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张瑞图发明的用笔方法

张瑞图发明的用笔方法

发布时间:2021-07-15 02:27:34

『壹』 张瑞图的作品笔法是什么样的

张瑞图(?~1644),字长公,号二水,祖籍福建晋江。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殿试第三名,授编修,后以礼部尚书入阁。

他以书法见长,当时为魏忠贤宗祠写很多碑文,为人所不齿,后因魏忠贤案受连坐,贬为民。张瑞图的书法作品如行书《圣上万寿无疆赋》、草书《五言诗》等,皆有些奇逸怪异,渊源来历并不明显。其笔法扁侧,书体势方而欹,少圆浑之意。细细推敲后,可看出他的书法仍取之王、钟,只不过变化较大。他结合钟繇的肥扁古拙与王羲之的欹媚多姿,对其字体加以变化,且藏欹媚为“丑怪”,泯功力于拙朴,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印象。

五律诗

『贰』 请帮忙说出几种中国画的用笔方法

中国画的笔法

笔法,是运用毛笔的方法,包括执笔法、笔锋的运用和各种用笔的技法。执笔法和笔锋的运用是只谈用笔,而各种用笔的技法,则是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墨、水三者是鱼水关系,不沾水、不沾墨的净笔不会出形,纯水、纯墨不用笔也难上画面,泼墨、泼彩也要用笔因势利导。为讲述方便则将笔法与墨法分开讲。

执笔法

古人把执笔方法归纳为擫、押、钩、格、抵五个字。

“擫”是用大指肚紧贴笔管的内侧。“押”是用食指第一节贴住笔骨外侧和大指内外配合。“钩”是用中指第一、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的外侧。“格”是无名指第一、二节之间的骨节紧贴笔管用力把中指向内的笔管挡住并向外推。“抵”是用小指托在无名指下面抵住中指的钩。

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后,再学运腕,用五字执笔法还要做到“指实掌虚”,掌不仅要虚还要竖起来,“掌竖才能腕平”,“腕平才能悬肘”。悬腕是把手腕离开桌面,悬腕的运动轴心在肘。其旋转的幅度可以加大。如画大幅作品,是站在案前作画,还必须悬肘,悬肘的运动轴心在肩,旋转的幅度大于悬腕,但画工笔人物面部五官的细微处,必须枕腕来画,即把手腕靠在桌面上,这样指头也得以稳定,便于描绘其精细处。

笔锋的运用

毛笔的笔头分三段,最尖的部位是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处为笔根。笔锋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区别。

中锋是将笔管垂直,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线条挺拔流畅,中锋也叫正锋,或叫正用笔。用中锋画的线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画时提、按用力比较均匀,行笔较稳。若用力不匀,有轻有重,则线条会有粗细变化。

侧锋是笔管与纸面不垂直,笔管倾斜,行笔时笔管所指的方向和所画的线条方向也有一定的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 笔尖的一边光,笔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侧锋线条一边轻、一边重,有一种切削感。

顺锋是指笔从怀内至怀外(由左向右):由上向下,这样的笔锋呈顺势,叫顺锋用笔。

逆锋则与顺锋向相反的方向行笔,笔锋也采用逆势。正用和倒用都可以逆行笔,于笔锋推进中,受阻散开自然形成飞白效果。按笔的轻重,行笔的快慢,画出的效果也不相同。

笔锋的运用还有:“提按”、“转折”、“虚实”、“滑涩”、“顿”、“戳”、“揉”等方法。

用笔通常容易有三种毛病,即“版”、“刻”、“结”。“版”,缺少腕力,下笔犹豫不定,勾画出的形状不准确、不自然、扁而平缺少立体感。

“刻”,笔迹显露,运笔呆滞,转折的地方出现不应有的棱角。

“结”,笔迹迟顿,该散的地方散不开,运笔不流畅。

笔法必须服从为客观形象造型的要求,同时必须接受画家思想感情的指挥,所以由于描绘对象和画家个性感情的不同,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笔法和艺术效果。

--------------------------
相关内容:

笔墨是中国画的特色,精华所在,没有笔墨不能称其为中国画,笔墨一词从广义上讲,指利用笔墨达到的画面气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诸方面的绘画语言。狭义的笔墨专指用笔用墨的技巧。

1、用笔《古画品录》中六法:骨法用笔。是指用笔要有力度,有骨气,心随笔转,意在笔先。具体说来即提,按,顺,逆正,侧,藏露,快,慢等。用笔要觉着、痛快,讲究提按、顺逆、快慢、转折、正侧、藏露等变化。
山水画运笔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等方式。中锋运笔,垂直,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用中锋画出的线条挺劲爽利,多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侧锋运笔,手掌向左偏倒,锋尖侧向左边,由于是使用笔毫的侧部,故笔线粗壮而毛辣,多用于山石的皴擦。

藏锋运笔,笔锋要藏而不露,横行“无往不复”,竖行“无垂不缩”,古人称之为“一波三折”,画出的线条沉着含蓄,力透纸背,常用以画屋宇、舟、桥的轮廓,也用于山石的勾勒,树干的双勾。露锋则使点画的锋芒外露,显得挺秀劲健,画竹叶、柳条便是露锋运笔。逆锋运笔,笔管向前右倾倒,行笔时锋尖逆势推进,使笔锋散开,笔触中产生飞白,这种点、线具有苍劲生辣的笔趣,树干、山水的勾勒、皴擦都可运用。顺锋运笔与逆锋相反,采用拖笔运行,故画出拇条轻快流畅,灵秀活泼,勾云、画水常用此法。

中国画运笔方法十讲究,从古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黄宾虹先生提出的“五笔”之说,“五笔”即“平、圆、留、重、变。”所谓“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要“如锥画沙”。所谓“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所谓“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顾,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诞犷野,要“如屋漏痕”。所谓“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不能象“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所谓“变”,是指用笔有变化,或用中锋或用侧锋,要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不能执一。二是指运笔要互相呼应,“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笔线的形式概括起来无非是画线时求得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使之为所描绘的对象“传神写照”。山水画的线条的提倡:枯而能润,刚柔相济,有质有韵。

枯而能润上乘用笔应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太湿则无笔,太枯则无墨”,所以,必须学会运用枯、润这一对矛盾,使一对矛盾统一起来。哪么这种笔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呢?李可染先生说得非常清楚:“笔内含水不要太多,这样运笔则苍;行笔涩重有力,就能把水份挤出来,这样运笔铡润。”刚柔相济是指笔线形式要达到既不柔弱又不刚直的完美境界。刚和柔,又是用笔上的一对矛盾。不会运用这对矛盾,往往不是失之“刚”,就是失之“柔”。著名画家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先生把刚柔这对矛盾处理得非常的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陆俨少的画中,山石的勾勒,树、苔的点擢,苍劲雄健,势挟雷霆风雨;而云、水的笔线则轻盈容与、婀娜多姿。刚柔相济,产生极强的形式美的世术魅力。有质有韵是指肉容与形式的统一。质,是客观物象的形体实质。在绘画上,无论画得多好的线条,如果脱离了制要表现的对象,就成为没有价值的笔墨游戏了。韵,是线条运动的韵味、韵律、节奏。

“画是不声的音乐”就是指好的画之一笔一划就象一个个动人的音符,组成了支美妙的动人乐曲。有质是对描绘的客观对象的“真”的追求,即能神形兼备;有韵是指通过客观对象以表达主观的精神,即能传神写意。中国画要求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毕生追求的世术境地。用笔“三忌”宋代韩纯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是指没有腕力,用笔不灵活,画出来的笔线平扁,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说笔划过于显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没有生气;所谓“结”,是指落笔僵滞,欲行不行,当散不散,笔线不流畅。用笔犯了这三个毛病,就谈不上线条的美感。别外,还其禁忌如“枯、弱、光滑、草率等等是也。中画画家历来就有“书画同源”、“书法通于画法”的理论。要避免上述的三忌,最好的办法就是练习书法,真、篆行、草都练一点,才能掌据各种用笔的技巧。要克服笔病,一要增强腕力,做到“笔为我使”。二要顺应自然,不矫揉造作。三要在行笔这前做到“胸有成竹”。2、用墨有光彩、讲层次,求变化。对墨的要求,清、润、沉、和。清,层次分明。润,墨色滋润。沉,不浮躁。和,相互融和。泼墨法:用笔毛饱蘸浓淡相宜的水和墨,大胆落于纸上。积墨法:由淡和深(待墨干后)层层添加。破墨法:先画一种墨,未干时再破以不同的墨,可以浓破淡、淡破浓、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

『叁』 水彩画的用笔方法有几种

水彩画用笔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常用的有下列几种;

1.刷大面积色块需用一支阔的吸水好的平扁笔,由上而下横涂纸面,使第二笔和第一笔的颜色重叠一点。涂时用笔要长、轻、稳、仔细。

2.贴一般多用侧锋,饱蘸水色,看准结构,轻轻贴上几笔,以求色彩丰富,落笔有虚有实。

3.拖卧笔把笔触拖得较长,露笔锋,带“飞白”一般用来画树枝,头发特征等等。

4.点用笔尖或笔肚,在画面按出大小不同,形状不一的点,点的时候要注意疏密变化。一般用来点树叶等。

5.扫把笔的水色吸干,使笔锋散开,使笔的侧面能接触纸头,动作要轻快,这样可以做到所需要的粗糙效果。适用于画枯石、枯树和动物皮毛。

6.洗在水彩画中称“洗涤法”。把笔洗净并吸干水分,趁画面未干时,吸去被洗部分的水分和颜色。这称为湿洗。在作品完成干了之后,为改正各种缺陷,这称之为干洗,这些方法适应表现烟雾、蒸汽、高光和流水等。

7.刮用笔杆或小刀刮出线条来。如需深线,则趁湿用笔杆刮。如在深色上需画淡色的线条,必须等底色将干还没干时用小刀或笔杆刮。这种方法适应表现淡色或深色的细树枝、杂草等。

『肆』 笔是怎么发明

  1. 铅笔

    铅笔的发明者是奥地利人约瑟夫·哈特穆特
    在中世纪,人们用铅和银棒写字,这种工具与其说是在写字不如说是在刻字.到了15世纪意大利(Italy)制造出第一根铅锡笔芯.
    英国在1658年发现了石墨矿,它使写字工具发生了一场革命,尽管这种笔当时非常昂贵.
    铅笔的发明者是奥地利人约瑟夫·哈特穆特.他于1752年2月20日出生,他的父亲是奥地利阿斯珀恩的木匠.哈特穆特在维也纳(Vienna)学会了泥瓦匠的手艺,后来成为建筑师,曾经创办过一家砖瓦厂.
    当时写字用的笔质量低劣,他决心发明一种新笔.他想了一个主意:将粘土与石墨粉混合在一起,做成笔芯形状,在火里烧制,这样在纸上就能画出痕迹.
    他在石墨粉中加入适当比例的粘土,使铅笔芯有一定的硬度.1792年,他在维也纳成立了自己的铅笔厂,直到今天,这家铅笔厂还在生产铅笔.

  2. 钢笔

    钢笔是一种主要以金属当做笔身的笔类书写工具,透过中空的笔管盛装墨水(多为黑或蓝),通过重力和毛细管作用,再经由鸭嘴式的笔头书写,写时轻重有别,可说是西方书法的书写工具。大部分钢笔的墨水可再填充,一般使用如眼药水的小瓶或是吸管来填充墨水。关于蓄水钢笔最早的历史记录可追溯到10世纪,这种最早的蓄水钢笔一直使用到18世纪。发展进程很缓慢,不过,直到第19世纪初期,在生产过程中发明了一种稳定加速流的钢笔。只有3点关键的发明,却使钢笔成为广泛受欢迎的书写工具。这些发明就是:铱制的金钢笔尖、硬橡胶和自由流动的墨水。

  3. 毛笔

    蒙恬是2200多年前的秦朝大将,曾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保卫国土,在毛笔发明前,中国的文字是用刀契刻的。传说蒙恬率军驻扎在边疆,需要经常向秦始皇奏报军情,由于边关战情变化很快,文书往来非常频繁,而刀刻速度又较慢,情急之下,蒙恬从兵士的装备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竿上,蘸着点颜色写起来,觉得速度很快,就如法炮制,作了许多能写字的工具。北方狼多,士兵们常打狼,剥皮后,将狼毛制成笔头。塞外草原,牧羊成群,羊毛也自然成了制笔的工具。这就是后来的狼毫毛笔和羊毫毛笔的来历。这样看来,说蒙恬发明了毛笔却也当之无愧。
    但1954年6月,在长沙左加公山发现了一座保持完好的战国古墓,随葬品中有一个竹筐,竹筐内发现了毛笔,笔毛是用上好的兔箭毛作的,这是至今为止发现时代较早也最完整的一支毛笔,比蒙恬用毛笔时间要早。另外,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其文化特点是彩陶,彩陶器形很多,上面绘有人面纹、鱼纹、鸟纹、鹿纹、三角纹等多种花纹,彩陶的制作过程是先在软的陶坯上描绘图案,然后烘烧,推测当时的描绘工具应是毛笔类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工具。但由于没有实物,只能是推测,如果确实是毛笔一类的工具,那么毛笔的发明时间又要大大的上推了。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了毛笔,目前还是个谜。

『伍』 笔是怎样发明的

笔的发明
笔由何人发明 自古就有蒙恬造笔之说,但查「史记」蒙恬传却没有造笔的事,只有张华的「博物志」有「蒙恬造笔」的记载.秦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天下,蒙恬因功被拜为内史,这个职位,与用笔有关,因为撰稿,撰述和抄写公文,乃是史官的职责,这也许是导致蒙恬改进书写工具的原因.博物志说「造」笔,但「造」的意义,不一定是发明,也可说是「制作」.
马缟的「中华古今注」有一段话,或许可说明世人认为蒙恬发明笔的误会,「牛享问曰:『古有书契,便应有笔,世称蒙恬造笔何也 』答曰:『自蒙恬始作秦笔耳,以拓木(亦作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非兔毫竹管也.』」也就是说,蒙恬只是用枯木及鹿,羊毛等,制造了他们秦国所用的笔.马缟的这一注解,与晋朝崔豹的「古今注」相似,注中也说「蒙恬始造即秦笔耳……」.
实际在蒙恬之前,古代的文献,早就有用笔的事,如「尔雅释器」有「不律谓之笔」.「礼记」「曲礼」有「史载笔,士载言」,「物原」有「伏羲初以木刻字,轩辕易以刀书,虞舜造笔,以漆书於方简」.「尚书中侯」有「龟负图出,周公援笔以写之」.其他还有「战国策」上记载齐后将死时,叫她的儿子「取笔牍受言」的故事.徐坚根据尚书及曲礼的史实,在他的「初学记」中,较明白解释世传蒙恬造笔的原因:或者当时的许多国家没有笔的名称,只有秦国独得,蒙恬更将笔「损益」(改良)罢了.
笔究竟是何人发明,恐怕很难找到答案,只可说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些人.从近年古代文物的发现,可以证明竹,帛上的文字图画,是使用毛笔的,并且还有用竹,木枝杆做的毛笔实物出土,如一九五四年,长沙古墓中发现的战国笔,笔管与笔套(整支笔装入套中),却是竹制,笔头是动物毛,可能是兔毫,笔全长二一公分,套长二三.五公分.商代及周朝的金器款识,很显然不是硬笔写了来翻铸的.殷商的甲骨文卜辞,看得出来是用毛笔写后再刻.中研院董作宾故院士,在他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还说到在公元前一四○○年-一二○○年间的牛骨上,有用毛笔和墨汁已写好文字还没有契刻的.同样情形,在陶器上,安阳出土的殷代陶片中,也有一个以笔墨书写的大字-「祀」.
更早一点,在史前时期,从河南仰韶及西安半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彩陶,上面的花纹,卷企和符号,都必须用软的毛笔才能画成.又在甘肃辛店发现的彩陶,上面有人,鸟,大及车轮等图画,有些学者认为那是中国较原始的图画文字.近百年来陆续出土的古陶甚多,至秦时已汇集陶文八百馀字,能辨识者不到半数.
笔 的 历 史 源 流
最初使用的毫与笔管
我们从甲骨文及陶器上所见的笔迹,只知道用的是软笔毛,却无法确定究竟是植物纤维或是动物毛 但是因为植物纤维柔软度不够,且容易折损,其可能性较少,如为动物毛,又是何种动物 这些问题,仍有许多未明之处.长沙出土的战国毛笔,它的笔头传为兔毛,此为公元前三四百年之物,再早至公元前一四○○年以前,用於甲骨及陶器的笔,用何种兽毛 则尚未知.
笔本字为幸,在金器与甲骨上都有,罗振玉等考释为象形字,为用手持笔状.我们从以上金文及甲骨文尚可看出,大多数用右手持笔,也有用左手的,大多数的笔端,多为分岔状,也有几字不分岔的.
现代的木工打样多用铅笔,几十年前用的是墨斗,用时除墨线以外,还用竹片端部制为扁平丝状的竹笔,这种笔只能画直线,不能写字.笔者在泰国北部山区及印尼旅游时,见到佛教贝叶经上的文字,均匀如铁线,笔痕深入贝叶:又亲眼见到岑里岛人将竹签削尖,沾墨水液,作绵密的细笔画,竹笔尖没有分岔,尖端如锥,使用后若线条太粗,可随时用刀再将竹笔削尖.由此实例推想,竹木尖笔,一笔可用甚久,并可就地取材,应与毛笔未周前之原始笔类似,或者说,在用兽毛等软笔之前,曾经过一段用硬笔的时期.
宋人赵希鹄说:「上古以竹挺点漆而言」.「拾遗记」有记载任叔本「削荆为笔」.「白孔六帖」有「于阗以木为笔」.「南史」也说陶弘景「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这些魏晋以后的文件记录,看出毛笔虽已大量使用,仍有人使用非毛笔的事.英国探险家史坦因一九○○至一九○一年在新疆时,曾在和阗及尼雅发现芦苇及木枝削尖做的笔,也有木端开岔者,据推测为三世纪以后之物,此项实物,与古文献各记载相合,也可证明硬笔在中古曾被使用的不虚,与上古有被使用的可能.
一九三二年左西北居延发现的汉朝制笔,未用竹管,而是用四条木片夹住笔头,用两条麻线捆扎而成.居延也发现一些无管的毛制笔头,这是否意味著,当时胶笔头入竹管之漆不良,容易脱落,才会用木片捆扎再用 或汉以前的笔,有圆竹管与木片夹管同时存在
三国时制毛笔的高手韦诞,他的「笔经」上曾说,先取坚韧的毛当锋,软毛后以为辅,同麻捆束,入骨中时「固以漆液」,再将毛理顺后,「泽以海藻」,就可濡墨而试,终日使用也不会败坏.可见三国时制笔法与现在相同,且可制成很好的笔.圆管较夹管执握与使用都方便,且固毛之胶已获改善,此后用木片夹住毛头的笔,便逐渐被淘汰了.

制笔材料的改变
笔管材料以竹与木为主,至今未变,取其轻便,容易操纵,这是真正用於书写的笔.汉朝时天子用的笔管,「以错宝为酣」,即是说笔管的下半部,用镀金及宝石装饰.昔时皇太子初拜,给以「漆笔」.曹公器物中有「琉璃笔」.晋武帝赐张华有「麟角笔」.梁元帝分别用「金管」,「银管」,「斑竹管」录记忠臣义士文章之美者.唐朝大书家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喜欢用的笔为象牙或犀牛角做的管,狸毛为心并裹以秋天肥兔的毫,非此不书.可见笔管的种类,在晋以后,已日渐增多.王羲之则对此类较重的笔管不表认同,在他的「笔经」中说:「昔人或以琉璃,象牙为笔管,丽饰则有之,然笔须轻便,重则踬矣.近有人以绿沉漆竹管及镂管见遗,斯方可玩,何必金玉.」
笔的主要功能在记事,自魏晋以后,除了可以耐久记事以外,更加入法书艺术的功能,亦即必须适应书家艺术表现的要求,这又牵连到毫毛的好坏,与制作法的考究两方面.
王羲之「笔经」说,汉时已用兔毫,以赵国的最好,理由是赵国广泽多细草,兔食后增肥,毫长而锐,采收的季节以八月为佳,七月者毫焦而嫩,九月则毫脆而秃.笔经中还说到掺和人发与青羊毛的事.南北朝时,制笔者正流行试用各种兽毛,除前述兔,青羊,人发外,王隐「笔铭」还提到用鹿毛:「法书要录」说王羲之用鼠须笔;「博物志」有虎仆(即九节狸)毛,野鸡毛:及陶隐居用羊须等等.现时台湾流行的胎毛笔,也是从南北朝时始创,「酉阳离俎」就有一项记载说:「南朝有姥,善作笔,萧子云尝书用笔,心用胎发」.
南北朝以后,各种兽毛,都被使用,如狼毫,猩猩毛,石鼠,貂鼠,鸭毛,猪毛,鸡足毛等,而用牛耳毛,山马毛为制笔材料,未见较早古籍记载,似乎是近百年之事.
毛笔的种类
依笔头粗细分类
制成之笔头,必须套黏在笔杆上,因此以笔杆粗细而分类,其分法以较粗者足为一号,依此顺序渐小,顺称二号,三号………十号.目前每个号称皆无固定尺寸,各笔庄自行定之或就笔性依习俗分类,例如豹狼毫笔,一号为大笔头直径为一公分,二号为中楷笔头直径为0.七五公分,三号为小楷笔头直径为0.六公分.一套提笔是长锋羊毫笔五支:一号为二.五公分直径,二号为二.二公分直径,三号为一.八公分直径,四号为一.五公分直径,五号为一.三公分直径.所以说依笔杆之粗细分类迄今仍无定规.
另有用笔套大小方式分类,最近毛笔所用之笔套皆以塑胶品.最初工厂提供时自定格式其分法是最小的定为o号,依序渐大,顺称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9号,10号,11号,12号,12号半,13号,13号半,14号,14号半,15号,计二十种,如此分法渐为业者所共认.
毛笔的粗细,就习惯而言概略定其名:
圭笔-可写0.三公分
红豆笔-可写0.五公分
小楷笔-可写一公分
中楷笔-可写三公分
大楷笔-可写六公分
联笔-可写十公分
提笔-可写十五公分
大笔-可写二十公分
斗笔-可写三十公分
巨笔-可写六十公分
依笔头长短分类
一般书写的毛笔,笔头长短与笔头直径有固定比例,通常是三至四倍,若春笋般顺直,笔头直径增加时,笔头长度,随此比例增长,若超越此比例称为长锋,超长锋,少於此比例为短锋,超短锋.
依毛质刚柔之性分类
每种毛笔所具备之特徵,性质各有差别,尤其在制造时调配毛料不同,所显露出之笔性更有刚柔之别.
刚性毛笔
刚性毛笔就是使用硬度较高,弹力较强的毛料制成的笔,一般皆用狸毛,山马毛,牛耳毛,马崇,猪崇,貂毛,兔毛,狼尾毛制成,而其刚度可分为全刚,九刚,八刚,七刚:六刚,五刚.
柔性毛笔
使用毛性柔软,纯细嫩的羊毛所制成的笔为全柔,其笔力细嫩,依其柔软弹力之大小而区分柔度,分为全柔,九柔,八柔,七柔,六柔,五柔等,除羊毛外,马炯毛,鹿毛,猫毛,猿毛等皆为柔性毛料.而相同材料长锋笔比短锋笔更能表现柔性.
兼毫毛笔
刚性毛料与柔性毛料混合制成之笔,显出折衷笔性是谓「兼毫」,若加重刚性毛料比例则为「刚性兼毫」,若加重柔性毛料比例则为「柔性兼毫」.
因用途之不同,在制作调配上,於柔性毛料中,增加刚性毛料,可强化刚度,又视添加部位不同而增强各部位之刚度,例如欲求一支毛笔之笔锋柔软能运笔自如,笔腰有力急书慢写顺畅直行又弹力足,则调料方法为全支毛笔之主宅用羊毫,而在腹部,腰部,各配刚度强的狸毛,牛耳毛或猪禁以强化之.若欲笔锋软又有力则可加少许狼毫毛以带动其尖锐使其锋芒犀利.
依毛料不同分类
兽毛笔的有羊毛,马毛,狸毛,鼠毛,香狸毛,栗鼠毛,鹿毛,山马毛,牛耳毛,兔毛,狼毛………等
禽鸟毛笔有鸡毛,鹅毛,鹤毛,孔雀毛………等
植物性笔有竹笔,莴笔,草笔,木笔………等
其他有胎毛笔,利用人类初生婴儿头发有发尖,毫锋尖而细而制成的笔,是一种既能写又具有珍藏价值的纪念笔.
制笔原料
制笔毛料的特色
制作毛笔的主要原料为羊毛,马毛,里毛,香狸毛,花兔毛,山兔毛,黄鼠狼尾毛,牛耳毛,山马毛,猪鬃等之兽毛.而禽毛,植物性材料用於特殊情况外,很少制作.
羊毛:
羊的种类甚多,其身上之毛必须挺直,具有锋毫者才能被选为材料,因此,只有山羊毛才合宜,我国南方因气候较热,山羊毛质粗糙且锋毫浅短,而北方一带天气寒冷,羊毛长,质地细嫩且锋毫深,是为制笔佳品.又同样一头羊,依身上部位之不同所取得之毛质亦不相同.最上乘为背首附近之细先锋及背部之自责尖锋(白尖锋).
马毛:
马毛依其部位不同可分为马胭毛,马腋毛,脚毛,马鬃,马尾毛等,其色泽有白毛,赤毛,青毛,产於日本,北美及中南美一带,我国东北,华北亦有生产.
狸毛:
狸毛种类繁多,以黑狸毛较多,尖锐利有弹性,根部较弱,腰力较差,制作毛笔时,必须添加他种毛料增补强度.
香狸毛:
本省产的狸毛,又称「笔猫」,其背脊上的毛尖挺直有力,混置在羊毛或狼毛中,将使毛笔更好用.
花兔毛:
一般称为山兔,全身毛质柔软,而在背脊上的毛每到冬天时,便成熟长出表叉直的尖毫,是做毛笔的上好材料.
黄鼠狼尾毛:
黄鼠狼身躯很小,仅有尾部毛可做毛笔是最好制笔材料其质韧弹性足,毛直耐磨,是做毛笔主要原料,产於日本,韩国,我国东北,华北十江南一带山区.
牛耳毛:
牛耳后及牛耳附近之毛,质地坚韧,毛骨硬又直,锋失而浅,最适合做兼毫垫腰或笔腹之毛.
猪祟,猪毛:
猪毛性刚,富弹力,坚韧不易断,是做大笔的好配料.用猪毛垫於笔腹,笔腰,可使挥毫有劲,但毛锋短,毛尖毫浅,不,做小楷笔,主要产於我国东北,西北一带,四川更著名,台湾亦有生产,虽然量少,毛质甚佳.
尼龙毛:
除上述动物毛之外,最近,普遍使用一种合成毛料,如尼龙等.尼龙毛虽然较不吸水,但毛质具弹性及耐磨等优点,故目前部分毛笔中均混合此种毛料.
笔杆
做好的笔头必须套黏在笔杆上才能书写,因此笔杆的制作亦须特别讲究,除著重实用外,更要注重装饰欣赏,主要制作材料有以下几种:
竹材
从「笔」字可以意会是束毛於竹中,方可得知,自古以来,一般的笔杆当周竹材制成,我国竹材产於北方者较硬重,具斑纹,南方各省竹材较松软质轻.而日本千叶,京都,兵库,冈山,福冈,宫琦,鹿儿岛等地所产之竹子,非常适合做笔杆.台湾的观音竹细长坚硬也是上乘笔杆材料,皆天然野生於山区.早期产自关庙,嘉义阿里山麓,半天岩,竹山一带,最近皆采自台东鹿野一带原始林区.
木材
利用木工车床所制成笔杆,大都用在大笔,以弥补竹材无法制成的粗大规格,所用木材只要质硬,耐水性强,不弯曲变形即可.重要木材有紫檀,黑檀,红木,桧木,柚木,棒木,松木………等,制成后涂装油漆,增加光泽及耐性.
兽角
主要兽角为白牛角,黑牛角,硬度较高,不变形,较耐用受欢迎,用六角车床制作,车成主要各种笔型,经打磨后,光亮无比.有全角者,亦有前后端套角,中间以竹材或木材组成.
化学品类
一般化学品类之笔杆,都以塑胶,压克力或尿素为原料,以押出机器制成条管后,锯切成一段一段所需长度,取代竹子.
用射出机器,依模型射出成型,再经车工修整打磨,所成笔杆,取代木材或兽角笔杆,价格便宜,产量丰富,规格固定,甚受业者采用.
象牙
象牙产自非洲,泰国,印度,象徵高贵吉祥,自古以来为大众所喜好,中国文人雅士亦多取为笔杆或在笔杆上精雕花纹,不但贵用,又可欣赏.
最近盛行制作胎毛笔,许多家长都喜欢选用象牙笔杆为其子女制胎毛笔,做为永恒纪念.
金属
采用金,银,铜等贵重金属加工制成,笔杆,笔套亦多雕绘花纹,是一种饰管笔.
瓷质
瓷土窑烧成笔杆再上彩绘,握在手中,细滑清凉舒适,是一种饰管笔,甚为名贵,历代帝王皆喜爱,如乾隆御用笔,雍正官窑瓷笔.
漆杆
笔杆用琳琅,彩漆,堆朱,镙铀制成雕绘图案,一面写字一面欣赏笔管之美,是一种饰管笔.
玉石
自古以来,帝王,公侯皆好「玉」,笔杆自然不免也爱用玉石来配备,精雕细琢的玉雕笔,是雅致的清供文玩.
毛笔的制作
笔有四德「尖,齐,圆,健」.「尖」指笔尖要锋利,笔锋愈深长愈佳,所谓锋毫毕露,尖锐无比.「齐」是指整体的笔毫,必要均匀整齐,将笔头之前锋压平,其锋顶毫端,应齐整无参差,合时乃尖如一点.「圆」是指笔头的造形,要端正饱满,如春笋般.整支笔吸水后提起,自然圆浑乃为佳品.「健」是指毛的品质,要能刚柔适度,配料要相辅相成,笔锋,笔腰,笔腹,力点要均匀始能运笔自如,挥洒畅顺,转折,逆锋不枯涩如流云.不仅毛笔的制作准此四德,书画家也以它为选笔准则.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名画,墨宝能千古留传乃需有名笔相配,所以制作毛笔犹如一门严谨的艺术;一位手艺高深的师傅所制作的毛笔,如比拟为一项艺术品实在毫不为过,因此我国历代皆有名师傅承制名笔,提供书家应用.台湾制笔方法一面传自本地传统,一面揉合我国各地名家手艺,再参酌日本技术,孕育出独特技巧,近来更运用现代科技从事分析研究,使毛笔制作更精良,非但在国内奠定基石,更享餐国际间.兹将毛笔制作过程概述於后:
选毛料叠毛洗毛,泡水去毛蒂,除绒毛齐毛锋
裁尺寸配毛料梳整毛片挑毛片卷制笔柱
挑笔柱毛披笔被毛扎笔根上笔杆整笔,刷毛
,定笔型品检笔锋上笔套,刻字,包装完 成

选毛料
以往产制毛笔的兽毛皆由深山中狩猎所得,整件兽皮需自行先将兽皮腐蚀柔化,再把兽毛抓取,分类选用.目前此项工作多已由专业皮毛公司处理,并束成整捆,整朵的原毛待用,因此,现今制笔选毛料之步骤,止於挑选原毛之长短,粗细以及毛锋,毛身之优劣,且鉴别其弹力,以配合制笔之用.
叠毛
整朵原毛以指甲枢除残留兽皮并撕分开来然后依毛根部位整齐放平,将毛料依长度整理,再把同一长度之毛料以手握紧毛根,另一手执较细密之钢梳约略梳理,叠成一细捆,俾使取用.
洗毛,泡水
将成叠之毛料,用双手捧握,倒置桌面,使毛根齐头,然后再成束泡水清洗,清除毛身上之杂物,最后将乾净之毛料依其毛性浸泡清水六小时至二十四小时不等的时间.
若情况特殊,兽毛含油脂过量或分泌之杂物腥味较重时,通常以清洁剂或石灰水浸泡清洗,其清洗过程必须技术纯熟,有其定量,也有其定时,若使用超量的石灰水或浸泡逾时,则会侵蚀毛质,可能导致断毛,腐坏,脆弱,失去弹力,变成枯涩不堪使用.但消毒洗净之后的毛料,仍需要以清水冲洗或浸泡,时间仍为六小时至二十四小时.因一方面可使残馀之清洁剂或石灰水完全自毛料中稀释出来,另一方面可使毛料略为软化.
去毛蒂,除绒毛
以牛骨梳来梳理毛蒂,去除杂物,并梳去绒毛,废毛,其要领是以手捏紧毛蒂,著毛锋方向梳除绒毛,如此反复梳理数次,最后才带细绒毛梳至毛根.
齐毛锋
毛料有长有短,前段制作,皆从毛根平齐上做起,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使毛锋平.通常是取约五公分宽之齐板(以兽骨或压克力板),将一簇毛料锋端沾上粉末,使其湿润不滑,用右手握住绒毛部位,左手持齐板,并以大姆指沿齐板边缘线轻按,把右手之毛锋一丝一丝捏住,再由右手慢慢抽出,一步一步排列,使毛锋齐於齐板之边缘直线之上.所谓笔有四德,「齐」的功夫就在这里.
裁尺寸
齐毛锋之后,毛料依序排列,按长短裁切所需长度,至此毛锋及毛根两头皆齐,我们可称为「备用毛片」.因毛根较硬,以后工作时就以毛根做为工作基准点.
配毛料
为制作不同用途,笔性之毛笔,各种毛料之调配均须讲究适当比例,另外就笔型而剪裁不同长度之毛料,也需特别依主毛料,腹毛料,腰毛料,把笔柱及笔被用料分配适当,如此才可制成品质优良的毛笔.
梳整毛片
毛料经调配后,必须细细梳理:把调配好的多种毛料混合,铺平,然后用牛骨梳,从毛根梳向笔锋,细细梳理整齐,再卷回混合,铺平,梳理,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整个毛片混合均匀,完成的毛笔在书写时才能达到「圆」之境界.
挑毛片
把梳理好的毛片,用左手握紧毛根,右手执细尖刀或平口刀,利用食指挟剔杂毛,粗毛,断锋之毛,毛片就更整齐了,其实制作毛笔的功夫,这个步骤乃非大师是无法做好的.
卷制笔柱
挑好的毛片用胶水沾湿后平铺於板上,以左手食指轻压铺平,右手执平口刀,薄薄地平挑出一枝毛笔的需要量,放在平板上均匀压平,再夹起来平铺於手指上,用拇指慢慢卷制成笔柱,然后弹垫於平板上,使笔根整齐而且笔柱更加圆密饱满.
挑笔柱毛
卷好之笔柱还需用细尖刀与食指剔除毛锋间之杂毛,以及无法齐锋之长毛,并且要试摇笔尖是否锐利 笔力是否合乎要求7如有缺失则须重新配料制作.
披笔被毛
笔柱制好,晒乾后,笔型固定,用笔被毛片,均铺於笔柱,就卷成饱满之笔头.
扎笔根
把笔头晒乾或烘乾,即可以棉线捆扎笔根,捆扎时用力要均匀,最忌变型,再将扎好的笔根涂上固定剂,可强固笔头以免脱掉笔毛.古法皆以生漆涂之,近代由於科技发达,皆以强力胶取代.
上笔杆
笔杆顶端凿有配合笔头之圆洞,上笔杆即将粘剂涂於笔杆顶端及笔头之根部,再将笔头套入待乾即完成一枝毛笔.
古法多以松香为粘剂,其实松香本身相当脆松,无法直接使用,许多业者皆以松香粘著,不久极易脱落,遂有松香不能粘笔之说.其实若懂得如何调配油料熬制松香粘剂者,即可使笔头粘得相当牢固,永不脱落.这套功夫是从前师徒相传的时代,师傅最不愿轻易传授的.
自五十年代以后业者纷纷采用强力按著剂,如南宝800,南宝906,优好强力胶,亦有采用快乾瞬间接著剂者.
整笔,刷毛,定笔型
制作毛笔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整笔,刷毛及定笔型.把上笔杆之毛笔之粘剂完全乾固之后,用钢刷或笔梳分别以顺笔锋之方向刷整笔毛,将其尚存之杂毛,短毛均能剔除,并使笔锋自然畅顺.然后浸入已泡好的海菜胶泡著,再整理笔型,使其笔尖圆顺.
品检笔锋
整枝毛笔完成后,必须再试水,测试笔锋是否浑圆而旋转自如,若有杂毛,劣毛,在旋转中会自然跳出,就必须重新修整后再上胶,如此即可完成一枝无缺点的好笔.
上笔套,刻字,包装
制成之毛笔成品,必须套上笔套以便保护笔毫,并在笔杆刻字或贴标签分类,然后包装即成.

『陆』 谁发明了现在握笔的方法

握笔的姿势是谁发明的就不知道了
笔 由 何 人 发 明 ? 自 古 就 有 蒙 恬 造 笔 之 说 , 但 查 「 史 记 」 蒙 恬 传 却 没 有 造 笔 的 事 , 只 有 张 华 的 「 博 物 志 」 有 「 蒙 恬 造 笔 」 的 记 载 。 秦 在 公 元 前 二 二 一 年 统 一 天 下 , 蒙 恬 因 功 被 拜 为 内 史 , 这 个 职 位 , 与 用 笔 有 关 , 因 为 撰 稿 、 撰 述 和 抄 写 公 文 , 乃 是 史 官 的 职 责 , 这 也 许 是 导 致 蒙 恬 改 进 书 写 工 具 的 原 因 。 博 物 志 说 「 造 」 笔 , 但 「 造 」 的 意 义 , 不 一 定 是 发 明 , 也 可 说 是 「 制 作 」 。

马 缟 的 「 中 华 古 今 注 」 有 一 段 话 , 或 许 可 说 明 世 人 认 为 蒙 恬 发 明 笔 的 误 会 , 「 牛 享 问 曰 : 『 古 有 书 契 , 便 应 有 笔 , 世 称 蒙 恬 造 笔 何 也 ? 』 答 曰 : 『 自 蒙 恬 始 作 秦 笔 耳 , 以 拓 木 ( 亦 作 枯 木 ) 为 管 , 鹿 毛 为 柱 , 羊 毛 为 被 , 非 兔 毫 竹 管 也 。 』 」 也 就 是 说 , 蒙 恬 只 是 用 枯 木 及 鹿 、 羊 毛 等 , 制 造 了 他 们 秦 国 所 用 的 笔 。 马 缟 的 这 一 注 解 , 与 晋 朝 崔 豹 的 「 古 今 注 」 相 似 , 注 中 也 说 「 蒙 恬 始 造 即 秦 笔 耳 … … 」 。

实 际 在 蒙 恬 之 前 , 古 代 的 文 献 , 早 就 有 用 笔 的 事 , 如 「 尔 雅 释 器 」 有 「 不 律 谓 之 笔 」 。 「 礼 记 」 「 曲 礼 」 有 「 史 载 笔 , 士 载 言 」 , 「 物 原 」 有 「 伏 羲 初 以 木 刻 字 , 轩 辕 易 以 刀 书 , 虞 舜 造 笔 , 以 漆 书 於 方 简 」 。 「 尚 书 中 侯 」 有 「 龟 负 图 出 , 周 公 援 笔 以 写 之 」 。 其 他 还 有 「 战 国 策 」 上 记 载 齐 后 将 死 时 , 叫 她 的 儿 子 「 取 笔 牍 受 言 」 的 故 事 。 徐 坚 根 据 尚 书 及 曲 礼 的 史 实 , 在 他 的 「 初 学 记 」 中 , 较 明 白 解 释 世 传 蒙 恬 造 笔 的 原 因 : 或 者 当 时 的 许 多 国 家 没 有 笔 的 名 称 , 只 有 秦 国 独 得 , 蒙 恬 更 将 笔 「 损 益 」 ( 改 良 ) 罢 了 。

笔 究 竟 是 何 人 发 明 , 恐 怕 很 难 找 到 答 案 , 只 可 说 是 新 石 器 时 代 的 一 些 人 。 从 近 年 古 代 文 物 的 发 现 , 可 以 证 明 竹 、 帛 上 的 文 字 图 画 , 是 使 用 毛 笔 的 , 并 且 还 有 用 竹 、 木 枝 杆 做 的 毛 笔 实 物 出 土 , 如 一 九 五 四 年 , 长 沙 古 墓 中 发 现 的 战 国 笔 , 笔 管 与 笔 套 ( 整 支 笔 装 入 套 中 ) , 却 是 竹 制 , 笔 头 是 动 物 毛 , 可 能 是 兔 毫 , 笔 全 长 二 一 公 分 , 套 长 二 三 . 五 公 分 。 商 代 及 周 朝 的 金 器 款 识 , 很 显 然 不 是 硬 笔 写 了 来 翻 铸 的 。 殷 商 的 甲 骨 文 卜 辞 , 看 得 出 来 是 用 毛 笔 写 后 再 刻 。 中 研 院 董 作 宾 故 院 士 , 在 他 的 「 甲 骨 文 断 代 研 究 例 」 中 , 还 说 到 在 公 元 前 一 四 ○ ○ 年 - 一 二 ○ ○ 年 间 的 牛 骨 上 , 有 用 毛 笔 和 墨 汁 已 写 好 文 字 还 没 有 契 刻 的 。 同 样 情 形 , 在 陶 器 上 , 安 阳 出 土 的 殷 代 陶 片 中 , 也 有 一 个 以 笔 墨 书 写 的 大 字 - 「 祀 」 。

更 早 一 点 , 在 史 前 时 期 , 从 河 南 仰 韶 及 西 安 半 坡 等 新 石 器 时 代 遗 址 的 彩 陶 , 上 面 的 花 纹 、 卷 企 和 符 号 , 都 必 须 用 软 的 毛 笔 才 能 画 成 。 又 在 甘 肃 辛 店 发 现 的 彩 陶 , 上 面 有 人 、 鸟 、 大 及 车 轮 等 图 画 , 有 些 学 者 认 为 那 是 中 国 较 原 始 的 图 画 文 字 。 近 百 年 来 陆 续 出 土 的 古 陶 甚 多 , 至 秦 时 已 汇 集 陶 文 八 百 余 字 , 能 辨 识 者 不 到 半 数 。
也有传说笔是钢笔、油笔、铅笔之类的硬笔的最早发明者是岳飞的母亲,她用树枝当笔给岳飞写字,从而演变成现在的硬笔。

『柒』 中国画的用笔方法

国画用笔技法
【技法】
1 白描:以不同浓淡的墨线画出物体的轮廓。
2 双钩填彩:先以墨线勾出物体的轮廓,再在其中填上色彩。
3 没骨:完全不用墨线,只用墨与色的变化,表现所画物体形态美。
4 写意:强调感动、意念、神彩的表现;造形是概括、大略的,因此形式简略,形象可以不精准、不写实。
【笔线种类】
参看十八描法补充资料
1 铁线描:如铁丝般,粗细一致。
2 兰叶描:如兰叶般,有轻重粗细。
3 钉头鼠尾描:如钉头鼠尾,起笔重,收笔轻。
4 曹衣出水:如由水中出来的贴身衣物线画。
【执笔】
1 大都用食指、中指与姆指抓住笔管,中指控制笔向内运笔,无名指推笔向外运笔。
2 工笔式的描绘,多利用中锋,如写楷书需握紧笔管;若写意式,因为用笔较自由,可能利用到笔毫各种角度,所以虽握住笔管,但使笔在指掌间能灵活运转。
3 染色时,需两枝笔,一沾颜色用以填涂,一含清水用以洗染,可交换使用这两枝笔,亦可两枝同时拿在手中使用。
【笔锋的运用】
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顺锋、逆锋。
【运笔】
1 提、按、顿、挫、转、折、快、慢。
2 作画不宜像写小字,能悬腕最好,亦可将手腕轻附于桌上,肩膀微提,随时灵活行动。
3 画中点线面,全在指头、腕、臂如何操纵笔杆与笔毫而产生。运笔时,用力的轻重、起伏、提顿,行笔的快慢、停始、扭转等方式,会形成多种变化的点线面。
4 描线多使用笔的中锋,点面则用侧锋,使用侧锋注意控制笔管的倾斜角度,和力量的轻重。可以撇、刷、写、点的运笔方式挥毫,也可以滚笔、逆笔等自由方式运用。作画以点线面表现时,应先归纳简化,并加强特征,略其枝节,才便于用笔。
【用笔】
1 斡:以淡墨重叠,旋旋而取之,谓之斡。
2 皴擦:以锐笔横卧,惹惹而取之,谓之皴擦。(皴、擦皆为面的表现技法,但皴法可见笔锋及笔势,而擦法则无。)
3 渲(染):以水墨再三而淋之,谓之渲。
4 刷:以水墨滚而泽之,谓之刷。
5 捽:以笔头直往而指之,谓之捽。
6 擢:以笔头特下而指之,谓之擢。
7 点:以笔头而注之,谓之点。
8 画:以笔引而去之,谓之画。──宋。郭熙【林泉高致】
9 拖:以笔横卧拖曳。
10 勾:以墨线勾画出物体的轮廓。
11 勒:在勾描的墨线为颜色所掩盖时,再用线重行勾画称之。

【用笔三病】
1 版:版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物状平褊,不能圆混也。
2 刻:刻者运笔中疑,心手相戾,勾画之际,妄生圭角也。
3 结: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也。 ──宋。郭思 【论画】

『捌』 硬笔书法的用笔方法有哪些

硬笔书法用笔相对毛笔书法而言较为简单,已经没有中、侧锋用笔的概念,主要是把握起笔收笔、轻重、快慢、行笔方向、笔势等因素。

一、起笔收笔

每一个笔画都有起有止,初学者必须了解每一个笔画的起收方法,硬笔书法的起收笔种类少、方法简单,只要学习者稍加留意、归类,就能掌握自由体对起收笔是毫不在意的,即使有些暗合,也是无意识的。而真正的书法家写的字貌似平淡自然,实质上是一种从有法到无法的回归。仔细去分析好的作品,各方面把握都是非常到位的。

二、轻重

在行笔过程中,对轻重力度的把握是很重要的轻重体现的是一种力量的节奏,给人以不同的韵律感受。可以由轻到重、由重到轻,也可轻重不变等,轻重的过渡要协调、和谐。在外形上表现出线条粗细及浓淡的变化,动作上表现为手在三维空间的运动。轻重的变化控制需要一个熟练的过程,才能做到随心所欲

阅读全文

与张瑞图发明的用笔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