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人才的含义:抄
创造性人才,是指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的人们。能力人人皆有,但在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各人能力发挥作用的大小、水平的高低却是有差别的。只有那些具有思维的敏锐和创新性,能在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和新问题面前,充分发挥其才能,以新颖独特的创造,去解决问题的人,才称得上创造性人才。
⑵ 把自己培养成创造型人才,必须从哪些方面入手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时代重任,但并不是说只有彻底颠覆一贯培养模式才能完成这一任务。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须重新梳理、给予知识传授以应有的尊崇地位。知识与能力、人格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创新型知识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要求。创新型知识的前沿性必然要求教育者自身学识能力的与时俱进,其整合性则强调知识“灌输”的合理搭配和恰当选择,实践性则要以更加宽容、宽松的治学氛围为基础。 通常在谈到教育理念问题时,多针对个体教育者,但在本文的探讨范围内,高等学校的教育理念承载者应该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学校、院系等,即抽象主体层面; 二是教育者个人,即具象主体层面,且抽象主体更为重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关系我国发展战略的紧迫问题,高等学校必须尽可能探索一条快速有效的途径。依赖具象主体个人教育理念的转变,进而自下而上、整体变革的演变方式固然根基深厚、水到渠成,但周期过长且自发性、随机性较大,要快速有效地营造出催生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整体教育氛围,采用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似乎更加切实可行。如以学科为单位明确学生培养定位、实行定期教师培训、规范创新激励机制等,“求是导师学校”就可以成为自上而下推进教育理念更新的有效途径。 创新型知识的首要特征就是前沿性,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社会文化现象纳入到教育内容之中,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的而不是孤立静止的客观物质世界的概念,引导他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让他们在获得创新型知识的同时,逐渐优化自我知识结构,进而培养其创新型能力和创新型人格。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注意教育内容的合理取舍和有机搭配。知识之海浩无边际,应该根据不同学科学生培养定位的区别和学生个体特点兴趣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规划学科培养方案,兼顾专业性、交叉性、综合性、普适性。创新型知识的培养应强调学科交叉,但绝不提倡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博学”,我们要的是“以纲带目”,而非“有目无纲”,我们最终是要将学生塑造成具有"T"型知识结构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的更新,最终还是要藉由教育活动的实施来产生实际作用,而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大半个世纪前,梅贻琦先生曾著文对师生间的教育活动做过精彩描摹,“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尤其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致,不为而成”,这种“濡染”式教育法对当前高校教师也应有所启发。
求采纳
⑶ 创造性人才!!!!!!
因为他们不一定合群啊。。。。。。。。。。。
所以被人。。。。。。。
真的
⑷ 小学教育心理学 怎么塑造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创造型人才的最重要特征 ,创造力是创造主体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征的统一。 其它 潜在的创造力特征,如能力倾向、专业技能、创造技能都需要通过人格特征的表现才能体现 出来。因此我们所说的人的创造性的培养,最根本的问题是塑造他们的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应当表现为进步的人生态度、肯定的自我意识、强烈的内在动机、独特的认 知风格和丰富的情感智慧
1.人生态度。从小灌输一种良好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创造性人格来说,其核心是植根于健康人生观的处世态度,以及科学真理无止境的观念,因而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喜欢尝试新方法,探索新 道路,也即具有创新精神。所以进步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如创造性人格结构中的灵魂,它 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脱离低级趣味,从事并胜任体现人类最高智慧的美好事业。所以,人生态 度这一特质与动机的关系最为密切。进步的人生态度转化为内在动机,就将成为一个人不断 取得创造性成就的巨大驱动力。
2.自我意识。即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及其意义。是创造性人格的控制阀。高创造力者往往 能从内在精神活动中获得力量源泉,能妥善处理自我内在的感受和情绪,也就是说,他们能 充分肯定自我潜能的存在,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它。所以,从创造性人格角度看,这种 对自我的肯定评价,便涉及一个人的能力倾向问题。能力倾向主要指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潜在 能力的发展趋势。当其具有某种能力倾向时,就有可能较轻松地在某个领域做得比别人更好, 进而则更加自信,并发展成具有对某一方面的特殊兴趣和特殊才能。反之,就会束缚自我潜 能的释放。因此,自我意识也影响人生态度。自我意识与认知风格、情感气质结合,与产生 创造动机、或形成阻碍创造心理障碍密切相关。
3.动机。探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始终离不开动机这一核心问题。甚至可以说,能弄清动 机问题,也就能弄清人格的本质问题。创造动机则是创造性人格结构中的动力源,或是创造 才能得以施展的能源。富于创造性者的动机特点是:内在动机水平高而且复杂,喜欢富有挑 战性的工作,好奇心强,对所从事工作有强烈兴趣,对外界激励敏感,并能及时摆脱不利于 创造的负面影响,并以谦逊的态度接受外界施与的认可和报偿。
4.认知风格。是最具个性差异的人格特质。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风格。创造性认知风格 的特点表现为:积极主动,独立判断,敢于决定;具有对问题的敏感性,善于发现问题,且 能提出适当的问题;容忍模糊,思维流畅、灵活、独特。创造性认知风格是创造性人格结构 的支柱,失去这一支柱,实际上也就不可能有创造活动。
5.情感气质。较认知风格更难把握,但仍属于较外显的个性特征或人格特质。高创造力 者一般心胸宽广,能体验到人类的全部感情;精力充沛,坚忍不拔,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耐 心,有惊人的自我约束力。情感气质是创造性人格结构中内容最丰富的方面,如同认知风格, 它也是最能体现创造者的个性特征的方面。
⑸ 创新性人才如何培养
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的大学普遍缺少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对此,美国大学就不一样,他们不仅关心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能与时俱进地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标准。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设计中,就包含了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针对这一具体明了的培养目标,普林斯顿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有的放矢、有依可循、有据可查。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的大学还有一个理念需要更新:大学不仅是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劳动力输出基地”,还应培养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于自主创业的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中,应当体现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
设计科学的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人文环境。在培养模式的设计方面,大学总体上应该在面向社会实际、强调学科交叉、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努力。
教学制度的设计及其改进。我们的大学在教学制度方面有三个方面可以有所改进。一是采用学分制。学分制不仅只是一种教学管理的制度,它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学习自由的办学理念。在美国不少大学,如果学生对学校开设的所有主修都不满意,经教师指导、学校相关委员会批准,还可自己制定一个主修计划。这种做法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而兴趣和个性正是学生今后创新的前提。二是建立暑期学制。为一些求学欲很强、有自己发展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一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专业深化教育、工程实践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等,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大学无论师生都很重视暑期学制的利用。三是本科生参与研究。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无不设有本科生研究计划,将之作为一种必要的人才培养制度,并设有表彰本科生优秀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美国大学生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社会应用价值和一定的创新性,与我们大学生的一些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他们的研究从选题立项,到研究实施、成果鉴定都严格按科研程序进行,因此,大学生从中受到的科学研究训练也是完整的。
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其改进。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大学十分重视通识课程的作用。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学生开设了几十门之多的艺术课程,一方面满足学生人文素质发展、开阔和培养形象思维、陶冶情趣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从紧张的理工科学习中放松精神和情绪,从而更有利于科学创造。美国大学也十分重视创业课程的作用。据调查,37.6%的美国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23.7%的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38.7%的大学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关于教学方法,美国大学特别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如1999至2000学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共开设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52%的课程为8名以内的学生开设,75%的课程为15名以内的学生开设。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同时,他们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MindandHand(动手动脑)既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也是他们的课程模式。
人文环境的营建。其一,重视“追求科学、崇尚真理”和“对国家负责”的大学使命和大学精神文化的营造。大学应使大学里的学者和学生热爱学问、忠诚学问并献身学问,这既是大学的本分,也是大学对国家负责的资本。然而,我国不少大学缺乏这样一种以科学为己任的使命意识,更没有将严谨治学作为研究科学的第一要务,浮躁、急功近利,媚上、媚钱和媚俗。在这样一种缺乏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精神,缺乏以科学精神为人类和国家作出贡献的使命文化的环境里,能有几人安于做真正的学问和科学研究?其二,重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包容文化的营造。美国耶鲁大学雷文校长被问及中国学生有什么缺点时说:“中国学生太听话了。”一所期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首先应该有一种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质疑和批判的人文环境。大学正是有不同学术思想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锋,学术才获得发展的条件,学生才能从大学及教师中获得学术应有的精神。早期的清华大学能培养出一批如钱钟书、杨绛、季羡林、费孝通、曹禺、吴组缃等名家大师,也得益于其容忍“狂生”的包容文化。其三,重视培育大学竞争意识的文化营造。在美国不少大学都有自己竞争的目标,如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等都是彼此竞争的“劲敌”。大学之间的竞争不仅激发大学的生机、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会有力地促进学生不甘示弱、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我国大学包括某些著名大学当前的问题是,不仅缺乏与世界优秀大学进行人才竞争的实力,更缺乏与之竞争的意识,尤其在人才问题上各校之间似乎保持着高度的友谊,彼此极少有人才的竞争和流动,这种状况对一流大学的建设并非有利。
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
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证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正因此,美国耶鲁大学的校长在开学典礼上都要骄傲地告诉新生:在耶鲁,教导你们的教师都是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国际级领先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知识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的指导方面,更在于由他们带给学生的追求科学、献身科学、严谨做学问的精神和思考、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由他们形成的知识至上、真理至上的优良教风和学风。
对照我国大学,有学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不少老师已经沦为教书匠,教学不是智慧的启迪,而是程式化的知识灌输,机械地记住结论。更严重的是,我们既缺乏一批把追求科学、追求创新视为自己学术生命的高水平的学术领袖型教师,而且缺乏美国大学那种把发现、培养、扶植优秀学生视为教师天职的教师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教师队伍水平的差距。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学科带头人缺乏,教风和学风不良,教育理念落后,教师人事制度刻板,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明智的大学领导者,必然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摆到学校发展战略最重要的位置,必然集中优势资源,创造各种条件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形成与发展。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否则大学以及“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都失之意义。
⑹ 国家应如何增加创造性人才
要从教育入手,从小发现人才,诚实的培养成官员,聪明的培养成技术人才,狡猾的培养成商人,还给人才一个机会,不要让有关系的人占着地方浪费青春。
⑺ 怎么样培养创造性人才
现在来社会上越来越缺乏这种创造性源的人才了,教育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怎么样培养这种人才呢?
⑻ 如何创造自我使自己具有创造性人才开创自己的创造性事业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单位,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而要创新,就必须要拥有一大批“创造性人才”。其实《林肯寻找格兰特》这本书传递给我们的最具启发性的理念就是:如何培养一个人的创造性,使之在工作中能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那些只会做死事不会动脑筋的人,即使很敬业、很勤奋、很忠诚,也只能完成好一般的日常工作,一旦出现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新的变动,他们就傻眼了、束手无策了。而现实却恰好是总在变化当中的。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大部分人都已经意识到敬业、勤奋和忠诚的重要性,力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进行工作,所以,被淘汰的不仅仅是那些懒人,那些只会埋头苦干,机械做事的人也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因为,当你辛勤工作的时候,别人也在同样的辛勤工作,虽然你勤奋、忠诚、有责任心,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优秀人才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是,那样的话你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人才”,而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人才”。如果一个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话,就只能一直平庸下去,缺乏敢想、敢做、敢担当的态度和精神,最后的结果很可能被别人超越、替代。本书中的格兰特就告诉了我们,如果他像前四位将军们一样,只把做好防御、减少伤亡作为自己最大的追求,联邦就“完蛋了”。因为林肯要的是彻底击败敌人而不仅仅只是维持现状,守住自己的领土就足矣。所以,仅仅有敬业、勤奋和忠诚是不够的。格兰特打破常规,创造了新的军事法则,他的创造能力让他实现了林肯的目标。在当今瞬息万变、充满竞争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或组织,都是如此。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石是组织创新,但组织创新无论是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还是以文化创新形式呈现,它又都是以个体创新为实现的前提。特别是对现在的各行业来说,技术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一个单位或组织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激发其广大职工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