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学上创造性思维受哪些因素影响
(1)传统观念和固定观念。
传统观念是思维创新的重要障碍,它顽强地维护着它赖以存在的实践和社会基础,反对思维对现存事物进行超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就会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用老眼光、老套路、老办法去面对新问题。它使人的思维受原有的思维空间的限制,跳不出原有的框框,因而就无法实现对原有认识和现存世界的超越。因此传统观念是阻碍思维创新的重要因素,是思维创新的大敌。
除了传统观念之外,还有一种固定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实践领域和学科领域内形成的观念。在该实践领域、该学种范围内某种观念是适用的,但是超出这个范围,它们就可能变得不适用了。但是由于观念在思维中的惯性作用,人们总是习惯于用现有的观念去认识、评价面对的问题,而不管这个问题是否超出了现有实践和经验的范围。于是就产生了所谓固定观念。固定观念与传统观念的区别在于,传统观念是侧重于从时间角度,从历史性方面加以界定的,而固定观念则是侧重于从空间角度,从共时性方面加以说明的。与传统观念一样,固定观念也是思维创新的大敌。因为在经验范围以内解决那些常规性问题,是不需要思维有什么创新的。一旦思维超出了原有的实践和学科的范围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那么只适用于原领域的固定观念只能起排斥新思想、扼杀新观念的作用。
(2)思维和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人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当人们思考问题时,或多或少就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一种思维惯性,这种思维惯性使人们在新问题面前仍然习惯地依据原有的思路进行思考。
思维定势与上面说的传统观念或固定观念不同。虽然观念也会形成定势,但这里所说的定势则更多地是来自以往思维过程形成的习惯。观念是对认识的内容的积淀,而定势则是对认识的形式、方法的积淀。思维定势本质上就是思维习惯。
思维定势和思维对于解决经验范围以内的常规性问题是有用的,它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驾轻就熟,简捷、快速地对问题作出反应。但是它们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则只能成为一种障碍。它使人们局限于某种固定的反应倾向,跳不出框框、打不开思路,从而限制了人们的创新思考。
在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那种唯上唯书的习惯。这种习惯使得人们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首先去想:书上是怎么说的?上级是怎么说的?企图在书上、在上级指示里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由于“书”与“上”,都是一种权威,政治上的或者学术上的权威,因此,唯上唯书的习惯也是一种盲目信从权威的习惯,是一种权威定势。
2. 通常认为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将来人类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内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工业革命没有完全把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的变革,全面的自动化,把人从机械劳动和机器中解放出来,从事着控制信息、编制程序的脑力劳动,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人所从事的一些简单的、具有一定逻辑规则的思维活动,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去完成,从而又部分地把人从简单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样,人将有充分的精力把自己的知识、智力用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把人类的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是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各种出类拔萃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心理学认为:创造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
3.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是什么
1.想象
2.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远距离想象力
4.与之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4. 举例说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自然辩证法)
知识经验,而每一个知识经验者是以往辐合思维的产物。我们说解决问题须以知识经验为前提,也就是须以辐合思维为前提。调集有关知识经验的过程,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即通过联想和回忆,尽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寻求可能解决问题的假设、途径和方案。这是一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尽量争取一题多解的过程。经过这样多角度地、灵活地、细致地思考,便最大可能地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假设或途径,而这各种各样的假设或途径中即包含着在相对意义上最佳的、富有创造性的结果。当思维达到一定的发散程度后,便需要及时改变思维策略,由发散思维过渡到辐合思维。这是一个由多到一或众中挑一的聚合过程,它需要对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反复地分析、比较、加工、整理,最终求得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或途径。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既离不开发散思维,也离不开辐合思维,而且呈现出一种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交互推进的思维程序,即“辐合思维→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的程序。无论科学创造或文艺创作,都是在经历这样一个思维行程之后才获得创造性成果的。
从以上介绍的三种理论可以看出,华莱士和刘奎林的过程论主要是从认知的心理上揭示了包括显意识和潜意识在内的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不过刘奎林是着重于灵感思维;而吉尔福特的过程论则是从“发散”和“辐合”这两种在显意识进行中所运用的重要方式上说明了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可见,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从不同的侧面来揭示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的。
5. 请问教育心理学中所说“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的特点,它的对象多属“自在之物”,而不是“为我之物”,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6. 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把创造思维分为哪几个阶段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关于对创造性思维过程的研究,国内外曾提出一些不同的见解,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或理论:
一华莱士的“四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1926年出版了《思想的艺术》,他在该书中通过对许多创造发明家的自述经验的研究,提出了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准备、酝酿、启发和检验的有名理论。
1.准备阶段
这是提出课题、搜集各种材料、进行思考的过程,也就是有意识地努力的时期。
要想从事创造活动,首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造性思维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而且,这些问题决定着思维的方向。因此,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成为这个阶段的重要一环。
接着,思维者有意识地收集资料、挑选信息,或同时进行一些初步的反复试验,认识课题的特点,通过反复思考和尝试来努力解决问题。
2. 酝酿阶段
假如直接的解决不能立即得到,酝酿阶段随即来临。酝酿在其性质和持续时间上变化很大,它可能只需要几分钟,也可能要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在这个时期里,思维者不再蓄意解决问题,或者说已经暂时“放弃”了,在现象上看是有意识的努力一度中断的时期。但在这个时期,据华莱士讲“无意识的大脑活动”仍在继续,即大脑的潜在意识仍在不知不觉地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着筛选和重组。
日本创造心理学家高桥浩曾在谈到这一阶段的特点时说:“创造性思维也和造酒一样,需要有个酝酿期。在第一阶段中,经有意识的努力而得到的东西大都是勉勉强强、比常识稍胜一筹的东西,不能有大作用。到了下一步的酝酿期,和酿造名酒一样,新的思想方案才逐渐成熟起来。普通一般的人不能忍耐这个酝酿期,也没想到有经历这一个时期的必要,因而老是在第一阶段里徘徊。”
3.启发阶段
这一阶段又称顿悟期或灵感期。这种“顿悟”,并不是本人有意识地努力得来的。它的出现,大都是在疲倦极了、一度休息之后,或者是正当转而注意别的事情、完全忘神的时候。这种所谓“顿悟”,主要并不是由语言表达出来,而是通过视觉上的幻象表达出来的。这种顿悟一出现,就十分不同于别的许多经验,它是突然的、完整的、强烈的,以致会脱口喊出:“是这样的”,“哈!没错儿!”华莱士把这种经验称为“尤瑞卡经验”。如阿基米德终于寻到了希腊王向他提出的检验王冠含金量问题的解答时,从浴盆里跳出来,狂喜地在大街上边跑边喊,向世界大声宣告:“我已经找到它了!我已经找到它了!”
4.检验阶段
并非所有的问题解决都会以这种突然的强烈的经验而告终,这种经验也可能是和问题的错误解决伴随产生。所以,这种灵感的成果还必须经历一个仔细琢磨、具体加工和验证的过程。这是对整个创造过程的反思,以使创造成果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并物化为能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这一阶段,又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
二刘奎林的“序列链”理论
刘奎林是目前我国系统研究灵感思维的一位学者,他在华莱士,“四阶段”,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创造性思维中的灵感思维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诱发灵感的机制序列链”理论。他认为这个序列链由五道程序组成,即“境域——启迪——跃迁——顿悟——验证”。
境域,即指那种足可诱发灵感迸发的充分且必要的境界。以文学创作为例,这种境域如托尔斯泰所认为的,创造者入境后表现出来的那种潜思维与显思维随意交融,思意驰骋,神与物游的“忘我”境域,正是“创作的最高境界” 。启迪,就是指机遇诱发灵感的偶然性信息。创造者的灵感蕴育一经达到了饱和程度,只要有某一相关信息偶然启迪,倾刻间就可豁然开朗。跃迁,即指灵感发生时的那种非逻辑质变方式,经过显意识与潜意识的交互作用,潜意识即进入一种跨跃推理程序的、非连续的质变过程。潜意识的信息加工过程,一般说, 人们无法意识到在形态上或在能量上的中间循序过渡环
节,它是灵感思维的一种高级质变方式。顿悟,即指灵感在潜意识蕴育成熟后,同显意识沟通时的瞬间表现。验证,即指对灵感思维结果的真伪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鉴定。以上五个程序,彼此间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从而形成一个以显意识去调动潜意识,诱发灵感发生的有机系统。
刘奎林的“序列链”理论,为我们说明了灵感思维的全过程所需经历的五个阶段。灵感思维虽然与创造性思维不是同一概念,但灵感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重要地位。我们从华莱士的,“四阶段”理论中可以看到,其“酝酿”“启发”的过程,着重指的也是灵感思维的过程。刘奎林的“序列链”理论,则着重说明的是灵感思维的全过程。我们将二者结合起来理解,就会对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三吉尔福特的“发散一辐合”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中,提出了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和辐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的区分。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 吉尔福特提出的发散能力测验要求不止一个正确的答案,其评分的主要依据是反应的新颖和多样。例如,要求受试者提出一块砖的多种用途或给一个短篇故事想标题。辐合思维是依据给定的零散信息得出一个有效的或合理的答案或结论。具体说,辐合思维是在发散思维所提供的大量事实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比较从中提出一个可能正确的答案或结论,然后经过检验、修改、再检验,甚至被推翻,再在此基础上集中,提出一个最佳的、有效的答案或结论。例如,就一篇短故事给受试者提供好几个题目,要求受试者从中选择出一个最佳的标题来。
在一个完整的思gWt*动中,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是互为前提、交互进行的。一般而论,面对一个课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思维者总是先千方百计调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而每一个知识经验者是以往辐合思维的产物。我们说解决问题须以知识经验为前提,也就是须以辐合思维为前提。调集有关知识经验的过程,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即通过联想和回忆,尽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寻求可能解决问题的假设、途径和方案。这是一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尽量争取一题多解的过程。经过这样多角度地、灵活地、细致地思考,便最大可能地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假设或途径,而这各种各样的假设或途径中即包含着在相对意义上最佳的、富有创造性的结果。当思维达到一定的发散程度后,便需要及时改变思维策略,由发散思维过渡到辐合思维。这是一个由多到一或众中挑一的聚合过程,它需要对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反复地分析、比较、加工、整理,最终求得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或途径。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既离不开发散思维,也离不开辐合思维,而且呈现出一种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交互推进的思维程序,即“辐合思维→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的程序。无论科学创造或文艺创作,都是在经历这样一个思维行程之后才获得创造性成果的。
7.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过程
创造性来思维具有广阔性,深源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创造性思维主要特征
1、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
2、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3、创造性思维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的特点,它的对象多属"自在之物",而不是"为我之物",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性。
4、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8.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其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创造性思维主要特征
1、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
2、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3、创造性思维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的特点,它的对象多属"自在之物",而不是"为我之物",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性。
4、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是社会乃至个人都不可或缺的要素。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人类所创造的成果,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化与物化。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创造性思维起来的,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强调开拓性和突破性,在解决问题时带有鲜明的主动性,这种思维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体现着新颖性和独特性的社会价值。创造性思维的特性主要包括:思维的求实性:善于发现社会的需求,发现人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满足社会的需求出发,拓展思维的空间。
9. 试从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学原理分析孙膑的智谋
早期的心理学研究是属于哲学的范畴,称为哲学心理学。哲学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内到古埃容及、古希腊、中国和印度历史的古代文明。如柏拉图提出过二元并存的理念,有人认为亚里斯多德《论灵魂》是最早的一部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经由长久的演变,慢慢的产生各式各样不同的学科,包括了现在人所了解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