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攻城器械有哪几种
古代攻城器械种类繁多,从它们的功能来说,大致可分为遮挡、接通、攀登、侦察、瞭望、抵近摧毁和远距离攻击等六类。
遮挡式攻城器械具有防护功能。这些器械上有顶,底有轮,两侧有板壁,外蒙生牛皮,可以减少或避免攻城士兵受到城上各种兵器的伤害,主要有车贲辒车等。
接通式器械的作用是架于城外壕沟两岸,使士兵顺利通过。攀登式器械主要指各种云梯,供士兵登城作战用。
侦察瞭望器械有望楼和巢车,它们以大木制成框架式底座,下安4~8轮,便于机动。
抵近摧毁式器械,有挖掘、钻凿、撞击等多种类型,撞车便是撞击型攻城器械。
远距离攻击器械有抛石机、巨型机发弩与火攻器材等。
Ⅱ 墨家守城术是什么。墨家曾发明过什么利器。
根据《墨子》中关于机关术的记载,当时墨家发明出来的机关器械有:
1. 连弩车 见于《墨子·备高临》。连弩车是一种置于城墙上可同时放出的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无数的大型机械装置,需十个人驾驶,最为巧妙的是长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绳子系住,射出后能用辘轳迅速卷起收回。
2. 转射机 见于《墨子·备城门》。转射机也是一种置于城墙上的大型发射机,机长六尺,由两人操纵,与连弩车不同的是转射机更为灵活,能够在一人射箭的同时由另一人将机座旋转。
3. 藉车 见于《墨子·备城门》。藉车外部包铁,一部分埋在地下,是能够投射炭火的机器,由多人操纵用来防备敌方的攻城队。
实际中的机关术显然不如游戏中那样神奇且令人惊叹,但以两千多年前的生产力,能够设计并制造出如此复杂的机械,也是相当的不容易。
这些机械的制造者墨子,生于约公元前468,卒于公元前376年,名翟,《墨子》一书中多称“子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小邾国(先后曾为宋、邾、鲁、齐等国的附庸)人。墨子有一大串挺吓人的头衔: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这位集五个“家”,一个创始人于一身的墨子是目夷氏(目夷即墨夷,后省为墨姓)的后裔,孤竹君之后,与宋国国君同宗,但是到了墨子一代,其身份已由贵族降为了平民。墨子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他自称是“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诸宫旧事》和今天骂人的“贱人”意思不同)。从墨子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他还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跟周官史角的传人学习周礼,“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伦”。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背周道而用夏政”,舍掉了儒学,“法夏宗禹”,创立了自己的墨家学派。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的选择也是很有魄力的。
墨子擅长工巧和制作,在军事技术方面高于其他诸子,堪称博学多才。据说他能在顷刻之间将三寸之木削为可载300公斤重的轴承。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他利用杠杆原理研制成桔槔,用于提水。他还制造了辘轳、滑车和云梯等,用于生产和军事。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即所谓的“墨守”),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鲁阳文君要攻打郑国,墨子知道后又前去说之以理,说服鲁阳文君停止攻郑。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多次访问楚国,献书楚惠王。但后来他拒绝了楚王赐给他的封地,离开了楚国。墨子晚年来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讨伐鲁国,但没有成功。越王邀请墨子作官,并许给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听吾言,用我道”作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
关于墨子的事迹,最著名,也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止楚攻宋”的故事。
战国初年,楚惠王意图攻宋,墨子求见楚惠王,陈述厉害关系,还当着楚惠王的面和公输般用皮带当作城墙,用小木板当作攻城器械,互比攻守城池的技术,来了一场精彩的攻防“论战”,最终阻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其间墨子的口才固然了得(先秦的名辩之学到了墨子手中才真正达到完善,成为与古希腊逻各斯,天竺因明鼎立的三大逻辑系统),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他的防御器械以及让弟子禽滑嫠等三百人守住了宋城策略。
战国初年的楚国是一个国力强盛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军事计划竟然被墨家这个学派的力量所改变,可见墨家在当时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和影响力。
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称为“孔墨显学”。孟子曾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据《汉书·艺文志》,墨家之学出于清庙之守(掌守宗庙),即巫祝,有浓厚的宗教倾向。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即治国者应“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提倡无差别之爱;非攻,即否定非正义战争(“攻”),肯定正义战争(“诛”);尚贤,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应唯贤是用;尚同,即“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达成社会的统一;节用,即节约财物;节葬,即反对奢侈的丧葬;非乐,即反对当权贵族的“繁饰礼乐”和颓废淫荡的靡靡之音;天志,即把一切自然现象看成是上天爱人的表现;明鬼,墨子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非命,墨子在先秦思想家中第一个明确反对儒家的“命定论”,认为 “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
公元前376年,墨家创始人墨子卒。墨家弟子将开派鼻祖的遗体从简安葬于狐骀山下的苍松翠柏之中。他的陪葬品极其简单,最有价值的是一部《墨子》的手稿。墨子生前对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自己的学说非常自信,曾经慨然而呼:“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犹在。”
墨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统称为《墨子》。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声学、代数、几何等内容,前人称其为《墨经》。《墨经》代表着战国时期中华科学发展的一个最高峰。在力学方面《墨经》中提出了关于机械运动的定义为:“动,域徙也。”意思是说,机械运动的本质是物体位置的移动,这与现代机械运动的定义完全一致。同时墨家学派掌握杠杆定律比阿基米德早了2个世纪。在光学方面,在我国浩如烟海的经史著作中,《墨经》是唯一一本对我国古代几何光学发展进行系统性论述的典籍。《墨经》中记载了墨子及其学生做的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作出了精辟的见解,这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在数学方面,《墨经》提出了一些几何学的定义,例如中学数学教材中所举的《墨经》中对圆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 这与近代数学中圆的定义“对中心一点等距离的点的轨迹”是完全一致的。
在游戏《轩辕剑》中,墨家大寨的居民是一个秉承了墨家思想的团体。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墨家是中国最早的民间武装团体。墨家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最高的领袖被成为“巨(钜)子”,巨子有绝对的权威。巨子的职位是由集团中公认的贤者互相传让的,而墨子就是墨家的第一任巨子,墨子的大徒弟、守住宋城的禽滑嫠则是墨家的第二任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墨者大多来自社会的下层,能够吃苦耐劳,平时一律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串足胼胝,面目黎黑”,以吃苦为高尚的事。他们勤于进行实验,作战十分勇敢,平时从事生产劳动,主要职业是教师、工匠等。墨子及其门人为人们做好事,即使是牺牲了个人性命也在所不惜。《淮南子》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 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而且他们功成不受赏,施恩不图报。
墨家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战国时,秦国巨子的儿子犯法,秦王顾念他年老而饶恕了他的儿子,但巨子却以墨者的律法将儿子处死了,这足见墨家的纪律非常严格。
但是墨家并不是出身于侠的武士团体。而主要是一个学术团体,他们所从事的是一般游士的共同事业:完成学业,然后四处游说,用自己的观点和辩才去影响诸侯各国,并争取出仕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建功立业。如墨子他曾使其弟子耕柱子于楚,游高石子于卫,游公孙尚过于越,出曹公子于宋,使胜绰事齐国项子牛。很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味道。
其实,用现代学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形容墨家子弟并不为过。墨子的五个“家”里面就有一个“教育家”。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设有文、理、军、工等科的综合性平民学校,就是墨子约在其三十岁之前创办的。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史称“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墨子的思想的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想来应该是这个学校的必修课。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大派别,分别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邓陵氏之墨(见《韩非子·显学》)。分别以谈辩,从事,说书为主要思想,其中谈辩即辩论,从事即研究科学,说书即教书和研究各种典籍。他们各自以为是正宗,不相上下,谁也不服谁,甚至互相倾轧窝里斗,致使墨家元气大伤。到了战国后期,墨家三派又汇合成二支:一支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另一支则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
可惜的是此后的时间,也就是从秦统一六国以后到清朝初年的近两千年里,墨学进入最低潮的时期。墨学基本上是处于停滞阶段,治墨者屈指可数,能找到的的有:晋时的鲁胜,唐时的乐台,宋代的何芜及元代的陆友等。这些人名都生疏得很,可谓是“凤毛麟角”。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秦始皇的以法为教、焚百家之书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策,但也有墨家自身未能保持生机和活力,以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的内因。大抵说来,还是墨家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难以实行,加上墨家独特的巨子组织,已经是一种变相的神秘组织,既不如儒家有治世的理想,也不如道家可深植于心灵,更不如法家能被巧妙的应用在政治上,因此,墨家思想慢慢的没落了。
但是墨家精神并没有失传,而是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着。汉代以后的侠士是墨家“兼爱”精神的继承者。中国歌颂侠义精神的诗歌和侠士小说,其精神源头莫不与墨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DOMO之所以一再使用墨家文化背景,其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由于墨家主张 “明鬼”之说,与中文RPG游戏当中神人不分的世界观一致;二是墨家主张“天志”之说,相信天的决断,同时又反对宿命论,相信自身的努力,在这一点对于当今的青少年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三是墨家的科技成就很高,在这一点上可以由编剧自由发挥,展现出一段波澜壮阔的剧情。
作为中文RPG中的人物,辅子辙、辅子洵和水镜,还有其他一些角色,多少都带有些“侠”的影子。但是上面说过,墨家有严密的组织,并不适宜于具有自由意志、主张人格平等的游侠,何况墨家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密的逻辑思辨能力,也绝非“重气轻命”的武侠所能为之。这点倒是可以从水镜的处境上体现出一二。
然而,墨家却与侠的生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墨家对武侠现象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提出了完整的“任侠”观念和理论主张。《墨子·经上》曰:“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注曰:“谓任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侠”观念,指出任侠出身于“士”阶层,武侠是“士”的一部分,这是指侠的社会性质。墨子还精粹地概括了“任侠”精神的实质和内核——“损己而益所为”,也就是损己利人。接着,墨子进一步阐述了任侠精神的实践方式:“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这句话翻译出来是:干己身所厌恶的事来解放他人的急难。也就是要不顾一切地去扶危救困,为人解难,正是侠的行为准则。墨子对刚出现的武侠现象十分关注,并及时地对侠义精神与侠义行为作了系统的闻述,论证它们是合理的,这无疑给初生的尚在用生命和鲜血去探索行动宗旨的武侠提供了所急需的精神武器。可见,墨者对于武侠的出现是充满同情和好感的。
墨家团体还收留了一些迹近武侠的人。例如被称为“东方之钜狡”的索卢参,由墨子的大弟子禽滑嫠收为及门弟子。又如好勇的武士屈将子“带剑危冠”去见墨子的另一名弟子胡非子。胡非子向屈将子阐述了勇武的真正含义。屈将子为之心折,“乃解长剑,释危冠,而请为弟子学”。这些记载的字里行间,保存了墨家对受迫害的侠士加以保护的记录。而部分侠的弃武就学,也给墨家输入了新鲜血液。(想想水镜给墨家带来了什么?)
墨家文化如日中天的日子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如今留下的只是一部残缺不全的《墨子》和种种神秘的传说,但墨家的精神永远不会消亡,因为它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它将永远流传。
Ⅲ 鲁班制造了什么攻城器械
鲁班制造了云梯攻城器械。木工专家鲁班一生发明的工具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好多人都有使用的锯子。他对于军队里面使用的兵器虽然不是很熟悉,但要研究起来也不难。
于是他很快制就为楚惠王造出一架能够折叠的梯子。攻城战斗开始时,士兵可以用它来爬上对方的城墙。因为它展开以后非常高,在地上看就像能插到云彩里一样,所以鲁班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云梯”。
身份背景:
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参加生产劳动,经过言传身教逐渐经验丰富,掌握了手工的很多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优化了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
现代已经看不到的手拉钻、划线用的墨斗,后来都成了鲁班发明的。工具可以迅速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劳动效率的增加,可以丰富物质的生产,促进经济的繁荣!
Ⅳ 古代有哪些经典的攻城术和守城术
在古代的时候战争是非常频发的,古代的战争并没有特别发达的科技,也没有什么枪炮之类的,他们靠的就是近身的肉搏,而且在当时也没有特别有力的远程武器,如果想要攻下一座城池的话,是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的,在这一场持久战当中,攻城和守城的双方是都需要制定相对应的战术的。在古代的时候,不管是攻城还是守城,他们都有着能够参考的兵法,不论是攻,还是守都需要积极的调动士兵的士气,还要保证粮草的充足。
守城其实是比较容易的,而且守城的将领会根据墨子的书来制定相应的守城战略,因为墨子他主张的就是非攻,所以他在守城这一方面还是非常的有造诣的。在守城的时候,军队的粮草也要准备好,因为只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粮食基础,士兵才能够对这场持久战充满信心,这一点不管是对于攻城的士兵还是守城的士兵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Ⅳ 中国古代攻城都是靠什么,难道是靠梯子
兵法记载,攻城有“临(临山筑攻)、钩(钩梯爬城)、梯(云梯)、堙(填塞城沟)、水(水攻)、穴(挖地道)、突(穿突暗门)、蛾傅(密集爬城)、轩车(用高耸的轩车攻城)、轒辒车、空洞(隧道攻城)、冲共十二种。
而攻城器械则多不胜数,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
弓
《吴越春秋》中有载“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就是弹弓,是更古老的抛射工具,发射石丸等弹丸,所以原始弓也十分简单。从《易经》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的记载可看出最处形态的弓无非是将一根木竹弯成弧形,销尖木竹既为箭。可以说简陋到极至,其射程与杀伤力更是不敢恭维,但毕竟使人类摆脱了身体机能的限制成功运用一种机械力。
商周时期,弓箭的发展趋于成熟,作战的箭矢已主要是青铜镞,弓的样式也基本具备了后世弓的形制。到春秋战国,弓的制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
西汉以后,穿透力更强的铁镞逐步代替了铜镞,弓的制作也愈加精美,但形制,质量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火器发明后,因其射速慢,天气影响大,轻便的弓箭还有相当的生命力。以明代戚继光的军队装备为例,步军中弓手占十分之一,马军中仍占二分之一强。至于满清更是以骑射作为夺取天下的利器,直到鸦片战争之后,弓箭才走出了中国军队的序列。
在长达数千载的装备史上,弓箭赢得了无上的荣光,春秋战国时位列兵器之首,“射”技也是公卿大夫必备的“六艺”之一,齐桓晋文称霸,周天子赐予彤弓彤矢以示其代天伐罪之权。如百步穿杨的养由基,辕门射戟之吕奉先具是一段佳话。即便是羽扇伦巾的周公谨也用十日造箭之法来谋害诸葛亮。
飞钩
飞钩,檑义夜和狼牙拍,顾名思义飞钩是将一铁钩栓于绳索之上,是很多梁上君子的最爱。实际上飞钩用于攻城的历史几乎和飞钩本身的历史一样长。《墨子?备梯》,《武经总要》,《练兵实纪》,《兵器图说》都有记载,而令人更惊讶的是飞钩的寿命之长,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二破武汉之时正是陈玉成亲率敢死队用飞钩夜间偷袭得手。即便到了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我人民军队也多次利用飞钩建立功勋。飞钩用于攻城多为人知晓,事实上,飞钩在防守上的功绩也是勿需多让。一旦攻方以云梯冲城,如果你有足够的冷静,足够的准确,足够的力量,足够的敏捷便可用飞钩将云梯拉倒或拉垮,将梯上之人尽皆摔死。当然,在飞箭如雨的战场,你还要有足够的命大才能完成如此高难度的动作。
飞钩用于夜袭给防守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古时的大城尤其是京师,都是占地广大,人口众多。北京俗称“四九城”指四十里的城墙九个门;唐代的长安人口百万。如果敌方“悄悄的进村,放枪的不要”,想在这样的大城只靠人力夜夜备袭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是,恐怕敌方尚未来袭自己已经心力憔悴。《三国演义》中曹刘争汉中,曹操临河下寨,刘军不得进,后诸葛亮正是用疲兵之法逼退曹军。这时狼牙拍和檑义夜该大显身手了,狼牙拍以铁钩,铁钉置于木版或绳网上,夜间悬于城上,若敌以飞钩夜袭便被钩住扎伤不得攀缘。檑义夜是狼牙拍的近亲,只是其将钩钉置于圆木之上,除了可防夜袭,还可当檑石滚木投下。
车
车,古来城关或是高墙深池,或是居于险要,所以攻守战具皆为庞然大物。若想灵活应用,仅凭人力则实在是有些费力不讨好,即便是体力比人高那么一点点的牛马,面对数十吨的重物也不免有望洋兴叹之感,所以古人大多将战具装上战车(如巢车,霹雳车等)。可想而知若没有车的发明,攻城战将乏味的多。
中国的传说中,发明车辆的桂冠属于夏朝的奚仲。夏商之时,就有大规模战车决战的描写。但是面临着缺乏实物证据的难题。如果传说属实的话,中国使用车辆就不应迟于公元前23世纪。1972年,在河南安阳出土了一座商代车马坑。里面车厢,车轴,车辕皆制作精良,证明当时车辆技术已经发展的极为完善了。
抛石机
抛石机(又称炮),相传炮发明于周代,叫“抛车”。抛石机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头抛射出去。由抛杆,抛架和机索三部分构成。抛杆设一横轴,顶端连有一副皮兜绳;机索由数十上百根绳索组成。每根绳索需要1——2人拉拽。
东汉时期,炮已成为备受重视的攻城战具。公元200年,曹操袁绍战于管渡,曹军使用一种自行炮——霹雳车攻破袁军壁楼,大获全胜。唐宋以后,炮的使用更为普遍。宋代的陈规在《城守录》中感慨的写到“攻守利器,皆莫如炮。攻者得炮之术,则城无不拔;守者得炮之术,则可以制敌。”
在中国炮的使用史上,蒙古人处于突出重要地位,对中国炮的使用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公元13——14世纪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建立了空前而且很可能绝后的庞大帝国。虽然蒙古无敌的铁骑是这个神话的根本,但蒙古强大的炮兵却赋予了蒙古军队摧毁一切防御的巨大破坏力,是蒙古从草原之王走向世界霸主的重要标志。 蒙古的炮称为“回回炮”,它是一件“驳来品”进口货,是当年蒙古西征时从波斯人手中学来的,也算中国早期知识引进的成功范例。“回回炮”上出现了类似射击计算表的刻度,极大的提高了射击的精度。古籍上曾经记载“回回炮”在攻襄阳时发挥的巨大作用:“中人立毙,中地下陷三四尺”,也正是“回回炮”一阵齐射将襄阳的城墙击毁,历时三年的襄阳大战终于在“回回炮”的怒吼声中尘埃落定。
在中华5000年的辉煌史上饱受战争的累累剑痕,《战国策。秦策》有云:“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逐鹿而擒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其间或有吊民伐罪的凛然正气,或有抗暴抑强壮志豪情,更有争夺权力的荼毒生灵。战国时燕将骑劫攻即墨不克乃尽掘齐人祖坟;秦之王贲伐魏以水灌大梁,一代名城毁于一旦;蒙古西征,兵锋所至有反抗者尽皆屠城。难怪兵圣孙子称其为“此攻之灾也”,但攻守双方所用战具则成为了古人智慧的集中代表。
Ⅵ 攻城策略
火炮早在13世纪初就已出现在攻城武器的队列之中
概述在西欧中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攻城作战是占支配地位的军事行动,故此在论及非火药式军用装置的发展时说中世纪时代是一个最为善于发明创造和多变的时代也就不足为怪了。同时,这也是一个经历了尚存的希腊-罗马世界的古典军事技术传统和来自伊朗、印度以至中国的军事技术大汇集的时代。中世纪的西欧参与了对这些知识的融汇的过程,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受众而不是提供方。至于攻城技术方面,最具创造性的是中国文明和伊斯兰世界
集中关注于攻城作战的技术方面,将会反映出军事筑城学的变化,反之,军事建筑学也会反映出攻城技术的变化,由此,欧洲就有了那些庄严华贵的城堡和筑垒城池,时至今日,它们还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但是中世纪军队面对这些雄伟的堡塞城池时所建造的非凡器械却几乎了无残迹。只有一些难以理解的纸上描写和技术论文,以及众多通常都是过分简化的图解保存至今。
大多数的中世纪堡寨都是由罗马帝国晚期的城墙或是晚近时代修建的土木结构组成。而后者非常有效,完全可以应付的了当时的攻城器械。尽管如此,由于这类器械的威力,精度和可靠性日益增强,普遍的发展则是从土木结构转变成砖石结构的防御工事。在所谓的“十二世纪复兴”中出现的令人惊叹的大教堂,雄伟的城堡和农业上的大扩张都见证了攻城器械在数量、大小以及复杂程度上的变化—因为这种变化所依靠的基本技术,与前者是大体相同的。意大利在众多方面都是领路者,部分原因在于意大利与伊斯兰世界和拜占庭占领的东地中海先进文明有紧密的贸易联系,部分的原因则在于做一个军事工程师所需要的技术与当一个造船工程师或者船长所需的非常相似。这些技术很快就流传到了遥远的地方,不过也会出现挫折,例如在1174年当一直苏格兰军队试图使用投石机(mangonel)对付瓦克堡(castle of wark,位于特威德河畔)的城墙时,只是将石弹笔直的抛上天,坠落下来砸死了好几个士兵。13世纪的德意志,波罗的海十字军由于拥有围城的专业技术,面对其异教徒敌手时拥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军事工程师的重要作用却未能使他们在欧洲的贵族精英中免受嫌恶。这种态度在13世纪早期的某位法国诗人(他的名字叫吉约·德·普罗旺斯)的身上集中地反映出来,他抱怨说,“亚历山大大帝曾用过坑道工兵吗?亚瑟王曾用过攻城机吗?”
但另一方面,统治者们大多都认识到了他们的用处,拥有这种复杂的武器系统的也只有那些手握重权的人。政府之所以一般都能够控制住较重型的攻城设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就是其建造和保养所需的巨大开销。例如,密封敕令一览表(calendar close rolls)记载称:1257年,英格兰曾从皇家迪安猎场(forest of dean)为国王之子爱得华定购了三台“弩炮(balisatas)”。在1305年英军包围苏格兰的斯特林堡期间,从英格兰各地征运物资建造攻城机械,泰恩河畔的主要海港城市纽卡斯尔的市长也征发了四名男子,一名女子为此制造绳索。同一时期的法国,鲁昂的大造船厂(clos de galées)11世纪时不仅要为法王制造舰船,还要制造攻城器械以及大量的武器盔甲。
中世纪时,运送攻城器械体积巨大的部件始终是个大问题。在早期中世纪的加洛林时代,使用挽畜(使用重型大车的情况很罕见)驮载攻城战所需的物资,但是在南意大利这样的崎岖地带,陆路运送这类物件极度困难。而另一方面,大多数的攻城器械易于拆卸,假如运输手段合适,转移也很方便。例如,1221年曾使用12辆大车花了19天时间将军用器械从伦敦运往拜杉姆(bytham)之围的前线(在今林肯郡)。其日均10英里的速度是很令人佩服的。
在英王亨利三世1224年贝德福德之围的记载中极好地对协调,组装攻城武器的管理成效做了描写 。即使在贝德福德城堡已经投降之后,国王的书记员还是有事可做,记录下列的开支“用于投石机运送及前述的投石机绳索,计15镑10便士”,当年8月19日,投降之后不久,“大王书致贝德福德郡郡守,命令你将吾人离开贝德福德城堡时留下的各种投石机和攻城塔解体,运往北安普顿,转交予北安普顿郡郡守…”
一般而言,从海路或河道运送攻城机械会比较容易,但又是并不见得会更快。1333年,英军包围贝里克(berwick)城时,由三条船只,分别名叫格雷斯迪约、犹讷特和尼科拉(gracedieu[天主之恩宠], jonete and nicholas),将重型投石机从赫尔城运往贝里克,同船还运送了691枚精心打磨的圆形石弹作为投石机的弹药 。
中世纪的投石机,其使用较之一般所想的远为复杂,投石机投入作战的序列基本上是按照拜占庭或伊斯兰教文献中的描述。围城作战,或者是以突袭占领,掩袭毫无准备的守城部队,或者就成了封锁战。此时,就需组装或建造攻城器械,小型攻城机械先投入进攻,此时,大型攻城机械尚在建造之中。而守城者则通常是力图使用纵火摧毁这些机械。由于攻城机械都是用木头制成,一般都设在靠近敌方防御工事之处,面对火攻之时,攻城机械显得非常易受攻击。而即使是最强大的投石机,其短短的射程也使其一样的成为易受攻击的目标。
基于杠杆-掷弹带原理的投石机械直到火药武器广为传布采用之前一直在稳步的增加其复杂性。火药武器大行其道之前,投石机与城堡修建之间的军备竞赛一直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尽管早期的人力托拽杠杆-掷弹带式投石机基本上是一种杀伤性武器,主要用于清除城头的守卫或是破坏城墙上较为脆弱的雉堞,但13、14世纪较重型的配重式抛石机则除了最为坚固的堡垒之外,可以摧毁一切城垣。
尽管如此,挖隧道仍是摧跨城垣或塔楼最常用的方式。而投射类武器还有一种重要的心理效果,可以将巨石投入堡垒之内将房屋击得粉碎,还能投掷秽物、死兽,敌方死者头颅,以及囚徒的尸体来惊吓城内人民。
背景介绍编辑本段 人们现在还是经常想当然的认为西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也就意味着古典时代的技术知识对“黑暗时代”攻城作战所
撞城锤
起的影响变得微乎其微。但实际上,消失的似乎不是技术知识而是确保统治者能够使用此类复杂军事技术的社会-经济结构。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国王们没有罗马皇帝们的威权和财富,所以不能维持随军攻城装备,也不能维持一群有文化的熟练技术人员。大量的知识以理论形式幸存了下来,显得古老过时。而且,中世纪早期的众多军事首领必然已经注意到同时代的拜占庭及伊斯兰军队运用的极为有效的攻城技术。可是与拜占庭或伊斯兰军队指挥官手里令人惊叹的装备比起来,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军事技术都已经过时了。
晚期罗马军事技术包括种类众多的石发矢的机械,这些机械都基于扭力原理来贮藏能量,同时他们也知道用弩发射箭矢。但是所有这些机械主要都是设计用于以低伸弹道发射矢石的,一般的用途是作为杀伤武器,而不是用来破坏敌方的城墙。当然用来投射纵火物对付敌方的木质攻城机械,这类武器也是很有效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罗马人通过fustibale,也即杆式掷弹器,可能对以杠杆-掷弹带原理来抛掷较大物体有了基本的概念,但是从未将其发展成一种更大型的攻城器械。
晚期罗马帝国后期的军事技术论文,比如维吉提乌斯的《军事科学摘要》,以及作者佚名的de rebus bellicis (on matters of warfare,约写于4世纪晚期)仍然被转抄和诵读,只不过这些文章的影响尚不十分清楚。晚期罗马军用机械中保存到中世纪早期后又得以延续的就是onager[野驴,转义成了投石机的绰号]。这是一种上古双臂式投石机的4世纪简化版单臂式投石机,正如那些早期装置一样,野驴投石机和被假定是它小表弟的蝎子弩都是靠动物腱索或马鬃绳的扭转来储存扭力能。野驴投石机与较早期的双臂扭力式机械相比,唯一的严重缺陷在于改变其射击线较困难。
晚期罗马帝国军事技术的另一项进展在于储能手段出现了从扭力向张力转变的趋势。换句话说,放弃了扭转纤维绳束转而使用有弹性的弓。到纪元4至5世纪,在晚期帝国的前线堡垒防御中使用的是基于弩(crossbow)原理的武器。其中某些大号的可以安装在支架上,其余的则要使用绞车或别的机理来上弦。甚至有人提出说很少被人提到的晚期罗马帝国“霹雳”弩炮就是一种装备了钢质弩臂的十字弩。罗马人的确拥有制造这种非凡武器的技术,不过由于大环境上他们的帝国正在崩溃,这使得“霹雳”弩炮显得极为稀少。
罗马人的军事技术在西部帝国灭亡之后得以幸存,对此几乎是没有什么疑问的。罗马-拉丁文化受日耳曼征服的影响较小的地区很多情况下也正是纪元6至7世纪时复杂的攻城技术再次出现的地区,这就暗示出这种技术从来就未被遗忘过。这种幸存并不是都集中在环地中海的前帝国心脏地带,有证据指出在西部的凯尔特人地区和不列颠北部也有某种技术保存。可能6世纪的威尔士诗人塔里艾辛的诗篇“uthyr pendragon的哀歌”中可能不全是诗意的夸张:“我攻破了一百座城堡……”?![uthyr pendragon,尤瑟大王,在亚瑟王传奇中是亚瑟王的父亲,pendragon本意是指古代布立吞人的军事首领,后又成为一系布立吞王侯的称号,传说中亚瑟一系的王都有pendragon的王号]
而在欧洲大陆上,晚期罗马帝国在日耳曼西南部的边境线防守倚靠的经常都是归化的日耳曼移民,而6世纪统治意大利的日耳曼哥特人首领很显然采用了晚期罗马帝国的攻城技术。那种认为此类装置只能由前罗马士兵或其直系子孙所操作和维护的看法,其实是在暗示那些日耳曼“蛮人”不愿意或是无法学习知识。同一时期在法国的许多地方,都有有力证据表明当地征发的民兵在军事行动中仍保持了重要的角色,而他们在攻城战中仍旧精通技术。而且,在法国南部的攻城战较之北部更为复杂,组织和装备的较好,这一事实也支持“晚期罗马帝国的攻城技术在罗马化较深的地区保存的更多”这一论点。
更为先进的攻城技术传往中世纪早期西欧的另一渠道当然是通过拜占庭帝国。法国国王秃头查理(a.d.843-877在位)在维京人围攻昂热城(angers,在今卢瓦尔河大区的安茹省)的873年可能雇请了拜占庭工程师制造“新式机器”,这些机器更有可能是新式的杠杆-掷弹带式投射器,而不象是重新引进当时已经过时的罗马式扭力发射装置。杠杆-掷弹带式投石机看起来应该在10世纪已经传到了法国。其来源,若不是拜占庭帝国,就是伊斯兰教的西班牙或者是来自亚洲,当时定居中欧的阿瓦尔人。类似的,10世纪时帮助意大利国王阿尔勒的休(hugh of arles,属于加洛林家族后裔,曾任阿尔的摄政,924年被选为意大利国王,死於947年)进攻法拉科西内图姆(fraxinetum,地在法国普罗旺斯的圣特鲁佩斯st. tropez海湾,此地在889年被一群安达路西亚的穆斯林海盗占领,为祸北意大利,阻塞意法之间的阿尔卑斯山口交通。穆斯林称此地为fraxinet,他们直至975年才为南法领主的联合武装逐出。)城阿拉伯-伊斯兰教守军的那些拜占庭战舰所携带的,是另一种新型攻城武器-希腊火,这可是罗马人从未知晓的武器。
重要性与晚期罗马攻城技术得以保存相当的就是中世纪早期伊斯兰教世界的影响。这不仅仅因为伊斯兰文明是到当时为止最为专注于技术的文明,更是因为伊斯兰文明商业联系广泛,使其成为军事观念传播的重要通道。这些军事观念不仅包括伊斯兰军队自己开发的技术,还包括印度甚至中国的军事技术。由于穆斯林战士不仅与西欧的基督徒战士当面交锋,有时也会和他们并肩作战,这种情况下他们在攻城战方面的专业知识就使其显得极为珍贵,这些穆斯林士兵可能对新思想的转播起了帮助作用。
12世纪之后的欧洲对于机械技术的态度日渐开明,这在总体上反映出欧洲与阿拉伯-伊斯兰教世界通过西班牙,西西里,十字军东征和贸易接触而产生的影响。这点对于欧洲在采用技术来提高工业、农业、建筑以及攻城战的水平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确实,自12世纪以后,西欧人就生活在一个“专注于机械学的世界”里,吸收新技术即使较之于希腊-罗马古代世界也更为容易。到12世纪中期,在北意大利和十字军国家、叙利亚以及埃及所使用的攻城机械之间具有了鲜明的相似性。12世纪晚期至13世纪在法国,英格兰以及各地效仿参考突厥人的投石机毫无疑问地说明了有不少这类设备是改造自穆斯林世界的。当[记载说]1216年一位帮助法国人防守波卡罗堡(castle beaucaire,在今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区的)的工程师拿了一个罐子,装上alquitran后用来摧毁进攻者的移动护棚时,这就成为无可否认的观念交流的证据:因为alquitran这个词来自阿拉伯语的al-qidr,意思是“大型燃烧-榴弹”。伊斯兰攻城技术和作战机械的影响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体现的更为明显,在那里军事术语直到13世纪晚期至14世纪仍然深受阿拉伯语的影响。
Ⅶ 中国古代有哪些攻城器械
兵法记载,攻城有“临(临山筑攻)、钩(钩梯爬城)、梯(云梯)、堙(填塞城沟)、水(水攻)、穴(挖地道)、突(穿突暗门)、蛾傅(密集爬城)、轩车(用高耸的轩车攻城)、轒辒车、空洞(隧道攻城)、冲共十二种。
而攻城器械则多不胜数,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
弓
《吴越春秋》中有载“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就是弹弓,是更古老的抛射工具,发射石丸等弹丸,所以原始弓也十分简单。从《易经》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的记载可看出最处形态的弓无非是将一根木竹弯成弧形,销尖木竹既为箭。可以说简陋到极至,其射程与杀伤力更是不敢恭维,但毕竟使人类摆脱了身体机能的限制成功运用一种机械力。
商周时期,弓箭的发展趋于成熟,作战的箭矢已主要是青铜镞,弓的样式也基本具备了后世弓的形制。到春秋战国,弓的制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
西汉以后,穿透力更强的铁镞逐步代替了铜镞,弓的制作也愈加精美,但形制,质量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火器发明后,因其射速慢,天气影响大,轻便的弓箭还有相当的生命力。以明代戚继光的军队装备为例,步军中弓手占十分之一,马军中仍占二分之一强。至于满清更是以骑射作为夺取天下的利器,直到鸦片战争之后,弓箭才走出了中国军队的序列。
在长达数千载的装备史上,弓箭赢得了无上的荣光,春秋战国时位列兵器之首,“射”技也是公卿大夫必备的“六艺”之一,齐桓晋文称霸,周天子赐予彤弓彤矢以示其代天伐罪之权。如百步穿杨的养由基,辕门射戟之吕奉先具是一段佳话。即便是羽扇伦巾的周公谨也用十日造箭之法来谋害诸葛亮。
飞钩
飞钩,檑义夜和狼牙拍,顾名思义飞钩是将一铁钩栓于绳索之上,是很多梁上君子的最爱。实际上飞钩用于攻城的历史几乎和飞钩本身的历史一样长。《墨子?备梯》,《武经总要》,《练兵实纪》,《兵器图说》都有记载,而令人更惊讶的是飞钩的寿命之长,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二破武汉之时正是陈玉成亲率敢死队用飞钩夜间偷袭得手。即便到了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我人民军队也多次利用飞钩建立功勋。飞钩用于攻城多为人知晓,事实上,飞钩在防守上的功绩也是勿需多让。一旦攻方以云梯冲城,如果你有足够的冷静,足够的准确,足够的力量,足够的敏捷便可用飞钩将云梯拉倒或拉垮,将梯上之人尽皆摔死。当然,在飞箭如雨的战场,你还要有足够的命大才能完成如此高难度的动作。
飞钩用于夜袭给防守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古时的大城尤其是京师,都是占地广大,人口众多。北京俗称“四九城”指四十里的城墙九个门;唐代的长安人口百万。如果敌方“悄悄的进村,放枪的不要”,想在这样的大城只靠人力夜夜备袭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是,恐怕敌方尚未来袭自己已经心力憔悴。《三国演义》中曹刘争汉中,曹操临河下寨,刘军不得进,后诸葛亮正是用疲兵之法逼退曹军。这时狼牙拍和檑义夜该大显身手了,狼牙拍以铁钩,铁钉置于木版或绳网上,夜间悬于城上,若敌以飞钩夜袭便被钩住扎伤不得攀缘。檑义夜是狼牙拍的近亲,只是其将钩钉置于圆木之上,除了可防夜袭,还可当檑石滚木投下。
车
车,古来城关或是高墙深池,或是居于险要,所以攻守战具皆为庞然大物。若想灵活应用,仅凭人力则实在是有些费力不讨好,即便是体力比人高那么一点点的牛马,面对数十吨的重物也不免有望洋兴叹之感,所以古人大多将战具装上战车(如巢车,霹雳车等)。可想而知若没有车的发明,攻城战将乏味的多。
中国的传说中,发明车辆的桂冠属于夏朝的奚仲。夏商之时,就有大规模战车决战的描写。但是面临着缺乏实物证据的难题。如果传说属实的话,中国使用车辆就不应迟于公元前23世纪。1972年,在河南安阳出土了一座商代车马坑。里面车厢,车轴,车辕皆制作精良,证明当时车辆技术已经发展的极为完善了。
抛石机
抛石机(又称炮),相传炮发明于周代,叫“抛车”。抛石机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头抛射出去。由抛杆,抛架和机索三部分构成。抛杆设一横轴,顶端连有一副皮兜绳;机索由数十上百根绳索组成。每根绳索需要1——2人拉拽。
东汉时期,炮已成为备受重视的攻城战具。公元200年,曹操袁绍战于管渡,曹军使用一种自行炮——霹雳车攻破袁军壁楼,大获全胜。唐宋以后,炮的使用更为普遍。宋代的陈规在《城守录》中感慨的写到“攻守利器,皆莫如炮。攻者得炮之术,则城无不拔;守者得炮之术,则可以制敌。”
在中国炮的使用史上,蒙古人处于突出重要地位,对中国炮的使用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公元13——14世纪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建立了空前而且很可能绝后的庞大帝国。虽然蒙古无敌的铁骑是这个神话的根本,但蒙古强大的炮兵却赋予了蒙古军队摧毁一切防御的巨大破坏力,是蒙古从草原之王走向世界霸主的重要标志。 蒙古的炮称为“回回炮”,它是一件“驳来品”进口货,是当年蒙古西征时从波斯人手中学来的,也算中国早期知识引进的成功范例。“回回炮”上出现了类似射击计算表的刻度,极大的提高了射击的精度。古籍上曾经记载“回回炮”在攻襄阳时发挥的巨大作用:“中人立毙,中地下陷三四尺”,也正是“回回炮”一阵齐射将襄阳的城墙击毁,历时三年的襄阳大战终于在“回回炮”的怒吼声中尘埃落定。
在中华5000年的辉煌史上饱受战争的累累剑痕,《战国策。秦策》有云:“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逐鹿而擒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其间或有吊民伐罪的凛然正气,或有抗暴抑强壮志豪情,更有争夺权力的荼毒生灵。战国时燕将骑劫攻即墨不克乃尽掘齐人祖坟;秦之王贲伐魏以水灌大梁,一代名城毁于一旦;蒙古西征,兵锋所至有反抗者尽皆屠城。难怪兵圣孙子称其为“此攻之灾也”,但攻守双方所用战具则成为了古人智慧的集中代表。
Ⅷ 墨家曾发明过什么利器。墨家守城术是什么
根据《墨子》中关于机关术的记载,当时墨家发明出来的机关器械有:
1. 连弩车 见于《墨子·备高临》。连弩车是一种置于城墙上可同时放出的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无数的大型机械装置,需十个人驾驶,最为巧妙的是长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绳子系住,射出后能用辘轳迅速卷起收回。
2. 转射机 见于《墨子·备城门》。转射机也是一种置于城墙上的大型发射机,机长六尺,由两人操纵,与连弩车不同的是转射机更为灵活,能够在一人射箭的同时由另一人将机座旋转。
3. 藉车 见于《墨子·备城门》。藉车外部包铁,一部分埋在地下,是能够投射炭火的机器,由多人操纵用来防备敌方的攻城队。
这些机械的制造者墨子,生于约公元前468,卒于公元前376年,名翟,《墨子》一书中多称“子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小邾国(先后曾为宋、邾、鲁、齐等国的附庸)人。墨子有一大串挺吓人的头衔: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擅长工巧和制作,在军事技术方面高于其他诸子,堪称博学多才。据说他能在顷刻之间将三寸之木削为可载300公斤重的轴承。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他利用杠杆原理研制成桔槔,用于提水。他还制造了辘轳、滑车和云梯等,用于生产和军事。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即所谓的“墨守”),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Ⅸ 古代创造的攻城器械都有哪些
城池自从出现,一直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密集,地位显要,是历代战争的必争之地。在我国古代,不论大小城市,几乎都建有坚实的城墙,城外还挖有宽而深的城壕。城战是古代战争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武器的进步,城防设施的不断完善,发明创造了许多攻守城器械。而攻城和守城器械的应用,无不是显示出智谋和武力的硬战。
在我国古代,城池是封闭式的堡垒,不仅有牢固厚实高大的城墙和严密的城门,而且城墙每隔一定距离还修筑墩、台楼等设施,城墙外又设城壕、护城河及各种障碍器材。可以说层层设防,森严壁垒。
围绕着攻城与守城,各种攻守器械在实战中被广泛应用。在我国古代,攻城器械包括攀登工具、挖掘工具,以及破坏城墙和城门的工具。汉代以来主要发明创造的攻城器械有:飞桥、云梯、巢车、轒讟车、临冲吕公车等。
飞桥是保障攻城部队通过城外护城河的一种器材,又叫“壕桥”。这种飞桥制作简单,用两根长圆木,上面钉上木板,为搬运方便,下面安上两个木轮。
如果壕沟较宽,还可将两个飞桥用转轴连接起来,做成折叠式飞桥。搬运时将一节折放在后面的桥床上,使用时将前节放下,搭在河沟对岸,就是一座简易的壕桥。
云梯是一种攀登城墙的工具。一般由车轮、梯身、钩三部分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墙壁上。梯顶端有钩,用来钩援城缘。梯身下装有车轮,可以移动。
相传云梯是春秋时期的巧匠鲁班发明的,其实早在夏商周时就有了,当时取名叫“钩援”。春秋时的鲁班只是加以改进罢了。
传说在战国初年的时候,楚国的国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复楚国的霸权。他扩大军队,要去攻打宋国。楚惠王重用了一个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他是鲁国人,名叫公输般,也就是后来人们称的鲁班。
输般被楚惠王请了去,当了楚国的大夫。他替楚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起来简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做云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输般赶紧制造云梯,一面准备向宋国进攻。楚国制造云梯的消息一传扬出去,列国诸侯都有点担心。特别是宋国,听到楚国要来进攻,更加觉得大祸临头。
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最厉害的是墨子。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要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违背他的主张。
墨子还反对那种为了争城夺地而使百姓遭到灾难的混战。当他听到楚国要利用云梯去侵略宋国时,就急急忙忙地亲自跑到楚国去,跑得脚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块裹着脚走。
墨子就这样奔走了十天十夜,他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
公输般说:“不行呀,我已经答应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公输般答应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诚恳地说:“楚国土地很大,方圆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国土地不过五百里,土地并不好,物产也不丰富。大王为什么有了华贵的车马,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呢?为什么要扔了自己绣花绸袍,去偷人家一件旧短褂子呢?”
楚惠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弃攻找宋国的打算。公输般也认为用云梯攻城很有把握。
墨子便直截了当地说:“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
墨子就解下身上系着的皮带,在地上围着当作城墙,再拿几块小木板当作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
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种方法守城。一个用云梯攻城,一个就用火箭烧云梯;一个用撞车撞城门,一个就用滚木擂石砸撞车;一个用地道,一个用烟熏。
公输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还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没有使出来。
公输般呆住了,但是心里还不服,说:“我想出了办法来对付你,不过现在不说。”
墨子微微一笑说:“我知道你想怎样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
楚惠王听两人说话像打哑谜一样,弄得莫名其妙,问墨子说:“你们究竟在说什么?”
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很清楚,不过是想把我杀掉,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帮助他们守城了。其实他打错了主意。我来到楚国之前,早已派了禽滑釐等三百个徒弟守住宋城,他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我的守城办法。即使把我杀了,楚国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楚惠王听了墨子一番话,又亲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国没有希望,只好说:“先生的话说得对,我决定不进攻宋国了。”
这说明,云梯的运用,无论是攻防,都处在魔高一尺、道高一仗的彼此制衡的发展变化中。到了唐代,云梯比战国时期就有了很大改进。
此时的云梯,底架以木为床,下置六轮,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于底盘上,并在主梯之外增设一具可以活动的“副梯”,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云梯可以沿城墙壁自由地上下移动,不再需要人抬肩扛。
到了宋代,云梯的结构又有了更大改进。据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记载,宋代云梯的主梯也分为两段,并采用了折叠式结构,中间以转轴连接。这种形制有点像当时通行的折叠式飞桥。同时,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使登城接敌行动更加简便迅速。
为了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云梯吸取了唐代云梯的改进经验,将云梯底部设计为四面有屏蔽的车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员在棚内推车接近敌城墙时,可有效地抵御敌矢石的伤害。
巢车是一种专供观察敌情用的瞭望车。车底部装有轮子可以推动,车上用坚木竖起两根长柱,柱子顶端设一辘轳轴,用绳索系一小板屋于辘轳上。
板屋高3米,四面开有12个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敌人矢石破坏。屋内可容纳两人,通过辘轳车升高数丈,攻城时可观察城内敌兵情况。
宋代出现了一种将望楼固定在高竿上的“望楼车”。这种车以坚木为竿,高近一米,顶端置板层,内容纳一入执白旗瞭望敌人动静,用简单的旗语同下面的将士通报敌情。
在使用中,将旗卷起表示无敌人,开旗则敌人来;旗杆平伸则敌人近,旗杆垂直则敌到;敌人退却将旗杆慢慢举起,敌人已退走又将旗卷起。
望楼车,车底有轮可来回推动;竖杆上有脚踏橛,可供哨兵上下攀登;竖杆旁用粗绳索斜拉固定;望楼本身下装转轴,可四面旋转观察。
这种望楼车比巢车高大,观察视野开阔。后来随着观察器材的不断改进,置有固定的瞭望塔,观察敌情。
轒讟车也是一种古代攻城战的重要的工具,用以掩蔽攻城人员掘城墙、挖地道时免遭敌人矢石、纵火、木檑伤害。
轒讟车是一种攻城作业车,车下有四轮,车上设一屋顶形木架,蒙有生牛皮,外涂泥浆,人员在其掩蔽下作业,也可用它运土填沟等。
攻城作业车种类很多,还有一种平顶木牛车,但车顶是平的,石块落下容易破坏车棚,因此在南北朝时,改为等边三角形车顶,改名“尖头木驴车”。这种车可以更有效地避免敌人石矢的破坏。
为了掩护攻城人员运土和输送器材,宋代出现了一种组合式攻城作业车,叫“头车”。这种车搭挂战棚,前面还有挡箭用的屏风牌,是将战车、战棚等组合在一起的攻城作业系列车。
头车长宽各7尺,高七八尺,车顶用两层皮笆中间夹一尺多厚的干草掩盖,以防敌人炮石破坏。车顶朝廷有一方孔,供车内人员上下,车顶前面有一天窗,窗前设一屏风牌,以供观察和射箭之用;车两则悬挂皮牌,外面涂上泥浆,防止敌人纵火焚烧。
“战棚”接在“头车”后面,其形制与头车略同。在战棚后方敌人矢石所不能及的地方,设一机关,用大绳和战棚相连,以绞动头车和战棚。在头车前面,有时设一屏风牌,上面开有箭窗,挡牌两侧有侧板和掩手,外蒙生牛皮。
使用头车攻城时,将屏风牌、头车和战棚连在一起,推至城脚下,然后去掉屏风牌,使头车和城墙密接,人员在头车掩护下挖掘地道。战棚在头车和找车之间,用绞车绞动使其往返运土。
这种将战车、战棚等组合一体的攻城作业车,是宋代军事工程师的一大创举。
临冲吕公车是古代一种巨型攻城战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战车。车身高数丈,长数十丈,车内分上下5层,每层有梯子可供上下,车中可载几百名武士,配有机弩毒矢、枪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坏城墙设施的器械。
进攻时,众人将车推到城脚,车顶可与城墙齐,兵士们通过天桥冲到城上与敌人拼杀,车下面用撞木等工具破坏城墙。
这种庞然大物似的兵车在战斗中并不常见,它形体笨重,受地形限制,很难发挥威力,但它的突然出现,往往对守城兵士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从而乱其阵脚。
除以上所述的攻城器械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用来破坏城墙、城门的器械,如搭车、钩撞车、火车、鹅鹘车等。在古代攻城战役中,大多是各种攻城器械并用,各显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