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时代背景
1、背景:春秋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了.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西周前的井田制被破坏,出现了土地私有,从而使旧贵族分化成新兴的地主阶级,于是他们为了要更多的土地和人民(劳动力)便有了春秋的争霸战争.
而孔子是旧的奴隶主贵族代表,他认为春秋的战乱是因为没有了西周等级森严的制度(春秋的战乱是因为诸侯国把周天子给灭了,所以孔子觉得是下级触犯了上级,因为下级无视那些等级制度.)所以他主张恢复周礼.同时又提出了仁 礼 中庸等思想,又开创了私学,把他的思想传下去……于是形成了儒家学说.
2、儒学
3、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4、对于第四点,建议你看“儒学”的网络,里面有详细的论述
⑵ 孔子与儒家思想
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用格言方式发表了许多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与古代希腊、罗马的一些思想家相比,孔子的思想,显得更直观、表面了一些。 孔子的思想观点,有许多积极的东西。他的道德教化、注重人本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崇尚“和”的的精神、“天下为公”“大同”思想以及他的教育思想无不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孔子这些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在世界思想文化中,也有一席之地。孔子是我们值得纪念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让他从神恢复到人,或从妖魔化的鬼恢复到人,对于正确认识孔子及其思想及其重要,一味歌颂和一味全盘否定都不是科学态度。
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里面有许多先进的思想,他对于中国文化传承功不可没。在世界上只有我们中华文化一路传承几千年,与我们的先进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儒家思想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屹立于世界而不倒也有很大的作用。
本文转自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ne.csu.e.cn/Html/wxxy/2009-6-25/1738J5HE.html
望采纳
⑶ 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何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也就是做国家管理者最高的道德就是爱每个人,现在称为博爱。由仁则生义,也就是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由义生礼,也就是国家制度、官吏行为规范。这是自黄帝以来华夏民族的核心思想。但当时春秋时期,国家制度崩溃,诸侯国各自为政不服中央政府,并放弃仁,追求武力和利益。
⑷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中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创立及其发展历程
1.儒家思想的创立阶段——春秋时期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包括: (1)政治主张: A.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要“爱人”,遵循“忠恕”之道; B.主张“克己复礼”;“礼”是指 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C.提倡“为政以德”,统治者应用“德”教化百姓; (2)教育思想: A.主张“有教无类”,使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 B.主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特殊的方法启发诱导; C.主张学生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温故知新;要把学与思相结合,独立思考。 (3)哲学思想: 对鬼神持 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影响:孔子的学说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了完整的 儒 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在历史上被称为“圣人”。
2.儒家思想的初步发展阶段——战国时期。 (1)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大师 孟子的思想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其思想主张: A.提出“仁政”学说,主张以德服人,实行仁政,这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后来成为中国传统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B.重民的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C.人性本 善; D.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 义后利,舍生取义。 影响: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他的思想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 荀子的思想主张: A.提出“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是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 B.人性本恶,凭借后天的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C.主张治国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被视为儒家的异端 影响:荀子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3.儒家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汉。 (1)出现新儒学的时代背景:西汉武帝即位时,黄老之学不适应发展大一统的需要,他接受了 董仲舒的适应中央集权形势发展需要的新儒学,并将新儒学上升为官方的学说,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新儒学的基础:“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认为,人君受命于天,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新儒学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 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还根据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 董仲舒还总结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人教版) (3)作用: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起了积极作用;同时,董仲舒宣扬的“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 西汉,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儒学发展为理学,并再次被官学化——宋朝。 (1)宋朝的儒家们将孔孟的治理国家的学说,揉合了道教、佛教思想,逐步确立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即理学。为理学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是“二程”程颐、 程颢兄弟二人和南宋的朱熹,尤其是后者,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的中国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人教版),他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 (2)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把握“理”。 (3) 元朝时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程朱理学被官学化。 (4) 清朝,将《四书》《五经》作为官定读本和科举考试的准绳,程朱理学发展到鼎盛时期。儒学完全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 (5)南宋的理学大师 陆九渊提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其学说被称为“心学”。明朝的 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其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影响: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⑸ 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1、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孟子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思想:荀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对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
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⑹ 孔子儒家思想是什么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⑺ 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的主要原因
孔子创立儒学的地域文化背景 地处泰山之阳、黄淮平原东部的邹鲁地区原属东夷,农耕文化和礼乐传统发达较早.大汶口文化与海岱龙山文化的考古成果令人信服地证实了这一点.商部族源出东夷,商王朝在盘庚迁殷以前,曾在这一带建都四十余年.西周建立后,周公父子受封建鲁,这里又成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头号重镇与姬姓贵族推行“周礼”的示范性大国.鲁国初封时,因为周公的关系,在各大诸侯国中有着特别优越的地位,曾被赐以整套的祝宗卜史、文物典册、官司彝器,后来又被特许祭祀周公可用“天子礼乐”.鲁国宗法贵族也以恪守周公“遗训”为职责和荣耀,所以直到春秋时期,鲁国仍以完整保存“周礼”著称.向来史家都称春秋社会的动乱导致“礼坏乐崩”.实际上,如果着眼于孔子学术的主要特点,则春秋时期无疑是西周礼制的“复述”期(包括改造和突破),郑重其事的礼学和后世儒家所推崇的理想“周礼”形态都是在这一时期逐步发育和成熟起来的.广义的“周礼”涵盖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但从较狭的意义上理解,它主要还是姬姓宗法贵族的礼制,并不能完全包括各地诸侯国独具特点的传统礼制和民间礼俗.《左传》襄公十年记晋人称道“诸侯宋、鲁,于是观礼”,是说宋存“殷礼”,鲁存“周礼”,各具典型.而与鲁国为近邻的小邦邾国、大邦齐国等,保存“夷礼”特多,仍与鲁国宗法贵族的独“秉周礼”大异.其实,即使在鲁国及鲁都城内部,“周礼”与“夷礼”、“殷礼”并存的局面也从未消失.鲁城内有“周社”、“毫社”,后者即是为土著的殷遗民专门设置的行礼场所.前些年在曲阜鲁故城内发掘出两组墓葬,葬式、葬俗和随葬风格都迥然不同.其中甲组墓属于土著墓,从西周初年一直延续到春秋晚期,突出特征是盛行殉狗,随葬陶器组合规整,且流行簋、豆等圈足器,制作也较精致;乙组墓属于周人墓,有的下及战国早期,而绝不见殉狗,随葬陶器则制作较粗陋,组合亦凌乱,且完全不见簋、豆等圈足器.两组墓差别如此之大,可使人们获得对“周礼”的新认识.看来古籍所乐道的伯禽受封之鲁而“变其俗,革其礼”,即使确有其事,那实行的程度也相当有限.“周礼”与民间礼俗的差异既包含了阶级对立的内容,也包含了国、野之别.所谓“礼坏乐崩”,主要是指周王室东迁后上层贵族社会礼制的混乱与多变,对民间礼俗未必有多大影响.据我们所考察,孔子早年习礼所接受的还是“殷礼”遗制.他是殷王室后裔,但自幼生活在鲁地,接触最多的还是东夷风俗.他“十有五而志于学”,由于家境贫困,曾做过仓吏、牧吏之类卑微差事,实际是通过“宦学事师”的途径求学的.起初他还不可能学习贵族礼制,《论语·八佾》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被时人讥笑为“邹人之子”不“知礼”,说明他那时对“周礼”还知之不多.《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朝鲁时,讲了一大篇“少昊氏鸟名官”的古史传说,孔子闻所未闻.他真正了解和研究东夷古史大约自此始,时年27岁.与当年郯子所说少昊兴起时的“凤鸟适至”恰成对照,他在36岁时“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说明他已开始自觉搜访古代文化遗产了.他对东夷文化始终不能忘怀,晚年还萌生过“欲居九夷”的念头(《子罕》),又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公冶长》).孔子自称“三十而立”.到鲁昭公二十四年,即他34岁时,鲁大夫孟僖子去世,临终立下遗嘱,令其二子(即南宫敬叔和孟懿子)师事“圣人之后”的“达者孔丘”学礼(见《左传》).这表明孔子此时已经以办私学成名,他的贵族后裔身份也得到鲁国贵族的承认.《史记·孔子世家》说他稍后由南宫敬叔陪同,到东周王都洛阳“问礼”,并会见了做史官的老子.孔子真正得以系统地接触周官典籍,并全面检讨“周礼”,恐怕就始于此时.后来随着所办私学的扩大,他一面整理和传授《诗》、《书》、《礼》、《乐》等典籍,一面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学说体系,最终以一位古典王官文化继承者、传播者和集大成者的成就,成为鲁国的“国老”和儒学的开山.孔子的学术以礼学为主干,在总体上表现为“述古”的形式,但基本精神还是“维新”的.他强调“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三代之礼皆相因而损益,“其或继周者”仍会有变化(《论语·为政》).这观点可说是古礼学上的一大发明,也是他会通“殷礼”入“周礼”的纲领.他还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八佾》)这等于承认各国礼制自有其传承统系.所以,孔子所标榜的“周礼”实际只是他认为在春秋之世合理而适用的理想礼制形态,而决非是周公时代的礼制原形;否则,他也不会被称为“圣之时者”
⑻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谁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⑼ 孔子为什么创建儒学
孔子创立儒学的地域文化背景 地处泰山之阳、黄淮平原东部的邹鲁地区原属东夷,农耕文化和礼乐传统发达较早。大汶口文化与海岱龙山文化的考古成果令人信服地证实了这一点。商部族源出东夷,商王朝在盘庚迁殷以前,曾在这一带建都四十余年。西周建立后,周公父子受封建鲁,这里又成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头号重镇与姬姓贵族推行“周礼”的示范性大国。鲁国初封时,因为周公的关系,在各大诸侯国中有着特别优越的地位,曾被赐以整套的祝宗卜史、文物典册、官司彝器,后来又被特许祭祀周公可用“天子礼乐”。鲁国宗法贵族也以恪守周公“遗训”为职责和荣耀,所以直到春秋时期,鲁国仍以完整保存“周礼”著称。 向来史家都称春秋社会的动乱导致“礼坏乐崩”。实际上,如果着眼于孔子学术的主要特点,则春秋时期无疑是西周礼制的“复述”期(包括改造和突破),郑重其事的礼学和后世儒家所推崇的理想“周礼”形态都是在这一时期逐步发育和成熟起来的。广义的“周礼”涵盖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但从较狭的意义上理解,它主要还是姬姓宗法贵族的礼制,并不能完全包括各地诸侯国独具特点的传统礼制和民间礼俗。《左传》襄公十年记晋人称道“诸侯宋、鲁,于是观礼”,是说宋存“殷礼”,鲁存“周礼”,各具典型。而与鲁国为近邻的小邦邾国、大邦齐国等,保存“夷礼”特多,仍与鲁国宗法贵族的独“秉周礼”大异。其实,即使在鲁国及鲁都城内部,“周礼”与“夷礼”、“殷礼”并存的局面也从未消失。鲁城内有“周社”、“毫社”,后者即是为土著的殷遗民专门设置的行礼场所。前些年在曲阜鲁故城内发掘出两组墓葬,葬式、葬俗和随葬风格都迥然不同。其中甲组墓属于土著墓,从西周初年一直延续到春秋晚期,突出特征是盛行殉狗,随葬陶器组合规整,且流行簋、豆等圈足器,制作也较精致;乙组墓属于周人墓,有的下及战国早期,而绝不见殉狗,随葬陶器则制作较粗陋,组合亦凌乱,且完全不见簋、豆等圈足器。两组墓差别如此之大,可使人们获得对“周礼”的新认识。看来古籍所乐道的伯禽受封之鲁而“变其俗,革其礼”,即使确有其事,那实行的程度也相当有限。 “周礼”与民间礼俗的差异既包含了阶级对立的内容,也包含了国、野之别。所谓“礼坏乐崩”,主要是指周王室东迁后上层贵族社会礼制的混乱与多变,对民间礼俗未必有多大影响。据我们所考察,孔子早年习礼所接受的还是“殷礼”遗制。他是殷王室后裔,但自幼生活在鲁地,接触最多的还是东夷风俗。他“十有五而志于学”,由于家境贫困,曾做过仓吏、牧吏之类卑微差事,实际是通过“宦学事师”的途径求学的。起初他还不可能学习贵族礼制,《论语·八佾》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被时人讥笑为“邹人之子”不“知礼”,说明他那时对“周礼”还知之不多。《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朝鲁时,讲了一大篇“少昊氏鸟名官”的古史传说,孔子闻所未闻。他真正了解和研究东夷古史大约自此始,时年27岁。与当年郯子所说少昊兴起时的“凤鸟适至”恰成对照,他在36岁时“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说明他已开始自觉搜访古代文化遗产了。他对东夷文化始终不能忘怀,晚年还萌生过“欲居九夷”的念头(《子罕》),又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公冶长》)。 孔子自称“三十而立”。到鲁昭公二十四年,即他34岁时,鲁大夫孟僖子去世,临终立下遗嘱,令其二子(即南宫敬叔和孟懿子)师事“圣人之后”的“达者孔丘”学礼(见《左传》)。这表明孔子此时已经以办私学成名,他的贵族后裔身份也得到鲁国贵族的承认。《史记·孔子世家》说他稍后由南宫敬叔陪同,到东周王都洛阳“问礼”,并会见了做史官的老子。孔子真正得以系统地接触周官典籍,并全面检讨“周礼”,恐怕就始于此时。后来随着所办私学的扩大,他一面整理和传授《诗》、《书》、《礼》、《乐》等典籍,一面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学说体系,最终以一位古典王官文化继承者、传播者和集大成者的成就,成为鲁国的“国老”和儒学的开山。 孔子的学术以礼学为主干,在总体上表现为“述古”的形式,但基本精神还是“维新”的。他强调“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三代之礼皆相因而损益,“其或继周者”仍会有变化(《论语·为政》)。这观点可说是古礼学上的一大发明,也是他会通“殷礼”入“周礼”的纲领。他还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八佾》)这等于承认各国礼制自有其传承统系。所以,孔子所标榜的“周礼”实际只是他认为在春秋之世合理而适用的理想礼制形态,而决非是周公时代的礼制原形;否则,他也不会被称为“圣之时者”。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43608_31340.html?k=
⑽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成就是什么
主要成就:
1、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28]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2、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仪式”和“仁”。在治国方略中,他主张“执政道德”,用道德和道德来治国,是治国的最高尚的方式。这种治理国家的战略也被称为“德治”或“治理规则”。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世界是大众”的大同社会。
孔子的“大同”社会和“小富裕”的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了靛蓝地图和不同内容的斗争目标。这种思想也为进步的思想家和改革者提供了一些灵感。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都受到了影响。
3、经济思想
孔子最重要的经济思想是正义与利益,“义与利”,“富民”。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4.教育思想
他提倡“无课堂教学”,开办私立学校,招收学生,打破奴隶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扩大对平民的教育范围,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习和善良”。
5、美学思想
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与“善”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倡导将文艺与政治伦理相结合的“诗教”,将文艺视为改变社会政治手段,培养情感的重要手段。孔子认为,一个完美的人应该在诗歌,礼仪和音乐方面成熟。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6、史学思想
孔子治国史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是“直接”,即研究历史,实事求是,不仅要关注基础,还要“把它当作知道,不知不懂”。他试图反对那些傲慢和不可理解的人。孔子的历史观不仅体现在治理史的历史和治理的历史上,也体现在历史的发展观中。
孔子创造了一种私人讲座的文化,倡导仁慈,正义,礼貌,智慧和信仰。他带领一些门徒到全国各地旅行了13年。晚年,他修改了“诗”,“书”,“李”,“乐”,“易”和“春秋”等六本书。
根据传说,孔子曾经问过老子的仪式,有三千个门徒,包括七十二个。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和弟子们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并将其编成儒家经典。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10)孔子和谁创造儒家思想扩展阅读:
1、文学作品: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2、诗歌创作:
相传孔子作有《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等诗歌。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3、语录汇编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4、安贫乐道
孔子认为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