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舞蹈创作的样式有哪四种
第一种艺术样式无疑是普通词义上的舞蹈。这种舞蹈的语言由纯粹的人体材料所构筑,当然有时也会利用某些补充的表现手段——例如利用专门的服装,这是阐明给定舞蹈的情节所必需的……“运动舞蹈”是舞蹈的第二种样式。这种样式的特殊性在于它在大部分场合下取决于人体以外的第二种材料的运用。由此,它的艺术语言的性质发生本质变化。这可能是体操舞蹈中的圈、球、棒和带,或者是冰上舞蹈中的冰鞋,或者是技巧舞蹈中的运动器械,或者是艺术游泳和水上杂技哑剧中的水……在上述场合中,第二种材料有机地进入艺术组织的结构中,和人体运动积极地相互作用……舞蹈的第三种样式是“动物舞蹈”……它借助训练技术而创作出来,但是又不同于动作哑剧,它不是以“叙述一再现”语言而是以纯舞蹈语言进行表演的,它在杂技中占据着稳定的地位……而在杂技舞台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舞蹈的第四种样式——“物的舞蹈”,也即耍盘、抛球、顶缸等杂耍艺术……“物的舞蹈”之所以也属于舞蹈创作领域,是因为它以形态学方面的两种根本特征接近于舞蹈的所有样式:即一,它是“空间—时间”结构;二,它是非再现的、抽象的成型方式。其特征仅仅在于:活动的节奏造型花式在这里是由人操纵的物品的运动,而人体本身的运动不为我们所知觉……
Ⅱ 舞蹈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
任何艺术原则只有渗透在艺术结构法则之中才有意义;并且,各类艺术自身的特质得到强调。朗格指出,要把握某类艺术自身的特性,关键要了解它的“基本幻象”及其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基本抽象”是什么?她认为,舞蹈艺术的“基本幻象”就是所谓“虚幻的力的意象”。
Ⅲ 中国舞蹈创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中国舞蹈创作中,塑造"形象"的精神气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中国舞蹈创作中,塑造"形象"的精神气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什么样的精神气质,是中国舞蹈"形象"区别于西方现代舞蹈的重要特征。中国的哲学与美学思想,都是将完善人格、陶养情感作为艺术创作和审美的境界及目标,最终是希望达到一种和谐,既包括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天人关系",就是指天地自然相和,而人也是天地和谐的一部分,在天人关系的前提下,人际关系应通过"化育"来调节人们彼此的心理和性情。
因此,在舞蹈创作中,艺术形象精神风貌的表现尤为重要,中国舞蹈应追求一种和谐境界、礼节风度、理想人格的精神形象,这是一种化育的形象,也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形象。同时,内敛、含蓄、刚柔并济的情感表现,也是中国舞蹈形象塑造中的重要精神内蕴。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中国舞蹈的艺术形象所具有的精神气质,很显然的特征,就是对理想境界的人和事物的弘扬,渴望圆满与和谐,是一种唯美的精神追求。且鲜明地体现出对真善美的歌颂,对丑恶事物的批判。在艺术表现中充分透射出人文思想及诗意情怀。
其实无论是诗歌、小说、音乐、绘画,还是舞蹈等等都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激发民族精神,所以艺术创作者应该肩负起这种责任。就我国的文学史来看,在汉唐的诗歌里大多充满了一种悲壮意味或壮志情怀,而这些诗词也证明了汉唐的民族势力非常强大。晚唐诗人却往往沉醉于享乐与酒色,其诗歌也多属靡靡之音,晚唐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是受到了外来民族的欺侮。无论是初唐还是盛唐的许多诗歌,都体现出一种壮美的文采,具有一种民族的气概。
例如初唐的诗人陈子昂,他的诗歌《送魏大从军》就流露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化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盛唐时期的王昌龄的诗《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也是颂咏民族精神的诗歌。中国舞蹈创作中关于形象塑造,也应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气节,这才能显现出中国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通过塑造和表现具有民族精神的艺术形象,将大众的思想引领到更高远的境界,这既是现实社会所需要的,也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而最终的目标是能够激发人的志向,陶冶人的心灵,为建构人的社会品行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中国艺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情感特征:无论人生有多少痛苦,世间有多少悲欢离合,人都要对人生充满深情。所谓"深情"包括了对人生和世间的悲情、友情和同情。人生的悲情是一种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忧伤之情。人间的友情是指重视人格和友谊等心心相通的温情。而所谓普世的同情,是对世间苦难与万物怀有一种深切的同情和关爱之情。
这些"深情"的特征使艺术形象的塑造更具有人格上的感性力量。同时,中国艺术的形象塑造还应具有血性生命的凝聚体现。这种血性生命包含了自由精神、反抗精神和奋斗精神等,使得个体人格充满张力与豪迈,并以真性情和真血性来呼唤真理。
综观中国舞蹈之形象塑造的精神层面,也应涵盖以下特征:和谐圆满的理想精神;出世逍遥的自然精神;彰显国族意识的民族精神;蕴含深情和血性的人格精神。形象的精神审美定位,是艺术形象塑造中的关键环节。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也是中国舞蹈区别于西方舞蹈的鲜明特征。探寻艺术形象的精神审美是中国舞蹈编导形象语言研究的重要方面,它对于中国舞蹈的创作及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Ⅳ 怎么培养学生在舞蹈教学中的创造能力
开发储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能源和潜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在学习中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时,才能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机械模仿转为思维型的学习,由此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比如,通过即兴舞蹈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让他们在即兴舞蹈中自我发现、自我检验,在检验中调整自我表现,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真正成为创作主体,从而引导学生走上艺术创造的道路。 第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舞蹈作品创造的源泉,只有具备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的敏锐能力,才能不断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才能创作出时代的精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从观察中找出对比,从对比中找出窍门、找出本质,这样才能把握时代,反映社会与生活,创造社会与生活。比如:学生做“根雕”的造型,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树根或展览品,找出根与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结构、形态,再来塑造“根雕”的造型。 结语 时代需要创造性教育,艺术的创造性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舞蹈教学要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发展性能力作为现代舞蹈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笔者相信,每一个舞蹈教育者都会在这一教学领域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为艺术的创造性教育而奋斗,这是提高全民素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振兴教育事业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4). [2]金宁.创造性教学在舞蹈课中的运用[J].辽宁师专学报,2004(3). [3]孟敏.注重提高舞蹈学生潜在的创造力[J].舞蹈杂志,2002(1). [4]陈雯,崔鹃.浅谈舞蹈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3). [5]刘华.创新舞蹈教学的思维方式[J].舞蹈杂志,2004(8). [6]徐爱华.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9)
Ⅳ 舞蹈是怎么创造出来的这不科学
1.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最原始的舞蹈就是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
2.而人们为了有个共同标志,就出现了图腾。图腾不仅是部落区别的标志,同时亦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每逢祷告或庆贺,都对着图腾跳舞,这就出现了图腾舞蹈。
3.此后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图腾崇拜开始和巫术迷信相结合,从此产生了巫舞。巫舞比原始的图腾舞蹈前进了一大步,它从集体舞蹈转向专业的、个人的舞蹈表演,还表现出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巫舞十分盛行。
4.到了封建社会,宫廷舞蹈大规模地发展。中国的汉魏和隋唐时代,是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在欧洲,古希腊、罗马的宫廷舞蹈也是很兴盛。自酉罗马灭亡后,娱乐性舞蹈被中世纪教会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加以禁止。直到文艺复兴以后,宫廷舞蹈才重新恢复。
5.芭蕾是从欧洲宫廷舞蹈发展而来,它属于宫廷中专有的表演,后来转移到剧场中去演出所以称之为古典芭蕾。而现代舞在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较为流行。
6.在舞蹈发展史上,民间舞蹈其实才是舞蹈发展的主流。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并不因为被禁止而停止发展,也不因为被宫廷吸收而改变其固有的乡土特色,它始终是以绚丽多姿的风貌在民间广泛流传。
这么用心,望采纳!
Ⅵ 刘姚的谈舞蹈表演创造
舞蹈表演创造同其他艺术创造一样始于想象。艺术想象是演员进入角色的桥梁,并贯穿表演的始末和各个面。一个演员的艺术想象力如何,会直接影响到他的表演。纵观舞蹈表演创作的过程,无论是角色情感的体验,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人物关系、情景意境的体现等等,无不需要演员生动丰富的想象活动。演员的知识水平,理解能不同,其想象创作的程度就不同,而只有广泛的知识积累,才能带来思维的飞跃、想象的飞跃。
“在我的舞蹈表演中,曾通过想象给我带来过许多灵感,使我认识到想象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作用。每当我塑造一个新的形象,每参加一次演出,想象总会给我塑造的角色带来新的生命。”
“在《妈妈的羊皮袄》中扮演母亲时,是想象带我走进那个我不熟悉的身份和民族习俗,在我的周围呈现出民族的文化和人物关系,让我清晰地触摸到了角色思想的脉络,唤起了人物的情感,让人物的感觉回到我的心中,使我慢慢感觉到自己就是那个手持羊皮和粗针的羌族老妈妈,一位为自己的孩子为这个民族艰苦辛劳的慈母,更是一位让整个羌族强大的一位老母亲。在幻化中面前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周围所有的孩子都和我有着血缘关系,想象一位拥有大爱强壮自己民族的母亲。”
“在《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中还是扮演妈妈时,更是想象赋予了我的灵性。在表演中,想象会使我眼前产生许多视象,怀里我想象抱着的是自己的孩子,可爱、心疼的、还冲着我笑、、舞台的地板上在想象中变成了废墟,废墟压着自己的孩子,舞台上的灯光想象成是从天堂照下的普光,孩子的身影,手里牵着子。。。。。。”
“想象,让我去真实的感受着舞台上的一切,带我到感官不能触及,肉眼无法看到的境界之中,让我的舞蹈获得超乎人体、舞姿、技巧之外的艺术力量和生命,使我从中获得艺术创作的快乐和令人陶醉的精神享受。正如英国戏剧家所认为的:想象是艺术的一切。”
Ⅶ 如何培养舞蹈编导中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学生是主人,让主人充满激情。有一句话说得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说明,兴趣对于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有多么重要。千方百计设计阅读教学课堂结构,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加入到学习中,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Ⅷ 舞蹈作品创作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蹈作品创作的三个阶段是:选材、结构、编舞。
就舞蹈创作的一般程序而言,常常把一部作品的诞生分为“选材”、“结构”、“编舞”三个步骤,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这三个步骤并非截然独立的三个阶段,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渗透的孕育过程。对于这种浑然渗透的孕育过程,用文字语言去进行条理清晰的描述,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又不得不面对困难而为之。 既然,我们试图用文字语言去描述这个浑然渗透的孕育过程,就必须服从文字语言的叙述规则,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以叙述,只要我们心中明确,舞蹈思维活动贯彻于舞蹈创作的每一步骤,每一步骤不是截然分割的独立环节,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渗透的孕育过程这个基本特点,即使在文字叙述上分出先后顺序,同样能够理解本文所强调的特点。
Ⅸ 浅谈舞蹈创作中动作创新的重要性
创造力,舞蹈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