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关戏曲在作文中表现人物怎样特点
意象化类型人物的定义
戏曲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是既来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的意象化类型人物。意象化类型人物的造型方法和审美趣味,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和审美特点。为了深入地论述古典戏曲人物形象的艺术特征,我们首先要界定意象化类型人物的内涵。
意象化类型人物,是指根据演员的主观意念,遵循戏曲行当的独特规律,单向性地表现某种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说,戏曲演员根据立意,抽取人物性格中的某一方面,加以突出、渲染,而把人物性格中与此对立的其他方面加以淡化、甚至取消。这样,人物形象就具有类型化特征。如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贤明、包公的刚正、曹操的狡诈、汤勤的阴险等都具有类型特征。
意象化类型人物的定义包含以下内容:11意象化类型人物是演员主观思维的产物。
所谓意象化,就是人的主体精神的对象化。戏曲演员本着自由精神站得比自然要高一层,并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念来处理自然时,就会产生意象化。
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戏曲演员能够摆脱自然的限制,去创造高度变形而又极其传神的意象化类型人物。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还是历史人物,都不是对客观世界中人物原型的摹仿,而是戏曲演员主观思维创造的产物。歌德说,没有哪一个诗人真正认识他所描绘的那些历史人物,纵使认识,他也很难利用他所认识的那种形象。诗人必须知道他想要产生的效果,从而调整所写人物的性格。
在戏曲舞台上,有许多”牛
㈡ 戏曲人物造型的特点
一、意象化类型人物的定义
戏曲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是既来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的意象化类型人物。意象化类型人物的造型方法和审美趣味,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和审美特点。为了深入地论述古典戏曲人物形象的艺术特征,我们首先要界定意象化类型人物的内涵。
意象化类型人物,是指根据演员的主观意念,遵循戏曲行当的独特规律,单向性地表现某种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说,戏曲演员根据立意,抽取人物性格中的某一方面,加以突出、渲染,而把人物性格中与此对立的其他方面加以淡化、甚至取消。这样,人物形象就具有类型化特征。如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贤明、包公的刚正、曹操的狡诈、汤勤的阴险等都具有类型特征。
意象化类型人物的定义包含以下内容:11意象化类型人物是演员主观思维的产物。
所谓意象化,就是人的主体精神的对象化。戏曲演员本着自由精神站得比自然要高一层,并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念来处理自然时,就会产生意象化。
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戏曲演员能够摆脱自然的限制,去创造高度变形而又极其传神的意象化类型人物。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还是历史人物,都不是对客观世界中人物原型的摹仿,而是戏曲演员主观思维创造的产物。歌德说,没有哪一个诗人真正认识他所描绘的那些历史人物,纵使认识,他也很难利用他所认识的那种形象。诗人必须知道他想要产生的效果,从而调整所写人物的性格。
在戏曲舞台上,有许多”牛鬼蛇神”等意象化类型人物。这些人物形象更不是对现实世界中物象的简单摹仿,而是戏曲演员主观想像的产物。人的想像力能够”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汤显祖语)为了表现立意,戏曲演员敢于超越主观与客观的界限,”无中生有”地去创造神仙鬼怪等意象化类型人物。这些人物形象表现了戏曲演员心灵的极大创造力。
21意象化类型人物具有道德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单向性。
所谓类型人物,就是道德特征和性格特征单一的人物形象。当这种单一的道德特征和性格特征反复出现并在人们的印象中成为某一类人物的特征时,角色就成为意象化类型人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复杂多样的,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也是复杂多变的。戏曲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没有照搬生活的原貌,去表现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是对人物形象做了简约化处理,以突出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艺术家”体会到并区别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有系统地更动各个部分原有的关系,使特征更显著更居于主导地位。”戏曲演员在道德标尺的规范下,强化角色的某种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削弱与此无关或与此相反的特征。
因此,意象化类型人物呈现出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单向性。如为了突出民族英雄岳飞沉稳的性格特征,就强化了他身上威严、凝重、坚毅、沉着的气质,弱化了人物性格中勇猛、暴烈、骄躁等色彩。这样,岳飞的主要性格特征就更鲜明、更突出。
古典戏曲中的人物形象,不存在崇高与卑劣、善与恶等道德因素截然对立的现象,也不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某些人物虽具有多种性格特点,但诸多性格的本质仍是单向性的。如”诸葛亮、关羽、曹操这三个人物,其中每一个都具有多种性格特点。
但是这些性格特点也都处于同一个平面之上。诸葛亮、关羽的性格特点都属于-大贤.、-大忠.的范畴,曹操的性格特点都属于-大奸.、-大恶.的范畴”。
无论从道德的角度还是从审美的角度看,每一个人物的诸多性格之间并不矛盾。
31意象化类型人物符合戏曲行当的特性。
戏曲艺术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行当。随着舞台上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征的日益复杂,戏曲行当的划分也越来越细致。行当既是塑造意象化类型人物的结果,又是创作意象化类型人物的基础。每一个行当都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角色。
不同的行当对应着不同类型的人物品格和气质。如青衣的贤淑端庄,花旦的机敏娇媚,老生的文雅庄严,武生的英武正派,花脸的刚直粗暴,小丑的阴险滑稽等。戏曲演员装扮角色时,必须根据戏曲行当的特性进行创造。正如李渔所说:”无论生为衣冠仕宦,旦为小姐夫人,出言吐词当有隽雅舂容之度。即使生为仆从,旦作梅香,亦须择言而发,不与净丑同声。以生旦有生旦之体,净丑有净丑之腔故也。”在戏曲中,每个演员都从属于某一种行当,每个行当又汇集了许多刻画类型人物的程式技巧。在塑造意象化类型人物时,戏曲演员首先要看他扮演的人物属于什么类型,然后把类型人物划分到相应的行当中。这样,不同行当的演员就可以运用不同的程式技巧去创造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在行当类型的基础上,戏曲演员要同中求异,寻找出入物的不同特点,进而细致地刻画人物的个性,最终达到类型与个性的统一。比如赵云、武松、黄天霸等同是武生行当,却有不同的人物品格和气质。
与”从个别到一般”的创作方法相反,戏曲所走的是”从一般到个别”的创作道路。戏曲演员在行当类型的基础上,积极寻找角色具体的性格特点,然后进行精雕细刻,从而创造出既有类型意义又有个性色彩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意象化类型人物是道德特征、性格特征和行当特性三者的辩证统一。
二、意象化类型人物的审美特征
11道德理想之美意象化类型人物虽不能表现人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却能彰显简约化的道德理想之美。戏曲艺术是理想的,而非现实的。戏曲所表现的人物形象也是理想的,而非现实的。戏曲演员按照道德化的理性原则和自我的主观感情,将人物的道德品质加以概括和抽象,使之理想化。当意象化类型人物从正面表达戏曲演员的理想时,就会体现出一种道德理想之美。
意象化类型人物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心理”情结”,反映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或说”集体的梦”。如在孙悟空、武松、赵子龙、穆桂英、花木兰、梁红玉、岳飞、杨继业等人物形象中,就体现出中国人民的”英雄情结”和”爱国情结”。在包公、海瑞、诸葛亮、魏征等人物形象中,就体现出人民大众的”清官情结”和”贤臣情结”。在祝英台、白素贞等人物形象中,就体现出中国妇女坚贞不屈的”爱情情结”。在这些”情结”中,普遍体现出”善”的道德主题。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是喜剧化的大团圆,还是悲剧结局,正面人物所代表的”善”的道德力量最终会战胜”恶”的力量。即使是窦娥、敫桂英、李慧娘这样的人物,她们在死后还会变为鬼魂,来扬善惩恶。祝英台更是幻化为美丽的蝴蝶,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自己的爱人在自由的王国中比翼双飞。这些意象化类型人物体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道德理想之美,他们身上所包含的道德观念不断地转化为集体无意识,重新积淀在民族的血液中,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崇尚道德理想的心理”情结”。
类型人物的产生,主要是受到了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封建时代,儒家文化不仅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而且还渗入国民的血液中,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儒家文化依据道德准则,对人做出不同类型的价值判断。比如说,把人及其行为划分为善(君子)或恶(小人)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包含着各自不同的人格和精神境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在儒家思想的强大影响下,戏曲演员也顺从了这种”主流”意识,并在戏曲舞台上塑造了许多类型化人物。
戏曲演员在塑造正面人物时常用仰视的表现方法,使人物的道德品质尽可能的完美;在塑造反面人物时则用俯视的表现方法,使人物的道德品质尽可能的卑劣。戏曲演员塑造道德品质恶劣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为了从反面来衬托正面人物美好的道德情操。反面人物的道德品质越恶劣,越能以恶衬善,以丑映美,使正面人物的道德品质显得更加完美。如在秦桧的衬映下,岳飞忠君报国的思想更加高尚;在潘仁美的对比下,杨继业的爱国情操更加感人。
21性格鲜明之美实际生活中,人物性格是无限丰富复杂的。在一个人身上,不同的性格特征会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物关系中表现出来。而戏曲舞台上的人物性格却简单的多。在古典戏曲中,戏曲演员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和完整性,而追求人物性格的类型性、鲜明性。在戏曲艺术中,人物的魅力在于表现出真实生动的性情、气质,给观众以感觉上的逼真性。所以,某些优秀的戏曲演员表演的角色被观众称为”活诸葛”、”活赵云”、”活曹操”、”活武松”、“活蒋干”等。
心理学家认为,人具有两种感觉。一种是具体感觉,一种是抽象感觉。具体感觉是对事物比较全面的感觉,抽象感觉是直接挑选出事物最为突出的感觉特征,使之成为惟一的或主要的意识内容。抽象感觉依据自己的原理不断提升,最后达到一种具体感觉不可能达到的净化程度。根据具体感觉创造出的人物形象,易成为典型人物,根据抽象感觉创造出的人物形象,易成为类型人物。戏曲作者(一度创作)、演员(二度创作)和观众(三度创作)习惯于抽象感觉。受这种感觉方式的影响,戏曲演员在创造角色时,会有意无意地把人物划分为不同的性格类别,使无限复杂的性格趋于单纯,达到性格鲜明之美。
人物性格的单纯性并没有破坏人物的真实性。因为,单纯性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的。戏曲演员总是抓住人物性格特征的某一方面,进行具体而夸张的描写,以达到变形传神的目的。戏曲舞台上,关羽、张飞、林冲、鲁智深、孙悟空、猪八戒、穆桂英、祝英台、白娘子、青蛇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何等鲜明,又是何等真实。
㈢ 戏剧的人物特点是什么
神态,京剧讲究灵气。眼部很重要,既要突出,又不能画的太死
嘴部也很重要,嘴角的位置
反映出
人物的心情
当然如果你是话全身的话
全身的动态也要把握好
身体的韵律要把握到位
不管是什么画种,都是这样
㈣ 戏曲人物特征
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2.旦 行 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多表演性格活泼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剧和反面人物。
花衫:介于青衣和花旦之间,梳古装头(如古代仕女画中的头型)。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3.净 行 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 行 简称“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5.丑 行 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
0 2
天猫电器城,中国现代戏曲精选,智能科技,应有尽有。
㈤ 中国戏曲的角色有哪些特点
戏 曲 舞 台 上 的 角 色 数 以 万 计, 三 百 六 十 行 行 行 都 有。 中 国 戏 曲 根 据 剧 中 人 物 不 同 的 性 别、 年 龄 、身 份、 性 格 分 划 为 生、 旦、 净、 丑 四 种 类 型 的 角 色。 演 员 专 演 一 种 类 型 的 角 色, 形 成 生、 旦、 净、 丑 四 个 行 当。 每 个 角 色 行 当 又 有 严 密 细 致 的 分 工。
“ 生 ” 是 男 性 角 色 的 统 称。 扮 演 中 老 年 人 物 的 叫 老 生, 因 戴 须 口, 又 称 须 生、 胡 子 生, 如《空 城 计》中 的 诸 葛 亮。 扮 演 青 年 不 挂 须 的 叫 小 生, 如 《西 厢 记》中 的 张 生。 按 扮 演 人 物 的 身 份、性 格 和 技 艺 特 点, 又 分 巾 生、 冠 生、 武 小 生、 娃 娃 生 等。
“ 旦 ” 是 女 性 角 色 的 统 称。 旦 也 可 分 为 正 旦、 花 旦、 贴 旦、 武 旦、 老 旦、 彩 旦 等。 正 旦 ( 青 衣 ) 主 要 扮 演 性 格 刚 烈、 举 止 端 庄 的 中 青 年 女 性, 如 秦 香 莲; 花 旦 扮 演 天 真 活 泼 或 放 浪 泼 辣 的 青 年 女 性, 《拾 玉 镯》 的 孙 玉 姣; 贴 旦 指 同 一 剧 中 次 要 的 单 角, 大 多 为 丫 头; 武 旦 扮 演 擅 长 武 艺 的 女 性, 如 穆 桂 英; 老 旦 扮 演 老 年 妇 女, 如 佘 太 君; 彩 旦 扮 演 女 性 中 的 戏 剧。 闹 剧 人 物, 又 称 丑 旦、 丑 婆 子, 如 戏 中 的 媒 婆。
“ 净 ”, 俗 称 花 脸, 大 多 扮 演 性 格、 品 质 或 相 貌 上 有 特 异 的 男 性 人 物, 面 部 化 妆 用 脸 谱, 音 色 洪 亮, 演 风 粗 犷。 按 扮 演 人 物 的 身 份、 性 格 及 技 艺 特 点, 又 可 分 为 大 花 脸, 如 以 唱 功 为 主 的 包 拯; 二 花 脸, 如 以 做 功 为 主 的 曹 操。 二 花 脸 又 可 分 武 花 脸, 如 以 武 功 为 主 的 杨 七 郎。
“ 丑 ”, 扮 演 喜 剧 角 色, 由 于 在 鼻 梁 上 抹 一 小 块 白 粉, 俗 称 小 花 脸, 又 称 三 花 脸。 传 统 戏 中 丑 角 扮 演 的 人 物 种 类 繁 多, 有 语 言 幽 默、 行 动 滑 稽、 心 地 善 良 的 人 物; 也 有 奸 诈 刁 恶、 吝 啬 的 人 物。
㈥ 谈谈中国戏曲人物形象的塑造
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戏曲演员从练基本功之际就学就了一折或一种类型的戏,也具有一定高度,但换成演别的角色或别的类型的戏就傻眼了。一生只演一折戏的现象屡见不鲜。演这个戏不知怎么就成了,但演那个戏不知怎么又砸了?同样一折戏今天演来顺手,明天演来又觉别扭。问题在哪里?我觉得可能就在于没有掌握科学、正确的表演和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没有真正理解和学会“怎样演戏”。我想针对这种现象结合自己的导、表演经验,试着以一部剧目排练流程为依托",总结几点操作性较强的塑造人物的方法。
一、初读剧本,走进剧情,领会作者意图
不少基层戏曲演员都有接到新剧本先不怎么看整体剧情、人物关系等,而是先把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台词用笔画出来。甚至有的不太重要的角色自己的台词都背下来了,但还不了解剧情是什么,更谈不上了解剧情的重点在哪里,应该思考些什么。我认为该问题的出现皆与读剧本的方法不当有关,而相对有效可行的读剧本方法可分为“四步走”。
第一步,只当读者。
第二步,用戏剧眼光读。
第三步,用角色眼光读。
第四步,应放在导演阐述之后完成。
二、领会导演意图,统一演剧思想
通常在排练之前演员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是我该怎样演这个人物,很少也无暇从宏观角
度思考未来整个演剧的总体形式、风格甚至演剧重点。戏剧演出是综合艺术,音、美、灯、服、道、效、化等各部门协同合作,其总体设计
㈦ 创造形神兼具的人物形象是戏曲表演艺术的哪种任务
最高任务
㈧ 什么叫戏剧的性格化
戏剧语言的性格化特征是什么?
优秀的戏剧语言一定是个性化的语言,因为剧中人物性格的创造,主要依赖于人物的语言。
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要求剧中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有益于表现人物独特的个性。
什么是戏剧语言的动作性?
所谓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是指剧中人物不仅表现出在说话,而且出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它是和手势、表情、形体动作结合在一起的`,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㈨ 古代戏曲中的人物有哪些
扮演剧中人物分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行当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从形式上看,又是有着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每个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应的表演程式系统。举例来说,老生就是一个形象系统,其中包容着一系列中年以上的、正直刚毅的男性人物形象。如京剧《空城计》中充满智慧的军事家诸葛亮,京剧《四进士》里的宋士杰等。这些人物的性格气质比较接近,在表演上也有一整套相应的程式。如念韵白、用真声演唱;风格刚劲、质朴、淳厚;动作造型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由于这类人物必须戴象征着胡须的髯口,因此又有一套髯口上的功夫。某些剧种还为戴纱帽的人物创造了一套耍帽翅的特技。再如净行,又是另一类形象,包拯、项羽、曹操等都属于这个系统。这是戏曲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性格造型。它有两个突出的表现:一是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净又俗称花脸;二是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或豪迈,因而在表演上要求音色宽阔洪亮,动作造型也是粗线条的。由此可见,行当既有性格的内涵,又含有相应程式化的表现方式,是形象类型和程式的统一体。
由于戏曲人物思想情感的内在特征必须加以外化,并从程式上对其进行提炼和规范,这就会使唱念做打各类程式无不带有某种性格的色彩。经过长期的艺术磨炼,一些性格相近的艺术形象以及与之相应的表演程式、表演手法和技巧便逐渐积累、汇集且相对地稳定,这就是行当的形成。而当一个行当形成以后,它所积累的表演程式又可作为创造新的形象的手段。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创造、不断发展,促使了行当体制的逐步丰富和完善。可以说,行当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表演程式创造形象的结果,又是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
主要类型:
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下面对主要行当作个简要的介绍。
生 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扮演男性人物。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历代戏曲都有这一行当,近代各地戏曲剧种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老生 生行的一个分支。因多挂髯口(胡须)又名须生。扮演中年或老年男子,多为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重唱功,用真声,念韵白;动作造型庄重、端方。
老生 生行的一支。因多挂髯口(胡须),又名须生。扮演中年或老年男子,多为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重唱功,用真声,念韵白;动作造型庄重、端方。
小生 生行的一支,与老生相对应,小生扮演青年男性,不戴胡须。高腔和地方小戏系统剧种多用真声演唱。昆曲和皮簧系统剧种多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
武生 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其中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两类。长靠武生:装扮上“扎”靠,戴盔,穿厚底靴子而得名。扮演大将,一般使用长柄武器。表演要求功架优美、稳重、沉着,具有大将风度和英雄气魄。念白讲究吐字清晰,峭拔有力,重腰腿功和武打。短打武生:常用短兵器,表演以动作轻捷矫健,跌扑翻打的勇猛炽烈见长。舞蹈身段要求漂、帅、脆,干净利索。武生也兼演部分武净戏。
旦 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女脚色之统称。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装旦”这一脚色。宋元南戏和北杂剧形成后仍沿用旦的名称,运用上又略有不同。昆山腔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四个分支。其后各剧种又繁衍出众多分支。近代戏曲旦脚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大致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正旦 旦行的一支。原为北杂剧行当名,泛指旦行中主角。在近代戏曲中的正旦已成概括一定类型的独立行当。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重唱功,多用韵白。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名“青衣”。
花旦 旦行的一支。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女性。表演常带喜剧色彩,重做功和念白。
武旦 旦行的一支。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技术特点,又分刀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刀马旦多扎靠,骑马,持长兵器,表演重身段、工架、念白;武旦穿短衣裳,重跌扑翻打,常扮演神怪,多表演“打出手”特技。老旦 旦行的一支。扮演老年妇女。唱念用本嗓,唱腔虽与老生相近,但具有女性婉转迂回的韵味。多重唱功,兼重做功。有些剧种称老旦为夫旦或婆旦。
老旦 旦行的一支。扮演老年妇女。唱念用本嗓,唱腔虽与老生相近,但具有女性婉转迂回的韵味。多重唱功,兼重做功。有些剧种称老旦为夫旦或婆旦。
彩旦 旦行的一支,又叫“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表演富于喜剧、闹剧色彩,实属女丑,故常由丑行兼扮。有的剧种称“摇旦”。
净 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角色。或粗犷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鲁莽诚朴。演唱声音宏亮宽阔,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为戏曲舞台上风格独特的性格造型。据说此行当是从宋杂剧副净演变而来。“花部”兴起后,净扮演人物范围不断扩大。净行根据角色性格、身份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大花脸 净行的一支,也叫正净、大面。扮演剧中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人物,多为朝廷重臣,故造型上以气度恢宏取胜。表演上重唱功,唱念及做派要求雄浑、凝重。
二花脸 净行的一支,又称副净、架子花脸、二面。大都扮演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以做功为主,重身段工架,唱念中有时夹用炸音,以点染特定人物的威势和性格上的刚烈。一些勾白脸的奸臣,也属二花脸范围。
武二花 净行的一支,也叫摔打花脸、武净。以跌扑摔打为主,不重唱、念。
油花脸 俗称毛净。多用垫胸、假臀等塑型扎扮(叫做扎扮),以形象奇特笨重、舞蹈身段粗犷而妩媚多姿为其特点,有时用喷火、耍牙等特技。有名的鬼魂形象钟馗,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就是扎扮造型,非常独特。
丑 戏曲表演行当主要类型之一,喜剧脚色。由于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宋元南戏至今各戏曲剧种都有此脚色行当。扮演人物种类繁多,有的心地善良,幽默滑稽;有的奸诈刁恶,悭吝卑鄙。近代戏曲中,丑的表演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同的剧种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工而以念白的口齿清楚、清脆流利为主。相对地说,丑的表演程式不像其他行当那样严谨,但有自己的风格和规范,如屈膝、蹲裆、踮脚、耸肩等都是丑的基本动作。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表演上各有特点。
文丑 丑行的一个支系。包括人物类型极广,除武夫外各种丑脚均由文丑扮演。
武丑 丑行的一支,俗称开口跳。扮演机警幽默、武艺高超的人物,念白口齿伶俐,吐字清晰真切,语调清脆,动作轻巧敏捷,矫健有力,擅长翻跳扑跌等武功。
人物有好多,可以按行当划分,每个行当都有经典角色和经典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