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发明

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发明

发布时间:2021-07-26 00:11:18

❶ 集成电路和晶体管有什么不同

晶体管是集成电路的基本单元,比如pmos,nmos等,单个晶体管也可以称作集成电路,比如现在系统使用的开关管,比晶体管在高一级的门级电路比如与门,或门,反相器,多路选择器等都是由晶体管实现的。现在说集成电路一般指很大规模的,比如你使用的公交卡内的芯片,手机的sim卡,cpu,dsp管芯等等,但再大规模的集成电路都可以分解为一个一个的晶体管。

❷ 什么叫集成电路写出集成电路发展的五个时代及晶体管的数量

下图对你应该有帮助。

❸ 21世纪发明 集成电路发明历史 用途

发明史:
1947年:贝尔实验室肖特莱等人发明了晶体管,这是微电子技术发展中第一个里程碑; 1950年:结型晶体管诞生;
1950年: R Ohl和肖特莱发明了离子注入工艺;
1951年:场效应晶体管发明;
1956年:C S Fuller发明了扩散工艺;
1958年:仙童公司Robert Noyce与德仪公司基尔比间隔数月分别发明了集成电路,开创了世界微电子学的历史;
1960年:H H Loor和E Castellani发明了光刻工艺;
1962年:美国RCA公司研制出MOS场效应晶体管;
1963年:F.M.Wanlass和C.T.Sah首次提出CMOS技术,今天,95%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都是基于CMOS工艺;
1964年:Intel摩尔提出摩尔定律,预测晶体管集成度将会每18个月增加1倍;
1966年:美国RCA公司研制出CMOS集成电路,并研制出第一块门阵列(50门);1967年: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成立,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公司;1971年:Intel推出1kb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标志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
1971年: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由Intel公司推出,采用的是MOS工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
1974年:RCA公司推出第一个CMOS微处理器1802;
1976年:16kb DRAM和4kb SRAM问世;
1978年:64kb动态随机存储器诞生,不足0.5平方厘米的硅片上集成了14万个晶体管,标志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时代的来临;
1979年:Intel推出5MHz 8088微处理器,之后,IBM基于8088推出全球第一台PC;
1981年:256kb DRAM和64kb CMOS SRAM问世;
1984年:日本宣布推出1Mb DRAM和256kb SRAM;
1985年:80386微处理器问世,20MHz;
1988年:16M DRAM问世,1平方厘米大小的硅片上集成有3500万个晶体管,标志着进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阶段;
1989年:1Mb DRAM进入市场;
1989年:486微处理器推出,25MHz,1μm工艺,后来50MHz芯片采用0.8μm工艺;
1992年:64M位随机存储器问世;
1993年:66MHz奔腾处理器推出,采用0.6μm工艺;
1995年:Pentium Pro, 133MHz,采用0.6-0.35μm工艺;
1997年:300MHz奔腾Ⅱ问世,采用0.25μm工艺;
1999年:奔腾Ⅲ问世,450MHz,采用0.25μm工艺,后采用0.18μm工艺;
2000年: 1Gb RAM投放市场;
2000年:奔腾4问世,1.5GHz,采用0.18μm工艺;
2001年:Intel宣布2001年下半年采用0.13μm工艺。
用途:
4N35/4N36/4N37 "光电耦合器 "

AD7520/AD7521/AD7530/AD7521 "D/A转换器 "

AD7541 12位D/A转换器

ADC0802/ADC0803/ADC0804 "8位A/D转换器 "

ADC0808/ADC0809 "8位A/D转换器 "

ADC0831/ADC0832/ADC0834/ADC0838 "8位A/D转换器 "

CA3080/CA3080A OTA跨导运算放大器

CA3140/CA3140A "BiMOS运算放大器 "

DAC0830/DAC0832 "8位D/A转换器 "

ICL7106,ICL7107 "3位半A/D转换器 "

ICL7116,ICL7117 "3位半A/D转换器 "

ICL7650 "载波稳零运算放大器 "

ICL7660/MAX1044 "CMOS电源电压变换器 "

ICL8038 "单片函数发生器 "

ICM7216 "10MHz通用计数器 "

ICM7226 "带BCD输出10MHz通用计数器 "

ICM7555/7555 CMOS单/双通用定时器

ISO2-CMOS MT8880C DTMF收发器

LF351 "JFET输入运算放大器 "

LF353 "JFET输入宽带高速双运算放大器 "

LM117/LM317A/LM317 "三端可调电源 "

LM124/LM124/LM324 "低功耗四运算放大器 "

LM137/LM337 "三端可调负电压调整器 "

LM139/LM239/LM339 "低功耗四电压比较器 "

LM158/LM258/LM358 "低功耗双运算放大器 "

LM193/LM293/LM393 "低功耗双电压比较器 "

LM201/LM301 通用运算放大器

LM231/LM331 "精密电压—频率转换器 "

LM285/LM385 微功耗基准电压二极管

LM308A "精密运算放大器 "

LM386 "低压音频小功率放大器 "

LM399 "带温度稳定器精密电压基准电路 "

LM431 "可调电压基准电路 "

LM567/LM567C "锁相环音频译码器 "

LM741 "运算放大器 "

LM831 "双低噪声音频功率放大器 "

LM833 "双低噪声音频放大器 "

LM8365 "双定时LED电子钟电路 "

MAX038 0.1Hz-20MHz单片函数发生器

MAX232 "5V电源多通道RS232驱动器/接收器 "

MC1403 "2.5V精密电压基准电路 "

MC1404 5.0v/6.25v/10v基准电压

MC1413/MC1416 "七路达林顿驱动器 "

MC145026/MC145027/MC145028 "编码器/译码器 "

MC145403-5/8 "RS232驱动器/接收器 "

MC145406 "RS232驱动器/接收器 "

MC145407 "RS232驱动器/接收器 "

MC145583 "RS232驱动器/接收器 "

MC145740 DTMF接收器

MC1488 "二输入与非四线路驱动器 "

MC1489 "四施密特可控线路驱动器 "

MC2833 "低功率调频发射系统 "

MC3362 "低功率调频窄频带接收器 "

MC4558 "双运算放大器 "

MC7800系列 "1.0A三端正电压稳压器 "

MC78L00系列 0.1A三端正电压稳压器

MC78M00系列 "0.5A三端正电压稳压器 "

MC78T00系列 3.0A正电压稳压器

MC7900系列 1.0A三端负电压稳压器

MC79L00系列 0.1A三端负电压稳压器

MC79M00系列 0.5A三端负电压稳压器

Microchip "PIC系列单片机RS232通讯应用 "

MM5369 3.579545MHz-60Hz 17级分频振荡器

MOC3009/MOC3012 "双向可控硅输出光电耦合器 "

MOC3020/MOC3023 "双向可控硅输出光电耦合器 "

MOC3081/MOC3082/MOC3083 "过零双向可控硅输出光电耦合器 "

MOC8050 "无基极达林顿晶体管输出光电耦合器 "

MOC8111 "无基极晶体管输出光电耦合器 "

MT8870 "DTMF双音频接收器 "

MT8888C DTMF 收发器

NE5532/NE5532A "双低噪声运算放大器 "

NE5534/SE5534 "低噪声运算放大器 "

NE555/SA555 "单时基电路 "

NE556/SA556/SE556 "双时基电路 "

NE570/NE571/SA571 "音频压缩扩展器 "

OP07 "低电压飘移运算放大器 "

OP27 "低噪音精密运算放大器 "

OP37 "低噪音高速精密运算放大器 "

OP77 "低电压飘移运算放大器 "

OP90 "精密低电压微功耗运算放大器 "

PC817/PC827/PC847 "高效光电耦合器 "

PT2262 "无线遥控发射编码器芯片 "

PT2272 "无线遥控接收解码器芯片 "

SG2524/SG3524 "脉宽调制PWM "

ST7537 "电力线调制解调器电路 "

TDA1521 2×12W Hi-Fi 音频功率放大器

TDA2030 14W Hi-Fi 音频功率放大器

TDA2616 2×12W Hi-Fi 音频功率放大器

TDA7000T FM 单片调频接收电路

TDA7010T FM 单片调频接收电路

TDA7021T FM MTS单片调频接收电路

TDA7040T "低电压锁相环立体声解码器 "

TDA7050 "低电压单/双声道功率放大器 "

TL062/TL064 "低功耗JFET输入运算放大器 "

TL071/TL072/TL074 "低噪声JFET输入运算放大器 "

TL082/TL084 JFET 宽带高速运算放大器

TL494 "脉宽调制PWM "

TL594 "精密开关模式脉宽调制控制 "

TLP521/1-4 "光电耦合器 "

TOP100-4 TOPSwitch 三端PWM开关电源电路

TOP200-4 TOPSwitch 三端PWM开关电源电路

TOP209/TOP210 TOPSwitch 三端PWM开关电源电路

TOP221-7 TOPSwitch-Ⅱ 三端PWM开关电源电路

TOP232-4 TOPSwitch-FX 五端柔韧设计开关电源电路

TOP412/TOP414 TOPSwitch 三端PWM DC-DC 开关电源

ULN2068 1.5A/50V 4路达林顿驱动电路

ULN2803 500mA/50V 8路达林顿驱动电路

ULN2803/ULN2804 线性八外围驱动器阵列

VFC32 "电压—频率/频率—电压转换器 "

常用ic资料2

AD711 高精度、底价格、高速 BiFET 运放

CA3130 15MHz, BiMOS 运放 with MOSFET Input/CMOS Output

LH0032 Ultra Fast FET-输入 单运放

LF351 Wide B与门width JFET 输入 单运放

LF411 Low Offset, Low Drift JFET 输入 单运放

LM108 高精度、单运放

LM208 高精度、单运放

LM308 高精度、单运放

LM833 双 音频 运放, 低噪音

LM358 双 运放

LM359 双, 高速, Programmable, Current Mode (Norton) Amplifier

LM324 QUADRUPLE 运放

LM391 音频 Power Driver

LM393 双 Differential Comparator

NE5532 双 音频 运放, 低噪音

NE5534 Single 音频 运放, 低噪音

OP27 低噪音、高精度、高速 运放

OP37 低噪音、高精度、高速 运放

TL071 Single JFET-输入 运放 , 低噪音

TL072 双 JFET-输入 运放 , 低噪音

TL074 Quad JFET-输入 运放 , 低噪音

TL081 Single JFET-输入 运放

TL082 双 JFET-输入 运放

TL084 Quad JFET-输入 运放

TLC271 LinCMOS..PROGRAMMABLE LOW-POWER 运放

TLC272 LinCMOS.... PRECISION 双 运放

TLC274 LinCMOS.... PRECISION QUAD 运放

MN3004 512 STAGE 低噪音 BBD

L165 3A POWER 运放 (20W)

LM388 1.5W 音频 功率放大

LM1875 20W 音频 功率放大

TDA1516BQ 24 W BTL or 2 x 12 w 立体声 汽车用 功率放大器

TDA1519C 22 W BTL or 2 X 11 W 立体声 功率放大

TDA1563Q 2 x 25 W high efficiency car radio 功率放大

TDA2002 单声道、功率放大 8W [NTE1232]

TDA2005 双 功率放大 20W

TDA2004 10 + 10W STEREO 立体声 汽车用 功率放大器

TDA2030 Single 功率放大 14W

STK4036 II 模块电路, AF PO, 双 电源 50W

STK4036 XI 模块电路, AF PO, 双 电源 50W

STK4038 II AF 功率放大 60 W

STK4040 II AF 功率放大 70 W

STK4040 XI AF 功率放大 70 W

STK4042 II AF 功率放大 80 W

STK4042 XI AF 功率放大 80 W

STK4044 II 模块电路, AF 功率放大、单声道 100W

STK4044 II 模块电路, AF 功率放大、单声道 100W

STK4046 XI 模块电路, AF 功率放大、单声道 120W

STK4048 XI 模块电路, AF 功率放大、单声道 150W

STK4050 V 模块电路, AF 功率放大、单声道 200W

LM3914 10-Step Dot/Bar显示驱动器, Linear scale

LM3915 10-Step Dot/Bar显示驱动器, Logarithmic scale

LM3916 10-Step Dot/Bar显示驱动器

UAA180 LED driver Light or light spot display operation for max. 12 emitting diodes

CA3161E BCD to Seven Segment Decoder/Driver

CA3162E A/D Converter for 3-Digit Display

ICL7136 3 1/2 Digit LCD, Low Power Display, A/D Converter

LM1800 PLL Stereo Decoder [NTE743]

CA3090P Stereo Multiplex Decoder (Comp.to NTE789 From NTE)

MC1310P FM Stereo Demolator (Comp. to NTE801 From NTE)

555 时钟

556 双 555

MN3101 时钟/ 驱动

XR2206 Monolithic Function Generator

4N25 6-PIN 光电晶体管 OPTOCOUPLERS

4N26

4N27

4N28

4N35 6-PIN 光电晶体管 OPTOCOUPLERS

4N36

4N37

78xx 系列 3端稳压器 +5V 到 +24V1A

78Lxx 系列 3端稳压器 +5V 到 +24V 0.1A

78Mxx 系列 3端稳压器 +5V 到 +24V 0.5A

78Sxx 系列 3端稳压器 +5V 到 +24V 2A

79xx 系列 3端负电压稳压器 -5V 到 -24V 1A

79Lxx 系列 3端负电压稳压器 -5V 到 -24V 0.1A

LM117 +1.2V...+37V 1.5A 正电压可调稳压器

LM217 +1.2V...+37V 1.5A 正电压可调稳压器

LM317 +1.2V...+37V 1.5A 正电压可调稳压器

LM137 -1.2V...-37V 1.5A 负电压可调稳压器

LM237 -1.2V...-37V 1.5A 负电压可调稳压器

LM337 -1.2V...-37V 1.5A 负电压可调稳压器

LM138 +1.2V --32V 5-安培 可调

LM338 +1.2V -- 32V 5-安培 可调

LM723 高精度可调

L200 2 A / 2.85 to 36 V.可调

74LS00 Quad 2-Input 与非门

74LS04 Hex 反相器

74LS08 Quad 2 input 与门

74LS10 Triple 3-Input 与非门

74LS13 SCHMITT TRIGGERS 双 门/HEX 反相器

74LS14 SCHMITT TRIGGERS 双 门/HEX 反相器

74LS27 TRIPLE 3-INPUT NOR 门

74LS30 8-Input 与非门

74LS32 Quad 2 input OR

74LS42 ONE-OF-TEN DECODER

74LS45 BCD to Decimal Decoders/Drivers

74LS47 BCD to 7 seg decoder/driver

74LS90 Decade 与门 Binary 记数器

74LS92 Divide by 12 记数器

74LS93

Binary 记数器

74LS121 Monostable multivibrator

74LS154 4-Line to 16-Line Decoder/Demultiplexer

74LS192 BCD up / down 记数器

74LS193 4 bit binary up / down 记数器

74HC237 3-to-8 line decoder/demultiplexer with address latches

74LS374 3-STATE Octal D-Type Transparent Latches 与门 Edge-Triggered Flip-Flops

74LS390 双 DECADE 记数器 双 4-STAGE BINARY 记数器

4001 Quad 2-input NOR 门

4002 双 4-input NOR 门

4007 双 Complementary Pair 与门 反相器

4011 Quad 2-Input NOR Buffered

4013 双 D-Type Flip-Flop

4016 Quad Analog Switch/Quad Multiplexer

4017 Decade 记数器/Divider

4022 Divide-by-8 记数器/Divider with 8 Decoded Outputs

4023 Triple 3-input 与非门

4025 Triple 3-input NOR 门

4026 DEC. COUN./DIVIDER WITH DECODED 7-SEG. DISPLAY OUTPUTS

4028 BCD to Decimal Decoder

4029 Binary/Decade Up/Down 记数器

4040 12-Stage Ripple-Carry Binary

4046 Phase-Locked Loop

4051 Single 8-Channel Analog

4052 Differential 4-Channel Analog

4053 Triple 2-Channel Multipl/Demul

4054 显示驱动

4055 显示驱动

4056 显示驱动

4060 14-Stage Ripple-Carry Binary C

4066 Quad Bilateral Switch

4067 Cmos Analog Multiplexer / Demultiplexer [266kb]

4068 8-input 与非门

4069 Hex 反相器

4071 Quad 2-input OR 门

4072 双 4-input OR 门

4075 Triple 3-input OR 门

4081 Quad 2-Input 与门 门

4082 双 4-input 与门 门

4093 Quad 2-Input Schm.Trigger

4511 BCD-to-7-Segment Latch Decade Driver

4518 双 BCD 记数器

❹ 集成电路是谁发明的

​集成电路是不是谁发明的,是科技进步的产物。

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采用一定的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一起,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上,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成为具有所需电路功能的微型结构;其中所有元件在结构上已组成一个整体,使电子元件向着微小型化、低功耗和高可靠性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它在电路中用字母“IC”表示。集成电路发明者为杰克·基尔比(基于硅的集成电路)和罗伯特·诺伊思(基于锗的集成电路)。当今半导体工业大多数应用的是基于硅的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引出线和焊接点少、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等优点,同时成本低,便于大规模成产。它不仅在工、民用电子设备如电视机计算机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军事通信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发展
总体来看,IC设计业与芯片制造业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0年已分别达到25.3%和31%;封装测试业所占比重则相应下降,2010年为43.7%,但其所占比重依然是最大的。

据《中国集成电路封装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显示,在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IC 设计、芯片制造和封装测试三业的格局也正不断优化。2010年,国内IC设计业同比增速达到34.8%,规模达到363.85亿元;芯片制造业增速也达到31.1%,规模达到447.12亿元;封装测试业增速相对稍缓,同比增幅为26.3%,规模为629.18亿元。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集聚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三大区域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2010年三大区域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国整体产业规模的近95%。集成电路产业基本分布在省会城市和沿海的计划单列市,并呈现“一轴一带”的分布特征,即东起上海、西至成都的沿江发展轴以及北起大连、南至深圳的沿海产业带,形成了北京、上海、深圳、无锡、苏州和杭州六大重点城市。

去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从财税、投融资、研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等方面给予集成电路产业诸多优惠,政策覆盖范围从设计企业与生产企业延伸至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业发展政策环境进一步好转。前瞻网《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表示,根据国家规划,到2015年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满足国内30%的市场需求。芯片设计能力大幅提升,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芯片,而封装测试业进入国际主流领域。“十二五”期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将步入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

❺ 集成电路与处理器与晶体管什么关系

集成电路说的是一个领域。处理器,说的是一个产品。晶体管说的是生产处理器的个载体。

❻ 人类什么年代发明了集成电路

杰克 基尔比(Jack S. Kilby) 集成电路之父
1958年9月12日,基尔比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

1947年12月23日第一块晶体管在贝尔实验室诞生,从此人类步入了飞速发展的电子时代。但是对于从小就对电子技术感兴趣的基尔比来说可不见得是件好的事情:晶体管的发明宣布了基尔比在大学里选修的电子管技术课程全部作废。但是这并没有消减这个年轻人对电子技术的热情,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道路。

也许这就是天意,在晶体管发明十年后的1958年,34岁的基尔比加入德州仪器公司。说起当初为何选择德州仪器,基尔比轻描淡写道:“因为它是惟一允许我差不多把全部时间用于研究电子器件微型化的公司,给我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和不错的实验条件。”也正是德州仪器这一温室,孕育了基尔比无与伦比的成就。

虽然那个时代的工程师们因为晶体管发明而备受鼓舞,开始尝试设计高速计算机,但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由晶体管组装的电子设备还是太笨重了,工程师们设计的电路需要几英里长的线路还有上百万个的焊点组成,建造它的难度可想而知。至于个人拥有计算机,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针对这一情况,基尔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能不能将电阻、电容、晶体管等电子元器件都安置在一个半导体单片上?”这样整个电路的体积将会大大缩小,于是这个新来的工程师开始尝试一个叫做相位转换振荡器的简易集成电路。

1958年9月12日,基尔比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成功地实现了把电子器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的构想,并通过了德州仪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检查。请记住这一天,集成电路取代了晶体管,为开发电子产品的各种功能铺平了道路,并且大幅度降低了成本,使微处理器的出现成为了可能,开创了电子技术历史的新纪元,让我们现在习以为常一切电子产品的出现成为可能

❼ 计算机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5-1956)
这一阶段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采用电子管元件作基本器件,用光屏管或汞延时电路作存储器输入域输出主要采用穿孔卡片或纸带,体积大、耗电量大、速度慢、存储容量小、可靠性差、维护困难且价格昂贵。在软件上,通常使用机器语言或者汇编语言;来编写应用程序,因此这一时代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6-1963)
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20世纪50年代中期,晶体管的出现使计算机生产技术得到了根本性的发展,由晶体管代替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础器件,用磁芯或磁鼓作存储器,在整体性能上,比第一代计算机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程序语言也相应的出现了,如Fortran,Cobol,Algo160等计算机高级语言。晶体管计算机被用于科学计算的同时,也开始在数据处理、过程控制方面得到应用。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1)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1)20世纪60年代中期, 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成功制造了集成电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成为计算机的主要部件,主存储器也渐渐过渡到半导体存储器,使计算机的体积更小,大大降低了计算机计算时的功耗,由于减少了焊点和接插件,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机的可靠性。在软件方面,有了标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和人机会话式的Basic语言,其应用领域也进一步扩大。

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2015)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2015)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成功制作并用于计算机硬件生产过程,计算机的体积进一步缩小,性能进一步提高。集成更高的大容量半导体存储器作为内存储器,发展了并行技术和多机系统,出现了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软件系统工程化、理论化,程序设计自动化。微型计算机在社会上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几乎所有领域都能看到计算机的“身影”。

❽ 世界第一个电子芯片是谁发明的

杰克·基尔比。

集成电路对于离散晶体管有两个主要优势:成本和性能。成本低是由于芯片把所有的组件通过照相平版技术,作为一个单位印刷,而不是在一个时间只制作一个晶体管。

性能高是由于组件快速开关,消耗更低能量,因为组件很小且彼此靠近。2006年,芯片面积从几平方毫米到350 mm²,每mm²可以达到一百万个晶体管。

第一个集成电路雏形是由杰克·基尔比于1958年完成的,其中包括一个双极性晶体管,三个电阻和一个电容器。

(8)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发明扩展阅读:

最先进的集成电路是微处理器或多核处理器的核心,可以控制计算机到手机到数字微波炉的一切。虽然设计开发一个复杂集成电路的成本非常高,但是当分散到通常以百万计的产品上,每个集成电路的成本最小化。集成电路的性能很高,因为小尺寸带来短路径,使得低功率逻辑电路可以在快速开关速度应用。

这些年来,集成电路持续向更小的外型尺寸发展,使得每个芯片可以封装更多的电路。这样增加了每单位面积容量,可以降低成本和增加功能,见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数量,每1.5年增加一倍。

总之,随着外形尺寸缩小,几乎所有的指标改善了,单位成本和开关功率消耗下降,速度提高。但是,集成纳米级别设备的IC也存在问题,主要是泄漏电流。因此,对于最终用户的速度和功率消耗增加非常明显,制造商面临使用更好几何学的尖锐挑战。

❾ 晶体管的发明导致了集成电路的发展对吗

对。
集成电路是电子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❿ 计算机的发展史 什么晶体管计算机 集成电路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

发展历史(1)大型主机阶段20世纪40-50年代,是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数字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技术逐渐走向成熟。;(2)小型计算机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是对大型主机进行的第一次“缩小化”,可以满足中小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处理要求,成本较低,价格可被接受;(3)微型计算机阶段20世纪70-80年代,是对大型主机进行的第二次“缩小化”,1976年美国苹果公司成立,1977年就推出了AppleII计算机,大获成功。1981年IBM推出IBM-PC,此后它经历了若干代的演进,占领了个人计算机市场,使得个人计算机得到了很大的普及;(4)客户机/服务器即C/S阶段。随着1964年IBM与美国航空公司建立了第一个全球联机订票系统,把美国当时2000多个订票的终端用电话线连接在了一起,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客户机/服务器阶段,这种模式至今仍在大量使用。在客户机/服务器网络中,服务器是网络的核心,而客户机是网络的基础,客户机依靠服务器获得所需要的网络资源,而服务器为客户机提供网络必须的资源。C/S结构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很多工作可以在客户端处理后再提交给服务器,大大减轻了服务器的压力;(5)Internet阶段也称互联网、因特网、网际网阶段。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在ARPA(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史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University of 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此后经历了文本到图片,到现在语音、视频等阶段,宽带越来越快,功能越来越强。互联网的特征是:全球性、海量性、匿名性、交互性、成长性、扁平性、即时性、多媒体性、成瘾性、喧哗性。互联网的意义不应低估。它是人类迈向地球村坚实的一步;(6)云计算时代从2008年起,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逐渐流行起来,它正在成为一个通俗和大众化(Popular)的词语。云计算被视为“革命性的计算模型”,因为它使得超级计算能力通过互联网自由流通成为了可能。企业与个人用户无需再投入昂贵的硬件购置成本,只需要通过互联网来购买租赁计算力,用户只用为自己需要的功能付钱,同时消除传统软件在硬件,软件,专业技能方面的花费。云计算让用户脱离技术与部署上的复杂性而获得应用。云计算囊括了开发、架构、负载平衡和商业模式等,是软件业的未来模式。它基于Web的服务,也是以互联网为中心。

阅读全文

与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