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小儿头皮针视频
你好。
头皮
静脉
需要熟知
血管
走向,比如头皮静脉正中静脉,有时肉眼看不见,如果熟悉静脉走向,用手就可以摸到。打头皮静脉需要
两手
绷紧静脉两边的
皮肤
,用头皮针的斜面(马蹄面)先进入皮下,顺血管进入,旋即松开绷紧的皮肤(就像血管的弹性和穿刺针的一种契合,一松一弹,
针头
干净利落的进入血管),然后固定静脉针(先用一根
胶布
环绕针头固定,然后再把头皮针连着的部分环状固定)就可以了。一般宝宝小,选择头皮静脉好固定。两岁
以下
的孩子打头皮静脉的较多。两岁以上的孩子能够听懂
成人
的话,能够配合静脉穿刺了,可以考虑选择其他部位静脉穿刺。视频在护校应该有吧。
Ⅱ 小孩头皮针在家用什么练习
现介绍“一穿成功”的技巧: 1.正确选择小儿头皮静脉:重点区别头皮静脉和动脉(手指触摸是否有搏动感),辨别粗细、深浅活动度及走向。一般粗、直、易固定的额正中静脉为首选,其次为额浅静脉和颞浅静脉,亦可选择耳后静脉、眶上静脉,颅骨缝间静脉等。 2.正确选择头皮针:以 4.5号头皮针为宜,因4.5号头皮针的针尖斜面较小,穿刺成功后根据血管走向,针头可送入血管,不会造成送针过浅而有一半针尖斜面在血管外而引起液体外渗现象。 3.皮肤准备:毛发影响胶布的粘贴,导致固定失败,应剃除进针部位周围约3cm处毛发,避免皮肤受损、感染。 4.执针手法:右手拇指和食指执针柄的前、后面,指尖顶到针柄的根部(手不可触及针梗)稳妥执针。此手法的优点:手背朝上,手比较灵活且进入皮下后不用变换手法一气呵成。 5.穿刺要领:常规消毒皮肤,小儿头皮静脉宜采用直刺法,针尖斜面朝上通过皮肤直接刺入静脉。进针角度:前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颞浅静脉为5度~15度,头顶静脉,颅骨缝间静脉、耳后静脉、眶上静脉为15度~30度,进入皮下后,放平针头,针头与血管平行,用力轻稳,速度宜慢(否则易穿破血管),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根据血管的曲直走向再平行血管送针少许。 6.针头固定:稳定粘好第一根胶布是关键,穿刺成功后用左手食指固定针柄于小儿头皮上,拇指置于接近针柄的塑料管下方,可随意调整针体与皮肤成一适宜角度,保持针体与血管平行,防止针尖翘起。右手打开输液器开关,观察输液通畅后,用第一块胶布将针柄粘贴牢固,如针柄悬空可在针柄下垫一个无菌棉签头部;用第二根带有棉纱的输液贴贴在针体上面并遮盖针眼;用第三根胶布从靠近针柄的头皮针塑料管下面穿过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的塑料管向上自然弯曲成一个圆形后用第四根胶布固定;第五根胶布将头皮针塑料管的末端固定于左或右耳廓上或者固定于没有头发的头皮上,必要时戴上头套。
Ⅲ 怎样打头皮针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一般方法,并将实践中的经验技巧总结归纳,形成一种改进型的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方案。经本科实践证明,该方案切实可行,有效提高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成功率。
从生理特点上看,现在绝大部分的儿童营养状况是非常良好的。因此,肥胖小儿特别多,四肢细小的表浅静脉均被厚厚地皮下脂肪所掩盖。由于患儿肢体短小、肥胖,可供静脉穿刺的仅有上肢的头静脉、贵要静脉,下肢的大隐静脉等几条主要的大血管。小儿的特点是好动,而且手脚乱动,不能像成人那样配合治疗。因此,小儿在四肢进行静脉输液,不但穿刺困难、不易固定,而且难保静脉用药的畅通。小儿的头皮静脉表浅,毛细血管丰富,头部易固定,不影响患儿的活动,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利于保暖,便于进行治疗和护理。因此,头皮静脉是小儿主要的穿刺部位。
步骤/方法
1
1 针头的选择 对于出生到3岁的小儿,一般选用41 2~51 2号大小的头皮针,用2~5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并与头皮针连接。
2
2 光线的强弱 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光线太弱瞳孔增大,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光线不好时,我科选用2 根30W日光灯,灯管在操作者前上方,距穿刺静脉50cm左右,以保证充分的照明条件。
3
3 血管的选择 额正中静脉固定表浅,血管中粗,易穿刺,但输液过程容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的患儿;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易渗透漏;颞前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
4
4 在进行头皮输液之前,按常规准备,根据病情选择好穿刺针及穿刺部位,固定好患儿头部,使其不能躁动,再进行备皮。在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皮肤消毒,排尽胶管内空气,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将穿刺的这一段血管绷紧,使其固定,不左右滑动。因小儿的头皮静脉短小、弯曲,血管壁薄而脆弱,针尖刺皮肤后马上进入血管,即有一种落空感,与此同时,有时可见回血,示穿刺成功。这时,一定注意左手必须马上用胶布将右手捏住的针柄固定好后方可松手,不然患儿稍一动,即前功尽弃。
5
5 进针手法与针头固定 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成10°~15°夹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直接通过皮肤刺入静脉,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右手抽注射器针栓,如穿刺成功,即可回血。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短胶布固定于耳廓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不宜过大,以免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患儿因哭闹或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长35~45cm、宽2~3cm的松紧带两端连接,套入头部,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胶布脱落,拔针时不粘头发。要特别注意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肥胖小儿头皮静脉不清晰,头皮脂肪厚,进针深浅不易掌握,可采用以下两点来进行操作:①肥胖小儿头皮边缘常有静脉显露,但管腔细、回血慢。穿刺时要求持针稳、进针慢,感觉针头进入血管后回抽注射器针栓,可见回血,证明穿刺成功。②根据静脉解剖位置,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及深浅,穿刺时进针角度15°~20°,进针速度宜慢,有时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见回血时穿刺成功。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45°~60°,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即可固定。
6
6 按压法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针眼及进血管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淤血。因血小板及其它凝血物质形成的“生理性止血”要1~3分钟,加之小儿在拔针时因疼痛及恐惧而哭闹时头皮血管内压力增高,故需按压3~5钟。切忌边压边揉,揉搓可使已凝血的进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发生皮下淤血。做好宣教工作,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而发生意外。穿刺操作前告诉家长约束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可采取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膝部的方法,穿刺成功后可采用喂奶的姿势抱患儿,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以免患儿拔掉针头。
7
7 操作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应根据病情的需要,选择穿刺部位及穿刺针,对休克患儿、严重失血、严重脱水的患儿,需快速静脉推注。对血管刺激性比较大的药物、甘露醇及50%葡萄糖等,宜选择比较粗大的静脉,选择6~7号穿刺针,以保证在短时间内进入大量药物和液体。对心、肺、肾功能不全的患儿及新生儿,则先选择细小毛细血管,选择5号以下的穿刺针。需较长时间用药的患儿,如心肌炎、结核性脑膜炎、败血症等,应特别注意保护血管,从静脉的远心端至近心端进行穿刺以保护长期静脉用药的通道;对水肿患儿,要轻轻按压静脉周面水肿部位,把水肿的积液驱散致血管旁的皮下组织,使静脉暴露时再进行穿刺。
8
8 在输液过程中注意“三查七对”和输液的滴速,并注意检查针头有无破损及倒钩,有倒钩针头进入血管后常常引起局部肿胀。在输液前应与病儿家长沟通,便于配合固定患儿头部,只要做好以上几点就能提高输液的一次性成功率。小儿输液滴速一定要严格控制,由于小儿各种生理功能不健全,心肺功能差,输液滴速不能过快以免发生肺水肿。输液完后要随时巡视病房,注意有无病情变化及用药后反应。
END
注意事项
小儿头皮输液是护士治疗工作中最常用的临床技术操作,熟练掌握可以减轻因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也可减少因穿刺不成功带来的烦恼,以保障患儿的及时救治。因此,在工作中要具有健康的心理,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具有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理解家属心情,患儿哭闹时,患儿家长心情紧张、心疼孩子、遇事易冲动,激动的情绪会干扰护士的操作。作为护士要理解家长的心情,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和宽容,理解和宽容患儿家长的过分语言及行为,用温和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
原作者:玉香园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Ⅳ 输小孩头皮针为什么两则看着最粗的不好输
扎进血管有一种落空感.儿头皮动静脉有时不好判断。穿刺后回血逆流不进,血液鲜红,用抽有生理盐水的针管推动血管发白,为动脉。血管的选择:1:一般选择小儿额头正中,两颞侧及耳后血管。粗直,微蓝的血管为最佳选择有些患儿额头上看上去较细
Ⅳ 给婴幼儿打头皮针的技巧需要注意什么
首先你务必控制好小孩的情绪,一定要保证小孩的头部固定,因此操作时要集中精力,沉着冷静、耐心,同时尽量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家属的主动配合,静脉再细、难度再大也能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如果以上因素处理不好,患儿烦躁挣扎、家属唠叨或态度生硬,从而使操作者烦躁或恐惧的心理,穿刺极易失败 1.2选好穿刺静脉,操作者必须熟悉头皮静脉血管的解剖位置。静脉的粗细及弹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穿刺的成功率,因此操作者对患儿病情要有基本的了解,做到对血管的条件有充分的估计。在穿刺时尽量选择较直、弹性好的血管,争取一针见血。 1.3选择合适的头皮针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以5.5号针头为宜。同时在穿刺前须检查针头是否通畅、光滑、笔直。斜面是否适宜。因为针头斜面过长易穿破血管,而造成穿刺失败;斜面过短会增加穿刺的疼痛感,而使患儿挣扎哭闹。 1.4穿刺时其他条件 穿刺时最好在适宜的自然光线下进行,因为光线暗,小静脉多数自身条件就差,所以穿刺时难度就大;光线太强,皮肤会反光,也会影响穿刺成功。另外,穿刺前要做好皮肤准备,穿刺点周围5*5厘米的范围必须干净。 2 穿刺的方法 穿刺时持针必须稳、直、深浅适宜,一般情况下,针头与皮肤呈5°角,沿血管走向进入0.3厘米左右,抬高针柄10°-15°,针头再进入0.1-0.2厘米,有轻微落空感或有静脉血回流即可。多数患儿因哭闹致使静脉回流压力上升,头皮血管会有短暂的充盈,这时穿刺最易成功,见有回血即可。对一些危重脱水、循环差的患儿,操作者感觉针头已在血管内,但没有回血,此时可轻轻挤压头皮针的细管,如有回血或局部不肿胀,证明穿刺成功。 3 固定方法 固定针头也是静脉穿刺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穿刺成功后,要迅速固定针头(以免针柄上、下、左、右摆动,以致针头刺透血管壁,或针头从血管内滑出造成穿刺失败)如针头与血管不在同一水平线,可在针柄下垫适宜高度的消毒棉签(以免针头斜面贴在血管壁上),用胶布妥善固定。 4 注意事项 头皮静脉表浅,不宜深刺,如1-2次均未穿刺成功,应将针头退出,另行穿刺,不宜将针头在皮下多次寻找血管,以免刺破血管而加重患儿痛苦和引起家长不满情绪。 输液结束拔针时,可用消毒棉签压迫针眼2-3分钟至不出血,嘱切不可按摩,以防皮下淤血,影响下次穿刺。
Ⅵ 这样扎小孩头皮针
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对一般头部血管较明显的患儿输液时比较容易,按一下几步即可,首先调好液面,。使头皮针不再滴水,,右手持针,左手绷紧血管处的皮肤以固定静脉。但不要按压过紧,以免静脉走形和管腔暂时闭合,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约0.3厘米处将针头与头皮成5-10度角刺入皮肤,然后将针柄下压按静脉走行方向刺入静脉。动作要轻稳不易过猛,当针头刺入静脉时阻力减少并有落空感,同时有回血可见。再将针头推进少许,以便于固定。 二、对比较胖和头皮较黑或有水肿的患儿,选择血管就比较困难了,要想穿刺成功就要有自信心,对看不清的静脉就要靠 感觉了,主要是手的感觉,以右手母指在头部几个大静脉处找,手指和静脉成垂直方向在头皮上轻轻滑动就可以摸到静脉沟,在你感觉到有静脉沟的地方用母指按压静脉,用力不必过大,既可看到充盈的静脉稍稍高于周围的皮肤。 此时立即穿 刺,成功率最高。对可见而又细小的静脉稍加按压也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在找不到合适的静脉时,把看上去非常细小的毛细血管,也可以做为选择对象,你看上去比针头还要细当针头进去后针梗也是可以进去的,这样的血管穿刺成功率比凭感觉穿刺成功率要高。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新生儿。 三、对新生儿早产儿的静脉穿刺,新生儿头部皮肤红润,有时根本看不清血管的走行,这时你可以用酒精棉签在患 儿前额上轻轻擦几遍。即可看到血管的走行方向。这时随即穿刺。成功率很高。 四、对脱水严重的患儿也比较困难,因为患儿脱水后血溶量不足血管充盈不好,切血管弹性又差,这样给穿刺带来了不少麻烦,有时已经穿刺进血管而因没有回血误认为未成功而退出。对此在输液前要先看清血管的行方向,穿刺后有滑空感既可推入很少量的液体,针头前面皮肤无隆起现象则证实以穿刺成功。。 五、对输液天数多的患儿,顺行血管不易找到时,逆行的血管也是可以选择的。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常显示不清,进针深浅不易掌握,给临床穿刺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针对这类患儿头皮静脉特点,本人在工作中总结出三种穿刺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选择表浅细小静脉 肥胖患儿常常在头皮边缘才有细小静脉显露。因此,应沿着头皮边缘耐心寻找静脉,仔细辨别毛细静脉的走行。必要时可用酒精棉签多擦几次头皮静脉,刺激血管充盈扩张,穿刺时,应选针头斜面短的头皮静脉针,针头方向与血管平行,持针要稳,避免碰伤血管壁。这类血管管腔细、回血慢,为了使穿刺后易回血,可将调节器置于莫非氏滴壶下端,以距针头60cm效果最佳。未见回血时,不要急于退针,可试回抽头皮针管,若仍无回血,又感觉在血管内,可松开调节器试滴,观察局部无肿胀,液体滴人通畅,即可固定. 二,掘静脉解剖位置 根据静脉解剖位置,用手指触摸体会静脉在皮肤上的“沟痕”感,以确定部位及走向.如:额骨正中和沿冠状缝处用手触摸皮肤时有“沟痕”感,即找到了额静脉;从耳屏前方。颧弓根再向上触摸到“沟痕”感,即颞前静脉;在耳廓后方,即耳后静脉。在相应静脉的部位触及明显“沟痕”感时,即可进行穿刺,针头与皮肤呈10~15度角进针,速度不可过快,见到回血后,再向前进针少许方可固定.穿刺时,感觉到有落空感,若不见回血,可向后挤压一下输液管,检查有无回血。 三、选择颅骨缝间静脉 小儿头颅沿着其额缝、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操作时,摸清骨缝走向,右手持针,沿着骨缝呈45~60度角刺入皮内0.5~1mm后,平行向前刺入,见有回血,即告成功。 留置针的穿刺方法 1.穿刺时固定小儿的头部对穿刺成功与否起很大作用,我一般采取让小儿横卧,垫高小儿的头部,穿刺者坐在椅子上,另一护士协助,站在对侧床旁,半蹲着,用两只手分别固定住小儿的头部两侧,注意让家属帮忙按住小儿的膝关节避免小儿的蹬踢动作,因为很容易影响进针。 2.血管选择,一般首选头部正中的血管,容易固定,而且小孩睡觉时侧卧不会受影响。 3.进针时看见回血后固定住针栓,(这与平时见回血后再送针少许不一样)用左手拇指食指送入套管或右手的食指轻轻推送套管,退出针栓,套上肝素帽,先用一透明胶布固定在肝素帽与套管连接处,再上泰格特(留置针专用的敷料贴) 希望以上这些对你有所帮助!
Ⅶ 小儿头皮针技巧的探讨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常显示不清,进针深浅不易掌握,给临床穿刺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针对这类患儿头皮静脉特点,本人在工作中总结出三种穿刺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选择表浅细小静脉
肥胖患儿常常在头皮边缘才有细小静脉显露。因此,应沿着头皮边缘耐心寻找静脉,仔细辨别毛细静脉的走行。必要时可用酒精棉签多擦几次头皮静脉,刺激血管充盈扩张,穿刺时,应选针头斜面短的头皮静脉针,针头方向与血管平行,持针要稳,避免碰伤血管壁。这类血管管腔细、回血慢,为了使穿刺后易回血,可将调节器置于莫非氏滴壶下端,以距针头60cm效果最佳。未见回血时,不要急于退针,可试回抽头皮针管,若仍无回血,又感觉在血管内,可松开调节器试滴,观察局部无肿胀,液体滴人通畅,即可固定.
二,掘静脉解剖位置
根据静脉解剖位置,用手指触摸体会静脉在皮肤上的“沟痕”感,以确定部位及走向.如:额骨正中和沿冠状缝处用手触摸皮肤时有“沟痕”感,即找到了额静脉;从耳屏前方。颧弓根再向上触摸到“沟痕”感,即颞前静脉;在耳廓后方,即耳后静脉。在相应静脉的部位触及明显“沟痕”感时,即可进行穿刺,针头与皮肤呈10~15度角进针,速度不可过快,见到回血后,再向前进针少许方可固定.穿刺时,感觉到有落空感,若不见回血,可向后挤压一下输液管,检查有无回血。
三、选择颅骨缝间静脉
小儿头颅沿着其额缝、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操作时,摸清骨缝走向,右手持针,沿着骨缝呈45~60度角刺入皮内0.5~1mm后,平行向前刺入,见有回血,即告成功。
Ⅷ 我该怎样给小孩扎头皮针啊
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对一般头部血管较明显的患儿输液时比较容易,按一下几步即可,首先调好液面,。使头皮针不再滴水,,右手持针,左手绷紧血管处的皮肤以固定静脉。但不要按压过紧,以免静脉走形和管腔暂时闭合,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约0.3厘米处将针头与头皮成5-10度角刺入皮肤,然后将针柄下压按静脉走行方向刺入静脉。动作要轻稳不易过猛,当针头刺入静脉时阻力减少并有落空感,同时有回血可见。再将针头推进少许,以便于固定。 二、对比较胖和头皮较黑或有水肿的患儿,选择血管就比较困难了,要想穿刺成功就要有自信心,对看不清的静脉就要靠 感觉了,主要是手的感觉,以右手母指在头部几个大静脉处找,手指和静脉成垂直方向在头皮上轻轻滑动就可以摸到静脉沟,在你感觉到有静脉沟的地方用母指按压静脉,用力不必过大,既可看到充盈的静脉稍稍高于周围的皮肤。 此时立即穿 刺,成功率最高。对可见而又细小的静脉稍加按压也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在找不到合适的静脉时,把看上去非常细小的毛细血管,也可以做为选择对象,你看上去比针头还要细当针头进去后针梗也是可以进去的,这样的血管穿刺成功率比凭感觉穿刺成功率要高。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新生儿。 三、对新生儿早产儿的静脉穿刺,新生儿头部皮肤红润,有时根本看不清血管的走行,这时你可以用酒精棉签在患 儿前额上轻轻擦几遍。即可看到血管的走行方向。这时随即穿刺。成功率很高。 四、对脱水严重的患儿也比较困难,因为患儿脱水后血溶量不足血管充盈不好,切血管弹性又差,这样给穿刺带来了不少麻烦,有时已经穿刺进血管而因没有回血误认为未成功而退出。对此在输液前要先看清血管的行方向,穿刺后有滑空感既可推入很少量的液体,针头前面皮肤无隆起现象则证实以穿刺成功。。 五、对输液天数多的患儿,顺行血管不易找到时,逆行的血管也是可以选择的。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常显示不清,进针深浅不易掌握,给临床穿刺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针对这类患儿头皮静脉特点,本人在工作中总结出三种穿刺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选择表浅细小静脉 肥胖患儿常常在头皮边缘才有细小静脉显露。因此,应沿着头皮边缘耐心寻找静脉,仔细辨别毛细静脉的走行。必要时可用酒精棉签多擦几次头皮静脉,刺激血管充盈扩张,穿刺时,应选针头斜面短的头皮静脉针,针头方向与血管平行,持针要稳,避免碰伤血管壁。这类血管管腔细、回血慢,为了使穿刺后易回血,可将调节器置于莫非氏滴壶下端,以距针头60cm效果最佳。未见回血时,不要急于退针,可试回抽头皮针管,若仍无回血,又感觉在血管内,可松开调节器试滴,观察局部无肿胀,液体滴人通畅,即可固定. 二,掘静脉解剖位置 根据静脉解剖位置,用手指触摸体会静脉在皮肤上的“沟痕”感,以确定部位及走向.如:额骨正中和沿冠状缝处用手触摸皮肤时有“沟痕”感,即找到了额静脉;从耳屏前方。颧弓根再向上触摸到“沟痕”感,即颞前静脉;在耳廓后方,即耳后静脉。在相应静脉的部位触及明显“沟痕”感时,即可进行穿刺,针头与皮肤呈10~15度角进针,速度不可过快,见到回血后,再向前进针少许方可固定.穿刺时,感觉到有落空感,若不见回血,可向后挤压一下输液管,检查有无回血。 三、选择颅骨缝间静脉 小儿头颅沿着其额缝、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操作时,摸清骨缝走向,右手持针,沿着骨缝呈45~60度角刺入皮内0.5~1mm后,平行向前刺入,见有回血,即告成功。 留置针的穿刺方法 1.穿刺时固定小儿的头部对穿刺成功与否起很大作用,我一般采取让小儿横卧,垫高小儿的头部,穿刺者坐在椅子上,另一护士协助,站在对侧床旁,半蹲着,用两只手分别固定住小儿的头部两侧,注意让家属帮忙按住小儿的膝关节避免小儿的蹬踢动作,因为很容易影响进针。 2.血管选择,一般首选头部正中的血管,容易固定,而且小孩睡觉时侧卧不会受影响。 3.进针时看见回血后固定住针栓,(这与平时见回血后再送针少许不一样)用左手拇指食指送入套管或右手的食指轻轻推送套管,退出针栓,套上肝素帽,先用一透明胶布固定在肝素帽与套管连接处,再上泰格特(留置针专用的敷料贴) 希望以上这些对你有所帮助!
Ⅸ 谁有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视频,清楚一点的谢谢啦
头皮静脉需要熟知血管走向,比如头皮静脉正中静脉,有时肉眼看不见,如果熟悉静脉走向,用手就可以摸到。打头皮静脉需要两手绷紧静脉两边的皮肤,用头皮针的斜面(马蹄面)先进入皮下,顺血管进入,旋即松开绷紧的皮肤(就像血管的弹性和穿刺针的一种契合,一松一弹,针头干净利落的进入血管),然后固定静脉针(先用一根胶布环绕针头固定,然后再把头皮针连着的部分环状固定)就可以了。一般宝宝小,选择头皮静脉好固定。两岁以下的孩子打头皮静脉的较多。两岁以上的孩子能够听懂成人的话,能够配合静脉穿刺了,可以考虑选择其他部位静脉穿刺。视频在护校应该有吧。
Ⅹ 给婴幼儿打头皮针的技巧需要注意什么
首先你务必控制好小孩的情绪,一定要保证小孩的头部固定,因此操作时要集中精力,沉着冷静、耐心,同时尽量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家属的主动配合,静脉再细、难度再大也能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如果以上因素处理不好,患儿烦躁挣扎、家属唠叨或态度生硬,从而使操作者烦躁或恐惧的心理,穿刺极易失败 1.2选好穿刺静脉,操作者必须熟悉头皮静脉血管的解剖位置。静脉的粗细及弹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穿刺的成功率,因此操作者对患儿病情要有基本的了解,做到对血管的条件有充分的估计。在穿刺时尽量选择较直、弹性好的血管,争取一针见血。 1.3选择合适的头皮针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以5.5号针头为宜。同时在穿刺前须检查针头是否通畅、光滑、笔直。斜面是否适宜。因为针头斜面过长易穿破血管,而造成穿刺失败;斜面过短会增加穿刺的疼痛感,而使患儿挣扎哭闹。 1.4穿刺时其他条件 穿刺时最好在适宜的自然光线下进行,因为光线暗,小静脉多数自身条件就差,所以穿刺时难度就大;光线太强,皮肤会反光,也会影响穿刺成功。另外,穿刺前要做好皮肤准备,穿刺点周围5*5厘米的范围必须干净。 2 穿刺的方法 穿刺时持针必须稳、直、深浅适宜,一般情况下,针头与皮肤呈5°角,沿血管走向进入0.3厘米左右,抬高针柄10°-15°,针头再进入0.1-0.2厘米,有轻微落空感或有静脉血回流即可。多数患儿因哭闹致使静脉回流压力上升,头皮血管会有短暂的充盈,这时穿刺最易成功,见有回血即可。对一些危重脱水、循环差的患儿,操作者感觉针头已在血管内,但没有回血,此时可轻轻挤压头皮针的细管,如有回血或局部不肿胀,证明穿刺成功。 3 固定方法 固定针头也是静脉穿刺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穿刺成功后,要迅速固定针头(以免针柄上、下、左、右摆动,以致针头刺透血管壁,或针头从血管内滑出造成穿刺失败)如针头与血管不在同一水平线,可在针柄下垫适宜高度的消毒棉签(以免针头斜面贴在血管壁上),用胶布妥善固定。 4 注意事项 头皮静脉表浅,不宜深刺,如1-2次均未穿刺成功,应将针头退出,另行穿刺,不宜将针头在皮下多次寻找血管,以免刺破血管而加重患儿痛苦和引起家长不满情绪。 输液结束拔针时,可用消毒棉签压迫针眼2-3分钟至不出血,嘱切不可按摩,以防皮下淤血,影响下次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