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镜子是怎么做出来的
一、镜子是怎么做出来的:
1、最早的人不会用复杂的工具,于是他们把石头磨光,光滑的石头会反色成像,这就有了最初的镜子。
二、镜子的由来及发明者:
古代用黑曜石、金、银、水晶、铜、青铜,经过研磨抛光来制成镜子 ;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于化妆的古铜镜;公元 1世纪,开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镜;
中世纪盛行与梳子同放在象牙或贵金属小盒中的便携小镜;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出现以银片或铁片为背面的玻璃镜;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为制镜中心,所产镜子因质量高而负有盛名。
16世纪发明了圆筒法制造板玻璃,同时发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贴附锡箔的锡汞齐法,金属镜逐渐减少。17世纪下半叶,法国发明用浇注法制平板玻璃,制出了高质量的大玻璃镜。
镜子及其边框日益成为室内装饰。18世纪末制出大穿衣镜并且用于家具上。锡汞齐法虽然对人体有害,但一直延续应用到19世纪。1835年,德国化学家J.von莱比格发明化学镀银法,使玻璃镜的应用更加普及。
中国在公元前2000年已有铜镜。但古代多以水照影,称盛水的铜器为鉴。汉代始改称鉴为镜。汉魏时期铜镜逐渐流行,并有全身镜。
最初铜镜较薄,圆形带凸缘,背面有饰纹或铭文,背中央有半圆形钮,用以安放镜子,无柄,形成中国镜独特的风格。明代传入玻璃镜。清代乾隆(1736~1795)以后玻璃镜逐渐普及。日本及朝鲜最初由中国传入铜镜。日本在明治维新时玻璃镜开始普及。
B. 镜子是哪个潮代出现的,谁发明的
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于化妆的铜镜。公元 1世纪,开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镜。中世纪盛行与梳子同放在象牙或贵金属小盒中的便携小镜。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出现以银片或铁片为背面的玻璃镜。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为制镜中心,所产镜子因质量高而负有盛名。16世纪发明了圆筒法制造板玻璃,同时发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贴附锡箔的锡汞齐法,金属镜逐渐减少。17世纪下半叶,法国发明用浇注法制平板玻璃,制出了高质量的大玻璃镜。镜子及其边框日益成为室内装饰。18世纪末制出大穿衣镜并且用于家具上。锡汞齐法虽然对人体有害,但一直延续应用到19世纪。1835年,德国化学家J.von莱比格发明化学镀银法,使玻璃镜的应用更加普及。 中国在公元前2000年已有铜镜。但古代多以水照影,称盛水的铜器为鉴。汉代始改称鉴为镜。汉魏时期铜镜逐渐流行,并有全身镜。最初铜镜较薄,圆形带凸缘,背面有饰纹或铭文,背中央有半圆形钮,用以安放镜子,无柄,形成中国镜独特的风格。明代传入玻璃镜。清代乾隆(1736~1795)以后玻璃镜逐渐普及。日本及朝鲜最初由中国传入铜镜。日本在明治维新时玻璃镜开治普及。
C. 现在用的镜子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中国最早的玻璃镜子出现在明清之际,它是由来华的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
这种欧式玻璃镜由于要经历数万里海路,一路颠簸,考虑到易碎的缘故,镜面一般比较窄小,便于携带;其镜多用于刮脸剃须,镜面仅够影照局部胡须即可。
17、18世纪的欧式镜,其镜框还保留着路易十四时代洛可可文化痕迹。
镜面一般在10×12厘米左右,如手掌大小。
从欧洲到亚洲东端,走海路常达数月之久,为了使镜面牢固在船舱墙面上,镜面镶嵌在较大的可折叠的背板上,然后钉在船舱墙面,可做临时的梳妆台。
镜面只有9×6厘米大小,背板仿照德国哥特式建筑模样,很有时代特点。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妇人用的修饰镜和穿衣镜也出现了。
早期的妇人修饰镜是法国制造的立挂式镜子,镜面长28厘米,宽20厘米,镜边包铜,鎏银,镜框两端各有一对枢轴,连接支架,上翻,可挂在墙上,下翻,可立在梳妆台上。
早期的穿衣镜是由衣架和镜面两部分组成,中间由枢轴连接。
因为要反映全身影像,故比较高大。
框架由坚硬的橡木、柚木制作,通高2米,宽60厘米。
取哥特式柱础作为支架的立柱,既牢固,又耐看。
镜上有镂空卷叶纹雕饰。清初,由于玻璃镜造价低廉,清晰度高,立挂式镜子很快传播到民间;
穿衣镜则通过达官贵人传播到宫廷,成为乾隆后期王妃贵人的日常用品。
D. 镜子是怎么来的用什么做的谁发明的
镜子具有有规则反射性能的表面抛光金属器件和镀金属反射膜的玻璃或金属制品。常镶以金属、塑料或木制的边框。
古代用黑曜石、金、银、水晶、铜、青铜,经过研磨抛光制成镜子。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于化妆的铜镜。公元1世纪,开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镜。中世纪盛行与梳子同放在象牙或贵金属小盒中的便携小镜。12世纪末~13世纪初,出现以银片或铁片为背面的玻璃镜。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为制镜中心,所产镜子因质量高而负有盛名。16世纪发明了圆筒法制造板玻璃,同时发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贴附锡箔的锡汞齐法,金属镜逐渐减少。17世纪下半叶,法国发明用浇注法制平板玻璃,制出了高质量的大玻璃镜。镜子日益成为室内装饰。18世纪末制出大穿衣镜并且用于家具上。锡汞齐法虽然对人体有害,但一直延续应用到19世纪。1835年,德国化学家J.von莱比格发明化学镀银法,使玻璃镜的应用更加普及。
中国在公元前2000年已有铜镜 。但古代多以水照影,称盛水的铜器为鉴。汉代始改称鉴为镜。约公元前1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铜镜。中国人于公元5世纪还发明了魔镜;英国结晶学家威廉·布莱格到1932年,系统地阐明了魔镜的理论,比中国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魔镜是世界上最奇异的物品之一。魔镜有何奇妙之处呢?在魔镜的反面铸有青铜图案――图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线的一面为凸状,是由经抛光处理的青铜制成用作镜面。在大多数照明情况下,这种镜子看上去与其它的普通镜子无异。但是,在明亮的阳光下使用魔镜时,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镜面将阳光反射到暗色的墙上,人们就能从投在墙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镜面的图案或文字。坚实的青铜制品变得透明了,这种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现象使中国人给魔镜取了透光镜名称。青铜是不透光的,然而实际使人感到透光,这是为什么?这奥妙之深让中外学者探讨了几百年,中国的科学家沈活和外国科学家威廉·布莱格爵士都发表过高见。威廉·布莱格爵士于1932年发现这一奥妙时说:“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图案清楚地显现出来。”李约瑟正确地将这一切称为“是在通向掌握金属表现微细结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汉魏时期铜镜逐渐流行,并有全身镜。最初铜镜较薄,圆形带凸缘,背面有饰纹或铭文,背中央有半圆形钮,用以安放镜子,无柄,形成中国镜独特的风格 。明代传入玻璃镜。清代乾隆(1736~1795)以后玻璃镜逐渐普及。日本及朝鲜最初由中国传入铜镜。日本在明治维新时玻璃镜开始普及。
E. 镜子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
我国古代用来自鉴的镜子是铜镜,自殷商以来至唐宋元明清,使用不辍,考古资料多有证明,不复赘述。中国的玻璃镜子起于何时?是舶来货,还是起源于我国?这就需要作一番考证了。
玻璃镜子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和石灰石,加热后经冷处理后便成为钠钙玻璃:起折光作用的涂抹剂,其主要成分是汞,也就是炼丹家所称的朱砂。这些原料我国先民早有发现。战国墓出土的串珠、晋墓出土的料杯,已是玻璃的制成品。汞在炼丹术和医学上早有所用。我国古代的玻璃制品经过化学分析,多为铅玻璃,这种玻璃多属于半透明的混浊体,很难使之做到全透明: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在无机化学不发达的中国,也很难提炼成纯洁的水银。这就是为什么在清初,在广大内地,还广泛使用铜镜的道理。但是在明末清初,已有钠钙玻璃出现在我国,这便是西方传教士携带的玻璃镜子。说它是舶来品,还真有依据可寻。
中国最早的玻璃镜子出现在明清之际,它是由来华的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这种欧式玻璃镜由于要经历数万里海路,一路颠簸,考虑到易碎的缘故,镜面一般比较窄小,便于携带;其镜多用于刮脸剃须,镜面仅够影照局部胡须即可。17、18世纪的欧式镜,其镜框还保留着路易十四时代洛可可文化痕迹。镜面一般在10×12厘米左右,如手掌大小。从欧洲到亚洲东端,走海路常达数月之久,为了使镜面牢固在船舱墙面上,镜面镶嵌在较大的可折叠的背板上,然后钉在船舱墙面,可做临时的梳妆台。镜面只有9×6厘米大小,背板仿照德国哥特式建筑模样,很有时代特点。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妇人用的修饰镜和穿衣镜也出现了。早期的妇人修饰镜是法国制造的立挂式镜子,镜面长28厘米,宽20厘米,镜边包铜,鎏银,镜框两端各有一对枢轴,连接支架,上翻,可挂在墙上,下翻,可立在梳妆台上。早期的穿衣镜是由衣架和镜面两部分组成,中间由枢轴连接。因为要反映全身影像,故比较高大。框架由坚硬的橡木、柚木制作,通高2米,宽60厘米。取哥特式柱础作为支架的立柱,既牢固,又耐看。镜上有镂空卷叶纹雕饰。清初,由于玻璃镜造价低廉,清晰度高,立挂式镜子很快传播到民间;穿衣镜则通过达官贵人传播到宫廷,成为乾隆后期王妃贵人的日常用品。透明的玻璃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透明的玻璃,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能够将其制成器皿。到了中世纪,意大利威尼斯人已经发明了玻璃镜,至1234年,意大利人已经发明了眼镜,此时法国已经制造玻璃瓶和彩色玻璃。到了17世纪前半叶,欧洲已经出现望远镜,1620年出现酒精式温度计,1643年出现水银式温度计。在17世纪20年代,伽利略已经利用自己制造的望远镜发现了木星上的两颗卫星。由此证明,欧洲人在制造玻璃工艺上,远远走在国人的前面。我们发现和研究这些清初的舶来镜,目的是要厘清这一历史史实。
F. 古代人最早出现镜子是什么时候
玻璃最早出现於5000年前的埃及.中国最早的玻璃出现於西周早中期。经化学成份
分析,西周至汉代玻璃的助熔剂成份主要是铅、钡、及其他著色剂,与西方沿用几千
年而不变的钠、钙配方完全不同.
中国古代铜镜最早见于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直至清末民初玻璃镜子才大量使
用,中国最早出现玻璃镜是在明清时期.
中国最早的玻璃镜子出现在明朝,它是由来华的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没有实物。清初,由于玻璃镜造价低廉,清晰度高,立挂式镜子很快传播到民间;穿衣镜则通过达官贵人传播到宫廷,成为乾隆后期王妃贵人的日常用品。故从清初起,铜镜慢慢被玻璃镜子所取代。
详见下文:
我国古代用来自鉴的镜子是铜镜,自殷商以来至唐宋元明清,使用不辍,考古资料多有证明,不复赘述。中国的玻璃镜子起于何时?是舶来货,还是起源于我国?这就需要作一番考证了。
玻璃镜子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和石灰石,加热后经冷处理后便成为钠钙玻璃:起折光作用的涂抹剂,其主要成分是汞,也就是炼丹家所称的朱砂。这些原料我国先民早有发现。战国墓出土的串珠、晋墓出土的料杯,已是玻璃的制成品。汞在炼丹术和医学上早有所用。我国古代的玻璃制品经过化学分析,多为铅玻璃,这种玻璃多属于半透明的混浊体,很难使之做到全透明: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在无机化学不发达的中国,也很难提炼成纯洁的水银。这就是为什么在清初,在广大内地,还广泛使用铜镜的道理。但是在明末清初,已有钠钙玻璃出现在我国,这便是西方传教士携带的玻璃镜子。说它是舶来品,还真有依据可寻。
中国最早的玻璃镜子出现在明清之际,它是由来华的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这种欧式玻璃镜由于要经历数万里海路,一路颠簸,考虑到易碎的缘故,镜面一般比较窄小,便于携带;其镜多用于刮脸剃须,镜面仅够影照局部胡须即可。17、18世纪的欧式镜,其镜框还保留着路易十四时代洛可可文化痕迹。镜面一般在10×12厘米左右,如手掌大小。从欧洲到亚洲东端,走海路常达数月之久,为了使镜面牢固在船舱墙面上,镜面镶嵌在较大的可折叠的背板上,然后钉在船舱墙面,可做临时的梳妆台。镜面只有9×6厘米大小,背板仿照德国哥特式建筑模样,很有时代特点。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妇人用的修饰镜和穿衣镜也出现了。早期的妇人修饰镜是法国制造的立挂式镜子,镜面长28厘米,宽20厘米,镜边包铜,鎏银,镜框两端各有一对枢轴,连接支架,上翻,可挂在墙上,下翻,可立在梳妆台上。早期的穿衣镜是由衣架和镜面两部分组成,中间由枢轴连接。因为要反映全身影像,故比较高大。框架由坚硬的橡木、柚木制作,通高2米,宽60厘米。取哥特式柱础作为支架的立柱,既牢固,又耐看。镜上有镂空卷叶纹雕饰。清初,由于玻璃镜造价低廉,清晰度高,立挂式镜子很快传播到民间;穿衣镜则通过达官贵人传播到宫廷,成为乾隆后期王妃贵人的日常用品。透明的玻璃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透明的玻璃,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能够将其制成器皿。到了中世纪,意大利威尼斯人已经发明了玻璃镜,至1234年,意大利人已经发明了眼镜,此时法国已经制造玻璃瓶和彩色玻璃。到了17世纪前半叶,欧洲已经出现望远镜,1620年出现酒精式温度计,1643年出现水银式温度计。在17世纪20年代,伽利略已经利用自己制造的望远镜发现了木星上的两颗卫星。由此证明,欧洲人在制造玻璃工艺上,远远走在国人的前面。我们发现和研究这些清初的舶来镜,目的是要厘清这一历史史实。
G. 镜子的历史是什么
古代用黑曜石、金、银、水晶、铜、青铜,经过研磨抛光来制成镜子;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于化妆的古铜镜;
公元1世纪,开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镜;中世纪盛行与梳子同放在象牙或贵金属小盒中的便携小镜;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出现以银片或铁片为背面的玻璃镜;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为制镜中心,所产镜子因质量高而负有盛名。
16世纪时,发明了圆筒法制造板玻璃,同时发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贴附锡箔的锡汞齐法,金属镜逐渐减少。17世纪下半叶,法国发明家用浇注法制平板玻璃,制出了高质量的大玻璃镜。镜子及其边框日益成为室内装饰。18世纪末制出大穿衣镜并且用于家具上。锡汞齐法虽然对人体有害,但一直延续应用到19世纪。1835年,德国化学家J.von莱比格发明化学镀银法,使玻璃镜的应用更加普及。
镜子的现代意义
镜子和秤都是体现女性身材的衡量物,比如女性用秤称自己的体重,从而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但是随着女性对美的认知越来越直观,越来越具体化,镜子也就渐渐的替换了秤在此的作用。于是“把家里的秤换成镜子”也就是更多女性检验自己是否美丽的一个口号。
H. 谁镜子是谁发明的
古代用黑曜石、金、银、水晶、铜、青铜,经过研磨抛光制成镜子 [1] ;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于 化妆的铜镜;公元 1世纪,开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镜;中世纪盛行与梳子同放在象牙或贵金属小盒中的便携小镜;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出现以银片或铁片为背面的玻璃镜;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为制镜中心,所产镜子因质量高而负有盛名。 16世纪发明了圆筒法制造板玻璃,同时发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贴附锡箔的锡汞齐法,金属镜逐渐减少。17世纪下半叶,法国发明用浇注法制平板玻璃,制出了高质量的大玻璃镜。镜子及其边框日益成为室内装饰。18世纪末制出大穿衣镜并且用于家具上。锡汞齐法虽然对人体有害,但一直延续应用到19世纪。1835年,德国化学家J.von莱比格发明化学镀银法,使玻璃镜的应用更加普及。中国在公元前2000年已有铜镜。但古代多以水照影,称盛水的铜器为鉴。汉代始改称鉴为镜。汉魏时期铜镜逐渐流行,并有全身镜。最初铜镜较薄,圆形带凸缘,背面有饰纹或铭文,背中央有半圆形钮,用以安放镜子,无柄,形成中国镜独特的风格。明代传入玻璃镜。清代乾隆(1736~1795)以后玻璃镜逐渐普及。日本及朝鲜最初由中国传入铜镜。日本在明治维新时玻璃镜开始普及。 铜镜 中国奴隶制社会初期正处青铜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青铜冶铸实践中,认识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 系,并能人工的控制铜、锡、铅配比。古书《考工记》中记载“金有六齐”,即合金的六种配比。其中最后一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就是制作铜镜用的配比。“鉴”即是镜,含锡较高,是因为铜镜磨出光亮的表面和银白色泽,还需要有铸造性能以保证花纹细致。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镜”,它能反射出铜镜背后的美丽图案 ,因此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趣。为了解开“透光镜”之谜,国内外学者花了几百年时间进行研究探索,直到近代才发现,这是由于镜面在制造加工以后,有相对于背面图案的轻微不等的曲率,通过反射映出背面的图案。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制镜技术和对光反射特性深刻认识。在欧洲古希腊、罗马时代;也是用一种稍凸出的磨光金属盘作镜,其不反光的一面刻有花纹,最早的镜子是带柄的手镜,到公元1世纪出现了可以照全身的大镜,中世纪时,手镜在欧洲普遍流行,通常为银制或磨光的青铜镜,中世纪时,装在精美的象牙盒内或珍贵的金属盒内的小镜子,成为妇女随身携带物品。作为一种时髦品,背面涂金属的玻璃镜子是12至13世纪之交出现的,到文艺复兴时期,纽伦堡和威尼斯已成为著名的制镜中心。14世纪初,威尼斯人用锡箔和水银涂在玻璃背面制镜,照起来很清楚,15世纪纽伦堡制成凸透镜,是制玻璃球时在内部涂一层锡汞齐。现代镜子是用1835年德国化学家利比格发明的方法制造的,把硝酸银和还原 剂混合,使硝酸银析出银,附在玻璃上。一般使用的还原剂是食糖或四水合酒石酸钾钠。1929年英国的皮尔顿兄弟以连续镀银、镀铜、上漆、干燥等工艺改进了此法。随着技术的进步,镜子的成本降低,各种各样曲面镜的出现,使镜子的使用日益广泛,具有了除映照仪容以外的更多的用途。如汽车上用的球面后视抛物面镜,在望远镜中用于聚集和在探照灯中用于反射出平行光的抛物面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