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毛笔

创造毛笔

发布时间:2021-07-21 02:48:05

1. 毛笔是谁发明

史有秦代蒙恬造笔之传说。

秦国有一位大将叫蒙恬。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受伤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的血迹,心中来了灵感。他剪下兔尾巴上的毛,将它插在竹管里,试着用它来写字。后来,他又发现,把这样的毛笔放到碱性的石灰水中浸泡,去掉兔毛上的油脂,兔毛就会变得更加柔顺,写起字来非常流畅。相传,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毛笔起源于公元前1600-1066左右。关于毛笔的起源,在历史上的不同的说,在历史上记载最多的是蒙恬制做毛笔的故事,但近代的学者认为,早在蒙恬之前就有毛笔存在了。

最初的毛笔是用来涂描甲骨文的笔画的,而真正用毛笔写字,可能开始于简牍和锦帛上文字的书写。

(1)创造毛笔扩展阅读:

毛笔的发展:

根据出土的文物和有关的历史记载,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一些花纹用肉眼就能看出用毛笔画花纹的笔锋 ,这就说明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毛笔。

在商代的一些甲骨文上,有的残留着已写的但没刻的文字,这些文字笔画圆润,也就是说,这些文字是用毛笔写出来的。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存在形象一手握笔的样子的字,这就是后来的"聿"字,即"笔"字的前身。

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是战国时代的毛笔,一只是在湖南省长沙市的左家公山的战国楚墓中发现的,一只是在河南省信阳长台山战国的楚墓中发现的。当时的毛笔制做方法是:将笔杆的一头分成几片,笔的毛夹在它的中间,然后用细线缠住,再在笔杆的外面涂上一层漆。

秦代的毛笔与战国时代的毛笔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其主要区别在于,秦代的毛笔是将笔杆的一头挖空,然后将笔毛放在挖空的笔腔中,再用胶粘牢。1957年在湖北省的一座秦墓中出土了三支竹杆毛笔。

汉代的毛笔与秦代的毛笔相比,有的基本相似,有的又有了较大的改进,笔杆主要由竹做成,笔直均匀,笔杆的另一头削成尖状,有的笔杆上刻上了名字,据说毛笔的一头削成尖状是为了便于将毛笔插在头发或头冠上,如1972年在甘肃省的两座汉墓中就出土了两支这样的毛笔。

这时的毛笔的笔毛已不再局限于兔毛,而且还使用鹿毛、羊毛和狼毛。与此同时,毛笔的制做还开始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硬度的笔毛,这样使制做出来的毛笔既实现了刚柔相济,又达到了便用写字的目的。我们前面提到的蒙恬,他造出的毛笔就是这一类。

晋代以后,毛笔的笔杆不再是尖形状,并且笔杆也短了许多。

唐代是我国制笔技术达到最高的时代,同时也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这时的毛笔以安徽省宣城的"宣笔"最有名,其中的"鼠须笔"和"鸡距笔"等都以笔毛的坚挺而称为上品,就当时制笔技术而言,已能达到多品种、多性能、适应不同风格书法的要求了。

宋代以后,制笔工艺更为精良笔的产地也遍及江南一带,这时以浙江省湖州所产的"湖笔"最有名。一直到明、清时,这里也是全国制笔的中心。

参考资料:网络-毛笔

2. 毛笔是谁发明的

如今用的毛笔,毛笔是汉族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相传是秦朝监督修版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权恬首创。但是毛笔的发明权不能全归功于蒙恬一人。

拓展资料:

毛笔(Chinese brush,writing brush),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有玉管、翠管等雅称,被列为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勤劳智慧的汉民族又不断地总结经验,存其精华,弃其糟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几千年来,它为创造汉族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汉民族与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毛笔初用兔毛,后亦用羊、鼬、狼、鸡、鼠等动物毛,笔管以竹或其它质料制成。头圆而尖,用于传统的书写和图画。毛笔是汉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提供的一件珍宝,有着悠久的历史。

参考:网络-毛笔

3. 蒙恬没有发明毛笔,毛笔到底是谁发明的

一直以来,大家都以为是蒙恬。最近的考古学家发现,在新出土的文物当中,揭示了毛笔是谁发明的这个谜题,蒙恬并不是发明毛笔的首选。那么到底毛笔是谁发明的?

这是至今为止发现时代较早也最完整的一支毛笔,比蒙恬用毛笔时间要早。

毛笔的发明时间又要大大的上推了。究竟毛笔是谁发明的,目前还是个谜。每一个时期的人的视野都是有限的,当时那么记,把功劳都记在蒙恬的名下,也无可厚非,因为蒙恬虽然没有原原本本地创造出一支毛笔来,他毕竟是毛笔的改良家。

4. 毛笔怎么做成的

一支好的毛笔是需要几十道工序的。从制作材料来看,笔杆有玉石的,塑料的,金属的,用的最多的还是竹子,也有其它材料的。
笔头所用的毛主要有羊毛,野兔毛,黄鼠狼毛(通常所说的狼毫),石獾毛,楼上有人说鸡毛毛笔,的确有,需要对鸡毛稍微处理一下,我就有一支,一般全一点的书画用品店都有。
还有其它的一些毛,比如我们所说的兼毫笔中主要是羊毛,里面加了猪鬃来提高笔的弹性。
毛笔(Chinese brush,writing brush),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也逐渐成为传统绘画工具。毛笔是汉族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勤劳智慧的汉民族又不断地总结经验,存其精华,弃其糟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几千年以来,它为创造汉族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汉民族与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笔是汉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提供的一件珍宝。

5. 谁创造了毛笔

如今用的毛笔,相传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但是毛笔的发明权不能全归功于蒙恬一人。
1954年,从湖南长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里发掘出来了整套的书写工具。这证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经有所谓毛笔了。
殷墟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中国人主要用毛笔写字。

毛笔,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也逐渐成为传统绘画工具。毛笔是古代中国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又不断地总结经验,存其精华,弃其糟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几千年以来,它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笔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提供的一件珍宝。

6. 世界谁发明了毛笔字

发明毛笔的人,创造了毛笔字。
毛笔的起源:史记中曾记载:「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文房四谱上也记载:「昔日蒙恬造笔,以拓木为管,鹿毛为柱,兔毛为被,此乃谓苍毫也」,博物志云:「秦之蒙恬将军取狐狸毛为柱,兔毫为被以书」,因此,我们通常称蒙恬将军为毛笔的史祖。毛笔的发明过程,最早可朔自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仰韶文化期,虽然没有足够的文字记载可资证明,但由已出土的仰韶彩陶上的花文研究,可能是由类似毛笔的工具所绘制而成,及至商朝甲骨文的研究,可明显的看出刀刻的甲骨文边缘,是先用毛笔书写其上再刻成的,可见此一时期已有毛笔的存在。周朝的青铜器上所铸的文字,依其字形判断,已明显可知系由柔软的笔尖所书写笔触的痕迹,由书写的形状与笔意,知道书写的工具—也就是毛笔,1954年在湖南长沙郊外的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时代楚墓文物中,已有多种古毛笔及其相关之书写文物,这是首度使我们对汉朝以前的毛笔形象的想像,真像大白,该批文物中的毛笔称之为「长沙笔」是由高级的兔毫所制成毛长2.42公分,笔管长达16.6公分,笔管是由细竹制成,制法是将兔毛夹插于管端,以细丝绑紧后用漆固定,此一制作在技术上已是相当高超。

7. 世界上为什么有毛笔毛笔被谁发明出来的

是蒙括。

毛笔究竟是谁发明的呢?
古时候,秦国有个大将军叫蒙恬,他带领兵马与另外一个国家楚国打仗,这场战争打得非常激烈,为了让秦国的国王及时能了解到打仗的情况,蒙恬将军不得不定期写战况报告,派军士骑上快马送秦王的手上。
那时候,人们用竹签蘸着墨水将字写在丝做的绢布上,这种“笔”称作“聿”。蒙恬每次用聿写文章,写战况中报告的时候,总是是觉得不顺手,“聿”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上墨水,但墨水蘸多了,会直往下滴墨水,把贵重的绢弄脏了。这样一来,令他十分烦恼。于是,他想怎样才能使“聿”变得方便好用呢?
在不打仗的时候,蒙恬喜欢到野外打猎去。有一次他打了几只野兔子,拎在手里沉甸甸的,其中一只兔子的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扭扭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突然一动:如果用兔子尾巴来代替聿蘸墨写字,不是更好的方法吗?
回到军营后,他剪下了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吸不上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个样子,好端端的一块绢也浪费掉了。蒙恬生气地把“兔毛聿” 扔进了门前的一个山石坑里,把它置之度外,不理它啦!

过了几天,蒙恬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材料。有一天,他走出了营房,想透透新鲜的空气。在无意之中,他发现了山石坑里那枝被自己扔掉的“兔毛聿”,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觉得兔毛湿漉漉的,颜色也变白了。他马上跑回营房,将它蘸上墨汁,这时兔尾变得非常的“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变得圆润饱满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山石坑的水含有石灰,经过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了。
从此以后,人们就开始用这种方法制造毛笔了。
同学们,现在你知道的毛笔的到来的吧!这位武将以他的聪明才智给人们用上的一种很好的学习工具——毛笔。
那我们现在明白了“多点注意身边的事物,让我们多点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一般毛笔是用竹或木做笔杆,用动物毛或植物纤维做笔头,精心制作而成。因此,不同种类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又有不同的名称。如羊毫、狼毫、紫毫(兔毫)、鸡毫、鬃毛、鼠须等。
毛笔的种类,如果按其性能来区分,则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柔毫”、“硬毫”、“兼毫”。
柔毫:是选取弹性较弱、硬度较小而显得柔软的动物毛为原料制作的。如用羊毛制作而成的“羊毫”,用鸡毛制作而成的“鸡毫”。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羊毫。它的特点是毫端柔软,容易摄墨,笔毫便于展开。柔毫中,最大的叫“楂笔”(又称抓笔),其次为“斗笔”、“提笔”、“联笔”及“屏笔”,再次为一般常用的各类楷书字笔。
硬毫:是用一种弹性较强、硬度较大的动物毛如山兔毛或黄鼠狼毛、山马毛等制作而成的。因其毛之不同而名称有异,紫色兔毛制成的称为“紫毫”,黄鼠狼尾毛制成的称“狼毫”,鼠须制成的称“鼠毫”等。硬毫的特点是锐利坚挺,富于弹性,笔画锋芒易为显露。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特作《紫毫笔》诗:“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择一毫。” 兼毫: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弹性不同的动物毛,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它是一种介乎柔毫和硬毫之间的中性笔,其特点是软硬适中,刚柔相济。如,以三成兔毫和七成羊毫配制而成的“三紫七羊毫”,其它如“九紫一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二紫八羊”等,还有“狼羊毫”、“紫狼毫”、“鸡狼毫”各种兼毫,偏硬或偏柔,各因其材,各成其笔,而书写者各有所好,各得其宜。

此外,用动物毛制做成的笔,还有鹿毫、麝毫、虎毫、以及鸭毛、鹅毛等,这些笔由于选料极精,造价较贵。其中有些笔管系用象牙、青玉、犀角、紫檀、琉璃等珍贵材料制成、配以非常考究的装璜和精美的字画雕绘,这些稀有之属,已不切合实用,而只能作为工艺品以供陈列欣赏了。诸毫中,按其笔型大小和用途来区分,则大致可分为大毫笔、中毫笔、小毫笔(或称大楷笔、中楷笔、小楷笔)。写小字用笔如小楷狼毫、小楷羊毫、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小白云等;写中字用笔如中楷狼毫、中楷羊毫、中白云等;写大字用笔如大楷羊毫、紫狼毫大楷、大白云等。写大草、狂草则用鸡毫;写屏条则用长毫屏笔;题写匾额则用猪鬃做成的提笔;书写特大号字的称为“斗笔”。如果按笔的毫锋长短,则一般分为“长锋”、“中锋”、“短锋”。
在书写工具日益变换的今天,钢笔、自动铅笔、彩色笔、圆珠笔……方便、实用的各种各样的笔已悄然走进千家万户。但是在这些笔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用什么来做书写工具呢?大家肯定都会说,是“毛笔”。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对毛笔有着特殊的,可以说毛笔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现在就请听我给你们介绍一个这个“好朋友” 咱们先来谈谈毛笔的种类。 以毛笔笔锋的原料来讲,大抵可分为三类:兔毫、豹毫、鼠须制成的硬毫,其特点是毛粗性强,用其作书,笔锋峻利劲峭,气势雄浑,

犹如崎岖险峻的名山大川。羊毫、鸡毫、胎毫制成的软毫,其特点是毛细性柔,用其作书,笔锋圆转如意,犹如涓涓流淌的细流。以硬、软毫相兼的,称为兼毫,其特点为调配合理,用其作书,软硬相兼,刚柔相济。再以笔的用途来分:写“榜书”、“匾额”用最大的笔,叫“植笔”,也可称“斗笔”或“提笔”;写“对联”、“条屏”,用次大的笔,叫“联笔”或“屏笔”。每品类又分一、二、三号,我们通常则称“大、中、小楷”。若再以制笔派别、名称来分,算来足有上万种,如我们常见的湖笔、宣笔、白云、落纸云烟、玉兰蕊等等,真可谓数不胜数。
接下来咱们再谈毛笔的构造,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合理。一支普通毛笔的“身高”约有6寸,这种构造正是为了适合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书体的书写需要。
唐代著名大书法家虞世南曾形象地说:“笔长不过6寸,捉管不过3寸,真一,行二,草三。”
在毛笔中,最长的部分是它的身躯——笔杆。所谓笔杆,是指毛笔用手拿执的部分,长度约占毛笔总长度的60%。制作种类丰富多彩;有金管、银管、斑管、象牙管、玻璃管、棕竹管、紫植管……今天以水竹制成的笔杆为主。另有些用名贵材料制成,不仅实用,而且成为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

8. 毛笔的发明者是谁

自汉代以复来的一千多年制内,我国民间长期广泛流传“蒙恬造笔”之说,认为毛笔是蒙恬首先发明创造的。但现代考古学家在湖南长沙南门外左公山发掘的战国中朝楚墓中,发现有一支毛笔,笔通长21厘米,它比蒙恬早几百年,此后,考古学家又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穆尔伯尔今,发现二千多年前的毛笔一支,这是我国已发现的第二支古笔。笔的产生不是某一个人的发明,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创造的。
我国古笔最早一般多用兔箭毛制成,故称为“兔笔”。后来多用羊毛制成,故称为“羊毫笔”。笔的发明和使用,是古代文明昌盛的重要标志之一。后来它逐渐传往朝鲜、日本、越南、泰国、缅甸等,大大促进了亚洲很多国家文化的发展。

9. 第一个发明毛笔的人是谁

提到毛笔,人们往往会想起“蒙恬造笔”的故事,认为秦代名将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此事也与蒙恬有关。 有人对“蒙恬造笔”的说法提出质疑。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看来,这一评述还是有所根据的。 解放后的出土文物更证明了这一点。一九五四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长沙市友家公山的一座战国墓群中,发掘出一支长约21厘米,直径为0.4厘米的毛笔实物。该笔与现在使用的毛笔权相似,笔头用优质的免箭毛制成,毛长2.5厘米,笔杆亦系竹管,所不同的是笔头不是插在竹杆套内,而是用劈开的竹杆端部将笔头夹在其中,外缠丝线,再涂上漆。这支埋入地下两千多年的战国毛笔,被认为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它称为“战国笔”。又由于长沙古属楚国,这支世界上最古老的毛笔,还被称为“楚笔”。 是否“战国笔”就是最早的毛笔呢?也是个问号。有人估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炎帝、黄帝时期就出现了毛笔。张华《博物志》也有“舜造笔”的记载。另外在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许多彩绘陶器上,表面所绘的动物图案及几何纹饰;明显地呈现出用毛笔画写出来的痕迹。商代的甲骨文上,也出现了毛笔的痕迹。据《田骨学商史编》记载,从殷墟出土的三块牛胛骨板上,有几个用毛笔写成的文字,以及一些龟甲片上,还可以看到一些未刻的文字,这些文字尚留有施朱涂墨的痕迹。而且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又具有相当多的“聿”字,由此可以这样断定,早在商代以前,我国就已有了用毛笔书字这个事实,现在文学界也大多持这个观点。 相传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是善琏西堡人,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蒙恬与夫人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当地笔工为了纪念他们,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绕村而过的小河易名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琏的别称。相传农历3月16日与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莲的生日,村民们就要举行盛大敬神庙会,以纪念他们的笔祖。元代,湖笔取代了宣笔的地位,湖州成了全国的制笔中心,并出现了冯应科、张进中、吴升、姚恺、陆震、杨鼎、沈秀荣、潘又新等制笔名师。明末清初,善琏湖笔逐渐外传,善琏人在各地开设了一批著名的笔店,如北京的古月轩、贺连清,上海的周虎臣、杨振华、李鼎和,苏州的贝松泉、陆益堂等。 制笔用的毛也是千奇百怪的,什么兔毛、山兔毛、獭毛、猪毛、鹿毛、马鬃毛、羊毛、狼毛、鸡毛、鼠毛等,甚至连人的胡须也可制笔。据《岭表录异》里记述:岭南无免,某郡守把一块免皮给笔匠做笔。笔匠吃醉酒,将兔皮弄丢了,他怕受罚,就割下自己的胡子来做笔。谁知做出来的笔非常好使,太守命令他再做一支。笔匠无奈,只好道出实情,太守便下令家家户户的老人把胡子割下来作捐税。另外还有用婴儿的胎发来制笔的:“内惟胎发外秋毫,绿玉新栽管束牢。”这是唐朝一位待人赞美胎发笔的诗句

10. 毛笔谁发明了

毛笔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而是古代中国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

毛笔是古代中国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又不断地总结经验,存其精华,弃其糟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几千年以来,它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毛笔的制作工艺:

各类毛笔的制作都须经过选料、除脂、配料、梳洗、顿押、卷头、拣齐、扎头、装头、干修、粘锋、刻字、挂绳等工序。概括起来则俗称“水盆”和“干活”两大工序。水盆工序是决定毛笔用途和质量的关键,笔头要求达到尖、齐、圆、健。

尖系指笔锋要尖如锥状,利于钩捺;齐指笔锋毛铺开后,锋毛平齐,利于吐墨均匀;圆指笔头圆柱体圆润饱满,覆盖毛均匀,书写流利而不开叉;健指笔锋在书写绘画时有弹性,能显现笔力。

毛笔的装潢是干活中的后期工序。包括笔杆刻字、刻画、浮雕、漆画、镶嵌、掐丝、加笔头碗、尾头、挂绳等,体现毛笔的富丽典雅,有些附件还起到加固笔杆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与创造毛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