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哪个朝代的皇帝统一女真创建八旗是那八旗
清朝
八旗的建立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攻打尼堪外兰,开始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邻近满洲的各部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将招来的人口编入自己的队伍,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一人,固山额真左右置副职称梅勒额真(美凌额真)。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三百零八个,蒙古牛录七十六个,汉军牛录十六个,共四百个(一说二百三十一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八旗制度建立后,每旗所辖的牛录数和牛录下的丁数时有变化,但旗制终清未改。
❷ 满清八旗是谁建立的,哪八旗
满人跟女真人是同种族,旗人则是清代对于被编入八旗的人的一种称呼,清代的八旗以满族为主体,还包含了汉族跟蒙古族的其他民族。八旗中除了清朝皇族的宗室以外,还包括八旗满州、八旗蒙古及八旗汉军,八旗汉军及八旗蒙古由归附的汉人跟蒙古人所组成。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础上建立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 正黄旗满洲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无王,都归皇帝所统领的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出。 自从清朝到民国以后,满族与汉族通婚融合已呈常态,不过纯粹血统的满族应该还是存在,只是大部分都在大陆。 至于爱新觉罗等满族的姓氏是否还在使用,这就要问满族的朋友们了。
满清八旗要从清史说起 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1626) 姓爱新觉罗,女真人。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西元一五五九年)清王朝的奠基者,是明朝末年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女真族的杰出首领,他的祖先猛哥帖木儿,曾被明朝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使 ,但后来家道就渐渐衰弱,努尔哈赤年青的时后经常采集松子和人参,到汉人的市集去卖,因此逐渐受到汉人文化的影向,通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在祖居起兵统一女真各部 ,平定中国东北部,并屡次打败明朝军队,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次年于宁远城之役被明将袁崇焕炮石击伤。忧愤而死。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 努尔哈赤二十五岁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在一次战乱中,被明朝的军队杀死。努尔哈赤继承了父亲遗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开始招兵买马,发展自己的力量。他作战非常勇敢,也很有谋略,不久就征服了邻近的几个部族,并且吞并了女真族的其他部落,在明朝万历四十四年(西元一六一六年),建立国家,定国号为金,历史上称为后金,从此,他就公开与明朝为敌了。 明万历四十六年(西元一六一八年),努尔哈赤向明朝提出「七大恨」的誓词,发誓要报杀父之仇,于是率领军队两万多人,攻打明朝边关,明朝派了八万多人的军队去抵抗,经过五天的战争,明朝军队大败,这就是有名的萨尔浒 之役,这一仗努尔哈赤获得了辽宁、沈阳一带的地区,力量愈来愈强大,奠定了清朝政权的基础。 早年投到明辽东总兵李成梁部下,屡立战功。他勤奋好学,粗通汉文,受汉文化的影响很深。努尔哈赤 的先祖许多人受明代册封,担任指挥使等官职。他的祖父觉昌安为建州左卫都指挥,父亲塔克世为建州左卫指挥。但被明军误杀。后努尔哈赤袭父职回建州,任建州左卫指挥。于是他打起为祖、父报仇的旗 号,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经多次征战,很快成为女真诸部中最强大的力量,他推行远交近攻之术,一方面拉拢蒙古,团结朝鲜,与明廷仍然保持臣属关系,以取得明廷的信 任;另一方面对邻近的女真各部,采取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武力统一办法。这些措施推动和加速了女真各部统一的进程。 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首先控制整个苏克素护部。然后用30多年的时间,东伐西讨,南征北战,统一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全部,以及"野人"女真的大部,从而结束了自元明以来女真社会长期分裂和动乱不安的 局面。 万历二十七年,他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以蒙古文字母与女真语音创制满文,称为老满文,作为本民族文字开始应用推广。四十三年,又在原有女真狩猎的"牛录"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清 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满洲八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成为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接着又置理政听讼大臣、扎尔固齐,与八旗旗主共同佐理政务。 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三年,努尔哈赤誓师统兵攻陷明抚顺、清河等地,后金由防御转入进攻,从此改变了辽东的形势。六年二月,率领大军相继攻 占沈阳、辽阳等70余城,辽河以东尽为后金所有。于是,由萨尔浒城(今辽宁新宾西)迁都辽阳,后又迁至沈阳。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以后,实行计丁授田,使原来的汉族农民沦为农奴,又下令实行编丁 立庄,把汉民编入汗、贝勒的庄中,使汉人遭到更残酷的剥削。但清朝灭亡后,八旗制度也随之消亡。 天命十一年正月,努尔哈赤统率大军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被宁远守将袁崇焕击败,损失惨重。这 是努尔哈赤对明战争以来第一次遭受挫败,他满怀忿恨返回沈阳。七月身患毒疽,八月病死。初谥武皇帝,后谥高皇帝。 相传,满人努尔哈赤在未发迹前的幼年时期,因家道中衰,曾流落辽宁抚顺地方,最初,并在女真部落首领家当一名伙夫。当时,这位部落首领很讲究吃喝,每进膳需八菜一汤,金盘细绘,必不可少。有一 次宴请宾客,他选定部落中一位善烹调的女仆司厨,由努尔哈赤做帮手。当女仆做完第七道菜时,突然晕倒。此时,外厅正等着叫上最后一道菜,帮手努尔哈赤见状,急中生智,忙将切好的黄液,入油锅迅速颠炒后装盘送上,首领尝后,觉得味道与往不同。特别好吃,宴毕问其故,侍者只好实情相告。首领甚悦,随又传来努尔哈赤问此菜何名?努尔哈赤为讨吉利答道:叫「黄金肉。」自此,努尔哈赤遂得提拔。
(一) 清代八旗兵制的内容 1. 组织: 旗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创,初时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后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共八旗,所有女真人皆分隶旗下。清太宗时,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合共二十四旗。 2. 编制: 八旗之编制,每三百人设一佐领,五佐领设一参领,五参领设一都统。都统即旗主,领七千五百人。 3. 任务: 满清入关前,旗人对于旗主,份属君臣,除了从事生产外,还有纳税、服力役和当兵义务。入关后,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分别负责守卫京师和屯驻各地。 (二)清代八旗兵制的特色 清代八旗兵制的特色如下: 1. 兵民合一:八旗兵制初创时,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组织,具有行政、军事和生产三种职责,旗丁「出则为兵,入则为民」。但入关后,这种制度起了变化,八旗各营变成纯粹的军事组织,八旗兵亦成为职业兵。 2. 族主位尊:各旗旗主,均由努尔哈赤的子侄亲属充任,在本旗内,地位有如君主,旗丁必须完全服从旗主的命令。 3. 军纪严明:满洲入关前,八旗兵军纪严明,训练严格。为了保持八旗兵的战斗力,统治者除给予优厚待遇外,还颁布许多禁令,如禁止旗丁与汉人来往,不许旗丁为工为商等。但入关后,八旗兵生活奢华安逸,失去勇武之风,渐成国家的负累。 清入关后,八旗兵制逐步废弛,终为汉人绿营兵所取代。
❸ 八旗制度是何时建立的 是谁建立了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建立八旗(八固山)制度,以300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即一旗,实际上,八旗人数时有增减。牛录(满语,意即大箭)最初是每10丁为一牛录,首领称牛录额真,额真是满语,汉语称佐领。无论出战还是打猎,则都以牛录为单位,这就为满洲社会和军事系统初步奠定了基础。
万历十一年(关于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不久,满族的军队就有了牛录组织。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正式整编牛录,建立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正式整编八旗,建立八旗制度。满洲八旗建立后,又建立蒙古八旗,再建立汉军八旗,从而使八旗制度完善
❹ 八旗的来历
八旗是清代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15年)正式创立。1601年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1615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合称八旗,统率满洲、蒙古、汉军。
❺ 满族八旗的来历每旗的创始领袖是谁
http://www.ztgame.com.cn/html/20060406/114433703367.shtml
这个网址上写得很详细,(页面也很好看)
一、八旗来历的传说:
过去有“从龙人关”之说,其实从龙人关说的是八条小龙。开始,这八条小龙并不团结,相互之间经常发生你争我斗,逞强好胜。有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他们的事后,就召见天使说:“地上有人向我告状,日头和月亮总是在一起,这样天天都是白天,半阴半阳的,人们感到很不舒服,总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庄稼也长不好了。”人们很着急,都要求把他们分开。你传我的谕旨,命令八条小龙来完成。
这八条小龙知道命令后,都想立头功,个个争先恐后,这个来,那个去,搬月亮,挪日头,不管费多大的劲儿,怎么也弄不动,大家急得抓耳挠腮,一点好办法也想不出来了。
正在无计可施时,龙王威风凛凛地来到他们面前,责问:“这么长的时间,你们为什么没有完成玉帝交给的任务?”
小龙纷纷抢着说:“日头、月亮太沉了,我们都使出了吃奶的劲,整天都跟着月亮和日头后头跑,总是追不上,有时追上也是跑不动,有时跑到头里也是拦不住,还是被它们撞到一边去了。”
龙王问:“你们是怎么去的?”
小龙们回答说:“我们是一个接一个去的。”
龙王听后,大发雷霆,当即骂到,你们这帮笨蛋,都赶不上下界凡人,他们还知道,人心齐泰山移呢!如果你们团结起来,不就可以了嘛。假如你们各拿一只箭,用力一掰就断了。如果把这8只箭绑在一起,还能掰断吗?过去你们不能取胜,就是单个力量太弱的缘故。
小龙们一听,恍然大悟,当即表示组合到一起,重新回到了天上,相互结合在一起,正象汉字的金字,金字也正好八画,实际上就是八条小龙组合而成。金字塔两条龙头合在一起,变成了金字头上的尖,他们齐心协力,象个楔子,在日头和月亮之间一拱,就真的把日头和月亮给拱开了。日头和月亮分开后,由于日头跑得快,很就跑到头里去了。月亮跑得慢,就落在了后边。
这八条小龙完成了任务,也累得筋疲力尽,纷纷朝地上掉下去,此时,刮起一阵大风。说来也巧,不知道从哪里刮来八块颜色不同的大布落在地上,这八条小龙正巧每条龙落在一块布上,它们不仅落在布上还张在了布上。
后来,后金国将这八块带有龙图案的布当成了旗标,由于八条龙和八块布的颜色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旗色。
白色的小龙落在黄布上,就变成后来的正黄旗;蓝色的小龙落在白布上,就变成后来的正白旗;黄色的小龙落在红布上,就变成后来的正红旗;树皮色的小龙落在蓝布上,就变成后来的正蓝旗。一条小龙,虽然落在黄布上,由于黄布外边镶上了一条红边,所以就叫镶黄旗;一条小龙,虽然也落到白布上,但白布外边镶上了一条红边,所以就叫镶白旗;一条小龙落到了红布上,由于红布外边镶了一条白边,所以就叫镶红旗;另外一条小龙落在蓝布上,也是由于外边镶了一条红边,所以叫镶蓝旗。这些旗上都有一条小龙,也都有与明字搏斗的场面,还有云彩、火焰等。
2、八旗的建立及演变:
年 代 地 点 人 物 设 旗 情 况
1601年 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万历29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 初设正四旗:黄、白、红、黑
1615年 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天命元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 正四旗改为:黄、白、红、蓝
同时增设镶四旗即: 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1635年 盛京沈阳(天聪9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编蒙古八旗
1637年 盛京沈阳(崇德2年) 清太宗皇太极 成立汉军二旗:正黄、镶黄
1639年 盛京沈阳(崇德4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汉军为四旗,正白、镶白
1643年 盛京沈阳(崇德8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充汉军为八旗
合 计 8×3=24旗×7500人/旗 18万人
2、八旗的三级组织形式及人员兵力:
(1)八旗的基层组织官职——牛录(佐领)额真
牛录——满语中是“箭”的意思。满族(女真人),狩猎时集体出行,头人负责所有的“箭”,因此在组织中将这组织的头人,称为牛录额真。始于1601年,定编300人。
(2)八旗组织中的中层官职——甲喇(扎兰、加兰)也称参领,额真。五牛录编入—甲喇,一甲喇(扎兰)=5牛录(5×300)=1500人。
(3)八旗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旗主为固山额真
5甲喇=1固山=5×1500人=7500人。
(4)每旗7500人×8旗=60000人。
3、八旗中的旗的区别:
(1)八旗中正、镶旗的读音:
八旗中有正、镶区别,也称“整”、“厢”旗,字面不难理解其意。正——整个、全部讲;镶——在原纯色基础上镶的边,也做“厢”.
(2)区别:正四旗龙首向右,龙腹内有五朵祥云;镶四旗龙首向左,龙腹内有三朵祥云.
(3)旗的样式:
1) 正四旗左右长7尺5寸,上下宽6尺,长方形;镶四旗,是正四旗尺寸剪去外上下角
2) 八色龙旗,均做龙图.镶旗形成,只是加边后,中间面积小,龙形小些。
3) 龙与旗色配合:黄旗配蓝龙,白旗配蓝龙,红旗配黄龙,蓝旗配红龙。
4) 旗杆:长一丈五尺,朱红色,龙头向旗杆,杆端为铁枪头。
4、八旗颜色的含义:
女真人当时分成五种颜色:红、黄、蓝、白、黑。当时的女真人将:红色代表太阳,黄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蓝色代表天,黑色代表铁。铁又先于土,有土就不要五色,只有 四种颜色:红、黄、白,蓝。
称:女真人靠天吃饭,靠天种地、有水、有日,就能生存、发展。
所以用:黄—代表土:白—代表水;红—代表日;蓝代表天。因此用天、地、日、水,对应蓝、黄、白、红。
5、上三旗与八旗旗主们及左右两翼分设。
(1)进北京后的上三旗与下五旗
上三旗为“天子自将”,多归皇帝自领,地位最高,人多势众,成为核心;它们是:正黄、镶黄、正白,守卫皇城,挑取侍卫。担任皇帝外出护卫,是亲军。
下五旗守卫京城外,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护卫。它们是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1)1601年设立四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长子禇英统领;
正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
1615年扩为八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统领;
镶白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统领。
正、镶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侄子阿敏统领。
镶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统领。
(3)左右两翼设置:
左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 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
6、进驻北京后,满族八旗在北京城的戍卫驻扎(京旗)、(禁旅八旗):
(1)北京城内城是方城,按方位颜色布防:
两黄旗驻北方(驻德胜门、安定门);
两白旗驻东方(东直门、朝阳门);
两红旗驻西方(西直门、阜成门);
两蓝旗驻南方(崇文门、宣武门).
(2)八旗军队位置按“五行阴阳”划分:
两黄旗驻扎北方,北方在五行中代表水,黄色代表土,土能挡水;
两白旗驻扎东方,东方在五行中代表木,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
两红旗驻扎西方,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红色代表火,火能克金;
两蓝旗驻扎南方,南方在五行中代表火,蓝色代表水,水能灭火。
东西南北,金木水火,黄白红蓝,一伸一抑、一张一合,顺其自然的天理现象和崇拜。
❻ 清朝八旗的由来是什么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
❼ 八旗制度的创建者是努尔哈赤麽
恩,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❽ 清朝的八旗是谁创立的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正式创立,初建时设黄旗、白旗、红旗和蓝旗四旗。后因人数增多,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和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和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
❾ 八旗军制是如何创立的
后金政权的建立,完全靠八旗劲旅作为军事支柱。八旗军制是从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一种狩猎组织演变而来的。开始只有4个“固山”,即黄、白、红、蓝四色旗帜。到公元1614年,努尔哈赤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色旗帜,正式确立八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