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谁发明的藏戏

谁发明的藏戏

发布时间:2021-07-19 21:41:16

Ⅰ 藏戏是由谁创造

藏戏创始人--汤东结布
汤东结布(1385--1464年),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创始人。

明洪武十八年(藏历第六饶迥阴木牛年,公元1385年),汤东结布诞生于后藏昂仁宗沃迦拉孜地方,原名措吉达真。幼时家境贫穷,被迫与家人一同牧羊,兄弟3人,他排行末尾。16岁时,汤东结布的家乡征兵,他的两位兄长不愿从戎,他只好应征拿起了枪杆。数年后他遵照父亲的旨意,去朵卡等地做生意,兜售牦牛尾巴和麝香等土特产品。一次他在朵卡看见尼香等7人犯法,将被处以极刑。汤东结布见到此情,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于是他不顾一切,大胆上前,将自己的麝香等物献给地方长官,请求宽怒这些人的罪行,终于如愿以偿。可是回到家这中,两手空空,遭到了父亲的严厉的叱责。从此,汤东结布削发为僧,从强定寺住持尼玛森格受沙弥戒,得僧名尊珠桑布。学习期间,他刻苦钻研,博学多思,尤其修习显、密宗佛学,很快得到醒悟,成为有一定造诣的学者和得道者,被众人誉为汤东结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

公元4世纪初叶,汤东结布于游说谒佛途中,耳闻目睹并亲身感受到乌斯藏地域辽阔,山高水险,交通却极不发达。给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某次,他由蔡公堂地方向拉萨过河摆渡的时候,因没有向船夫送礼,竟挨了三记耳光,还落入水中。相传还有一次,他在拉萨河畔见到了一位身挎弓箭的青年小伙,当下借了那人的弓箭,弯弓射向对岸,孰不知箭落河中,汤东结布当即想到,莫不是吾为众人遇河架桥设舟、排忧解难的好征兆。有鉴于这些,他不畏辛劳,跋山涉水,先后奔波于工布、波乌、洛瑜(均为今西藏东部地区)等地,广泛地向众百姓及善男信女们讲明了搭桥的意图,赢得了许许多多的人依赖和支持。他们采集了大量铁矿石,请铁匠贡噶.桑杰等人加以冶炼。当消息传至当地宗本那里时,也感动了宗本以及政府官员。在他们的帮助下,筹集了大量的钱粮,派出建桥工匠、民工,终于在明宣德五年(1430年)首建成曲水铁索桥。

以后,汤东结布为了募捐集中更多的资金修桥造船补路,邀请了山南琼结县白纳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组成了歌舞演唱队,他亲自教授她们演唱自己创作的作品,把自己设计的各种款式不同的服装,装扮在这些美丽的姑娘身上,外加虎皮袍褂,两人扮猎人,两人扮王子,两人饰仙女,一人敲钹击鼓,随处表演。7姊妹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为观众们所赞叹不已。看到这样精彩的艺术表演,大家惊奇地赞日:“莫不是‘阿加拉莫’(意为仙女大姐)下凡跳舞了吧!”从此,他的剧团便被人们誉为“仙女七姊妹剧团”。诚如藏文《云乘王子》剧本的作者在《序言》中所云:“昔,我雪域之最盛成就自在唐东杰白(即汤东结布)赤列尊者,以舞蹈教化俗民,用奇妙之歌音及舞蹈,如伞纛覆盖所有部民,复以圣洁教法,以伟人之传记,扭转人心所向,而轨仪殊妙之‘阿佳拉莫’遂发端焉。------”智慧过人、能歌善舞的汤东结布把演戏化缘得来的钱,作为专用资金,而且积极组织、调集了设计师和冶炼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连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筑了58座铁索桥。当然,这些铁索桥远非能与今之相比,其结构是把铁索凌空悬吊在大河两端,上铺木板,构成简单的桥面,其载重量也不大,一次仅可通行两人(传说汤东结布一生还修建了60座木桥和118条渡江船,只是后来由于兵燹战乱,特别是18世纪初叶,蒙古准噶尔部对西藏的侵扰,这些桥梁被全部毁坏)。上述铁索桥的建成,反映了500年前藏族封建奴隶制社会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也显示出了古代藏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基于汤东结布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人们亲切地赞誉他为“铁桥活佛”。

14世纪中叶,汤东结布在募集资金,解除众百姓交通不便之苦、造福人民与后世的过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羌姆)舞蹈向藏剧的过渡。他在群众喜闻乐见的白面具藏族艺术形成的基础上,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融在一起,创作出一种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形成枣“喇嘛玛尼”。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即不同于唱民歌,更不同于讲故事,它与角色化的戏剧也不尽一致。其表演形式是通过跳神仪式,同一个僧人挂起绘有神佛的本生画的唐喀,讲演者手持木棍指点着一个个画面,用固定的诵经调演唱故事内容并结合民间歌舞形式,以吸引群众。同时,汤东结布还汲取了其它一些藏族歌舞艺术形式,加工提炼,使之适合于表现故事,刻划人物性格的戏曲艺术,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今天规模的蓝面具藏戏。这样,过去那种单一的跳神舞逐渐地戏剧化,表现手段也不断加强,并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藏剧艺术的雏形。因此,藏族人民把汤东结布尊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明天顺八年(藏历第八饶迥木猴年,公元1464年),汤东结布逝世,享年79岁。

汤东结布一生为西藏交通的开拓、造福人民,为藏戏的创立、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他在广大僧俗百姓的心目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受到人民的爱戴和世世代代的缅怀。人们用各种形式歌颂他,纪念他。至今在许多藏戏演出场地中间的一桌子上都有为祭颂他而编演的藏戏故事内容;看戏的观众在捐赠东西以前,首先要在汤东结布的像前敬献哈达,以示谢恩等等。在汤东结布的故乡昂仁以及拉孜、萨迦等地的群众,甚至还保留着一种纪念、缅怀其卓越功绩的传统仪式:每逢大家观看藏戏表演时,都要带一些青油和羊毛,将这些礼物送给戏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铁索上,以保存好汤东结布所建的(早不复存在的)铁索桥上,致其不锈,永存于世。这一方面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汤东结布的无限崇敬之情;另一方面也说是了铁索桥的兴建与藏戏起源的渊源的历史关系。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庙里,也常可看见供着一位白须白眉、神态安详、和蔼可亲、手持八节铁索的汤东结布画像或塑像。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在汤东结布逝世百余年之后,后人居美登切创作的《汤东结布传记》(原类乌齐木刻本已佚失,现有德格木刻本传世)问世,全书174页,将他奉为珞瑜地区之王,叙述了铁桥师(又称为藏戏的“祖师爷”) 汤东结布神奇奋斗的一生,高度地赞扬了他为藏族人民,为藏族文化事业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Ⅱ 藏戏的开山鼻祖是谁

藏戏的开山鼻祖是唐东杰布,唐东杰布大师是一位僧人,也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和藏戏的祖师
他为了改变西藏许多大河上没有桥,人民交通不方便的局面,他开始在各个大河上面修筑铁锁桥,但是由于财力有限,便四处募集资金,在募集资金的过程中,组织了几位美貌的女子开始进行表演,于是藏戏便诞生了。

Ⅲ 藏戏的开山鼻祖是什么

藏戏的开山鼻祖是噶举派(白教)高僧唐东杰布(十四世纪)

在十四世纪,噶举派(白教)高僧唐东杰布(1385-1464)在云游途中于1430年主持营建了据说是西藏的第一座铁索桥。在建桥过程中,他发现民工中有七个能歌善舞的姐妹(有说七兄妹),遂在白面具戏基础上,吸收佛经中传说和民间传说故事中带有戏剧因素的内容编排表演节目、设计唱腔动作和鼓钹伴奏,指导七姐妹演出,借以宣传宗教,为行善修桥募集资金(行善积德)。

七姐妹天生丽质、舞姿轻盈、歌声优美动听,观者以为仙女下凡,赞其为“阿吉拉姆”(仙女)。以后藏戏被称作“阿吉拉姆”,亦由此而得名。据《唐东杰布传》载,唐东杰布主持修建的铁桥、木桥数量达上百座,码头渡口也有一百多个。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桥梁渡口,所需资金除靠其游说化缘所得外,主要靠组织募捐演出来筹集。

(3)谁发明的藏戏扩展阅读:

唐东杰布又将经其发展了的白面具戏带回家乡主庙迥·日吾齐寺,创建了迥·日吾齐戏班,将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装饰改为蓝面具,在白面具戏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各种歌舞和古老瑜伽功术、杂技等,编演了佛经故事《智美更登》。从此,蓝面具戏逐渐形成。

随着嘎丹颇章地方政权的建立,藏戏,特别是蓝面具戏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繁荣时期。以唱为主,唱、诵、舞、表浑然一体的戏曲表演艺术形式已经形成。出现了具有较高文学水准的戏曲文学剧本和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在民间,一些职业或半职业的藏戏戏班开始出现,在艺术风格上开始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到七世达赖时,出现了藏戏演出的盛会--雪顿节。

Ⅳ 藏戏的来历

十四世纪,噶举派(白教)高僧唐东杰布(1385-1464)在云游途中于1430年主持营建了据说是西藏的第一座铁索桥。在建桥过程中,他发现民工中有七个能歌善舞的姐妹(有说七兄妹),遂在白面具戏基础上,吸收佛经中传说和民间传说故事中带有戏剧因素的内容编排表演节目、设计唱腔动作和鼓钹伴奏,指导七姐妹演出,借以宣传宗教,为行善修桥募集资金(行善积德)。七姐妹天生丽质、舞姿轻盈、歌声优美动听,观者以为仙女下凡,赞其为“阿吉拉姆”(仙女)。以后藏戏被称作“阿吉拉姆”,亦由此而得名。据《唐东杰布传》载,唐东杰布主持修建的铁桥、木桥数量达上百座,码头渡口也有一百多个。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桥梁渡口,所需资金除靠其游说化缘所得外,主要靠组织募捐演出来筹集。以后唐东杰布又将经其发展了的白面具戏带回家乡主庙迥·日吾齐寺,创建了迥·日吾齐戏班,将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装饰改为蓝面具,在白面具戏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各种歌舞和古老瑜伽功术、杂技等,编演了佛经故事《智美更登》。从此,蓝面具戏逐渐形成。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800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Ⅳ 藏戏的开山鼻祖是谁

唐东杰布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传说,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农民、工匠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
藏戏的种子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观众们惊叹道: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以后人们就将藏戏演出称为“阿吉拉姆”。
就这样,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Ⅵ 藏戏的鼻祖是谁

您好,冰雪主宰2。藏戏的鼻祖是唐东杰布。
以下来自网络:
唐东杰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的开山鼻祖。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智慧、力量的化身。
唐东杰布幼时家境贫穷,牧羊为生。成年后当过兵,做过生意,后削发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博学多思,成为一名有造诣的学者和得道者,被众人誉为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唐东杰布亲身感受到西藏地域辽阔、山高水险,交通极不发达,给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于是,他不畏辛劳,跋山涉水,广泛地向民众讲明了搭桥的意图,赢得了许许多多的人信赖和政府官员的支持。终于于1430年在雅鲁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铁索桥。
以后,唐东杰布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修桥造船补路,邀请了山南琼结县白纳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组成了歌舞演唱队,他亲自教授她们演唱自己创作的作品,把自己设计的各种款式不同的服装,装扮在这些美丽的姑娘身上,随处表演。演戏化缘得来的钱,作为专用资金,调集了设计师和冶炼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连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筑了58座铁索桥。人们亲切地赞誉他为“铁桥活佛”。
唐东杰布在募集资金、解除众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过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剧的过渡。他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融在一起,创作出一种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使过去那种单一的跳神舞逐渐地戏剧化,表现手段也不断加强,并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藏剧艺术的雏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东杰布尊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1464年,唐东杰布逝世,享年79岁。唐东杰布一生为西藏交通的开拓,为藏戏的创立、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人们用各种形式歌颂他,纪念他。至今在许多藏戏演出场地,看戏的观众首先要在唐东杰布的像前敬献哈达,以示谢恩;在唐东杰布的故乡,甚至还保留着一种传统仪式,每逢大家观看藏戏表演时,都要带一些青油和羊毛,将这些礼物送给戏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铁索上,以保存好唐东杰布所建的(早不复存在的)铁索桥上,使其不锈,永存于世。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庙里,也常可看见供着一位白须白眉、神态安详、和蔼可亲、手持八节铁索的唐东杰布画像或塑像。

Ⅶ 藏戏的创始人是谁

唐东杰布

Ⅷ 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吗

是的,
唐东杰布大师是一位僧人也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和藏戏的祖师
他为了改版变西藏许权多大河上没有桥,人民交通不方便的局面,他开始在各个大河上面修筑铁锁桥,但是由于财力有限,便四处募集资金,在募集资金的过程中,组织了几位美貌的女子开始进行表演,于是藏戏便诞生了。

Ⅸ 藏戏的开山鼻祖是谁

唐东杰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创始人。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唐东杰布幼时家境贫穷,牧羊为生。成年后当过兵,做过生意,后削发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博学多思,成为一名有造诣的学者和得道者,被众人誉为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唐东杰布亲身感受到西藏地域辽阔、山高水险,交通极不发达,给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于是,他不畏辛劳,跋山涉水,广泛地向民众讲明了搭桥的意图,赢得了许许多多的人信赖和政府官员的支持。终于于1430年在雅鲁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铁索桥。

以后,唐东杰布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修桥造船补路,邀请了山南琼结县白纳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组成了歌舞演唱队,他亲自教授她们演唱自己创作的作品,把自己设计的各种款式不同的服装,装扮在这些美丽的姑娘身上,随处表演。演戏化缘得来的钱,作为专用资金,调集了设计师和冶炼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连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筑了58座铁索桥。人们亲切地赞誉他为“铁桥活佛”。

唐东杰布在募集资金、解除众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过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剧的过渡。他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融在一起,创作出一种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使过去那种单一的跳神舞逐渐地戏剧化,表现手段也不断加强,并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藏剧艺术的雏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东杰布尊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1464年,唐东杰布逝世,享年79岁。唐东杰布一生为西藏交通的开拓,为藏戏的创立、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人们用各种形式歌颂他,纪念他。至今在许多藏戏演出场地,看戏的观众首先要在唐东杰布的像前敬献哈达,以示谢恩;在唐东杰布的故乡,甚至还保留着一种传统仪式,每逢大家观看藏戏表演时,都要带一些青油和羊毛,将这些礼物送给戏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铁索上,以保存好唐东杰布所建的(早不复存在的)铁索桥上,使其不锈,永存于世。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庙里,也常可看见供着一位白须白眉、神态安详、和蔼可亲、手持八节铁索的唐东杰布画像或塑像。

阅读全文

与谁发明的藏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