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征求中国各省的来历
中国各省简称的由来
省级行政区名称和简称的命名比较复杂,现根据有关材料汇总如下。省
级行政区名称后面( )里的字是它的简称。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
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
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
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
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
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
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
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
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
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
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
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
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
“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
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
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唐代设
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
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清光绪10年(1884年),改
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3、西藏自治区(藏)
元时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乌思”是藏语“中央”的意思,
“藏”是“圣洁”的意思。明代设立两个都指挥使司。清代称西藏东部
为“康”(喀木),中部为“卫”,西部日喀则一带为“藏”(包括阿
里),因其在中国西部,故称西藏。1965年设立西藏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藏”字作为简称。另一说认为简称源于故称“乌思藏”。
4、宁夏回族自治区(宁)
公元5世纪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自以为是夏后氏后裔,故将建立的割
据政权定国号为“夏”。宋代,党项族拓拔氏首领李元昊称帝,定都兴
庆府(今银川),立国号“夏”,创立文字,建西夏王朝。13世纪,元
灭西夏,取“平定西夏永远安宁”之意,在这里设宁夏行省,始有宁夏
之名。1958年设宁夏回族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宁”字作为简称。
5、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宋设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一名产生。元设广西两江道。明
设广西省。1958年设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因自宋至清,广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广西简称
“桂”。另一说认为广西秦时曾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历史上广
西2/3地域属桂林郡,故广西简称“桂”。
三、两个特别行政区
1、香港特别行政区(港)
宋代以前,这里是海上渔民捕鱼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后,岛上有个小
村,叫“香港村“,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
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取全称中的“港”字作为简称。
2、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名字最早记录于明朝史书,叫做“蚝镜”(濠镜),意为海湾如明镜,
盛产“蚝”。后又称做“澳”,即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称“蚝镜
澳”,因隶属广东香山,亦称“香山澳”。“门”字的来历有多种说
法,一说是本地内港的妈祖庙,隔海同湾仔的银坑相望,形成的海峡象
门;另一说是本地南面的氹仔、小横琴、路环、大横琴四岛离立对峙,
海水贯流其中呈十字门状;再一说是本地南台山(妈阁庙山)和北台山
(莲峰山)相封成门。总之,既是澳,又是门,故曰澳门。1999年成立
澳门特别行政区。
取全称中的“澳”字作为简称。
四、23个省
1、黑龙江省(黑)
1671年为抵御沙俄东侵,清政府在黑龙江沿岸修筑黑龙江城(黑河旧
城),设置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流域。1907年改为黑龙江省。
取全称中的“黑”字作为简称。一说简称源于河流黑龙江。
2、吉林省(吉)
吉林一名源于“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松花江的城市”。1673年建
城。1676年置吉林将军。1907年将其辖区改称吉林省。
取全称中的“吉”字作为简称。
3、辽宁省(辽)
秦汉魏晋时代,在辽河以东设辽东郡,以西设辽西郡。北宋时,在今河
北、辽宁一带,契丹族建立辽国。辽金时代设置辽阳府。元设辽阳行
省。明设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因辽河流域为清朝发源地,取
“奉天承运”之意,改为奉天省。1929年,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
意,改称辽宁省。
取全称中的“辽”字作为简称。一说因境内有辽河,故简称“辽”。
4、河北省(冀)
战国时,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称为河北。汉设河北县。唐设河北道。辖
区与今有出入。1928年设河北省。
辖区相当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的冀州,故简称“冀”。
5、山西省(晋)
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为山西。元时,称太行山以
西为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是山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明处
设山西省。
辖区为春秋时晋国地,故简称“晋”。
6、青海省(青)
因境内有青海湖,故得名青海省。据《水经注》记载,早在公元前5世
纪时,这里就称青海了,也有写作西海的。唐以后多以青海为正名。
1928年设青海省。
取全称中的“青”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境内有青海湖故简称
“青”。
7、山东省(鲁)
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为山东。金时,在开封以东
地区设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这是山东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清初设山
东省。
辖区为春秋时鲁国地,故简称“鲁”。
8、河南省(豫)古称
古称黄河以南地区为河南。汉设豫州部。唐置河南道。宋置河南路。元
置河南江北行省。明初设河南省。
辖区相当于《禹贡》中的豫州,故简称“豫”。
9、江苏省(苏)
清康熙6年(1667年)设江苏省,取两江总督驻所江宁(今南京市)和
巡抚驻所苏州(今苏州市)两府首字组成江苏省。
取全称中的“苏”字作为简称。
10、安徽省(皖)
1667年,取当时的政治中心安庆(今安庆市)和经济都会徽州(今歙
县)二府首字组成安徽省。
安庆府是春秋时皖国故地,别称为皖,故安徽简称“皖”。一说认为因
境内最早的名山天桂山古称皖公山,故简称“皖”。
11、浙江省(浙)
浙江即江流盘回曲折之意。战国时浙江指今天的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
江。东汉将浙江分为浙东、浙西两个地区。唐以后这两个地区转化为政
区名称。明初设浙江省。
取全称中的“浙”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古
称浙江,故简称“浙”。
12、福建省(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闽中郡。汉时称福建为闽越国。唐开元年间
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前两州的名字组
成的。元设福建行省。明设福建省至今。辖区古为闽越族聚居地,故简
称“闽”。一说因境内有闽江,故简称“闽”。
13、江西省(赣)
唐代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宋设江南西路。元设江
西行省。后皆设江西省。
因赣江纵贯全省,故简称“赣”。
14、湖南省(湘)
唐代在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姿二水流域设湖南节度使,始出现湖南一
名。宋置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元明两代设湖南道。清代设置湖南
省。
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
15、湖北省(鄂)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
路,湖北一名产生。元明两代设湖北道。清代设置湖北省。
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简称“鄂”。
16、广东省(粤)
宋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由此出现广东一名。元设广东道。明设广
东省。
辖区汉初为南粤之地,故简称“粤”。
17、台湾省(台)
台湾一名源于西拉雅族的台窝湾支族。台湾在秦汉时称“东鳀”。三国
时称“东夷”。元时称“瑠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一
名。清光绪11年(1885年)设台湾省。
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
18、海南省(琼)
因其位于南中国海域,境内最大岛屿又称海南岛,故名海南省。1988年
建省。
因秦以后称这一带为琼台、琼州或琼崖,故简称“琼”。
19、甘肃省(甘或陇)
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西夏王朝设置的十二监军之一,治所在甘州(今张
掖县),辖甘州、肃州(今酒泉)二州,取二州首字组成甘肃。元设甘
肃行省,明代并入陕西省,清代恢复省治。
取全称中的“甘”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西夏时行政中心在甘州,故简
称“甘”。
由于甘、陕两省间有陇山,甘肃古时别称陇西,故又简称“陇”。
20、陕西省(陕或秦)
陕西一名,源于周代周、召二公“分陕而治”,今陕县张汴塬一带古称
陕塬,当时的陕西就是陕塬以西的泾渭平原。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
使,陕西始转化为政区名称。宋设陕西路。元设陕西行省。清设陕西
省。
取全称中的“陕”字作为简称。
又因辖区春秋时为秦国地,故又简称“秦”。
21、四川省(川或蜀)
辖区秦时设蜀郡。汉设益州部。唐设剑南道,又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
两节度使。宋设西川路和峡路,后将西川、峡二路分为益州、梓州、利
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产
生。元时合并四路,设为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治沿用至今。
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
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22、贵州省(贵或黔)
宋代以前设矩州,因当地语音“贵”“矩”难分,故也写做贵州,元初
正式命名为贵州。明设贵州布政使司。清设贵州省。
取全称中的“贵”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境内有贵山,故简称
“贵”。
辖区东北部秦时属黔中郡,唐属黔中道,故又简称“黔”。一说认为境
内有黔灵山、黔灵河,故简称“黔”。
23、云南省(云或滇)
因在云岭以南,故名云南。西汉时设云南县。三国蜀汉时设云南郡。元
设云南行省。明设云南布政使司。清设云南省。
取全称中的“云”字作为简称。
又因行政中心昆明一带,属战国时滇国地,故又简称“滇”。一说因境
内有滇池,故简称“滇”。
综上所述,省级行政区名称的命名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地理位置命名:如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北、湖南、西藏、
海南、陕西、云南、江西、广东、广西等。
二、古代官府名称或辖区名称命名:如安徽、甘肃、江苏、福建、四川
等。
三、赋予一定纪念意义的命名:如重庆、天津、新疆、宁夏、辽宁等。
四、以境内中心城镇命名:如吉林、上海、北京等。
五、以境内河湖名称命名:如浙江、青海、黑龙江等。
六、与民族名称相关的命名:如内蒙古、台湾等。
七、其他:如贵州、香港、澳门等。
简称的命名,大致可归纳为:
一、以历史名称命名:如沪、渝、桂、冀、晋、鲁、豫、鄂、粤、琼、
秦、蜀等。
二、以境内河湖山脉名称命名:如赣、湘、贵、浙、陇等。
三、以全称中的一或多个字代替。
四、综合上述几类情况命名:如闽、皖、黔、滇、黑、辽、青、藏、甘
等。
⑵ 求中国各省的由来,要求所有省都有介绍
省级行政区名称和简称的命名比较复杂,现根据有关材料汇总如下。省级行政区名称后面( )里的字是它的简称。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3、西藏自治区(藏)
元时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乌思”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明代设立两个都指挥使司。清代称西藏东部为“康”(喀木),中部为“卫”,西部日喀则一带为“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国西部,故称西藏。1965年设立西藏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藏”字作为简称。另一说认为简称源于故称“乌思藏”。
4、宁夏回族自治区(宁)
公元5世纪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自以为是夏后氏后裔,故将建立的割据政权定国号为“夏”。宋代,党项族拓拔氏首领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银川),立国号“夏”,创立文字,建西夏王朝。13世纪,元灭西夏,取“平定西夏永远安宁”之意,在这里设宁夏行省,始有宁夏之名。1958年设宁夏回族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宁”字作为简称。
5、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宋设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一名产生。元设广西两江道。明设广西省。1958年设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因自宋至清,广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广西简称“桂”。另一说认为广西秦时曾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历史上广西2/3地域属桂林郡,故广西简称“桂”。
三、两个特别行政区
1、香港特别行政区(港)
宋代以前,这里是海上渔民捕鱼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后,岛上有个小村,叫“香港村“,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取全称中的“港”字作为简称。
2、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名字最早记录于明朝史书,叫做“蚝镜”(濠镜),意为海湾如明镜,盛产“蚝”。后又称做“澳”,即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称“蚝镜澳”,因隶属广东香山,亦称“香山澳”。“门”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本地内港的妈祖庙,隔海同湾仔的银坑相望,形成的海峡象门;另一说是本地南面的氹仔、小横琴、路环、大横琴四岛离立对峙,海水贯流其中呈十字门状;再一说是本地南台山(妈阁庙山)和北台山(莲峰山)相封成门。总之,既是澳,又是门,故曰澳门。1999年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取全称中的“澳”字作为简称。
四、23个省
1、黑龙江省(黑)
1671年为抵御沙俄东侵,清政府在黑龙江沿岸修筑黑龙江城(黑河旧城),设置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流域。1907年改为黑龙江省。
取全称中的“黑”字作为简称。一说简称源于河流黑龙江。
2、吉林省(吉)
吉林一名源于“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松花江的城市”。1673年建城。1676年置吉林将军。1907年将其辖区改称吉林省。
取全称中的“吉”字作为简称。
3、辽宁省(辽)
秦汉魏晋时代,在辽河以东设辽东郡,以西设辽西郡。北宋时,在今河北、辽宁一带,契丹族建立辽国。辽金时代设置辽阳府。元设辽阳行省。明设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因辽河流域为清朝发源地,取“奉天承运”之意,改为奉天省。1929年,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改称辽宁省。
取全称中的“辽”字作为简称。一说因境内有辽河,故简称“辽”。
4、河北省(冀)
战国时,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称为河北。汉设河北县。唐设河北道。辖区与今有出入。1928年设河北省。
辖区相当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的冀州,故简称“冀”。
5、山西省(晋)
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为山西。元时,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是山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明处设山西省。
辖区为春秋时晋国地,故简称“晋”。
6、青海省(青)
因境内有青海湖,故得名青海省。据《水经注》记载,早在公元前5世纪时,这里就称青海了,也有写作西海的。唐以后多以青海为正名。1928年设青海省。
取全称中的“青”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境内有青海湖故简称“青”。
7、山东省(鲁)
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为山东。金时,在开封以东地区设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这是山东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清初设山东省。
辖区为春秋时鲁国地,故简称“鲁”。
8、河南省(豫)古称
古称黄河以南地区为河南。汉设豫州部。唐置河南道。宋置河南路。元置河南江北行省。明初设河南省。
辖区相当于《禹贡》中的豫州,故简称“豫”。
9、江苏省(苏)
清康熙6年(1667年)设江苏省,取两江总督驻所江宁(今南京市)和巡抚驻所苏州(今苏州市)两府首字组成江苏省。
取全称中的“苏”字作为简称。
10、安徽省(皖)
1667年,取当时的政治中心安庆(今安庆市)和经济都会徽州(今歙县)二府首字组成安徽省。
安庆府是春秋时皖国故地,别称为皖,故安徽简称“皖”。一说认为因境内最早的名山天桂山古称皖公山,故简称“皖”。
11、浙江省(浙)
浙江即江流盘回曲折之意。战国时浙江指今天的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东汉将浙江分为浙东、浙西两个地区。唐以后这两个地区转化为政区名称。明初设浙江省。
取全称中的“浙”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古称浙江,故简称“浙”。
12、福建省(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闽中郡。汉时称福建为闽越国。唐开元年间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前两州的名字组成的。元设福建行省。明设福建省至今。辖区古为闽越族聚居地,故简称“闽”。一说因境内有闽江,故简称“闽”。
13、江西省(赣)
唐代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宋设江南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后皆设江西省。
因赣江纵贯全省,故简称“赣”。
14、湖南省(湘)
唐代在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姿二水流域设湖南节度使,始出现湖南一名。宋置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元明两代设湖南道。清代设置湖南省。
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
15、湖北省(鄂)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一名产生。元明两代设湖北道。清代设置湖北省。
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简称“鄂”。
16、广东省(粤)
宋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由此出现广东一名。元设广东道。明设广东省。
辖区汉初为南粤之地,故简称“粤”。
17、台湾省(台)
台湾一名源于西拉雅族的台窝湾支族。台湾在秦汉时称“东鳀”。三国时称“东夷”。元时称“瑠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一名。清光绪11年(1885年)设台湾省。
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
18、海南省(琼)
因其位于南中国海域,境内最大岛屿又称海南岛,故名海南省。1988年建省。
因秦以后称这一带为琼台、琼州或琼崖,故简称“琼”。
19、甘肃省(甘或陇)
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西夏王朝设置的十二监军之一,治所在甘州(今张掖县),辖甘州、肃州(今酒泉)二州,取二州首字组成甘肃。元设甘肃行省,明代并入陕西省,清代恢复省治。
取全称中的“甘”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西夏时行政中心在甘州,故简称“甘”。
由于甘、陕两省间有陇山,甘肃古时别称陇西,故又简称“陇”。
20、陕西省(陕或秦)
陕西一名,源于周代周、召二公“分陕而治”,今陕县张汴塬一带古称陕塬,当时的陕西就是陕塬以西的泾渭平原。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陕西始转化为政区名称。宋设陕西路。元设陕西行省。清设陕西省。
取全称中的“陕”字作为简称。
又因辖区春秋时为秦国地,故又简称“秦”。
21、四川省(川或蜀)
辖区秦时设蜀郡。汉设益州部。唐设剑南道,又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宋设西川路和峡路,后将西川、峡二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产生。元时合并四路,设为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治沿用至今。
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
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22、贵州省(贵或黔)
宋代以前设矩州,因当地语音“贵”“矩”难分,故也写做贵州,元初正式命名为贵州。明设贵州布政使司。清设贵州省。
取全称中的“贵”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境内有贵山,故简称“贵”。
辖区东北部秦时属黔中郡,唐属黔中道,故又简称“黔”。一说认为境内有黔灵山、黔灵河,故简称“黔”。
23、云南省(云或滇)
因在云岭以南,故名云南。西汉时设云南县。三国蜀汉时设云南郡。元设云南行省。明设云南布政使司。清设云南省。
取全称中的“云”字作为简称。
又因行政中心昆明一带,属战国时滇国地,故又简称“滇”。一说因境内有滇池,故简称“滇”。
综上所述,省级行政区名称的命名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地理位置命名:如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北、湖南、西藏、海南、陕西、云南、江西、广东、广西等。
二、古代官府名称或辖区名称命名:如安徽、甘肃、江苏、福建、四川等。
三、赋予一定纪念意义的命名:如重庆、天津、新疆、宁夏、辽宁等。
四、以境内中心城镇命名:如吉林、上海、北京等。
五、以境内河湖名称命名:如浙江、青海、黑龙江等。
六、与民族名称相关的命名:如内蒙古、台湾等。
七、其他:如贵州、香港、澳门等。
简称的命名,大致可归纳为:
一、以历史名称命名:如沪、渝、桂、冀、晋、鲁、豫、鄂、粤、琼、秦、蜀等。
二、以境内河湖山脉名称命名:如赣、湘、贵、浙、陇等。
三、以全称中的一或多个字代替。
四、综合上述几类情况命名:如闽、皖、黔、滇、黑、辽、青、藏、甘等。
⑶ 中国各省及著名都市名字由来
中国省份名称及其简称的由来: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3、西藏自治区(藏)
元时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乌思”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明代设立两个都指挥使司。清代称西藏东部为“康”(喀木),中部为“卫”,西部日喀则一带为“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国西部,故称西藏。1965年设立西藏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藏”字作为简称。另一说认为简称源于故称“乌思藏”。
4、宁夏回族自治区(宁)
公元5世纪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自以为是夏后氏后裔,故将建立的割据政权定国号为“夏”。宋代,党项族拓拔氏首领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银川),立国号“夏”,创立文字,建西夏王朝。13世纪,元灭西夏,取“平定西夏永远安宁”之意,在这里设宁夏行省,始有宁夏之名。1958年设宁夏回族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宁”字作为简称。
5、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宋设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一名产生。元设广西两江道。明设广西省。1958年设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因自宋至清,广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广西简称“桂”。另一说认为广西秦时曾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历史上广西2/3地域属桂林郡,故广西简称“桂”。
三、两个特别行政区
1、香港特别行政区(港)
宋代以前,这里是海上渔民捕鱼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后,岛上有个小村,叫“香港村“,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取全称中的“港”字作为简称。
2、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名字最早记录于明朝史书,叫做“蚝镜”(濠镜),意为海湾如明镜,盛产“蚝”。后又称做“澳”,即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称“蚝镜澳”,因隶属广东香山,亦称“香山澳”。“门”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本地内港的妈祖庙,隔海同湾仔的银坑相望,形成的海峡象门;另一说是本地南面的氹仔、小横琴、路环、大横琴四岛离立对峙,海水贯流其中呈十字门状;再一说是本地南台山(妈阁庙山)和北台山(莲峰山)相封成门。总之,既是澳,又是门,故曰澳门。1999年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取全称中的“澳”字作为简称。
四、23个省
1、黑龙江省(黑)
1671年为抵御沙俄东侵,清政府在黑龙江沿岸修筑黑龙江城(黑河旧城),设置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流域。1907年改为黑龙江省。
取全称中的“黑”字作为简称。一说简称源于河流黑龙江。
2、吉林省(吉)
吉林一名源于“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松花江的城市”。1673年建城。1676年置吉林将军。1907年将其辖区改称吉林省。
取全称中的“吉”字作为简称。
3、辽宁省(辽)
秦汉魏晋时代,在辽河以东设辽东郡,以西设辽西郡。北宋时,在今河北、辽宁一带,契丹族建立辽国。辽金时代设置辽阳府。元设辽阳行省。明设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因辽河流域为清朝发源地,取“奉天承运”之意,改为奉天省。1929年,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改称辽宁省。
取全称中的“辽”字作为简称。一说因境内有辽河,故简称“辽”。
4、河北省(冀)
战国时,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称为河北。汉设河北县。唐设河北道。辖区与今有出入。1928年设河北省。
辖区相当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的冀州,故简称“冀”。
5、山西省(晋)
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为山西。元时,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是山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明处设山西省。
辖区为春秋时晋国地,故简称“晋”。
6、青海省(青)
因境内有青海湖,故得名青海省。据《水经注》记载,早在公元前5世纪时,这里就称青海了,也有写作西海的。唐以后多以青海为正名。1928年设青海省。
取全称中的“青”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境内有青海湖故简称“青”。
7、山东省(鲁)
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为山东。金时,在开封以东地区设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这是山东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清初设山东省。
辖区为春秋时鲁国地,故简称“鲁”。
8、河南省(豫)古称
古称黄河以南地区为河南。汉设豫州部。唐置河南道。宋置河南路。元置河南江北行省。明初设河南省。
辖区相当于《禹贡》中的豫州,故简称“豫”。
9、江苏省(苏)
清康熙6年(1667年)设江苏省,取两江总督驻所江宁(今南京市)和巡抚驻所苏州(今苏州市)两府首字组成江苏省。
取全称中的“苏”字作为简称。
10、安徽省(皖)
1667年,取当时的政治中心安庆(今安庆市)和经济都会徽州(今歙县)二府首字组成安徽省。
安庆府是春秋时皖国故地,别称为皖,故安徽简称“皖”。一说认为因境内最早的名山天桂山古称皖公山,故简称“皖”。
11、浙江省(浙)
浙江即江流盘回曲折之意。战国时浙江指今天的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东汉将浙江分为浙东、浙西两个地区。唐以后这两个地区转化为政区名称。明初设浙江省。
取全称中的“浙”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古称浙江,故简称“浙”。
12、福建省(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闽中郡。汉时称福建为闽越国。唐开元年间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前两州的名字组成的。元设福建行省。明设福建省至今。辖区古为闽越族聚居地,故简称“闽”。一说因境内有闽江,故简称“闽”。
13、江西省(赣)
唐代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宋设江南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后皆设江西省。
因赣江纵贯全省,故简称“赣”。
14、湖南省(湘)
唐代在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姿二水流域设湖南节度使,始出现湖南一名。宋置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元明两代设湖南道。清代设置湖南省。
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
15、湖北省(鄂)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一名产生。元明两代设湖北道。清代设置湖北省。
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简称“鄂”。
16、广东省(粤)
宋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由此出现广东一名。元设广东道。明设广东省。
辖区汉初为南粤之地,故简称“粤”。
17、台湾省(台)
台湾一名源于西拉雅族的台窝湾支族。台湾在秦汉时称“东鳀”。三国时称“东夷”。元时称“瑠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一名。清光绪11年(1885年)设台湾省。
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
18、海南省(琼)
因其位于南中国海域,境内最大岛屿又称海南岛,故名海南省。1988年建省。
因秦以后称这一带为琼台、琼州或琼崖,故简称“琼”。
19、甘肃省(甘或陇)
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西夏王朝设置的十二监军之一,治所在甘州(今张掖县),辖甘州、肃州(今酒泉)二州,取二州首字组成甘肃。元设甘肃行省,明代并入陕西省,清代恢复省治。
取全称中的“甘”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西夏时行政中心在甘州,故简称“甘”。
由于甘、陕两省间有陇山,甘肃古时别称陇西,故又简称“陇”。
20、陕西省(陕或秦)
陕西一名,源于周代周、召二公“分陕而治”,今陕县张汴塬一带古称陕塬,当时的陕西就是陕塬以西的泾渭平原。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陕西始转化为政区名称。宋设陕西路。元设陕西行省。清设陕西省。
取全称中的“陕”字作为简称。
又因辖区春秋时为秦国地,故又简称“秦”。
21、四川省(川或蜀)
辖区秦时设蜀郡。汉设益州部。唐设剑南道,又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宋设西川路和峡路,后将西川、峡二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产生。元时合并四路,设为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治沿用至今。
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
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22、贵州省(贵或黔)
宋代以前设矩州,因当地语音“贵”“矩”难分,故也写做贵州,元初正式命名为贵州。明设贵州布政使司。清设贵州省。
取全称中的“贵”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境内有贵山,故简称“贵”。
辖区东北部秦时属黔中郡,唐属黔中道,故又简称“黔”。一说认为境内有黔灵山、黔灵河,故简称“黔”。
23、云南省(云或滇)
因在云岭以南,故名云南。西汉时设云南县。三国蜀汉时设云南郡。元设云南行省。明设云南布政使司。清设云南省。
取全称中的“云”字作为简称。
又因行政中心昆明一带,属战国时滇国地,故又简称“滇”。一说因境内有滇池,故简称“滇”。
综上所述,省级行政区名称的命名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地理位置命名:如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北、湖南、西藏、海南、陕西、云南、江西、广东、广西等。
二、古代官府名称或辖区名称命名:如安徽、甘肃、江苏、福建、四川等。
三、赋予一定纪念意义的命名:如重庆、天津、新疆、宁夏、辽宁等。
四、以境内中心城镇命名:如吉林、上海、北京等。
五、以境内河湖名称命名:如浙江、青海、黑龙江等。
六、与民族名称相关的命名:如内蒙古、台湾等。
七、其他:如贵州、香港、澳门等。
简称的命名,大致可归纳为:
一、以历史名称命名:如沪、渝、桂、冀、晋、鲁、豫、鄂、粤、琼、秦、蜀等。
二、以境内河湖山脉名称命名:如赣、湘、贵、浙、陇等。
三、以全称中的一或多个字代替。
四、综合上述几类情况命名:如闽、皖、黔、滇、黑、辽、青、藏、甘等。
中国部分城市名称的由来
北京的由来
北京古代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国都,辽代称燕京,金代称中京,元代为大都,明代始改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北京的名称。
古时,帝都称京师。北京的“北”字,是根据其地理位置而取的,故金陵为南京,长安(西安)为西京,汴梁(今开封)为东京;洛阳、辽阳也称过东京。
天津的由来
清代乾隆初年,从浙江来天津的诗人汪沆,写出描写天津民俗的第一本《竹枝词》(通俗诗),诗中说:“天津名自长陵赐”。长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天津就是在他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乐二年,公元1404)给起的名字。当时不是作为地名,而是作为军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卫。
燕王朱棣当了皇帝后,把首都定在现在的北京,北京的故宫就是他逐步建成的。燕王朱棣当了永乐皇帝,想到天津(当时还叫直沽)是一个既通海又通内河的军事要地,就想派他的军队到直沽一边种地一边防守。回忆到自己在直沽顺利渡河,就建立起天津卫。卫是一处警备小区的意思,每卫5600人。“津”是渡口的意思,永乐皇帝认为这里是“天子的津梁”,即皇帝的渡口,通过这个渡口,眼前就是康庄大道。
上海的由来
上海简称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郊旦之《水利书》。上海因何得名?一说“其地居海上之洋”(《弘治上海志》),即当时渔民商船出海的地方;一说是由于当时的渔民用“沪”这种捕鱼的工具劳作,干活就是上“沪”,因而得名。宋代开始设上海镇,元代称上海县。宋代之后贸易日盛,一跃而为“东南名城”,至清道光年间,“商贾云集,海艇大小以万计,城内外无隙地”。1928年设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称上海市,沿用至今。
广州的由来
广州是一座具有221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颁布的62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这里的“百越”人民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民已有来往,特建“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在岭南地区设立了南海、桂林、象三个郡,郡下面设县。其中南海郡管辖番禺、龙川等四个县。
南海郡治,即政治、军事机构所在地,设在这里,当时称蕃禺,并在此建城,此为广州建城之年。公元226年(吴黄武五年),东吴孙权由原交州分出南海、苍梧等4郡,新设置广州,因州治原在广信(今梧州、封开一带),广州之名取自广信的“广”字。交广分治后,广州州治迁到番禺,广州之名由此而来。
西安的由来
历史上的西安叫做长安,还有过大安府(后梁)、京兆府(后唐)、陕西路(宋)、安西路(元)、奉元路(元)等不同名称,一直是“八百里秦川”的中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第二年春,大将军徐达攻下奉元路,将奉元路改名为西安,就是安定的大西北的意思。
拉萨的由来
我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相当于安徽黄山主峰的两倍高度。
那么这个名称是怎样来的呢?
拉萨,藏文意为“圣地”或“佛地”,古称为“逻娑”。相传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娶得大唐文成公主入藏。为了庆祝此事,决心要好好建设王都。但当时的吐蕃王都,还是一片荒草沙滩之地。文成公主由于精通天象地气,善观五行风水,她观察拉萨的地形,发现其好像一个仰卧的罗刹女(即母夜叉),认为选拉萨作为国都实在是对国极为不利。于是公主建议在拉萨外围建立四个寺庙,以镇住女魔的四肢。她又算出拉萨中心的卧马湖是母夜叉的心脏,湖水便是母夜叉的血液,都应想办法镇住。于是,公主根据五行之说,主张用白羊背土填湖。藏王松赞干布听从了公主的意见,就在卧马湖动工,填湖造寺,建成了著名的大昭寺。拉萨原称“山羊地”,便由此得名。
大昭寺建成后,藏王便把文成公主由长安带来的释加牟尼佛像供在庙内,从此各地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朝拜。久而久之,这块神圣的“逻娑”(山羊地)因音似,便被称为“拉萨”即“圣地”了。
苏州的由来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自此,苏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至今。公元前522年,秦始皇在吴都城设会稽郡、吴县,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县,或有时称为吴州。公元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以苏州城西姑苏山得名,苏州的名称始此。另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现山上仍有遗迹)。
公元778年,唐朝设苏州为江南惟一的“雄州”(唐制州分七等,“雄州”为二等)从此,苏州名称被固定作为通称。公元1113年,宋改苏州为平江府。
澳门的由来
据记载,明代前期,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沿海有许多供外国商船停泊的地方,如浪白、广海、望峒、奇潭、十字门、虎头门、屯门、鸡楼等处,海边这些可供船只停泊的地方,在粤语中被通称为“澳”。
至於“门”,其由来则有多种传说:
一、“门”是中国内河通往海洋的海峡总称,澳门内港的妈阁庙,隔海同湾仔的银坑相望,形成海峡像门,故称“澳门”;
二、澳门南面对开的乙水仔、小横琴、路环、大横琴四岛离立对峙,海水贯流其间,成十字门状,所以亦有“十字门”之称,故称“澳门”;
三、澳门南台山(妈阁庙山)和北台山(莲峰山),两山相封成门,故称“澳门”。总之,既是澳,亦有“门”,便称“澳门”了。
香港的由来
香港,意为出口香料的港口。历史上东莞的莞香树受虫蛀或人式砍伤后,由木质分泌而出,经多年沉积而成,有特别香气,故名“沉香”。可作中药,又是制作多种香的主要原料。东莞一带所产的这种香料最有名,故称“莞香”。今香港新界沙田、大屿山等地,古属东莞,亦产莞香。当时莞香多数先运到香土步头今尖沙咀,再用小艇运至港岛南边的香港仔与鸭月利洲相抱形成的石排湾,然后换载“在眼鸡”帆役转运广州,再行销北方,远至京师。莞香所经之地,多被冠以“香”字:集中莞香的码头叫香土步头;运莞香出口的石排湾,就被称为香港仔、香港围;1860~1870年间,在旧围之外又建起新围,叫香港村,即今黄竹坑 。原石排湾亦有几户人家,1965年在此开发兴建渔光 。总之,“香港”原指石排湾、香港仔一带,后推而广之,扩大为香港全岛乃至九龙、新界之总称,而香港仔则独留其原有之名。至于莞香生产,自清康熙年间海禁迁界之后,已经衰落,今香港地区只剩少量野生香木。
⑷ 中国各省名字的由来吗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 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 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 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 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 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 “渝”。
5、内蒙古自治区(蒙)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蒙”字作为简称。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7、西藏自治区(藏)
元时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乌思”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明代设立两个都指挥使司。清代称西藏东部为“康”(喀木),中部为“卫”,西部日喀则一带为“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国西部,故称西藏。1965年设立西藏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藏”字作为简称。另一说认为简称源于故称“乌思藏”。
8、宁夏回族自治区(宁)
公元5世纪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自以为是夏后氏后裔,故将建立的割据政权定国号为“夏”。宋代,党项族拓拔氏首领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银川),立国号“夏”,创立文字,建西夏王朝。13世纪,元灭西夏,取“平定西夏永远安宁”之意,在这里设宁夏行省,始有宁夏之名。1958年设宁夏回族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宁”字作为简称。
9、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宋设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一名产生。元设广西两江道。明设广西省。1958年设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因自宋至清,广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广西简称“桂”。另一说认为广西秦时曾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历史上广西2/3地域属桂林郡,故广西简称“桂”。
10、香港特别行政区(港)
宋代以前,这里是海上渔民捕鱼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后,岛上有个小村,叫“香港村“,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取全称中的“港”字作为简称。
11、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名字最早记录于明朝史书,叫做“蚝镜”(濠镜),意为海湾如明镜,盛产“蚝”。后又称做“澳”,即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称“蚝镜澳”,因隶属广东香山,亦称“香山澳”。“门”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本地内港的妈祖庙,隔海同湾仔的银坑相望,形成的海峡象门;另一说是本地南面的凼仔、小横琴、路环、大横琴四岛离立对峙,海水贯流其中呈十字门状;再一说是本地南台山(妈阁庙山)和北台山(莲峰山)相封成门。总之,既是澳,又是门,故曰澳门。1999年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取全称中的“澳”字作为简称。
12、黑龙江省(黑)
1671年为抵御沙俄东侵,清政府在黑龙江沿岸修筑黑龙江城(黑河旧城),设置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流域。1907年改为黑龙江省。
取全称中的“黑”字作为简称。一说简称源于河流黑龙江。
13、吉林省(吉)
吉林一名源于“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松花江的城市”。1673年建城。1676年置吉林将军。1907年将其辖区改称吉林省。
取全称中的“吉”字作为简称。
14、辽宁省(辽)
秦汉魏晋时代,在辽河以东设辽东郡,以西设辽西郡。北宋时,在今河北、辽宁一带,契丹族建立辽国。辽金时代设置辽阳府。元设辽阳行省。明设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因辽河流域为清朝发源地,取“奉天承运”之意,改为奉天省。1929年,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改称辽宁省。
取全称中的“辽”字作为简称。一说因境内有辽河,故简称“辽”。
15、河北省(冀)
战国时,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称为河北。汉设河北县。唐设河北道。辖区与今有出入。1928年设河北省。
16、山西省(晋)
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为山西。元时,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是山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明处设山西省。
辖区为春秋时晋国地,故简称“晋”。
17、青海省(青)
因境内有青海湖,故得名青海省。据《水经注》记载,早在公元前5世纪时,这里就称青海了,也有写作西海的。唐以后多以青海为正名。1928年设青海省。
取全称中的“青”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境内有青海湖故简称“青”。
18、山东省(鲁)
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为山东。金时,在开封以东地区设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这是山东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清初设山东省。
辖区为春秋时鲁国地,故简称“鲁”。
19、河南省(豫)古称
古称黄河以南地区为河南。汉设豫州部。唐置河南道。宋置河南路。元置河南江北行省。明初设河南省。
辖区相当于《禹贡》中的豫州,故简称“豫”。
20、江苏省(苏)
清康熙6年(1667年)设江苏省,取两江总督驻所江宁(今南京市)和巡抚驻所苏州(今苏州市)两府首字组成江苏省。
取全称中的“苏”字作为简称。
21、安徽省(皖)
1667年,取当时的政治中心安庆(今安庆市)和经济都会徽州(今歙县)二府首字组成安徽省。
安庆府是春秋时皖国故地,别称为皖,故安徽简称“皖”。一说认为因境内最早的名山天桂山古称皖公山,故简称“皖”。
22、浙江省(浙)
浙江即江流盘回曲折之意。战国时浙江指今天的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东汉将浙江分为浙东、浙西两个地区。唐以后这两个地区转化为政区名称。明初设浙江省。
取全称中的“浙”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古称浙江,故简称“浙”。
23、福建省(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闽中郡。汉时称福建为闽越国。唐开元年间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前两州的名字组成的。元设福建行省。明设福建省至今。辖区古为闽越族聚居地,故简称“闽”。一说因境内有闽江,故简称“闽”。
24、江西省(赣)
唐代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宋设江南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后皆设江西省。
因赣江纵贯全省,故简称“赣”。
25、湖南省(湘)
唐代在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姿二水流域设湖南节度使,始出现湖南一名。宋置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元明两代设湖南道。清代设置湖南省。
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
26、湖北省(鄂)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一名产生。元明两代设湖北道。清代设置湖北省。
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简称“鄂”。
27广东省(粤)
宋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由此出现广东一名。元设广东道。明设广东省。
辖区汉初为南粤之地,故简称“粤”。
28、台湾省(台)
台湾一名源于西拉雅族的台窝湾支族。台湾在秦汉时称“东鳀”。三国时称“东夷”。元时称“琉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一名。清光绪11年(1885年)设台湾省。
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
29、海南省(琼)
因其位于南中国海域,境内最大岛屿又称海南岛,故名海南省。1988年建省。
因秦以后称这一带为琼台、琼州或琼崖,故简称“琼”。
30、甘肃省(甘或陇)
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西夏王朝设置的十二监军之一,治所在甘州(今张掖县),辖甘州、肃州(今酒泉)二州,取二州首字组成甘肃。元设甘肃行省,明代并入陕西省,清代恢复省治。
取全称中的“甘”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西夏时行政中心在甘州,故简称“甘”。
由于甘、陕两省间有陇山,甘肃古时别称陇西,故又简称“陇”。
31、陕西省(陕或秦)
陕西一名,源于周代周、召二公“分陕而治”,今陕县张汴塬一带古称陕塬,当时的陕西就是陕塬以西的泾渭平原。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陕西始转化为政区名称。宋设陕西路。元设陕西行省。清设陕西省。
取全称中的“陕”字作为简称。
又因辖区春秋时为秦国地,故又简称“秦”。
32、四川省(川或蜀)
辖区秦时设蜀郡。汉设益州部。唐设剑南道,又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宋设西川路和峡路,后将西川、峡二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产生。元时合并四路,设为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治沿用至今。
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
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33、贵州省(贵或黔)
宋代以前设矩州,因当地语音“贵”“矩”难分,故也写做贵州,元初正式命名为贵州。明设贵州布政使司。清设贵州省。
取全称中的“贵”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境内有贵山,故简称“贵”。
辖区东北部秦时属黔中郡,唐属黔中道,故又简称“黔”。一说认为境内有黔灵山、黔灵河,故简称“黔”。
34、云南省(云或滇)
因在云岭以南,故名云南。西汉时设云南县。三国蜀汉时设云南郡。元设云南行省。明设云南布政使司。清设云南省。
取全称中的“云”字作为简称。
又因行政中心昆明一带,属战国时滇国地,故又简称“滇”。一说因境内有滇池,故简称“滇”。
⑸ 我国各省的简称和各地的历史分别有什么样的关联
自元朝把行中书省当作一级行政区以后,省制在我国走过了七百余年的时光,到今天已经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行政区划了,而我国现在的34个省级行政区(以下均称省),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简称,这些简称是不是随便取的呢?当然不是,每一个简称背后都隐藏着一城乃至一省人民共同的记忆,让我们来看看吧。
元朝设立荆湖行省时,治所定在鄂州,也就是今天的武昌区,一举奠定了湖北以“鄂”为简称的基础。
“沪”的来历可以说是最生活的,其本义是“捕鱼用的竹栅”,是一种渔具。在涨潮前,把这种渔具插在滩涂上,涨潮时水面越过渔具,鱼可以过来,可退潮时鱼就回不去了。
“黔”的意思是“黎民”,其用于行政区划最早是战国时楚国的黔中郡,秦军攻占楚国黔中郡、巫郡后,合并成新的黔中郡。之后北周有黔州、隋朝有黔安郡、唐朝有黔中道。
黔中道的治所黔州并不在贵州,而在今天的重庆,它的任务是管理境内的五十个羁縻州,辖区约30万平方公里,比贵州要大得多。
所谓羁縻,羁指马笼头,縻指牛缰绳,引申为控制,但又不是绝对的控制,缰绳一松,牛就跑啦!这种制度一般用在中央管控力比较弱的边疆,只求当地不反,不求直接管控。要到明清时期,贵州才算完全纳入直接管控。
⑹ 中国各省简介
北京市 京
天津市 津
上海市 沪 别称申
重庆市 渝
河北省 冀 石家庄
山西省 晋 太原
辽宁省 辽 沈阳
吉林省 吉 长春
黑龙江省 黑 哈尔滨
江苏省 苏 南京
浙江省 浙 杭州
安徽省 皖 合肥
福建省 闽 福州
江西省 赣 南昌
山东省 鲁 济南
河南省 豫 郑州
湖北省 鄂 武汉
湖南省 湘 长沙
广东省 粤 广州
海南省 琼 海口
四川省 川 成都
贵州省 黔或贵 贵阳
云南省 滇或云 昆明
陕西省 陕或秦 西安
甘肃省 甘或陇 兰州
青海省 青 西宁
西藏自治区 藏 拉萨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 南宁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 呼和浩特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 银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乌鲁木齐
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岛、九龙、“新界”本土及离岛四部分
澳门地区 简称澳,1999年12月20MACAO MACAU,别名濠江、濠海、濠镜、马交、濠澳、香山澳等
台湾省 台 台北
⑺ 中国各地的民间发明大王的情况
看看这则报道吧!
中国知识产权局的信息显示,中国已成为继韩国之后,发明专利申请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去年中国自由发明人专利申请量为10.5669万件,增长21.5%,占总申请量的63%。
在江城武汉,也有这样一批不懈地进行着发明创造的民间发明人。近日,记者探访发现,他们的处境不容乐观。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市民间发明的专利技术利用率一直很低,不超过8%。很多民间发明者因种种原因,不能让自己的专利转化成产品。相比这些苦苦支撑的民间发明者而言,郭代银无疑是一个幸运儿———
发明大王的悲哀
“发明大王”挖起“地脑壳”
在汉正街154号的街头小巷,常有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守着小摊,卖些孩子们玩的“小玩意”。很少有人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位老人,竟拥有5项专利技术的所有权。
他叫刘耀友,中国第一个申请磁化杯专利的人,也是中国最早获得磁化杯专利权的人。
近日,记者在汉正街一处老房子里找到了刘耀友。62岁的他正在那间9平方米的房子里收拾行李,准备第三次上京为他的专利打官司。
几年前,磁化杯风行全国,不少生产磁化杯的企业赚足了腰包。而刘耀友却没从自己的发明中获取分毫,官司倒打了不少。
心疼700元错失数千万
刘耀友的第一个专利不是磁化杯,而是1988年元月申请的“家用式蜂窝煤成型机”专利技术。他说,当时和一家企业签了合作协议,可投产没多久,对方就毁约了,理由是亏本了。
第二个专利技术,就是让刘耀友一直“不得安宁”的磁化杯。专利是1988年2月申请的,当时他患了十二指肠溃疡,不知从哪里听说将磁石放在杯子里泡水喝可治病,他试了试,竟然“蛮管用”。于是,他萌发了发明磁化杯的想法。
专利权很快拿到了,可专利文书出了问题。熟知此事的某专利事务代理所工作人员樊先生指出:刘耀友撰写的专利文书有重大疏漏。
事隔多年,刘耀友遗憾地说,当时就是舍不得700元代理费,没请个专业人写文书,结果自己想的点子被人稍变了一下,就不是自己的了。
让刘耀友稍感安慰的是,2年前他收到一位上海市民寄来的信,附了1元钱,信中说他买了一个磁化杯,效果不错,他觉得刘耀友应该从这个杯子中得到1元钱。“这是对我的支持!”刘耀友念念不忘这位没有见过面的上海人。
官司打了一场又一场
在汉正街一带,刘耀友的名气显然很大。他的街坊邻居都称他为“发明大王”,同时也为他的“遭遇”叹息摇头。
为了自己的专利,刘耀友打了一场又一场官司,可是无一胜诉。最近打的一个官司两次败诉,已经上诉到了北京高级人民法院。刘耀友说:“到了这份上,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专利被宣告失效。”
自1992年,刘耀友相继3年分别获得“磁水夹”、“磁化保温杯”、“强场磁化矿化器”3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权。但是,刘耀友因忙于打官司,都没有转化生产,技术至今闲置。
问及近几年的生活情况,刘耀友一边整理自己的专利证书和各种荣誉证书,一边苦笑:“现在每个月有360元退休金,够日常开支,没办法,在汉正街摆地摊,生意不好做。”
在刘耀友家,一直没看到他的磁化杯。离开前,记者忍不住问他:“还有你发明的杯子吗?”
在床底下摸了半天,刘耀友才找出一个蒙了厚厚一层灰的杯子。用手细细地擦拭了一遍后,他指着杯子上的标志和文字告诉记者:“看,这就是我发明的杯子。”话语间仍有些自豪。
民间发明为何花多果少
发明停留在理论上
记者从武汉市知识产权局了解到,目前我市专利申请量为15000余件,其中非职务性发明(即民间个人发明)占70%,职务发明占30%。可据统计,目前我市民间发明的专利技术利用率一直低于8%。
武汉市知识产权局规划处陈保国副处长分析认为,不少个人发明技术本身只停留在理论上,缺乏中间生产工艺使专利技术转化为产品;还有一部分民间专利人过高估计自己专利技术的价值,开价太高,以至于“无人问津”;很多企业不愿冒险投资一种没保障的技术,这也导致民间发明的专利技术难获得企业青睐。
专利信息中介难做
武汉市开源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樊戎介绍,目前,国内(包括武汉6家专业的专利代理机构)替民间个人发明代理业务的比例很高,占总业务量的50%,但这些业务主要是专利申请及法律服务,很少涉及中介业务。
樊经理认为,专利技术的转让是市场行为,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不少民间发明技术不够成熟,难以实现专利技术的转化。即便是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在专利人和企业合作过程中,也存在种种分歧。
民间发明亟待规范
采访中,一些民间发明人表示,因民间发明的“民间”特点,重复发明、技术资源浪费等情况普遍,因此亟待引导。
专业人士认为,民间发明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切合生产实际,国家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调动起推广新技术的积极性,在机制上鼓励创新。
据市知识产权局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武汉市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的资金资助发明人,民间发明也能够获得一部分资金,但资助政策明显向职业发明倾斜。之所以如此,是因很多民间发明人一旦通过国家资助拿到了专利权,便视为己有,不愿为国所用,导致专利技术的社会效益大受影响,国家也不愿将太多资金资助民间发明人。
此外,不少民间个人发明本身就是职务发明,但由于管理疏漏,使其成为个人所有,这实际上也是国有资产的流失。
小发明造就百万财富
小发明造就百万富翁
在武汉市汉阳区西大街一条普通巷子里,生活着一个53岁的退休工人,他叫郭代银。如今,他依靠自己拥有的专利技术,办起了厂子,成为资产近百万的老板。
西大街270号,武汉市汉阳区海通五金工具加工厂,面积不大,场内陈设甚至有些简陋。但厂房里一片生气,一袋袋成品堆积着,工人正忙着打包。楼下停着一辆用来送货的微型面包车。郭代银自豪地告诉记者,这家工厂是属于他的,也是他用来加工、组装自己发明的产品的地方。
厂房隔壁一间小办公室里堆满了他收集的各种“小玩意”。他说:“我的灵感都是从这些东西中得来的!”
第一个发明“无疾而终”
他说,搞发明基于爱好,“喜欢搞些新奇东西”。另外,他原来在长航青山造船厂做工人,也掌握一些技术。
第一个发明是1986年的“张力紧固电器灯具座”。家庭中常用的挂在天花板上的灯具,普通灯具座安装时十分复杂。经过实验,郭代银设计出一种一步完成的新型灯具座,并于1987年底获得了国家专利。经过一段时间小范围的试用,这个产品终因成本太高、市场无法接受而告失败。
“这次的失败让我明白了市场对产品的重要性。”郭代银深有感触。
一年申请3个专利
老郭的大多发明源于需要。
每次老伴或者自己拖完地,都想找个地方把洗干净了的拖把挂起来。可是他发现家中的挂物架不能挂住拖把等重物,于是他稍加改动,发明了“自锁紧柱状物挂钩”,于2002年4月申请了专利。
有次在外吃饭,老郭发现菠萝不好削,于是买回大量菠萝反复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老郭终于结合钻头的原理,发明了人人都能削菠萝的“菠萝刀具”,今年5月申请了专利。
随后不久,他在一次展销会上看到一种微型便携式验钞机,又得到启发,与手提电话应急充电器结合发明了“微型多功能验钞机”,于8月第四次申请了发明专利。
现在,提前退休的老郭在精心打理自己的小厂。他说小厂当初还是借钱办起来的。“十年来我这个芝麻小厂的纯利润有50万元!”老郭毫不隐瞒自己的实力。
⑻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1、北京市
简称:京。由来: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以省、市、区名称的第二个字为简称的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2、天津市
简称:津。由来: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以省、市、区名称的第二个字为简称的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3、上海市
简称:沪,其他简称:申。由来:以境内大河名称为简称的有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江苏省
简称:苏,由来:以省、市、区名称的第二个字为简称的有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
5、浙江省
简称:浙,由来:以境内大河名称为简称的有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6、安徽省
简称:皖,由来:以境内山名是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
7、福建省
简称:闽,由来:以境内大河名称为简称的有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境内有江叫闽江,以闽江为母亲河,故简称“闽”。
8、江西省
简称:赣,由来:以境内大河名称为简称的有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因境内有贯穿省内南北的河流叫赣江,以赣江为母亲河,故简称“赣”。
9、湖南省
简称:湘,由来:以境内大河名称为简称的有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 因境内有贯穿省内南北的河流叫湘江,以湘江为母亲河,故简称“湘”。
10、山东省
简称:鲁,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明朝设置山东省,春秋时是鲁国领土,所以简称鲁。
11、河南省
简称:豫,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相对于黄河为南,主要部分在黄河以南,因为古代属豫州地区,所以简称豫。
12、内蒙古自治区
简称:内蒙古,由来:以区名的前三字为简称的有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是蒙古族聚居地区,清朝时,为区别外蒙古,习惯上称为内蒙古。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所有简称中最长的一个。
13、湖北省
简称:鄂,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清朝时省会武昌属鄂州管辖,所以简称鄂。
14、宁夏回族自治区
简称:宁,由来:以西夏安宁得名。这里原为古代西夏地区。取夏地安宁的意思,因此叫宁夏。1928年设宁夏省。1958年设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
1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简称:新,由来:新疆,意为“故土新归”。古代称西域,公元前一世纪起,成为汉王朝的一部分,因为是新开辟的疆土,习惯上称新疆。清光绪年间设置新疆省,解放后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
16、广东省
简称:粤,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五代时叫广东。明朝设广东省,因为古是百越(粤)地区,所以简称粤。
17、西藏自治区
简称:藏,由来:以省、市、区名称的第二个字为简称的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元朝、明朝称西藏地区为乌斯藏,“乌斯”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因为它在中国西部,称西藏。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简称藏。
18、海南省
简称:琼,由来:海南,以海南岛得名。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民国仍之,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省;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设立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19、广西壮族自治区
简称:桂,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复设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20、四川省
简称:川或蜀,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以省、市、区名称的第二个字为简称的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
21、河北省
简称:冀,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22、贵州省
简称:贵或黔,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以省、区名称的第一个字为简称的有贵州,以贵山得名。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23、重庆市
简称:渝,其他别称:巴,由来:重庆古称“巴”,商周时期为巴国首都。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24、山西省
简称:晋,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25、云南省
简称:云或滇,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因在云岭以南而得名。相传汉武帝时有人在白崖看见彩云,派人追彩云到这里,因为设立的县在彩云的边,所以叫云南,简称云。因为昆明附近是古代滇国,故又简称滇。
26、辽宁省
简称:辽,由来:以省、区名称的第一个字为简称的有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
27、陕西省
简称:陕或秦,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以省、区名称的第一个字为简称的有陕西,以陕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鄜延、邠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28、吉林省
简称:吉,由来:以省、区名称的第一个字为简称的有吉林,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唐属东北民族地;辽属东京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司;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变。
29、甘肃省
简称:甘或陇,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以省、区名称的第一个字为简称的有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
30、黑龙江省
简称:黑,由来:以省、区名称的第一个字为简称的有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31、青海省
简称:青,由来:以省、区名称的第一个字为简称的有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属吐蕃;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32、台湾省
简称:台,由来:以省、区名称的第一个字为简称的有台湾,以台湾府得名。古代台湾称“夷州”或“流求”,又称“东番”、“北港”、“大员”、“大湾”,后来又改为“台湾”,清光绪年间建立台湾省,简称台。
33、香港特别行政区
简称:港,由来:宋代以前,香港是海上渔民捕鱼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后,岛上有个小村,叫“香港村“,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
34、澳门特别行政区
简称:澳,由来:澳门名字最早记录于明朝史书,叫做“蚝镜”(濠镜),意为海湾如明镜,盛产“蚝”。后又称做“澳”,即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称“蚝镜澳”,因隶属广东香山,亦称“香山澳”。
(8)各省发明扩展阅读:
1、四大经济区,以省级行政区划分的结果如下:
(1)东北地区(3个):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2)东部地区(11个):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台湾省
(3)中部地区(6个):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4)西部地区(12个):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政区地名诗
两湖两广两河山,四江二宁福吉安。
云贵川藏青甘陕,新蒙琼瑜北上天。
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谱新篇。
大陆台湾本一家,企盼早日大团圆。
3、行政区划审批
(1)全国人大审议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撤销、更名;
(2)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行政区划界线的变更,地区、盟、自治州、地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县级市、市辖区、林区、特区的设立、撤销、更名或者改变隶属关系;
(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审批县级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乡、民族乡、镇、街道、苏木、民族苏木的设立、撤销、更名或变更行政区域界线;
⑼ 省这个词语发明在哪个朝代
省名最早在元朝的行省制度中,但极其不全(只有10个,还加了蒙古)。在明朝比较规范,清朝除了省的疆域不同,其他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