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福爱乐医用胶的发明人是谁
北京福爱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董事长田霞,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福爱乐医用胶发明人,早于1978年在西安研制出以α-氰基丙烯酸酯正辛酯为主体胶的系列胶,成为医用胶治疗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2002年又在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区研制出新一代性能良好的喷涂型福爱乐医用胶,经国际生物学安全性评价标准进行了严格检测合格,保证其在体内外应用安全可靠,拥有封闭、止血、粘合、防粘连、堵漏(瘘)、栓塞、抑菌七大功能,把医用胶这一新技术发展成一门新兴的医疗专业学科-医用胶治疗学。并成为21世纪临床医学前沿的十大新进展学科之一”。
『贰』 阿司匹林的发明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阿司匹林的发展
早在
1853
年夏尔,弗雷德里克·
热拉尔(
Gerhardt
)
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
酸,
(乙酰化的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1897
年德国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又进
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在
1897
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
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
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
艾兴格
林的指阿司匹林于
1898
年上市,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
极大的兴趣。
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
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
熔融酯化,
使其高分子化,
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导
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
1899
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
Aspirin
)
。根据文献记载,阿司匹林
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
霍夫曼,
但这项发明中,
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
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
1934
年至
1949
年间。
1934
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
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
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
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
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
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
为他们的
“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
贴金。
纳粹统治者为了堵住阿图尔·艾兴格林的嘴,还把他关进了集中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大约在
1949
年前后,
阿图尔·艾兴格林又提出这个问题,
但不
久他就去世了。
从此这事便石沉大海。英国医学家、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几经周折获得德
国拜耳公司的特许,
查阅了拜耳公司实验室的全部档案,
终于以确凿的事实恢复了这项发明
的历史真面目。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发明中,阿图尔·艾兴格林功不可没。
到
2015
年为止,
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
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
镇痛和抗炎药,
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在体
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
TXA2
生成的
减少有关。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制备方法
阿司匹林经水杨酸乙酰化而得:
在反应罐中加乙酐
(加料量为水杨酸总量的
0.7889
倍)
,
再加入三分之二量的水杨酸,搅拌升温,在
81-82
℃反应
40-60min
。降温至
81-82
℃保温反
应
2h
。检查游离水杨酸合格后,降温至
13
℃,析出结晶,甩滤,水洗甩干,于
65-70
℃气
流干燥,得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治疗监测的主要实验室方法有:血小板聚集检测、血小板指数、尿液
11-
脱氢
-TXB2
检测、流式细胞术等。
药理作用
阿司匹林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已经被确立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
,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肌梗死
(MI)
二期预防的经典用药。作用原理是阿司匹林通过与环
氧化酶
(cyclooxygenase
,
COX)
中的
COX-1
活性部位多肽链
530
位丝氨酸残基的羟基发生不
可逆的乙酰化,导致
COX
失活,继而阻断了
AA
转化为血栓烷
A2(TXA2)
的途径,抑制
PLT
聚
集。
COXs
是
AA
生成
TXA2
和前列腺素
I2
(
PGI2
)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
,
在人体内有
COX-1
和
COX-2
两种形式,
COX-1
是
PLT
固有的。临床研究表明,对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
及其他高危人群短期或长期阿司匹林治疗对预防在随后可能发生的心肌梗死、
脑卒中、
血管
性死亡方面有明确的益处,
但在最佳剂量和阿司匹林抵抗问题上仍存争议。
随着对抗血小板
聚集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
临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确定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的
实验室监测指标。
①
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
(如缓激肽、
组胺)
的合成,
属于外周性镇痛药。
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
(可能作用于下视丘)
的可能性;
②消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该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
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
(如组胺)
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
抑制溶酶体酶的释
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
③解热作用:
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
外周血管扩张,
皮肤血流增加、
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
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
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④抗风湿作用:该品抗风湿的机制,
除解热、镇痛作
用外,
主要在于消炎作用;
⑤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
酶(
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
)
、从而防止血栓烷
A2
(
thromboxane A2TXA2
)的生
成而起作用(
TXA2
可促使血小板聚集)
。此作用为不可逆性。
阿司匹林发展前景
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发展,近年又发现阿司匹林可降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
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其他一些并认为这些作用都与抑制环氧化酶
(cyclooxygenase , Cox2 )
的活性及抑制血栓有关
。
1
阿司匹林在冠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药物,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阿司匹林用作冠脉
搭桥手术的患者,
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主要通过抑制动脉管壁上脂肪类沉积斑的形成而
预防和治疗冠心病。
与安慰剂相比,
不论是手术前还是手术后服用阿司匹林都能降低大隐静
脉桥血管堵塞的发生,其剂量范围为
100
~
975mg
•
d
的研究认为术前服用阿司匹林不会增加术后出血,
与不服用者相比,
没有显著差别。
因为服
用阿司匹林的患者,
其血小板功能在新的血小板释放后就恢复正常。
对阿司匹林敏感的高危
患者,减少失血量的最佳方法是联合多种治疗,包括使用止血药等
2
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作用
脑缺血再灌注损导致的迟发神经元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功能恢复,其机制尚不明。
研究表明,
CIRI
主要与氧化应急、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等有关。阿司匹林不仅有抗血栓作
用,还有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邱丽颖用线栓法制作局部脑缺血
2h
,再灌注
24h
模型,观
察阿司匹林
6mg/kg
对正常神经元密度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药理学通报》
,
《药学基础等》
『叁』 速效止血散的发明者是谁呢
我家里备了一些肖云教授所研制的速效止血散,这人了不起,出身于中医世家,称号有世界自然医学科学院两院院士,世界千禧名医,地球骄子。
『肆』 古人的“止血丹药”金创药,为何突然失传了
古人们所用的止血金创药,让如今更多的人对他非常的感兴趣,但是他的失传也让很多人觉得有所遗憾,对其实失传的原因也十分的不了解。其实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药物都会有所摒弃,当然金创药也是其中之一,越来越多的人会利用更高的科技,发明出更有效的药物,所以金创药才会被失传,当然其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其中一非常名贵的药材。
无论是何种药物,在其存在的时代都有着一定的道理,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也让很多人都觉得其消失是有一定原因的,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会发现很多药物都会有所失传。并不是其没有任何作用,而是因为社会时代的发展对他们的用处并不是十分常见,当然对于病人来说,自己也非常希望拥有快速的治疗方法。
『伍』 古代一敷就能止血的金创药,原料是啥,为何突然失传了
现在我们将一些卖假药的人称之为“卖狗皮膏药”的人,他们大多把自己的药吹得多么多么厉害,多么多么无所不能,正所谓跌打损伤,就没有什么是他的药治疗不好的。不过历史上确实有专治跌打损伤的“狗皮膏药”,还有专门治疗外伤流血的“金创药”效果有时候真可谓“药到病除”,那么现在为何没有了金创药了呢?
这些“龙骨”每一片都是中国人的瑰宝,即使是外国人花重金来买,也不会出售给他们。更何况把它拿去大量的做药用呢?因为这些原因,曾经风靡一时的金创药也就没有了原料,相当于“失传”了。
『陆』 跌打损伤止血必备的"云南白药",当年是谁发明的
云南白药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大品牌,这个身上有一丝神秘色彩的品牌可谓是不折不扣的百年老字号,最早的创始人是出生在1880年的曲焕章。
曲焕章小时候就父母双亡,祖母和姐夫抚养他长大,12岁的时候,他从姐夫袁恩龄家学习中医伤科、药物炮制和一些医药基础知识。因为学医颇有天赋,加上刻苦学习,曲焕章19就成了江川一代颇有名气的伤科医生。那时候的江川地区土匪横行,受伤的土匪经常威逼他治疗枪伤刀伤。当地县令知道这件事后下令捉拿曲焕章,曲焕章闻讯逃走。曲焕章之后一直靠着摆摊行医为生。
改进的药剂在实际应用中效果非常好,曲焕章也因此得到了很多大佬的赞扬,如云南省主席龙云赠《针膏起疾》匾,国民党元老胡汉民赠《白药如神》匾。在这样的口碑影响下,白药一年销售来到了40万多瓶。
曲焕章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捐献了3万多瓶白药给钱前线官兵,有力地支持了抗战。但是随着白药名气越来越大,引来了制造假药的投机分子。国民党曾经派出民国最高法院院长焦易堂想要曲焕章交出秘方给中华制药厂生产。
在遭到曲焕章的坚决拒绝后,国民党将他软禁在重庆,曲焕章最终在威逼中病死,终年58岁。1955年,曲焕章妻子和女儿将百宝丹等药方全部无偿捐献,政府将其改名为“云南白药”,交由昆明制药厂生产,从此这个“神药”逐渐家喻户晓。
后来,云南白药能够逐渐成为我们人人都用的一种药物,也要感谢这些人的无私奉献。
『柒』 止血贴是谁发明的
最早发明止血贴剂的是中国古代的随军军医,当然,那时候没这名词.可能叫:"治血流"
『捌』 麻醉剂的是怎么发明的
众所周知,在绝大多数的现代外科手术中,麻醉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如果没有麻醉药的辅助,很少有病人能够忍受手术带来的巨大痛苦。所以在发明麻醉药以前,外科手术往往失败,因为还没有等到手术结束,病人就因为无法忍受剧痛而死去。虽然许多国家(如中国、印度、巴比伦、希腊等)在古代即积累了麻醉法的经验,但是主要是应用植物性麻醉药(曼陀罗花、鸦片、印度大麻叶等),亦有神经干机械性压迫、饮酒、放血等使病人丧失神志,甚至棒击病人头部造成昏迷的“麻醉”方法,也有手术时在手术部位搽酒精,靠酒精的吸热作用减缓疼痛感,然而这些方法都不能使人满意。
在使用麻醉剂之前,惨死在外科医生刀下的人所经受的痛苦无可名状。每一例手术都伴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痛苦嘶叫。
由于手术时病人十分痛苦,休克极多,迫使手术向快速方向发展。俄国外科医生皮罗果夫可三分钟锯断大腿,半分钟切去乳房。法国名医让·多米尼克·拉里24小时为200个病人做完了截肢手术。在这些快刀手中,最出名的是英国医生罗伯特·李斯顿,他以手术奇快著称,人称“李斯顿飞刀”。
李斯顿毕业于爱丁堡大学,曾发明外伤软膏、止血钳等医疗用品,其中骨折用的固定木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仍在使用。他身高1.88米,天生一副急性子,在当时的医学界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在他经手的病例中,有三个特别令人胆寒:他曾在两分半钟内切下患者的腿,但由于用力过猛,同时也切下了患者的睾丸;一名颈部溃烂的少年,由于李斯顿的过分自信而导致误诊,当他用刀切开患部时,少年立即喷血不止而死;他还创造了一起历史上唯一死亡率达300%的手术纪录:被他以神速切下腿部的患者翌日因感染死去(这在当时相当常见),他的助手则被他失手切断手指,亦因感染而死去,另一个无辜受害者是在场观摩手术的一位名医,被他刺中两腿间的要害,因恐惧而休克致死。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一个早期愿望必定是对魔幻止痛物的希冀。为达到这一目的,古代的医生们对某些植物的止痛性能作过广泛地研究,从实践经验中悉心积累了许多知识。
400年之前,可卡因和鸦片就已作为影响心理状态的药品而为人所熟知。它们也经常被当做药物来使用。公元1世纪初,罗马作家塞尔苏斯曾建议将莨菪当做镇静剂使用。对罗马人来说,药力最强的麻醉剂当属曼陀罗子。其理由还是充分的:曼陀罗子含有颠茄碱和东莨菪碱,都是减缓心律的药物,服用得当还能彻底消除疼痛,减少手术给病人带来的精神创伤。普林尼于公元75年前后描述过罗马医生更具建设性地使用这种药物的过程。在欧洲中世纪,为古罗马人所熟知的这些麻醉药物一直在持续使用。但在摄取途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常见的摄取途径是公元9~15世纪无数典籍中提到的“催眠海绵”法。它是把一些药物,包括鸦片、曼德拉草、莨菪和从芹叶钩吻中提炼的毒物,混合后浸入海绵之中,随后将海绵晾干。在需要麻醉剂时可将海绵浸湿,放在患者的嘴上,让患者吸入药味。这些混合药物肯定会使任何人陷入毫无知觉的状态,尽管吸入致命的芹叶钩吻毒物(可以先后抑制神经系统的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会使整个手术极具风险。
但是情况表明,这些处方并不像所说的那样深受欢迎——因为它们在剂量过高时可能会带来致命的危险。
除了西方,中国古人很久以前就有关于手术麻醉的传说和记载。公元2世纪,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并已可以使用全身麻醉进行腹腔手术。而欧美使用全身麻醉术是19世纪初的事,比我国推迟了一千六百多年。这是中国麻醉术最重要的一个进步。
华佗对麻醉学的贡献已得到国际医药学界的承认,并不断有人对麻沸散的成分进行研究。美国的拉瓦尔在其所著的《药学四千年》一书中指出:“一些阿拉伯权威提及吸入性麻醉术,这可能是从中国人那里演变出来的。因为,据说中国的希波克拉底——华佗,曾运用这一技术,把一些含有乌头、曼陀罗及其他草药的混合物应用于此目的。”其中所说的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医师、西方医学的奠基者。
可惜的是,“麻沸散”已经失传了。19世纪以来,手术治疗的客观要求日益增长,对麻醉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同时化学的发展为麻醉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799年,英国的化学家戴维最早发现了氧化亚氮有麻醉作用,他在自己吸入氧化亚氮后,发现其炎症部位的疼痛有所缓解,因而他断定:“氧化亚氮,可以在出血不多的手术中起到麻醉作用。”戴维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叙述过他吸入氧化亚氮以后的欢乐、快慰的感觉。因此氧化亚氮也称作“笑气”。但是这一发现却没能及时在临床上推广。
1824年,希克曼用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和氧气对动物施行了麻醉实验,并进行了截肢手术。他要求进行人体实验,但未被应允。直到1893年,化学家斯考芬证实吸入多量笑气可使人呈醉态,甚至失去知觉,使用麻醉剂的时代才真正开始了。
除了氧化亚氮以外,人们还探索了其他麻醉的方法。1818年,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在著作中曾指出“乙醚有致人昏迷的作用,其效应与氧化亚氮很相似”。1842年,美国罗彻斯特的一个叫威廉·克拉克的学化学的学生,给一个需要拔牙的妇女施用了乙醚,使她在拔牙时毫无痛苦。同年3月30日,美国的另一位医生克劳福德·郎格应用乙醚吸入式麻醉方法,成功地为一个颈背部肿瘤患者进行了切除手术,随后他继续用乙醚进行了许多小手术。由于当时郎格居处偏僻,他的成就未能被世人所知。
1844年夏天,美国牙科医生莫尔顿到波士顿实习,并来到他的校友杰克逊处学习化学知识。后者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是位化学家。一次闲谈中,莫尔顿谈到拔牙时如果能破坏牙神经就好了。杰克逊说,他有些乙醚,这种物质可减轻牙痛,说着随手给了莫尔顿一些。后来,一位患者找莫尔顿拔牙,并希望不要太痛。于是莫尔顿将蘸有乙醚的手帕递给患者,让其吸入,使其渐渐失去知觉,然后在助手的帮助下,将牙拔掉。莫尔顿拔完牙后,问患者有何感觉,病人高兴地说:“真是奇迹!一点疼痛感都没有。”这次成功引起很大轰动。麻醉药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医生承认和应用。
1846年10月16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另一个莫尔顿用乙醚麻醉,从一个病人的脖子上割下一个肿瘤,仅历时8分钟,首次证明在进行大手术时,能用乙醚来进行全身麻醉。这次手术成功的消息在美国迅速传开,而后又传遍了全世界。各国相继采用乙醚麻醉进行手术,结束了病人必须强忍剧痛接受手术的时代。中国和俄国都是在莫尔顿成功的次年即开始采用乙醚麻醉的国家。
后来,妇产科大夫辛普森把乙醚用在产科手术中,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用氯仿比乙醚的麻醉效果更好,所以氯仿成了第三种重要的麻醉药。
今天,乙醚和氯仿仍是全身麻醉最常用的麻醉剂。
知识点
可卡因
别名古柯碱,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具有局麻作用的天然生物碱,为长效酯类局麻药,脂溶性高,穿透力强,对神经组织亲和性良好,产生良好的表面麻醉作用。其收缩血管的作用,可能与阻滞神经末梢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有关。毒性较大,小剂量时能兴奋大脑皮层,产生欣快感,随着剂量增大,使呼吸、血管运动和呕吐中枢兴奋,严重者可发生惊厥;大剂量可引起大脑皮层下行异化作用的抑制,出现中枢性呼吸抑制,并抑制心肌而引起心力衰竭。因其毒性大并易于成瘾,近来已被其他局麻药所取代。
『玖』 古代一敷就能止血的金创药,为何突然失传了
现在我们将一些卖假药的人称之为“卖狗皮膏药”的人,他们大多把自己的药吹得多么多么厉害,多么多么无所不能,正所谓跌打损伤,就没有什么是他的药治疗不好的。不过历史上确实有专治跌打损伤的“狗皮膏药”,还有专门治疗外伤流血的“金创药”效果有时候真可谓“药到病除”,那么现在为何没有了金创药了呢?
金创药又名刀尖药,因为古时候人劳作要与镰刀、锄头接触,有的人还要与冷兵器刀、枪、剑、戟接触,所以经常会有人被利刃划伤,为了便利当时的人,清朝的医生专门发明了金创药这种药物,它的好处是价格低廉,效果显著,能够治疗除了伤及腑脏等致命伤以外的其他任何刀伤,受到当时农民、习武之人等广大群众的热烈喜爱。
甚至于我们现在在看电视的时候还常常会出现一个片段,某人浑身受伤,用金创药不久就治好了。不过这样厉害的“神药”,在现代却似乎失传了。现代在工地、车间当中因为经常会和锋利的金属接触,也往往会有受伤的情况,为什么却没办法买到那种简单有效的金创药了呢?
金创药的主要配方为:
“雄土鳖四钱,胆南星五钱,血竭五钱,没药八钱,马钱子(微炒)九个,龙骨(涩舌者真)三钱,南红花五钱,川羌活三钱,螃蟹骨三钱,当归三钱,净乳香一两,口防风五钱,白芷五钱,升麻五钱,菖蒲三钱,川芎四钱。”
这里面的药物在古代的时候都比较容易获取,因为那时候植被丰富,各种植物到处都是,只要去山上找,都能找得着。唯独有两件东西比较难得,一是“雄土鳖”,二是“龙骨”,土鳖虽然难得,但是农民在以前也经常在水沟附近发现,所谓龙骨,一般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各种动物骨骼或者化石,这个就要看机缘了。
这些“龙骨”每一片都是中国人的瑰宝,即使是外国人花重金来买,也不会出售给他们。更何况把它拿去大量的做药用呢?因为这些原因,曾经风靡一时的金创药也就没有了原料,相当于“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