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移植发明法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移植发明法也可称转移发明法、或嫁接发明。就是把已知的原理或熟悉的部件,运用到新的发明上来,这种技术上的移植,是发明创造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往往是一条捷径。
比如说汽车是现有的,太阳能电池是现有的,那么把太阳能电池运用到汽车上即成为太阳能汽车。这即是成功的事例。四川的白新城同学就是根据吸尘器的原理,加上黑板擦,发明出既擦黑板又吸走粉笔灰的《迷你袖珍吸尘器》,它还可以用在生活的许多地方。
2. 大树移栽保活原理(实例)
一、 大树移栽的基本原理大树移植的基本原理:包括近似生境原理和树势平衡原理。1、近似生境原理:移植后的生境优于原生生境,移植成功率较高。树木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整体,主要指光、气、热等小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如果把生长在高山上的大树移入平地,把生长在酸性土壤中的大树移入碱性土壤,其生态差异太大,移植成功率会比较低。因此,定植地生境最好与原植地类似。2、树势平衡原理:树势平衡是指乔木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须保持平衡。移植大树时,如对根系造成伤害,就必须根据其根系分布的情况,对地上部分进行修剪,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情况基本保持平衡。因为,供给根发育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地上部分,对枝叶修剪过多不但会影响树木的景观,也会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若地上部分枝叶过多,则植物蒸腾量就远大于地下根部吸收量,就会造成大树脱水死亡。因此,保持树势的平衡在园林工程大树移栽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精心策划,制定完整配套的移栽方案大树移栽一般是指胸径20cm以上的落叶乔木和胸径15cm以上的常绿乔木。因移栽树种、树龄、季节、气候、光照、距离、地点等不同而移栽难易不同,必须制定完整配套的移栽方案。1、树种及规格选择根据园林绿化施工的要求,坚持适地适树原则,确定好树种、品种规格。规格包括胸径、树高、冠幅、树形、树相、树势等。树种不同移栽难易不同。一般易于成活的树种有银杏、柳、杨、梧桐、臭椿、槐、李、榆、梅、桃、海棠、雪松、合欢、榕树、枫树、罗汉松、五针松、木槿、梓树、忍冬等;较难成活的树种有柏类、油松、华山松、金钱松、云杉、冷杉、紫杉、泡桐、落叶松、核桃、白桦等。一般选用乡土树种,经过移栽和人工培育比异地树种、野生树种容易成活,树龄越大成活越难。根据确定好的树种、品种和规格,通过多渠道联系和实地考察及成本分析确定好树种的来源,并落实到具体树木。同时作好移栽前各项准备工作,如:大树处理、办理准运证和检疫证等。2、施工区域的树种规划及定植穴根据绿化工程要求做出详细的树种规划图确定好定植点,并根据移栽大树的规格挖好定植穴,准备好栽植时必须的设备、工具及材料,如吊车、铁锹、支撑柱、水源及浇水设备、地膜等。3、运输线路勘测及设备准备根据运输要求,提早考察运输线路,如路面宽度、质量、横空线路、桥梁及负荷、人流量等做好应对计划,准备好运输相关的设备如:汽车、吊车、绑缚及包装材料等。4、大树移栽技术及相关人员培训根据大树移栽要求,制定好移栽技术规程并进行人员培训,明确分工和责任,协调联动,确保移栽工作准确有序地进行。
三、大树科学移栽技术
1、大树移栽的时期北方最佳移栽时期是早春,大树带土球移栽及较易成活的落叶乔木裸根栽,加重修剪,均可成活。需带大土球移栽较难成活的大树可在冬季土壤封冻时带冻土移栽,但要避开严寒期并做好土面保护和防风防寒。春季以后尤其是盛夏季节,由于树木蒸腾量大,移栽大树不易成活,如果移栽必须加大土球,加强修剪、遮荫、保湿并配合施用园林绿化系列产品也可成活,但费用加大。雨季可带土移栽一些针叶树种,由于空气湿度大也可成活。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的深秋,树体地上部处于休眠状态,也可进行大树移栽。南方地区尤其是冬季气温较高的地区,一年四季均可移栽,落叶树还可裸根移栽。
2、大树处理移栽大树必须做好树体的处理,刨树前1-2天喷施一遍蒸腾抑制剂——抗蒸,以减少刨树和运输途中水分的蒸发。对落叶乔木应对树冠根据树形的要求进行重修剪,一般剪掉全部枝叶的1/3—1/2;树冠越大,伤根越多,移栽季节越不适宜,越应加重修剪,尽量减少树冠的蒸腾面积。对生长快、树冠恢复容易的槐、枫、榆、柳等可进行去冠重剪(去冠重剪者免喷蒸腾抑制剂)。修剪后枝、干伤口及时涂抹花木愈伤剂——愈伤膏,以减少水分蒸发、抵御病菌侵入。需带土球移栽的不用进行根部修剪,裸根移栽的应尽量多保留根系,并对根系进行整理,剪掉断根、枯根、烂根,短截无细根的主根,并加大树冠的修剪量。对常绿乔木树冠应尽量保持完整,只对一些枯死枝、过密枝和树干上的裙枝进行适当处理,根部大多带土球移栽不用修剪。为了保证大树成活,促进树木的须根生长,常采用多次移栽法、预先断根法、根部环剥法,提早对根部进行处理。起树前还应把树干周围2—3m以内的碎石、瓦砾、灌木丛等清除干净,对大树要用三根支柱进行支撑以防倒伏引起工伤事故及损坏树木。成批移栽大树时,还要对树木进行编号和定向,在树干标定南北方向,使其移栽后仍能保持原方位,以满足对避荫及阳光的需求。
3、大树挖掘和包装国内目前普遍采用人工挖掘软材包装移栽法,适用于挖掘圆形土球,树木胸径为10-15cm或稍大的常绿乔木,用蒲包、草片或塑编材料加草绳包装。也可采用木箱包装移栽法,适用于挖掘方形土台,树木的胸径为15-25 cm的常绿乔木。北方寒冷地区可用冻土移栽法。落叶乔木一般采用休眠期树冠重剪,尽量保留较大较多根系的裸根移栽法,挖掘包装相对容易。大树移栽时,必须尽量加大土球,一般按树木胸径的6—8倍挖掘土球或方形土台进行包装,以尽量多保留根系。
4、大树的吊运大树吊运是大树移植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树的成活、施工质量及树形的美观等。一般采用起重机吊装或滑车吊装,汽车运输的办法完成。树木装进汽车时,要使树冠向着汽车尾部,根部土块靠近司机室。树干包上柔软材料放在木架上,用软绳扎紧,树冠也要用软绳适当缠拢,土块下垫木板,然后用木板将土块夹住或用绳子将土块缚紧在车厢两侧。一般一辆汽车只吊运1株树,若需装多株时要尽量减少互相影响。无论是装、运、卸时都要保证不损伤树干和树冠以及根部土块。非适宜季节吊运时还应注意遮荫、补水保湿,减少树体水分蒸发。
5、大树定植大树运到后必须尽快定植。首先按照施工设计要求,按树种分别将大树轻轻斜吊于定植穴内,撤除缠扎树冠的绳子,配合吊车,将树冠立起扶正,仔细审视树形和环境,移动和调整树冠方位,将最美的一面向空间最宽最深的一方,要尽量符合原来的朝向,并保证定植深度适宜,然后撤除土球外包扎的绳包或箱板(草片等易烂软包装可不撤除,以防土球散开),在根系或土球表面喷施快活林生根液,待药液吸收完毕后及时回土,可根据土壤性质及时补水。
四、大树移栽后的养护大树移栽后的精心养护,是确保移栽成活和树木健壮生长的重要环节之一,决不可忽视。
1、支撑树干大树移栽后必须进行树体固定,以防风吹树冠歪斜,同时固定根系利于根系生长。一般采用三柱支架固定法,将树牢固支撑,确保大树稳固。一般一年之后大树根系恢复好方可撤除。
2、包裹树干为了保持树干湿度,减少树皮水分蒸发,可用浸湿的草绳从树干基部密密缠绕至主干顶部,再将调制的粘土泥浆糊满草绳,以后还可经常向树干喷水保湿。盛夏也可在树干周围搭荫棚或挂草帘。北方冬季用草绳或塑料条缠绕树干还可以防风防冻。
3、浇灌快活林大树移栽后结合浇水立即灌一次快活林,保证树根与土壤紧密结合,补充氮、磷、钾、微量元素等速效养分,刺激大树快速生根。然后根据墒情,间隔10-15天连续灌3次快活林,灌水后及时用细土封树盘或覆盖地膜保墒,防止表土开裂透风。以后根据土壤墒情变化注意浇水,快活林随浇水施入。浇灌要掌握 “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在夏季还要多对地面和树冠喷水,增加环境湿度,降低蒸腾。
4、树干注射激活液——快活林(注射型)为了给树干快速补充水分和养分,提高树干和茎叶活力,促进成活,大树移栽后要及时向树干注射快活林(激活液),注射方法为:用木工钻头在树干1.2-1.5米位置斜向下钻深度为5厘米的孔,角度为45度;将橡皮套管插入孔中,再将容器尖嘴插入管中2-3厘米,以液体不漏出树体外为标准;挤压瓶体,排出孔内空气,必要时可在容器底面打一个针眼孔。胸茎20厘米以上乔木可同时使用2-6瓶树干注入液,可在主干和一节分枝上使用。
5、喷施蒸腾抑制剂大树移栽后一个月内,要向树干喷施一次蒸腾抑制剂。大树移栽满月后至成活前,在盛夏季节每月也要喷施一次蒸腾抑制剂。
6、根系和树体保护北方的树木特别是带冻土移栽的树木,移栽后需要泥炭土、腐殖土或树叶、秸杆以及地膜等对定植穴树盘进行土面保温,早春土壤开始解冻时,再及时把保湿材料撤除,以利于土壤解冻,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此外,大树移栽后,两年内应配备工人进行修剪、抹芽、浇水、排水、设风障、包裹树干、防寒、防病虫、施肥等一系列养护管理,在确认大树成活后,才能进行正常管理。在大树养护期间,若有病虫危害可喷施花乐、真得劲、新姿、菌无菌、快克螨等杀虫杀菌剂。采取以上综合措施,一年四季无论何时施工,基本可保证移栽大树100%成活。
3. 发明创造的十大基本原理有哪些
(1)综合原理。综合原理是指将研究对象的各个要素进行相应的分离和取舍,使回综合后的整体具有新特答征的原理。
(2)还原原理。还原原理是指研究已有事物的创造起点,并深入追溯到它的创造原点,再从创造的原点出发寻找各种门路,用新思想、新技术重新创造该事物,从原点去解决问题的原理。
(3)移植原理。移植原理是指把一个研究对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等运用于其他研究对象之中的原理。
(4)分离原理。分离原理是指把某一对象进行科学分解和离散的原理。
(5)强化原理。强化原理是指利用对某事物进行精练、压缩或聚焦进行创造发明活动的原理。
(6)换元原理。换元原理是指通过寻找替代物,或通过对代替事物的研究来解决被代替事物存在问题的原理。
(7)迂回原理。迂回原理是指通过解决相关的问题来解决特定问题的原理。
(8)组合原理。组合原理是指事物的整体或部分叠加的原理。
(9)逆反原理。逆反原理是指当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时,往往从其相反的途径却能顺利解决的原理。
(10)群体原理。群体原理是指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体智慧和力量的原理。
4. 原理移植名词解释
原理移植法是指把某一领域的技术方法有意识地移植到另一领域而形成创造曲方法专。属
超导技术具有能提高强磁场、大电流、无热耗的独特功能,可以移植到许多领域:移植到计算机领域可以研制成无功耗的超导计算机,移植到交通领域可研制磁悬浮列车,移植到航海领域可制成超导轮船,移植到医疗领域可制成核磁共振扫描仪等。[1]
5. 栽植成活原理
把苗木及时栽入湿润的土壤,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苗木将依靠根系的再生能力长出新根,或者原来残留的须根恢复吸水能力,新的水分平衡被建立,苗木就成活了。苗木成活的过程就是打破旧的水分平衡,建立新的水分平衡的过程,也即是如何使新栽的树木与环境迅速建立密切联系,及时恢复树体在较低水平上以水分代谢为主的生理平衡是栽植成活的关键。凡是妨碍新的水分平衡建立的因素都会影响树木生根和蒸腾的一切内外因素都影响苗木成活,例如起苗时根系损伤太大,在起苗、运输和栽植的过程中苗根失水太多,栽植季节不适宜,气温高、干旱等,苗木根系本身的再生能力、苗木质量、年龄等也与成活率密切相关。因此,要提高苗木栽植的成活率,除做好苗木选择外,主要是要掌握好起苗、运输、种植、栽后管理四个环节的技术措施。此外,也不可忽视人的责任心,严肃认真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可以弥补许多不利因素而大大提高栽植的成活率。
栽植时可以使用生根剂,如“速生根”2克兑水40公斤对叶部进行均匀喷雾,促进次生根大量在断根处长出。
应分不同的品种修剪枝叶、摘叶、摘心、剥芽、摘花疏果,刈伤、环剥。若截干的大树,通常在主干2~3m处选择3~5个主枝,在距主干55~60cm处锯断,并立即用塑料薄膜扎好锯口,以减少水分蒸发和雨水侵染伤口,其余的侧枝、小枝一律在齐萌芽处锯掉。
一般选择在树液流动缓慢时期,这时可减轻树体水分蒸发,有利提高成活率。最佳移栽时期是早春和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的深秋,树体地上部处于休眠状态,带土球移栽,加重修剪,有利于提高成活率;若需盛夏移栽,由于树木蒸腾量大,移栽大树不易成活,如果移栽必须加大土球,加强修剪、遮荫、保湿也可成活,但费用加大。
大树移栽时,应尽量加大土球,一般按树木胸径的8—10倍挖掘土球进行包装,以尽量多保留根系。在挖掘过程中要有选择的保留一部分树根际原土,以利于树木萌根。具体操作:以树干胸径的8—10倍来确定土球直径,以树兜为中心,在四周由外向内开挖,起树时要做好土球完整性,最后用蒲包材料加草绳包装。大树的树干和主枝最好也用草绳包干。
6. 器官移植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 (我一窍不通)
主要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以及防排斥技术。
发展史如下:
器官移植是活性移植,要取得成功,技术上有3个难关需要突破。 一是移植器官一旦植入受者体内,必须立刻接通血管,以恢复输送养料的血供,使细胞赖以存活,这就要求有一套不同于缝合一般组织的外科技术,而这种完善的血管吻合操作方法,直到1903年才由A.卡雷尔创制出来。 二是切取的离体缺血器官在常温下短期内(少则几分钟,多则不超过1小时)就会死亡,不能用于移植。而要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完成移植手术是不可能的。因此,要设法保持器官的活性,这就是器官保存。方法是降温和持续灌流,因为低温能减少细胞对养料的需求,从而延长离体器官的存活时间,灌流能供给必需的养料。直到1967年由F.O.贝尔泽、1969年由G.M.科林斯(均为美国人)分别创制出实用的降温灌洗技术,包括一种特制的灌洗溶液,可以安全地保存供移植用肾的活性达24小时。这样才赢得器官移植手术所需的足够时间。 三是医疗上用的器官来自另一个人。但是受者作为生物有着一种天赋的能力和机构(免疫机构),能对进入其体内的外来“非己”组织器官加以识别、控制、摧毁和消灭。这种生理免疫过程在临床 器官移植
上表现为排斥反应,导致移植器官破坏和移植失败。移植器官正象人的其他细胞一样,有二大类主要抗原:ABO血型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它们决定了同种移植的排斥反应。ABO血型只有4种(O、A、B、AB),寻找ABO血型相同的供受者并不难;但是HLA异常复杂,现已查明有7个位点,即HLA──A、B、C、D、DR、DQ、DP,共148个抗原,其组合可超过200万种。除非同卵双生子,事实上不可能找到HLA完全相同的供受者。所以,同种移植后必然发生排斥反应,必须用强有力的免疫抑制措施予以逆转。到1960年代才陆续发现有临床实效的免疫抑制药物:硫唑嘌呤(1961)、泼尼松(1963)、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1966) 、环磷酰胺(1971),这以后才能使移植的器官长期存活。1962年美国J.E.默里(199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第一次进行人体肾移植获得长期存活,器官移植作为医疗手段,才成为现实。 【第一次器官移植】 1989年12月3日,世界首例肝心肾移植成功。这一天,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位器官移植专家,经过21个半小时的努力,成功地为一名患者进行了世界首例心脏、肝脏和肾脏多器官移植手术。 这位名叫辛迪-马丁的妇女今年26岁,是第二次接受移植手术治疗。三年前她曾做过心脏移植手术,但她体内对移入的心脏产生了排斥作用,并患了肝炎和肾功能障碍。马丁手术后情况正常。
编辑本段器官移植种类
要移植的器官若为成对的器官(如肾),可取自尸体,也可取自自愿献出器官的父母或同胞;而整体移植的单一器官(如心、肝),只能取自尸体。移植于原来解剖部位,叫做原位移植,如原位肝移植,必需先切除原来有病的器官;而移植于其他位置则称为异位移植或辅助移植,原来的器官可以切除也可以保留。若移植的器官丧失功能,还可以切除,并施行再次、三次甚至多次移植。一次移植两个器官的手术叫做联合移植,如心肺联合移植。同时移植3个以上器官的手术叫多器官移植。移植多个腹部脏器(如肝、胃、胰、十二指肠、上段空肠)时,这些器官仅有一个总的血管蒂,移植时只需吻合动、静脉主干,这种手术又名“一串性器官群移植”。现在还不能用动物器官作移植,因为术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极为猛烈,目前的药物不能控制,移植的器官无法长期存活。
编辑本段器官移植应用
进入80年代后,由于外科技术的进步、保存方法的改进、高速交通的发达、移植中心的建立,特别是新的副作用少、效力强大的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 A和单克隆抗体OKT3的应用,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与死亡判断
的疗效大为提高,最新问世的免疫抑制剂为 FK506。现在常用的移植器官有肾、心、肝、胰腺与胰岛、甲状旁腺、心肺、骨髓、角膜等;处于临床初用或实验阶段的有心肺、肺、小肠、肾上腺、胸腺、睾丸以及肝细胞、胎肝细胞、脾细胞输注等。在先进国家中,肾移植已成为良性终末期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所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首选常规疗法,到1990年底全球已施行234559例次(中国5000余次),存活10年以上者成批出现,许多人恢复工作,结婚、生育一如常人。心、肝移植到1990年共分别施行16136和14168例次(在中国分别为3和58例),1年存活率分别达90%和80%以上,最长存活均已20年,工作、生活均甚满意。胰腺移植到1990年底已达2836例次(中国8例次),已出现8年以上有功能存活者,适用于治疗Ⅰ型糖尿病。一串性器官群移植到1990年已有21例,其中治疗上腹部肝、胰等恶性肿瘤伴有腹腔淋巴转移的15例中,有9例长期存活。中国在带血管胚胎甲状旁腺移植、胚胎胰岛移植以及带血管异体脾移植、肾上腺移植等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成绩较好,而国外对这些移植极少报道。 有些部位,如角膜的移植较为特殊。可能由于该部位没有血管生长,血流中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不能接触角膜,这儿成为免疫特惠部位。因此,角膜原位移植很少发生排斥反应,效果甚好,成功率达95%以上;即使发生排斥,也仅表现为角膜混浊,应用泼尼松龙有效。角膜移植已成为常规手术,在眼科中广泛应用。
7. 移植发明法是怎么样的
广东省南雄县南龙中学初中一年级的杜建国同学发明了“折叠玩具箱”。他是把每个箱子装一类衣服和折叠式用具的原理移植来的。他想:家里玩具多,放在一个箱子里,往往为找一件玩具翻箱倒柜。于是想出了办法,用三合板做了一个折叠式玩具箱。它和折扇差不多,每个小盒用铰链连接,既能打开,又能合拢,还挺轻便。他还在每个小盒上贴上标签,写上每个盒子里有什么玩具,找起来方便多了。
这种创造发明技法叫做移植发明法,也称移植法、渗透法。这种技法是将某个学科领域中已经发现的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移植、应用或渗透到其他学科、技术领域中去,为解决其他学科、技术领域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启动或帮助,从而使它得到新进展的一种创造发明方法。
从思维的角度看,移植法可说是一种侧向思维方法。它通过相似联想、相似类比,力求从表面上看来仿佛是毫不相关的两个事物或现象之间,发现它们的联系。因而,它与类比发明法(简称类比法)、联想发明法(简称联想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还与灵感思维有关。
8. 如何举一反三,移植创新
有这么一个民间传说,鲁班小时候上山砍树,不小心被茅草拉破了手。鲁班仔细观察茅草,原来草叶口上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小齿,于是他想,这些小齿能不能用在砍树上呢?——木工用的锯子就如此发明了。
像鲁班这样,把其他事物的特长和功能合理地移植过来,达到创造的目的,这一思维过程便是移植的过程。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巧妙地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或有关联系,把现有知识或成果引入新的领域,往往能促使人们以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发现新的事实,产生新的动力。创造心理学家A·H·鲁克强调“运用解决一个问题时获得的本领去解决另外一个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
移植,就是通过举一反三,把在某个领域里取得的经验移用到其他领域中去,把别人的学问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移植法是类比法的进一步延伸。为了转移经验,首先要善于发现不同问题的相似之处,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就能取得意外的成果。
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常常痛苦地看到许多动过外科手术的病人不是死于手术,而是死于手术后的化脓溃烂。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一次,他看到法国化学家巴斯德的一个实验报告:经过高温处理的瓶子里的肉汤,只要与外界严密隔离,就不会发生腐烂。巴斯德的原意是要证明生命不能自发地产生,但是他的发现却使李斯特在另一方面受到了启发。李斯特想,肉汤发生腐烂,肯定是由于外界的腐烂因子进入的缘故;伤口化脓,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于是他把巴斯德的实验移用到医疗领域里来,发明了外科手术的消毒法,成千上万病人的生命由此而得到拯救。
美国发明家威斯汀豪斯为了创造一种能够同时使用于整列火车的制动装置,一直百思而不得其解。后来在一本专业杂志上偶然看到一则开凿隧道的报道,得知那里使用的凿岩机是由压缩空气驱动的。威斯汀豪斯从中得到启发,利用压缩空气的原理发明了气动刹车装置。这也是成功运用移植的一例。
三株药业集团总裁吴炳新善于运用嫁接手段,创造新商机。说起嫁接理论,还是从吴炳新患上癌症时说起。他在患病期间,查阅了有关医治肿瘤的国内外的大量文献资料,那时他开始对微生物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看到抗生素的发明固然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广泛使用抗生素易产生二重感染。二重感染导致的死亡对人类已构成巨大威胁。于是自1977年开始国外许多科学家运用生态学理论,用微生物生态制剂来抵御抗生素带来的灾难。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比较落后。吴炳新决心涉足这一领域,他的原则是: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吴炳新在多年的研究中,终于发明了他的嫁接理论。那就是运用微生物、营养学、中医药学理论,在应用上以仿生学的工艺进行嫁接,生产出一种特殊的生态制剂。据此理论他又大胆设想,生产出使三个菌种共同生存在一起的液体,这就是后来的三株口服液。
三株口服液诞生以后,吴炳新当即转入批量生产阶段。确实,三株药业,特别是三株口服液和三株赋新康,以空前的超常速度发展。1994年他们的产值为1.25亿元,上交给国家的利税为2100万元,1995年产值为23.5亿元,上交给国家的利税为1.96亿元。1996年,他们的销售收入近70亿元,上交给国家的利税为6亿元。
据报载:上海动物园缺乏资金,不少珍贵动物的食物都显得匮乏,有人就移植了美国“椰菜头娃娃”销售中的方法提出一种极富想象力却又有实施可能的构想——“珍贵动物领养证”制度,将传统的捐献活动搞得更诱人更有艺术性也更含广告价值。
这一制度是这样的,将园中的各种动物拍照、取名、制作出很精美的“荣誉领养证”,然后去招标、拍卖,也可协议出售给单位或个人。比如一头东北虎,谁能出10000元钱就可以把这头东北虎的领养证赠给谁,并在证上写明该领养者的名字。由于领养是一种荣誉,自然会有需求荣誉的“大款”希望能得到这种可以长久保留下来的荣誉。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制造公关效应,如生产熊猫牌领带的厂家来领养大熊猫,生产天鹅牌电池的厂家来荣誉领养一池天鹅,这种广告有着非常好的效果,而且这一活动也顺应了国际上关心野生动物的舆论潮流,反映了一种符合现代文明的形象。这一“珍贵动物领养证”制度,即能为动物园筹集资金,又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还树立了文明形象,真是多方得利。
看,从领养布娃娃移植到领养珍贵动物,效果翻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