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葫芦的发明

葫芦的发明

发布时间:2021-07-20 20:18:54

Ⅰ 葫芦飞雷是制造出的

当时彝族人民发明葫芦飞雷这种武器,并不是用于打仗,而是用来狩猎。内由于彝族人民生容活在云南省的哀牢山地区,而且这里出产天然的火硝、硫磺、木炭,又种植葫芦,这为彝族人民创造葫芦飞雷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彝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首先认识到了火药。这种“手榴弹”的导火索是只有当地才生长的一种引火草制作的。又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制造出葫芦飞雷。

Ⅱ 葫芦丝是发明的

葫芦丝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葫芦箫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维妙维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竹筒制作的土火箭),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葫芦箫是很有特色的乐器,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葫芦,3根竹管和平枚金属簧片组成,通体长约30厘米。在葫芦的柄端,插一竹管为吹口,整个葫芦做气箱,葫芦底部插进3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7个(正6背1)音孔,可吹出由g~g'一个八度的旋律音,称为主管。两旁的副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只能发出与主管共鸣的和音,通常是较细的竹管发a音,最细的发e'音。吹奏葫芦箫时,吹口朝上,含在嘴的一侧,箫身竖立,用左右手指按放音孔,右手在上,用拇指按背孔,食,中和无名指按正面上方3 孔,左手按其余3孔,气流同时输入3个管口而发音。音量较小,主管的音色柔润而纤秀,在两根副管持续音的衬托下,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因为它吹出的颤音有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又叫“葫芦丝”。

阿昌族的葫芦箫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语称“拍勒翁”,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副管分别长33和17厘米,在两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细竹知与主管捆扎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称葫芦箫为“拜洪廖”,3根箫管插入葫芦底部,用蜡封固,上端和竹制吹管仅长两厘米。尤为独特的是:主管除开有7个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还开有两个气孔。主管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音时,还可将副管堵住。
葫芦箫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芦箫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是娱乐时助兴的乐器,每个村寨都有很多制箫的能工巧匠。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箫,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近年来,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在我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小组,曾用这种新葫芦箫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Ⅲ 葫芦烙画是谁发明的

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比较知名的产地有山西,安徽。烙画葫芦艺术家用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
葫芦制作工艺品从明朝起即有文字记载。葫芦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清朝时兰州的“刻制葫芦”和“范制葫芦”曾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朝廷贡品。当时采取的“火烩工艺”将葫芦的木质材料与中国传统的烫画技法相结合,以烙铁代笔,运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随着艺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烙铁的娴熟运用,画面呈现出焦、黑、褐、黄、白等多种层次和国画渲染的效果,表现力非常丰富。葫芦本色就有古画的基调,在上面临募出名家的国画作品,线条流畅准确、形态栩栩如生、意幸免幽深高远。给人以耳目一新、不媚不俗的感觉。烙画艺术使葫芦由农家瓜果登上了艺术殿堂,成为一种集拙朴自然和高雅精美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Ⅳ 聊城雕刻葫芦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

聊城蝈蝈葫芦(蚰子葫芦)雕刻艺术,历史悠久,选材独特,内容广泛,设计科学、精美。既有实用价值,又能作为高雅的工艺品供人们欣赏。它那粗犷豪放的雕刻技法,释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记载了众多的民间故事,反映了鲁西浓郁的乡土风情,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享誉海内外。 葫芦源于印度,在中国种植很广。葫芦雕刻艺术南北均有,唯独聊城的葫芦雕刻艺术更负盛名,独树一帜。聊城是京杭大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昔日这里商贾云集,繁盛一时,蝈蝈葫芦曾一度成为运河两岸农家生产的重要商品,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创新,前后经历了三个比较突出的发展阶段。粗花雕刻阶段,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主要作品有花葫芦、片花,雕刻些鸟、鱼、虫、花,尾部开口,工艺简单。细花雕刻阶段,距今也有200年左右,主要有“狮子滚绣球”、“松树花篮”、“打鱼”、“读书”、“耕田”等。清末民初,聊城蓄养蝈蝈的风气盛行,葫芦的雕刻艺术也在迅速提高。选料、着色、刀法更为讲究,选材更为广泛,如“八仙过海”、“武松打虎”、“水浒人物”、“聊城传说”等,使聊城葫芦雕刻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在材料方面,聊城蝈蝈葫芦选材广泛,有扁圆形葫芦、牙牙葫芦、飘瓜葫芦,还有特意配制的锥形葫芦、捆扎的多形

聊城雕刻葫芦

葫芦,但大都以扁圆葫芦为主要材料。种植简单,棉田、地头均可套种,每亩收获葫芦4000余枚。加工时,将成熟的白坯放进锅中煮,然后使其发酵,在容器中撞掉表层青皮,晒干,使葫芦颜色变黄。主要工其有刻刀、刺针、钻、弓子锯等。

聊城葫芦最为考究的是细葫芦,图案主要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它不单单用来饲养蝈蝈,更是一种观赏艺术品,是馈赠嘉宾的珍贵礼品。艺匠们用特殊的手法,因形雕刻,精绘细描,形象逼真,颇像工笔画清晰、可爱。另有一种葫芦极为普及,流传很广,主要雕刻花、鸟、鱼、虫之类。还有“花葫芦”,刀法简练夸张,生动传神,大有泼墨画的韵味。

聊城葫芦雕刻作品,曾于1979年在山东工艺美术设计创新评比展览会上荣获三等奖。近年来,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聊城蝈蝈葫芦,在聊城工艺美术创作人员和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下,继承传统葫芦雕刻工艺技法,大胆创新,改平刻为透雕法,由原来的平面图案转向立体图案,创造了各种独具特色的新工艺,改善了葫芦的传声性能。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地方名胜、风土人情、民间故事、婚嫁礼俗均能入画,极大地增强了葫芦的整体审美效果和艺术价值。由于雕刻葫芦格调新颖,雅俗共赏,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国家。

Ⅳ 电动葫芦的发展史

国产电动葫芦是从上世纪50年代以仿造形式开始生产与发展的。1949年7月上海通用机器厂最先试制成功仿德国DEMAG公司K型1.5t和3t一般用途钢丝绳电动葫芦,并投入小批量生产,但该厂于1954年转产汽轮机。1953年天津起重设备厂(原天津第七机械厂)仿原苏联40年代TB型葫芦试制了1t和2t一般用途钢丝绳电动葫芦,定型为TV型电动葫芦。1954年又试制了3t和5t葫芦,1957年完成了0.25t~5t系列产品的修改设计与生产,从此TV已作为我国第一代葫芦而出现。
坤达机械主要经营沪一牌 微型电动葫芦 环链电动葫芦 各种手动葫芦 手扳葫芦 手拉葫芦 。

Ⅵ 葫芦丝是谁发明的

小学生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傣家的小伙子叫傣山,他有一个心上人,他们过着幸福的日子。
一次,山洪爆发了,傣山抱起一个葫芦,决定救出被困的心上人。于是傣山呼吸了一口气跳入洪水中,游到中途,碰到了鲨鱼,傣山准备逃走,可傣山没有鲨鱼的游的快,傣山就要变成鲨鱼美餐的时候,看到了一座小岛,傣山用力一游,冲上了小岛,躲过了鲨鱼。傣山上了小岛后就找他的心上人,打听到他的心上人被困在个大山里,傣山于是上了那座山,山里有条大蛇,是看他的心上人的,傣山只有杀这条蛇,他的心上人才可以救出来。
傣山想在晚上把这条大蛇杀死,晚上傣山到了蛇的巢穴,看见大蛇在睡觉,他悄悄的来到蛇的身旁,抓起蛇的七寸,蛇被打死了,原来,蛇是个大坏蛋。后来,傣山救出了他的心上人,但山洪还没有停止。“只有作出一种一个人也不知道的乐器,才能停止山洪”,傣山听到了一个声音。于是傣山和他的心上人共同制作出了一种叫葫芦笙的乐器,山洪停止了。这场面感动了神仙,神仙手一挥,顿时鲜花盛开、孔雀开屛,祝福傣山和他的心上人永远幸福。葫芦笙被傣族人世世相传。

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Ⅶ 葫芦丝是谁发明的

葫芦丝没有明确的发明者。
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内芦笙演进容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在中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小组,曾用这种新葫芦箫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擅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歌,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赞哈(民间歌手)在葫芦丝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唱着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

Ⅷ 为什么救生圈起源于葫芦

救生圈是人们水上遇险时赖以求生的一种工具?夏天去游泳,为了安全起见,人们常喜欢带上救生圈,初学游泳的人更喜欢和它做伴,就是熟悉水性的海员出海时也总要在每艘船上预备着?

救生圈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供游泳练习使用的救生圈也可以用橡胶制成,里面充有空气,也叫作橡皮圈?

过去有人认为救生圈是由欧美传入我国的,其实,救生圈乃是我们中国人创造发明的?

早在两三千年前我国就有了“救生圈”,那就是干了的葫芦?《易经》里所说的:“包荒,用冯河”,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解释,就是“用葫芦渡河”?

《诗经》中也说“的有苦叶,济有深涉”,闻一多先生将《诗经》中的这一记载译为:“叶子枯了,葫芦也干了,可以择来做腰舟用了?”

我们认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抱着枯干的葫芦,就能使身体浮在水面上,不致淹死?这葫芦便是最原始的救生设备?后来,凡是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大都带着葫芦,以防不测?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人民是利用干了的葫芦浮水渡河的,这就是最原始的救生圈?

再后来,救生圈的制作方法大大前进了一步,有人开始用软质木料?芦苇等编制成一个环状物体,让人可以钻进去,使环托住人的身体,这种环形的救生圈使用起来要比葫芦方便得多,遂成了名副其实的救生“圈”了,宋人称之为“浮环”?

救生圈

Ⅸ 电动葫芦是谁发明的

具体是谁发明的还真不好说

都是一点一点改进到现在这个模样
我们制造电动葫芦这类设备

阅读全文

与葫芦的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