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造文字的人有哪些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白水县阳武村人,享年110岁,为轩辕黄帝左史官。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 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仓)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仓颉去世后,当地百姓在其墓葬处修有庙宇,并将这里的村庄取名为“史官村”。 仓颉,历来被人们尊为“文字始祖”、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 你是否知道,那外国人猜不透玄机的方块汉字是谁造出来的?在白水县,有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仓颉,白水人祖祖辈辈把仓颉尊称为“仓圣”。
但是如今,仓颉和那些关于他的传说还不为人所广知。 关于仓颉造字,在白水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远古时候,蒙昧未开,人们都用结绳的办法录史记事。那时候,仓颉还姓侯冈,是黄帝的史官。由于记录史实的结绳形状奇异,年久月深难以辨识,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
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 鲁迅先生曾对仓颉造字这一史实,作过精辟的论述,意即文字非一人独创,而是群众智慧的结晶。
但以仓颉为杰出代表的汉文字创造者,终于终结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后世誉之为“文字初祖”,中国古代“四大创造之一”,实乃当之无愧。 《史记》、《读书》、《荀子》、《吕氏春秋》等对仓颉作书造字均有记载。这些都说明仓颉确有其人。
至少在文字的整理、创造以及推广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的伟大功绩。因此,他不愧为“万代文宗”和中华文明的象征。
2. 《淮南子》里面有哪些经典中华句典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涸泽:枯竭、水干。意思是:不把池里的水汲干了捕鱼,不把树林焚烧了来猎兽。比喻做事要从长远来考虑,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
【循流而下易以至,背风而驰易以远】出自《淮南子·主术训》。循:顺着。背:以背依附。意思是:船顺流而下就会很容易到达目的地,马顺风而驰就会很容易跑到遥远的地方。比喻做事应善于借用外力,不能蛮干。
【稻生于水,而不能生于湍濑之流;芝生于山,而不能生于盘石之上】出自《淮南子·说山训》。湍濑:水浅流急的地点。意思是:水稻是一种生长在浅水里的谷物,但是它不能生长在水流湍急的浅滩;灵芝是一种生长在高山上的瑞草,但是它不能生长在巨石嶙峋的秃岭。比喻任何事物生存发展都要适合其特点的特殊环境。
【牛蹄之涔,无尽之鲤,块阜之山,无丈之材】出自《淮南子·俶真训》。涔:路上的积水。意思是:牛蹄洼的积水中,长不出一尺长的鲤鱼;不起眼的小土丘上,长不出一丈高的木材。
【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出自《淮南子·说山训》。意思是:君主想得到木材,臣下就要去损坏树林;君主想要得到鱼,臣下就要去淘干河谷。比喻领导者要节制欲望,不给臣下阿谀的机会。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意思是:天下有三种危险:好的品德少而受到的恩宠多,这是第一种危险;才能低而官位高,这是第二种危险;自己没有立过大功而得到丰厚的俸禄,这是第三种危险。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出自王充《论衡,自纪》。恨:遗憾。意思是:做了官,不觉得很高兴,没官做了也不感到遗憾。处在安乐的情况下,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于贫苦困窘的时候,不放松自己的志向。
【释正而追曲,倍是而从众,是与俗俪走,而内行无绳】出自《淮南子·缪称训》。释:放弃。俪:并列。意思是:放弃公正而去追求邪曲,背离正确而随从众人,这是与世俗随波逐流,而内心品行没有准则。
【圣人不求誉,不辟诽,正身直行,众邪自息】出自《淮南子·缪称训》。誉:美名。诽:诽谤。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不求美名,不逃避诽谤,立身正派行为端正,各种邪恶自然平息。比喻身正不怕影子歪。
【百川易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出自《淮南子·汜论训》。业:专业。务:致力。意思是:百川源头各异,但同流归大海;百家流派不同,但都致力于治理。比喻殊途同归的道理。
【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出自《淮南子·说林训》。牖:窗户。意思是:群星闪烁,不如一轮明月的光辉;打开十扇窗户,不如打开一扇门敞亮。
【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出自《淮南子·兵略训》。暴:暴虐。乱:叛乱。意思是:兴兵打仗的目的是消灭暴虐,讨伐叛乱。
【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出自《淮南子·修务训》。身:自己。意思是:不以自己的身份低贱为耻辱,而以道义不能推行为耻辱;不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忧愁,而为百姓穷苦感到忧愁。
【仓颉做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出自《淮南子·木经训》。意思是:仓颉创造了文字,使得老天降下谷雨,惊得鬼神夜夜啼哭。比喻仓颉造字的意义惊天地泣鬼神。
【齿坚于舌而先之敝】出自《淮南子·原道训》。坚:坚硬。敝:毁坏。意思是:牙齿比舌头坚硬,但比舌头先毁坏。
【短绠不可以汲深,器小不可以盛大】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意思是:短的井绳不可在深井中汲水,小的器皿不可装大的物件。
【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意思是:没有清心寡欲就无法昭示自己的道德,没有宁心静气就不能达到目标。
【公道通而私道塞】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意思是:公正的门路畅通无阻了,不正当的门道就堵塞了。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出自《淮南子·修务训》。一言:一句话。齐:一致。意思是: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私欲,说一句话就能让人民齐心协力。
【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昆山之玉填而尘垢弗能污】出自《淮南子·诠言训》。蚋:昆虫。填:耳坠。意思是:能够装入一头牛的大鼎烧开了水,蝇蚋等小虫子不敢飞入:用昆仑山的美玉做成的耳坠,污垢不敢沾染玷污。
【华骝、绿耳,一日至千里,然其使之搏兔,不如豺狼,伎能殊也】出自《淮南子·主术训》。华骝、绿耳:骏马的名字。意思是:华骝、绿耳这样的骏马,一日可以走千里路,但要是让它们去捕捉兔子。就比不上豺狼,因为它们的技能不一样啊。
【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于鼎俎】出自《淮南子·说山训》。意思是:鸡在天将明的时候报晓,鹤在夜半的时候尖叫,它们可谓先知,但还是免不了被人宰杀吃掉。
【见虎一文,不知其武;见骥一毛,不知善走】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文:同“纹”花纹。意思是:只是看到老虎的一点斑点,不可能知道老虎的威猛;只见到骏马的一根毫毛,不可能了解它善于奔跑。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出自《淮南子·说山训》。暮:晚。睹:见。意思是:看见一片落叶飘落就知道这一年就要过去了。看到瓶子里的水结了冰就知道天气要变寒冷了。
【见雨则裘不用,升堂则蓑不用】出自《淮南子·齐俗训》。裘:皮衣。升堂:进屋。意思是:下雨时,皮衣就穿不了了:进屋后,蓑衣就用不着了。
【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寻:古时八尺长叫寻。以:因为。隙:缝隙。意思是:一百寻那么高的房屋,因烟囱的小孔而焚烧。比喻对小事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或造成严重的损失。
【百言百当,不如择趋而审行也】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意思是:就是百句话都说对了,也不如选择一句可行的加以审慎地去实践。
【璧瑷成器,磁诸之功;莫邪断割,砥砺之力】出自《淮南子·说林训》。璧瑗:宝玉。莫邪:古宝剑名。意思是:宝玉之所以成器,是由于琢磨;宝剑之所以那样锋利,是由于磨砺。比喻人要学习、磨练自己。才能成才。
【兵之胜败,本在于政】出自《淮南子·兵略训》。意思是:军事上的胜败,根本原因在于政治。
【不能耕而欲黍粱,不能织而喜采裳,无事而求其功,难矣】出自《淮南子·说林训》。黍粱:粮食、谷物。意思是:不会耕种而想收获粮食,不会织布而好穿美丽的衣裳,不劳而获,这是不可能的。
【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出自《淮南子·泰族训》。益:增加。意思是:不增加厚度却扩展广度的一定会毁坏:不扩展根基却增加高度的一定会倾覆。
【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出自《淮南子·汜论训》。得道:正义。失道:非正义。意思是:存亡取决于所从事的事业是否正义,而不取决于强大还是弱小。
【得隋侯之珠。不若得事之所由】出自《淮南子·说山训》。意思是:与其得到隋侯之珠这样贵重的东西,倒不如能够明白事理重要。
【登高使人欲望,临深使人欲窥,处使然也】出自《淮南子,说山训》。窥:探究,引申为思虑深刻。意思是:登到高处可以使人开阔胸怀,对着深渊可以使人思虑深邃,这是所处的环境促成的。
【多闻博辩,守之以陋】出自《淮南子·道应训》。意思是:虽然学问渊博,富有见识,但自己只当很浅陋无知似的。言外之意,只有不自满,才能进步。
【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出自《淮南子·主术训》。员:圆,周全。方:端正。意思是:为人做事要谨慎,但志向要远大;智谋要圆通灵活,举止要正直不阿。
【肥酞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于口者,则明主弗甘也】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意思是:好菜美酒并非不可口,但如果人民连糟糠也吃不上,英明的君王也就不觉得是一种享受了。
【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意思是:烧掉森林虽然可以获得很多的猎物,但以后就不会冉猎到野兽了。比喻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忽略了长远的利益。
【夫惟能无以生为者,则所以修得生也】出自《淮南子·精神训》。意思是:唯有不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能谈得上保养自己的身体。
【服剑者期于钴利,而不期于墨阳莫邪】出自《淮南子·修务训》。墨阳、莫邪:古代宝剑名。意思是:用剑的人只要看看剑是否锋利,而不必追求是否有墨阳、莫邪那样的美名。比喻用人应重于才能,不必计较名气。
3. 山海经和淮南子的名字的由来和创作背景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4. 《东周列国志》和《淮南子》分别是谁创作的
《东周列国志》余邵鱼
《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
5. 老子,孟子,庄子,荀子,淮南子分别创造了那些学派
老子,庄子,都是道家的,老子倡导“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并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流派。至于荀子,又说是儒家,有说是道家,因为他的思想问题,搞的儒家不承认他是儒家,道家不承认他是道家,,,孟子是儒家,在孔子“仁、义、礼、”的思想上补充了了“智”。最后淮南子我就不清楚了,,是刘安吗,《淮南子》是他写的,他爹刘长是淮南历王
6. 关于淮南子的神话故事
女娲补天
据说女娲在造好了人类之后,为了使人类绵延不绝,女娲为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让男女互相配合,生儿育女,使人类能繁衍连续至今。
女娲的儿女们在大地上幸福美满地生活着。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不周山,结果将这座撑天的大柱撞塌了,天穹的四边也被撞毁了,半边天便塌了下来,天上出了一个巨大的窟窿,九洲大地也被震荡得多处破裂,使得天不能遍盖万物,地也不能普载万物了。正在这时,裂口中爆发出的熊熊大火燃烧着人们的房屋和农作物。而浩荡凶猛的洪水也开始奔流不止,漫过两岸。地下的水流也从其他隙缝中喷涌出来,淹没了大地,人们生活的地方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更可怕的是,凶猛的野兽从山林中奔跑出来,吞噬残害着善良的人们,凶残的鹜鸟盘旋在高空中,叼食着老人和弱者。
女娲满怀恐惧地望着成千上万的人饿死和淹死。她决心要拯救她的孩子们,解脱她的儿女们的灾难。女娲滑到黄河边,挑选了许多五彩缤纷的石头,把它们放在熔炉里熔化,再用这些熔化了的液体把天上的洞补起来。女娲不停地补呀补呀,九天九夜过去了,天空终于被补好了,大地放晴了,天边出现了五色云霞。现在雨过天晴后出现的彩霞,就是当年女娲用五彩石炼成的呢。
天补好了,天空比以前更灿烂绚丽,女娲欣慰地笑了。可是,她还是不放心,又从东海捉来一只万年的巨龟,斩下它的四足,把它们用作擎天柱,分别竖在大地的四角,支撑住了天地的四方。接着又把兴风作浪的黑龙给杀死了。紧接着,这位仁慈伟大的母亲,又把大量的芦葭烧成灰,填平了地上洪水泛流的沟壑。天地灾祸终于被平息了,恶禽猛兽被诛灭了,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了,人类终于摆脱了灾难,大地上又出现了祥和欢乐的气氛,人们脚踏着比以前更加肥沃的土地,头顶着比以前更加明朗的晴天,无忧无虑,怡然自得,比以前更加幸福地生活着。这个时候,所有的禽兽虫蛇,都纷纷地把它们的爪牙和毒蛰都隐藏起来,它们的性情也都变得温顺驯良了。
女娲创造了人类,又拯救了人类,她的丰功伟绩上至九天,下到黄泉,都被颂扬着。她的光辉熙照着万物,她乘坐的是雷车,由生有翅膀的应龙驾驭着,旁边还有青色的虬龙在协同并驾,她的手里拿着世界上最稀罕的瑞应宝物,坐的是用萝图特别制作的席子,车身环绕着金黄色的云气,白龙在前方开路,无足而飞的腾蛇跟随其后,导引着四方的鬼神浮游于云中逍遥自在地荣登九天,进入众神所居的灵门,朝见天帝。然后,端庄而不失威严地静坐在旁边,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也不宣扬自己的名声。因而,被人们称为人类始祖——“女娲娘娘”;她为她所创造的人们的幸福不懈地付出,努力着,因此,她的名字被后人永远铭刻在心上。而她那美丽动听、感人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到永远、永远、永远………………….! ! ! 与 天 地 日 月 共 存 !!!
7. 淮南子一书是如果创作的
《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集体创作的。刘安(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的少子淮南王厉王刘长的儿子,沛郡丰(今江苏省丰县)人。刘长谋反死后,被汉文帝封为淮南王。是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8. 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的翻译
【原文】
这个神话出自《淮南子·览冥训》,全文如下: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编辑本段]【成语——女娲补天】
成语:女娲补天女娲补天图
拼音:nǚ wā bǔ tiān
解释:神话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用法: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 。
示例:传说雨花石是~留下的石头。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 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另一种传说《独异志》是:女娲是与伏羲为兄妹。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其它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以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他们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他们俩的子孙后代。
《风俗演义》中就有女娲造人之说,凡有女娲庙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娲庙求子的习俗。虽然,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却浸透着一种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时代,部落战争十分残酷、频繁,而且全靠人力对抗,死亡者众多。所以,人们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兴旺,才能避免灭亡的命运。于是,“女娲补天”应运而生。在“女娲补天”神话中,女娲所补的天,是自己头上的天;所撑的地,是自己脚下的地;所创造的是一个让人类和平生存的世界;所反映的是大无畏的浩然气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我们又可以发现,这个神话中包含着比较浓厚的保守思想。女娲其实可以去能够“载覆”之地求生存,不必花巨大的力气补天平地。
据有关资料,目前国内有五处女娲墓,山西省内有两处,一处在芮城县的风陵,一处在洪洞县的赵城。查《文献通考》、《寰宇记》、《九城志》等古籍,都说女娲墓在赵城;而且历朝历代祀典女娲也都在赵城。此外,浮山县也有女娲庙和女娲补天处。神话中所说之冀州,是指今山西、河北交界地。因此,说“女娲补天”神话起源于山西,是有根据的。
山东省日照市有女娲补天台。女娲补天的故事据说是发生在处于东海之滨的山东省日照市的丘陵地带。在距离日照不远的天台山极顶(现在是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在依山抱海的群山之中,补天台高耸在上,神鳌低卧台下,神迹茫茫,山岩苍苍。对于故事的出处,清朝琅琊人王陨的文章里面有记载(见附件)。连女娲炼石用的五色土都是出自日照。《史记.正义》引《太康地记》记载:“城阳姑幕有五色土,封诸侯赐之茅土,以为社”。日照商时属姑幕,汉代归城阳。后来羲和氏族用此女娲补天台作观象台,又称观星台,现在遗迹尚存。
附:
《天外来客---陨石收藏录》
清 琅琊 王陨
《日照陨:沂州府日照县南40里石盆山。……山巅尚有马蹄形陨石坑依稀可辩,陨石散落于其间,山下有陨石立于涛雒南门外。土人传曰:盘古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四海一统,其乐融融。不意太阳爆,陨石降,竟至石破天惊,“四极废,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娲补天于高山之巅,羲和浴日于东海之滨,救得万众生灵。乃建老母庙于山下以祀女娲羲和,堆陨石于高台以祭太阳神灵。其庙已毁,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陨石可见。
伊洛陨:伊河洛河之间,陨石无踪,其地无考。《竹书纪年》曰:“帝禹后氏八年雨金于夏邑”。《竹书纪年》又云:“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地震,伊洛竭”。
兰山陨:沂州府兰山县西40里。尚有遗石,状如铁牛,土人奉为神灵,立庙而顶礼膜拜之。庙已残破,庙碑尚存,曰陨石降于唐,因神牛而为庙。
寿光陨:青州府寿光县西50里。《二十四史-宋书》云:“魏明帝青龙三年正月乙亥,陨石于寿光”。乃地有落星村,村边有陨石状如石臼,又名星落石臼,为寿光八景之一。李振栝诗云:“海宇村名系落星,幽人选胜此留停。谁操玉杵回天象,似借高舂揭地灵。”
。。。。。
[编辑本段]【女娲补天神话解读】
女娲补天神话的内核可能是华夏先民烧瓦覆盖房防漏措施,反映的是女娲发明瓦的事迹。
女娲氏时代是陶器发明并被广泛使用的时代。陶器的发明源于房屋建造中的涂泥技术,首先被用来防止透风,以后又逐渐发现涂泥还具有防火防漏等重要作用,在大量使用葫芦的伏羲时代后期,先民们把这一技术应用到葫芦上,在葫芦底部涂泥防漏并防止葫芦被火烧毁,以便烧煮食物,结果泥层被烧结成坚硬如石的陶质,而发明了陶器。进一步先民还会发现,经过烧制的陶器完全不会漏水。屋顶漏雨时,聪明因此想到用破碎的陶片盖住屋顶破损处,并由此得到启发,烧制专门用来覆盖屋顶的陶片,以彻底解决屋顶漏雨问题,从而发明了瓦。
“瓦”字与“娲”字读音相同,都是模拟陶器摩擦时发出的“嘎嘎”声,其实至今在一些地方称陶片为“瓦片”,以瓦称呼陶器,如“瓦罐”、“瓦盆”等。
瓦坚硬如石,不同土质烧制的瓦颜色各有不同,可以称之为“五色石”;屋顶漏雨是因为屋顶有缺陷,有裂缝,浓云密布时阴暗如先民居住的简陋房屋的草顶,先民可能因此认为,天上雨水也是从云盖缝隙中漏下。因此,当阴雨连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时,先民会设想像用瓦覆盖屋顶那样,炼五色石以补破漏的苍天。这样的事业非人力所能及,只有神人才能做到,这个神人自然就是女娲,神话就这样诞生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最初的传说只是女娲烧瓦覆盖屋顶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这一故事被一次又一次地添枝加叶,渐渐变形,“烧瓦”演变为“炼五色石”,“覆盖屋”演变为“补天”,最终被层层包裹在神话的华丽外衣之中。如同《淮南子�6�1览冥训》中记载那样,除了补天事迹本身,又增加了补天的原因,以及补天之后的断鳌、杀黑龙、积芦灰等系列事迹,造就了女娲氏整理天地的伟大事业。
[编辑本段]【神话中的女娲】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她与伏羲是兄妹,她与伏羲结婚而产生人类,后来女娲禁止兄妹相婚,这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又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又称女阴、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女娲氏族发源地,文献不见记载,但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范围内。郦道元《水经注》在讲到渭河支流葫芦河时特别提到该地古老的女娲祠。在葫芦河畔,与大地湾相距不远的秦安陇城镇,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祭祀女娲 ,陇城又称“娲皇故里”。女娲也以风为姓,至今其地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
[编辑本段]【现实中的女娲】
一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
[编辑本段]【神话传说】
共工氏与颛顼争帝,兵败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
不周山乃撑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响。山体崩塌,天柱折断,大地向东南倾斜,海水向陆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数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
但是,山林是兽类的领地,它们受到侵扰后十分愤怒,向人类发起疯狂的攻击。又有许多人被野兽咬死,吃掉。
人类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凶猛的野兽和大鸟杀害,人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经过这场浩劫,人类幸存者已经很少。
为了使人类能再次发展增多,女娲便以黄土和泥,用双手捏起泥人来。
[编辑本段]【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说法一:
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比如说她曾教给人们婚姻,还给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而使人们最为感动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佥欠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
说法二:
传说盘古开辟了天地后,女娲用泥捏了人类。后女娲继了皇位,镇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满,就兴风作浪,女娲即令火神祝融迎战。经过殊死搏斗,共工大败,恼羞成怒,一头向擎天柱不周山(今长子县境内)撞去,竟反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时天塌了个大窟窿。天地相通,脉气失常,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类陷入灾难之中。
女娲见她的儿女们即将失去生存条件,着急万分,就决心炼石补天。可去哪里炼石?女娲遍涉群山,选择了天台山。这里山高顶阔,水足石多,是炼石的理想地方。
女娲在天台山上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了块厚12丈、宽24丈的五色巨石,众神称好。于是依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的时间,炼了36500块五色石,连同前面的那块共36501块。众神仙和众将官帮女娲补天,用了36501块。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虹、彩霞。
且说天补好后,女娲担心天塌下来。这时有一大龟游来,献出了自己的腿。女娲过意不去,将自己的衣服扯下来送与它,从此龟游水不用腿而用鳍了。女娲用龟的四腿做擎天柱。因西、北两面的短些,故有“天倾西北”的说法。
女娲补天后,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天地定位,普天同庆,人们在天台山迎女娲归朝,女娲也十分欢喜。到天台山后,大家看天下的儿女们生活安然,高兴地吹起了笙箫。
[编辑本段]【女娲补天真相】
某些史前事件虽以民间传说或神话的形式存在,但却存在着事实依据。黑海的水下考古探测就曾发现圣经之中记载的“世纪大洪水”有事实依据。“大禹治水”虽无准确的文字记载,但该神话的事实被普遍认为是治理古代水患。那么,比大禹治水更为古老的一个神话——“女娲补天”是否也存在着这种事实基础呢?近日,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王若柏提出,女娲补天的神话实际上可能是远古时代的一次陨石雨灾害。此种说法依据何在?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王若柏研究员。
研究发现,白洋淀流域区的特殊地貌是全新世中晚期的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留下的。
王若柏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在研究白洋淀流域区的历史地貌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向西偏北的方向延伸,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这种碟形洼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他们利用近百年前出版的顺直地形图和航空照片等,使用计算机数字技术(DTM)将现代地形和人工地物层层剥去,仅保留原始的自然地貌景象。将这种洼地的复原图与形成年代相近的国内外其他地区的陨石撞击坑进行对比后发现,白洋淀地区碟形洼地和其群体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
依据地质地貌方法对近代陨石撞击的研究,他们推测,这次撞击发生的地域非常广,从晋北一直到冀中,甚至可能延伸到渤海湾附近。发生的时间大概在史前的某一时刻,最有可能是距今4000-5000年间。
推测当时的情景是,一颗小型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并在高空爆炸。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落入从晋北到冀中这一广大地区,形成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逐渐成为了该地区主要的居民点,部分这种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上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群”。
分析女娲补天传说的内容,和一次规模巨大的天外来物(陨石雨)的撞击事件极为相似。
王若柏告诉记者,最早记载女娲补天的是《淮南子》和《览冥训》。这两部著作中对女娲补天的神话是这样论述的。在远古时候,“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也就是说,天塌地裂,大火延烧,洪水泛滥,飞禽作孽,走兽横行。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而克服了这一重大的自然灾害。
文中的精彩描述完全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和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固,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神话依据上古时代的传说编撰于东汉年间,冀州当然就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也就是说这一段描述了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女娲补天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王若柏研究员提出的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附近。
天外来物撞击灾害可能形成巨大的破坏,其中重要的是对古气候的影响。王若柏研究员说,第四纪地质学家研究了全新世气候的变化规律,发现有多次重要的降温事件。在距今8500—3000年前后全新世的大暖期是新石器古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此期间也是一个气候剧烈波动的时期。其中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次降温事件,被称为“小冰期”的事件影响巨大。这一时间也是中原文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十分重视。著名的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等人使用环境演化高分辨率分析(10—100年时间尺度)的方法研究全新世古环境等问题时提出,在距今4800—4200年间有一次降温事件,事件的结果导致了古文化的变迁。认为在蒙、辽、冀地区繁盛的红山文化突然衰落和小河沿文化发展的低谷可能与这一事件有关。
王若柏告诉记者,近年考古学已有明确的证据,女娲神和女娲补天的神话的遗迹主要存在于山西、河北一带。这些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他提出的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附近,而且这次撞击对应了古气候学家的研究结果——距今4800至4200年间的降温事件,正是陨石雨的撞击引发了这次降温事件。
白洋淀地区为什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留下了一个古文化的空缺区,合理的解释是这里发生了巨大的灾害。
王若柏告诉记者,他的研究不仅在时间上与古环境专家们提出的全新世降温事件一致,而且地理位置也与历史地理学家提出的河北平原古文化空缺区不谋而合。
自然环境对早期人类发展的影响极为重要。各种文化区的分界,往往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界线。但是,他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河北平原的中部,即白洋淀地区既不是山脉纵横,也不是荒漠分布,应当是一个十分适合远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湖塘和洼淀地区,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却留下了一个古文化的空缺区。考古学研究表明相当于仰韶文化时代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非常缺少,而更晚的龙山文化遗迹几乎是空白。实际上、《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早已经提出,“不论是新石器时代或是商周以至春秋时代,(河北)平原的中部都存在着一片极为广阔的空无聚落的地区”。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也指出“河北平原是一片榛莾,荒无聚落的景象”。
实际上有关中华文明夏、商、周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依据历史文献《春秋》和《左传》等编绘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的形势图圈出的古文化空缺区,与使用前述历史地貌方法划出的撞击区完全重合。这显然不是偶然的,这一地区主要是白洋淀流域和向西北和东南延长的范围。说明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开发大大晚于周边地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巨大的灾害造成的地理环境恶化。甚至更有可能是先民心理的创伤和由此造成的禁忌等等。
这次灾害就是陨星雨撞击事件。巨大的撞击灾害来临后,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使当地繁盛的古文化从此中断。灾害过后的若干年,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便诞生了。
王若柏,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地壳形变和地质灾害领域的研究工作。
[编辑本段]【女娲补天雕像】
在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海上世界,矗立着一座女娲补天的雕像。她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傅天仇先生创作的,建于1986年。
这座雕像雄伟壮观,全身用乳白色的石头雕刻而成。高约12米,宽约7米。 女娲上身为人,下身是缠绕一团的蛇尾。她带着严肃的表情,用双手托起补天巨石——五彩石,以象征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同时也激励蛇口人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民的创新精神。
[编辑本段]【同名动画片——女娲补天】
导演:钱运达
美术设计:胡永凯
制作公司: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5年出品
上古时代。女娲端坐水边,空旷的原野,使她感到异常孤独。女娲用泥巴做成无数小人。小人们立刻有了生命,而且不断繁衍,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忽然,山动地摇,火神和水神大打出手,各不相让,烈火熊熊、洪水涛涛。地面的小人被洪水卷走,惨叫声不断。熟睡的女娲从梦中惊醒。她赶紧从腰际摘下一片绿叶,绿叶变成一叶扁舟,救起了溺水的小人。但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猛烈格斗的水神和火神把天撞出了裂缝,碎石落下,砸伤了许多奔逃中的小人。女娲焦急万分,她托起五彩巨石,填没了天上一个个空洞。然而洞外大风吹来,巨石又纷纷落下,裂缝在不断延伸,女娲不顾一切地将自己的身体嵌进了洞口和裂缝里。她的身躯渐渐溶化成石头,终于补好了天上的空洞,大地从此平静下来。小人们为失去女娲而伤心地痛哭起来。天边,在女娲修补的地方隐约出现了闪闪发亮的星座。女娲留下的绿叶把大地装扮成片片绿洲,人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快乐地生活着。
本片于1986年获法国圣罗马国际儿童电影节特别奖。
[编辑本段]【女娲补天的翻译】
久远的过去,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倒了,大地裂开;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烧猛烈而不熄灭,水泛滥成灾而不停止; 凶猛的野兽吃善良的百姓,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人和小孩。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的漏洞, 砍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擎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国,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了,中国的大地上恢复了平整,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 望采纳
9. 是谁创造了语言和人为什么要创造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语言是符号系统。 其在社会现象中的地位如下:语言三和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但是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 不能随机变化。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文字。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突破了口语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可是在语言文字的神奇作用面前,人们又把它当做神物崇拜起来。他们用语言来祝福,用语言来诅咒。他们选用吉利的字眼做自己的名字,做城市的名字,做器物和店铺的名字。他们甚至相信一个人的名字跟人身祸福相连,因而名字要避讳。皇帝的名字、长官的名字、祖宗和长辈的名字不能叫,一般人也都在“名”之外取一个“号”,彼此不称名而称号。在后世,认为这是礼貌;在远古,这是人身保护。现代各地口语里也常常有些词语起源于避讳;不久以前,很多行业有各自的避讳字眼。从前有些人家,因为小孩儿不懂得避讳,在堂屋里贴一张纸条“童言无忌”,意思是小孩儿说的话不算数。 文字的发明, 古人更加认为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淮南子》里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最能表示文字的神力的是符□,这是跟口语里的咒语相当的东西。一般的文字也都沾上迷信的色彩,有字的纸不能乱扔,要放在有“敬惜字纸”标签的容器里,积聚起来烧掉。文字里边当然也有避讳,嘴里不能说的名字,纸上也不能写;必得要写就得借用同音字,或者缺一笔。
10. 《淮南子.本经训》:“昔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在眉心有第三只眼睛,能见常人所不能见,由于长期使用文字、研究文字,从而整理了文字规律,在文字成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文字出现以前,人们用图画或结绳等原始的方式来记事和交流,准确率和效率都极低,在文逐渐成熟之后,极大促进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并使文明得以传承。人们认为这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基于当时的天地崇拜、鬼神崇拜,人们以天地之异象来表示此事的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