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hiphop怎么发明的
HIPHOP起源不是中国,也不是中国发明的
嘻哈运动从1970年代诞生于美国纽约布朗克斯区,到今天已经有差不多45年的历史了。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嘻哈运动起初的目的是美国黑人群体寻找自身的身份认同。在嘻哈运动诞生之前,美国黑人在1920年代、1960年代已经有过两次文化运动,嘻哈是第三次,从这三次文化运动的纵向比较来看,嘻哈运动影响最大,也最为成功。
不过,嘻哈运动在1970年代的蓬勃兴起,是有其自身特殊历史原因的,最直接的就是当时的黑人青少年正面临着一个转型,也就是过去的种族主义隔离转型为现实的贫富差距隔离。简单来说,就是当时的黑人失业率高,犯罪率也高。从1970年到1982年,美国中心城区的黑人失业率是白人的2倍以上,黑人青少年的凶杀犯罪率是白人的9倍以上。
而在美国嘻哈诞生地的纽约布朗克斯区,这个区当时很多都是纽约下层黑人和拉美移民,当地黑帮盛行,毒品泛滥,又加上197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不景气,纽约市政紧缩预算,砍了不少公共服务项目,导致主要靠这些吃饭的黑人青少年群体更加穷困潦倒,这一切都加剧了布朗克斯区的紧张局势。按照现在的一些回忆,当时布朗克斯区帮派横行,惹事生非,路人随便擦碰一下,或者多看上某人几眼,立即就会招来“你瞅啥”的质问,随后就是一群人上来围攻,这时候如果再硬刚几句,那就是一场帮派大火并的导火线。
作为这种激烈冲突的注解,大锤在这里说一个案例。嘻哈火爆美国之后,当年纽约布朗克斯的不少嘻哈高手都出人头地了,但是当时嘻哈界的一位著名前辈,因为在后来的一次酒吧斗殴中双手被刺伤,就没有跟那些人一样成“腕”。
目前嘻哈文化所包含的四大要素,MC、DJ、街舞和涂鸦中,当时的MC本来就是布朗克斯区一个街头帮派首领为了“平事儿”而采取的一种音乐方式,相当于要文斗不要武斗,通过MC组织大型的街区派对,来缓解青年帮派之间的矛盾,疏解压力。
DJ的字面意思则是唱片操作员,起初的主要工作只是在派对上播放唱片,但是后来伴随着嘻哈工具和操作记忆的翻新,DJ正是成为了配合MC来完成派对的技术支持。
街舞的出现起初是霹雳舞形态,后来融入嘻哈文化。至于涂鸦,本来这玩意是布朗克斯区各个帮派在墙上涂刷来宣誓本帮地盘的,起初涂刷的大部分仅仅是帮派旗帜或者logo或者标语之类,后来逐渐融入艺术成分,成为一种自由的创作形态,并最终成为嘻哈文化的一部分。
当然,这个涂鸦既然诞生在这样的地方和场合,并且起初是这样的用途,也就必然具有这些地方的“特色”。最简单的一个例证就是,最初的涂鸦都是没有作者的,因为这些作者往往是盗窃当地店铺的油漆颜料来完成这些艺术涂鸦,因此他们留下的签名往往是化名或者代号。公认的涂鸦之父TAKI 183,到现在他的全名还无人知晓,就是因为上面的原因。
嘻哈运动从1970年代发展到1980年代,在英国人的帮助下终于在美国流行开来。这也仿佛是一个历史性的玩笑,这是因为嘻哈运动的诞生就涉及美国种族纠纷,嘻哈运动能够蓬勃发生,也多少是因为这一点,而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因为涉及种族纠纷,在美国的进一步推广又反而受到了这个限制。当时的这种瓶颈的表现之一,就是一些展露头角的黑人嘻哈团体在公开表演时会遭遇某些白人投掷的臭鸡蛋。不过这时候英国人跳出来了,因为英国人没有美国这方面的大规模种族矛盾的历史负担,反而能够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上拉嘻哈一把。
London Posse专辑《Gangster Chronicles》
当时,连续几只英国顶级的朋克乐队在美国巡演时都会主动联系当时的著名嘻哈团体来助演,这才让嘻哈逐渐克服了发展瓶颈,而且英国朋克不只是去美国巡演带着嘻哈,还邀请嘻哈走向欧洲,结果就是终于让嘻哈逐渐成长为一种新的大众流行,并成为朋克的继承者。
皇后乐队
到1990年之前,美国嘻哈已经完成了商业化的基础工作,开始正式变为大众的流行。
至于嘻哈从什么时候由美国本土走向全球,这还要从大历史角度来解读一下。从1995年到21世纪初年,伴随着全球化和许多国家的去工业化,导致全球范围内不少国家失业率升高,就是在这样的土壤条件下,嘻哈开始走向全球。而我国的嘻哈文化,起初因为霹雳舞在1980年代中期的引入而开启,在19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的这一轮全球嘻哈浪潮中,我国青少年受到邻国日本韩国的影响,也开始全面接触嘻哈文化,中国第一批本土嘻哈团体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
而我们目前所接触的嘻哈,实际是进入21世纪之后,由港台嘻哈歌手近距离传播,内地更多嘻哈团队涌现的第三波甚至第四波嘻哈流行浪潮。相比于美国的原汁原味的嘻哈,中国的嘻哈更年轻,同时也比美国嘻哈的脏话粗口出现率要低不少,这些还只是表面的差异,由于在诞生背景、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方面有不少差异,中国未来的嘻哈发展之路怎么走,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
❷ 有关于“朋克”“嬉皮士”的简介。
PUNK, 是兴起於1970年代的一种反摇滚的音乐力量。 PUNK在中国大陆译作"朋克"; 在台湾译作"庞克", 香港则叫作"崩"。 在西方, PUNK在字典是解(俚语)小流氓、废物、妓女、娈童、低劣的等意思 (虽然现在它的意思有了一定的改变)。 从最早由Leg McNeil於1975年创立《PUNK》杂志,之后由Sex Pistols将此音乐形成潮流距今已有25年历史了。 要了解PUNK对世界及对室内空间的影响, 必先了解PUNK的意义及发展。
1970年代的英国
PUNK这一词是被英国人叫唤起来的, 当时战后的英国, 经济萧条, 失业率高企, 而当时美国那边厢的荷里活电影发展得蓬勃刺热, 间接导致英国的电影业一落千丈; 在音乐事业方面, 英国亦是处於低迷状态, 美国正流行著progressive 诗篇式的摇滚乐, 十多分钟的solo, 音乐十分注重技巧化的表达, 而当年的掘摇滚乐逐渐商业化起来, 成为主流的地面商品, 那时候progressive rock 的表表者有YES, GENESIS, KING CRIMSON…。 其实自60年代起, 摇滚乐逐渐步入了一种可悲的境地, 为了商业利益, 乐队及乐手越来越缺乏摇滚乐所应具有的敏感性行(sensitive)及抗争性(complaint)。
势如破竹的"崩"力量
1975年Virgin 唱片公司所签下的label - "SEX PISTOLS"(大陆译名"性枪手")是PUNK的起点。他们发表的专辑"GOD SAVE THE QUEEN"的唱片封套大胆地把英女皇的嘴巴用"SEX PISTOLS"的封条封著。大胆的作风前无来者(及后新浪漫时期英国一队band -JAPAN亦曾在music video 内炸毁毛泽东的俏像), 他们完全的发泄心里一腔的愤恨, 无论对前途、社会都是一种控诉。 这就是PUNK的诞生。
一时之间, PUNK就势如破竹的成为一种狂潮, 因为PUNK是属於大众的文化, 可以极容易使人认同(基於当年英国社会问题), 人们得到宣泄的途径; 而香港当时的许冠杰一曲"半斤八两"亦是受PUNK的文化影响, 写尽打工仔的心态, 可见PUNK的世界性及兼容性(君不见"半斤八两"一碟卖得满堂红?)
三个和弦的音乐
PUNK是物资与欲望、理想与环境的不均衡压缩之下的变形产物, 对物质的敏感是PUNK的重要理念。他们让你感到一种暴躁不安的侵略性与攻击性, 以及对事事都不易满足, 所以PUNK的音乐大都涉及性、药物、暴力等。
"三和弦论"的PUNK是一种极民主的ROCK N' ROLL; 三和弦, 是指一苜歌只是用三个chord (和弦)组成, 完全没有修饰, 直接的、有力的、赤裸的表达他们想说的, PUNK亦没有长篇大论, 只有2-3分钟, 完完全全跟当年的主流相反。
因为PUNK的简单大众化, 使许多PUNK BAND在街头巷尾、车斗里、仓库里响起了他们第一个音符, 音乐已经再不是什麼高深的学问, 因为PUNK有极强的可参与性, 使得PUNK音乐得以普及, 对摇滚乐有著积极的推动作用。
PUNK的演变
尽管PUNK是那麼的负面, 那麼的极端, 但它总算在世界艺术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PUNK的出现, 不只於在音乐世界, 还影响了时装、平面图像、视像及室内装潢。一名作家Malcolm Mclarer说过"If punk was just about music this thing would have died years ago" "pu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 in post-war Britain." PUNK亦可能给予意义含糊的新浪漫(POST- MODERNISM )一点栓译。
PUNK的演变之广, 我们可能没有擦觉, 它已经变身成一种行为艺术, 一种思想, 甚至一种人生。 在平面设计方面, 由SEX PISTOLS的唱片封面引发起一种"并贴"的热潮, 当年的海报, 杂志等都以这种方式排版, 对往后的设计业影响钜大。
在时装设计方面, 大家一向可能误解那些PUNK头的人是PUNK友, 那是十分错! 其实PUNK的潮流, 在八十年代的青年人一定经历过, 当年梅艳芳的一身打扮都是受PUNK LOOK影响, 人们还以为梅小姐带领潮流, 其实她也是跟潮流! PUNK LOOK 往往是一种反叛型态, 80年代的男生gel起头发, 一条窄身牛裤, 加上一件不扣钮的白恤衫, 再戴上一个headphone连著腰间的walkman, 已经是一种PUNK LOOK。(可惜香港人只是学齐了人家的outlook,, 但headphone却听著中文流行曲!!)
嬉皮士(英语Hippie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
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为“陈府”(the establishment)。
嬉皮士后来也被贬义使用,来描写长发的、肮脏的吸毒者。直到最近保守派人士依然使用嬉皮士一词作为对年轻的自由主义人士的侮辱.
60年代的西方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处于极不稳定中,人们在精神上无法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和压力。为求得自我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上的平衡,超道德,超社会的“理想主义”即“嬉皮士运动”开始出现,人们用致幻剂,性乱等麻醉自己,逃避现实。而迷幻摇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1964年,英国人发明了迷幻音乐。前文曾提到的3首BEATLES的作品,就带有很浓的迷幻色彩。还有像YARDBIRDS的单曲“EVIL HEARTED YOU”“STILL I’M SAD”等都有很重的回音,如梦似幻。另外,THE ROLLING STONES于1967年推出的“THEIR SATANIC MAJESTIES REQUEST”中也充满了神秘的迷幻气氛。
THE SECOND WAVE第二次浪潮。
在60年代末期英国乐队又横扫了全球,如:NICE, TRAFFIC, PINK FLOYD等。而这些乐队在演绎迷幻上又各不相同。PINK FLOYD早期的作品受迷幻意味颇浓,他们的现场演出更是极具幻觉意味,灯光,音响效果引人入胜;而NICE则是把古典乐迷幻化,听来别具韵味.
❸ 朋克风笔谁发明的
!我怎么
❹ 人们经常说的“蒸汽朋克”,它的历史起源是什么
什么是“蒸汽朋克”
“蒸汽朋克”这一概念最初来自充满想象的奇幻小说,提姆·鲍尔斯、詹姆斯·布雷洛克和K.W·杰特尔将小说背景设定在一个从未真实存在过的维多利亚时代,并在此基础上描写了众多奇异的发明和角色。
❺ 哥特和朋克是什么关系
哥特是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一种艺术风格体系,主要突出庄严和神秘感,后来演变成有多种风格,包括:孤独、忧郁、清高等冷艳的气质和感觉的艺术,广泛用于服装、建筑、音乐等领域。
如下图给你的感觉,
某些人以为血腥和变态也算哥特,但是偶个人不是很喜欢那种重口味的。
。。关于,朋克,朋克是英语PUNK的音译,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小流氓、废物、妓女、娈童、低劣的等意思(虽然现在它的意思有了一定的改变)。从最早由LegMcNeil于1975年创立《PUNK》杂志,之后由SexPistols将此音乐形成潮流距今已有25年历史了。要了解PUNK对世界及对室内空间的影响,必先了解PUNK的意义及发展。总之,朋克凸显的是街头混混等叛逆的感觉。图就不用给了。
有些分不清的人,常将哥特和朋克的风格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不一样的,哥特是冷艳孤独的人清高的艺术,朋克是小混混的叛逆,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❻ 朋克是谁发明的
只有教母 VivienneWestwood 还有个叫Malcolm McLaren的自称是朋克教父 自称发明了朋克 但是没流传开 出名的就只有教母 - -#
❼ 蒸汽朋克的创新发展
至此,蒸汽朋克终于为世人所熟知,它的魅力有目共睹,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以前从未经历过,甚至从未想像过的世界。充满了大雾和浓烟,阴暗且潮湿的伦敦街道;巨大笨重充满各式各样齿轮的蒸汽机械;错综复杂,接口处间歇喷着热气的管道;以及锈迹斑斑的金属和劣质的皮革制品,这一切都让习惯了传统科幻小说的读者惊讶不已。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艺术家加入了这个阵营的创作中,许多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蒸汽朋克的范畴也被不断扩大开去,许多新的思路被加入到作品中,使蒸汽朋克衍生出许多不同的风格。 传统作品:
《差分机》之后,无数幻想小说家齐聚蒸汽朋克这块新兴的宝地,在尝试多种不同题材的同时造就了许多经典之作。
通常把前述的《摩洛客之夜》等作品称为蒸汽朋克核心作品,而《差分机》开启了蒸汽朋克的探索和拓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保罗·德·菲利普《蒸汽朋克三部曲》:《维多利亚》,《霍屯督》,《沃尔特与艾米丽》,金·纽曼的《德古拉纪元》,以及菲利普·普尔曼著名的《黑暗元素》三部曲,由其第一部改编的电影《黄金罗盘》已于2006年上映。
当然,蒸汽朋克在它发源的老家——英伦大陆依然兴盛。钱那·米耶维尔的《帕迪诺街车站》是最早也是最副盛名的英国新蒸汽朋克小说,这本书于2000年出版后获得了英国奇幻奖和阿瑟·克拉克奖。克里斯·伍迪的《女巫与回忆》在蒸汽朋克中加入了神秘追踪、黑色奇幻以及拉夫克拉夫特式的恐怖,但其定位却是一部面向儿童的小说。伊恩·麦克劳德的《日光时代》是名著《远大前程》的蒸汽朋克版,讲述一场以新能源凯奇的工业革命,获得了世界奇幻奖提名。
作品的多样化:
具有工业时代罗曼史、维多利亚式风情画以及隐秘或平行历史的小说也常常被归入蒸汽朋克,詹姆斯·布雷洛克的《挖掘舰》,提姆·鲍尔斯的《怪异之潮》,罗宾·贾维斯的《死气》,乔·兰斯德尔的《飞艇向西》都属这一类型。其中《怪异之潮》以十八世纪海盗冒险为主题,《死气》则以伊莉莎白时代取代了传统的维多利亚,各有千秋。
此外,近些年较出色的蒸汽朋克小说还有保罗·麦克沃雷的《帕斯夸里的天使》,书中出现了意大利“政治学之父”马基雅弗利。鲁迪·拉克的《中空地球:弗吉尼亚的梅森·阿尔吉尔·雷诺茨的笔记》再一次拿名人开涮,19世纪著名侦探和恐怖小说家埃德加·爱伦·坡在书中成了探险家。斯蒂芬·巴克斯特的《反冰》的主角凭借反重力物质登上了月球。罗伯特·兰金的《克利斯威克的女巫》充满了巴贝奇超级计算机、泰斯拉发报机、时间机器、火星人、开膛手杰克等等新奇疯狂的东西。而斯蒂芬·巴克斯特的《时间之船》和克利斯朵夫·普利斯特的《太空机器》都是向威尔斯致敬的作品。
此外,以经典的科学怪人、狼人为题材的蒸汽朋克小说也不断出现,凡尔纳的故事也被屡次拿来翻新和添加新的佐料,除了中长篇小说之外,近些年也冒出一些十分优秀的短篇蒸汽朋克小说。随着更多的作品被奖项肯定,被改编成电影,有理由相信更加出色的蒸汽朋克小说会继续冲击幻想小说界。 东方:
作为一个与电影业同样受众广阔、利润丰厚的行业,很多游戏大作也别出心裁的引入了蒸汽朋克的概念。日本的蒸汽朋克文化虽然在小说和电影方面都不及欧美,但在游戏上却先行一步,体现出了相当的前瞻性。
日本的传统游戏中,本就充斥了以骑士、法师、城堡、公主的欧式背景的一线作品,一旦引入蒸汽朋克丝毫不显得做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最终幻想》系列,虽然同名电影系列也扬名国际,但原作游戏才是最能体现蒸汽朋克精华的作品。游戏中创造性的将魔法和机械混用,开辟出一个空前宏大的史诗世界,从1987年第一款发布后一直广受欢迎,2010年该游戏的第14部正式上市。
《樱花大战》是另一款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蒸汽朋克游戏,游戏背景并不是常见的西方世界,而是日本历史上的大正时代。大正时代同维多利亚时代一样,是个资本主义文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对蒸汽机械的遐想同样能在这个年代得到满足。作为一款典型的蒸汽朋克游戏,《樱花大战》从1996年以来历经十几年更新换代始终饱受赞誉,而且游戏中的世界被设计的光鲜亮丽,与西方蒸汽朋克中粗糙斑驳的金属感颇为迥异,也算切合日本动画人独有的唯美风格。
西方:
最为典型的西方蒸汽朋克游戏应属《奥秘》,同样是一个魔法与机械共存的世界,《奥秘》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将这个世界营造的十分逼真,各处细节都十分切合逻辑,整体上能够自圆其说,魔法与机械的结合也并不是随意的、突兀的组合在一起,而是以一种看似十分合理十分现实的方式,这一切精良用心都使得《奥秘》无愧于蒸汽朋克游戏代表作之一。
《狮心王》和《国家的崛起》也是两部蒸汽朋克韵味十足的游戏。前者以中世纪为背景,出现了制造天才达芬奇和他的蒸汽风格机械发明。后者中的梵希族是仿照工业革命风格创造出来的机械族,这个种族以步兵团、重型坦克和空军等机械单位为主,它们还拥有很多达芬奇的发明和画作,该种族的一种直升机就是取自达芬奇的画作而设计。另外,1999年,美国还出品了一款模仿《最终幻想》的游戏《赛普特拉战记》,但整体比较山寨,只徒有蒸汽朋克的躯壳而已。著名的第一人称游戏《神偷》系列也有某些蒸汽朋克的风格,只是游戏的动作冒险主题决定了这种风格不会太张扬。
近些年又有一款蒸汽朋克游戏叫人惊喜,《机械迷城》是由捷克开发的一款AVG冒险游戏,在2009年独立游戏节上获得了视觉艺术奖。游戏中的城市面貌老旧、布满锈迹,但由于全部采用手绘而给人独特的亲切感,解谜过关中要运作的大量机械和机关都充满了工业风情,机器人也是蒸汽味十足。
2012年新作《耻辱》也是典型的蒸汽朋克作品,尽管它是潜行类的。本作融合了《生化奇兵》的科幻风味,《刺客信条》的开放探索,《杀出重围》系列的冒险元素等诸多游戏。主角拥有非凡的能力,例如可媲美GPS的“红心”元素,召唤老鼠等动物的咒语。另外,还有时间掌控,风暴,小范围的心灵控制和瞬间移动等能力。玩家将操纵科尔沃,一名拥有魔法的卫国英雄。本作主角拥有非凡的能力,尤其是占据技能。后者会毫无意识到你侵入了他的大脑,仍会进行他们的日常任务。在游戏开场,科尔沃被摄政王雷金特栽赃谋害女王被迫入狱,当然,他将着手复仇。游戏结局有三个大方向:1.good end:公主夺回王位。要求:杀人数低,最后一关成功救出公主;2.黑暗结局-低混乱:公主夺回王位,但一片混乱景象。要求:高杀人数,公主救出;3.黑暗结局-高混乱:国家被鼠疫和混乱所笼罩,主角离开了帝国。要求:高杀人数,没能及时救到公主。另外有些细节会随着玩家选择而改变,例如:船夫山米尔会因玩家选择而病死或痊愈。 东方:
日本的动漫大师们早早就把思维延伸到了蒸汽朋克题材,宫崎骏的很多作品都表现出对蒸汽朋克浓厚的兴趣,大友克洋也是一个十足的蒸汽朋克迷,当然,动画稿还是和漫画存在区别。关于他们动画电影的具体情况,请移步稍后的“蒸汽朋克电影史”。
麻宫骑亚的《快杰蒸汽侦探团》则是实打实的蒸汽朋克漫画,创造出一个蒸汽时代的架空城市,蒸汽机器人在其中成为了主角之一。因改编电影而人气暴涨的漫画《20世纪少年》也因对巨大机器人的描绘而显露出些许蒸汽朋克的灵感,同样架空世界,虚构未来,机器人也是在烟雾弥漫中以复杂的机械构造示人。著名的《钢之炼金术师》也因题材踩界而时不时被归入蒸汽朋克类型。
西方:
美国的超级英雄漫画中,蒸汽朋克亦开始大行其道。阿兰·摩尔与凯文·奥尼尔合力完成的《超凡绅士联盟》就是其中佼佼者,吸血鬼、化身博士、隐形人、尼莫船长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两场对抗傅满州和莫利亚蒂博士的蒸汽朋克冒险想象力超乎寻常。迈克·米格诺拉创作的《地狱男爵》同样是蒸汽朋克代表作,漫画中的鱼人和纳粹军官的装束都充满了工业时代的味道,还有地狱男爵那把招牌的大枪和许多机关复杂的场景。
脱离了超级英雄范畴的《畸形天使》是近些年美国漫画界一部出色的末世题材作品,毁灭后的世界科技退回到工业时代,出现了很多蒸汽驱动的交通工具,人物装束和建筑风格也带有维多利亚时代特色。《钢铁西部》(Iron West)是另一部十分纯正的蒸汽朋克漫画,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美国西部,出现了蒸汽机器人等科技。
❽ 蒸汽朋克是美国哪位科幻小说家提出的术语
这一概念最初是用来描述三个加利福尼亚作家与好友的作品,他们(如前所述)是提姆·鲍尔斯、詹姆斯·布雷洛克和K.W·杰特尔。他们的作品都是复杂的奇幻小说,设定在一个从未真实存在过的维多利亚时代伦敦,其灵感来源是那时候的流行小说,并在此基础上描写了众多奇异的发明和角色。
“我认为维多利亚式奇幻将大有所为”,杰特尔(K.W. Jeter)在1987年的《轨迹》杂志(Locus Magazine)上写到,"只要我们能够想出一种适合的集合规范……一些建立在与那个时代相适应的技术的基础上的事物--或许可以把它称作'蒸汽朋克' (Steampunks)。"蒸汽朋克,这一最初只是作为由“鲍尔斯/布雷洛克/杰特尔三人组(Powers/Blaylock/Jeter fantasy triumvirate)"”写作的“异化历史”(gonzo-historical)文体的口头别名,已逐渐成为公认的概念,并被广泛应用于媒体的表述中。
在任意一个此类传奇中,彼得·尼克斯(Peter Nicholls)在《科幻网络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中写到,一个狄更斯式的伦敦本身即是重要角色。"经由由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和布鲁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合作的《差分机》(The Difference Engine),它进入了赛博朋克(Cyberpunk)领域。在保罗·德·菲利普(Paul Di Filippo)的《蒸汽朋克三部曲》(The Steampunk Trilogy)中,它又与远古的超自然元素相结合。
http://ke..com/link?url=--bsMsFUQRHSzKT8K6_tPKaGHuOBR5
❾ 朋克教父
只有教母 VivienneWestwood
还有个叫Malcolm McLaren的自称是朋克教父 自称发明了朋克
但是没流传开 出名的就只有教母 - -#
❿ 蒸汽朋克式美国哪位科幻小说家提出的术语
这一概念最初是用来描述三个加利福尼亚作家与好友的作品,他们(如前所述)是提姆·鲍尔斯、詹姆斯·布雷洛克和K.W·杰特尔。他们的作品都是复杂的奇幻小说,设定在一个从未真实存在过的维多利亚时代伦敦,其灵感来源是那时候的流行小说,并在此基础上描写了众多奇异的发明和角色。“我认为维多利亚式奇幻将大有所为”,杰特尔(K.W. Jeter)在1987年的《轨迹》杂志(Locus Magazine)上写到,"只要我们能够想出一种适合的集合规范……一些建立在与那个时代相适应的技术的基础上的事物--或许可以把它称作'蒸汽朋克' (Steampu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