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都江堰的由来
一、都江堰的建造背景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二、都江堰名称的由来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1)都江堰创造人扩展阅读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两千年前,李冰父子面对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火攻玉垒化为离堆。鱼嘴堤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引水,将逢雨必涝的西蜀平原,化作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一千八百多年前,道教创始人张陵看中了青城山的碧绿清幽,决定在此修炼道法。青城山的香火愈来愈盛,但道家修建的观宇与亭阁始终深藏于密林之间,与四周的山林岩泉融为一体。
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离堆锁峡、金堤夕照、雄关古道、玉垒仙都、寒潭伏龙、笮桥飞虹、玉女仙姿、岷山晓雪、宝瓶春晓等自然景观,与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城隍庙等古代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山、水、城、林、堰、桥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光,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天人合一的千古奇观。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生态性、特色性。
❷ 修建都江堰的时间 人物和作用
都江堰:战国后期,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的岷江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的特点是: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都江堰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❸ 都江堰是历史上哪个人物修建的
李春
❹ 都江堰出现过哪些著名人物
花蕊夫人,后蜀皇帝孟昶的贵妃,五代十国时期女诗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姓徐,一说姓费。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
李冰(约公元前302年~235年)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
很出名就这两个吧,其它的名人就不太了解了。
❺ 都江堰创造人是谁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❻ 都江堰是什么朝代修建的,什么时期修建人是谁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是闻名世界的古代水利工程,世界文化遗产,它是在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
都江堰的历史意义
都江堰建成之后,被历代沿用数千年,已成为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它永久解决了岷江水患问题,成为成都平原十几个县的生产生活用水源头,灌溉面积达300多万亩。成都平原能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李冰和他的都江堰,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冰和都江堰,已成为世界水利发展史上不朽的丰碑。
❼ 都江堰是哪朝代谁人设计修建的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
都江堰风景(2张)
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❽ 修建都江堰的相关人物
李冰 修建都江堰
李冰是一个水神一般的人物,传说他在岷江曾制服了一条兴风作浪的孽龙。他懂水,合治水,许许多多水患在他的手上乖乖地变成了水利。他治导过洛水,疏浚过沫水,开凿过盐井……而他在岷江上修筑的雄伟壮丽的都江堰,创造了世界少有中国罕见的奇迹。都江堰是李冰不死的凿凿见证,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巍巍丰碑。
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家。他和他的儿子李二郎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于岷江流域承办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他和儿子二郎在都安县(今四川灌县西北)率领劳动人民修筑的都江堰最为著名。
战国时期,秦国向西南发展,吞并了蜀国,设置了蜀郡。在秦灭蜀国60多年后,即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守。蜀郡地处于平原,岷江穿流其中,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但那时岷江水患非常严重,每年夏秋季节,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房屋,造成千里荒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景况。李冰任蜀郡守后,决心改变这种情形,率领人民兴修水利,以解除灾害,开发蜀郡。
为了彻底治理水患.李冰和儿子二郎,又邀请了有治水经验的入.跋山涉水,对岷江沿岸地形和水情进行详细地调查和勘测、原来岷江发源于终年积雪的岷山上,从川北高山急流而下,水势湍急,挟带有大量泥沙。它一流到灌县,进入地势和缓的成都平原,水势变慢,从上游携带的泥沙,便沉淤河底,壅高河床,容易造成水灾。而灌县西南又有一座玉垒山,挡住了岷江,使江水不能东去。每年涨水时,西岸发生水灾,东岸则因水流不过去而往往出现干旱现象。战国初年原蜀国相开明曾率领人民开凿过玉垒山,但由于工程较小,江东干旱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此时李冰根据当地人民的意见,又经过实地勘察,决定开凿玉垒山,得到分洪减灾,引水灌溉的目的。
治理岷江的工程开始后,李冰和上万民工一起开山凿石、为了能早日凿穿玉星垒山,李冰听取群众的建议,先在岩石上开槽,然后在槽里填满柴草,点火燃烧使岩石爆裂,开凿起来就省事多了,因而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最终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20米宽的口子,取名“宝瓶口”,从玉垒山分离出来的石堆叫作“离堆”。
但是,由于宝瓶口地势高,进入其中的水量不大,洪水季节仍然发生水灾。为此,李氏父子和当地人民反复察看地形,最后决定在离玉垒山稍远的江心修筑一道分水堰,把岷江水分成两股,使其中一股进入宝瓶口。可是,江流水急,筑起的石堰屡被洪水冲垮,李冰便组织民工用竹子编成笼,装满鹅卵石沉人江底,获得成功。
筑成的分水堰上尖下宽,象个金字塔,又名金刚堤(分内外金刚堤)。延伸于岷江中心的堰头,远望好象一个大鱼嘴,所以又称“分水鱼嘴”或“都江鱼嘴”。“分水鱼嘴”是都江堰工程最重要的部分,它把眠江水一分为二,隔成“内江”和“外江”,东边的一条叫“内江”,西边的一条叫“外江”,外江即岷江原来的河道。分水堰,因为位于都安县境,取名为“都安堰”。宋、元之后改称”都江堰”。都江堰的建成,对岷江水害起了根治性的作用。到了洪水季节,便通过内江分流,减轻外江的负担,免除外江流域的水患。同时,他们又定出了分水的比例:春季江水小,内江下游的农田正需大量水来灌溉,将岷江水的六成引入内江,四成流人外江;夏季江水大,又将眠江水的四成引入内江,六成引入外江。从此岷江流域很少再发生洪水泛滥之灾,也保证了灌溉区的用水。
为了加强都江堰的分洪减灾功能,又在鱼嘴的南端和离堆之间修建了溢洪工程飞沙堰。飞沙堰长约200米,是用大竹笼装鹅卵石筑成的一个较低的滚水坝。夏季水大时,内江的水便可以从滚水坝上翻过去,溢入外江,以使内江水量适当,保证灌溉区的安全。而且,飞沙堰能排除沙石,由于滚水坝较低,加上水流的冲击,不仅能将小石头带到外江,在水大的时候,很大的石块也能从堰上滚走。这说明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能够掌握和运用水流旋涡作用的原理了。
为了保证整个灌溉分流,以及都江堰的长久效益,李冰父子制定了都江堰的岁修原则和制度。岁修原则是“深掏滩,低作堰”,“深掏滩”是指掏挖淤积江底的泥沙,保持河床的适当深度.使江水畅通无阻。为了指示掏滩的深度,李冰又命人作石犀五头,埋在内江,作为掏滩的标准,即:掏滩时要掏挖到被泥沙淤没的石犀,才够深度的标准;“低作堰”是指不要把飞沙堰修得太高,太高了,向外溢洪不畅,会掩没内江下游的灌溉区。此外,还规定每年霜降时节,用杩扎先在外江截流,让江水全部流入内江,掏挖外江河槽。第二年立春时节,再以同样的方法掏挖内江,以及飞沙堰等工程的修整。这些工程的整修,都要在清明节前完成,以待汛期的来临。
都江堰修成后,广阔的成都平原“旱则引水滋润,雨则杜塞水门”,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据《水经注》卷三三引《风俗通》载:“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万顷”,就是100万亩(当时一亩合今五分二厘)。以后,纵横交错的灌溉网不断扩大,支流和渠道有520多条,灌溉了内江和外江流域的13个县,灌溉面积达300万亩。解放前,都江堰工程遭到破坏,河床淤塞,堤岸经常决口,灌溉面积缩减到90万亩。解放后,对都江堰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增添了新的灌溉渠道,灌区27个县(市),灌溉面积极扩大到800万亩。辽阔的成都平原成为高产稳产的农业区,创造了都江堰自兴建以来最好的效益。
除修建都江堰外,李冰还有“辟沫水之害”的功绩。所谓“辟沫水之害”,就是治理沫水,沫水即大渡河。大渡河发源于蒙山,潜流地下,到了下游由于受山崖的阻碍.水流湍急,尤其是南安(今四川乐山)入岷江处,“水脉漂疾,破塞舟船,历代患之。”李冰征发民工开山凿岩,疏浚河道,方便了航运,也使水害变为水利。李冰还治导了什邡等县的洛水和邓崃等县的汶井江、主持开凿了广都盐井,建筑桥梁等,并从岷山上伐梓,柏,竹,顺江漂流,省力而又方便民用。李冰任职期间,可以说为发展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开发蜀郡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李冰去世之后,蜀郡人民非常怀念他,在都江堰内江东岸修建了二王庙,以纪念有功于人民的李氏父子。
❾ 修建都江堰的时间人物和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