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太阳能源

创造太阳能源

发布时间:2021-07-20 12:46:48

❶ 科技发展带来了哪些环境污染

1、环境污染

(1)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音)声污染、农药污染、辐射污染、热污染。

(2)按属性分

显性污染,隐性污染。

(3)按人类活动分

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4)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

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液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2、成因

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

环境污染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1)创造太阳能源扩展阅读:

环境污染特点:

环境污染是各种污染因素本身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环境污染还受社会评价的影响而具有社会性。它的特点可归纳为:

1、公害性,环境污染不受地区,种族,经济条件的影响,一律受害。

2、潜伏性,许多污染不易及时发现,一旦爆发后果严重。

3、长久性,许多污染长期连续不断的影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并不易消除。

4、时间分布性:

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强度随时间而变化。例如,工厂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往往随时间而变化。由于河流的潮汛和丰水期、枯水期的交替,都会使污染物浓度随时间而变化。

随着气象条件的改变会造成同一污染物在同一地点的污染浓度相差高达数十倍。交通噪声的强度随不同的时间内车流量的变化而变化。

5、空间分布性:

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着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不同污染物的稳定性和扩散速度与污染性质有关,因此,不同空间位置上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是不同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环境污染

❷ 为寻找清洁能源用激光创造微型太阳

【阅读检测】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请选择。
A.核聚变能 B.清洁能源 C.激光 D.微型太阳
2.①段中的黑体词“可能”能省略吗?为什么?
3.⑤段中有一处标点用错了,请仔细找出来,并改正。
4.核聚变能有何特点?
5.从文中的信息看,实现核聚变的途径有哪些?
6.参照⑨段中对于核聚变的解释,请给核裂变下个定义。
7.请你谈谈对“新型能源”有哪些认识和看法,及其奇思妙想。
【参考答案】
1.A 2.不能,“可能”表推测,去掉后就成了肯定,说得就太绝对了。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3.将“冒号”改为“逗号”。4.无碳、无限、安全可靠 5.两种:通过激光实现和通过磁场实现。6.核裂变是通过一定的条件将一个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更多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7.略

❸ 为寻找清洁能源用激光创造微型太阳①随着“低碳生活”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热衷,科学家计划用世界最强大的


小题1:核裂变是通过一定的条件将一个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更多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3分)
小题1:①激光束产生巨大能量,这种能量脉冲集中于微小氢球,且模仿太阳内部发生
反应。②如何将核聚变用作和平能源。(4分)
小题1:两种:通过激光实现和通过磁场实现。
小题1:略。(需适当结合文意)

❹ 太阳的能源是来自核聚变吗

太阳的能量是来自核聚变
先给你看科教片《宇宙与人》中的一段话,都是自己手打的啊。
“四个氢原子聚变成一个氦原子,这是最高效的核聚变,有千分之七的质量损失。聚变产生的能量是化学物质燃烧能量的数千万倍。1KG的氢原子聚变成为0.993KG的氦原子,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4千吨石油和6千吨煤。核聚变需要一千万度以上的高温才能发生。太阳引力造成的塌缩不仅引发核聚变,而且是约束核能的极好容器。在巨大的压力下,太阳每秒钟使用5亿吨的氢原子参与聚变,其中有400万吨的物质转化为能量,太阳至产生以来,只损失了万分之一的物质,
能量都是在它七十万公里深处的核心产生,要通过一千万年才上升到表面
光在太阳的肚子里走的比蜗牛还慢。所以太阳的寿命很长。

再回答你的问题
一、太阳的能源的确是来自核聚变,它的核聚变只在核心部位进行。因为只有在核心区才有几千万度的高温。它质量的百分之八十都是氢,它的引力约束了核聚变的有序进行。
现在我们的核电站都是核裂变,利用的是链式反应,通过减速剂就可以减慢核裂变的速率。
但是核聚变只能在实验室里面维持几十秒钟,是通过强磁场的约束。
氢弹是因为没有能量和力的约束。
你这儿说氢弹的能量一次释放出来,其实氢弹的核聚变是很不彻底的,效率很低。可以查一下网络——氢弹
二、太阳的能量一部分释放到表面,发出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另一部分在核心部分进行更高一级的核聚变。
三、说明太阳制造的能量的速度和消耗能量(如二)的速度是平衡的。

看了你对问题的补充, 这两条是科学家利用超级计算机对太阳结构建模计算出来的,就像用计算机模拟宇宙大爆炸粒子产生的过程一样。
下面是网络——“太阳”(http://ke..com/view/2376.htm)上面的一段话:
核心区的气体被极度压缩至水密度的150倍,核心产生的能量需要通过几百万年才能到达表面。 辐射区包在核心区外面,这一层的气体也处在高温高压状态下(但低于核心区),粒子间的频繁碰撞,使得在核心区产生的能量经过很久(几百万年)才能穿过这一层到达对流区。

❺ 一秒钟地球从太阳接收多少焦耳的能量

在地球大气层表面单位时间测量的太阳能量为1368瓦/平方米。通过单位面积的功率×总面积(4πR^2),可以求得太阳单位时间内(每秒)发射的能量为4*10^25焦耳。

太阳每秒钟向外辐射约28600亿亿兆瓦的能量,2007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111亿吨油当量地球每年经光合作用产生的生物质有2200亿吨,其中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全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

太阳是人类能源之母。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500万吨煤产生的能量。

(5)创造太阳能源扩展阅读

原理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或者表面的黑子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地球轨道上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为1367w/㎡。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00km,从而可计算出,地球获得的能量可达173000TW。

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峰值强度为1kw/m2,地球表面某一点24h的年平均辐射强度为0.20kw/㎡,相当于有102000TW 的能量,虽然太阳能资源总量相当于现在人类所利用的能源的一万多倍,

但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低,而且它因地而异,因时而变,这是开发利用太阳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太阳能的这些特点会使它在整个综合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人类开发太阳能的历史

人类利用太阳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将太阳能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只有300多年的历史。真正将太阳能作为“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则是近来的事。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太阳能科技突飞猛进,太阳能利用日新月异。近代太阳能利用历史可以从1615年法国工程师所罗门·德·考克斯在世界上发明第一台太阳能驱动的发动机算起。该发明是一台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使其膨胀做功而抽水的机器。

在1615年~1900年之间,世界上又研制成多台太阳能动力装置和一些其它太阳能装置。这些动力装置几乎全部采用聚光方式采集阳光,发动机功率不大,工质主要是水蒸汽,价格昂贵,实用价值不大,大部分为太阳能爱好者个人研究制造。20世纪的100年间,太阳能科技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00~1920年)

在这一阶段,世界上太阳能研究的重点仍是太阳能动力装置,但采用的聚光方式多样化,且开始采用平板集热器和低沸点工质,装置逐渐扩大,最大输出功率达73.64kW,实用目的比较明确,造价仍然很高。

建造的典型装置有:

1901年,在美国加州建成一台太阳能抽水装置,采用截头圆锥聚光器,功率:7.36kW。

1902 ~1908年,在美国建造了五套双循环太阳能发动机,采用平板集热器和低沸点工质。

1913年,在埃及开罗以南建成一台由5个抛物槽镜组成的太阳能水泵,每个长62.5m,宽4m,总采光面积达1250m2。

第二阶段 (1920~1945年)

在这20多年中,太阳能研究工作处于低潮,参加研究工作的人数和研究项目大为减少,其原因与矿物燃料的大量开发利用和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1935~1945年)有关,而太阳能又不能解决当时对能源的急需,因此使太阳能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冷落。

第三阶段 (1945~1965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中,一些有远见的人士已经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正在迅速减少, 呼吁人们重视这一问题,从而逐渐推动了太阳能研究工作的恢复和开展,并且成立太阳能学术组织,举办学术交流和展览会,再次兴起太阳能研究热潮。

在这一阶段,太阳能研究工作取得一些重大进展,比较突出的有: 1945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实用型硅太阳电池,为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1955年,以色列泰伯等在第一次国际太阳热科学会议上提出选择性涂层的基础理论,并研制成实用的黑镍等选择性涂层,为高效集热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四阶段 (1965~1973年)

这一阶段,太阳能的研究工作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处于成长阶段,尚不成熟,并且投资大,效果不理想,难以与常规能源竞争,因而得不到公众、企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第五阶段 (1973~1980年)

自从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担当主角之后,石油就成了左右经济和决定一个国家生死存亡、发展和衰退的关键因素,1973年10月爆发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石油减产、提价等办法,支持中东人民的斗争,维护本国的利益。

其结果是使那些依靠从中东地区大量进口廉价石油的国家,在经济上遭到沉重打击。 于是,西方一些人惊呼:世界发生了“能源危机”(有的称“石油危机”)。

这次“危机”在客观上使人们认识到:现有的能源结构必须彻底改变,应加速向未来能源结构过渡。从而使许多国家,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重新加强了对太阳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支持,在世界上再次兴起了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

1973年,美国制定了政府级阳光发电计划,太阳能研究经费大幅度增长,并且成立太阳能开发银行,促进太阳能产品的商业化。7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对我国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些有远见的科技人员,纷纷投身太阳能事业,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建议,出书办刊,介绍国际上太阳能利用动态;在农村推广应用太阳灶 ,在城市研制开发太阳能热水器,空间用的太阳电池开始在地面应用。 我国也兴起了开发利用太阳能的热潮。

这一时期,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作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具有以下特点: 各国加强了太阳能研究工作的计划性,不少国家制定了近期和远期阳光计划。开发利用太阳能成为政府行为,支持力度大大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十分活跃,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开始积极参与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作。

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一批较大成果,如CPC、真空集热管、非晶硅太阳电池、 光解水制氢、太阳能热发电等。 各国制定的太阳能发展计划,普遍存在要求过高、过急问题,对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取代矿物能源,实现大规模利用太阳能。

第六阶段 (1980~1992年)

70年代兴起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进入80年代后不久开始落潮,逐渐进入低谷。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大幅度削减太阳能研究经费,其中美国最为突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回落,而太阳能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缺乏竞争力;太阳能技术没有重大突破,

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标没有实现,以致动摇了一些人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信心;核电发展较快,对太阳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第七阶段 (1992年~至今)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 《21世纪议程》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把环境与发展纳入统一的框架,确立了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世界环发大会之后,我国政府对环境与发展十分重视,提出10条对策和措施,明确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进一步明确 了太阳能重点发展项目。

参考资料网络-太阳热能

❻ 太阳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太阳每秒发出这么巨大的能量,几十亿年来,它源源不断地把能量输送到四面八方,却丝毫不见发光能力有任何减弱。历史上,科学家们曾提出过多种看法。最初设想的是像地球上的普通物质燃烧那样产生热。就假设燃烧的是优质煤吧,1克优质煤完全燃烧只能放出29.26千焦的热,如果太阳全部由优质煤构成,那么只要经过5000多年整个太阳就烧完了。而我们人类存在的历史已经有200万年了。显然煤不是太阳的能源。后来人们又提出一些其他假说,也没能完满解决问题。那么,太阳的能量究竟怎样产生的呢?很长时间以来,这都是一个谜。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个问题才得到解答。1938年美国物理学家贝特提出太阳的能源是原子核聚变反应,即由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1个氦原子核,从而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氢弹就是这种核反应。可以说,1克氢聚变成氦能放出6.510^11焦耳的能量,相当于产生6.4810^11焦耳的热,这等于200吨优质煤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可见,核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是其他产能方式所不能比拟的。核反应需要高温压条件,太阳中心具有约1500万度的高温,压力比地球大气压大4000亿倍,是一个天然的核反应实验室。太阳能源也给我们以启迪。如果在地面上能人工大规模进行这样的受控核反应,可以获得多么巨大的能量啊!原子核工作者正在为此不断努力创造实验条件。

❼ 谁有关于“创造绿色电能“的一些设想 请告诉我。谢谢了

创造绿色电能

能量从始至终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能量有多种来源途径人类历史中,随着所使用的能量来源的更替,人类的发展脚步也在不断的跨越着,能量来源从最普通不过的一段木柴,到水轮机和风车,之后是可以随处使用的蒸汽机组和发电机。以后不敢说,就目前为止,影响最身的恐怕就是发电机了。当初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时,人们对此是不屑一故,当英国议员提出普及电的应用的方案时,连受人尊敬的英国女王也站出来反对,仅仅因为那微不足道的危险。如今,仅仅过去了一个半世纪,“电”这种神奇的东西早已以其妙不可言的优势,迅速地征服了全世界。现在,还有谁赶开口说自己能离得开。有一件事甚至可以确定,如果电突然消失了,那无异于世界末日。就拿医院来说,手术所用的无影灯和维持生命的呼吸机就离不开电。此时,电完全可以称的上人类的第二个太阳了。
“电”覆盖了整个世界,似乎已经步入他的壮年,然而,这就结束了吗?不,这远远不够。如今,这仅仅能代表发展达到了一个瓶颈,还必须要有所突破。无疑,电给予了人类极大的好处,他带领着我们的文明飞跃到另一个台阶。但是在使用它的同时,也给大自然早成极大的创伤。或许我们驾着电动车时觉得它轻巧、灵便,不象汽车排放出呛人的尾气,并且声响很小,看起来似乎很绿色很环保。但是深如一点观察,会发现这只是个假象,使用电的污染甚至比煤和石油还要大。要知道,我国主要靠火力发电,间接消耗的是煤。算笔账,当煤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机械能,最后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形成电能这一过程,机械效率就降低到不足三分之一,再算上开采煤矿和运输所消耗的能量,最后连18%都没有。而煤的开采,破坏了周围的土壤结构,泄露的毒物,抹杀了周围的生灵。而火电站上高高耸立的烟囱,肆无忌惮地冒出滚滚浓烟,似乎在炫耀着自己的后台硬。由此形成的酸雨使大气片的植被受到侵蚀,危害到我们的健康。用于降温的水直接排放到河里,导致周围的水生物大片的死亡。
事实摆在眼前,人类活动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或许五年以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还是个生词,可是现在确实熟得不能再熟,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正在敲着警钟。大自然在手到破坏后,经过几百年的岁月可以恢复,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人类绝不能再坐以待毙了。解决之道就是创造出清洁的能量。以下,就来介绍几种生产绿色电能的方式:
一、 风力发电
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形式,由于各地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造成地球上方的各部分空气膨胀系数不同,形成压力差,使空气流动形成风能。全球每年受到的太阳辐射由2%转化为风能,相当于每年燃烧发电量地3000倍,虽然能量巨大、分布广、无污染、可再生。但是,密度低、受地形限制、不稳定,限制了它的发展。不过,它的有的以足以让人们不遗余力地对它进行发掘。其实,人类对风能的利用历史悠久,已经有数千年了,在蒸汽机出现前的欧洲甚至把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动力源。直到19世纪末,丹麦科学家才开始研制风力发电机。直到1973年石油危机发生20年后,全世界风力发电机装机容量才大道300万千瓦,年发电量打道50亿千瓦时,具备与常规能源竞争的能力。风力发电机的类型很多,最主要的是由几片旋翼组成,当风吹过旋翼带动内部金属主件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电流。
其实,在面对风力发电的劣势时我们不妨主动出击。比如说,把锋利发电机安装在海面上,通过海底电缆传输电能。再疯狂一点,直接把发电机放到“风库”南极。更疯狂一点直接安装到天空中。当然,也可以转动你乡思维,尝试着让风产生。在海边建造一个能大量蒸发海水制造云多的机器,遮蔽太阳,产生更大的能量,催动机器运转。
二、细菌发电
利用细菌的能量发电。在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马克·皮特首先发现有几种细菌的培养液能够产生电流,并以铂作电极,放进大肠杆菌或普通酵母菌的培养液里,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
到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一种用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作为电极活性物质的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只是,当时的细菌电池放电效率较低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细菌发电才有了重大突破,英国化学家彼得·彭托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以释放出电子向阳极运动产生电能。在糖液中他还添加了某些诸如染料之类的芳香族化合物作稀释剂,来提高生物系统中输送电力的能力。在细菌发电期间,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这种细菌电池每100克糖可获得135.293×10^4库仑的电,其效率可达40%。这已远高于目前使用的太阳电池效率,况且其还有再提高10%的潜力可挖。只要不断给这种细菌电池里添入糖,就可获得2安培的电流,且能持续数月之久。
利用细菌发电原理,还可以建立细菌发电站。在10米见方的立方体盛器里充满细菌培养液,就可建立一个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每小时的耗糖量为200千克,发电成本是高了一些,但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更何况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现在,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是由电池里的单细胞藻类首先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制糖浆中,让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英国则发明出一种以甲醇为电池液,以醇脱氢酶铂金为电极的细菌电池。
如此美好的前景,我国更应当奋起直追。
三、 潮汐能
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和化学能。海洋能蕴涵的能量绝对是天文数字其中潮汐能是因为太阳和月亮的影响引起海水的周期性运动。目前,最大的潮汐发电站安装在白海,装机容量达1400万千瓦。而我国最大的当属江厦发电站,似乎排在世界前五。普通的潮汐发都要建一个畜水坝,也就是手地形限制,必须建在有港湾的地区,也就是受地形限制。并且,畜水发电站要定期清淤,工程量太大并且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不过,一个西班牙电子工程师已经发明了一种新的发电方式。具体是建造一个固定在海底地基上的中空容器,其中有活塞,在活塞上有一根很长的连杆和浮在海面是的平板相连。悬浮的平板随潮汐的涨落上下运动,并带动中空容器的活塞上下,由此引起海水带动涡轮发电机发电,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成本,对环境的影响也非常少。目前早已从理论上升到实际。
四、波浪能
波浪就是风力引起海水周期性上下运动的表现。而利用波浪能发电的机器却很复杂。然而美国的一批科学家却改变了这种现状。他们跳出了惯性思维,发明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发电机。这种发电机引入了一种新材料,叫做压电聚合物。结构是由悬浮海面上的浮体、沉在海底中的锚和锚链组成,锚链由压电聚合物做成。这样,当浮体随海水上下运动时,压电聚合物不断拉伸,产生低频率的高压电,通过电子元件变成高压电流通过海底电缆运输上岸。实验证明,它就是在海底泡上十年也不会毁坏,由此可见其相当具有竞争力和前景。
五、磁流体发电
磁流体发电或许在我们严重还很陌生,但它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一种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技术,它如果发展成熟,会大大提高目前的发电效率,也就是能源利用率。该技术具体做法是使高温导电流体高速通过磁场切割磁感线,导体中出现电磁感应电动势,当闭合电路中接有负载时,就会有电流输出。磁流体发电机有三个主要部件:一是高温导电流体发生器,在以高温燃气为导电流体的磁流体发电机中,高温导电流体就发生器就是燃烧室,二是发电和电能输出部分,即发电通道,三是产生电磁场的磁体,这是一项还有很大困难的技术,要达到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
六、垃圾发电
利用垃圾发电,边费为宝是一个很棒的选择。现在的垃圾是越来越多、越堆越高。埋在地下的污染地下水,堆在地上的,风一刮,随风飘散,海南或许没有多大感受,而香港这些大城市却要饱受其害。一把火把它烧光,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要知道全球每年新增垃圾一百多亿吨可不是闹着玩的,现在也确实接近垃圾星球了。因此,垃圾被赋予了两项使命。使命一燃烧。垃圾中蕴涵了大量的有机可燃物。大约二吨的垃圾就相当于一吨的煤,垃圾就相当与一座露天矿藏焚烧垃圾解决了填埋场占地面积大、有污染的问题。焚烧清除了其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尾气净化系统还可以防止污染大气。使命二,沼气发电。每吨生活垃圾在厌氧细菌的处理下可以产生400立方米的沼气,用它们进行发电发电量会非常可观。并且,沼气发电技术早已相当成熟,具有投资少、造价低、使用管理方便等优点,倍受各国青睐。
七、太阳能发电
太阳不愧为巨大的能源宝库,仅仅用了自己所释放的不到亿分之一的能量就令地球生机勃勃。有这么大的能源宝库在,人类自然会物尽其用。目前的太阳能发电站有两种,分别是热发电站和光伏发电站。太阳能热发电站顾名思义就是将光能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电能。通常是用聚光镜反射到一台表面深黑色的热收集器中,然后传导热量使水沸腾,形成的蒸汽推动涡轮机运转进行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则使1依靠太阳光的压力使硅原子上的电子脱离束缚,会聚成电流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对工艺的要求都极高,价格自然很贵,这就制约了它的普及程度。还有,这还要靠天吃饭并占用大量的土地。不过,不久之前的以色列那边传来了曙光。那里诞生出一种新兴太阳能发电板。它的结构:在玻璃胶体表面涂上一层荧光材料,并撒上金属的纳米颗粒在边缘涂上一层硅条纹这种发电板几乎可以吸收所有的可见光以及紫外光,并且发射出荧光,激起带正电的金属离子泡在自由电子海洋中形成电子波顺着涂在表层的金属颗粒传导到周围的硅条纹,这就有足够强度轰击出硅原子中的电子,形成电流。这样就连灯光所发出的光也能使太阳能电板产生电流,而价格只是传统太阳能电板的1/5。这就使发展太阳能的限制大大降低。不过,还有一种利用太阳能更巧妙的办法,那就是空间太阳能发电。要知道,来到地球的太阳能早已被大气层大大削弱。而越靠近太阳,所获得的太阳能就越巨大。空间太阳能发电站的具体做法就是把光能转化为微波发射到地面接收站。相信不远的未来,这项技术一定能实现。
八、余热发电
众所周知,在工业生产中一定会释放出多余的热量,如果任其随意排放会严重损害周围生态环境,这是无庸质疑的。因此,把它收集起来用于发电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发电站能很大生产效率。
其实,创造绿色电能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比如温差发电、地热发电等等。创造绿色电能保护地球母亲任重而道远。这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责任,更是作为社会每一份子的责任。目前我国呼出环保的口号确实很响,然而,能落实下来的政策却很少,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他人,必须自己行动起来,捍卫我们的未来

❽ 人造太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一, 所谓“人造太阳”,即先进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也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建设工程,是当今世界迄今为止最大的热核聚变实验项目,旨在在地球上模拟太阳的核聚变,利用热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核聚变能以氘氚为燃料,具有安全、洁净、资源无限3大优点,是最终解决我国乃至全人类能源问题的战略新能源。 二,原理 受控热核聚变的条件是必须加热燃料到亿万度的高温,把燃料约束到一个局部的小空间中。什么物质的器皿能够盛装上亿度的高温燃料?这成为当前最主要的难题。耐火砖、不锈钢都不可行,必须采用特殊方式来约束聚变燃料。如果没有物质的器皿盛装上亿度高温的等离子体聚变燃料,可否用磁场构造一个磁的容器来盛装?这就产生了托卡马克这类磁约束聚变装置。使用这个装置,其外面大量的大线圈和磁体会产生一个环形的磁容器,在这个磁容器里面约束、加热聚变的燃料,让它发生聚变反应。过去的60年,近100个大大小小的托克马克一点点地贡献了不同特点的技术,才使得我们敢于去建造越来越大的托克马克聚变装置。 如何克服巨大的静电斥力将原子核聚到一起,还要将它们的密度维持在一定水平以防不安全的能量爆发(如氢弹就是不可控的核聚变)。前苏联科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初率先提出磁约束的概念,并在1954年建成了第一个磁约束装置—形如中空面包圈的环形容器“托克马克(Tokamak)”,又称环流器。一般情况下,在超过10万摄氏度的磁场中,原子中的电子就脱离了原子核的束缚,形成等离子体。带电粒子会沿磁力线做螺旋式运动,所以等离子体就这样被约束在这种环形的磁场中,也叫磁笼。亿万年来,地球上的万物靠着太阳源源不断的能量维持自身的发展。在太阳的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气压达到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几十亿年来,太阳犹如一个巨大的核聚变反应装置,无休止地向外辐射着能量。 核聚变能是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时释放的能量,产生聚变的主要燃料之一是氢的同位素氘。氘广泛分布在水中,每升水约含30毫克氘,通过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的热能。采集氘并使之与相关物质聚变产生能量,就是“人造太阳”的原理。根据科学家的分析,如果我们未来能建成一座1000兆瓦的核聚变电站,每年只需从海水中提取304公斤的氘就可产生1000兆瓦的电量。照此计算,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含有45万亿吨氘,足够人类使用上百亿年,比太阳的寿命还要长。 未来的稳态运行的热核聚堆用于商业运行后,所产生的能量够人类用数亿年乃至数十亿年。从长远来看,核能将是继石油、煤和天然气之后的主要能源,人类将从“石油文明”走向“核能文明”。

❾ 人造太阳有什么最新进展

截止2020年7月28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在法国该组织总部举行。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建造约需10年,耗资50亿美元(1998年值)。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ITER谈判联合小组代表我国政府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共同草签了ITER计划协定。

(9)创造太阳能源扩展阅读

一直以来,中核集团高度重视“人造太阳”核心部件安装工作,多次对项目进展相关工作进行部署,对ITER组织疫情防控工作表示关切,并对ITER组织捐赠防疫物品。在开工仪式现场,中核集团联合体全体建设者表示,中核集团将勇于担当,发挥科研创新和工程建设等优势,与国际同行齐心协力,有信心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为“人造太阳”顺利推进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2019年9月,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牵头的中法联合体正式与ITER组织签订了TAC-1安装合同。TAC-1安装标段工程是ITER托卡马克装置最重要的核心设备安装工程,其重要性相当于核电站的反应堆、人体的心脏。

❿ 太阳的能量从哪里来

太阳每秒发出这么巨大的能量,几十亿年来,它源源不断地把能量输送到四面八方,却丝毫不见发光能力有任何减弱。是什么东西“燃烧”并不断地供给这么多的能量呢?历史上,科学家们曾提出过多种看法。最初设想的是像地球上的普通物质燃烧那样产生热。就假设燃烧的是优质煤吧,1克优质煤完全燃烧只能放出29.26千焦的热,如果太阳全部由优质煤构成,那么只要经过5000多年整个太阳就烧完了。而我们人类存在的历史已经有200万年了。显然煤不是太阳的能源。后来人们又提出一些其他假说,也没能完满解决问题。那么,太阳的能量究竟怎样产生的呢?很长时间以来,这都是一个谜。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个问题才得到解答。1938年美国物理学家贝特提出太阳的能源是原子核聚变反应,即由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1个氦原子核,从而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氢弹就是这种核反应。可以说,1克氢聚变成氦能放出6.5×10^11焦耳的能量,相当于产生6.48×10^11焦耳的热,这等于200吨优质煤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可见,核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是其他产能方式所不能比拟的。核反应需要高温压条件,太阳中心具有约1500万度的高温,压力比地球大气压大4000亿倍,是一个天然的核反应实验室。太阳能源也给我们以启迪。如果在地面上能人工大规模进行这样的受控核反应,可以获得多么巨大的能量啊!原子核工作者正在为此不断努力创造实验条件。

与创造太阳能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