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贝多芬的艺术创造

贝多芬的艺术创造

发布时间:2021-07-21 13:16:09

Ⅰ 贝多芬在哪个国家,创造过哪些著名乐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

Ⅱ 贝多芬一生创作多少首曲子

作品: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
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
降E大调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告别》
E大调第二小提琴浪漫曲
《哀格蒙特》序曲
歌剧《费德里奥》
G大调小步舞曲
献给爱丽丝
土耳其送行曲
B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庄严的乐章
春之声圆舞曲
c小调小步舞曲
G大调小夜曲
悲怆奏鸣曲
皇帝圆舞曲
第二号钢琴奏鸣曲
活泼的乐章
给爱丽丝
两小无猜
快乐颂
兰色多瑙河圆舞曲
罗曼史
梦幻曲
命运交响乐
命运交响曲
随想曲
四季
田园交响曲
天鹅湖-月光下的湖
月光奏鸣曲
小步舞曲
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著名的《第九交响曲》等至今被全世界的人们广为传唱。
贝多芬的一生是光辉奋斗的一生。他的作品歌颂了生命的美好和他对人类的爱,充满奋斗向上的精神。“通过斗争,达到胜利”这8个字可以说是贝多芬创作思想的概括。
贝多芬在作曲技术上有许多创新。他扩充了奏鸣曲式结构,加强了它的表现力。他的主题、过渡、副主题都连接得很紧凑,如一气呵成。转调也更自由,打破了过去各乐章之间以及主题与副主题之间的调性关系的陈规,使调性色彩更丰富,适于表现更绚丽壮观的内容。
贝多芬的主要音乐作品有:
《月光奏鸣曲》
《庄严弥撒曲》
《第五交响曲》
《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
《第五钢琴协奏曲》
《第九交响曲》

Ⅲ 为什么说贝多芬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

贝多芬是抄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袭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另一方面,他对社会的责任感及由此产生的崇高理想。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具有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其浪漫的气质与哲学家般的思辨头脑使他的音乐成为最富有哲学性质的艺术。

Ⅳ 贝多芬发明了什么

贝多芬是音乐家,什么也没发明
贝多芬简介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国境不远的小城市--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四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贝多芬的其它管弦乐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首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两首小提琴与乐队浪谩曲等。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于同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贝多芬的音乐反映当时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所以它的音乐总是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直到现在仍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响曲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极其独特的地位。这些交响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响叙事诗--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虽然没有故事情节借以联系起来,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动和思想的各个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问题,例如:英雄和他的斗争、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内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响曲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Ⅳ 贝多芬发明了什么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杰出的德国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1] 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2]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二浪漫曲。
他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并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月光》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上(题目为《月光曲》)。
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极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1813-1817年贝多芬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8一1827年贝多芬在耳朵失聪、健康情况恶化,五十六岁的贝多芬听觉已完全丧失。[3]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外文名 Ludwig van Beethoven 国 籍德国 民 族日耳曼民族 出生地波恩 出生日期1770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1827年3月26日 职 业 作曲家、钢琴家 毕业院校波恩大学 信 仰基督新教[4] 主要成就 集古典主义音乐大成,开创浪漫主义音乐先河
曾在宫廷乐队里担任风琴师,年仅11岁
担任古钢琴师[5]
将声乐融入交响曲,扩大交响曲规模
以谐谑曲替代小步舞曲成为交响曲第三乐章 代表作品 《月光》、《田园》、《悲怆》、《命运》、《英雄》、《合唱》、《热情》、《黎明》等 音乐特点 浪漫而古典,情趣而激昂 老 师海顿、莫扎特 身高/体重 1.57米/50公斤 其 他 20多岁耳聋
目录
1 个人经历
▪ 童年经历
▪ 求学经历
▪ 痛苦经历
▪ 晚年时期
2 音乐作品
▪ 交响曲、钢琴协奏曲等
▪ 室内乐
▪ 变奏曲
▪ 奏鸣曲、变奏曲
3 创作风格
4 后世影响
5 人物评价
6 相关新闻
个人经历编辑
童年经历
1
故居
故居
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贫穷家庭。
路德维希
路德维希 (5张)
父亲是当地碌碌无为的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名倍受生活折磨的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在父亲的严格训练下,贝多芬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但贝多芬常常遭到父亲的打骂。
贝多芬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在5岁时患上中耳炎;8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贝多芬在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当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时贝多芬的“音乐仆役”生涯开始了。13岁的贝多芬参加宫廷乐队担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2]
求学经历
1781年贝多芬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学习钢琴和作曲,贝多芬还跟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在新老师的指导下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1787年到维也纳后,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刚开始的时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让他演奏音乐,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
贝多芬也跟随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列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达到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贝多芬在此期间创作《F小调前奏曲》、两首前奏曲等。[2]
痛苦经历
贝多芬三
贝多芬生前用的最后一架钢琴
贝多芬生前用的最后一架钢琴
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他对生活的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他在痛苦中仍然顽强地创作《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状态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
1813-1817年贝多芬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8一1827年贝多芬在耳朵失聪、健康情况恶化,[6] 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2]
晚年时期
墓地
墓地
五十六岁的贝多芬听觉完全丧失,依然坚持音乐创作。晚年的贝多芬创作最后几首弦乐四重奏。
1826年贝多芬因患上重病未能完成。
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
下葬的那天,所有学校停课以示哀悼,两万人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他的墓碑上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2]
音乐作品编辑
交响曲、钢琴协奏曲等
交响曲 第一交响曲(C大调 Op.21) 1796
第二交响曲(D大调 Op.36) 1802
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 Op.55 “英雄”) 1804
第四交响曲(降B大调 Op.60) 1806
第五交响曲(c小调 Op.67 “命运”) 1808
第六交响曲(F大调 Op.68 “田园”) 1808
第七交响曲(A大调 Op.92) 1811
第八交响曲(F大调 Op.93) 1812
第九交响曲(d小调 Op.125 “合唱”) 1824
第十交响曲(未完成)
战争交响曲(D大调) 1813
钢琴协奏曲 第一钢琴协奏曲(C大调) 1796
第二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 1795
第三钢琴协奏曲(c小调) 1800
第四钢琴协奏曲(G大调) 1806
第五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 1809
第六钢琴协奏曲(D大调) 1807
钢琴协奏曲(E大调)
1784

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奏 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奏(C大调) 1804
小提琴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 1806
歌剧 费黛里奥 1805
室内乐
作品名
作品编号
创作时间
调式

管乐八重奏
Wind Octet Op.103
1792
g小调
管乐七重奏
Wind Septe t Op.20
1796-1800
降E大调
管乐六重奏
Wind Sextet Op.71
1796-1797
降E大调
管乐六重奏
Wind Sextet Op.81b
1794-1795
降E大调
管乐五重奏
Wind Quintet Op.16
1796-1797

弦乐五重奏(3首)
String Quintets Op.4Op.29Op.104
1800-1801
C大调
第一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8No.1
1799.6
F大调
第二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8No.2
1800
G大调
第三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8No.3
1800
D大调
第四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8No.4
1800
c小调
第五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8No.5
1800
A大调
第六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8No.6
1800
降B大调
第七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59No.1
1806
F大调
第八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59No.2
1806
e小调
第九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59No.3
1806
C大调
第十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74
1809
降E大调
第十一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95
1810
f小调
第十二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27
1823
降E大调
第十三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30
1825
降B大调
第十四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31
1826
升c小调
第十五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32
1824-1825
a小调
第十六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35
1826.10
F大调
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in F Hess 34
1801-1802

钢琴四重奏
Piano Quartet WoO.36
1785

第一弦乐三重奏
String Trio Op.3
1796
降E大调
第二弦乐三重奏
String Trio Op.8
1796-1797
D大调
第三弦乐三重奏
String Trio Op.9No.1
1796-1798
G大调
第四弦乐三重奏
String Trio Op.9No.2
1796-1798
D大调
第五弦乐三重奏
String Trio Op.9No.3
1796-1798
c小调
第一钢琴三重奏
Piano Trio Op.1No.1
1792
降E大调
第二钢琴三重奏
Piano Trio Op.1No.2
1793-1794
G大调
第三钢琴三重奏
Piano Trio Op.1No.3
1793-1794
c小调
第四钢琴三重奏
Piano Trio Op.11
1798
降B大调
第五钢琴三重奏
Piano Trio Op.70No.1
1808
D大调
第六钢琴三重奏
Piano Trio Op.70No.2
1808
降E大调
第七钢琴三重奏(大公)
Piano Trio Op.97
1811
降B大调
第八钢琴三重奏
Piano Trio WoD.39
不详
降B大调
第九钢琴三重奏
Piano Trio WoD.38
1790-1791
降E大调
第十钢琴三重奏
Piano Trio in E flat Op.44
1792
降E大调
第十一钢琴三重奏
Piano Trio in G Op.121a
1803
g小调
第十二钢琴三重奏
Piano Trio in E flat Op.38
1802-1803
降E大调
钢琴三重奏
Piano Trio No.D
不详
D大调
木管五重奏
Woodwind Trio in C Op.87
1794
C大调
三重奏
Trio in G WoD.37
1790
G大调
二重奏
String o in E flat WoD.32
1795-1798
降E大调
长笛二重奏
Flute o in G WoD.26
1792
G大调
木管二重奏
3Woodwind os WoD.27
1792
C大调
变奏曲
作品名
作品编号
创作时间
调式

6首
6 Tema Con Variazioni Op.105
1817-1818
A大调
奏鸣曲、变奏曲
作品名
作品编号
创作时间
调式

圆号奏鸣曲
Horn Sonata in F Op.17
1800
F大调
第一大提琴奏鸣曲
Cello Sonata Op.5No.1
1796-1797
F大调
第二大提琴奏鸣曲
Cello Sonata Op.5No.2
1798
g小调
第三大提琴奏鸣曲
Cello Sonata Op.69
1808
A大调
第四大提琴奏鸣曲
Cello Sonata Op.102No.1
1815
G大调
第五大提琴奏鸣曲
Cello Sonata Op.102No.2
1815
D大调
为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变奏曲
Variationens for Cello and Piano
1796
G大调
根据《马卡布的犹大》主题的变奏曲
12 Variationen uber das Thema“See the Conquering hero”aus“Judas Maccabeus”Von G. F. Handel WoD.45
1796
G大调
根据《魔笛》主题的变奏曲7段
7 Variationen uber das Thema“Bei Mannern,Selche Liebe Fuhln”aus der Oper“Zauberflote”Von W.A.Mozart WoD.46
1801
降E大调
根据《魔笛》主题的变奏曲12段
12Variationen uber das Thema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aus der Oper“Zauberflote” Von W.A.MozartOp.66
1796
F大调
第一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Op.12No.1
1795
D大调
第二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Op.12No.2
1795
A大调
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Op.12No.3
1795
降E大调
第四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Op.23
1800
a小调
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
Violin Sonata Op.24
1800
F大调
第六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Op.30No.1
1802
A大调
第七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Op.30No.2
1798
c小调
第八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Op.30No.3
1798
G大调
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莱采)
Violin Sonata Op.47
1803
A大调
第十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Op.96
1811-1812
G大调
第一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2No.1
1795
f小调
第二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2No.2
1795
A大调
第三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2No.3
1795
C大调
第四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7
1796-1797
E大调
第五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10No.1
1796-1798
c小调
第六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10No.2
1798
F大调
第七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10No.3
1798
D大调
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Piano Sonata Op.13
1798-1799
c小调
第九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14No.1
1798-1799
E大调
第十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14No.2
1799
G大调
第十一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22
1800
降B大调
第十二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26
1800-1801
降A大调
第十三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27No.1
1800-1801
降E大调
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
Piano Sonata Op.27No.2
1801
升c小调
第十五钢琴奏鸣曲(田园)
Piano Sonata Op.28
1801
D大调
第十六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31No.1
1801-1802
G大调
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Piano Sonata Op.31No.2
1802
d小调
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狩猎)
Piano Sonata Op.31No.3
1802
降E大调
第十九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49No.1
1792
G大调
第二十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49 No.2
1792
G大调
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黎明)
Piano Sonata Op.53
1803-1804
C大调
第二十二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54
1804
F大调
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
Piano Sonata Op.57
1804-1806
f小调
第二十四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78
1809
升F大调
第二十五钢琴奏鸣曲(杜鹃)
Piano Sonata Op.79
1809
G大调
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告别)
Piano Sonata Op.81a
1809
降E大调
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90
1814
e小调
第二十八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101
1815-1816
A大调
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锤子键)
Piano Sonata Op.106
1818-1819
降B大调
第三十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109
1818
E大调
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110
1821
降A大调
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111
1819-1822
c小调
为选帝候而作的奏鸣曲
Kurfursten Sonates WoD.47
1782-1783
降E大调[7]

Ⅵ 简述贝多芬的代表作品与艺术成就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挥家。
一、艺术成就: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抒情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华文世界,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二、代表作品:

1792-1803中有“悲怆”、“月光”、“暴风雨”、第一、二交响曲,6首弦乐四重奏。“第三交响曲”标志他“英雄音乐风格的形成”。“第三交响曲”至“第八交响曲”、“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至“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6首“钢琴奏鸣曲”、“克罗采和春天”小提琴奏鸣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拉组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

晚年:五首钢琴奏鸣曲:(Op.101、106、109、110、111)、《迪亚贝利变奏曲》、《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乐》,6首弦乐四重奏(Op.127、130、131、132、133、135)

Ⅶ 贝多芬的创作分为哪几个时期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封面,“致波拿巴将军”的字迹被涂掉音乐史上通常将贝多芬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

从1792年他到维也纳至1802年(不含他在波恩创作的早期作品),是贝多芬确立自己风格的时期,主要包括10首钢琴奏鸣曲、6首弦乐四重奏、2部交响曲、2部钢琴协奏曲,《普罗米修士》话剧配乐等。

贝多芬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带有当时时尚的古典主义风格的痕迹,反映了海顿、莫扎特对他的影响,但也已显露出他与之不同的特点和独立性。例如《c小调奏鸣曲》(作品10之一,1798)、《c小调“悲怆”》(作品13,1798)、《升C小调“月光”》(作品27之二,1798)、《d小调“暴风雨”》(作品25,1802)等,均有一种独特的郁闷、愤怒和抗争的性格。在形式上,许多奏鸣曲(如作品2的三首)采用了4个乐章而非古典奏鸣曲典型的3个乐章,有的已用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乐章。

贝多芬早期的室内乐创作,如6首弦乐四重奏(作品18)、3首钢琴三重奏(作品1)、3首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2)、2首大提琴奏鸣曲(作品5)、弦乐木管七重奏(作品20),均受海顿影响颇深。但有些作品也已显示了他自己的个性。例如作品18第一首F大调(1799)的第一乐章开始的主题和节奏都很有个性,它们在全乐章均起了主导作用。这套四重奏作品在句法上频繁的、出人意料的转换(如第五首A大调弦乐四重奏)、非常规的转调,甚至结构上的特殊设计也都很特别。

这时期的交响曲中,《第一交响曲》是他全部交响曲中最具古典风格的一部,它的四个乐章在形式上可称古典交响曲的教材和范例。即使如此,贝多芬在细节的处理上仍有其特点。比如用谐谑曲取代小步舞曲,力度上常常运用在渐强之后紧接弱奏(<p)的做法,有时柔板乐章的引子的调性从附属和弦开始等等。这首交响曲的四个乐章中,都贯穿了一种高昂的音调,体现了革命时代对作曲家热情的感染。

成熟期

自1803年《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创作至1815年左右。此间,贝多芬写了第三至第八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弦乐四重奏“拉苏莫夫斯基”(作品59)、作品74、95等。作品90之前的钢琴奏鸣曲(含作品53“黎明”、作品57“热情”)、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戏剧配乐《爱格蒙特》、《C大调弥撒曲》、钢琴合唱幻想曲(作品80)等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作者对革命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他的哲学思想。

交响曲是他创作的重要领域,而贝多芬创作的成熟作品是以《第三交响曲“英雄”》为标志的。1803年,他写了这部交响曲,定名为“波拿巴交响曲”,在封面上写了“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赞扬”。他把拿破仑看作革命的象征,在作品中倾注了他对革命的全部热情。乐曲完成后,1804年拿破仑称帝,贝多芬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愤怒,认为拿破仑玷污了神圣的事业,背叛了人民。他说:“原来,他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要践踏人类的一切权力,来实现自己的野心,他要高踞于一切人之主上而变成一个暴君了!”于是,他把交响曲的标题改为“英雄”。这首作品抒发了贝多芬对共和理想以及人民群众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热情颂扬。作品情感的深度、主题材料的新颖、和声的大胆等等都是他早期作品所不能比拟的。第一乐章的结构是一个扩充了的奏鸣曲式,其中的主题已不再是海顿交响乐或莫扎特五重奏意义上的主题,而是一些可以加以发展、展开的乐思。它们也不再是一首旋律,而是一个含有多种因素的主题群体。第一主题由大提琴和中提琴组合的旋律和节奏动机,贝多芬由此建构了呈示部,第二主题也是纯器乐性的乐思。展开部有巨大的扩展,而有趣的是,音乐在展开部结束,未到再现部乐队全奏属七和弦之前,圆号在小提琴和弦的背景上提早吹奏主题材料,这个做法曾引起当时和后来许多人的疑惑和猜测,但这实际是已经具有大师风范的贝多芬明确写在乐谱上的。第二乐章写成葬礼进行曲,也是一个创造。贝多芬采用这样的形式写作,是有其时代的原因的。因为在法国革命期间,经常有各种大型的群众活动,如节日的庆典。集会、狂欢,也有为烈士举行的葬礼。贝多芬用缓慢的葬礼进行曲作第二乐章,并吸收了法国歌颂理想与英雄的赞美诗、合唱等素材,从另一角度歌颂英雄主义牺牲精神和哀悼的情感,很合乎逻辑。乐曲深沉哀痛的感情在c小调上呈示,而中间段用了同名大调,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乐章的音调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广泛而深刻的群众性。第三乐章是谐谑曲。第四乐章是用变奏曲写成的一个巨大的终曲,它采用了贝多芬所钟爱的、早年创作的舞剧《普罗米修士》中的一个机智、勇敢和果断的旋律作为主题,以热烈、沸腾的情绪,弘扬了人道主义的崇高理想。

《第五交响曲》(后人称“命运”)写于1806-1808年间。是贝多芬“通过斗争达到胜利”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的表露和体现。乐曲深刻地表现了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反动的专制暴政、反民主反自由思想的顽强斗争和悲壮激昂的战斗情绪,讴歌了人民群众气势磅礴的力量和刚毅豪迈的英雄主义精神气概。《第六交响曲“田园”》是18、19世纪众多反映自然题材的作品中的一部。它反映了贝多芬与启蒙运动“回归自然的思想的联系,情趣盎然,诗意浓郁,体现了贝多芬深刻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贝多芬晚年曾深情地说:“在自然界里,没有嫉妒,没有竞争,也没有不诚实。”

贝多芬谱写的惟一部歌剧《费德里奥》,始作于1805年,1814年最后修订。它是受法国革命时期“拯救歌剧”的影响而作的,表现了反封建专制,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思想,歌颂为实现理想勇于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渝的爱情。其中出色的音乐有:第一幕的四重唱《我感到多惊讶!》、第一幕莉奥诺拉的咏叹调《讨厌的家伙,你到哪儿去》(表现莉奥诺拉窃到皮查罗要杀害弗罗列斯坦的消息,为自己丈夫的命运担心的心情)、合唱《啊,多么高兴》(由于莉奥诺拉的建议,囚徒们被允许做短暂的放风,乐曲表现了他们对自由的渴望)、第二幕的二重唱《说不出来的高兴啊!》(两位主人公得救后喜悦的心情)等。为了这部作品,贝多芬呕心沥血,反复进行修改,写下了不止四首不同的管弦乐序曲。现在常用来作歌剧序曲的是第二首,而第三首(作于1806年)被认为是四首当中最好的一首,往往放在歌剧演出两幕之间演奏,或者作为管弦乐作品单独在音乐会上演奏。第二幕宣叙调与咏叹调的序奏,至少修改了18次;弗洛列斯坦的咏叹调也有十二个完全不同的方案。

《爱格蒙特序曲》(1810)是为歌德同名话剧的配乐,借用16世纪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的历史题材,表现对拿破仑侵略行径的愤慨。贝多芬就是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谱写这部作品的,他在总谱上郑重地写道:“预示祖国即将到来的胜利”。这首序曲用奏鸣曲式写成。

贝多芬第二时期在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对古典风格的突破表现得尤为明显。作品59《拉苏莫夫斯基》的三首弦乐四重奏(1806)是题献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拉苏莫夫斯基的。其中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唉,我的命运啊》和《光荣》,前者用作第一首F大调四重奏第四乐章的主题,后者用于e小调第二首四重奏第三乐章的主题。这些四重奏写成后,新颖的风格使人们最初难以接受。有人认为作曲家是在跟他们开玩笑,有的甚至问贝多芬:“你肯定不认为这是音乐吧?”贝多芬却回答说:“噢,它不是为你的,而是为往后另一个时代的。”这些四重奏与《第三交响曲》在形式上相似,它们有众多的主题不断扩展,展开部抻长而复杂,尾声也很庞大。随着这些扩展,贝多芬使古典奏鸣曲式的段落界线模糊了,再现部被伪装和变化,新的主题不知不觉地从原有材料中滋生出来,而乐思的力度和动力性的展开,与古典作曲家优雅、对称的风格已经决然不同。由此体现了他对另一种新的音乐风格——浪漫风格的开拓。

钢琴奏鸣曲中这种新颖的风格表现得更为突出,如C大调“黎明”(作品53)和f小调“热情”(作品57)均采用古典奏鸣曲结构,均有快——慢——快三个乐章,有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等形式及相应的调性布局。但是,这些作品却倾注了贝多芬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创造。其中“黎明”作于1803-1804年间,与《第三交响曲》几乎同时。第一乐章主部快速、紧张、跳跃的和弦音型,和在远关系调的副部构成色彩和情绪上的鲜明对比。第三乐章采用流传了三四百年的莱茵河民歌主题,经贝多芬匠心独运的处理和发展,成为热烈欢腾充满了时代精神的雄壮乐曲。《“热情”奏鸣曲》所表现的悲剧性之深刻,矛盾冲突之激烈,斗争精神之顽强,均为贝多芬和前人同类作品中所罕见。第三乐章在五小节强有力的切分音之后,右手快速流动的音型和左手短促果断的节奏音型构成万马奔腾,一泻千里的宏伟气势。这两部作品都对原来的奏鸣曲形式进行了很大的发展。

贝多芬的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G大调作品58,E大调作品73“皇帝”)及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作品61)在内容和手法上与这时期的其他作品相仿。他给独奏者以更多的炫技机会和要求。

晚期(1815-1827)

经过几年创作危机后,贝多芬晚期的创作体现了这位大师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他在严酷的封建禁锢主义之下,仍坚定不移地为“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战斗不息。其音乐在前两个时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变化。

《第九交响曲》(完成于1823)从深层反映了贝多芬晚期的思想。当时他非常压抑痛苦,生活日益贫困,在创作上已沉默数年。他在苦闷中反复思索和酝酿,最后不顾黑暗的现实和政局,毅然写出了这部宏伟的作品,大胆地表现了他对封建复辟的否定和批判。他采用了从青年时代就深深热爱的一首席勒的诗歌《欢乐颂》,而且为了鲜明地讴歌这首诗歌所象征的崇高理想,他在作品的终曲乐章直接采用了合唱和独唱,这在音乐史上是一个大胆的创举。他经过精心的设计,运用了极不寻常的结构形式逐渐把诗歌的核心思想推向了高潮。这首作品与他以前的风格有所不同,更为内向,更为坚毅。在技法上,第二乐章谐谑曲复三部曲式中的第一部分被扩大为一首完整的奏鸣曲式,第四乐章类似一首康塔塔,还将分节歌与变奏曲、回旋曲、奏鸣曲的原则结合起来,呈现了混合曲式结构的原则。这个乐章一开始的引子中,将d小调的七个音同时奏出,实际上预示了现代音乐音块的出现。

Ⅷ 贝多芬关于音乐的创作做了什么演说

演说者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莱茵河畔波恩城的一个音乐世家,自幼从父学音乐。1792年起在维也纳定居,进行音乐创作和教学。26岁听力发生障碍,晚年全聋,但仍然坚持创作。他一生十分坎坷,没有结婚成家,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在欧洲音乐史上,他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先河。其作品展现出慑人的活力、罕见的高贵情操以及完美的技巧,他创作的九部交响乐,两首弥撒曲,还有不胜列举的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都深深影响了后来作曲家的风格。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被世人尊称为“乐圣”。?贝多芬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另一方面,他对社会的责任感及由此产生的崇高理想。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具有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其浪漫的气质与哲学家般的思辨头脑使他的音乐成为最富有哲学性质的艺术。这里选的是他一次关于音乐的演说,是他关于创作甘苦的自白,是他通过艺术实战对艺术创作的感悟,也是他内心激情不可遏抑的喷发。

精彩演说辞

有关于我的创作的一切情由,在我的感觉中都是那么神秘而不可捉摸。但我急于要说明的是,当一个主题被自然地放在了前面时,我的旋律就从热情的源泉,不断地涌现出来;我追踪它,再次热情地抓住它,我眼看着它飞逝而去,在一团变幻激情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然后我又激情满怀,再次捕捉到了它,要我同它分离是不可能的,我只有急急忙忙地将它转调,加以展开,最后,我还是把它占有了——这就是一部交响曲啊!音乐,尽管变化多端,它归根到底是精神生活与感官生活之间的调解者。我想同歌德谈谈这个问题,他会理解我吗?

把我的意思告诉歌德吧,跟他说,要他听听我的交响曲,他就会同意我这样说是对的。我们不知道认以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被包裹着的种子只有在潮湿、带电荷温暖的土壤中才会发芽、思考和表现自己,音乐便是这种带电的土壤。在音乐中,我们的头脑可以思考,可以生活和建设一切。哲学便是头脑带电本质的结晶。哲学的目标是寻求基本原理的基础;头脑是需要借助于哲学才能达到崇高境界的,虽然头脑并不能超越产生它的东西,但它在超越的过程中却会得到幸福。所以,每种现实的艺术创造都是独立的,而且比艺术家本人更有力量,它通过艺术的表现回向神圣。艺术创造和艺术家也只有回向神圣,才能证明神圣的东西在他身上获得了调解。万物都带电,它刺激头脑去创造音乐,创造流动性的、不断往外涌现出来的东西。

我的本性也是带电的,我一定要改变我的智慧不易外露的习惯,为了表达我的智慧我可以做到心里是怎样想的,口头上就怎么说,写信告诉歌德,问问他是否明白我所说的意思。

演说辞欣赏

贝多芬十分喜欢把他的诗学思想贯穿于艺术创作之中,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主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的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不朽的作品。他的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当时德国古典文化哲学的基调,所以,他在演说中说:“每种现实的艺术创造都是独立的,而且比艺术家本人更有力量,它通过艺术的表现回向神圣,才能证明神圣的东西在他身上获得了调解。”贝多芬的艺术创作,也的确是在一种“回向神圣”的崇高信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正像他所说的,“音乐的爆发是从内心热情地源泉,不断地涌现出来”,他可以“热情地抓住它”,正是这种对音乐的狂热崇拜与他深浸其中的头脑感悟,使他的“自白”具有丰富的人生与诗学精神。

超人的天赋和对生命与艺术的深刻体验所构成的深邃的艺术与人生哲理思想,使贝多芬焕发出独特的气质,浪漫主义的乐观情怀使人们感受到他的演说所富有的深远的意义和感召的力量。

Ⅸ 浅谈贝多芬的钢琴艺术贡献

贝多芬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五部钢琴协奏曲,十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但是和他众多的乐曲的数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质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象和奔放的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动了人们的心弦,他们再也不认为器乐是一种次要的艺术。
贝多芬是一位颇具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给音乐带来的变化中有许多已经产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增加了交响曲的长度,扩大了它们的领域。他证明了钢琴具有极其广泛的用途,为使它成为第一流的乐器做出了贡献。贝多芬代表了音乐从古典式向浪漫式的转变。他的作品给许多富有浪漫色彩的乐曲带来启迪。
贝多芬对许多后来的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包括各种风格不同的人,如勃拉姆斯、瓦格纳、舒伯特和柴柯夫斯基。他还为柏辽兹、古斯塔夫、马勒、斯特劳斯等许多人开辟了道路。
贝多芬在本册中的名次看来显然应排在任何其他作曲家之首。虽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几乎和他同享盛名,但是贝多芬的乐曲比巴赫的乐曲拥有范围更广、数目更多的听众,而且贝多芬做出的众多革新比巴赫的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发展具有更为深刻的影响。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多采用扩充的奏鸣曲形式,他的创作构思宽广、宏伟,思想深邃,形象对比鲜明,丰富多样,在曲式的处理上都达到了作品整体上的高度统一,在创作之中把原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改为谐谑曲,把歌剧中对人世间矛盾冲突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戏剧性表现手法运用到交响曲中,在《第九交响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扩大了交响曲的表现能力与氛围。另外,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确立单簧管在乐队中的地位,在《第九交响曲》中使用四支长号等等,形成了一个新颖的风格,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用这种创新的音乐形式充分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将欧洲古典乐派的音乐发展到了最高峰,开创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

更多资料在网络

阅读全文

与贝多芬的艺术创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