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指挥棒是下列哪位音乐家发明的

指挥棒是下列哪位音乐家发明的

发布时间:2021-07-24 22:38:45

㈠ 这是哪位音乐家

根据你的描述,这位音乐家是小泽征尔 小泽征尔参加指挥家大赛的事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评判委员会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以世界一流指挥家的风度,全神贯注地挥动着他的指挥棒,指挥一支世界一流的乐队,演奏具有国际水平的乐章。正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不和谐的地方。 开始,他以为是演奏家们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但仍觉得不自然。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判委员会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他被大家弄得十分难堪。在这庄严的音乐厅内,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和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音,评判台上那些高傲的评委们立即站立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㈡ 指挥棒是什么时候发明

我们现在在音乐会上所看到的指挥棒,是门德尔松于1829年所发明的产物。现在广为大众所熟悉的指挥棒,在当时并不普及,在这之前指挥所用的指挥棒,大多都是用菩提树枝或短木棍来代替。门德尔松为了一场音乐会便特别到皮革店订制了一支,它不像木棍那么重,由鲸鱼骨外面包着白色鞣皮所制成,这也就是今天大家能看到的最早真正意义上的指挥棒。现在指挥棒的材料选用质地轻而韧的木头或竹子。棒的前端尖细,后端略粗,周围平滑光洁。为了便于在挥动时握住不滑脱,还可以在棒的后端加上一个更粗大的木套。指挥棒的重心应当在执棒时食指接触之处。为了让演奏员在快速挥动时也能看得清楚,棍子应当用白色或接近白的淡色。指挥棒的长度一般在40厘米左右,也可根据各人的身材、臂长和指挥习惯略长些或略短些,但过长会影响指挥动作的灵便,过短亦会削弱表现力。

指挥掌握指挥棒的目的,是利用它作为手的延伸,作为表达音乐“意图”的工具。棍子的不同部位能表达不同的效果,指挥可以用它轻敲、重压,可以做出挑、砍、刺、拖的动作,可像提琴弓子似地拉,也可像马鞭似地挥舞,变幻无穷。总之,一个指挥者应根据乐曲内容使用指挥棒赋予作品生命,让所有的音乐激情通过指挥棒尖融进每个音符里。执棒的练习: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捏住,作放松的执棍状,空打四拍子的节拍;再轻轻拿起指挥棒,同样打四拍子的节拍,用棍子中部打拍子,然后再试着用拇指和食指两个手指轻握棍子,以棍子中部打两拍子的节拍,以后再练习各种拍子打法,直至熟练。有的指挥喜欢不用指挥棒而徒手指挥,或者在某些乐曲、某些乐章中徒手指挥,这也有它的好处:肌肉可以放松,使指挥久而不乏,而且动作细腻,灵便准确,使左右手得到均匀的分工。当然,徒手指挥有时也不免会显出不足之处,如在强烈而需要大幅度的动作时,在表现快速、轻巧、跳跃的音乐时,借助指挥棒显然就要方便多了。这里要提醒一下:在徒手指挥时,注意动作不要太沉,不要五指撒开,手腕也不要太软以免拍点不清楚。

㈢ 哪位音乐家在一次音乐会上指出歌谱是错的

在20世纪的著名指挥家中,日本的小泽征尔、印度的梅塔和新加坡的朱晖被誉为“世界3大东方指挥家”。其中,小泽征尔是幸运的,他是20世纪3位指挥大师明希、卡拉扬、伯恩斯坦的真传弟子,被世人称为“小卡拉扬”。
一次,他去欧洲参加音乐指挥家大赛,决赛中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位。小泽征尔拿到评委交给的乐谱后,稍做准备,便全神贯注地指挥起来。突然,他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一点不和谐。
开始他以为是演奏错了,就让乐队停下来重新演奏,但仍觉得不和谐。至此,他认为乐谱确实有问题。可是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地说:乐谱绝对不会有问题,是他的错觉。
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界的权威人士,他难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犹豫,甚至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于是,他放下指挥棒,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声音刚落,所有的评委们立即站立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坚持自己正确的判断。因为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音乐家。
在比赛中,并不是只有小泽征尔一位指挥家发现了乐谱上的错误,可是他们都在迟疑中把这个错误一滑而过,只有小泽征尔以充分的自信勇敢地指出了错误,所以也只有他获得了金奖。

㈣ 音乐指挥家是干什么用的

音乐指挥家是一个乐队的灵魂人物,指导整个乐队的音乐演奏,使得多个声部的演奏能够成为一个整体。

音乐指挥家在台上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提示演奏员。一部作品常常规模庞大,演奏者往往不能在看谱的同时记住所有排练时要求的所有细节,这时,指挥在台上的手势会起到提示作用。

二、决定一些无法定量的处理。比如,演奏员记得某处指挥要求渐慢或渐快,到底慢多少,快多少,从哪里开始慢,到哪里回到原来的速度等等这些,是无法量化在谱面上的,只能看指挥临场的表达,因为艺术是需要情绪的,不是写下来就行了的。

三、临场发挥。演出,本身会让人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中,指挥常常在演出中迸发出排练时没有过的激情和想法,所以,演奏者必须注意指挥在台上的动作,并且要和指挥配合默契,一旦指挥出现了排练中没有的处理,演奏者反应要快,要立即表现出来。这种临场发挥常常是相当精彩且不可复得的。

四、表现性,增强作品感染力。这一点并不是所有指挥都有,指挥各有各的风格,有的指挥看上去沉默,热情都在心里和手上,有的指挥则表演性很强,在音乐传达感情的同时,指挥自己也在用形体动作给观众传达着自己的情绪,也就是说,有的指挥确实有指挥给观众看的成分,比如最典型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

(4)指挥棒是下列哪位音乐家发明的扩展阅读:

指挥棒是绝大多数指挥的必备,它帮助增加指挥的表现力,并起到节拍器等许多功能。指挥棒最理想者的条件为:木质、质轻、有一定的韧性、棒体直且被涂成白色等。

指挥棒 zhǐ huī bànɡ baton。一般来讲,制作指挥棒有比较严格的条件要求,市面上出售的大多是枣木和乌木的,作工很不讲究,有很多棒体和手柄只需少许力量就能脱离,选购时应注意。

指挥棒始见于1594年,当时的指挥棒比较像一支打磨光滑的木制手杖,是神父在修女讴歌时所使用的,主要是对节奏的强调,并且被赋予浓烈的宗教意义。而今天较常用的指挥棒,大概在1820年出现,由德国作曲家、小提琴家及指挥家路易斯·施波尔(Louis Spohr, 1784 年4月5日—— 1859年10月22日)引进使用。在此之前,指挥家并不允许使用指挥棒演出。而在很多欧洲地区,指挥棒至今仍被称为“节奏棒”。

㈤ 2列举古典主义时期三位音乐家及其作品,并简单表述这个时期的音乐创作风格.我马上需要谢谢各位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时间从1750(巴赫逝世)到贝多芬活动的时期(1820年左右)。这一段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古典主义时期”以及“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

“前古典主义时期”(又叫“后巴罗克时期”、“洛可可风格”):主要包括喜歌剧的兴起,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以及器乐曲体裁(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重奏曲)的成熟和发展等三个音乐现象。而“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则出现了成熟而伟大的音乐家群体,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

“古典主义”是一个相当不明确的词,它有几种不同而又相关的含义。一种不很恰当的用法是将它指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包括所有种类的严肃音乐,不管它是何时创作的以及为什么目的而写的。而此处我们所指的是大约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

一、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时间从1750(巴赫逝世)到贝多芬活动的时期(1820年左右)。这一段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古典主义时期”以及“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

“前古典主义时期”(又叫“后巴罗克时期”、“洛可可风格”):主要包括喜歌剧的兴起,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以及器乐曲体裁(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重奏曲)的成熟和发展等三个音乐现象。而“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则出现了成熟而伟大的音乐家群体,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

二、古典主义的到来

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标志着古典主义风格高峰期的到来,而同属古典主义的贝多芬则横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时期。

1、海顿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被称作“交响乐之父”。交响乐这种体裁虽然不是海顿所发明的,但他却把这种体裁发展成为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范式。

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8岁学习歌唱,后来在合唱学校里学习了键盘乐器、小提琴、乐理。1749年开始在乐队里演奏来谋生,1759年任职于莫尔津亲王的乐队,1761年受聘为埃斯特哈齐亲王宫廷乐队的副乐长,并稳定地工作了近30年。1781年结识了莫扎特,成为忘年交,二人的创作互相影响。90年代的时候,海顿的声誉逐渐超出了奥地利,他离开了埃斯特哈齐宫廷到维也纳居住。并曾两次赴英国,受到隆重礼遇。

海顿的创作数量是惊人的,100多部交响曲,68首四重奏,52首钢琴奏鸣曲,10余首弥撒曲,20余部歌剧,还包括了大量的室内乐、小型器乐曲以及康塔塔、清唱剧以及独唱声乐曲和民歌改编曲等。

在其交响曲的创作当中,最著名的有“号角”(作品31,1765)、“告别”(作品45,1772)、“巴黎”(作品82-87,1785)、“牛津”(作品92,1789)以及12首“伦敦”(作品93-104,1791-1795年)等。其早期交响乐的创作还是三个乐章,即在两个快板乐章之间加上一个行板乐章,各个乐章之间都使用同样的调性;60年代之后创作的交响曲就主要采用四个乐章,但交响曲内部各个乐章之间的逻辑结构并不明确。直到“伦敦”交响曲的创作,海顿才把四个乐章交响曲加以定型:第一乐章,快板乐章,奏鸣曲式,副部主题一般比较轻快,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展开部一般从主部主题的再次陈述开始,采用动机展开手法加以发展,再现部的连接部一般规模比较大,而尾声则较小;第二乐章,行板、慢板或广板乐章,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急板乐章,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或者回旋奏鸣曲式。在海顿的交响曲创作中,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之间的对比性质还不强烈,在再现的时候第二主题并不占据重要地位。

其早期交响曲的创作往往受“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在创作手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之后的6首“巴黎”交响曲是其交响曲创作的成熟作品代表,其实验性因素减少,但创作手法更加成熟,色彩更加辉煌。90年代创作的12首“伦敦”交响曲则是其创作的顶峰,规模更大,配器更辉煌,和声更大胆,旋律更优美,节奏也更有张力,并且使用民歌因素,这些都成功地满足了听众的口味。

海顿的另一贡献在于室内乐的创作,尤其是弦乐四重奏,这种演奏形式来源于维也纳小夜曲、嬉游曲等户外演奏的乐曲形式,采用多乐章的舞曲组曲形式。1770年海顿确立了四个乐章的四重奏固定格式,从而确立了他对这种体裁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海顿四重奏的各个声部之间更加协调,并不突出某个声部,他还在这种形式当中进一步确立了奏鸣曲式的地位,使得四重奏的形式结构更加成熟完美。其重要的弦乐四重奏包括1771年的作品20,1790年的作品64,1797年的作品76等。

另外,他还创作了重要的宗教康塔塔和清唱剧作品。如清唱剧《创世纪》(1796-1798)和《四季》(1799-1801)等。作品已经带有对宗教更加个性化的感受,采用了生动的音乐语言,甚至使用了奏鸣曲式的原则。

海顿的创作生涯代表了古典主义从巴罗克风格中的诞生直到成熟的过程,并使他成为其中的奠基人和中心人物。他确立了成熟的交响曲和四重奏体裁样式,并以乐天幽默的性格特点和成熟的创作技巧确立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典型风格。

2、莫扎特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他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音乐。从1762年起,在父亲的带领下,6岁的莫扎特和10岁的姐姐安娜开始了漫游整个欧洲大陆的旅行演出。他们到过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波隆那、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等等许多地方,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在奥地利国都维也纳,他们被皇帝请进王宫进行表演。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由于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这段不稳定的雇佣关系终于在1781年结束,他毅然决定独立自主,前往维也纳定居,走上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

1791年莫扎特贫病交加在维也纳逝世,年仅35岁。

莫扎特的主要代表作有:歌剧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钢琴协奏曲27部;小提琴协奏曲6部,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3、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祖籍是荷兰(一说是波兰)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听力衰退,晚年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㈥ 贝多芬轶事 在线 急!!!

贝多芬轶事

欣然忘食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帐。侍者如丈二和尚 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令敌手剽窃无门
贝多芬在18岁时(1788年)和波恩的勃劳宁一家交上了朋友,这一家的女儿埃雷奥诺勒(1772~1841)和儿子罗伦茨(1777~1798)跟贝多芬学习钢琴。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波恩去维也纳。由于离别前发生了一场争吵,贝多芬到了维也纳以后有一年没有和埃雷奥诺勒通过信。
1793年,他把在维也纳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在波恩写的)题献给了埃雷奥诺勒。这部作品就是以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中费加罗的咏叹调为主题的小提琴和钢琴变奏曲。
1793年11月2日,贝多芬写给埃雷奥诺勒的信里,在谈到尾声中钢琴部分技术艰难的颤音时说:“维也纳有些人在晚上听了我的即兴演奏后,第二天就会把我的风格上有某些特色的东西记录下来,算作他们自己的东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没有看穿他们的这种行径,我是不会写这类曲子的。我知道他们的曲谱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决定先发制人。但我还有另一个理由:我想难倒那些维也纳钢琴家,其中有几个是我的死敌。我要用这个来回敬他们,因为我料到,我的变奏曲将会到处和那些所谓的先生们狭路相逢,使他们显出一副狼狈相。”不久以后,贝多芬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奏了这个曲子,显示了他那高超的钢琴技巧。

激进的性格
“交响乐之父”海顿曾是贝多芬的恩师,但这对师生之间由于见解不同,常常发生不和。海顿十分欣赏贝多芬的才华,但无法容忍贝多芬那种大胆的创新精神和桀傲不驯的性格。因此,两人的分手是迟早的事情。
德国大文豪歌德与贝多芬于1812年在波西米亚相会,共同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并未建立起友谊。
贝多芬热烈佩服着歌德的天才,可对歌德的某些做法却不能容忍。一天,他们一同出去散步。在路上远远看到了奥地利皇后率领着一群皇室成员与他们相向而行,歌德不顾贝多芬的一再劝阻,立刻恭恭敬敬地站到了路边。贝多芬对歌德说:“您大可不必这样做。他们可以把勋章别在任何一个人的胸前,但这人决不会因此变得更优秀些。他们也许能使一个人成为七品或三品文官,但在任何时候也造就不出歌德或贝多芬来……”然而歌德不仅仍拘谨地立在路边,而且面部开始显现出谦卑的微笑。
贝多芬意识到,无论他再说什么都是徒劳的。于是,他抬头挺胸继续向前走去。结果奥地利的皇后和皇太子认出贝多芬后,反倒率先向贝多芬打招呼、脱帽致敬。当他们经过歌德身边时,歌德却早已脱帽鞠躬,连头都不敢抬一下。事后,贝多芬痛心地对歌德说:“……您对于他们过分尊敬了。”即便如此,贝多芬对歌德仍是十分崇敬的。人们在他晚年全聋时用的谈话册中发现,他不许别人用轻蔑的口吻谈论歌德;并曾对人表示:为了歌德,他情愿“牺牲十次性命”。然而歌德对贝多芬却终生不能原谅,态度冷淡,有时甚至是无情的,令人十分不解。

蔑视权贵的贝多芬
“对猪弹琴”蔑视权贵是贝多芬的一贯性格。贝多芬的一位友人 利希诺夫斯基公爵曾邀请贝多芬为住在他的官邸的法国军官们演奏,但贝多芬没有答应。公爵终于板起面孔,变“邀请”为“命令”。
但贝多芬不仅毫不畏惧地坚持回绝,而且回家之后,他就把利希诺夫斯基公爵以前送给他的一尊胸像找出来,摔得粉碎。然后,他给这位公爵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的话:“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不过是由于偶然的出身罢了;而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完全靠我自己。你这样的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对于上层社会阔佬们的谄媚,贝多芬一样深感厌恶。
贝多芬生活的时代,欧洲盛行一种“收藏名人贴身物品”的风气。曾有一位伯爵夫人向贝多芬索取一束头发做为纪念,贝多芬对此十分不以为然,后来竟用纸包了一束山羊的胡子将那位贵妇打发了。而那位伯爵夫人还蒙在鼓里,以为真的得到了宝贝。
有一次,几个贵族幸运地请到贝多芬,一起欣赏他的钢琴演奏。起初,贝多芬的兴致也还不错,可是他在演奏中逐渐发现这些贵族们并不在意他的演奏,而只是想在茶余饭后“装点装点门面”而已。于是贝多芬立刻盖上琴盖,怒气冲冲的留下一句:“我没有兴趣对猪弹琴!”后,拂袖而去。

严谨的作曲态度
门德尔松曾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于众。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竟贴上了十二层小纸片。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的那个音符(即最初的构想)竟然与最外面的那个音符(第十二次改写的)完全一样。想当初,我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煞费苦心,也曾设想过几十种方案才最终定稿。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人们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贝多芬常常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这一点又极像我国唐朝诗人李贺。

我行我素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己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
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 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多少积蓄的原因吧!

贝多芬和海顿
贝多芬终于明白,他在家乡是不可能有更大进展的,于是决定再到维也纳去寻求他的幸运。此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了,但是海顿刚刚获得他第一次在伦敦的胜利,正处于盛名的高峰。在经过波恩的时候,海顿已经听过并且大加赞赏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贝多芬决定首先转向海顿学习。海顿这时早已过了他的青年时代,并且在创作和指挥自己最伟大的作品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勤奋。难怪他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改卷子。而且他要求学生们每一堂课只交两毛钱,他大概觉得自己也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练习稿纸上。于是贝多芬常常发现他的练习中有些未改正的错误,他很生气。当那年老的教师出发到伦敦进行第二次访问时,贝多芬转向一位天才较低但很严格的教师学习。后来他常常大声宣告他从海顿那里什么也没学到。不过,不久后,他一定会逐渐觉得,假如他没有从改正练习方面得到什么的话,他却从海顿那里获得了灵感,因为他把他最初的几首钢琴奏鸣曲献给了海顿。而且当海顿为他的《创世纪》的演出最后一次在台上露面,被他的几个仆人扶出去的时候,贝多芬弯下腰来亲切地吻了这位衰弱的老人。

㈦ 指挥家的指挥棒有多重

指挥棒说白了就是一根筷子那么长的棍,只不过材料不同,与指挥者的级别没关系。
指挥棒确实有金质的,那个一般是世界顶级的指挥家用的。
有的指挥喜欢拿指挥棒有的不喜欢拿,这也不是一定的,但是一般的站在乐队前的都是拿指挥棒的。另外,如果乐队人员特别多,又是在大场地表演,指挥则会采用指挥仗,就是很长,相对来说比较粗的那种,可以戳在地上,就是为了让所有演奏者都能看到。
你提到的边弹琴边指挥,他确实没法拿指挥棒,在这种时候指挥和乐队首席有着重要的任务。指挥要在不影响自己弹琴的同时指挥乐队,在指挥弹琴的时候大家要听他的琴声,同时要看首席的指挥。

音乐指挥棒即乐队指挥手中用以指挥乐队演奏的小棒.音乐指挥棒源于
德国.最早的音乐指挥法叫"手势术".即指挥用手在空中划出旋律线来.
在17世纪的希腊,有的乐队指挥用脚蹬地,或挥动着手绢,还有的用手杖敲
击地板指挥.指挥歌剧的人坐在钢琴旁,手拿棍,按着节奏敲击巢子,发出
"砰砰砰"的声音,因而称之为"伐木者".18世纪初,歌剧作曲家哈宽在
德国用大键琴指挥演奏,收到了意外的效果.接着又有人用谱纸卷成棒状指
挥乐队.1802年,德国小提琴家史博在伦敦演奏时,首次使用了指挥棒.指
挥有了这根"魔棒",挥舞起来得心应手,于是指挥棒很快风靡世界各地.

㈧ 然而那个已全部生命活力舞动着他的仙笛般的指挥棒的音乐家仿马

月亮🌙像小船
太阳☀️像火球
星星⭐️像繁心

㈨ 世界四大著名音乐指挥家是哪四位

卡拉扬(Herdert von Karajan,1908--)、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贝姆(Karl Bohm,1894--1981)、小泽征尔(Seiji Ozawa,1935--)

  1. 卡拉扬(Herdert von Karajan,1908--)奥地利指挥家。

    生于萨尔茨堡。自幼学钢琴,曾进维也纳音乐学校和萨尔茨堡的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他的指挥生涯先从小城乌尔姆开始,1934年考上亚 歌剧院的指挥才渐获名声。1938年被聘为柏林歌剧院的指挥。1947年任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乐友协会管弦乐队指挥。

    1949年起兼任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常任指挥,1950年兼任伦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55年任柏林爱乐乐团的终身常任指挥,1956年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的音乐总指导,1967--1969年任巴黎管弦乐团的音乐指导。人们称号了为'欧洲音乐的总指导'。

    他也是拜罗伊特、萨尔茨堡音乐节的主要人物。1967年开始主办他个的音乐节--复活节音乐周。他有惊人的指挥技巧,与乐队配合如水乳交融,通过热情洋溢、奔放豪迈的演奏,将音乐准确而强有力地传达给听众。近年来可以说正在迈向其指挥艺术的顶峰。

    • 拓展资料:指挥家的基本资料

    二十世纪伟大指挥家系列从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指挥大师尼基什的1914年录音开始,并在同一张唱片里收录了魏因加特纳指挥的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录音和里查.斯特劳斯作为指挥家演绎他自己作品的录音。 我们将在这里听到主观灵感派的尼基什和客观原谱派的魏因加特纳在音乐处理上的巨大区别。尼基什的指挥艺术被称为是催眠术,他指挥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录音是历史上的首次贝多芬交响曲的录音。而魏因加特纳的贝多芬交响全集的录音也是历史上首次贝交全集的录音。魏因加特纳和布拉姆斯私交甚笃,他的布拉姆斯交响曲演奏被称为是最接近作曲家本意的演绎。

    在19世纪,作曲家们开始创作一些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的作品。因此演奏的指挥者们就必须精通于把握那些日趋复杂的总谱的内涵,精通于如何将音乐阐释得更具感染力。随着单纯打拍子的时代成为历史,新一代的指挥家涌现出来,他们发展出一种清晰有效的指挥手势,一门全新的诠释艺术。"指挥的艺术"是一套16位管弦乐队指挥大师的录音精选集。

    ㈩ 钢琴的第一次使用指挥棒是谁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是第一位使用指挥棒的音乐家,并且他也是一位极为出色的钢琴家,其钢琴代表作品——48首《无词歌》就是其钢琴能力的最好见证。

阅读全文

与指挥棒是下列哪位音乐家发明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