但聪明且具有创新能力,而且他还非常的善良,他把这项专利无偿捐献给一家口罩生产厂家,为了让更多的人受到帮助。这个孩子真的太棒了,大家纷纷为他点赞!
这件事也反映了我国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和我国的后浪越来越强了,少年强则国强!一个有创造力的孩子,未来可期!
4. 小学生为什么会发明防雾口罩他是受什么启发的
他在今年疫情期间关注新闻时,看到钟南山教授发言的时候眼镜上起雾,被启发发明了防雾口罩。
当今的青少年应该是睿智的,是有担当的,就是这样一个小学生,年纪不大,知识不广,却发明了防雾口罩,从这件事可以知道他的观察细节能力很强,动手能力很强,虽然仅仅是一个小学生,但是他已经做到了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做到了我们羡慕的事情,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也应该努力为祖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博览群书,拓宽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要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毕竟身体才是本钱,再好看的房子,没有地基,那就是华而不实。一碰就倒,再好看又有什么用呢?道德素养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会做人,还不如不做人。一个会说话,情商高的人往往能做到很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会说话也是智慧的一种体现。我们也要勤于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错误。只有思考,才能创新。我们的国家终会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而这需要我们每个青少年的努力,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贡献出力量。
5. 他发明了口罩,可还有多少中国人记得他
原文,介绍的是伍连德,顺便提一下,知乎上关于他对抗鼠疫的事迹的回答很好,可以去看一看
如今雾霾天气每况愈下,一年比一年厉害!先来看看今天全国空气质量指数图
其中污染最严重的前十座城市分别是:1.晋中402,2.齐齐哈尔376,3.松原357,4.太原350,5.邯郸343,6.邢台337,7.吉林334,8.鞍山323,9.石河子319,10.五家渠
在今天北京的雾霾中,呼吸5个小时后会发生什么?图片就是答案。我刚刚拍的,今早新换的口罩,大概戴了三四个小时,别再觉得防霾口罩可有可无了!
实在是太触目惊心了!
雾霾,
已经成为时下中国社会,
最大的烦恼之一。
近日,中国各地持续雾霾,
尤其是北京,成了“重灾区”。
碰到雾霾天该怎么办?
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
——戴口罩。
口罩已经成了中国人“自保”的重要工具。
你知道口罩很有用,
但是你知道是谁,
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口罩吗?
你知道是谁,
推广用口罩预防传染病吗?
看到他的简历你会吓一大跳!!
他是第一个,
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
他是日本的首位“中国交换教授”;
他是世界知名公共卫生学家,
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
他在中国主持兴办了,
20多所著名的医院和医学院校:
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中央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东北陆军总医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202医院);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
他还先后发起成立了,
中华医学会和中国防痨协会。
他主持并主办了,
中国史上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
他曾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他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口罩并进行推广;
还发明了中式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旋转餐台”;
他在中国干过最惊天动地的大事是:
在百年前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拯救了中国大地无数的生命!
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他,就是伍连德。
一个不该被历史遗忘的人……
他的父亲伍祺是广州人,
16岁,带着一张草席和一个枕头,
就独自跑到马来西亚的槟榔屿闯荡,
后来和本地建筑商的长女林彩繁成婚。
两人共生了15个孩子,
存活下来的却只有11个,
伍连德,是他们的第4个儿子,
在1879年3月10日出生,
取名伍连德,意为兼备五种美德。
从小,伍连德就显露出,
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决心。
1886年,7岁的他进入大英义塾就读。
这所学校主要用英语教学,
家里并没有给他提供好条件和环境,
有的只是他日复一日的自强不息。
家里没有专门供他学习的房间,
他就哪里空就在哪里学。
有一次,他放学回家后就病倒了,
他的母亲急忙去请中医,
医生说是小风寒,休息几天就没事了。
可是一个多星期过去了,
病情丝毫不见好转。
他的父亲又急忙去请镇里最好的西医。
西医看完后,只能摇摇头。
之后请了很多医生,都表示无能为力。
三个星期过去了,
大家都绝望了,打算给他准备后事,
没想到,他的病竟奇迹般地好转了!
从这以后,原本想当一名翻译的他,
最终选择了医学作为职业。
中间:伍连德
1903年,年仅24岁的他,
就被剑桥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1904年底,他回到槟榔屿,
在珠烈街开设私人诊所,
并积极参加华侨社会服务,
致力于社会改革,如反对吸毒和赌博。
1907年,胸怀报国理想的他,
接受了清政府直隶总督袁世凯的邀聘,
回国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
副监督(副校长职)。
到天津一上任他便请教师学习中文,
很快就学会了用普通话讲课。
他在与梁启超、辜鸿铭、胡适等人的交往中,
对中国古籍也逐步有了了解,
加深了对祖国历史的认识。
不畏生死,只为救人!
这是作为一名医者,
对职业操守的坚持,
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
他说:“我觉得一个人,
择定了他的工作后,
就应该认真去做。
千万不可敷衍因循,
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
中国医史上第一例疫尸病理解剖。
疫尸病理解剖
当时人们并不了解肺鼠疫,
是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经呼吸传染的。
医生护士也都不戴口罩。
为使救助人员免受感染,
伍连德发明并命令赶制了大批口罩
——一种特殊的加厚口罩。
这种口罩的制作方式简单,
每个只需国币二分半,价廉物美,
此为后人称作“伍氏口罩”。
老百姓们都纷纷戴上了口罩,
死亡率大大地降低。
1911年4月,
奉天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
这种方便实用的口罩,
受到各国专家的赞赏:
“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
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
防治鼠疫期间,
他发现,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
大家共食很容易互相感染病菌。
从卫生角度来看,
应该采用西方的分食制。
可是分食制很难被中国老百姓所接受,
他想到“双筷制”,
即为每位用餐者准备两副筷子,
一副取食,一副入口。
他的一系列措施开始实行一个月后,
到了1911年3月1日,
死亡人数就已经下降为零。
令人闻之色变的鼠疫,
他仅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
伍连德从此名扬天下。
如果没有他,
这场鼠疫夺走的,
中国百姓生命绝不只是6万,
而是十倍、甚至百倍。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隔离等办法,
应对城市发生的传染病疫情。
直到今天,世界各国,
用于防治非典等传染病的紧急措施,
许多都是从他这里沿用而来的。
当时他的知名度如日中天,
传遍世界各地!
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的记者,
莫理循1911年7月9日,
写给他的信中提到:
“由于您在控制最近的鼠疫流行中的功绩,
您的名字在欧洲特别是英国家喻户晓。”
梁启超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科学输入垂五十年,
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
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梁启超手书
这一场东北鼠疫的战争结束了,
但是还有更多的战争在未来打响,
凭借着自己的研究和经验,
他先后两次杜绝了哈尔滨霍乱的大流行,
杜绝了上海爆发的中国最大的霍乱的流行。
大多数人都说,
伍连德是中国人吗,
应该是华侨吧,这样的华侨太多了,
他们很厉害,但他们是外国人,
也没有什么值得好自豪骄傲的。
但这个华侨不一样,
无论他身处满清,
国民党,英伦剑桥,
还是在南阳(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他都说自己是中国人。
他出生在国外,
却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与爱国思想。
他专注于中国医学的发展,
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始人,
1914年,伍连德提出在北京建一所,
现代化医学院和医院的建议被采纳
——这便是后来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医院。
伍连德和基金会董事杰尔姆.格林(Jerome Greene)与协和医院华人医师合影。
1918年1月,伍连德提议,
建立一所大型医院的建议,被政府批准。
在为该院筹款过程中,他自己捐了2500元。
同时他全权负责总管筹建:
在他主持下建成的北京中央医院,
成为中国人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医院,
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924年,他在沈阳建成了东北陆军医院,
这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医院。
1926年,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
为当地培养医学人才,
这个学校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
他前前后后在中国主持兴办了,
20多所医院和医学院校,
为中国培养了众多医学人才。
他为中国做的事情远不止此。
中国海港检疫始于1873年,
但半个世纪中海港检疫权,
与海关主权一并控制在帝国主义者手中,
专门只为外国人服务。
他力争收回海港检疫主权并促其实现。
他负责成立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
中国海港检疫事业能够收回主权、
统一号令、开展业务,
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1916年前后,他读到美国医史学家,
加里森所著《医学史》,
全书有关中国医学的内容介绍,
短到连一页都没有,且有谬误。
他致函作者质询,作者复函说,
既然中国医学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为何中国人自己不向人们宣传介绍?
他震动很大,深深地感受到,
必须研究中国医学史,
并将中国在医学方面历代的,
发明创造向中外广为介绍。
于是他与王吉民合作,
用英文著成了《中国医史》。
该书于1932年出版,并再版多次,
成为早期介绍中国传统医学的英文著作,
受到国外医学家的重视。
鸦片误国误民,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禁毒事业,
1919年,他代表外交部,
到上海监督焚烧鸦片1200箱。
1931年九一八事变,
日本人早闻他的大名,
想要他参与对中国的细菌战,
他誓死不与日本人合作。
从哈尔滨赴大连途中,
他被日军诬为间谍拘留并关入地牢。
沦为日本人阶下囚三天两夜后,
经英国驻沈阳总领事伊思特斯营救,
才侥幸脱险。
在故乡他开了一个小诊所,
成为了一位普通的医生。
当地显贵多次劝说他出任政府职务,
他都以年迈为由谢绝。
老人经常悠闲地在街头漫步,
并偶尔用广东话劝小贩们
“不要抽烟喝酒,多运动”。
终其一生,他再也没有回到过,
他为之付出了青春与热血,
服务了20年的东北。
他曾说过:
“我曾经将我的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那一切在许多人的脑海里记忆犹新,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文明古国,历经世世代代的兴衰荣辱,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我衷心的希望她能更加繁荣昌盛。”
“赤诚爱国,自强创业”
这是他坚持的精神,
今天,这八个大字为他创建的,
哈尔滨医科大学奉为校训。
他用自己的学识,
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了奉献,
即使有一天自己无法再为祖国效力,
他的学生们也能够为祖国干大事出成绩,
中国的未来,
就是靠这样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
大概这,也是他创办医院,学校的真正原因。
1960年1月21日,
在槟榔屿邹新庆律39号,
一位伟大的医生因心脏病而离世了。1月27日,《泰晤士报》写道:
“伍连德是“流行病的英勇斗士”,
伍连德的逝世使医学界,
失去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他的毕生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我们无以回报,我们将永远感激他。”
他生前还有一项更大的荣誉,
那就是被提名为,
193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
因为候选人的保密期为50年,
这个消息直到2007年,
才被正式公开。
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是曾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因为他晚年隐居海外,
在历史的巨变中,
他的名字如无根之萍,随波沉浮,
淹没在中国各处厚厚的典籍杂文中。
而在国外,
关于他的论文和研究却从未间断。
1959年,晚年的他在写就了,
650页的英文自传,
自豪而坦然地题写了书名:
《鼠疫斗士:一个中国医生的自传》
此书由剑桥大学出版。
在伍连德的心中,
他一直是一个中国人。
在外国人眼里,
他的确是一个爱国的中国人,
而有些中国人,
却擅自把他开除了“国籍”。
直到后来,
一本《国士无双伍连德》的书面世,
一些中国人,才认识了这位当年,
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
拯救万千中国老百姓的英雄!!
天啊,如果没有伍连德,没有伍氏口罩,现在糟糕的天气,不知道大家觉得还能出门吗?
6. 什么是防雾口罩小学生是如何发明的
小学生看到钟南山教授戴口罩时眼镜上有雾气,所以自己动手,在口罩上加了一个防止气流向上呼出口罩的装置,从而防止了戴口罩时眼镜起雾的现象。
7. 国内最大的口罩生产基地在哪
河南省长垣市邻县的一个乡镇,是国内最大的口罩生产基地。
位于豫东北地区的长垣属河南省直管县(市),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经过40年的发展,该市创造了起重装备制造产业、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产业、防腐蚀及建筑新材料产业和餐饮烹饪产业四张产业名片。长垣市四张产业名片之一的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产业,生产车间辐射到了周边的县市。
目前。长垣市共有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1500余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2124件,涉及注射穿刺器械等20大类70多个系列1500多个品种的医疗器械产品。
长垣市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出口新加坡、日本及西欧等7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敷料类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
2018年,长垣市医疗器械行业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2011年被全国卫生产业管理协会授予“中国卫生材料生产基地”称号,2018年被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授予“中国医疗耗材之都”称号,成为全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生产基地。
8. 小学生发明防雾口罩,这种口罩最终会投放市场吗
应该会投放市场的。江苏淮安,一名六年级的学生王康宇在疫情期间发明了防雾口罩,2020年2月14日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受理申请通知书。据悉,为了更好帮助他人,王康宇将这项发明无偿捐献给了一家口罩生产厂家。
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孩子,真是未来可期。一个有创新意识的孩子,才会设计出一些让人称赞的成果来。孩子的创造力来源于孩子的成长环境,王康宇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他很喜欢看书,对什么东西也比较有好奇心,平时遇到不懂的东西就会刨根问底。因此王康宇的优秀一半源于父母,一半源于他自己。父母给孩子提供的一些软性的成长环境,才会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硬性的能力和本领,不得不说,一个有创造力的孩子,还如此善良,真是前途无量。
9. 小学生发明防雾口罩,创作灵感来源于什么
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小学生从自己同时戴眼镜和口罩时,眼镜上会出现水雾的问题继续探索。
10. 口罩的创造有什么价值
第一:防止吸入灰尘
第二:有些防止传染病的传播性
第三:对别人负责人,对自己多了一份防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