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1-07-15 13:04:43

❶ 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性人才

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的大学普遍缺少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对此,美国大学就不一样,他们不仅关心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能与时俱进地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标准。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设计中,就包含了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针对这一具体明了的培养目标,普林斯顿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有的放矢、有依可循、有据可查。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的大学还有一个理念需要更新:大学不仅是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劳动力输出基地”,还应培养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于自主创业的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中,应当体现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

设计科学的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人文环境。在培养模式的设计方面,大学总体上应该在面向社会实际、强调学科交叉、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努力。

教学制度的设计及其改进。我们的大学在教学制度方面有三个方面可以有所改进。一是采用学分制。学分制不仅只是一种教学管理的制度,它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学习自由的办学理念。在美国不少大学,如果学生对学校开设的所有主修都不满意,经教师指导、学校相关委员会批准,还可自己制定一个主修计划。这种做法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而兴趣和个性正是学生今后创新的前提。二是建立暑期学制。为一些求学欲很强、有自己发展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一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专业深化教育、工程实践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等,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大学无论师生都很重视暑期学制的利用。三是本科生参与研究。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无不设有本科生研究计划,将之作为一种必要的人才培养制度,并设有表彰本科生优秀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美国大学生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社会应用价值和一定的创新性,与我们大学生的一些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他们的研究从选题立项,到研究实施、成果鉴定都严格按科研程序进行,因此,大学生从中受到的科学研究训练也是完整的。

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其改进。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大学十分重视通识课程的作用。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学生开设了几十门之多的艺术课程,一方面满足学生人文素质发展、开阔和培养形象思维、陶冶情趣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从紧张的理工科学习中放松精神和情绪,从而更有利于科学创造。美国大学也十分重视创业课程的作用。据调查,37.6%的美国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23.7%的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38.7%的大学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关于教学方法,美国大学特别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如1999至2000学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共开设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52%的课程为8名以内的学生开设,75%的课程为15名以内的学生开设。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同时,他们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MindandHand(动手动脑)既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也是他们的课程模式。

人文环境的营建。其一,重视“追求科学、崇尚真理”和“对国家负责”的大学使命和大学精神文化的营造。大学应使大学里的学者和学生热爱学问、忠诚学问并献身学问,这既是大学的本分,也是大学对国家负责的资本。然而,我国不少大学缺乏这样一种以科学为己任的使命意识,更没有将严谨治学作为研究科学的第一要务,浮躁、急功近利,媚上、媚钱和媚俗。在这样一种缺乏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精神,缺乏以科学精神为人类和国家作出贡献的使命文化的环境里,能有几人安于做真正的学问和科学研究?其二,重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包容文化的营造。美国耶鲁大学雷文校长被问及中国学生有什么缺点时说:“中国学生太听话了。”一所期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首先应该有一种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质疑和批判的人文环境。大学正是有不同学术思想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锋,学术才获得发展的条件,学生才能从大学及教师中获得学术应有的精神。早期的清华大学能培养出一批如钱钟书、杨绛、季羡林、费孝通、曹禺、吴组缃等名家大师,也得益于其容忍“狂生”的包容文化。其三,重视培育大学竞争意识的文化营造。在美国不少大学都有自己竞争的目标,如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等都是彼此竞争的“劲敌”。大学之间的竞争不仅激发大学的生机、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会有力地促进学生不甘示弱、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我国大学包括某些著名大学当前的问题是,不仅缺乏与世界优秀大学进行人才竞争的实力,更缺乏与之竞争的意识,尤其在人才问题上各校之间似乎保持着高度的友谊,彼此极少有人才的竞争和流动,这种状况对一流大学的建设并非有利。

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

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证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正因此,美国耶鲁大学的校长在开学典礼上都要骄傲地告诉新生:在耶鲁,教导你们的教师都是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国际级领先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知识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的指导方面,更在于由他们带给学生的追求科学、献身科学、严谨做学问的精神和思考、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由他们形成的知识至上、真理至上的优良教风和学风。

对照我国大学,有学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不少老师已经沦为教书匠,教学不是智慧的启迪,而是程式化的知识灌输,机械地记住结论。更严重的是,我们既缺乏一批把追求科学、追求创新视为自己学术生命的高水平的学术领袖型教师,而且缺乏美国大学那种把发现、培养、扶植优秀学生视为教师天职的教师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教师队伍水平的差距。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学科带头人缺乏,教风和学风不良,教育理念落后,教师人事制度刻板,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明智的大学领导者,必然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摆到学校发展战略最重要的位置,必然集中优势资源,创造各种条件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形成与发展。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否则大学以及“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都失之意义。

❷ 创新性人才如何培养

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的大学普遍缺少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对此,美国大学就不一样,他们不仅关心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能与时俱进地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标准。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设计中,就包含了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针对这一具体明了的培养目标,普林斯顿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有的放矢、有依可循、有据可查。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的大学还有一个理念需要更新:大学不仅是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劳动力输出基地”,还应培养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于自主创业的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中,应当体现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

设计科学的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人文环境。在培养模式的设计方面,大学总体上应该在面向社会实际、强调学科交叉、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努力。

教学制度的设计及其改进。我们的大学在教学制度方面有三个方面可以有所改进。一是采用学分制。学分制不仅只是一种教学管理的制度,它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学习自由的办学理念。在美国不少大学,如果学生对学校开设的所有主修都不满意,经教师指导、学校相关委员会批准,还可自己制定一个主修计划。这种做法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而兴趣和个性正是学生今后创新的前提。二是建立暑期学制。为一些求学欲很强、有自己发展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一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专业深化教育、工程实践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等,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大学无论师生都很重视暑期学制的利用。三是本科生参与研究。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无不设有本科生研究计划,将之作为一种必要的人才培养制度,并设有表彰本科生优秀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美国大学生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社会应用价值和一定的创新性,与我们大学生的一些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他们的研究从选题立项,到研究实施、成果鉴定都严格按科研程序进行,因此,大学生从中受到的科学研究训练也是完整的。

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其改进。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大学十分重视通识课程的作用。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学生开设了几十门之多的艺术课程,一方面满足学生人文素质发展、开阔和培养形象思维、陶冶情趣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从紧张的理工科学习中放松精神和情绪,从而更有利于科学创造。美国大学也十分重视创业课程的作用。据调查,37.6%的美国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23.7%的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38.7%的大学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关于教学方法,美国大学特别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如1999至2000学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共开设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52%的课程为8名以内的学生开设,75%的课程为15名以内的学生开设。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同时,他们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MindandHand(动手动脑)既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也是他们的课程模式。

人文环境的营建。其一,重视“追求科学、崇尚真理”和“对国家负责”的大学使命和大学精神文化的营造。大学应使大学里的学者和学生热爱学问、忠诚学问并献身学问,这既是大学的本分,也是大学对国家负责的资本。然而,我国不少大学缺乏这样一种以科学为己任的使命意识,更没有将严谨治学作为研究科学的第一要务,浮躁、急功近利,媚上、媚钱和媚俗。在这样一种缺乏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精神,缺乏以科学精神为人类和国家作出贡献的使命文化的环境里,能有几人安于做真正的学问和科学研究?其二,重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包容文化的营造。美国耶鲁大学雷文校长被问及中国学生有什么缺点时说:“中国学生太听话了。”一所期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首先应该有一种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质疑和批判的人文环境。大学正是有不同学术思想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锋,学术才获得发展的条件,学生才能从大学及教师中获得学术应有的精神。早期的清华大学能培养出一批如钱钟书、杨绛、季羡林、费孝通、曹禺、吴组缃等名家大师,也得益于其容忍“狂生”的包容文化。其三,重视培育大学竞争意识的文化营造。在美国不少大学都有自己竞争的目标,如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等都是彼此竞争的“劲敌”。大学之间的竞争不仅激发大学的生机、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会有力地促进学生不甘示弱、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我国大学包括某些著名大学当前的问题是,不仅缺乏与世界优秀大学进行人才竞争的实力,更缺乏与之竞争的意识,尤其在人才问题上各校之间似乎保持着高度的友谊,彼此极少有人才的竞争和流动,这种状况对一流大学的建设并非有利。

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

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证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正因此,美国耶鲁大学的校长在开学典礼上都要骄傲地告诉新生:在耶鲁,教导你们的教师都是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国际级领先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知识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的指导方面,更在于由他们带给学生的追求科学、献身科学、严谨做学问的精神和思考、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由他们形成的知识至上、真理至上的优良教风和学风。

对照我国大学,有学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不少老师已经沦为教书匠,教学不是智慧的启迪,而是程式化的知识灌输,机械地记住结论。更严重的是,我们既缺乏一批把追求科学、追求创新视为自己学术生命的高水平的学术领袖型教师,而且缺乏美国大学那种把发现、培养、扶植优秀学生视为教师天职的教师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教师队伍水平的差距。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学科带头人缺乏,教风和学风不良,教育理念落后,教师人事制度刻板,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明智的大学领导者,必然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摆到学校发展战略最重要的位置,必然集中优势资源,创造各种条件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形成与发展。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否则大学以及“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都失之意义。

❸ 我们怎样从小就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呢

美国哈佛大学的伯顿提出了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十个要点,对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是有参考价值的,现摘录如下:

①创造一个气氛,使每个儿童被作为一个人来看待,使他们受敬重,并作为小组的一名成员受重视。

②使每一个儿童懂得自尊,并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提出自己的看法。

③每个儿童应当获得自己去创造成就的勇气和信心,并应当许可他进行创造性尝试。

④儿童需要利用和体验其能力和环境的自由。

⑤儿童需要别人对他的新奇念头、想象力和别出心裁进行称赞和鼓励。

⑥应当鼓励儿童去探索、选择新途径,不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

⑦培养好问的态度,应当是教育的主要目标。

⑧应当避免引起儿童害怕的心理活动,害怕会禁锢儿童的智力活动。

⑨不安全会导致儿童产生模糊主张和阻塞选择答案的途径。

⑩应当避免在评价儿童中迷信权威的做法。七、风靡欧美的少儿智力开发方法

今天,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教育问题,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的专家学者们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对少儿智力的开发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如加德纳教授的“特长培养法”;多兰斯教授的“创造力培养法”;詹姆斯博士的“智力观察法”等等。许多欧美家庭运用这些先进的方法,培养出了自己的天才孩子。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为了开发我们自己孩子的智慧潜能,培养我们自己的天才儿童,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先进国家儿童教育专家们的少儿智力开发成果和经验。虽然因环境、条件的不同,孩子的智力表现各有差异,我们不能照搬套用这些经验和成果,但通过学习,这些经验和成果对我们教育孩子产生积极的启发作用则是肯定的。

❹ 高校应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工作有四大要素: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培养模式,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和优秀的培养者。因此抓好创造性人才培养也要从这四个要素着手。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这里结合他们的成功经验来讨论这个设问。
1.明确的创造型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我们要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当前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缺少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对此,美国大学就不一样,他们不仅关心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能与时俱进地确定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准。譬如,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设计中就包含了创新型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1)具有清楚地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辩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针对这一具体明了的培养目标,大学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工作不仅有的放矢,而且可以有依可循、有据可查。我们大学在这方面的不足不仅表现在目标笼统不好操作,更重要的是脱离社会现实和时代的要求。美国大学的经验对于我们思考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以为还有一个大学理念需要更新:大学不仅是提供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劳动力输出基地,还应培养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于实践自主创业的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中就应当体现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
2.科学的培养模式。
育人环境决定育人质量。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人文环境。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的情感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而素质结构,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教学改革实际上不单纯是教学问题的改革,而是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培养模式的设计方面,大学总体上应该在面向社会实际、强调学科交叉、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努力。
(1)教学制度及其改进。
教学制度既关系到学习主体“学的规定”,又关系到教学主体“教的要求”。哈佛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世界领袖地位并经久不衰,就在于近140多年来其7任校长从未停止过教学制度的改革。教学制度设计要体现两个目的:一是有利学生的全面发展(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创新性等);二是有利教学质量的保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关于教学制度我以为有如下三个方面可以有所改进。一是学分制问题。学分制不仅只是一种教学管理的制度,它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由的办学理念。二是建立暑期学制。为一些求学欲很强、有自己发展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一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专业深化教育、工程实践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等,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本科生参与研究。在美国尽管专业教育已经过渡到研究生教育阶段,美国的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无不设有本科生研究计划,并将之作为一种必要的人才培养制度。为了激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美国大学还专门设有表彰本科毕业生优秀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并专门在影响力极大的毕业典礼上颁发。
(2)教学模式及其改进。
教学模式包括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动态的教学方法。教育产品的质量是在教育设计阶段决定的,教育设计不仅是培养目标、教学制度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亦极为重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从而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而他们的情感和素质结构。
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大学如下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其一,十分重视通识课程的作用。其二,十分重视创业课程的作用。
关于教学方法,其一,美国大学特别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其二,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通过试验和实践是MIT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宝典。
(3)人文环境及其营建。
把人文环境纳入培养模式加以强调,其理由是: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大学创设的教育环境。美国大学在有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人文环境营造方面也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其一,重视“追求科学、崇尚真理”和“对国家负责”的大学使命和大学精神文化的营造。一所大学能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首先取决于这所大学的价值选择即使命确定,使命决定于这所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大学的核心使命是传播和发展科学并通过传播和发展科学为人类、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目前,在我国不少大学缺乏一种以科学为己任的使命意识,更没有将严谨治学作为研究科学的第一要务。当前我们不少大学有一个通病:浮躁和急功近利。具体表现为媚上、媚钱和媚俗,唯独不媚科学。没有这样一种崇尚科学、追求科学并以此为人类和国家做出贡献的使命文化,大学能有几人安于做真正的学问和科学研究?因此又如何能期待我们能做出世界一流的原创性成果并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其二,重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包容文化的营造。胡锦涛总书记在院士大会上强调:“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心理学家对“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造力、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遴选有创造力的人”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后发现,要培养创新人才也许只有一件事情要做,即消除人才创新的障碍。一所期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首先应该有一种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的人文环境。大学正是有了有不同学术思想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锋,学术才获得发展的条件,学生才能从大学及教师中获得学术应有的精神。大学的包容性体现了“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的博大胸怀和学术自由的大学原则,而且也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有利学术发展、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只有改革目前在创新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上存在的一些制度和文化障碍,营造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文化环境,我们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其三,重视培育大学竞争意识和学生想象力的文化营造。普遍缺乏想象力和竞争意识,这是我们大学文化中的一个很大的遗憾和缺陷。在美国不少大学都有自己竞争的目标,如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MIT等都是彼此竞争的劲敌。大学之间的竞争不仅激发大学的生机、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会有力促进学生不甘示弱、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我国大学包括著名大学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不仅缺乏与世界优秀大学进行人才竞争的实力,更缺乏的是与之竞争的意识,即便在国内大学之间尤其是著名大学之间也没有形成竞争局面,尤其在人才问题上各校之间似乎保持着高度的友谊,彼此极少有人才的竞争和流动,这种状况对一流大学的建设并非有利。美国大学相信任何创新都有赖于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意,他们相信如果天才学生有了想象力或者遇到有待人类攻克的难题,那么就会在学校上演一场场天才对知识咄咄逼人、比智较劲的惊心动魄的好戏。为此,MIT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意的培养,任何学生只要有了好的创意,都可能在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下将计划书发展成为一个富有潜力和生机的新的专业领域。在MIT没有学科的限制,没有系与系之间明显的分界,学校鼓励学生不受限制地进行跨学科研究。
3.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人才培养活动,为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构成大学不可或缺的两类性质和任务均有所不同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授的主体,离开其一大学不再称之为大学。因此,大学的优秀,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优秀;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优秀。但是正如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所指出: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证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对照我国大学,不仅确实存在有学者尖锐批评的“不少老师已经沦为教书匠,死气沉沉地照本宣科,只会给学生灌输教条思维和死的知识,教学不是智慧的启迪,而是程式化的知识灌输,机械地记住结论”的问题,更严重的是我们既缺乏一批把追求科学、追求创新视为自己学术生命的高水平的学术领袖型教师,而且缺乏美国大学那种把发现、培养、扶植优秀学生视为教师天职的教师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教师队伍水平的差距。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学科带头人缺乏的问题,教风和学风不良的问题,教育理念落后的问题,教师人事制度刻板的问题,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的问题。明智的大学领导者,必然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摆到学校发展战略最重要的位置,必须集中优势资源,创造各种条件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形成与发展。当然所谓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既依赖于有水平的教育者,也依赖于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两者都重要,不可厚此薄彼。但是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否则大学以及“大学者有大师之谓”者失之意义。这也是本文尤其强调教师之优秀重要性的目的。

❺ 怎么样培养创造性人才

现在来社会上越来越缺乏这种创造性源的人才了,教育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怎么样培养这种人才呢?

❻ 创造性的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创造性而教”已经成为学校主要目标之一。根据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如果营造了这样一种环境,学生就不会产生危机感和受批评的恐惧,也就不必为自己的创造意识而设防。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的努力。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活动,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如实行选修课制度,让学生有机会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给学生呈现应用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等。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对学校的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为真正有利于人才选拔,选拔有创造性的人才,促进学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必须对传统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进行改革。 创造性高低与人格有着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保护好奇心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就能促使他们对创造性活动拥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活动的进行。对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
2.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惧怕犯错误是阻碍独创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有时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从而失去发展创造性的良机。因此,教师应该解除他们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进行一些尝试和冒险。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提出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对平常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同时,采取多样的形式和方法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非逻辑思维都起着重要作用,它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给学生机会进行猜测、进行想象,对答案不必拘泥于常规,并尽量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应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来辅助教学,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从而使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更为鲜明、完整。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科学博物馆、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学生领略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另外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也是提供榜样的一个很好的渠道,通过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使学生产生模仿尝试的欲望,并由此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染。同时,教师也应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通过不断开发自身的创造性来影响学生,使他们切实体验到创造性活动的魅力。

❼ 如何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促进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建构主义最早可追溯到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他将认知个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划分为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是量变;而顺应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是质变

❽ 我国高校应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

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的大学普遍缺少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对此,美国大学就不一样,他们不仅关心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能与时俱进地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标准。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设计中,就包含了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针对这一具体明了的培养目标,普林斯顿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有的放矢、有依可循、有据可查。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的大学还有一个理念需要更新:大学不仅是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劳动力输出基地”,还应培养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于自主创业的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中,应当体现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设计科学的培养模式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人文环境。在培养模式的设计方面,大学总体上应该在面向社会实际、强调学科交叉、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努力。教学制度的设计及其改进。我们的大学在教学制度方面有三个方面可以有所改进。一是采用学分制。学分制不仅只是一种教学管理的制度,它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学习自由的办学理念。在美国不少大学,如果学生对学校开设的所有主修都不满意,经教师指导、学校相关委员会批准,还可自己制定一个主修计划。这种做法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而兴趣和个性正是学生今后创新的前提。二是建立暑期学制。为一些求学欲很强、有自己发展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一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专业深化教育、工程实践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等,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大学无论师生都很重视暑期学制的利用。三是本科生参与研究。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无不设有本科生研究计划,将之作为一种必要的人才培养制度,并设有表彰本科生优秀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美国大学生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社会应用价值和一定的创新性,与我们大学生的一些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他们的研究从选题立项,到研究实施、成果鉴定都严格按科研程序进行,因此,大学生从中受到的科学研究训练也是完整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其改进。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大学十分重视通识课程的作用。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学生开设了几十门之多的艺术课程,一方面满足学生人文素质发展、开阔和培养形象思维、陶冶情趣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从紧张的理工科学习中放松精神和情绪,从而更有利于科学创造。美国大学也十分重视创业课程的作用。据调查,37.6%的美国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23.7%的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38.7%的大学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关于教学方法,美国大学特别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如1999至2000学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共开设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52%的课程为8名以内的学生开设,75%的课程为15名以内的学生开设。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同时,他们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MindandHand(动手动脑)既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也是他们的课程模式。人文环境的营建。其一,重视“追求科学、崇尚真理”和“对国家负责”的大学使命和大学精神文化的营造。大学应使大学里的学者和学生热爱学问、忠诚学问并献身学问,这既是大学的本分,也是大学对国家负责的资本。然而,我国不少大学缺乏这样一种以科学为己任的使命意识,更没有将严谨治学作为研究科学的第一要务,浮躁、急功近利,媚上、媚钱和媚俗。在这样一种缺乏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精神,缺乏以科学精神为人类和国家作出贡献的使命文化的环境里,能有几人安于做真正的学问和科学研究?其二,重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包容文化的营造。美国耶鲁大学雷文校长被问及中国学生有什么缺点时说:“中国学生太听话了。”一所期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首先应该有一种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质疑和批判的人文环境。大学正是有不同学术思想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锋,学术才获得发展的条件,学生才能从大学及教师中获得学术应有的精神。早期的清华大学能培养出一批如钱钟书、杨绛、季羡林、费孝通、曹禺、吴组缃等名家大师,也得益于其容忍“狂生”的包容文化。其三,重视培育大学竞争意识的文化营造。在美国不少大学都有自己竞争的目标,如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等都是彼此竞争的“劲敌”。大学之间的竞争不仅激发大学的生机、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会有力地促进学生不甘示弱、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我国大学包括某些著名大学当前的问题是,不仅缺乏与世界优秀大学进行人才竞争的实力,更缺乏与之竞争的意识,尤其在人才问题上各校之间似乎保持着高度的友谊,彼此极少有人才的竞争和流动,这种状况对一流大学的建设并非有利。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证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正因此,美国耶鲁大学的校长在开学典礼上都要骄傲地告诉新生:在耶鲁,教导你们的教师都是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国际级领先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知识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的指导方面,更在于由他们带给学生的追求科学、献身科学、严谨做学问的精神和思考、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由他们形成的知识至上、真理至上的优良教风和学风。对照我国大学,有学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不少老师已经沦为教书匠,教学不是智慧的启迪,而是程式化的知识灌输,机械地记住结论。更严重的是,我们既缺乏一批把追求科学、追求创新视为自己学术生命的高水平的学术领袖型教师,而且缺乏美国大学那种把发现、培养、扶植优秀学生视为教师天职的教师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教师队伍水平的差距。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学科带头人缺乏,教风和学风不良,教育理念落后,教师人事制度刻板,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明智的大学领导者,必然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摆到学校发展战略最重要的位置,必然集中优势资源,创造各种条件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形成与发展。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否则大学以及“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都失之意义

❾ 把自己培养成创造型人才,必须从哪些方面入手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时代重任,但并不是说只有彻底颠覆一贯培养模式才能完成这一任务。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须重新梳理、给予知识传授以应有的尊崇地位。知识与能力、人格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创新型知识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要求。创新型知识的前沿性必然要求教育者自身学识能力的与时俱进,其整合性则强调知识“灌输”的合理搭配和恰当选择,实践性则要以更加宽容、宽松的治学氛围为基础。 通常在谈到教育理念问题时,多针对个体教育者,但在本文的探讨范围内,高等学校的教育理念承载者应该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学校、院系等,即抽象主体层面; 二是教育者个人,即具象主体层面,且抽象主体更为重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关系我国发展战略的紧迫问题,高等学校必须尽可能探索一条快速有效的途径。依赖具象主体个人教育理念的转变,进而自下而上、整体变革的演变方式固然根基深厚、水到渠成,但周期过长且自发性、随机性较大,要快速有效地营造出催生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整体教育氛围,采用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似乎更加切实可行。如以学科为单位明确学生培养定位、实行定期教师培训、规范创新激励机制等,“求是导师学校”就可以成为自上而下推进教育理念更新的有效途径。 创新型知识的首要特征就是前沿性,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社会文化现象纳入到教育内容之中,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的而不是孤立静止的客观物质世界的概念,引导他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让他们在获得创新型知识的同时,逐渐优化自我知识结构,进而培养其创新型能力和创新型人格。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注意教育内容的合理取舍和有机搭配。知识之海浩无边际,应该根据不同学科学生培养定位的区别和学生个体特点兴趣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规划学科培养方案,兼顾专业性、交叉性、综合性、普适性。创新型知识的培养应强调学科交叉,但绝不提倡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博学”,我们要的是“以纲带目”,而非“有目无纲”,我们最终是要将学生塑造成具有"T"型知识结构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的更新,最终还是要藉由教育活动的实施来产生实际作用,而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大半个世纪前,梅贻琦先生曾著文对师生间的教育活动做过精彩描摹,“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尤其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致,不为而成”,这种“濡染”式教育法对当前高校教师也应有所启发。

求采纳

阅读全文

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