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泵,如何分类的,主要用在哪里
泵是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泵主要用来输送液体包括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也可输送液体、气体混合物以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
广义上的泵是输送流体或使其增压的机械,包括某些输送气体的机械。泵把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能源的能量传给液体,使液体的能量增加。
水的提升对于人类生活和生产都十分重要。古代已有各种提水器具,如埃及的链泵(前17世纪)、中国的桔槔(前17世纪)、辘轳(前11世纪)、水车(公元1世纪) ,以及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阿基米德发明的螺旋杆等。公元前200年左右,古希腊工匠克特西比乌斯发明了最原始的活塞泵灭火泵。早在1588年就有了关于4叶片滑片泵的记载, 以后陆续出现了其他各种回转泵 。1689年,法国的D.帕潘发明了4叶片叶轮的蜗壳离心泵。1818年 ,美国出现了具有径向直叶片 、半开式双吸叶轮和蜗壳的离心泵。1840~1850年,美国的H.R.沃辛顿发明了泵缸和蒸汽缸对置的蒸汽直接作用的活塞泵,标志着现代活塞泵的形成。1851~1875年,带有导叶的多级离心泵相继发明,使发展高扬程离心泵成为可能。随后,各种泵相继问世。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泵的效率逐步提高,性能范围和应用也日渐扩大。
泵的种类繁多,按工作原理可分为:①动力式泵,又叫叶轮式泵或叶片式泵,依靠旋转的叶轮对液体的动力作用,把能量连续地传递给液体,使液体的动能(为主)和压力能增加,随后通过压出室将动能转换为压力能,又可分为离心泵、轴流泵、部分流泵和旋涡泵等。②容积式泵,依靠包容液体的密封工作空间容积的周期性变化,把能量周期性地传递给液体,使液体的压力增加至将液体强行排出,根据工作元件的运动形式又可分为往复泵和回转泵。③其他类型的泵,以其他形式传递能量。如射流泵依靠高速喷射的工作流体将需输送的流体吸入泵后混合,进行动量交换以传递能量;水锤泵利用制动时流动中的部分水被升到一定高度传递能量 ;电磁泵是使通电的液态金属在电磁力作用下产生流动而实现输送。另外,泵也可按输送液体的性质、驱动方法、结构、用途等进行分类。
水的提升对于人类生活和生产都十分重要。古代就已有各种提水器具,例如埃及的链泵(公元前17世纪),中国的桔槔(公元前17世纪)、辘轳(公元前11世纪)和水车(公元1世纪)。比较著名的还有公元前三世纪,阿基米德发明的螺旋杆,可以平稳连续地将水提至几米高处,其原理仍为现代螺杆泵所利用。
公元前200年左右,古希腊工匠克特西比乌斯发明的灭火泵是一种最原始的活塞泵,已具备典型活塞泵的主要元件,但活塞泵只是在出现了蒸汽机之后才得到迅速发展。
1840~1850年,美国沃辛顿发明泵缸和蒸汽缸对置的,蒸汽直接作用的活塞泵,标志着现代活塞泵的形成。19世纪是活塞泵发展的高潮时期,当时已用于水压机等多种机械中。然而随着需水量的剧增,从20世纪20年代起,低速的、流量受到很大限制的活塞泵逐渐被高速的离心泵和回转泵所代替。但是在高压小流量领域往复泵仍占有主要地位,尤其是隔膜泵、柱塞泵独具优点,应用日益增多。
回转泵的出现与工业上对液体输送的要求日益多样化有关。早在1588年就有了关于四叶片滑片泵的记载,以后陆续出现了其他各种回转泵,但直到19世纪回转泵仍存在泄漏大、磨损大和效率低等缺点。20世纪初,人们解决了转子润滑和密封等问题,并采用高速电动机驱动,适合较高压力、中小流量和各种粘性液体的回转泵才得到迅速发展。回转泵的类型和适宜输送的液体种类之多为其他各类泵所不及。
利用离心力输水的想法最早出现在列奥纳多·达芬奇所作的草图中。1689年,法国物理学家帕潘发明了四叶片叶轮的蜗壳离心泵。但更接近于现代离心泵的,则是1818年在美国出现的具有径向直叶片、半开式双吸叶轮和蜗壳的所谓马萨诸塞泵。1851~1875年,带有导叶的多级离心泵相继被发明,使得发展高扬程离心泵成为可能。
尽管早在1754年,瑞士数学家欧拉就提出了叶轮式水力机械的基本方程式,奠定了离心泵设计的理论基础,但直到19世纪末,高速电动机的发明使离心泵获得理想动力源之后,它的优越性才得以充分发挥。在英国的雷诺和德国的普夫莱德雷尔等许多学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离心泵的效率大大提高,它的性能范围和使用领域也日益扩大,已成为现代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泵。
泵通常按工作原理分容积式泵、动力式泵和其他类型泵,如射流泵、水锤泵、电磁泵、气体升液泵。泵除按工作原理分类外,还可按其他方法分类和命名。例如,按驱动方法可分为电动泵和水轮泵等;按结构可分为单级泵和多级泵;按用途可分为锅炉给水泵和计量泵等;按输送液体的性质可分为水泵、油泵和泥浆泵等。
容积式泵是依靠工作元件在泵缸内作往复或回转运动,使工作容积交替地增大和缩小,以实现液体的吸入和排出。工作元件作往复运动的容积式泵称为往复泵,作回转运动的称为回转泵。前者的吸入和排出过程在同一泵缸内交替进行,并由吸入阀和排出阀加以控制;后者则是通过齿轮、螺杆、叶形转子或滑片等工作元件的旋转作用,迫使液体从吸入侧转移到排出侧。
容积式泵在一定转速或往复次数下的流量是一定的,几乎不随压力而改变;往复泵的流量和压力有较大脉动,需要采取相应的消减脉动措施;回转泵一般无脉动或只有小的脉动;具有自吸能力,泵启动后即能抽除管路中的空气吸入液体;启动泵时必须将排出管路阀门完全打开;往复泵适用于高压力和小流量;回转泵适用于中小流量和较高压力;往复泵适宜输送清洁的液体或气液混合物。总的来说,容积泵的效率高于动力式泵。
动力式泵靠快速旋转的叶轮对液体的作用力,将机械能传递给液体,使其动能和压力能增加,然后再通过泵缸,将大部分动能转换为压力能而实现输送。动力式泵又称叶轮式泵或叶片式泵。离心泵是最常见的动力式泵。
参考资料:HICHINE
『贰』 水泵是谁发明的
水的提升对于来人类生活和生产都十分自重要。古代就已有各种提水器具,例如埃及的链泵(公元前17世纪),中国的桔槔(公元前17世纪)、辘轳(公元前11世纪)和水车(公元1世纪)。比较著名的还有公元前三世纪,阿基米德发明的螺旋杆,可以平稳连续地将水提至几米高处,其原理仍为现代螺杆泵所利用。
公元前200年左右,古希腊工匠克特西比乌斯发明的灭火泵是一种最原始的活塞泵,已具备典型活塞泵的主要元件,但活塞泵只是在出现了蒸汽机之后才得到迅速发展。
1840-1850年,美国沃辛顿发明泵缸和蒸汽缸对置的,蒸汽直接作用的活塞泵,标志着现代活塞泵的形成。1851-1875年,带有导叶的多级离心泵相继发明,使发展高扬程离心泵成为可能。19世纪是活塞泵发展的高潮时期,当时已用于水压机等多种机械中。然而随着需水量的剧增,从20世纪20年代起,低速的、流量受到很大限制的活塞泵逐渐被高速的离心泵和回转泵所代替。但是在高压小流量领域往复泵仍占有主要地位,尤其是隔膜泵、柱塞泵独具优点,应用日益增多。
『叁』 介绍水排翻车耧车筒车的发明朝代,是用来干嘛的历史题,
耧车
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播种机械。我国古代的耧车,就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因播种幅宽不一,行数不同,汉武帝的时候,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山,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一人在前面牵牛拉着耧车,一人在后面手扶耧车播种,一天就能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汉武帝曾经下令在全国范围里推广这种先进的播种机,还改进了其他耕耘工具,加以提倡代田法,对当时农业生产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筒车。
唐朝时的一种提水工具,其水轮用木或竹制成,直立于河边,底部浸入水中,受水流冲击而转动。轮周系有竹制或木制的盛水筒,筒在水中盛水后,随轮转至上方,水自动倾入特备的槽内,流入农田。这种农具历史悠久,唐刘禹锡《机汲记》中已有记载。我国甘肃、宁夏一带所用的筒车,轮径有达20米以上的。当地称为“天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轮泵大量使用后,筒车已逐渐被淘汰。这种工具的最大特点是靠水的冲力来作为动力,完全不需用人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继续向前发展。
翻车
中国一种古老的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称龙骨水车。据《后汉书》记载,最初为东汉毕岚所发明。三国时马钧又加以改进,使结构更加轻巧,效率更高,从而扩大了使用范围。翻车是使用人力转动轮轴提水的,小型的用手摇,称为拔车;大型的用脚踏,称为踏车。翻车结构除车架外,主要是一具20尺×1尺×0、7尺的木板槽,槽中架设行道板一条,长度比槽板两端各短一尺,用以安装大小木轮。行道板是由刮板逐节用木梢子连接起来,犹如龙的骨架,由人力驱动上端的大小轮轴带动刮板,将水刮到木槽上端,连续不断地流入田间。后来又发展成为牛转翻车以及水转翻车和车转翻车。
『肆』 水能的开发方式
开发利用水体蕴藏的能量的生产技术。天然河道或海洋内的水体,具有位能、压能和动能三种机械能。水能利用主要是指对水体中位能部分的利用。水能开发利用的历史也相当悠久。
早在2000多年前,在埃及、中国和印度已出现水车、水磨和水碓等利用水能于农业生产。18世纪30年代开始有新型水力站。随着工业发展,18世纪末这种水力站发展成为大型工业的动力,用于面粉厂、棉纺厂和矿石开采。但从水力站发展到水电站,是在19世纪末远距离输电技术发明后才蓬勃兴起。
水能利用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水轮泵或水锤泵扬水。其原理是将较大流量和较低水头形成的能量直接转换成与之相当的较小流量和较高水头的能量。虽然在转换过程中会损失一部分能量,但在交通不便和缺少电力的偏远山区进行农田灌溉、村镇给水等,仍不失其应用价值。20世纪60年代起水轮泵在中国得到发展,也被一些发展中国家所采用。
水能利用是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大规模的水能利用,往往涉及整条河流的综合开发,或涉及全流域甚至几个国家的能源结构及规划等。它与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息息相关。因此,需要在对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综合研究基础上,进行微观和宏观决策。前者包括电站的基本参数选择和运行、调度设计等。后者包括河流综合利用和梯级方案选择、地区水能规划、电力系统能源结构和电源选择规划等。实施水能利用需要应用到水文、 测量、 地质勘探,水能计算 、水力机械和电气工程、水工建筑物和水利工程施工以及运行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范围广泛的各种专业技术。
『伍』 水轮机的工作原理
1、冲击式水轮机
冲击式水轮机的转轮受到水流的冲击而旋转,工作过程中水流的压力不变,主要是动能的转换;
2、反击式水轮机
反击式水轮机的转轮在水中受到水流的反作用力而旋转,工作过程中水流的压力能和动能均有改变,但主要是压力能的转换。
水轮机是把水流的能量转换为旋转机械能的动力机械,它属于流体机械中的透平机械。早在公元前100年前后,中国就出现了水轮机的雏形——水轮,用于提灌和驱动粮食加工器械。现代水轮机则大多数安装在水电站内,用来驱动发电机发电。
(5)水轮泵发明人扩展阅读
水泵水轮机主要用于抽水蓄能电站。在电力系统负荷低于基本负荷时,它可用作水泵,利用多余发电能力,从下游水库抽水到上游水库,以位能形式蓄存能量。
在系统负荷高于基本负荷时,可用作水轮机,发出电力以调节高峰负荷。因此,纯抽水蓄能电站并不能增加电力系统的电量,但可以改善火力发电机组的运行经济性,提高电力系统的总效率。50年代以来,抽水蓄能机组在世界各国受到普遍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
『陆』 水轮机的历史发展
早期的冲击式水轮机的水流在冲击叶片时,动能损失很大,效率不高。1889年,美国工程师佩尔顿发明了水斗式水轮机,它有流线型的收缩喷嘴,能把水流能量高效率地转变为高速射流的动能。水轮机之最 (整个本段可以全部不要了,这段上面80%的都过时了,都被取代了。很老的资料了,参考价值不大,所以建议去除本段)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上单机功率最大的水斗式水轮机装于挪威的悉·西马电站,其单机容量为315兆瓦,水头885米,转速为300转/分,于1980年投入运行。水头最高的水斗式水轮机装于奥地利的赖瑟克山电站,其单机功率为22.8兆瓦,转速750转/分,水头达1763.5米,1959年投入运行。
80年代,世界上尺寸最大的转桨式水轮机是中国东方电机厂制造的,装在中国长江中游的葛洲坝电站,其单机功率为170兆瓦,水头为18.6米,转速为54.6转/分,转轮直径为11.3米,于1981年投入运行。世界上水头最高的转桨式水轮机装在意大利的那姆比亚电站,其水头为88.4米,单机功率为13.5兆瓦,转速为375转/分,于1959年投入运行。
世界上水头最高的混流式水轮机装于奥地利的罗斯亥克电站,其水头为672米,单机功率为58.4兆瓦,于1967年投入运行。功率和尺寸最大的混流式水轮机装于美国的大古力第三电站,其单机功率为700兆瓦,转轮直径约9.75米,水头为87米,转速为85.7转/分,于1978年投入运行。
世界上最大的混流式水泵水轮机装于联邦德国的不来梅蓄能电站。其水轮机水头237.5米,发电机功率660兆瓦,转速125转/分;水泵扬程247.3米,电动机功率700兆瓦,转速125转/分。
世界上容量最大的斜流式水轮机装于苏联的洁雅电站,单机功率为215兆瓦,水头为78.5米。
『柒』 泵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泵可以大致分为以下类型:
1、容积式
容积式泵是依靠工作元件在泵缸内作往复或回转运动,使工作容积交替地增大和缩小,以实现液体的吸入和排出。工作元件作往复运动的容积式泵称为往复泵,作回转运动的称为回转泵。
2、动力式
靠快速旋转的叶轮对液体的作用力,将机械能传递给液体,使其动能和压力能增加,然后再通过泵缸,将大部分动能转换为压力能而实现输送。动力式泵又称叶轮式泵或叶片式泵。有些动力式泵有主叶轮和副叶轮同时使用,离心泵是最常见的动力式泵。
3、隔膜式
隔膜泵又称控制泵,是执行器的主要类型,通过接受调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借助动力操作去改变流体流量。隔膜泵一般由执行机构和阀门组成。采用压缩空气为动力源,对于各种腐蚀性液体、带颗粒的液体、高粘度、易挥发、易燃、剧毒的液体,均能予以抽光吸尽。
泵是把机械能转换成液体的能量,来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它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泵主要用来输送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液体,也可输送液、气混合物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
(7)水轮泵发明人扩展阅读:
按行业分,泵分为化工泵、环保泵、消防泵。
化工泵:
渔业泵 矿业泵 电力泵 水利泵 水处理泵 食品泵 酿造泵 制药泵 饮料泵 炼油泵 调料泵 造纸泵 纺织泵 印染泵 制陶泵 油漆泵 农药泵 化肥泵 制糖泵 酒精泵 环保泵
环保泵:
制盐泵 啤酒泵 淀粉泵 供水泵 供暖泵 农用泵 园林泵 水族泵 锅炉泵 医用泵 船舶泵 航空泵 汽车泵 消防泵
消防泵:
水泥泵 空调泵 核电泵 机械泵 燃气泵
『捌』 筒车灌溉技术的用途
筒车(chinese noria)亦称“水转筒车”又称 “天车” 、“竹车” 、“水轮”、“水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盛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按照材质分竹筒车和木筒车两种。筒车的水轮直立于河边水中, 轮周斜装若干竹木制小筒, 有达四十二管者。利用水流推动主轮; 轮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满, 至顶倾出, 接以木槽, 导入渠田。
筒车的水能利用率,一般仅为12一20%,也易被洪 水冲毁,但因依靠自然能源,无需专人照看,农民多乐 于应用。古人称烦它“人无灌溉之劳,田有常熟之利”, “昼夜不息,百亩无忧”。20世纪60年代,中国大量推广 水轮泵后,筒车已大部被淘汰。亚太地区一些国家,至 今仍有应用。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玖』 水为什么能发电
利用河流、湖泊等位于高处具有势能的水流至低处,将其中所含势能转换成水轮机之动能,再借水轮机为原动力,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利用水力(具有水头)推动水力机械(水轮机)转动,将水能转变为机械能,如果在水轮机上接上另一种机械(发电机)随着水轮机转动便可发出电来,这时机械能又转变为电能。
水力发电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水的位能转变成机械能,再转变成电能的过程。因水力发电厂所发出的电力电压较低,要输送给距离较远的用户,就必须将电压经过变压器增高,再由空架输电线路输送到用户集中区的变电所,最后降低为适合家庭用户、工厂用电设备的电压,并由配电线输送到各个工厂及家庭。
(9)水轮泵发明人扩展阅读
开发利用水体蕴藏的能量的生产技术。天然河道或海洋内的水体,具有位能、压能和动能三种机械能。水能利用主要是指对水体中位能部分的利用。水能开发利用的历史也相当悠久。
早在2000多年前,在埃及、中国和印度已出现水车、水磨和水碓等利用水能于农业生产。18世纪30年代开始有新型水力站。随着工业发展,18世纪末这种水力站发展成为大型工业的动力,用于面粉厂、棉纺厂和矿石开采。但从水力站发展到水电站,是在19世纪末远距离输电技术发明后才蓬勃兴起。
水能利用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水轮泵或水锤泵扬水。其原理为将较大流量和较低水头形成的能量直接转换成与之相当的较小流量和较高水头的能量。虽然在转换过程中会损失一部分能量,但在交通不便和缺少电力的偏远山区进行农田灌溉、村镇给水等,仍不失其应用价值。
20世纪60年代起水轮泵在中国得到发展,也被一些发展中国家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