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波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北京波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09月15日,主要经营范围为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等。
法定代表人:苗秀敏
成立时间:1997-09-15
注册资本:3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1101051249818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大街22号
⑵ 波普文化的波普艺术来源
波普艺术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叛逆登上了艺术舞台,这也是美国最重要和独特的艺术形 式。代表人物劳森伯格受到作曲家凯奇的影响,试图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抹平艺术与生活 的区别,艺术家应该自由的反映客观现实,不受传统的约束。他甚至把城市的废弃物作为了 作品材料,把这些本来不具备审美特性的东西按照艺术构思拼凑起来,使之脱离原来的属性 在形式上开了“结合”艺术的先河。汉密尔顿的作品更直接体现了波普艺术的本质,他们并 非对现实的讽刺挖苦或反叛,而只是以一个普通者的姿态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使我们突然 意识到某些东西的存在,而这些习以为常的东西确经常被我们忽略。安迪·沃霍与其他波普 艺术家相比显得更彻底,他完全取消了艺术创作中的手工操作观念,直接用制版印刷的方法 把照片形象移到画布上。还应用了古典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视为大忌的“重复”,甚至于推 向极端,可口可乐瓶无尽无休的排列,以及明星们的照片都成为了最好的创作主题和素材。 这十分贴切的反映出了后工业时代的特征,现代工业正是这样每天重复着同一样东西。以直 观的艺术形式代替了深奥的艺术。随着后现代艺术的推进,它同我们生活的界限也显得愈来 愈近,可能我们无法意识到,但它作为我们生活和精神的组成部分已无法替代。
⑶ 简述波普艺术历史地位及作用
波普艺术(Pop Art),是一种以反传统、反历史、反精英、反经典、反智慧的艺术流派,其常运用一些庸俗的大众社会图形,照搬、复制生活原貌作为其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
波普艺术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英国,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密尔顿第一次用街上的招贴画与图片资料拼贴成第一件波普艺术作品:“是什么让生活如此美好”.
从艺术的超越现代意义说,汉密尔顿的波普艺术是以一种玩世、庸俗化艺术语言对艺术现代性进行了一次多方位地彻底瓦解.于是,艺术的发展由于解构主义理论和波普艺术的实证进入到了精神、价值多元的后现代时期,而这个所谓后现代的阶段表征也当然就不是过去意义的超越、发展等精进传统精神了.如果没有领悟到这一关键点,那么对当代艺术的困惑是永远也无法解开的.
所以,对于波普艺术的理解不能用传统的观念去解释.如果摆脱不了对传统的依恋,那么你对当代艺术的万象也肯定是云里雾里的结论.因为标准的其反向解构性是波普艺术的主要特征.
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作品
美国波普艺术家杰夫昆思作品
波普艺术虽说是诞生在英国,但是由于美国对波普艺术的大力推举使得美国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至今出现了大批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如大名鼎鼎的安迪沃霍尔、劳申伯格、奥登伯格、里奇腾斯坦、韦赛尔曼、贾斯伯琼斯、杰夫昆思等等.其波普艺术规模与势头早已让人们忘记了波普艺术的原诞生地英国或理查德·汉密尔顿其人.
如今,说到美国文化是绕不过美国波普艺术的.回想美国文化发展,也真能抓住时代机遇,在避开自身文化历史的短暂与不足时一举通过树立起美国波普文化而举世闻名,可谓既打击了具有历史延续意义的现代性又掩盖了自身文化历史缺陷,不能不说是伟大的一举多得.
作为反精英的波普艺术却也奇怪地诞生了那么多的精英大师,其反精英理念不免让人产生似乎只是一种策略而已(与原先的倡导理念在结果看来就未免不能让人太当回事了).
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波普艺术的追随者可说趋之若鹜,去一下艺术园区或画廊就可以看到大量的波普艺术风格的作品陈列着,那些庸俗化的艳俗艺术和文化革命时期的政治图形也被泛滥使用在艺术作品里,这些作品无不体现出波普艺术的精神特质.据说西方特别认可中国的这些波普艺术,也因此中国波普艺术泛滥成灾而被西方青睐所购买的事实也只有中国波普艺术家自己知道.
世间误解且有著名中国艺术评论家把中国符号与中国图形相混淆,这实在是一种悲哀.符号与图形在语义和实际的视觉概念有着天壤之别.把符号与图形混同的同时也暴露了从事那么多年的艺术批评工作居然连符号与图形都搞不清,可见中国的艺术批评领域是何等的视盲.至于批评家所说的中国文革时期大批判图形,那是与符号意义的图形有着显著地区别,关于这方面的视觉知识或许批评家还是需要补补课把概念搞明白了再来讨论问题,否则将导致以其昏昏,还希望使人昭昭弱智群众的不良后果.顺便说一下中国文革时期的图形并非是中国所特有的时期图形,而是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时期共有的国家意志下的图形样式与符号没有根本关系更与中国符号链接不上.
由于现代艺术不断对过去传统文化的超越于反叛,也出现一些艺术名言如:“人人都是艺术家”(据说是德国艺术家博伊斯所言).但是艺术的发展推进精神一直没有改变.然而,解构主义理论的出现以及波普艺术的大量普及化使得这一乌托邦的人文情怀被拆解.因此,“人人都是艺术家”,就显示出是多么蛊惑人心的当代语句也当然被波普艺术理论家奉为一句经典名言而告知与天下.
波普艺术也可以说成大众艺术,它的理念是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打破,或者按波普艺术家所言是缝合了生活与艺术间的历史鸿沟.“生活就是艺术”,又是一句多么动听的普世口号.那么,还有什么阻碍我们不能艺术呢?
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当代艺术进入到了一个反传统地后时代,反传统也意味着反传统艺术方面的技术与表达问题,因此大家不要畏惧没有学过艺术,只要你有灵感或观念,通过什么手段去表现都无所谓,表现得如何也无所谓,关键就是一定要以艺术的名义.所以,不管你以前学的是什么行业,只要你愿意去艺术,你就是艺术家,也许你还真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
⑷ 波普文化
波普艺术 50年代中期以后的十年中,在美国和英国发展出一个新的艺术流派,称为"波普艺术"。被冠以"波普艺术家"的这些人在这段时期的创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为题材,采用的创作手法也往往反映出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时代特征。造成波普艺术的元素并非到处都有,战后英美的城市文化是其生长的特殊土壤。只有与这种城市文化接触密切的艺术家才能抓住波普艺术特有的格调和表现手法。
人们认为狭义的波普艺术发源于英国,而不是美国。1952年末,一群年轻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评论家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召开会议。这个自称为"独立派"的团体,着重围绕大众文化和它的含义加以讨论,如西方电影、空间小说、广告牌、机器之美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当时被认为是反美学的种种状况。这个团体迷恋新型的城市通俗文化,特别为美国的表现形式所吸引。一方面,当时的美国在英国人眼里,是一个从尼龙制品到新的摩托车什么都好的理想国。另一方面,40年代的英国艺术界笼罩着严肃的浪漫主义努力奋斗的气氛,而英国波普艺术就是对它的反动。
1956年,"独立派"举办了题为"这就是明天"的展览。展览上最有感染力、对艺术史最有影响的作品是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在入口部分放置的一幅招贴画,名为‖到底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图1)。画中是一间现代公寓,里面有从画报上剪下的一个肌肉丰满的男子和一个傲慢的裸体女人。公寓里有大量的文化产品:电视、带式录音机、放大的连环画书封面、一个福特徽章和一个真空吸尘器的广告。透过画里的窗户可以看到一个电影屏幕,正在放映电影《爵士歌手》中艾尔·乔尔森的特写镜头。男子手上还拿着一支其大无比的棒糖,糖上有三个很大的字母POP。波普艺术(Pop Art)一词就由此而来,POP既是英文棒糖lollipop一词的词尾,又可以看作是"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
在美国,波普艺术又是对50年代占统治地位的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一方面,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被看作是艺术家个人独特个性的展现,它是完全个人的、主观的和精神上的,它强调艺术的纯洁性,成为一种精神贵族的艺术。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精神性是寓于即兴的挥洒之中,而且是完全个人的,许多后来者们纷纷模仿,于是这"高雅"的艺术又似乎人人都做得来。可惜大多数这类的作品都只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而难显现精神。可说是"眼看多,实在少"。波普艺术则针对抽象表现主义的问题,大胆地尝试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形式。60年代,波普艺术轰轰烈烈地把"生活"、把现代的都市生活带进了博物馆和画廊。使"波普"这一称号得以流行世界的第一次集体展览是1962年在悉尼·贾尼斯画廊举办的"新现实主义艺术家"展,它将这一潮流的艺术家汇集在一起(也包括了欧洲艺术家)。紧接着是1963年举办的两个展览:"六画家展览"和"流行形象展"。
某种程度上讲,美国的确影响了世界上所有的波普艺术。由于美国商业文化的强大势力,几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看到好莱坞电影,吃到麦当劳的汉堡包,它渗透到许多文化当中而成为可以消费的流行文化。从另一个角度讲,波普艺术又是"工业"艺术。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曾说道:"由于美国受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的冲击更重更快,其价值观念似乎更为扭曲……我想我创作的意义在于说明它是工业性的,这也是整个世界的方向。欧洲不久也将如此,因此,波普艺术将不是美国的,它将是全球性的。"
波普艺术抵制了一位著名批评家的格言:伟大的艺术必须是艰深的艺术。波普艺术家常常采用拼贴或者批量复制的手法,看起来比较容易。"波普艺术是速溶咖啡,是近代电影中的宽银幕,它不是僧侣统治之下的拉丁文,它是通俗艺术。"波普艺术的感染力和它的范围一样广阔,它接纳一切,接纳生活中一切更为普通的方面。它仍然是艺术,但绝不是为艺术而艺术。
提到英美的波普艺术,首先要提到的是美国人劳申伯格(Rauschenberg)和约翰斯(Jasper Johns),以及英国人里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劳申伯格1925年出生于德克萨斯州,40年代末在巴黎儒莱因学院学习。他早期曾受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在50年代初期画过一系列全白的画,上面唯一的图像就是观赏者的影子。后来他又画了一系列全黑的画,但这些画法并不是他的首创。后来他朝着"组合绘画"的方向发展,采用生活中的寻常之物构成画面--啤酒瓶、废纸盒、旧轮胎、报纸、照片、绳子、麻袋、枕头等等。画布和固定在画布上的物品组成作品,‖床‖(图2)即是这类的典型作品。作者干脆把睡袋和枕头挂在画布上,然后再在上面甩些颜料。他这样在作品中使用现成品的目的,是要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正如他所说:"绘画是艺术也是生活,两者都不是做出来的东西。我要做的正处在两者之间。"同时,他的作品都留有抽象表现主义的痕迹,常常就有恢弘的气魄。
劳申伯格的这种艺术哲学是受到在黑山学院工作时结识的实验艺术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的影响。他1951年认识凯奇,两人交往甚密。凯奇从禅宗的角度影响劳申伯格:"判断是无意义的,因为不存在此物比他物更好的事实,艺术也不应该和生活不同,而是生活中的一种行为。"
在劳申伯格的创作生涯中,一直保持着与周围的都市和技术社会的联系,他的这种"集成"式的手段极能反映出关于一个时代的丰富图像,比如在‖符号‖(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具有美国60年代特征的信息,明星总统肯尼迪、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越战士兵、登月宇航员,以及追求性解放的嬉皮士等等。
约翰斯的生涯与劳申伯格有许多相同之处,在他们发展的关键时刻两人曾合用一间画室。约翰斯以采用单独而平凡的形象出名,一排数字(图4-1)、靶子(图4-2)、美国国旗(图5)、美国地图等等,这些成了波普艺术的经典之作。他之所以选择这类形象,就是因为他认为它们不会再产生任何能量了。他所要强调的是"绘画就是它本身,而不是任何其他物体的再现"。
约翰斯无意于通过作品表达对艺术或者社会的批评。在他看来,艺术家想做什么是他个人绝对的自由,不该受到因顾及评价而产生的限制。他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中,作品会被误解和错用,艺术家不能控制形势和他的作品被评价的方式,对于这种有趣的情况他毫不介意。他的一件著名的雕塑就是用铁复制了两个啤酒罐(图6),人们常常理解为这是对社会某种现状的批判。但实际上这次创作纯属偶然。"当时我正在用小物件制作雕塑--手电筒和电灯泡。然后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威廉·德库宁不知怎么被我的经纪人弄得很恼火,他说:'那个狗小子,你给他两个啤酒罐,他也能卖出去。'我听了这句话就想:'多好的雕塑--两个啤酒罐。'这似乎完全适合我当时的口味,因此我就干了--然后我的经纪人就卖了它们。"
在英国的波普艺术运动中,与美国的劳申伯格和约翰斯地位相当的艺术家是里#查德·汉密尔顿。三个人在对达达主义的浓厚兴趣上更为近似。汉密尔顿的个人成长过程对他的艺术作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其他多数艺术家相比,他实际上是一位自学成才者。他14岁小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广告工作,同时在多所艺术学校读夜校。他的教师经历成为对他的绘画生涯的又一有力影响,他长期教授设计课,这使他格外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使他常常是一个实用主义者。1957年他曾说过他所追求的品质是通俗、短暂、消费得起、风趣、性感、噱头、迷人,还必须是廉价的,能大批量生产的。
虽然汉密尔顿广泛使用美国题材,但他并不是一个美国式的艺术家。他总是愿意对自己的作品做解释,有时解释得十分详尽。例如作品‖她‖是许多广告画面的汇集:"羊角"牌电冰箱的照片、吸尘器和其他电器的广告,还有钉在墙上的《绅士》杂志的图片。对于这件作品汉密尔顿附有一段很长的说明:"50年代艺术中的女性是不合时宜的--她让我们想到阴沟里的气味,病态的发胖、粉红色的叉腿、模样愚蠢而又淫荡,一点也不像美术作品外冷峻女人的形象。那种女人确实是淫荡的,在表现起性欲时尤其机智巧妙。尽管配上最贵重的首饰,人们仍不过是把她看成时髦的附属品。从广告的角度来说,一个女子最糟糕的莫过于她不能姿态高雅地与所处的环境达成和谐--女人与环境的协调正如她本人与她所著的衣着和谐一样,能决定我们对她的评价。到处充斥着性,在成批生产的富有魅力的奢侈品中可找到它的象征--肉一般的塑料和光滑而更具肉感的金属。"
稍后创作的‖我梦想白色的圣诞节‖把一个电影镜头做了一系列的精心转换。特别之处是,汉密尔顿用彩色负片代替了彩色正片,将影片中的白人歌手换成了黑人歌手,讽刺性地暗示了这位歌手所唱的歌名。不过,这种讽刺成分并没有排除怀旧情绪。汉密尔顿的作品和其他英国波普艺术家的作品一样,带有淡淡的伤感色彩,这使他的作品与美国波普艺术家的作品相比,显得妩媚有余而侵犯性不足。
⑸ 波普文化的波普文化特征
波普文化先驱汉密尔顿认为波普应当具有以下方面的特征:通俗的(为广大观众设计)短暂的(短期方案),可消费的(容易忘记的)低廉的,大批量生产的,年轻的(面向青年人)妙趣诙谐的,性感受的,诡秘狡诈的,有魅力的,大生意的.这11个方面的的全部内容全面宣告波普时代的来临,为这种新艺术的发展建立起一个共同的基础。
⑹ 简述波普文化与波普设计的关系
波普艺术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叛逆登上了艺术舞台,这也是美国最重要和独特的艺术形 式。代表人物劳森伯格受到作曲家凯奇的影响,试图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抹平艺术与生活 的区别,艺术家应该自由地反映客观现实,不受传统的约束。
波普文化先驱汉密尔顿认为波普应当具有以下方面的特征:通俗的(为广大观众设计)短暂的(短期方案),可消费的(容易忘记的)低廉的,大批量生产的,年轻的(面向青年人)妙趣诙谐的,性感受的,诡秘狡诈的,有魅力的,大生意的,这11个方面的的全部内容全面宣告波普时代的来临,为这种新艺术的发展建立起一个共同的基础。
(6)波普文化的创造者扩展阅读
波普艺术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叛逆登上了艺术舞台,这也是美国最重要和独特的艺术形 式。代表人物劳森伯格受到作曲家凯奇的影响,试图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抹平艺术与生活的区别,艺术家应该自由地反映客观现实,不受传统的约束。甚至把城市的废弃物作为了作品材料,把这些本来不具备审美特性的东西按照艺术构思拼凑起来,使之脱离原来的属性在形式上开了“结合”艺术的先河。
汉密尔顿的作品更直接体现了波普艺术的本质,并 非对现实的讽刺挖苦或反叛,而只是以一个普通者的姿态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使人们突然意识到某些东西的存在,而这些习以为常的东西确经常被人们忽略。安迪·沃霍与其他波普 艺术家相比显得更彻底,完全取消了艺术创作中的手工操作观念,直接用制版印刷的方法 把照片形象移到画布上。
⑺ 不同时期的波普文化
都快乐的开发了亏大发了
⑻ 请问什么是波普文化
波普艺术 50年代中期以后的十年中,在美国和英国发展出一个新的艺术流派,称为"波普艺术"。被冠以"波普艺术家"的这些人在这段时期的创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为题材,采用的创作手法也往往反映出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时代特征。造成波普艺术的元素并非到处都有,战后英美的城市文化是其生长的特殊土壤。只有与这种城市文化接触密切的艺术家才能抓住波普艺术特有的格调和表现手法。
人们认为狭义的波普艺术发源于英国,而不是美国。1952年末,一群年轻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评论家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召开会议。这个自称为"独立派"的团体,着重围绕大众文化和它的含义加以讨论,如西方电影、空间小说、广告牌、机器之美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当时被认为是反美学的种种状况。这个团体迷恋新型的城市通俗文化,特别为美国的表现形式所吸引。一方面,当时的美国在英国人眼里,是一个从尼龙制品到新的摩托车什么都好的理想国。另一方面,40年代的英国艺术界笼罩着严肃的浪漫主义努力奋斗的气氛,而英国波普艺术就是对它的反动。
1956年,"独立派"举办了题为"这就是明天"的展览。展览上最有感染力、对艺术史最有影响的作品是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在入口部分放置的一幅招贴画,名为‖到底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图1)。画中是一间现代公寓,里面有从画报上剪下的一个肌肉丰满的男子和一个傲慢的裸体女人。公寓里有大量的文化产品:电视、带式录音机、放大的连环画书封面、一个福特徽章和一个真空吸尘器的广告。透过画里的窗户可以看到一个电影屏幕,正在放映电影《爵士歌手》中艾尔·乔尔森的特写镜头。男子手上还拿着一支其大无比的棒糖,糖上有三个很大的字母POP。波普艺术(Pop Art)一词就由此而来,POP既是英文棒糖lollipop一词的词尾,又可以看作是"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
在美国,波普艺术又是对50年代占统治地位的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一方面,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被看作是艺术家个人独特个性的展现,它是完全个人的、主观的和精神上的,它强调艺术的纯洁性,成为一种精神贵族的艺术。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精神性是寓于即兴的挥洒之中,而且是完全个人的,许多后来者们纷纷模仿,于是这"高雅"的艺术又似乎人人都做得来。可惜大多数这类的作品都只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而难显现精神。可说是"眼看多,实在少"。波普艺术则针对抽象表现主义的问题,大胆地尝试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形式。60年代,波普艺术轰轰烈烈地把"生活"、把现代的都市生活带进了博物馆和画廊。使"波普"这一称号得以流行世界的第一次集体展览是1962年在悉尼·贾尼斯画廊举办的"新现实主义艺术家"展,它将这一潮流的艺术家汇集在一起(也包括了欧洲艺术家)。紧接着是1963年举办的两个展览:"六画家展览"和"流行形象展"。
某种程度上讲,美国的确影响了世界上所有的波普艺术。由于美国商业文化的强大势力,几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看到好莱坞电影,吃到麦当劳的汉堡包,它渗透到许多文化当中而成为可以消费的流行文化。从另一个角度讲,波普艺术又是"工业"艺术。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曾说道:"由于美国受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的冲击更重更快,其价值观念似乎更为扭曲……我想我创作的意义在于说明它是工业性的,这也是整个世界的方向。欧洲不久也将如此,因此,波普艺术将不是美国的,它将是全球性的。"
波普艺术抵制了一位著名批评家的格言:伟大的艺术必须是艰深的艺术。波普艺术家常常采用拼贴或者批量复制的手法,看起来比较容易。"波普艺术是速溶咖啡,是近代电影中的宽银幕,它不是僧侣统治之下的拉丁文,它是通俗艺术。"波普艺术的感染力和它的范围一样广阔,它接纳一切,接纳生活中一切更为普通的方面。它仍然是艺术,但绝不是为艺术而艺术。
提到英美的波普艺术,首先要提到的是美国人劳申伯格(Rauschenberg)和约翰斯(Jasper Johns),以及英国人里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劳申伯格1925年出生于德克萨斯州,40年代末在巴黎儒莱因学院学习。他早期曾受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在50年代初期画过一系列全白的画,上面唯一的图像就是观赏者的影子。后来他又画了一系列全黑的画,但这些画法并不是他的首创。后来他朝着"组合绘画"的方向发展,采用生活中的寻常之物构成画面--啤酒瓶、废纸盒、旧轮胎、报纸、照片、绳子、麻袋、枕头等等。画布和固定在画布上的物品组成作品,‖床‖(图2)即是这类的典型作品。作者干脆把睡袋和枕头挂在画布上,然后再在上面甩些颜料。他这样在作品中使用现成品的目的,是要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正如他所说:"绘画是艺术也是生活,两者都不是做出来的东西。我要做的正处在两者之间。"同时,他的作品都留有抽象表现主义的痕迹,常常就有恢弘的气魄。
劳申伯格的这种艺术哲学是受到在黑山学院工作时结识的实验艺术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的影响。他1951年认识凯奇,两人交往甚密。凯奇从禅宗的角度影响劳申伯格:"判断是无意义的,因为不存在此物比他物更好的事实,艺术也不应该和生活不同,而是生活中的一种行为。"
在劳申伯格的创作生涯中,一直保持着与周围的都市和技术社会的联系,他的这种"集成"式的手段极能反映出关于一个时代的丰富图像,比如在‖符号‖(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具有美国60年代特征的信息,明星总统肯尼迪、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越战士兵、登月宇航员,以及追求性解放的嬉皮士等等。
约翰斯的生涯与劳申伯格有许多相同之处,在他们发展的关键时刻两人曾合用一间画室。约翰斯以采用单独而平凡的形象出名,一排数字(图4-1)、靶子(图4-2)、美国国旗(图5)、美国地图等等,这些成了波普艺术的经典之作。他之所以选择这类形象,就是因为他认为它们不会再产生任何能量了。他所要强调的是"绘画就是它本身,而不是任何其他物体的再现"。
约翰斯无意于通过作品表达对艺术或者社会的批评。在他看来,艺术家想做什么是他个人绝对的自由,不该受到因顾及评价而产生的限制。他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中,作品会被误解和错用,艺术家不能控制形势和他的作品被评价的方式,对于这种有趣的情况他毫不介意。他的一件著名的雕塑就是用铁复制了两个啤酒罐(图6),人们常常理解为这是对社会某种现状的批判。但实际上这次创作纯属偶然。"当时我正在用小物件制作雕塑--手电筒和电灯泡。然后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威廉·德库宁不知怎么被我的经纪人弄得很恼火,他说:'那个狗小子,你给他两个啤酒罐,他也能卖出去。'我听了这句话就想:'多好的雕塑--两个啤酒罐。'这似乎完全适合我当时的口味,因此我就干了--然后我的经纪人就卖了它们。"
在英国的波普艺术运动中,与美国的劳申伯格和约翰斯地位相当的艺术家是里#查德·汉密尔顿。三个人在对达达主义的浓厚兴趣上更为近似。汉密尔顿的个人成长过程对他的艺术作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其他多数艺术家相比,他实际上是一位自学成才者。他14岁小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广告工作,同时在多所艺术学校读夜校。他的教师经历成为对他的绘画生涯的又一有力影响,他长期教授设计课,这使他格外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使他常常是一个实用主义者。1957年他曾说过他所追求的品质是通俗、短暂、消费得起、风趣、性感、噱头、迷人,还必须是廉价的,能大批量生产的。
虽然汉密尔顿广泛使用美国题材,但他并不是一个美国式的艺术家。他总是愿意对自己的作品做解释,有时解释得十分详尽。例如作品‖她‖是许多广告画面的汇集:"羊角"牌电冰箱的照片、吸尘器和其他电器的广告,还有钉在墙上的《绅士》杂志的图片。对于这件作品汉密尔顿附有一段很长的说明:"50年代艺术中的女性是不合时宜的--她让我们想到阴沟里的气味,病态的发胖、粉红色的叉腿、模样愚蠢而又淫荡,一点也不像美术作品外冷峻女人的形象。那种女人确实是淫荡的,在表现起性欲时尤其机智巧妙。尽管配上最贵重的首饰,人们仍不过是把她看成时髦的附属品。从广告的角度来说,一个女子最糟糕的莫过于她不能姿态高雅地与所处的环境达成和谐--女人与环境的协调正如她本人与她所著的衣着和谐一样,能决定我们对她的评价。到处充斥着性,在成批生产的富有魅力的奢侈品中可找到它的象征--肉一般的塑料和光滑而更具肉感的金属。"
稍后创作的‖我梦想白色的圣诞节‖把一个电影镜头做了一系列的精心转换。特别之处是,汉密尔顿用彩色负片代替了彩色正片,将影片中的白人歌手换成了黑人歌手,讽刺性地暗示了这位歌手所唱的歌名。不过,这种讽刺成分并没有排除怀旧情绪。汉密尔顿的作品和其他英国波普艺术家的作品一样,带有淡淡的伤感色彩,这使他的作品与美国波普艺术家的作品相比,显得妩媚有余而侵犯性不足。
⑼ 什么是波普文化
波普艺术 50年代中期以后的十年中,在美国和英国发展出一个新的艺术流派,称为"波普艺术"。被冠以"波普艺术家"的这些人在这段时期的创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为题材,采用的创作手法也往往反映出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时代特征。造成波普艺术的元素并非到处都有,战后英美的城市文化是其生长的特殊土壤。只有与这种城市文化接触密切的艺术家才能抓住波普艺术特有的格调和表现手法。 人们认为狭义的波普艺术发源于英国,而不是美国。1952年末,一群年轻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评论家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召开会议。这个自称为"独立派"的团体,着重围绕大众文化和它的含义加以讨论,如西方电影、空间小说、广告牌、机器之美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当时被认为是反美学的种种状况。这个团体迷恋新型的城市通俗文化,特别为美国的表现形式所吸引。一方面,当时的美国在英国人眼里,是一个从尼龙制品到新的摩托车什么都好的理想国。另一方面,40年代的英国艺术界笼罩着严肃的浪漫主义努力奋斗的气氛,而英国波普艺术就是对它的反动。 1956年,"独立派"举办了题为"这就是明天"的展览。展览上最有感染力、对艺术史最有影响的作品是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在入口部分放置的一幅招贴画,名为‖到底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图1)。画中是一间现代公寓,里面有从画报上剪下的一个肌肉丰满的男子和一个傲慢的裸体女人。公寓里有大量的文化产品:电视、带式录音机、放大的连环画书封面、一个福特徽章和一个真空吸尘器的广告。透过画里的窗户可以看到一个电影屏幕,正在放映电影《爵士歌手》中艾尔·乔尔森的特写镜头。男子手上还拿着一支其大无比的棒糖,糖上有三个很大的字母POP。波普艺术(Pop Art)一词就由此而来,POP既是英文棒糖lollipop一词的词尾,又可以看作是"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 在美国,波普艺术又是对50年代占统治地位的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一方面,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被看作是艺术家个人独特个性的展现,它是完全个人的、主观的和精神上的,它强调艺术的纯洁性,成为一种精神贵族的艺术。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精神性是寓于即兴的挥洒之中,而且是完全个人的,许多后来者们纷纷模仿,于是这"高雅"的艺术又似乎人人都做得来。可惜大多数这类的作品都只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而难显现精神。可说是"眼看多,实在少"。波普艺术则针对抽象表现主义的问题,大胆地尝试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形式。60年代,波普艺术轰轰烈烈地把"生活"、把现代的都市生活带进了博物馆和画廊。使"波普"这一称号得以流行世界的第一次集体展览是1962年在悉尼·贾尼斯画廊举办的"新现实主义艺术家"展,它将这一潮流的艺术家汇集在一起(也包括了欧洲艺术家)。紧接着是1963年举办的两个展览:"六画家展览"和"流行形象展"。 某种程度上讲,美国的确影响了世界上所有的波普艺术。由于美国商业文化的强大势力,几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看到好莱坞电影,吃到麦当劳的汉堡包,它渗透到许多文化当中而成为可以消费的流行文化。从另一个角度讲,波普艺术又是"工业"艺术。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曾说道:"由于美国受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的冲击更重更快,其价值观念似乎更为扭曲……我想我创作的意义在于说明它是工业性的,这也是整个世界的方向。欧洲不久也将如此,因此,波普艺术将不是美国的,它将是全球性的。" 波普艺术抵制了一位著名批评家的格言:伟大的艺术必须是艰深的艺术。波普艺术家常常采用拼贴或者批量复制的手法,看起来比较容易。"波普艺术是速溶咖啡,是近代电影中的宽银幕,它不是僧侣统治之下的拉丁文,它是通俗艺术。"波普艺术的感染力和它的范围一样广阔,它接纳一切,接纳生活中一切更为普通的方面。它仍然是艺术,但绝不是为艺术而艺术。 提到英美的波普艺术,首先要提到的是美国人劳申伯格(Rauschenberg)和约翰斯(Jasper Johns),以及英国人里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劳申伯格1925年出生于德克萨斯州,40年代末在巴黎儒莱因学院学习。他早期曾受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在50年代初期画过一系列全白的画,上面唯一的图像就是观赏者的影子。后来他又画了一系列全黑的画,但这些画法并不是他的首创。后来他朝着"组合绘画"的方向发展,采用生活中的寻常之物构成画面--啤酒瓶、废纸盒、旧轮胎、报纸、照片、绳子、麻袋、枕头等等。画布和固定在画布上的物品组成作品,‖床‖(图2)即是这类的典型作品。作者干脆把睡袋和枕头挂在画布上,然后再在上面甩些颜料。他这样在作品中使用现成品的目的,是要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正如他所说:"绘画是艺术也是生活,两者都不是做出来的东西。我要做的正处在两者之间。"同时,他的作品都留有抽象表现主义的痕迹,常常就有恢弘的气魄。 劳申伯格的这种艺术哲学是受到在黑山学院工作时结识的实验艺术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的影响。他1951年认识凯奇,两人交往甚密。凯奇从禅宗的角度影响劳申伯格:"判断是无意义的,因为不存在此物比他物更好的事实,艺术也不应该和生活不同,而是生活中的一种行为。" 在劳申伯格的创作生涯中,一直保持着与周围的都市和技术社会的联系,他的这种"集成"式的手段极能反映出关于一个时代的丰富图像,比如在‖符号‖(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具有美国60年代特征的信息,明星总统肯尼迪、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越战士兵、登月宇航员,以及追求性解放的嬉皮士等等。 约翰斯的生涯与劳申伯格有许多相同之处,在他们发展的关键时刻两人曾合用一间画室。约翰斯以采用单独而平凡的形象出名,一排数字(图4-1)、靶子(图4-2)、美国国旗(图5)、美国地图等等,这些成了波普艺术的经典之作。他之所以选择这类形象,就是因为他认为它们不会再产生任何能量了。他所要强调的是"绘画就是它本身,而不是任何其他物体的再现"。 约翰斯无意于通过作品表达对艺术或者社会的批评。在他看来,艺术家想做什么是他个人绝对的自由,不该受到因顾及评价而产生的限制。他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中,作品会被误解和错用,艺术家不能控制形势和他的作品被评价的方式,对于这种有趣的情况他毫不介意。他的一件著名的雕塑就是用铁复制了两个啤酒罐(图6),人们常常理解为这是对社会某种现状的批判。但实际上这次创作纯属偶然。"当时我正在用小物件制作雕塑--手电筒和电灯泡。然后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威廉·德库宁不知怎么被我的经纪人弄得很恼火,他说:'那个狗小子,你给他两个啤酒罐,他也能卖出去。'我听了这句话就想:'多好的雕塑--两个啤酒罐。'这似乎完全适合我当时的口味,因此我就干了--然后我的经纪人就卖了它们。" 在英国的波普艺术运动中,与美国的劳申伯格和约翰斯地位相当的艺术家是里#查德·汉密尔顿。三个人在对达达主义的浓厚兴趣上更为近似。汉密尔顿的个人成长过程对他的艺术作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其他多数艺术家相比,他实际上是一位自学成才者。他14岁小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广告工作,同时在多所艺术学校读夜校。他的教师经历成为对他的绘画生涯的又一有力影响,他长期教授设计课,这使他格外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使他常常是一个实用主义者。1957年他曾说过他所追求的品质是通俗、短暂、消费得起、风趣、性感、噱头、迷人,还必须是廉价的,能大批量生产的。 虽然汉密尔顿广泛使用美国题材,但他并不是一个美国式的艺术家。他总是愿意对自己的作品做解释,有时解释得十分详尽。例如作品‖她‖是许多广告画面的汇集:"羊角"牌电冰箱的照片、吸尘器和其他电器的广告,还有钉在墙上的《绅士》杂志的图片。对于这件作品汉密尔顿附有一段很长的说明:"50年代艺术中的女性是不合时宜的--她让我们想到阴沟里的气味,病态的发胖、粉红色的叉腿、模样愚蠢而又淫荡,一点也不像美术作品外冷峻女人的形象。那种女人确实是淫荡的,在表现起性欲时尤其机智巧妙。尽管配上最贵重的首饰,人们仍不过是把她看成时髦的附属品。从广告的角度来说,一个女子最糟糕的莫过于她不能姿态高雅地与所处的环境达成和谐--女人与环境的协调正如她本人与她所著的衣着和谐一样,能决定我们对她的评价。到处充斥着性,在成批生产的富有魅力的奢侈品中可找到它的象征--肉一般的塑料和光滑而更具肉感的金属。" 稍后创作的‖我梦想白色的圣诞节‖把一个电影镜头做了一系列的精心转换。特别之处是,汉密尔顿用彩色负片代替了彩色正片,将影片中的白人歌手换成了黑人歌手,讽刺性地暗示了这位歌手所唱的歌名。不过,这种讽刺成分并没有排除怀旧情绪。汉密尔顿的作品和其他英国波普艺术家的作品一样,带有淡淡的伤感色彩,这使他的作品与美国波普艺术家的作品相比,显得妩媚有余而侵犯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