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是谁创造了曲剧

是谁创造了曲剧

发布时间:2021-07-26 03:46:31

A. 北京曲剧是怎样诞生的

那还是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时候

B. 戏曲的由来,并说是谁发明的,还要短一点!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中国戏曲主要回是由民间歌舞、答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C. 北京曲剧的创始人

魏喜奎、孙砚琴等老一代艺术家是北京曲剧的创始人。甄莹、许娣、张绍荣、孙宁等中年一代为北京曲剧新时期的代表。卢雪文、王榆以及2003年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曲剧大学本科生为曲剧的新生代。许娣、张绍荣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孙宁获文化部“文华表演奖”;甄莹获北京市首届“金菊花奖”。剧目《烟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市委宣传部“十个一工程提名奖”;文联“曹禺文学奖”;市文化局演出百场奖。《龙须沟》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市委宣传部“十个一工程奖”;市文化局演出百场奖。剧团于1997年和2000年两度携《杨乃武与小白菜》、《烟壶》、《龙须沟》、《茶馆》、《四世同堂》赴台湾演出。
2000年后,北京市曲剧团先后创作了《四世同堂》、《北京人》、《正红旗下》 、《鱼水情》等多部舞台作品,着力打造北京风格的本土音乐剧。《正红旗下》获得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二等奖。并以北京曲剧“新生代”为主恢复排演了北京曲剧《珍妃泪》、《少年天子》、《啼笑因缘》、《北京人》四部经典剧目。

D. 中国曲剧发源地是哪儿··

起源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 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曲剧音乐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今汝州市)农民组成的同乐社在登封县首次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2006年5月20日, 曲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剧是以流传于河南省为主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其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受到其他剧种的交叉影响发展而成的。

E. 静剧是谁创造

京剧是京剧大师洪广红创造的

F. 曲剧名家是谁

李天方比杨帅学唱的好,为什么名气不大?

G. 曲剧的来源有什么历史背景

明清时期在农村盛行民歌,后来人们在民歌基础上经过艺人加工形成了小曲,这些小曲词情雅丽,曲韵动人,深受城乡人民的喜爱。明代开封唱小曲之风尤盛。自此之后又有打枣杆、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溅,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肺其谱不知从何而来一一真可骇叹!

明清俗曲最初是以单曲清唱的方式演唱的,演唱时,三五人自执檀板击节,一反以前的三弦伴奏形式,需要帮腔处就一起帮腔。每一曲目,均按一定的曲牌顺序来演唱,人们称之为“鼓子曲”。

大约到了清代末期,出现了一个名叫朱万明的人,他自幼爱拉爱唱,尤其酷爱鼓子曲。朱万明的父亲会“海参戏”,也会拉弦伴奏,是清代末期郑铁炉一带有名的艺人。“海参戏”是坐摊戏,活跃于当时的民间。取系开始是以牟生为主,后来结演变成一种文化艺术

H. 曲剧是怎么来的

曲剧这个名字,是解放后因为老舍先生才有的。1952年年初,老舍写完了一部戏,名叫《柳树井》,在剧种名称上管它叫曲剧,从此,这个剧种便正式走进了艺术史。
明清时期在农村盛行民歌,后来人们在民歌基础上经过艺人加工形成了小曲,这些小曲词情雅丽,曲韵动人,深受城乡人民的喜爱。明代开封唱小曲之风尤盛。

I. 戏曲是谁发明的

新华网北京10月9日电(记者周玮)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自8日起连续3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灯光映照下,美轮美奂的剧院内演绎着由梦而生的至情故事,让人不由得恍惚了真实与梦境。

观看演出的观众中,有几十位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的知名戏曲专家。他们在昆曲荣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六周年之际会聚一堂,共议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昆曲被联合国命名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和扶持,加上文化人的推波助澜,使观看青春版《牡丹亭》已成为青年人的一种时尚。”看过青春版等6个版本的《牡丹亭》,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季国平感触很深。

演出已超过百场,所到之处掌声雷动,青春版《牡丹亭》的流行引起了季国平的思考。“经典与流行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传承与发展、借鉴和创新的问题,没有尊重保护,何来继承发展;但继承不可能在真空状态中进行。今人的态度应该是:尊重前人,敬畏传统,观照当下,审慎创新。”

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作家王蒙认为“这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事情”,说明“昆曲有可能迎来自己新的青春”。

昆曲曾经受到冲击与冷落,是社会环境使然,也与其本身的艺术气质有关。“与西方的戏剧文化相比,我们的戏曲是另一种审美体系,它和现实保持相当的距离。”王蒙说,“比如昆曲,与其说它是现实的,不如说它是唯美的。”

青春版《牡丹亭》在保持昆曲艺术典雅写意、精美细致表演风格的同时,将传统艺术风貌与当代观众审美诉求相调适,展现出昆曲艺术的别样魅力。王蒙说:“有理由寄予希望,中华文化可以迎来自己的青春,戏曲艺术可以迎来自己的青春,昆曲、《牡丹亭》也可以迎来自己的青春!”

华语作家白先勇是青春版《牡丹亭》的总制作人和艺术总监,这位“昆曲义工”近日又添新头衔:香港大学昆曲研究发展中心筹备处名誉主席。

对昆曲,他爱到痴迷:“西方的歌剧,有歌无舞,而芭蕾有舞无歌。昆曲,有舞有歌,又有诗的意境,我想还没有一个剧种能够达到昆曲这种境界。”

“昆曲在文化上的影响难以用金钱估量,所以我想这项事业绝对值得政府与民间投资。”白先勇说,“学术上的研究、与世界的交流非常重要,昆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没有理由不成为外国学者感兴趣的一门重要课题。所以希望有更多大学能够设立相关的研究机构。”

截至目前,青春版《牡丹亭》已在20多所大学巡演,除了训练年轻演员,还培养了大量年轻观众。白先勇说:“昆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合适作为启蒙教育的内容。每次到了大学,我都大声疾呼,快点把昆曲列为大学的正规课程。我们要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扎根,这是重要的一步。” 张得学

J. 京剧谁发明的呀

京剧不存在谁发明一说,它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

京剧演变过程: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陆续来到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班”,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汉调(楚调、西皮调),许多汉调艺人,加入徽班,与徽班与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
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

京剧释义: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阅读全文

与是谁创造了曲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