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大的火炮的发明者是谁
1918年3月23日清晨,在战争笼罩下的巴黎显得格外阴沉。突然,一阵刺耳的呼啸声划破上空,接着在塞纳河畔响起了剧烈的爆炸声。过了一会儿,在查尔斯五世大街上又是一阵巨响。这接连不断的爆炸声使巴黎人民惶恐不安,更弄不清这响声来自何方,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是德国3门巨型火炮。从离巴黎120公里以外的圣戈班森林地区发射来的炮弹。因为这种火炮首次轰炸巴黎,后来人们就叫它“巴黎大炮”。巴黎大炮的炮弹飞了这么远,一下子轰动了整个欧洲。
“巴黎大炮”是由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火炮设计师艾伯哈特设计,董事费利茨·劳森贝尔格监制的。虽然它的口径不算大,只有210毫米左右,可是又高又大,堪称火炮中的“巨人”,其炮管长近37米,倘若把它竖起来,足足有十几层楼高,真是令人望而生畏。全炮重达750吨。为了支持这个庞然大物,起初将它们安装在混凝土基础上,炮口只能瞄准法国的首都,以后才采用旋转炮架。这么长和重的炮身使它本身产生很大的弯曲变形,如果得不到支撑的话,炮口要下垂25毫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炮身后半部的上面加了一个支架,用粗钢杆通过支架拉着炮身的前半部,同时又与后面的炮身尾部连接。
尽管巴黎大炮令人心寒,是当时世界上打得最远的火炮。可是发射的弹丸很轻,威力不大,炮身寿命只有50发左右。该炮共制造了7门,前后总共使用了140天。
此外,1942年德国还制造了一门口径为800毫米的铁道炮,这门炮全重1328吨,弹丸重7.1吨,是世界上最重的火炮,在火炮史上,象上述这两种巨型火炮是空前的。
❷ 真正的火炮由来
火炮,是指利用机械能、化学能(火药)、电磁能等能源抛射弹丸,射程超过单兵武器射程,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口径不小于20毫米(0.78英寸)的身管射击武器。
据目前史料记载,早在1163年,中国南宋军队就发明了最早的火炮--火石炮(霹雳炮),但仍有争议。黑龙江出土的元大德二年火炮则是目前最早的火炮文物。
❸ 中国古代火炮的火炮鼻祖
抛石机在古代是一种攻守城池的有力武器,用它可抛掷大块石头,砸坏敌方城墙和兵器;而越过城墙进入城内的石弹,可杀伤守城的敌兵,具有相当的威力。这种抛石机除了抛掷石块外,还可以抛掷圆木、金属等其它重物,或用绳、棉线等蘸上油料裹在石头上,点燃后发向敌营,烧杀敌人。在火器出现后,抛石机并没有立即从战争舞台上消失,人们还利用它“力气”大的特长,用来抛射燃烧弹、毒药弹和爆炸弹。相传抛石机发明于我国周代,当时叫做“抛车”。春秋时期,抛石机已经被应用于战事。据《范蠢兵法》记载,当时用抛石机可将重达6 千克的石头抛至100 多米的距离——这比徒手抛扔石块远多了。抛石机的原理非常简单,它实际上是一种依靠物体张力(如竹、木板弯曲时产生的力)抛射弹丸的大型投射器。典型的靠扭力发射的抛石机由三部分构成。地上的坚固沉重的长方形框架,一根直立的弹射杆,顶上装有横梁的两根结实的柱子。弹射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绳索绑在长方形框架的两端,正好位于支撑架下面的位置。平时绳索使弹射杆紧紧顶牢支撑架上的横梁。弹射杆的顶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状,有时在弹射杆的顶端装一皮弹袋。弹射时,先用绞盘将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岩石或其它种类的弹体。当用扳机装置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复到垂直位置,并与横梁撞击,用惯性将弹体以弧形轨道弹向目标。
抛石机抛石机衡量抛石机的作战性能主要有两点
一是抛物重量;二是抛射距离。抛石机的射程一般在50至300 步之间,石弹重量由数斤至上百斤不等。拽炮人数可根据目标 远近增减,普通抛石机需用40人,大型抛石机需用200 人至300 人拉拽,一次可将重达200 至300 斤的石弹射到300 步之外,使对方“谍碎楼坍”,威力极大。抛石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实际上与后来的火炮相近。
抛石机发明伊始,即成为军队中的重要攻、守城兵器,在频繁的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早期的抛石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必须在敌人阵地前埋设,操作人员在敌人的弓箭射程内施工,容易导致伤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带轮子的抛石机应运而生。公元200 年,曹操讨伐袁绍时,在抛石机的下面装了四个轮子,叫霹雳车,亦叫做发石车。这种发石车可以在作坊里制成,不需临阵架设.
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曹操率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内)迎击袁绍军队的进攻,史称官渡之战。当时,袁绍率十余万步卒和骑兵攻占黎阳后,连中曹操用兵之计,痛失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于是变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企图以优势兵力迫使曹军决战。袁军兵至官渡,依托沙丘修筑工事,东西计有数十里之长,形成了与曹军对峙之势。为了削弱曹军的力量,袁军在其营中修筑土山,造高橹,以众多的弓奇手居高临下,在橹的防护下向曹营发射箭矢,使曹军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为了稳定防御态势,打破袁军的远战优势,曹操集中了一批能工巧匠,造出了装有轮子的抛石机——霹雳车,并且利用夜色的掩护和有利的气象条件,突然在袁军营垒前展开。顿时,无数石弹飞人袁营,坚固的高橹被砸了个稀巴烂,大量弓弩手中弹丧命,小土山成了打击的大目标,袁军的坚固工事损失惨重。霹雳车为官渡之战中曹军的胜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纵观抛石机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抛石机抛物重量轻,毁伤能力有限,在战场上只能击毙士兵,破坏战车等。发石车还可用做攻城武器。自从火药发明以后,发石车还可用来发射“火药弹”等燃物,因而成为纵火兵器。随着火箭、火铳的出现,发石车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官渡之战以后的千余年里,历次攻守城之战几乎都有发石车的身影。唐朝武德4 年(公元621 年),李世民在东定中原战争中率军攻打东都宫城时,使用了发石车,抛射30千克重的石头可达200 步。公元645 年,在第一次东征作战中,唐军连续12天用发石车、撞车,昼夜猛攻辽东城,给守敌造成了重大伤亡。公元757 年,史思明攻打太原城,守将李光弼制造了用200 人挽索发射的巨型发石车,向城外大量抛射石弹,这些石弹铺天盖地般向围城的守军袭来,每发石弹能伤数十人,打得敌兵难以招架,最后只得收兵回营。公元1234年,元军攻打汴梁,架发石车数百只,昼夜发射,所发射的石弹几乎填平了北宋的护城河。公元 1283 年正月,元军在进攻南宋的关键一仗中,先对樊城发起总攻,先以熟悉水性的士兵潜人水中沉木断索,烧毁浮桥,切断其与襄城的联系。接着兵分多路,并配以威力大、射程远的新式发石车,水陆夹攻樊城。北面战舰直趋城下;西南面元军先头部队撕破一个缺口,攻人城内;东北方向元军主力冒死强攻,终于破城而人。樊城陷落,襄阳如齿失唇。元军在加紧围攻的同时,间以喊话招降,而且以发石车不断轰击城楼。2 月,南宋主将吕文焕见突围无望,又慑于元军压力,终以城降。此战突破了南宋战略防御体系,为元军长驱直人南宋腹地打开了通道。 发石车的效率较低,作战时往往贻误战机,而且抛射时投入人力较多,操作不便。为适应作战的需要,人们曾设想将它改进成连续抛射的兵器。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马钧的机械发明家,曾试验利用车轮不断转动的原理,制成了转轮式抛石机,称做“车轮炮”,能将石头连续抛射出去,加大了发射频率,提高了发石车的杀伤破坏威力。
据史料记载,马钧是个肯钻研的人,他曾创制过许多机械工具,如织绫机、翻车(即后来的龙骨水车)、指南车等。在一次战斗结束后,他看到缴获蜀军的战利品中,有许多据说是诸葛亮组织工匠制造的连弩。他认真而仔细地研究了这些连弩的机械部分,很受启发,认为这种弩机威力还可以提高好多倍。于是,他苦心钻研试验,终于制成了一种用于攻城的车轮炮。
明代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中对马钧的车轮炮作了这样的说明:“每轮辐条十八根,长一尺四寸。每条左右傍铳二杆。铳内装火药铅子_一骡驮架二轮。以皮条护铁吕以固药子,连木架重二百余斤。三军附之。如临敌,将架置地,先取一轮安在柱上,随其高低转打。二军可执七十二人之器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车轮炮的威力相当大,效能比单个抛石机提高几十倍,并采用骡驮,运送转移方便灵活。它的结构设计也很合理,安装了转柱,便于车轮转动,一架车轮上可装36发石弹,一骡驮两轮,就有力发石弹炮。两个射手可以连续操作发射这么多石弹,其声势和威力可谓大矣!车轮炮的出现,可以说是射击兵器由单发到连发的最早尝试和探索,这为火炮向连动式发展提供了早期准备。
❹ 後膛火炮的发明者是谁
19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各国的冶金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先是德国克虏伯钢厂发明以坩锅铸造大钢块,能制造大口径之钢炮。克虏伯钢炮在普法战争中大显神威,声名大振。战后各国纷纷采用克虏伯钢材制造火炮,使炮身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法国在1865年发明平炉炼钢法后,也开始使用高质量的钢
材制造炮身。英国在1878年由托马斯改进了贝色马1856年所创造的转炉炼钢法,降低了钢的含磷量,制成的炮身不易碎裂。奥国则由马卡梯斯少将于1874年发明了硬青铜炮
❺ 火炮发明者
随着火药的发明,中国于唐末宋初,人们在石炮的基础上,用火药代替石块发专射出去,成了原始属的火炮。
公元1044年,北宋曾公亮等编写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就有火炮火药复杂的配制方法记载。到了元代,进一步发展成金属铸成的火铳,即火炮。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铜火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火炮,它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火炮口径为10,5厘米,铳筒中部盖面镌有“至顺三年二月十四日,绥边讨寇军,第三百号马山”三行铭文。
❻ 火炮的发展历史
火炮的鼻祖
“两军相遇,弓弩争先”,弩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战场上的攻守与拼杀陡增
几分惨烈。古代与弓弩共领风骚的,还有一种被称为炮的“远程”射击武器。这种
炮就是抛石机,从作战形式上看,它完全可以被认作是火炮的鼻祖,曾被称作“军
中第一攻击利器”。
相传抛石机发明于我国周代,当时叫做“抛车”。春秋时期,抛石机已经被应
用于战事。据《范蠢兵法》记载,当时用抛石机可将重达6 千克的石头抛至100 多
米的距离——这比徒手抛扔石块远多了。
抛石机的原理非常简单,它实际上是一种依靠物体张力(如竹、木板弯曲时产
生的力)抛射弹丸的大型投射器。典型的靠扭力发射的抛石机由三部分构成。地上
的坚固沉重的长方形框架,一根直立的弹射杆,顶上装有横梁的两根结实的柱子。
弹射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绳索绑在长方形框架的两端,正
好位于支撑架下面的位置。平时绳索使弹射杆紧紧顶牢支撑架上的横梁。弹射杆的
顶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状,有时在弹射杆的顶端装一皮弹袋。弹射时,先用绞盘将
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岩石或其它种类的弹体。
当用扳机装置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复到垂直位置,并与横梁
撞击,用惯性将弹体以弧形轨道弹向目标。
抛石机在古代是一种攻守城池的有力武器,用它可抛掷大块石头,砸坏敌方城
墙和兵器;而越过城墙进入城内的石弹,可杀伤守城的敌兵,具有相当的威力。这
种抛石机除了抛掷石块外,还可以抛掷圆木、金属等其它重物,或用绳、棉线等蘸
上油料裹在石头上,点燃后发向敌营,烧杀敌人。在火器出现后,抛石机并没有立
即从战争舞台上消失,人们还利用它“力气”大的特长,用来抛射燃烧弹、毒药弹
和爆炸弹。
衡量抛石机的作战性能主要有两点:一是抛物重量;二是抛射距离。抛石机的
射程一般在50至300 步之间,石弹重量由数斤至上百斤不等。拽炮人数可根据目标
远近增减,普通抛石机需用40人,大型抛石机需用200 人至300 人拉拽,一次可将
重达200 至300 斤的石弹射到300 步之外,使对方“谍碎楼坍”,威力极大。
抛石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实际上与后来的火炮相近。
原始炮车
抛石机发明伊始,即成为军队中的重要攻、守城兵器,在频繁的战争中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但早期的抛石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必须在敌人阵地前埋设,操作
人员在敌人的弓箭射程内施工,容易导致伤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带轮子的
抛石机应运而生。公元200 年,曹操讨伐袁绍时,在抛石机的下面装了四个轮子,
叫霹雳车,亦叫做发石车。这种发石车可以在作坊里制成,不需临阵架设。
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曹操率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内)迎击袁绍军队
的进攻,史称官渡之战。当时,袁绍率十余万步卒和骑兵攻占黎阳后,连中曹操用
兵之计,痛失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于是变分兵进击为
结营紧逼,企图以优势兵力迫使曹军决战。袁军兵至官渡,依托沙丘修筑工事,东
西计有数十里之长,形成了与曹军对峙之势。为了削弱曹军的力量,袁军在其营中
修筑土山,造高橹,以众多的弓奇手居高临下,在橹的防护下向曹营发射箭矢,使
曹军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为了稳定防御态势,打破袁军的远战优势,
曹操集中了一批能工巧匠,造出了装有轮子的抛石机——霹雳车,并且利用夜色的
掩护和有利的气象条件,突然在袁军营垒前展开。顿时,无数石弹飞人袁营,坚固
的高橹被砸了个稀巴烂,大量弓弩手中弹丧命,小土山成了打击的大目标,袁军的
坚固工事损失惨重。霹雳车为官渡之战中曹军的胜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官渡之战以后的千余年里,历次攻守城之战几乎都有发石车的身影。唐朝武
德4 年(公元621 年),李世民在东定中原战争中率军攻打东都宫城时,使用了发
石车,抛射30千克重的石头可达200 步。公元645 年,在第一次东征作战中,唐军
连续12天用发石车、撞车,昼夜猛攻辽东城,给守敌造成了重大伤亡。公元757 年,
史思明攻打太原城,守将李光弼制造了用200 人挽索发射的巨型发石车,向城外大
量抛射石弹,这些石弹铺天盖地般向围城的守军袭来,每发石弹能伤数十人,打得
敌兵难以招架,最后只得收兵回营。公元1234年,元军攻打汴梁,架发石车数百只,
昼夜发射,所发射的石弹几乎填平了北宋的护城河。公元 1283 年正月,元军在进
攻南宋的关键一仗中,先对樊城发起总攻,先以熟悉水性的士兵潜人水中沉木断索,
烧毁浮桥,切断其与襄城的联系。接着兵分多路,并配以威力大、射程远的新式发
石车,水陆夹攻樊城。北面战舰直趋城下;西南面元军先头部队撕破一个缺口,攻
人城内;东北方向元军主力冒死强攻,终于破城而人。樊城陷落,襄阳如齿失唇。
元军在加紧围攻的同时,间以喊话招降,而且以发石车不断轰击城楼。2 月,南宋
主将吕文焕见突围无望,又慑于元军压力,终以城降。此战突破了南宋战略防御体
系,为元军长驱直人南宋腹地打开了通道。
纵观抛石机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抛石机抛物重量轻,毁伤能力有限,
在战场上只能击毙士兵,破坏战车等。发石车还可用做攻城武器。自从火药发明以
后,发石车还可用来发射“火药弹”等燃物,因而成为纵火兵器。随着火箭、火铳
的出现,发石车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连发技术的萌芽
发石车的效率较低,作战时往往贻误战机,而且抛射时投人人力较多,操作不
便。为适应作战的需要,人们曾设想将它改进成连续抛射的兵器。三国时期,魏国
有一个名叫马钧的机械发明家,曾试验利用车轮不断转动的原理,制成了转轮式抛
石机,称做“车轮炮”,能将石头连续抛射出去,加大了发射频率,提高了发石车
的杀伤破坏威力。
据史料记载,马钧是个肯钻研的人,他曾创制过许多机械工具,如织绫机、翻
车(即后来的龙骨水车)、指南车等。在一次战斗结束后,他看到缴获蜀军的战利
品中,有许多据说是诸葛亮组织工匠制造的连弩。他认真而仔细地研究了这些连弩
的机械部分,很受启发,认为这种弩机威力还可以提高好多倍。于是,他苦心钻研
试验,终于制成了一种用于攻城的车轮炮。
据有关资料记载,马钧在实践中能针对旧抛石机不能连续抛射的缺点,进行大
胆的革新,采用旋转车轮这种方法,使装载着的数十块大石头连续飞抛出去,攻击
敌城,这样抛出的石头能抛至数百步远。由此可见,这种车轮炮构思相当巧妙,结
构也有其独特之处。在古代能有此设想和实践,实属难能可贵。
明代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中对马钧的车轮炮作了这样的说明:“每轮辐条
十八根,长一尺四寸。每条左右傍铳二杆。铳内装火药铅子_一骡驮架二轮。以皮
条护铁吕以固药子,连木架重二百余斤。三军附之。如临敌,将架置地,先取一轮
安在柱上,随其高低转打。二军可执七十二人之器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车轮炮的威力相当大,效能比单个抛石机提高几十倍,
并采用骡驮,运送转移方便灵活。它的结构设计也很合理,安装了转柱,便于车轮
转动,一架车轮上可装36发石弹,一骡驮两轮,就有力发石弹炮。两个射手可以连
续操作发射这么多石弹,其声势和威力可谓大矣!
车轮炮的出现,可以说是射击兵器由单发到连发的最早尝试和探索,这为火炮
向连动式发展提供了早期准备。
❼ 火箭的发明者是谁
美国 戈达德
❽ 中国,谁能发明射程150公里的火炮(车载身管火炮)并敢用脑袋担保技术的靠性 只有发明家天兆法
太2的问题。150公里还tm需要火炮么?弹道导弹不比你那破玩意维修低?消耗低?
这还不是最2,最2的是这哥们叫田兆法,结果自己写成了天兆法,烦请您别写错自己名字,万一您成了名人,到时候还有人跟您抢名声呢。
❾ 大炮是那个国家发明的
经权威专家学者考察鉴定,内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元大德二年”铜火铳为迄今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铜火铳,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8月5日,在哈尔滨召开的第十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上,有关这件火铳的发现和鉴定结果首次对外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历代战争和战略研究室副主任钟少异研究员介绍,该铳为铜质,铸造而成,铜色紫,表面略有绿锈。铳体坚固,重6210克,全长34.7厘米,保存完好。
铳身竖刻有两行八思巴字铭文,这一文字为元代官方文字。经专家初步认定,这件铳制造时间为“元大德二年”(1298年)。由编号“数整八十”可知当时火铳的制造和使用都有了一定规模。
这件火铳发现于1987年7月,1998年10月入藏蒙元文化博物馆,并于2004年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历代战争和战略研究室、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的有关学者共同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此次内蒙古发现的这件铜碗口铳比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被视为中国和世界最早的火炮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年)碗口铳早了34年。此次新发现将世界火炮发明时间由原先认定的14世纪初期提前到13世纪晚期。据钟少异介绍,火铳的发明是世界战争史从冷兵器时代向火器时代过渡的标志。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应用于军事领域导致火器的创造。火器随着蒙古人西征和东西方交往经由中亚、西亚传入欧洲,对西方中世纪向早期资本主义过渡起到重大历史性作用。
❿ 火炮是战争之神。是国魂。发明家田兆法的火炮发射技术,射程可达150公里。国家为何不要这个国魂
一:这个技术并不成熟,精度不高等问题,而且没有军事方面的认证,更没有媒体报道;
二:没有资金的投入维持它的长期运作;
三:制造可能有难度,除非在战争期间,造那么几门(像巴黎大炮)。
四:不准确的谣言……
五:军方会不会极力封锁消息,自己背地里偷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