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图片

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图片

发布时间:2021-07-14 23:08:07

A. 浑天仪是什么样的张衡发明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天仪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版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权象的仪表。浑天仪发明者是阆中人落下闳,后又被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改进。中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制造于明朝,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浑象的构造是一个大圆球上刻画或镶嵌星宿、赤道、黄道、恒稳圈、恒显圈等,类似天球仪。

浑仪是一观测仪器,内有窥管,亦称望管,用以测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体的赤道坐标,也能测定天体的黄道经度和地平坐标。浑仪由早期四游仪和赤道环组成。从汉代到北宋浑仪增加了黄道环、地平环、子午环、六合仪、白道环、内赤道环、赤经环等。北宋的沈括取消白道环、改变一些环的位置。元代郭守敬取消了黄道环,并把原有的浑仪分为两个独立的仪器:简仪和立运仪。

B. 古代的张衡发明了什么呢看看图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主要成就开创了我国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代表作品有《灵宪》、地动仪、《四愁诗》等。于公元139年逝世。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后世称张衡为“科圣”。

张衡利用当时的机械技术,巧妙地把计量时间用的壶漏与浑象联系起来,即以漏水为原动力,并利用漏壶的等时性,采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表示时间的壶漏结合在一起,以流水下落的力量带动齿轮,通过齿轮的转动带动浑象每日均匀地绕轴旋转一周,达到可自动地与地球同步运转的水平,自然而然地把天象演示出来。

水运浑象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是世界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它在天文仪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后来的天文仪器影响很大。唐宋以来就在它的基础上进行更完善的改进,发展成更复杂的天象表演仪器和世界最早的天文钟。

地动仪是世界第一架观测地震的仪器,于公元132年制成。张衡把它放置在洛阳的灵台,同浑象、浑仪、圭表、刻漏等天文仪器一起,供观测天文之用。

《后汉书·张衡传》中记载着候风地动仪制造的情况及其形状、构造和功能等情况。

候风地动仪用青铜铸成,圆径8尺,通高约11尺5寸,顶上有个凸起的可以启闭的盖子,外形像个酒坛子。地动仪的周围按八方附设八条垂龙,八条龙口中各衔铜珠,地上并设八个向上张口的铜蟾蜍,与龙头上下对应,候风地动仪利用惯性原理,在仪器内部中央,立有一根“都柱”,即倒立状的惯性震摆。围绕都柱设有八条滑道,滑道上面装有八组“牙机”,即传动杠杆,其外端呈曲尺形,穿有枢轴,通出仪器外面与龙头上颌接合。

一旦发生较强烈的地震,“都柱”因震动失去平衡而触动“八道”中的一道,使相应的龙口中的铜球失控而掉入蟾蜍口中,发出声响,用以报警。观测人员根据铜球“振声激荡”便可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和时间。

候风地动仪灵敏度很高,最低可测地震烈度为三度左右的地震。据记载,曾接收到震中在陇西、而洛阳人未曾感受到的地震情况,开创了人类使用科学仪器观测地震的历史,为后人积累了许多防震抗震的知识和经验。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是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的伟大发明,它的基本构造附合物理学的原理,比欧洲早了1700多年。

C. 张衡发明的浑天仪是干什么用的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天仪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它们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的.西方的浑天仪最早由埃拉托色尼于公元前255年发明.葡萄牙国旗上画有浑仪.自马努埃一世起浑天仪成为该国之象征.

关于天体结构,曾有三种学说,即宣夜说,廿天说,浑天说.浑天说认为天是一个圆球,把地包在球中,圆球不停转动.此说近于实际,故为史官所用.

浑天说的代表人物,是东汉的太史令张衡.他不但是有名的文学家和反谶纬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在西汉天文学家落下,耿寿晶等人创造的浑天仪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漏水转浑天仪).这种浑天仪于顺永建五年前创制,是早期的浑天仪.

浑天仪是用精铜铸成的球体模型.它利用齿轮,带动浑象绕轴旋转,并使浑象的转动与地球的周日运动相等,这样就可以把当时肉眼能观测到的天体现象,几乎全部表示出来.人们坐在屋里看仪器,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日月星辰起落的现象,这在当时确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后来,在此基础上,先后经过唐代僧一行,未代张思训和苏颂等人的改进,制造了世界上最早天文钟,在中国科技史上又写上了光辉的一笔.

到了唐贞观七年,天文学家李淳风在东晋史官丞南阳孔挺所造的(两重环铜浑仪)的基础上,增加了三辰仪,把两重环改为三重环,成为一架比较完备的浑仪,称为(浑天黄道仪).三重环分别为:一,外重环,包括地平环,子午还,赤道环,总为(六合);二,中间重环,包括黄道环,赤道环,白道环,总称为(三辰仪),各环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而整个环组则可以绕轴旋转;三,内重环,包括极轴,赤经只环,窥管,总称为(四游仪).唐代以后所造的浑天仪,基本上与李淳风的浑天仪相似,只是规环或零部件有所增减而已.从北未开浆,浑天仪渐渐简化,到了元代,郭守敬更进行彻底改革,创制出(简仪).现时陈列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一具浑天仪,为明英完正统二年到七年间仿制而成的.左图为北京古观象台,当中位于中间的是建于明正统七年的浑天仪.

D. 张衡发明的浑天仪靠什么作动力

关于天体结构,曾有三种学说,即宣夜说,廿天说,浑天说。浑天说认为天是一个圆球,把地包在球中,圆球不停转动。此说近于实际,故为史官所用。
浑天说的代表人物,是东汉的太史令张衡。他不但是有名的文学家和反谶纬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在西汉天文学家落下,耿寿晶等人创造的浑天仪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漏水转浑天仪)。这种浑天仪于顺永建五年前创制,是早期的浑天仪。
浑天仪是用精铜铸成的球体模型。它利用齿轮,带动浑象绕轴旋转,并使浑象的转动与地球的周日运动相等,这样就可以把当时肉眼能观测到的天体现象,几乎全部表示出来。人们坐在屋里看仪器,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日月星辰起落的现象,这在当时确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后来,在此基础上,先后经过唐代僧一行,未代张思训和苏颂等人的改进,制造了世界上最早天文钟,在中国科技史上又写上了光辉的一笔。

E. 张衡发明的浑天仪有何种作用

张衡不但写书,对观察到的现象加以理论总结,而且将这些加以实践,从而创造出能实际操作的天文仪器。除了地动仪,他还发明了浑天仪,这是一种天文仪器,可以反映天上星星的变化。

F. 张衡的浑天仪样子

张衡地动仪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验震器,在1700多年前神秘消失,它的外观和原理长期成为人们心中的谜团。所幸《后汉书.张衡传》对地动仪作了记载,但总共只有196个字,“……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根据这一史料,中外科学家一直试图复原它。
19世纪末,日本和英国的科学家先后绘制出复原模型。目前家喻户晓的地动仪模型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文物专家王振铎于1951年设计的,其内部结构采用直立杆原理。但是,几十年来,国内外地震学界一直对它的科学性表示怀疑,因为它不能检测地震。20世纪70年代后,国内外相继提出了6种新的复原模型,但这些都属于概念模型。

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应该是“悬垂摆原理”,即地动仪是利用了一根悬挂柱体的惯性来验震的,而非当今历史教科书所说的在仪器底部简单地竖立一根直立杆。这个原理的科学性得到了专家的明确肯定。
参考资料:http://discovery.chinabyte.com/219/2063719.shtml

G. 张衡发明的浑天仪有什么作用

浑天仪
关于天体结构,曾有三种学说,即宣夜说,廿天说,浑天说。浑天说认为天是一个圆球,把地包在球中,圆球不停转动。此说近于实际,故为史官所用。
浑天说的代表人物,是东汉的太史令张衡。他不但是有名的文学家和反谶纬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在西汉天文学家落下,耿寿晶等人创造的浑天仪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漏水转浑天仪)。这种浑天仪于顺永建五年前创制,是早期的浑天仪。
浑天仪是用精铜铸成的球体模型。它利用齿轮,带动浑象绕轴旋转,并使浑象的转动与地球的周日运动相等,这样就可以把当时肉眼能观测到的天体现象,几乎全部表示出来。人们坐在屋里看仪器,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日月星辰起落的现象,这在当时确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后来,在此基础上,先后经过唐代僧一行,未代张思训和苏颂等人的改进,制造了世界上最早天文钟,在中国科技史上又写上了光辉的一笔。
到了唐贞观七年,天文学家李淳风在东晋史官丞南阳孔挺所造的(两重环铜浑仪)的基础上,增加了三辰仪,把两重环改为三重环,成为一架比较完备的浑仪,称为(浑天黄道仪)。三重环分别为:一,外重环,包括地平环,子午还,赤道环,总为(六合);二,中间重环,包括黄道环,赤道环,白道环,总称为(三辰仪),各环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而整个环组则

H. 张衡创制的“浑天仪”是什么什么用途及材料

浑天仪

关于天体结构,曾有三种学说,即宣夜说,廿天说,浑天说。浑天说认为天是一个圆球,把地包在球中,圆球不停转动。此说近于实际,故为史官所用。
浑天说的代表人物,是东汉的太史令张衡。他不但是有名的文学家和反谶纬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在西汉天文学家落下,耿寿晶等人创造的浑天仪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漏水转浑天仪)。这种浑天仪于顺永建五年前创制,是早期的浑天仪。
浑天仪是用精铜铸成的球体模型。它利用齿轮,带动浑象绕轴旋转,并使浑象的转动与地球的周日运动相等,这样就可以把当时肉眼能观测到的天体现象,几乎全部表示出来。人们坐在屋里看仪器,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日月星辰起落的现象,这在当时确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后来,在此基础上,先后经过唐代僧一行,未代张思训和苏颂等人的改进,制造了世界上最早天文钟,在中国科技史上又写上了光辉的一笔。

到了唐贞观七年,天文学家李淳风在东晋史官丞南阳孔挺所造的(两重环铜浑仪)的基础上,增加了三辰仪,把两重环改为三重环,成为一架比较完备的浑仪,称为(浑天黄道仪)。三重环分别为:一,外重环,包括地平环,子午还,赤道环,总为(六合);二,中间重环,包括黄道环,赤道环,白道环,总称为(三辰仪),各环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而整个环组则可以绕轴旋转;三,内重环,包括极轴,赤经只环,窥管,总称为(四游仪)。唐代以后所造的浑天仪,基本上与李淳风的浑天仪相似,只是规环或零部件有所增减而已。从北未开浆,浑天仪渐渐简化,到了元代,郭守敬更进行彻底改革,创制出(简仪)。现时陈列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一具浑天仪,为明英完正统二年到七年间仿制而成的。左图为北京古观象台,当中位于中间的是建于明正统七年的浑天仪。

阅读全文

与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