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许云峰创造的奇迹

许云峰创造的奇迹

发布时间:2021-07-25 07:48:57

Ⅰ 红岩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吗

根据真实故事写的。

小说《红岩》中那个形象高大完美的共产党人许云峰,主要是根据许建业的原型塑造出来的。许建业的社会职业是志诚公司的会计,化名杨清,1921年生,四川邻水人。

真实身份是中共重庆市委委员,负责工运工作。小说中和许建业碰头的那个人叫李敬原,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历史上真正与许建业碰头的是地下党员高震明。

许建业虽是许云峰的原型,但又不等于是许云峰。许建业坚贞不屈的感人事迹的确是非常突出的,但考虑到许建业的过失,作者对这个人物作了较大的虚构,把其他烈士的一些光辉事迹也移植到他的身上,比如许晓轩。

(1)许云峰创造的奇迹扩展阅读:

《红岩》小说中的很多素材都是取自真人真事。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从1961年出版至今51次再版,发行800多万册,是发行量最大的小说;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

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

红岩,这一史诗般的称号,是重庆的光荣象征。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

《红岩》是1961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

Ⅱ 谁曾在地牢里创造了一个奇迹把地牢挖穿了

本语段选自名著《红岩》,本语段讲述了华子良、许云峰等共产党员回与敌人作战的经过,阅读答时注意把握具体情节.许云峰曾在地牢里创造了一个奇迹:把地牢挖穿了.他挖穿地牢后不久就牺牲了,一部分难友顺着他生前挖的秘密通道,逃出了虎口.
故选:D.

Ⅲ 红岩中,主要人物及特点

1、江姐,小说中的名字叫江雪琴,是《红岩》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2、监狱之花是狱中一对牺牲了的革命者遗下的女婴。她父亲入狱后很快就被敌人枪杀了,她的母亲因难产而去世。难友们给她起了“监狱之花”这个美好的名字。

3、“猩猩” 渣滓洞集中营的特务头子。因为他长着人的面孔,穿戴着人的衣冠,但没有人的心肝,而是一头类似人的刁诈的动物,所以大家都叫他“猩猩”。

4、丁长发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在农民武装起义时,指挥战斗负了重伤而被捕。

《红岩》是1961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

该书讲述了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共产党员在渣滓洞和白公馆中受刑,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一败涂地的故事。

(3)许云峰创造的奇迹扩展阅读:

小说《红岩》中那个形象高大完美的共产党人许云峰,主要是根据许建业的原型塑造出来的。许建业的社会职业是志诚公司的会计,化名杨清,1921年生,四川邻水人。真实身份是中共重庆市委委员,负责工运工作。小说中和许建业碰头的那个人叫李敬原,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历史上真正与许建业碰头的是地下党员高震明。

红岩,这一史诗般的称号,是重庆的光荣象征。

《红岩》这一神品般的小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最高度的概括。红岩精神,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是我们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红岩》小说中的很多素材都是取自真人真事。我们不能否认,艺术的东西有些可能要比生活的真实更完美一些,但当真实地接触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史实材料时,不能不承认没有夸大的真实很多时候要比加工过的艺术更具冲击力量。

Ⅳ 红岩第二章出现的人物分析

小说《红岩》中那个形象高大完美的共产党人许云峰,主要是根据许建业的原型塑造出来的。许建业的社会职业是志诚公司的会计,化名杨清,1921年生,四川邻水人。真实身份是中共重庆市委委员,负责工运工作。小说中和许建业碰头的那个人叫李敬原,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历史上真正与许建业碰头的是地下党员高震明[1] 。
事实上出卖许建业的人,并非甫志高,而是任达哉。许建业被捕之后,他关心在志诚公司宿舍床下的那个皮箱,里边放着党的机密文件。看守许建业的特务叫陈远德,他以同情心骗取了许建业对他的信任。许建业给地下党员刘德惠写了一封信,叮嘱他把皮箱中的秘密文件销毁。此信许建业让陈远德送去。他万没想到,口蜜腹剑的陈远德把信交到了徐远举手里。特务根据许建业的信,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了那个皮箱,里边装有十八名党员的入党申请书和自传材料。于是一大批共产党员被捕。事情被许建业知道后,愤怒、悲痛、懊悔一齐向他袭来。他知道自己为党造成了巨大损失,曾三次撞墙自杀,未遂。
陈远德因诱骗有功,由上士提升为少尉。后到军统广安县华蓥山组任少尉文书。解放后参加西南人民救国军川东北军总指挥部,1950年被人民政府镇压。
许建业虽是许云峰的原型,但又不等于是许云峰。许建业坚贞不屈的感人事迹的确是非常突出的,但考虑到许建业的过失,作者对这个人物作了较大的虚构,把其他烈士的一些光辉事迹也移植到他的身上,比如许晓轩。[2]
《红岩》中,徐鹏飞宴请许云峰一节,出席作陪的有朱介、沈养斋,而现实中徐远举没有请许建业,但周养浩却宴请过另外两位革命烈士——罗世文和车耀先。上边的情节就是由这次宴请演化而来。罗世文和车耀先是1940年3月18日被捕的,都是我党的高级领导干部。1946年8月18日在歌乐山松林坡被特务用绳索勒死,然后焚尸灭迹。在许云峰这个形象身上,可以找到罗世文、车耀先两位烈士的影子。
小说中,许云峰曾在地牢里创造了一个奇迹:把地牢挖穿。许云峰牺牲后,白公馆的难友们就顺着他生前挖的秘密通道,逃出了虎口。而实际上许建业没有挖穿地牢,挖穿地牢的人则是韦德福。韦德福原来是国民党员、军统特务。他的任务是检查《新华日报》。检查信件时,一些向往革命、向往延安的热血青年的信使他深受感动,遂萌生了参加共产党的念头。1947年,他参加重庆市大、中学校成立的“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后来被捕。在牢房里,他发现一处石头松动,便搬开石头,发现下面是绝壁深涧。一天夜里,韦德福从地牢里爬了出去,跑过第二道警戒线,就被抓了回来。1948年7月29日,在许建业牺牲后的第七天,在松林坡韦德福被特务杨进兴杀死。为塑造许云峰的形象,便把韦德福挖地牢的情节也移植到了许云峰身上。
根据小说改编的连环画
小说里许云峰就义时,重庆即将解放,已经能够听到远处传来的炮声。实际上,许建业牺牲的时间是1948年7月22日,距重庆解放还有一年半的时间。但许建业当时视死如归的表现与小说中许云峰却是一样壮烈的。
和许建业一起就义的还有李大荣。李大荣1921年入党的老共产党员,敌人把他们押在大卡车上,在市区转一圈,用意是抖一抖反革命的威风,煞煞革命者的志气。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许建业和李大荣高唱起《国际歌》,高呼起“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许建业和李大荣被敌人枪杀在大坪刑场,那一年许建业二十八岁。
许建业遇难的消息传到狱中,难友们非常悲痛。被关押在白公馆的许晓轩,为小说中的许云峰,写下了祭奠英烈的七律一首:“噩耗传来入禁宫,悲伤切齿众心同。文山大节垂青史,叶挺孤忠有古风。十次苦刑犹骂贼,从容就义气如虹。临危慷慨高歌日,争睹英雄万巷空。”
众所周知,《红岩》中华子良,就是现实中的韩子栋。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保存的历史档案资料中,我们发现从1939年到1949年这十年间,他是唯一一个从被关押期间逃走的传奇式人物。
韩子栋,原名韩国桢,山东阳谷人,1908年出生,1932年在北平中国大学读书时参加革命,1933年1月入党。韩子栋入党后,根据党的指示,打入敌人内部做情报工作。1934年,因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经过多次交锋后,他发现特务机关没有抓到他的任何证据,更加坚定了不暴露真实身份的信念。他在北平、南京、汉口、益阳、息烽、重庆等地坐过牢。1940年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军委书记车耀先被捕后,在狱中韩子栋认识了他俩,并在罗、车的领导下,进行狱中斗争。小说中,罗世文、车耀先牺牲那天,让华子良陪斩。枪声一响,华子良一下子吓疯了。而实际韩子栋不是利用假枪毙的机会装疯的,罗、车二人是秘密杀害,并没有让韩子栋去陪斩。
韩子栋在狱中不认识许建业、江竹筠,那时他们还没有被捕。韩子栋倒是和许晓轩、小萝卜头和小萝卜头的母亲徐林侠有联系。他出逃前,徐林侠怕他路上带东西不方便,就以缝枕头的名义给他缝个口袋,让小萝卜头悄悄送给他。那时韩子栋还不是“疯老头”,他只有三十八岁。1947年8月18日,他和特务出白公馆,来到磁器口。特务在派出所所长胡为祥家打麻将,乘他们大意之机,韩子栋渡过嘉陵江逃走了。过河钱本是八千元,他付了一万元。过江后,他走小路奔万县,奔宜昌,后来到了许昌,找到一个叫郑大发子的人,他当年狱中的难友。在那里干了一段杂工。从许昌他北上过郑州、过黄河,到了解放区,一共走了四十五天。在解放军的护送下韩子栋到了中央组织部。1948年1月23日,韩子栋向中组部递交了关于自己入狱及脱险经过的报告,经审查后恢复了他的党籍。解放后,他历任中央人事部副处长、一机部二局副局长、国家计委办公厅副主任,1958年调贵州,任贵阳市委副书记、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92年5月19日在贵阳病逝,终年84岁。
小说中双枪老太婆是虚构的。但当时华蓥山游击队中确实有一位枪法如神的中年妇女叫邓惠中。《红岩》的作者之一杨益言曾列举了三位女同志的名字,作为双枪老太婆这个形象的原型,其中有一位是邓惠中,另两位是刘隆华和陈联诗。他们三人都是共产党员,都参加和指挥了农村武装斗争,但邓惠中后来不幸牺牲了,刘、陈二人都坚持到了革命胜利。邓惠中的丈夫不是韩子栋(小说中为华子良),而是叫邓福谦,1934年入党,1937年他去了延安。邓福谦走后,邓惠中与邓福谦介绍的几个地下党员认识,于1938年入党,并担任岳池县妇女特支书记。邓惠中有二子一女,二儿子邓诚,即小说中的华为,入党后成为党内交通员。大儿子和女儿也锻炼得非常坚强。1948年,邓惠中主持建立了中共西南民主联军华蓥山济南纵队,有武装队员四百余名,她成了名副其实的纵队司令。
武装起义不幸失利,1948年8月2日,邓惠中潜回家中,被追踪而至的清乡队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二儿子邓诚、女儿及未婚儿媳。她在狱中经受了残酷的刑罚折磨,吊打、竹筷子夹手指、猪毛穿乳头、灌辣椒水等,但她始终严守党的秘密。1949年11月27日夜里,邓惠中和邓诚母子同时牺牲在渣滓洞。
小说中,多次提到老石同志,他是重庆地下党方面的最高领导人,他的职务是川东临委书记兼上川东地委书记。他领导着上川东地委、下川东地委和重庆市委党的工作。他有一个化名叫石果,党内的同志认为他姓石,敌人也认为他姓石,但他的真实姓名却是叫王璞。王璞是湖南韶山人,和毛泽东主席是同乡,他前进的路上是否与毛泽东个人有联系,无资料可查考。1938年10月,他出任湘乡县委委员兼韶山区委书记,1942年初,王璞担任重庆市委领导,多在北碚、合川、铜梁、邻水等地活动。不久,经组织批准,他和共产党员左绍英组成一个商人家庭,左绍英对外是老板娘兼总管,党内是王璞的交通联络员。王璞在韶山有个妻子叫贺建修,生有一女。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1939年他们分别后,夫妻从此永别。
王璞和左绍英结婚时生活很困难,连被子都是彭咏梧和江竹筠送去的。左绍英原来是一名纱厂的女工,由王介绍入党。左绍英原先住重庆,拉扯两个孩子,身上又怀了孕。《挺进报》事件发生后,王璞成了特务的重点追捕对象,于是左撤离重庆,到合川乡下堂兄家隐蔽起来。王璞是被他的副手川东临委副书记兼下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出卖的,他供出了王璞在广安县城的住址。1948年7月4日,敌人赶到广安,没抓住王璞,却抓住了他的主要助手——上川东地委委员兼广安县县委书记骆安靖。骆安靖经不住肉体的折磨,当了叛徒。而此时,王璞正在渠河两岸,华蓥山西侧、嘉陵江以北地区发动五省联合大起义,组建西南民主联军川东纵队,曾霖任纵队司令,王璞兼任纵队政委。1948年9月初,王璞随第四支队活动,在岳池县石盘乡木瓜寨,被敌人包围,他负伤了。在转移途中,因流血过多,不幸牺牲。同志们把他的遗体安放在一个山洞里,被敌人发现,敌人割下王璞的头,悬在树上“示众”三天。三天后,烈士的头颅不翼而飞。原来是有人冒着生命危险把它取下来,安葬在一棵槐树下。
王璞的妻子左绍英转移到乡下,因为他堂兄酒后失言,暴露了左绍英的身份,1948年9月9日被捕。这时她已怀孕七个多月了,敌人把她关进重庆的渣滓洞。在狱中左绍英生下一个女儿,同志们给这个小女孩取名为“监狱之花”。所以,在《红岩》小说中写道:“监狱之花”这个名字是许云峰给起的,在她去世之前的一个大雷雨之夜,她的父亲被敌人枪杀了”。
在《红岩》小说的第二章,因为幼稚的陈松林受骗上当,为特务郑克昌、黎纪纲留下破绽,导致甫志高被捕、叛变。而在真实的生活中,陈松林叫陈柏林,1948年他仅有十七岁,是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他开的书店,在民生路上,书店名叫文城出版社。
特务郑克昌的真实姓名叫李克昌,是保密局重庆站的一个组长;黎纪纲的真实姓名叫曾纪纲,他是李克昌手下的一个特务。小说中的甫志高,是众多叛徒的典型形象,是众多叛徒的集中体现,不能简单地说是哪一个人。
由于陈柏林的大意,任达哉(小说中甫志高)被捕。他是在1948年4月1日下午3点,在红球坝和陈柏林一起被捕的。陈柏林虽然年轻,但他经受住了酷刑的考验,用意志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而任达哉却成了可耻的叛徒。任达哉供出了重庆市市委委员、负责工运工作的“杨清(即许建业)”。任达哉背景复杂,抗日战争期间在国民党中央印刷厂当工人,参加过我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后来又认识了特务李克昌,做了军统的通信员。因无甚成绩,军统又抛弃了他。1947年,任达哉隐瞒历史,加入地下党组织,在许建业的领导下工作。他背叛革命是符合历史逻辑的,他原来就是李克昌的部下,就是特务。李克昌抓住了他,他不背叛革命那是不可能的。由于任达哉的叛变,1948年4月4日,许建业被捕。
1948年4月6日上午,中共川东临委委员兼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从南岸牛奶场住地来到临江路宽仁医院,看望怀孕住院的妻子严炯涛后,和江津县委的涂绪勋来找许建业。刘国定一进门,便遭到特务扣押。随后涂绪勋见势不对,主动问特务:“我有几只轮胎,是否可以在这里抵押。”特务误认他是生意人,叫他“滚开”了。
刘国定又名刘仲逸,1918年生,四川新都人,1938年入党。刘国定向敌人交代出达县大竹武装起义失败后疏散来重庆的李忠良。4月8日李忠良被捕,他向敌人供出地下党员刘国定,指认一起被捕的余天即是达县大竹起义后被通缉的邓兴丰和与和邓兴丰有关的重庆银行的余永安。余永安叛变后,又交代和指认出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冉益智。冉益智也背叛了革命。确认了没有暴露全部身份的刘国定是中共重庆市委书记,交代了一大批地下党员名单。
当冉益智进一步出卖地下党组织时,刘国定也“不甘示弱”,他向特务机关交代了比冉益智更有分量的情况:中共中央上海局领导人钱瑛的地址。当时四川地下党组织属于上海局领导,钱瑛具体负责四川、湖北地下党的工作。刘国定亲自带领特务到上海抓捕钱瑛,因钱瑛已经转移到香港而扑空。在南京,逮捕了未转移的华德芳、陆自诚、刘寒松、傅罗、李家桢、陈丽金等人。
冉益智本名冉启熙,1910年生,四川酉阳人,1936年参加国民党,1938年参加共产党,历任合川县委、北碚、万县中心县委宣传、组织部长、县委书记,1947年10月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分管学运工作。
刘国定被捕后,冉益智和市委常委肖泽宽曾多次碰头,分析刘国定、许建业被捕后的态势和应急措施。约定在17日上午三人在中山路北碚图书馆、北碚公园门口接头。但是冉益智没有想到在去接头途中被捕。12点过去了,冉益智还没有出现,警惕性极高的肖泽宽按照地下工作规定,立刻分散转移了。刘国定、冉益智叛变革命后,肖泽宽成为川东地下党的主要领导人,上级党组织任命肖泽宽为川东特委书记,继续领导对敌斗争。1949年4月,考虑到安全问题,党组织又将肖泽宽调离重庆,经香港转解放区。
刘国定被捕后向敌人交代的有:一、四川省委、川东临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名单;二、川西工委负责人华健在重庆的联系接头地点;三、下川东武装起义失败后人员转移情况;四、《挺进报》特支的刘镕铸、陈然、蒋一苇、王诗维及“电台”支部的程途、成善谋、张永昌;五、城区区委书记李文祥和妻子熊咏晖及罗广斌、沙汀、彭咏梧、江竹筠、黄绍辉、刘国定;六、丰都、石柱、云阳、宜昌的中共地下党组织情况等。刘国定和冉益智为邀功请赏,竟然争相向敌人出卖同志,亲自带领特务去抓捕地下党员。冉益智带领特务到万县,抓捕了川东特委副书记兼下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涂孝文又叛变出卖了包括江竹筠在内的几十名共产党员。同时,冉益智还向特务交代了川西地下党组织的情况,他参加“川西特侦组”配合特务在成都将川康特委书记蒲华辅和委员华健抓捕。蒲华辅叛变出卖了在国民党军队中的秘密党员韩子重和他自己的妻子郭德贤。
郭德贤1924年生,四川云阳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蒲华辅出卖她后,敌人到家逮捕她,趁敌人未进屋时,她烧掉了自己保管的党的文件,并及时托人给川康特委副书记马识途同志送了信,使马识途得以脱离,保卫了党的机密,保护了组织和同志。郭德贤被捕后,被囚在白公馆监狱,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中,她与后来《红岩》的作者罗广斌等人一起突围。在突围中,她丢了女儿,后来在《大公报》上作广告,方才把女儿找回,女儿小波很有出息,现任天津市冶金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解放后,马识途多次证明郭德贤是位好同志,立场坚定,掩护了组织,保护了同志。但是在那个极左的年代里,组织对郭德贤仍然不公,因为她的丈夫是四川地下党的最大叛徒,迟迟没有恢复她的党籍,直到1983年,中共重庆市委才恢复了郭德贤的党籍,党龄从1939年8月算起。
根据刘国定提供的情况,特务在广安逮捕了下川东第五工委书记骆安靖。骆安靖在刘国定的劝诱下,背叛了革命,他向特务交代了第五工委的委员和下属的两个特支及七名党员。
李文祥是重庆城区区委书记,1939年入党,他也是被刘国定出卖的,由于意志不坚定,在狱中他成了革命的叛徒。当李文祥背叛革命时,他的妻子熊咏辉还和江姐一起关在渣滓洞的女牢里,她在狱中表现得非常坚强。当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成了叛徒,她痛苦极了。思来想去,她给难友们写了一封公开信:“他是他,我是我,既然他已叛变,我就和他一刀两断,是真是假今后难友们看我的表现。”她的态度赢得了难友们的同情、支持和鼓励。

Ⅳ 红岩里许云峰在地牢里创造的奇迹是什么

挖穿了地牢,用双手挖出了一条逃生通道,但是他自己没有逃走,把这条通道留给了战友们

Ⅵ 许云峰在边地牢里创造了什么奇迹

坚强不屈
1946年7月,许云峰等人被押到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第一看守回所,即“白公馆答”监狱。在戒备森严的国民党军统监狱中,他用秘密方法和党员相互联系,成立了狱中临时党支部,并任党支部书记,组织和领导狱中的地下斗争。敌人为割断他与狱中地下党组织的联系,将他戴上重镣,关进终日不见阳光的地牢。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残酷折磨和威逼利诱,许云峰始终大义凛然,坚强不屈,不为所动。无可奈何的敌人不得不承认:任何刑具对他都是没有效果的。

Ⅶ 红岩中描写许云峰动作心理语言的句子

作者是罗广斌和杨益言,他们被捕后,被分别关在重庆歌乐山下“中美合作所”军统集中营的白公馆和渣滓洞。他们亲身经历了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整理先烈们的斗争事迹,加以集中、提炼、进行艺术再创造,写出了气势恢宏的长篇小说《红岩》。

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
望采纳,谢谢!

Ⅷ 抗日战争革命历史故事

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 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Ⅸ 红岩中的人物,情节,作者,阅读感受

小说《红岩》中那个形象高大完美的共产党人许云峰,主要是根据许建业的原型塑造出来的。许建业的社会职业是志诚公司的会计,化名杨清,1921年生,四川邻水人。真实身份是中共重庆市委委员,负责工运工作。小说中和许建业碰头的那个人叫李敬原,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历史上真正与许建业碰头的是地下党员高震明[1] 。
事实上出卖许建业的人,并非甫志高,而是任达哉。许建业被捕之后,他关心在志诚公司宿舍床下的那个皮箱,里边放着党的机密文件。看守许建业的特务叫陈远德,他以同情心骗取了许建业对他的信任。许建业给地下党员刘德惠写了一封信,叮嘱他把皮箱中的秘密文件销毁。此信许建业让陈远德送去。他万没想到,口蜜腹剑的陈远德把信交到了徐远举手里。特务根据许建业的信,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了那个皮箱,里边装有十八名党员的入党申请书和自传材料。于是一大批共产党员被捕。事情被许建业知道后,愤怒、悲痛、懊悔一齐向他袭来。他知道自己为党造成了巨大损失,曾三次撞墙自杀,未遂。
陈远德因诱骗有功,由上士提升为少尉。后到军统广安县华蓥山组任少尉文书。解放后参加西南人民救国军川东北军总指挥部,1950年被人民政府镇压。
许建业虽是许云峰的原型,但又不等于是许云峰。许建业坚贞不屈的感人事迹的确是非常突出的,但考虑到许建业的过失,作者对这个人物作了较大的虚构,把其他烈士的一些光辉事迹也移植到他的身上,比如许晓轩。[2]
《红岩》中,徐鹏飞宴请许云峰一节,出席作陪的有朱介、沈养斋,而现实中徐远举没有请许建业,但周养浩却宴请过另外两位革命烈士——罗世文和车耀先。上边的情节就是由这次宴请演化而来。罗世文和车耀先是1940年3月18日被捕的,都是我党的高级领导干部。1946年8月18日在歌乐山松林坡被特务用绳索勒死,然后焚尸灭迹。在许云峰这个形象身上,可以找到罗世文、车耀先两位烈士的影子。
小说中,许云峰曾在地牢里创造了一个奇迹:把地牢挖穿。许云峰牺牲后,白公馆的难友们就顺着他生前挖的秘密通道,逃出了虎口。而实际上许建业没有挖穿地牢,挖穿地牢的人则是韦德福。韦德福原来是国民党员、军统特务。他的任务是检查《新华日报》。检查信件时,一些向往革命、向往延安的热血青年的信使他深受感动,遂萌生了参加共产党的念头。1947年,他参加重庆市大、中学校成立的“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后来被捕。在牢房里,他发现一处石头松动,便搬开石头,发现下面是绝壁深涧。一天夜里,韦德福从地牢里爬了出去,跑过第二道警戒线,就被抓了回来。1948年7月29日,在许建业牺牲后的第七天,在松林坡韦德福被特务杨进兴杀死。为塑造许云峰的形象,便把韦德福挖地牢的情节也移植到了许云峰身上。
根据小说改编的连环画

Ⅹ 红岩书中人物特点是什么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岩》有鲜明的特点。

一、江姐是政治上成熟的共产党员。她稳重精细安详深沉坚强,处处表现出纯洁的党性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如她第一次出现在成岗家里,九表现出地下工作者机敏干练的特有风度。在去川北的路上,她看到挂在城头的丈夫的头颅,顿时热泪盈眶,禁不住要痛苦出声。

但她以想到当时的处境和新的战斗任务很快就控制了悲痛的感情,更英勇的投入了新的战斗。作者细腻的写出了作为妻子的江姐所具有的丰富感情,写出了她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

在狱中经历各种酷刑后,难友们则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其中何雪松代表全体难友献给江竹筠的诗这样赞颂道:“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娅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这首诗在渣滓洞牢房里被传诵一时。

正是像江竹筠一样的共产党人,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才不会向敌人屈服。信仰就是一种忠诚,一种希望,一种理想,它给人不畏牺牲的精神,给人崇尚光明的力量。人生缺乏信仰,就会变得浮躁。在物欲甚嚣尘上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有坚定的信仰。

二、许云峰是一个工人出身,长期从事地下党工运领导工作,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党的领导人形象。在沙坪书店一出场就显示出她高度的革命警惕2性和处理意外情况的果断,镇静。

在监狱中与狡猾的特务投头子徐鹏飞面对面的斗争中,他沉着冷静,巧妙地把敌人引入错误的判断,保护了同志和组织。这显示出他非凡的胆识和过人的机智。

最后,他以顽强的意志在潮湿阴森的地窖里用手指挖通了石壁,把越狱的通道留给了同志们。自己则带着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从容就义。这就是共产党人的风格。

(10)许云峰创造的奇迹扩展阅读:

《红岩》是1961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

该书讲述了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共产党员在渣滓洞和白公馆中受刑,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一败涂地的故事。

1961年12月,正式出版,此书重印113次,再版2次,册数则超过了一千万。作为红色经典作品,轰动一时。作者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此长篇小说《红岩》,后改编为红色电影《烈火中永生》。

创作背景:

建国初期,为了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罗广斌、杨益言和与他们并肩战斗过的刘德彬三个人共同把他们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切身经历写出来。

1950年7月1日开始在重庆《大众文艺》上发表三人合作的报告文学《圣洁的血花》,后华东、华南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单行本。

1958年又在《红旗飘飘》上发表了三人合作的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在此基础上,罗广斌和杨益言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红岩》。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并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内外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赢得了巨大声誉。

“文革”中该书被诬蔑为“叛徒文学”成为禁书,作者亦备受摧残。罗广斌和杨益言在“文革”爆发后受到残酷迫害,其中作者之一罗广斌于1967年2月含冤去世。“文革”结束后小说重新出版发行。

阅读全文

与许云峰创造的奇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