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榴弹是谁发明的呢
出现在彝族居住的西南边境地区。云南哀牢山彝族人民曾发明一种“葫芦飞雷”。其造法是,将晒干的葫芦掏尽籽实,然后把火药、铅块,铁矿渣、碎铁片等物装进去,再在葫芦的颈里塞上火草作引信。火草是当地的一种野生植物,有大叶和细叶两种。人们把叶背上的一层白色皮棉剥下来晒干,捻成线,投入木炭热灰中炮制成一种一点即燃的火草。狩猎时,先将葫芦放在网兜中,点燃火草,抡起来,甩出去。关键是掌握好火草燃烧的时间,有经验的猎人甩出去的葫芦飞雷是在最接近目标的时候爆炸,其杀伤力很大。葫芦飞雷也是一种手榴弹。
1856年,哀牢山地区以彝族雇农李文学为首的彝、汉、白、傣、苗各族人民举行联合反清大起义。1858年秋末,起义军两三千人进攻
嘉城。
嘉城位于哀牢山中断东麓。那里盛产铁、铅、铜等矿物,有官绅经营的矿场。
嘉是滇西哀牢山的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塞。防守
嘉城的清军有六七千人,他们不仅人多势众,又拥有火炮、火枪等先进武器,根本不把手持刀矛的两三千起义军放在眼里。起义军进据
嘉城西和城北外围三四十里的地方,迟迟不发动攻击,清军误以为起义军害怕他们的火枪火炮。其实,起义军是派人专门赶制葫芦飞雷,同时专门培训一批使用葫芦飞雷的战士。起义军完成战前准备工作以后,趁清军守备松懈,接近
嘉城。守城清军见起义军战士每人腰里都系着大葫芦,他们误以为彝族人爱喝酒,是酒葫芦,根本不在意。黎明前,起义军突然向西门和北门发起猛攻。一时间,葫芦飞雷满天飞,剧烈的爆炸声连成一片,震天动地,铅块、铁片、矿渣,横飞四射,清军守城的炮手、枪手被炸得头破血流,不战自乱。城里的内应迅速打开城门,起义军一拥而入,清军如落花流水,溃败而逃。起义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
嘉城。这大概是手榴弹在战争中的首次应用。
外国人使用手榴弹,始于1904年日俄战争。手榴弹无论是用于生产上,还是战争中,外国人都要比我们中国人晚很多年
2. 葫芦娃是谁创造的
上海美术电影厂
3. 葫芦丝是谁发明的
葫芦丝没有明确的发明者。
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内芦笙演进容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在中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小组,曾用这种新葫芦箫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擅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歌,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赞哈(民间歌手)在葫芦丝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唱着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
4. 葫芦丝是谁发明的
小学生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傣家的小伙子叫傣山,他有一个心上人,他们过着幸福的日子。
一次,山洪爆发了,傣山抱起一个葫芦,决定救出被困的心上人。于是傣山呼吸了一口气跳入洪水中,游到中途,碰到了鲨鱼,傣山准备逃走,可傣山没有鲨鱼的游的快,傣山就要变成鲨鱼美餐的时候,看到了一座小岛,傣山用力一游,冲上了小岛,躲过了鲨鱼。傣山上了小岛后就找他的心上人,打听到他的心上人被困在个大山里,傣山于是上了那座山,山里有条大蛇,是看他的心上人的,傣山只有杀这条蛇,他的心上人才可以救出来。
傣山想在晚上把这条大蛇杀死,晚上傣山到了蛇的巢穴,看见大蛇在睡觉,他悄悄的来到蛇的身旁,抓起蛇的七寸,蛇被打死了,原来,蛇是个大坏蛋。后来,傣山救出了他的心上人,但山洪还没有停止。“只有作出一种一个人也不知道的乐器,才能停止山洪”,傣山听到了一个声音。于是傣山和他的心上人共同制作出了一种叫葫芦笙的乐器,山洪停止了。这场面感动了神仙,神仙手一挥,顿时鲜花盛开、孔雀开屛,祝福傣山和他的心上人永远幸福。葫芦笙被傣族人世世相传。
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5. 船是谁发明的它的起源历史
舟船,是由原始的渡水浮具逐步演变而来的,具体的发明人目前尚未知道。人类的这一漫长历史过程却清楚地被记录在古文献中。《庄子•逍遥游》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
我们从以上古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以匏济水”、“始乘枰”、“变乘桴以造舟楫”,揭示的当是舟船最初发展的规律,即从“匏”到“桴”,再由“桴”到“舟”。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演变,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5)葫芦头谁发明扩展阅读:
船的起源: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发现过河困难的问题。若河浅和水流慢,人们就可以涉水渡河。但遇到河深和水流急的河流,人们就无法过河。后来,一些人发现抱着树枝或粗的树干,就可以浮渡过河。于是,人们就开始有意识地把树枝捆成一扎,做成木筏。或把粗树干挖空,使它成为独木舟就可以过河了。这就是船的雏形。
1、古代桨船
在后来,人们开始在船上装上许多船桨,以此来为船只提供动力,使其不用随波逐流,便于控制船只,使船只更安全。
2、古代远洋帆船
随着人们的科技发展和贪婪的欲望,使人们开始了远洋探险。在技术上,探险家们所使用的帆船比以前的人力多桨船先进多了。它装上了高大的桅杆,桅杆上挂着大面积的帆布,使它能尽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上的风能。这比起以前的船,速度更快,船身更大,更坚固,住在上面更舒适。它上面放置了大量的大炮,使它的攻击力更强。
3、近代轮船
随着人们步入工业时代,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英国人瓦特经过多年研究,广泛吸取前人的经验,制成了使用可靠的蒸汽机,并投入使用。那时有一位叫富尔顿的美国人,觉得用桨划船会很累,而且效率不高,于是他就想用明轮来代替船桨。用蒸汽机驱动船只。并于1870年在哈德逊河上成功地进行试航。这就是轮船的雏形。
1835年,英国人史密斯造了一艘装有螺旋桨的船模型,引起了造船专家的注意。经研究发现,螺旋桨作为船的推进器比明轮力量大。于是装明轮的轮船逐渐退出使用。但为了称呼方便,装螺旋桨的船还是叫轮船。
4、现代轮船
随着人类的发展,现代的轮船已经不再用帆来辅助船航行,而且不再使用会严重污染环境而且效率低的蒸汽机,改用了柴油发动机。这是船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现代的轮船不仅装上了高效的柴油发动机,而且还装上了雷达、声纳、无线电等先进设备,使船只远洋航行变得更加安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船
6. 电动葫芦是谁发明的
具体是谁发明的还真不好说
都是一点一点改进到现在这个模样
我们制造电动葫芦这类设备
7. 葫芦烙画是谁发明的
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比较知名的产地有山西,安徽。烙画葫芦艺术家用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
葫芦制作工艺品从明朝起即有文字记载。葫芦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清朝时兰州的“刻制葫芦”和“范制葫芦”曾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朝廷贡品。当时采取的“火烩工艺”将葫芦的木质材料与中国传统的烫画技法相结合,以烙铁代笔,运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随着艺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烙铁的娴熟运用,画面呈现出焦、黑、褐、黄、白等多种层次和国画渲染的效果,表现力非常丰富。葫芦本色就有古画的基调,在上面临募出名家的国画作品,线条流畅准确、形态栩栩如生、意幸免幽深高远。给人以耳目一新、不媚不俗的感觉。烙画艺术使葫芦由农家瓜果登上了艺术殿堂,成为一种集拙朴自然和高雅精美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8. 广济桥是谁发明的
作者不详
建立时间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
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也是潮州八景之一。
民间传说
传说之一"仙佛造桥"。即唐代韩愈来潮州后,为了沟通两岸,请他的侄孙韩湘子等八仙与潮州的广济和尚分东西斗法造桥。由于中途法力失效,致中间一段未能连接,由广济和尚用禅杖和八仙之何仙姑用莲花化作巨缆和十八只梭船连接起来,因此分别称桥名为"湘子桥"和"广济桥"。而在他们法力失效的地方就有羊变成的"乌洋山"(浮洋镇)和猪变成的"猪山"(磷溪镇)。
传说之二"王源除怪石"。王源是明宣德七年主持大规模修桥的潮州知府,并在桥上建"廿四楼台"而有"江南第一桥"之誉。由于建桥需大量石料,此时传葫芦山上出有2块怪石,使潮城经常有火灾和诉讼。于是他亲自带人上山,带头砸下2块怪石,并题下了除怪石诗(此诗及"王源除怪石处"刻于石上,"文革"时被毁)。王源此一举动,不仅破除了人们对怪石的恐惧,也解决修桥的部分石料。
传说之三"吴府公祭水"。吴府公是清代道咸年间的潮州知府吴均,某年因韩江水涨淹上城墙,潮城危急,他在东门楼上祭水,乞求水退,但水始终没退,于是他把自己的官帽、官服投于水中,表示与城共存亡。说也奇怪,此时洪水就退了。此后,人们在东门楼设了他的神像祭祀,并在湘子桥的东桥建了"民不能忘"的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