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试论美感的创造性

试论美感的创造性

发布时间:2021-07-20 17:08:13

A. 在艺术领域,如何处理创造性和美感的关系

显然是个性的彰显应该服从美的表达,这种创造性才是有价值的。

B. 论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1)美感包括着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
(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

C. 为什么说美感具有创造性

美感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对美感的定义是不同的。 比如有些人喜欢骨感美,有些人喜欢丰腴美。所以不同的人定义着不同的美感, 想法独特的被利用下来,跟设计创造的灵感一样 极具创造性。

D. 谈谈艺术领域的创造性的认识

1、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是指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2、艺术美就是艺术形象之美。人们只有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欣赏,才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之美。人们说,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艺术形象的描绘,没有了形象,那艺术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艺术形象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图画,它是广泛多彩。不能把艺术形象,仅仅理解为人物形象,那些动人的景色、欢乐或哀痛的思绪,一幅熙熙攘攘的生活图画、一种气氛、一种情趣等,他们都是艺术形象。 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表现出压抑、痛苦、忧郁、希望、挣扎、激奋、斗争、挫折,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最后的欢乐,这些思想感情所构成的音乐形象,就是艺术形象。当然它是诉诸于听觉、想象中的形象。
3、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形态特征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产生美感,并引起人 们的想象和一定的感情活动时,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称为美的形式。如:各种曲线,各种对称图形、各种富有变化而和谐的形体、面孔、声音和色彩。
4、艺术形象是艺术活动中客体的再现与主体的表现的统一。“客体再现”,即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如实地描写事物的客观形态,是客观的现实生活再现于艺术作品中。再现固然要描绘得像生活本身那样生动可悲、可信,但再现决不是照相式的有闻必录,而要经过艺术家的选择、提炼、集中和概括,甚至在再现时允许有某种变形,即在再现过程中已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性劳动。 “主体表现”,就是艺术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把自己的内心感受、思想倾向、爱与憎,把自己所肯定的或否定的情感态度,甚至自己的意志、冲动等等,都熔铸于形象之中。 对于一个具体形象来说,有的虽侧重于对客体的再现,有的则偏重于对主体的表现。但它们都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如巴尔扎克在小说中,主要在于见了十八世纪的法国社会现实.他通过大量真实的艺术形象,再现了资产阶级的胜利和封建阶级的衰落,不可避免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趋势。但另一方面,他也在这些艺术形象中表露了自己的情感、态度,表现了自己对末落贵族的惋惜,对资产阶级的憎恶,对劳动人民同情的思想倾向。可以说巴尔札克的这些作品就是客观的再现与主体的表现的统一。在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中,一方面是强调艺术与客观世界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艺术家的心灵表现。 因此,在探讨艺术美的本质、寻求艺术美客观的根源等,都必须坚持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艺术与客观世界有着密切联系这一原则。但也不能认为艺术美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机械反应、简单的再现。还必须承认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主体生命的表现,包括心灵表现。换句话说,在构成艺术美的诸多要素中,应包括艺术家主体方面的因素。而这些主体方面的因素,就熔铸、体现在艺术形象中的、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意志、冲动等;也就是物化在艺术形象中的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
5、艺术美是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任何作品都有内容与形式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形式是外在的而内容是内在的.面对一个艺术品,首先接触到的是它的形式,然后再去领会它这种形式的内在意蕴,即领会其内容。但真正的艺术品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没有美的形式也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具有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统一,才能对欣赏者产生美感效应.认为,没有美的形式,不论内容有多好,人们是不愿意接受的。强调形式美,不等于形式主义.艺术的形式美是以它和内容的统一为前提的,如果破坏了内容也就破坏了艺术的形式美。形式主义者对形式美的片面追求只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因为从根本上说,形式是需要准确、鲜明、生动表现艺术内容的;若脱离内容去追求形式,就会导致创作上的失败.真正艺术美不光要辞藻的华丽,更需要形式的准确、生动的表现内容,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形式美有相对的独立性。当艺术形式美一旦适应艺术的内容被创造出来之后,它就以独特的美学功能反作用于艺术的内容,从而达到强化内容,使内容完美显现的作用。

E. 浅论悲剧为何产生美感

悲剧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它通过怜悯、畏惧达到惊赞和义愤,从而激励人类从事伟大艰巨的实践斗争得决心和信念,使人获得崇高感的体验,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关键词:悲剧美感悲悯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是美学的一种范畴,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崇高的诗。它是崇高的集中表现形式,是一种崇高美。然而,悲剧为什么能使人们在观赏之后产生悲愤、哀愁、产生悲剧美呢?本文试通过对悲剧和美感的分析,浅论悲剧为什么能产生美感。 一、美感是什么美感是美学中与美德问题同等重要的问题之一。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美感有关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感泛指审美意识。所谓审美意识就是在审美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审美体验、审美认识和审美能力的总和,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要求、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内容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是由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引起人的情感上的愉悦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主观体验。也就是说,狭义的美感是人们接触了客观审美对象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的复杂的特殊的心理想象。从古到今,对美感的演剧一直视美学的主要课题。一种观点认为,美感是纯主观的产物。柏拉图认为,美感是人的灵魂在迷狂中队理想世界的回忆和凝神观照时产生的欣喜。康德认为美感是一种不夹杂任何厉害感、纯主观的静观的肩上判断所获得的自由的愉快。另一种观点是美感是审美对象的反映。早期唯物主义虽然认为美感是对美的事物的反应,但他们没有把这看成是人的生理的技能机能的反应。佛洛伊德认为美感是人的性的升华和冲突。美感作为人的主观反映,来源于美又不等同于美。美是客观的,是引起美感的根源,是第一性的。而美感姿势人类对客观美的认识、感受、欣赏和评价,是第二性的。美感虽然离不开美,有了美才有美感,但是,美感受主观的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即使是同一个欣赏同一个审美对象由于境遇和心境不同,所得的美感也不同。 二、谈谈悲剧在此主要是通过对悲剧的本质、类型以及悲剧感的分析来谈谈我对悲剧的认识。1、悲剧的本质悲剧在本质上与崇高相同或类似,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灾难激发人们伦理精神的高扬,必须使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学家把悲剧看做是最高的一种伟大(即崇高),也许是正确的。”悲剧是一种崇高的美,是崇高的集中形态。只有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悲剧性现象,才能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反映在艺术中。作为艺术样式之一的悲剧,集中体现了悲剧性。悲剧性是审美的范畴之一,与喜剧性相对。是指现实生活中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激流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但又不可避免的灾难或毁灭,从而一起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立普斯在《悲剧性》中说:“无论他身处的情势如何,灾难必然为悲剧所必具。”灾难是悲剧必备的条件。阿里士多德从悲剧所反映的特定对象和特定效果等方面规定悲剧性的的根本特征。他认为悲剧棉鞋“与我们相似”又带有某些弱点的好人,通过他们不应受到的毁灭引起观众的悲悯与畏惧,人将之中悲苦之情宣泄出来,就可以由痛感转为快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这一理论奠定了西方美学史上悲剧性的范畴基础。2、悲剧的类型悲剧的类型在西方美学史上主要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三大类。西方著名的悲剧如《俄狄浦斯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罗密欧与朱丽叶》、《安娜·克里斯蒂》、《浮士德》、《哈姆雷特》、《雷雨》、《椅子》等等。中国古典戏曲也不乏悲剧作品。与西方悲剧相比较,中国戏曲往往由忠与奸、善与恶、压迫与被压迫的鲜明对立构成悲剧冲突,其中有《赵氏孤儿》、《精忠谱》这样的英雄悲剧,有《窦娥冤》这样表现被压迫者反抗精神的悲剧,也有《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爱情悲剧。在不少作品中,大团圆的结局往往削弱了原有的悲剧力量。这个分类是由黑格尔提出的,还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书把悲剧分为复杂情节悲剧,性格悲剧(或命运悲剧),情景悲剧和苦难悲剧等四种类型,其中复杂情节悲剧为最好。叔本华也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把悲剧分为三种类型,即主人公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盲目命运导致的悲剧和社会地位相互对立导致的悲剧。后来也有人把悲剧的类型概括为以下四种:命运悲剧:神秘力量左右现实人生;性格悲剧:性格内在矛盾冲突;社会悲剧:社会不平等,不合理造成人生悲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历史悲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的矛盾冲突。3、悲剧感悲剧感是使美感的一种类型,指审美主体面对悲剧性事物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美感体验。悲剧感有更强烈的情感震动和更深刻的伦理内容。悲剧感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是由许多情感混合而成。它包括:愉快、崇敬、恐怖、悲哀、愤怒五种只要情态。其中崇敬与愉快时相吻合的。恐怖、愤怒、悲哀与快乐是矛盾的。人在恐怖、愤怒、悲哀时,一般不会产生愉快情感的,但是在悲剧感中却可以产生愉快感。因为悲剧人物是壮美的,这就决定了崇敬和愉快,这两种感情成为悲剧美感的核心。恐怖不是单纯存在的,它随着英雄的壮美而出现,对壮美起烘托得作用。作为一种情感的恐怖则烘托着崇敬。悲哀是悲剧感不可缺少的因素,少了它只是壮美感。悲哀与其它情感结合而染成各种各样的色素。与愤怒结合而成悲愤,如《白蛇传》中白娘子的反抗精神。与崇敬结合而成悲壮,如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就给人以壮怀激烈的美感。悲剧能激起人的多种情感,而且是同时混合出现的,早成一种特殊的美感,震撼人的整个心灵,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构成了悲剧感的审美愉悦。 三、悲剧产生的美感尼采说过,悲剧作为“最高的艺术”,其审美功效是其它艺术所无法比拟的。悲剧所产生的美感,那就是悲剧美。对悲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个问题阿里士多德做过了细致的研究。他指出,悲剧通过消极而导向积极,它唤起悲悯与畏惧之情并使这种情感得以净化。历史上有过许多关于阿里士多德的“净化”这个概念的考证与争论。托马斯从宗教的角度解释“净化”,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还有的学者是从生理的角度上解释“净化”,认为是一种生理上的发泄。黑格尔则用“绝对理念”的胜利来说明悲剧的净化作用。还有就是尼采,他认为悲剧的效果好像是从天外飞来的声音,给人一种形而上学的安慰,认为没有这种安慰,便无法解释悲剧的愉快问题。对悲剧的净化作用的科学说明,主要是应该从心理,也就是伦理的角度来分析。悲剧通过善恶、新旧、美丑的剧烈冲突和斗争,表现人类历史实践的崇高和恐惧,在悲剧感之中还蕴含着一种对善的惊赞和对恶的义愤,因此,悲剧性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通过悲悯、畏惧达到惊赞和义愤,产生悲剧美。“悲剧美”,就是悲剧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使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也就是悲剧的崇高感。人们在欣赏悲剧时伤心流泪,是因为在悲剧中,美受到摧残,更显示其光辉品质。悲剧会使人悲痛,但革命的悲剧是人从悲苦中产生一中力量,使人们从先进人物的苦难和毁灭中认识到真理,鼓舞人们战斗,使我们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激发人们从事伟大实践斗争的决心和信念,使人获得崇高体验,心灵的得到净化和陶冶。悲剧所具有的特殊审美功能。它对陶冶人的情操,升华精神境界;对鼓舞人们的斗志,增强人们为美好生活而斗争得勇气和信心;对提高人们对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坚定地追求真、善、美均有特殊的作用。

F. 举例论述艺术鉴赏具有再创造性的原因和含义

艺术鉴赏是对艺术品的欣赏,所以这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创造思想的过程

G. 美感的本质及特性

一般认为,汉语“美”的原始语义是“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羊大为美”不仅指羊自身肥大健硕,而且指这种羊给人的味美感觉。美在这里和人身体的感觉特别是味觉建立了关系。味觉是品味,是区分和比较。它不仅是对于对象进行感觉,而且也是对于感觉进行感觉。如果说“羊大为美”偏重于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意义的话,那么“羊人为美” 则突显了美的宗教性和社会性意义。它主要指人戴着作为图腾的羊头跳舞,娱人娱神,达到人神相通。在此舞蹈自身所带来的身心快乐是重要的。但如此理解的美不仅要从人那里获得规定,而且要从神那里获得规定。如果我们只是鉴于“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来解释中国人的美的观念,那么这无疑是片面的。事实上中国人美的观念主要表达在儒家、道家和禅宗的思想之中。儒家认为美在礼乐,道家主张美在自然,禅宗提出美在意境,如此等等。在这种种关于美的规定之中,我们看到它们都不是从身体及其本性出发的。相反如果身体自身要具有审美的特性的话,那么它必须获得这些规定。
与中国古典美学相似,西方的传统美学也遗忘了身体现象。对于美学基本问题的探讨的学科在古希腊是诗学。诗学和哲学的其它学科一样,都是对于人的不同理性区域的研究。亚里斯多德将人类的理性分为三个方面: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诗意理性。理论理性相关于认识,实践理性相关于行为,诗意理性相关于创造。所谓诗学就是关于诗意或者创造理性的科学。其基本内容包括了诗歌的一般本性,它的创作和欣赏等。诗歌在根本上被理解为对于世界的模仿,而模仿本身是人求知的本能,由此它最后被理论理性,亦即被洞见所规定。基于这样的思想,身体问题根本不在诗学的考察之列。
作为感性学的美学在近代才得以建立。美学学科的命名者鲍姆嘉通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知意情三个方面,相对于认识的有逻辑学,相对于意志的有伦理学,而相对于情感或者是感性认识的却没有一门学科。为此他创立了美学,并认为美学的对象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亦即美。因此美学不仅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而且是作为完善感性认识的系统学科。身体在感性学中是以矛盾的形态出现的。一方面感性的完善包括了身体的完善,另一方面美学必须否定身体,要控制、改善和引导身体。基于这种特性,美学不仅是理论的,而且也是实践的。
自近代以来,美学作为感性学一直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感觉有快感和不快感之分,而在快感之内又有肉体的快感和精神的快感之别。美学研究人的精神的快感,它主要是对于美和艺术的感觉。但感性自身除了感觉之外,它还包括了感性对象,亦即可感觉之物。最后感性还表现为感性活动,也就是人的生活世界本身。于是美学作为感性学,作为一门关于美的科学,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具有非常开阔的视野。因此关于美学的一般理解包括了美的理论、美感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但在美学中,艺术哲学具有独特的位置,以致人们用它来替代美学。作为对于艺术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主要兴起于德意志唯心主义时期。此时的哲学作为主体性哲学的典型形态,设定了主客体的二元思维模式,并因此成为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艺术被理解为人所创造的感性的精神世界。
不管人们在近代如何理解美学,它都始终置于理性哲学的框架内并被理性所规定。对此我们看到了几种不同的思想体系的设定。康德的批判哲学分为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的批判。其中,包括了美学的判断力批判是其哲学的拱心石,是自然与自由的过渡。美在此被描述为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无利害的快感。谢林则认为美和艺术是哲学的最高官能。因为艺术是一种理智直观,所以它能达到主客观的同一。与此不同,黑格尔主张美和艺术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与作为表象的宗教和作为概念的哲学相比,作为直观的艺术处于绝对理念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且要被宗教和哲学所克服。在这些理论体系之中,美和艺术被理解为感性的,并相关于理性。在这种感性被理性所规定的意义上,德国唯心主义美学和一切近代美学一样是理性主义的美学。它们当然是没有身体和身体性的美学。
身体的美学意义是在现代思想中被发现的。因为现代思想的主流是思考存在的不同意义,所以它们都是“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并由此是广义的感性主义和审美主义。所谓的美和艺术都置于存在之中。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艺术作为意识形态依赖于经济基础。尼采强调美是“创造力意志”的直接表达,并因此是人的生命力的实现。海德格尔主张美和艺术是存在的真理自身设入作品,诗意是人在此大地上的居住方式。在这些现代美学思想中,人的形象突显出来,他或者是马克思劳动的人,或者是尼采生命冲动的人,或者是海德格尔立于林中空地中的人。特别是在尼采的人形象中,身体的肉身性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审美意义。这在于尼采关于美和艺术的本原的探讨在根本上是身体性的。美和艺术首先是人类学的,它是人的生命的冲动;其次是生理学的,它是身体的力量,是肉体和血液的作用;最后是心理学的,它是创造力的感觉。尼采的身体美学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一方面是对于西方传统古典理性美学的反叛,另一方面是给予后现代美学的遗产。
在后现代,正如没有传统意义的哲学一样,也没有传统意义的美学。因此后现代的美学是“非美学”和“反美学”。基于反本质主义和反基础主义的立场,后现代在根本上反对传统美学的霸权主义对于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的思想追求。美和艺术的意义就是无规定性的和非确定性的,是复杂的、多元的和断裂的。于是美学问题就是语言和文本的解释问题,是话语分析的一个独特的领域。从此出发,后现代也打破了现实和艺术的界限,消解了原本和摹本的二元模式。在后现代美学的多元话语中,关于身体及其欲望的话语成为了主导性的话语之一。这在于它自身是无规定性的和非确定性的。但后现代的身体美学不同于现代的身体美学。现代的身体是现实给予的,后现代的身体是话语构建的;现代的身体是被存在所规定的,后现代的身体是被欲望所规定的。
从身体的视角来审视美学的历史,我们发现,传统美学一方面忽略了身体的意义,另一方面包含了思考身体的可能性。这在于感性总是作为身体的感性,它是一个在已思考中尚未思考的问题。现代对于作为存在的身体和后现代对于作为欲望的身体为身体美学则提供了许多思想的资源。
当然,我们也有必要将从身体射出的眼光来看看当代审美的现实和思考它的美学界。众所周知,美的现象在当代世界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自然美更直接地进入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人们不仅要求居住的空间的满足,而且强调其生态环境。不再只是具有特权的文人雅士,而且一般的民众也向往大自然,旅游到高山和海边,亲身体验山水之美。至于社会生活本身,人们正在倡导一种审美文化,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满审美的情趣。当然各种形态的艺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走出了象牙之塔,它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同时大众文化的兴起使每一个人在工作之余不仅被动地享受艺术,而且主动地创造艺术,如同一位歌唱家和舞蹈家那样。
当代生活世界中的美的现象一个特殊的标志就是所谓的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生活化。生活是人的衣食住行,是劳作与交往,它是功利性的。而审美是非功利性的。生活中当然包括了审美的因素,但只有艺术才是纯粹的审美活动。因此生活和审美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不过这种历史上产生的疏远在现代社会走向了相互关联,亦即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这不是某种生活态度和审美态度的变化,而是一种历史的生成,也就是生活变成美的,而美变成了生活的。
由于美的现象在当代生活中的特性,对于它的言谈成为了日常语言的一个熟悉的言语事实,对于它的思考的“美学”现在成为了哲学学科中最为人所知的学科之一。比起传统学科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所关注的问题,也许惟有美学思考的“什么是美”这样的问题对于人们更具有吸引力。美学一方面是形而上的思辩,如对于所谓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的追寻等;另一方面是形而下的分析,如一些审美现象的描述、审美经验的归纳等。一般而论,人们将美学分为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美学等。哲学美学是关于美学基本问题的哲学思考,它将美学的基本问题置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中。如同心理学美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审美现象一样,社会学美学则是分析审美现象的社会学意义。现代还不断产生了许多美学的新兴学科,如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和景观美学等。
但身体美学呢?它对于中国当代美学来说仍只是一个问题,还不是一个主题。

3. 身体美学当然主张身体成为美学的主题之一。人们对于美的范围有许多分类。传统美学将它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现代美学则将自身的触角伸向了日常生活世界和科学技术领域,关注生活美和科技美。但身体不仅与它们相关,而且就是它们的聚集点。我们可以说,身体美是自然美的顶峰,是社会美的载体,是艺术美尤其是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美的中心。日常生活的美和科学技术的美也与身体美学建立了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因此身体美学的构建不仅突显了身体美的独特意义,而且能导致审美领域的某种交叉和重构。
基于身体美的这种特性,身体美学不仅要求身体作为美学的主题之一,而且重申从身体的本性出发探讨身体和与之相关的审美现象。这首先要让身体成为身体自身。它不能再被分割,变为不同的美的领域中的一个碎片,而是要独立出来,显示为完整的有机的身体。其次要从身体自身出发来理解身体。因此我们不能只是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身体,而是要从身体的角度来透视身体自身。最后以此为基础去观看身体在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相应的审美表现。
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身体自身作为自身显示出来。我们关于身体及其审美表现有各种各样的观念,这些观念既可能是日常的,也可能是理论的和逻辑的。它们作为思想的原则规定我们去描述、理解和解释身体,如同开辟了各种思想的道路。但它也许是迷津,阻碍了我们思考身体自身。因此在此需要的是无原则的批判,即抛弃各种作为原则的关于身体的先见和偏见。

H. 艺术活动中创造性与美感的协调问题

艺术活动
既需要有创造性
也需要有美感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统一

I. 试论当今社会对于艺术作品中艺术创新的理解

一楼的实在太专业了。不过你要从大一就开始靠改别人论文混,到大四就没的可抄了。

其实写论文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你首先找个论点,然后为你的论点找论据就可以了。

根据你现在要写的这个题目和你所处的年级,建议你分几步:
1,缩小你要论证的“艺术”范围,因为艺术面太大了,全说是说不过来的,你只能选艺术的一种或几种表现形式;

2,确定什么是艺术创新(比如共融可以算是创新,周杰伦和宋祖英一起唱歌就是共融的一种。共融可以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比如唐诗加了曲调/词牌,就是宋词;也可以将艺术向前推进,比如郭德刚的相声);

3,论述艺术为什么需要创新(如果不创新就无法与时俱进的传承,最终会灭亡,已经灭亡的包括很多瓷器烧制工艺,正在衰败的包括京剧);

4,论述艺术创新后对社会和艺术家的影响(符合了时代要求,艺术就会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艺术家会得到社会尊重、地位和财富)

阅读全文

与试论美感的创造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