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弓箭最早何时出现是何人制造的
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中石器时代(约15000年前),人们已经学会了把石器镶嵌在木棒或骨棒上制成镶嵌工具,但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发明则是弓箭。弓箭标志着人类第一次把以往的简单工具改革成了复合工具,并且利用了弹性物质的张力。弓箭比旧式的投掷武器射程远、命中率高,而且携带方便。它首先提高了狩猎生产的效率,后来也一度是战争的重要武器之一。
至于发明者则是人类的祖先了。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制造复合工具方面出现了一个巨大飞跃,那就是弓箭的发明。
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村距今两万八千年的旧石器时代后期遗址发现了一件燧石镞头,是用很薄的长石片制成的,尖端周正,肩部两侧变窄似呈铤状。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箭头之一。其后在山西沁水县下川遗址又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石镞,此类石镞两边一般都经精细压制加工而成。石镞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又掌握了一种新颖的工具和武器,这种射程远、准确性高的武器比前一阶段的矛和投矛器以及飞石索等都前进了一大步。弓的射程一般为80~100米,最远可达400~500米,因此,弓箭发明之后,很快就成了原始人的主要武器。恩格斯给予弓箭的发明以很高的评价:“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的食物,而打猎也成了普遍的劳动之一。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因而也要同时熟悉其他许多发明……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器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古史记载的所谓“弦木为孤,剡木为矢”,“挥作弓,夷牟作矢”,也都反映了原始人类发明和使用弓箭的历史。
弓箭的出现使先民们有了“射”的概念。它的技术包括搭箭、拉弓、瞄准、撒放、收势。掌握这套技术是需要长期实践的。从峙峪出土的4000多颗完整的牙齿化石分析,有120匹野马个体和88头野驴个体。这表明人们狩猎的技巧是很高的,其中包括逐渐掌握了弓箭的技能。弓箭使打猎的范围扩大,提高了打猎的效果,从而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② 弓是哪个国家先发明的,在古代世界还未联系如何得到普及呢
细说中国古代兵器弓弩发展史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当时的原始人类使用打制过的石块、削尖的木棒等向各种猎物投击,但投掷距离毕竟有限。后来,人们发现木制棍棒被外力弯曲变形,而外力一经消失突然恢复原状会产生较大能量,于是选取有弹力的木材或竹材用坚韧的弦弯曲固定,制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弓箭类武器。对于当时以狩猎为主的原始氏族部落,弓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意义。
左小图上为锋下为铤,大图最上端为镞,中为杆,下为羽,最底下为比。
原始弓箭的产生
1963年,在山西朔县的旧石器遗址中发现了一枚石镞(zú)。其长约 28mm,加工精细,前锋锐利,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距今28 900多年。它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石镞。不过《易传·系辞》就已经记载了“弦木为弓,单木为矢”(意即弓仅是单片的木头制成,箭是削尖的木棍)的原始弓箭。由此可见,中国古老的先民懂得制造和使用弓箭的具体年代,要比能够制造这种石镞的年代早得多,至少也是距今3万年以前的事情。
其后,古人类不断改进手中的生产和战斗工具,使得弓箭紧紧跟随着人类前行的脚步而演进。当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时,箭镞由原来的打制石镞逐渐演变为精细的磨制石镞。同时为了能使石镞牢牢地固定在箭杆上,镞的后部逐渐加长成为铤,并加上了使箭飞行稳定的尾羽。
原始木制弓有2种:(1)单木弓:生活在东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人使用的原始弓箭用水曲柳木材作原料弯曲成型,缚上用鹿筋或鱼鳔制成的弦,一张弓就算制成。而生活在外兴安岭的鄂伦春人用落叶松或榆木制造弓体,鹿筋为弦,长约1.7m;箭则是削尖的桦木而已。(2)初级复合弓:游牧在额尔古纳河的鄂温克人使用过一种初级复合弓,这种弓的弓体使用韧性大的黑桦木做里层,落叶松木做表层,两层木胎之间加垫鹿或牛的筋,然后用细鳞鱼皮熬成胶把它们牢固地粘在一起;弓体制成以后,缚上鹿皮做的线。
原始弓箭有着较大的威力。例如:1966年春在江苏沛县大墩子遗址第316 号墓中,葬有一具中年男性的尸骨。其身长为1.64m,左手握有骨匕首,在左肱骨下置有石斧,可能是一位武士。在他的左股骨上有一枚折断的骨镞嵌入,深达 27mm。由此可见当时的弓箭杀伤力之强,足以穿透肌肉射进人骨。
春秋战国,一个血腥的时代。在周王朝不断衰微的同时,各大小诸侯国相互混战争霸。在这样的背景下,弓箭的制造工艺有了较大进步。
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兵器制造部门,并制定了官方标准,用于指导兵器生产,以获得更多的规格统一的精良兵器。不过,保留至今、记载有关弓箭制造标准的只有齐国的《考工记》了。该书详细描述了制造弓与箭的选材、工艺流程等。明确指出制造弓所需的六材是干、角、筋、胶、丝和漆,“六材既聚,巧者合之”,只有六材都准备好了才能合制成弓。对于六材的选用标准,书中也有较详尽的规定。如列举了选取弓干的7种原材料,并排定了它们的优劣次第:“凡取干之道七:柘(zhè)为上,檍( )次之,( )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竹为下。”认为7种树中,以柘木为制弓的最好材料,而最差的是竹材。选取角时,要注意杀牛的季节(最好是秋高气爽时宰杀的牛,这时的牛角最厚),牛的老幼强弱。选取的角应是“青白而丰末”,“角长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其理,为之牛戴牛”(三色是指角的根部白,中部青,端部丰满。而牛戴牛是指一对好牛角的价格就相当与一头牛的价格)。对于胶,要求颜色越深而且越干燥越好;筋越精细而且越长越好;漆要清澈得仿佛见底;丝要光泽鲜明。
至于将六材合制成弓,也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不同的工序需选取不同的季节,以保证弓的质量。“凡为弓,冬淅干,而春液角,夏冶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爵”,即在第一年的冬天将完全干透的弓干削制成型;春天将牛角制成大小合适的块;夏天将筋梳理成型,再经酒蒸、锤打、拧紧、手撕,使之不再收缩成为细条;到了秋天,在弓干的外侧粘贴筋丝,在弓干的内侧贴上角;冬天则把丝精细地缠绕在弓节上;到极寒的时候上漆;第三年春天被弦。这样算来古代工匠制成一张良弓,连选材在内共需要4年的时间。其间工匠所耗费的精力可以想见,而制造当时诸侯王所使用的良弓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则更多,所以当时的诸侯对良弓的珍视程度并不亚于宝剑。据史料记载,楚灵王酒醉之后将楚所藏之宝弓“大屈”送与鲁侯,酒醒之后追悔不已,不顾将背负不信之名,派遣使臣将弓索回。
弓在不上弦的时候为“C”形,上弦之后中节被拉而呈“M”形,这是双曲反弯复合弓。《考工记》中还将弓分为王弓、弧弓、夹弓、庾弓、唐弓和大弓6种。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夹弓、庾弓用于田猎,唐弓、大弓用于习射。以上各种弓还依使用者的身高分为上中下三类,上制长1.52m、中制长1.45m、下制长1.38m。而箭镞也由简单的单片型发展成了三棱型或倒钩型,以提高杀伤力。
正是弓箭制造工艺在春秋时期达到高峰,在射远兵器的制造方面才发生了一场革命——弩的诞生。据传,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琴氏“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发明了弩(春秋时期,地处南方的楚国在扩展疆土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少数民族部落发生冲突,从中受到启发,学到弩的制造方法也是自然的。况且直到解放初期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仍然使用原始的木弩而不是弓箭。所以笔者认为这个传说是有根据的)。弩发明后,不断得到改进,主要体现在弓力的不断加强和弩机的改进上。据记载,当时一张弩质量为369kg,最大射程可达800m。这样的弩单靠人两臂的力量当然是拉不开的,必须由力士以坐姿用两条腿两只手合力张弩(踏张)或利用机械的力量。
到了战国时期,攻守双方已经开始使用一种更大的弩。例如《墨子·备高临》中的“连弩之车”,所用之箭长1.9m,尾部有绳,在射出之后可以卷回再用。
对于当时以步兵和车兵为主构成的难以横向移动的大型方阵来说,弩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与威慑力,所以为当时兵家所重。如公元前260年发生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的强弓硬弩发挥了巨大作用,最终将赵国主将赵括射成“刺猬”,取得了这场夺天下之战的胜利。
唐宋元弓弩发展最高峰
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它的版图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北达西伯利亚,西接帕米尔高原,南到南洋诸岛。这自然和唐代军队的战斗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唐军以轻型步兵和骑兵为主,讲求机动性,弓弩作为主要射远兵器装备了唐朝大部分军队。据《太白阴经》所载,唐代军队一军人数为12 500人,装备弓12 500张(附弦37 500条,箭3 750 000支),弩2 500张(附弦7 500条,箭250 000支),装备比率各占100%和20%。弓和弩的装备有重叠,有的士兵既配弓又配弩。唐军装备的弓分为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4种,长弓步兵用,角弓装备骑兵,稍弓和格弓为皇朝禁军或狩猎所用。弩有臂张弩、角弓弩、木车弩、大木车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远弩7种。臂张弩和角弓弩属于轻弩,装备单兵使用,其余的都属重弩,如大木车弩,需用绞车张之,箭的尾羽是铁制成的,箭出时“声如雷吼”。另外还有一种车弩也是设在绞车上,一次能同时发射7只箭,可射七百步,所中城垒,无不摧毁。这些重弩由于过于笨重,发射速度又慢,不适于野战,所以一般只用于攻守城战斗。弓在唐时不是管制兵器,而弩绝对禁止民间持有,以防止农民起义军用其对抗朝廷。
宋朝建立以后,对城池和要塞的攻防战极度重视,而弓弩作为一种最适合守城的远距离杀伤兵器,由此在制造规模和质量上达到了最高峰。当时宋朝统治者不仅在京师设有弓弩院,而且在各地设有军器作坊,集中能工巧匠大量制造性能优良的弓弩。据《宋史》兵志记载:“弓弩院岁造角把弓等凡一千六百五十余万张,诸州岁造黄桦、黑漆弩等凡六百二十余万。”我国古代的大科学家沈括在宋神宗时被王安石推荐兼管军器监,后来写就了《梦溪笔谈》。该书介绍了当时弓弩制造的基本情况。沈括认为一张良弓应具备6个特征:第一,弓体轻巧而强劲;第二,开弓容易且弹性好;第三,长时间使用射力不减;第四,无论冬夏射力保持不变;第五,射箭时声音清脆;第六,开弓时弓体端正。关于弓的制造,他提出要选用干透的动物韧带经过胶汤浸煮和梳理,使之不再伸缩方能用于制弓;在制造弓体的时候要把弓干材向开弓相反的方向弯曲,而后再贴上牛角片和筋丝;弓结构的优化关键在于 “节”的长短要合适,这样弓才会强劲有力;制弓时胶要涂得薄,以免因胶的变化而影响弓的弹力。关于弩,沈括特别强调弩机上“望山”的作用(“望山”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因弩箭的初速高、弹道接近直线,所以可用“望山”上的刻度对准箭镞再对准目标后发射,以提高命中率。
宋代的城防工事中建有特有的弩台,高与城齐,上建有棚,突出城墙平面之外,每个弩台容弓弩手24人,将1人。不但可以射击正面之敌,而且还可以侧射在城墙平面火力死角内的敌人,大大提高了防御能力。例如1004年的宋辽澶渊之战中,宋军用床弩伏击射死了辽军主将萧达零,最终导致宋辽之间达成和议。
蒙古部落在未被成吉思汗统一以前,一直处于原始氏族部落末期到奴隶制社会的转型期,所以初期蒙古战士所佩的弓箭大部分为自制。但是随着蒙元军东征西讨,得到了大量的工匠和劳动力,弓弩的制造逐渐精良。蒙古铁骑发动的强劲旋风在征战几乎整个欧亚大陆的过程中,把中国古代的制弓术传到了世界各地,并且将从被征服地区学到的制弓术容入到中国弓箭制造中,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弓箭的工艺水平。
明朝时期,军队使用的弓除了宋时使用的4种弓以外,还有开元弓、小梢弓、西番木弓3种。见于《武备志》的弩有神臂弓、蹶张弩、腰开弩、窝弩、双飞弩等。腰开弩是将一根有勾的带子系于腰后,张弩时将勾挂于弩弦上,然后身体向后倒,腿向前蹬,利用全身的力量将弩上弦。双飞弩是一种装在简易木架上的守城弩。窝弩是将弩弦上好后,挂上绊线藏于路旁,用于预防敌军偷营劫寨。
明中期以后,由于火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和鸟铳等先进火器的传入,将弩完全排挤出了战争舞台,但是由于当时火器射击速度过慢,所以并不能完全替代弓箭。著名的戚家军中所用之弩,已经只有用来防止敌军偷营劫寨的多连装窝弩“耕戈”,但弓箭仍然是长枪手随身的武器之一。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提到,为了适应南方多雨潮湿的环境,必须改进弓箭的型制:在弓箭外部用桦树皮包裹,在节处要用线捆扎,箭镞必须采用钢制。
随着明末政治统治的黑暗和军制的败坏,由努尔哈赤率领的建州女真迅速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建州女真为游猎部落,精于骑射,弓箭是每个战士必备的主战武器。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曾被箭射穿铁盔和锁子甲围领,受伤甚重,几次昏迷,足见弓箭杀伤力之强。
到了清朝,弓箭仅有一种型制,按等级的高低分为皇帝、亲王郡王、侍卫和职官兵丁用等;按用途分为打猎行围、检阅部队以及实战用。各种弓箭只在选材装饰上有区别,所配之箭计有41种之多。弩有4种,分别是如意弩、双机弩、双机贯凫神弩和射虎弩,但是未见实际使用的记录。这些弓弩虽然受到火器的强烈冲击,却仍然随着八旗兵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但是清中后期满清八旗因承平日久而迅速腐败,骑射之古风荡然无存,加之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的旧中国大门被打开了,中国官吏发现了更先进的火器,并很快用它们装备了自己的部队,像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团练武装中根本见不到弓箭的身影了。至此,伴随着中国军事发展走过漫长历史岁月的古弓弩终于像西山落日那样,不可挽回地消失在军事革命的地平线以下。
③ 是谁发明了弓箭的时代——中石器时代
大约在来1.5万年前,人类的石器自制造技术有了较大进步。当时的人们制造出精细、规整、体积较小的石器,并被镶嵌在木棒、骨棒上,用于刮削树皮、兽皮,或被当作矛尖和鱼叉用于狩猎和捕鱼。为了与过去粗糙的打制石器相区别,考古学家把这种石器称作细石器,把使用细石器的时代称为“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考古学上通常把它划入新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是弓箭的发明。弓箭是在投掷武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复合武器,具有射猎快、射程远、可瞄准和命中率高等优点,大夫提高了狩猎效率,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生活资料,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狩猎的发展,人们开始驯养家畜,最先被驯养的是狗和绵羊。
④ 原始的弩是什么样的
在河南、河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种上面有穿孔的长方形薄骨片或蚌片,与近代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的木弩上的骨角质的扳机外貌相同,据此有人推测那就是原始的弩。
⑤ 弓箭是怎么发明的
弓箭是中石器时代后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的工具。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村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镞。由此证明,中国先民最迟在距今约2.8万年,已经开始使用弓箭。
原始人类发现树枝弯曲后再伸展时具有弹射的功能,从而发明了弓。弯曲的树枝、藤条、竹皮,在伸展时都展现出一定的弹性,是制作原始弯弓的理想材料。制作弦的最初材料是细藤条、兽筋之类有韧性的东西。箭是用各种树枝或竹枝做成的。
在弓箭出现以前,人类使用的工具是比较简单的。而弓箭是一种复合工具,它的出现,是原始社会技术显著进步的一个标志。它射程远,命中率高,携带方便,大大加强了人类适应自然、改善环境的能力。
⑥ 人类使用工具以打造石器并发明了弓箭的时代是哪个时代
据专家考证,我国大约在两万八千年前就出现了弓箭,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弓箭的国家。
⑦ 弓箭是如何发明的
弓箭是中石器时代后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的工具。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内峪村的旧石器时容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镞。由此证明,中国先民最迟在距今约28万年,已经开始使用弓箭。原始人类发现树枝弯曲后再伸展时具有弹射的功能,从而发明了弓。弯曲的树枝、藤条、竹皮,在伸展时都展现出一定的弹性,是制作原始弯弓的理想材料。制作弦的最初材料是细藤条、兽筋之类有韧性的东西。箭是用各种树枝或竹枝做成的。
⑧ 弓箭怎么被发明创造出来的
弓箭,是我国古人常用的一种工具和兵器。弓箭的最早发明者在我国,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发明者究竟是谁,是什么时候制造出弓箭来的,古书上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伏羲创造出的弓箭,也有的说弓箭是黄帝发明的,还有的古书说是后羿发明了弓箭等。
其实,据考古学家考证,这些说法都不准确,因为从挖掘出的文物来看,科学家们认为,弓箭问世的时间,比这些传说中的人物还要早得多,在我国可以追溯至两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
从各种古籍和出土的文物上可以看出,人类发明的最早的弓箭样子很简陋,是用一根树枝或者一根竹子,把它弯起来就是弓箭的弓体,用植物的藤或者动物的筋做弦。
这种最原始的半月形的弓箭,由于弓体已经弯曲到了很大的程度,所以发射出来的力量很小。
后来,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把弓体改为“弓”形,使弓箭的中间部分凹进去,不上弦时弓体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这样就可以储备更多更大的势能,增大弓箭的杀伤力。
科学家们从金文、甲骨文的“弓”字来源于返曲弓的形状推测,可见它的发明和使用比它的文字出现还要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学家们在山西省的旧石器时代后期的遗址里发现了那时打制的石箭头,可以想象我国制造弓箭的历史有多么久远!
至东周时期,我国的弓箭制造有了很大的提高。很长的时间之内,弓箭都是兵家、猎户手中的重要武器。
弓箭在使用时需要一手持弓箭,一手拉弦,因此影响了射箭的准确度。
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我国古代人借鉴用于杀死猎物的原始弓形夹子,产生了制造弩的最初想法,即在弓臂上安上定向装置和机械发射体系,命中率和发射力大大提高。就这样,比弓的性能更加优越的弩诞生了。
由此看来,弩就是装有臂的弓。它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常规武器,显然是由弓演化发展而来。
弓箭的使用在我国至少已有两三万年的历史,弩作为我国军队的常规武器则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保存下来的有关弩的详细描述看,最早的弩是一种青铜手枪式,其顶部的设计属于周朝早期。
⑨ 求弓箭的发明者以及流传
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国之前,广袤的齐地上繁衍生息着一个强大的部族——东夷,它与炎黄以及后来的苗蛮等部族一起,共同构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主干。由于东夷人长期从事渔猎,再加上齐地物产丰美,经常受到外来部族的侵略,东夷人的反侵略战争频繁,所以东夷很早就是一个军事经验丰富、能征惯战的部族,东夷人也素有尚武之俗,以勇敢、智慧而著称。具体的说,在军事上,东夷人有三大亮点。
1, 东夷人最早发明了弓箭
“弩生于弓,弓生于弹……”,据专家考证,我国大约在两万八千年前就出现了弓箭,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弓箭的国家。新石器时代的渔猎部族,在长期打猎的过程中,逐渐改进猎具。他们先是徒手与野兽搏斗,后来学会抛掷石子、土块打击,再后来利用树枝的弹性,发明了弹弓,最后发明了弓。而箭则可能起源于标枪,祖先们后来将其缩小为箭,和弓合用,成为一套。
传说东夷人最早发明了弓箭,这从“夷”字由“大”和“弓”组成,就可窥见一般。《说文》谓:“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说文通训定声》云:“夷,东方之人也。东方夷人好战好猎,故字从大持弓会意,大人也。” 21-1古弓
至于具体的弓箭发明者,有史料可查的主要有三位:盘、张挥、后羿。毫无疑问,这三人均是东夷人。《山海经·海内经》说:“少皞生盘,盘是始为弓矢。” 少皞曾经是东夷部族的首领,其子盘当然是东夷人;《世本》记载 “挥作弓,牟夷作矢”, 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 “张氏出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传说挥是黄帝的孙子,少皞的第五个儿子,与颛顼是堂兄弟,和前面所说的盘可能是兄弟,甚至可能是一个人。他受天上弧星启发,发明了弓箭,被颛顼封为弓正(监管制造弓箭),世掌其职,赐姓张(“张”的古文象一人持弓欲射),成为今天张姓的始祖。 至于牟夷,则是东夷部族的分支;后羿,更是标准的东夷人。
2,最早的战神——兵主蚩尤
中国最早的战神蚩尤,为炎帝后裔,姜姓,是东夷某个时期八十一个部族(九夷或九黎)的大酋长。传说他生于羊水(有学者认为就是今天潍坊的弥河),活动于今天鲁西、豫东一带,是中国第一个制造金属兵器的人,曾用青铜创造了五种新式兵器。《世本·作篇》载:“造冶者,蚩尤也。” 宋罗泌《路史·后纪四》注引《世本》曰:“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
据《龙鱼河图》记载: “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驾,威震天下。”说蚩尤曾凭借东夷部族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优良的兵器,率领铜头铁额的子弟(铜头铁额可能是重型铠甲)横征天下,一举兼并九个国家,再举兼并十二个国家,强盛一时,威振天下。后来,蚩尤作兵伐黄帝,与其大战于阪泉、涿鹿之野(有学者考证,涿鹿非在今天河北,而是“邾娄”,今济宁邹县一带),并邀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以助战,后被黄帝擒杀,身葬异处。《路史》引《启筮》云:“黄帝杀蚩尤于青丘”。“青丘”在临淄、青州以北,今桓台、高青、广饶一带。
另外,关于蚩尤的命运,还有一种传说,比被杀的传说出现要晚,迟至汉代才流行开来。据《管子·五行》、《管子·地数》载,黄帝制伏蚩尤后,没杀他,而是根据他“明于天道” 即擅长天文观测的特长,特将其列于六相之首,任“当时”之官,掌管时序节令,还曾派他主管兵器制造,利用齐地丰富的铜资源冶炼兵器。据《龙鱼河图》记载,黄帝曾派蚩尤主兵,以制八方。后来蚩尤死去,天下又乱起来,黄帝还将蚩尤的画像送到各地加以威慑,于是八方又臣服于黄帝。
蚩尤的东夷部族被黄帝被打散后,一部分留在当地,逐渐与黄帝族融合,成为今天汉族邹、屠、蚩、黎、阚等姓一部分人的祖先,更多的则西迁又折而往南,在湖北即荆楚地带成为三苗,后来又从荆楚地区西迁南进,分散在西南边疆云南、贵州、四川的山区,成为今天苗族同胞的先祖。东南亚甚至日本、南韩等国,都有蚩尤东夷部族的后裔。最近据专家考证,举世瞩目的四川三星堆青铜文明,为南迁的蚩尤东夷部族所创造。
蚩尤虽然被黄帝打败,但其勇猛果敢的战神风范,受到齐地人世代尊崇。齐地有八神主之祀,第三神主就是“兵主”,祀蚩尤,祭祀地点“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今汶上、阳谷、巨野、郓城都有蚩尤冢。据魏人王象等撰写的《皇览》记载:“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蚩尤旗”,即一种彗星,军事有关,是大战的预兆。《史记·天官书》中记载:“蚩尤之旗,类彗而后曲,象旗。见则王者征伐四方。”后来刘邦起兵,既祠黄帝,又祭蚩尤。汉代都城长安、洛阳都立有蚩尤祠,东汉名将马严拜将军长史时,皇帝曾命令他“过武库,祭蚩尤”,可见当时出兵要祭兵主蚩尤。这种作法,一直沿袭到唐代。
3,弓、箭、弩的发明者、最著名的神箭手——后羿
后羿,又称夷羿,妘姓。在辉煌的东夷史前时代,曾出现过两个后羿。一个是尧帝时期箭射九日、传说中嫦娥之夫的后羿;一个是夏朝初年反抗暴政,一度夺取中央政权的东夷部族首领后羿。两者均是天下第一神箭手,前者似为后者先祖。
尧帝时期的神箭手后羿,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发明弓、箭、弩;《韩非子·说林》中有“羿执鞅持杆操弓关机”的记载,其中的“杆”和“关机”都是弩上构件的名称,杆是弩臂,关机是发矢的弩机,这足以说明东夷人不但是世界上弓箭的首创者,而且在尧帝时期已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弩。公元10世纪,古俄罗斯才出现弩,西欧则在11世纪末才出现弩。二是除害、射日;《山海经•海内经》、《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后羿先是为民除害,射死了害人妖孽凿齿、九婴、大风、猰貐、修蛇、封豨等,后来又曾射落九个太阳,缓解了当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的旱灾。据考证,凿齿、九婴等动物以及太阳都是一些东夷部族的图腾,后羿除害、射日的传说,可能隐喻了尧帝时,后羿以善射威服东夷各部落,成为部落联盟总首领的兼并战争。三是妻子嫦娥奔月。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后羿曾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西王母念其救众多生灵,赐给了他很多灵丹妙药,少服可长生不老,多服能升天成仙。这天,后羿外出打猎,他的妻子嫦娥(帝喾的女儿,也称姮娥)偷吃了灵药,结果升天而去,飞向了月宫。笔者认为,此传说似乎隐喻了尧帝时期东夷部族在与西方部族融合过程中,内部发生分裂,一部分停留原地,一部分向西迁移的史实。
夏朝初年的神箭手后羿,是东夷有穷氏部落首领。启建立夏朝后,为政暴虐,荒淫无度,残酷的掠夺、压榨东夷人,引起了东夷各部落的强烈不满。东夷有扈氏揭竿而起,率先反抗夏启的统治,因敌强我弱,有扈氏被打败、灭族,俘虏被罚做牧奴。其他东夷部族对此十分愤恨,夏朝与东夷的关系由此也极度恶化,结下了血海深仇。夏启的儿子太康即位后,也跟其父一样,耽于田猎,荒废朝政,十分昏庸。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一百天还没有回都。后羿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带领东夷各部族向夏王朝复仇,挥师西进,奇袭洛水,一举控制了夏朝的王都。等太康打猎回归至洛水边,看到北岸皆是东夷人的军队,只好落荒而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事件。后羿夺取了太康的权力后,因为夏的势力还很强大,所以没有贸然称王,而是立了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后来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赶走,夺了夏朝的王位。由于自己箭术高超,富有韬略,后羿不免有些骄傲自负。他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东夷伯明氏后寒之子寒浞(音zhuó)(寒国在潍坊市寒亭区),也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夺了王位,还霸占了他的妻子,生了两个儿子:浇、豷。寒浞杀了后羿后,又把被后羿撵走的相杀死。相的妻子后缗正怀着孕,逃到了娘家——东夷有仍氏部落(今济宁),生下了儿子少康。少康长大后,先是在有仍氏担任牧正,管理牲畜;寒浞父子攻打有任时,又逃到了东夷有虞氏那里做了庖正(厨师长)。后来,与夏朝遗臣靡联合东夷有鬲氏(今德州)、斟灌国(今潍坊市潍城区西南)、斟寻国(寿光市)遗族,反攻寒浞,终于把王位夺了回来,史称 “少康中兴”。少康中兴之后,东夷部族和夏朝之间的斗争远没有结束。后来少康的儿子帝杼(音shù)即位,为了与东夷弓箭手作战,发明了避箭的护身衣——“甲”,才在军事上胜了东夷人一筹,使夏的势力扩展到今潍坊以东的东夷地区。
综上所述,东夷人的军事谋略、军事技能、军事装备是上古时期最为著名的。这种尚武之风,在姜太公封齐建国以后,因“因俗简礼”而保留继承下来,成为齐国争霸称雄的重要因素。可以说,东夷尚武传统为齐国兵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齐地也是中华武术(特别是山东武术)、中国射箭运动的源头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