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夏广政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夏广政

发布时间:2021-07-15 20:23:42

1.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品味高雅。作为一门艺术,它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而在物质载体上,环境气氛给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风格给人以形象感知,象征涵义给人以联想认识。而本文着重讲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内涵。

一.情感藏体。

在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花木是人们赋予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 以及托物言志时常常使用到的媒介。比如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

表示在风霜严寒中结成的忠贞友谊,亦用以表示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具有坚贞节操的人格: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著名格言:李白歌颂它:“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竹是“三教”共赏之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韵。“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 因此竹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难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园林景点中如“竹径通幽”最为常用。

松竹绕屋更是古代文人喜爱之处:梅更是广大中国人民喜爱的植物。梅具有刚直、高洁、清逸,潇洒等品格。陆游词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赞赏梅花不畏强暴的素质及虚心奉献的精神。

不畏风霜恶劣环境的君子品格。荷花被视作“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桂花在李清照心目中更为高雅。“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连高雅的梅花也为之生妒。隐逸高姿的菊花也为他含羞。可见桂花的高贵。

二.文化符号和吉祥如意的象征。

松柏为长生和子孙兴旺的象征:梅花花开五瓣,人称“梅开五福”,成为园林铺地的吉祥图案之一。“梅”和“眉”谐音,与喜鹊组合为“喜鹊登梅”的图案,寓意“喜上眉梢”,广泛地运用在落地罩雕刻图案上,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竹视为春天的象征,扬州“个园”,以颂竹为主题。“个”为一片竹叶之状,“个”园单取一根竹,更含有独立不倚、孤芳自赏之深意。竹还有象征子孙兴旺的意思。竹子还是佛教教义的象征:荷花为佛教的象征,为佛土神圣洁净之物,成为智慧与清净的象征:梧桐在《诗经》中就与凤凰相联系。

三.历史的见证 古树。

古树指生长百年以上的老树:名木指具有社会影响、闻名于世的树,树龄也往往超过百年。古树名木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物价值,古树之“古”作为一种文化品格,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是园林中的活文物。这种古的文化品格,常常被看作民族、江山的象征。生长百年以上的古树已进入缓慢生长阶段,干径增粗极慢,形态上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

2.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第4、7这两段 不适宜互换顺序。因为第3段中的最后一句提到“常用的置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为了使得前后照应,所以下面的4~7这4段的分别分析也应该呼应这个顺序,不宜互换顺序。

3.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急!!!!!!!!

一词最早见于王昌龄“诗学”中的“意境”王,他将诗的境界分为三种类型:物理环境,情感和意识。物质环境是有些形状,情境偏见的表达,情绪偏见的含义。相反,真实,客观的物质存在的物理环境,可以是流行的经验和体会;情感和意识的假想的经验和看法的栖息地存在,与个人的差异。当公众同情的一些经验和看法,达成了共识,美丽的风景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有品味的条件流芳千古,追求艺术创作的境界。

4. 中国园林的意境是如何通过手法去创造

在世界园林的发展史上,出现了两个分支,一支是西方的规则式园林,另外一支是东方的自然式园林。西方园林讲究对称,以巨大的尺度创造出真实而有限的空间,东方园林则以“一峰山则太华千寻,一勺水则江湖万里”的意境创造了无限的空间感。西方园林重在写实,东方园林重在写意。

中国古典园林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它综合了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中国园林的美,诗情画意也已成为园林意境的代名词。意境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经,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园林意境即指园林的诗情画意,即诗情画意在园林中的表现。

一、园林意境的特点。

园林意境首先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特点。唐朝诗人李白在他的作品《送孟浩然至广陵》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帆船早已远去,而送别的人还伫立在江边怅望,诗人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诗中只字未提,但却溢于言表,这种在语言里没有却已表达出来的意境,是园林意境最基本的体现方法。

园林意境的创作同时也是指意在笔先,情景交融。只有用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去深刻认识所要表达的对象,经过高度的概括和提炼的思维过程,才能把这种感情溢于诗表,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再现,简而言之,即意在笔先。一幅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已,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园林作品的完成首先必须有创作者真情实感的投入,才有可能创作出意在笔先,情景交融的作品。

园林意境的欣赏具有意随人异,境随时迁的特点。站在作品欣赏的角度来讲,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感受到的意境可能是大相径庭的。我们创作的作品到底应该具有怎样的意境,观赏者体会到的可能又是什么?网络上一度甚为流行的网文《悟空传》中的一个片段,很好的反映出园林意境应具有的特点。犯错的金蝉子(唐僧)取到真经后回到如来身边,如来要考验他有没有悟道,从身边拿起了一朵花,金蝉子愣住了,这时如来身旁的另一个弟子,迦叶尊者却在一旁发出了微笑。

如来:你已悟道,可得我正法了!

金蝉子:你明白了他的意思,你即为你悟而笑,却忘了天下那万千笑不出之人。

新时期园林意境的创作应该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我们不能创造这样的意境,只让少数人发出会心的微笑,而不管万千笑不出之人,如果把如来的拈花比做意境的话,我们说,这种意境是曲高和寡的,我们所要创造的园林意境不应该只为少数专业人士服务。

在园林意境特点的把握上,我们不能犯一个倾向性错误,即为了让大多人理解而一轰而上,失去园林意境所应有的个性化特点,在这一点上,特别要防止媚俗、跟风的现象。我们所创作的园林作品,应该是形式多样的,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园林意境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虽然不象一山、一石、一水、一花、一草、一木那么实在,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在生活美、自然美的基础上升华产生的艺术美。园林意境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创作意境的过程中要做到“意在笔先,情景交融”,站在欣赏的角度上来说,可能是“意随人异,境随时迁”,我们创作的意境应该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

二、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

园林意境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形象、典型、联想、模糊、点景及利用植物的特性美等方法。了解这些方法的基本常识,不仅有助于园林意境的创作,也有助于观赏者理解、欣赏园林意境,提高园林观赏水平。

形象表达即利用具体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园林中雕塑的处理是最典型的例子。岳飞坟前有铁铸的秦桧夫妇的雕塑,使人联想到“江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诗句。我市星元医院矗立的胡星元雕像,使人联想到胡星元先生的事迹,联想到爱国主义。

典型性表达是对自然界中自然美的高度概括,是园林意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再创造。中国园林中的假山,并不是某一地区真山水的再现,而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出来的自然山水。自然山水的形态特征有峰、脊、谷、麓,有雄、奇、险、秀、幽等景观特点,用来表达深山大壑,广亩巨泽。园林中的假山虽然尺度有限,但却有置身于真山水之感,如果方法得当,就可以使观赏者体会到“一峰山则太华千寻,一勺水则江湖万里”的意境。

利用联想的方法,由甲联想到乙,由乙联想到丙,使想象愈来愈丰富,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苏洲历史最悠久的沧浪亭,单单是“沧浪亭”的园名就使人联想到屈原的“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同时也联想到渔夫的“沧浪之水清兮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濯吾足”。古典园林中常有用荷花的,即使荷叶凋零,也可以使人联想到“留得残荷听雨声”。联想的方法,可以无限扩展园林的意境空间。

模糊性即利用事物的不定性来扩展园林意境。园林中处理人工溪流时,往往要将源头和去路隐藏起来,取得似有源,似无尽的效果,意味深长。《白雨斋词话》中写道“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终不许一语道破,恰恰道出了意境的天机,就是不能一语道破的那个意思。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有一亭,题名“亭亭亭”,乍一看使人摸不着头脑,但如果到实地观赏,就会看到亭前亭亭玉立的荷花,原来“亭亭亭”取的是亭前荷花亭亭玉立之意。

利用高度概括的园林题咏进行点景,可以升华景物的意境,使其由物质空间上升到精神空间。苏州拙政园内有建筑“与谁同坐轩”,与谁同坐呢,原来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点出与清风为伴,与明月为友的意境。扬州个园,园内广种修竹,个为竹的一半,同时也是竹叶的形状,暗藏着主人孤芳自赏,借竹明志,像竹一样“清逸脱俗”的性格特点,如果直名竹园则不免落入俗套。

利用植物的特性美,以及长期以来人们所形成的关于植物特性的共识,也是园林意境创作的常用手法。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桃李杏春风一家,八月桂花香的桂花则象征喜庆丰收,牡丹代表雍荣华贵。这些利用植物特性美进行园林创作的方法,因为已经形成大多数人的共识,易于引起共鸣。

三、意境的创造。

有了好的意境,还要通过意匠去表现,意匠,即方法和技巧,要有相应的方法和技巧。意匠的形成,贯穿园林意境创造的整个过程。

意境的创造首先要简。大胆的剪裁,应精于取舍,简才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若象西方的规则式园林一样,则没有了想象的余地。意境的创造同时还要夸张,艺术的典型性,要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实现,突出典型,必须夸张,但这种夸张应该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夸张。毛泽东的“离天三尺三”用夸张的手法道出高度给人的心理感觉,这种夸张是以观者的心理感受为基础的,虽极尽夸张,却真实道出了人的心理体验。意境的创造应以构图为基础。我国园林有一套独特的布局及空间构图方法,根据自然本质的要求经营位置,需要创作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加以体会和理解。

中国的园林设计,特别强调意境的产生,这样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所以说中国园林不是建筑、山水与植物的简单组合,而是有生命的情的艺术,是诗画和音乐的空间构图,是变化的、发展的艺术。意境并不是所有园林都能具有的,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产生的,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5. 简述中国古代私家园林创造意境的手法

古代园林意境的营造手法
古典园林的造园过程中,一般要通过三个创作境界。即“生境”、“画境”和“意境”。首先是“生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其次是“画境”,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即将自然和生活素材通过取舍、概括,经过艺术加工,使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最后是“意境”,即使用多种艺术手法,从“生境”和“画境”升华,感受到美的境界。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上的典型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咫尺山林,小中见大——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意境
计成《园冶》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文震亨《长物志》也说过:“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咫尺山林式的园林造景其实就是把大自然的精华浓缩在有限的空间中,用以追求无限的意境。小中见大,则是调动景物与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的运用,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和联想,合理利用比例和尺度等形式法则来构建空间,以达到在感官上扩大有限空间的效果。中国画的创作中经常使用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手段,这同样也是体现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法。中国山水画以“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给园林创作以极大启示。通过把大地山川等自然景色浓缩在园林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园林中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即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园林中常常利用空间组合关系的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如采用园中园的方式来创造和扩大空间:通过园林建筑、园墙、假山、植物等分隔空间;利用多种题材进行组景,使空间愈见其大。陈从周先生指出:“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的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的十分恰当……耐人寻味。”

2.2欲露而藏,含蓄有致——藏露得宜,平中见奇
在园林中,不论是近景还是远景,高大的楼台还是小巧的亭榭,全部袒露,一览无余总不如半藏半露显得含蓄、深远。我国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反对一览无余,主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愈露先藏的抑景手法。它介于隔和透之间,园内景物之间互为联系,同时又互为掩映。这样,就能构成层次丰富、境界深幽、情趣无穷的城市山林胜景。如苏州拙政园,其藏露得宜,平中见奇。进门是一座假山,挡住视线是为藏。穿过山洞,至远香堂南的山池,主景隐约可见,是半藏不露。至远香堂,主景映人眼帘,是为露。这样就能使园内景观层次丰富、意趣无穷

2.3实中求虚、虚实相生—建筑布局虚实相生,有助于意境的提升
中国画家常用“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来说明疏密、虚实关系在绘画构图中的重要性。园林景物的布置,也要注意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使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空间处理上,闭合是实,开敞是虚。虚虚实实,变幻莫测,可以加强艺术效果。如颐和园的前山建筑较为密集,是为实;后山建筑疏落,是为虚;这就使全园疏密有致。杜甫草堂陈列馆一带建筑密集,而树林内水池边仅点缀亭榭,建筑相对疏落,也形成了虚实对比。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经常采用实中有虚的艺术手法,来造成视觉上较大的景深。如在狭窄的天井侧面,隔断和粉壁墙前,种植芭蕉等绿色植物,搭配假山奇石,使之构成一幅立体画面,用来打破视野上的局促感。另一种即景墙开窗,透过墙内观看,墙外景色半隐半露,被引入了园内,加强了景深的空间感。再有假山留洞或者在墙上做一个假门,造成别有洞天的错觉,取得特殊的效果。

2.4比德畅神、人化景物——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深化园林意境
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大树上的一颗硕果,它和我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以及伦理道德等密切相关。因此,一些文化典故、神话传说便很自然地反映到园林之中,成为园林主人表达他们人生理想和道德情操的手段。“比德”说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自然审美观点。所谓“比德”,即将人的道德情操比附于自然山水,使自然景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德行操守客观化。在此,“比”即为比附、比拟、象征之意,“德”意为伦理道德、品行操守、思想品性。“比德”就是将自然山水所具备的某些自然特征和规律,比作人应借鉴的优良品德,即把山水美与人的良好品德等同起来。两者相互比拟,通过这种相互比拟使主观和客休交融在一起,从而使审美者在欣赏山水美景中得到思维上的陶冶,获得美感。所谓“畅神”,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指欣赏者凭借自然山水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精神方面和思想角度得到满足和放松,使主客体之间达到高度融合,纯粹达到情感的抒发和精神的畅游。文人们在园林里堆山理水、栽植花木,不仅仅是为了创造完美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在园林景观中“比德”,保持君子清净高洁的品格,以山水木石的高洁品性自喻;他们要在其间“畅神”,让自然的飘逸之气充溢内心,使之超脱尘俗,以实现“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大我”。
水,生命之源,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要素。古人称水为园林的“血液”。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无园不水”之说。水,晶莹剔透,柔媚且强韧,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想象,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因素。园林无水则不活,无论走进哪个园林,人们只有看到水,才会真正体会到园林之美。有水,园林就更有生机;有水,园林就更显意境。园林中的水寄托着我国古圣先贤的思想,也启发陶冶着我们后来者的心智,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水,因其形而彰显其美。园林之水,贵在曲折,形曲则意深。曲水流觞是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一种别具风格的形式,指古代文人们聚会于曲曲弯弯的水溪旁,以羽筋盛酒其中,任其在曲溪中漂游,人们沿溪而坐,当酒杯停在谁的座旁则饮酒作诗,有作诗饮乐的意境。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用水清灌缨比喻明世则仕,用水浊灌足比喻昏世则隐,意思是劝屈原大夫随波逐流,不必过于执着,意欲可见一斑。水之意还体现在她的生机无限、孕育生命。水而植荷,生意盎然。一方面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调;另一方而体现水融万物,生生不息的意境。天地之美,园林概之;园林之美,理水载之。理水浓缩自然,有美、有德、有情、有意,大美不言,尽在理水之中。

2.5楹联题记、点景明志—“文因景成,景借文传”
我国古代造园大师一般都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他们非常重视在主要建筑物和山石景点上题名点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最终对园景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勾勒和总结。其重要性可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政道出的一段话来说明:“若干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非常明确的指出,园林中的山石泉流和楼台亭榭等形式自身,在表情达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以楹联题额等文学艺术形式来表达,能比较恰当地表现出造园家及园主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文题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突出园林的主题。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突出整体园林的主题,代表性较强的有网师园、拙政园等。网师园取名“网师”,是由于园主人“宋宗元以‘网师’自号,并颜其园,盖托于渔隐之义,亦取巷名音相似也”。
第二方面是点景。拙政园中部景区的荷风四面亭,悬额“荷风四面”,亭柱上书有对联:“四壁菏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亭中观赏荷叶·垂柳,清风徐来,荷香沁人,无比贴切;苏州留园的“闻木裤香轩”位于假山之上,旁边遍植桂树,中秋时节,月桂香飘四方,故取名“闻木裤香轩”,上书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读后似乎令人感受到桂花清新的香气,点明此处奇石·香桂的迷人景象。这些都是通过题咏、楹联等对园林意境起到点题的效果。苏州拙政园西部池岛转角处的扇面亭,其景名题点可称点景抒情的题名杰作。这个池边小亭,背衬青翠的小山,隔岸与凌波浮水曲廊相对,是常见的临水亭榭。但是由于题名“与谁同坐轩”,注人了特定含义,使意蕴得到了大大深化。此题名,源自苏轼《点绛唇·杭州》中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来表达园主与明月清风为伍的高雅情操,同时也包含了对苏东坡的崇敬之情。使这个极普通的水边景点意境顿生。
摘自新浪网友,谢谢。

6.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和意境

园林是人们模拟自然环境,利用树木花草、山、水、石和建筑物,按一定的艺术构思而建成的人工生态环境,是融建筑、雕塑、绘画、文学、书法、金石等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具有观赏游览、读书养性、休憩娱乐、陶冶情操的功能,达到了美的境界,被称为中国“文化一绝”。
中国园林艺术的另按完全来源与自然山水,造园方法模拟自然山水意境,因而称为“自然山水式园林”,与西方规整划一的“几何图形式园林”迥然不同。世界园林界一致认为,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
师法自然、融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中国古代园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体现了生境、画境、意境三种艺术境界,这也是中国园林永具有其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7.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有哪些

仙境 胡秉言 红花绿草满园栽, 风送花香蝶自来。 曲径闲幽宁静雅, 身居愉悦赛仙哉。

阅读全文

与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夏广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