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论文的论据
(1)联系工作实际
选题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特别是自身工作实际),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特别鼓励结合当前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建议立足于本地甚至是本单位的工作进行选题。选题时可以考虑选些与自己工作有关的论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或者以自己通过大学学习所掌握到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引起实际工作问题。
(2)选题适当
所谓选题要适当,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论题的广度与深度。选题要适当包括有两层意思:
一是题目的大小要适当。题目的大小,也就是论题涉及内容的广度。确定题目的大小,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如果题目过大,为了论证好选题,需要组织的内容多,重点不易把握,论述难以深入,加上写作时间有限,最后会因力不胜任,难以完成,导致中途流产或者失败。相反,题目太小了,轻而易举,不费功夫,这样又往往反映不出学员通过几年大学阶段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也失去从中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机会,同时由于题目较小,难以展开论述,在字数上很难达到规定字数要求。此外,论文题目过小也不利于论文写作,结果为了凑字数,结尾部分东拼西凑,结构十分混乱。
二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论题涉及的深度。确定题目的难易,也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量力而为。题目难度过大,学员除了知识结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外,资料搜集方面也有局限。这样,就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致使论文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中途要求另选题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不要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去选一些自己不可能写好的论题;又不能贪图轻便,降低要求,去写一些随手可得的论题。
(3)选题要新意
所谓要有新意,就是要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出发,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虽已提出来,但尚未得到定论或者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只要自己的论文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充分,论证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补我国理论界对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对以前有关学说的不足进行补充、深化和修正。这样,也就使论文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
⑵ 中国学生缺乏的是创造力还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说句实话吧,**学生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都薄弱,不仅仅这些,数不胜举版,就不缺吃喝享权乐和pc操作能力,我指的是有些,这些比较典型的:中国的教育模式就不支持创造力的孩子,老师最喜欢乖乖听话、说什么做什么的孩子,有创造力的孩子都要挨揍的,尤其是特定的解题方法和标准答案,无疑不被称之传统教育,但是口号却是打破枷锁,新的教育模式;再者,批判思维能力,不是没有这个能力,而是没有唤醒或磨练,为什么?有多少学子为了应对学业考试的法场能分心而行?又有多少在今天物质文化的娱乐中去审视事物?这些问题出现在物质生活丰富后人的能力在进一步掩藏,和一个充满矛盾的教育体系,口号是打破传统教育僵化模式,但是践行的时候,依然是传统的教育过程、方法、手段,这是很难避免的,因为新教育模式的理解和践行完全没有土生土长的人们心中所有的传统文化的印象更深,也就是说,外来的概念并未完全被理解和施行,但是在传统文化中培养的人们对本土文化和模式的理解是彻底的,谁叫我们的文化和外国的建国历史相比,它们连零头都不算呢?'
⑶ 中国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极差的例子
其实也不太清楚。只是去过一趟澳大利亚,发现那儿的学生都很活泼,在上课时总能天马行空的想出许多的事情来,而在我们中国,却受到了制度的压迫。变得想象力差(我并没举出例子,但是不回答也似乎不妥,还是说几句。抱歉了)
⑷ 驳论文零零后真的一无是处吗300字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轻易激起读者的注重。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③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心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定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治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非凡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重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重: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⑸ 如何拥有创造力 议论文300字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①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⑹ 为什么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力
应试教育下的成果。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周围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压迫。把学生回培养成类答似机器一样的思维,一个命令只对应一个结果,没有殊途同归,没有所谓更好的解决方案。最后思想僵化,以便领导等人加以控制。起到类似洗脑的效果。不过就中国国情来说,应试教育却是最适合的。
⑺ 怎样写关于“当今中学生缺乏自立能力”的驳论文
论人生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说宙斯是宇宙之神,诸神之王,管理着一切。他掌管人的生老病死,生生不息。很显然,这只是人们的愚昧与无知。
故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伟人无数次证明,生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
在中国古代,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刘邦曾是一个市井的小混混,几经泼折,攻下咸阳。鸿门宴中,千钧一发,险些丧命。刘邦本来是一介草民,可最终开创了汉家天下。这充分说明了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受他人限制。
在阿拉伯文明古国,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王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心强。他每天娶一个少女,第二天就把她杀掉。在相当女儿山鲁佐德为了避免被杀的命运,她用讲诉故事的方法吸引过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恰好天明,着迷的国王渴望听完故事,便不忍杀她,允许她继续讲叙。没想到她一讲就是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头偕老。山鲁佐德如果像其他少女一样,那麽不仅她会被杀掉,而且,还会有更多无辜少女被杀。命运就在你手里,不要轻易放弃,要让它起死回生。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只老鼠。说这个老鼠要钻牛角尖,它不停地爬呀爬,越爬越窄。半途中,碰到一个蚂蚁正往外爬。蚂蚁劝告它说:“朋友,别往里爬了。你爬不进去的。”老鼠却固执地说:“不,我一定能爬进去的。我绝不能放弃,决不能半途而废。”蚂蚁无奈的叹头走了。结果,老鼠死在了牛角尖里。老鼠本可以活命,但它却放弃了活命的机会,硬要钻牛角尖,结果,却丧命。
。要灵活的掌握命运,才能快乐的人生
⑻ 请以《中国人失掉创造力了吗》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驳论文
在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之前的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1000年前的夜晚,全世界都是一片漆黑、安静,只有中国的城市灯火通明、车水马龙;1000年前欧洲最大的城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的规模都不过万人,而中国的首都已有150万人;1000年前中国华北的钢铁业年产就达125万吨,而公元1788年工业革命开始英国钢铁业年产才有7.6万吨。
1000年前的中国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先进,遥遥领先于世界。罗兹·墨菲在其《亚州史》中这样描述:“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有由运河及通航河道形成的巨大水路交通网……期票、信用证以及官方大量发行的纸币适应了商业的发展……东南沿海港口繁荣起来,出现了大量外国居民……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当时,中国人已懂得用高科技换取原材料和资源,宋朝人把泥土烧成精美的瓷器,只用泥土就轻易换来大批金银财宝。西方最富裕地方的意大利威尼斯人在见到中国船后则忍不住感慨:“中国的商船是人们能够想象出的最大的船只,有的有6层桅杆,4层甲板,12张大帆,可以装载1000多人。这些船不仅拥有精确得近乎奇迹般的航线图,而且,它们还拥有几何学家以及那些懂得星象的人,还有那些熟练运用天然磁石的人,通过它,他们可以找到通往陆上世界尽头的路。”
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后说,“可以毫不费力地证明,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然而,中国这个“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的国度,从明末清初开始,从领先于西方变为远远落后于西方。
在近代科技方面,中国人创造力的表现开始令人失望。尤其是具有重大意义、对经济发展全局产生影响的原始创新,我们不仅落后,而是差得很远。直到20世纪,全世界100项广泛地造福人类并已形成巨大产业的重大工程技术成就,如塑料、无线电报、广播电台、集成电路、计算机、互联网、超音速客机、抗生素、人造卫星、核反应堆等重大发明,都100%是外国人的首创,没有一项是中国人首先创造或完成的。而由外国人首先完成的这些科技成就,已经成为今天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和标志。
新世纪伊始,中国工程院曾组织“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的推选活动,由近百名院士推选出的我国近100年中最重大的工程技术成就共计25项。排在第一、第二位的是“两弹一星”、“汉字处理与印刷革命”,其余依次是石油、农作物增产、传染病防治、电气化与轻工纺织和采煤等。然而有关专家指出,将中国的重大工程技术成就与国际上的加以对比,除了“汉字处理与印刷革命”,其余的项目在世界范围内都称不上“原始性创新”。而且,这些项目我们至今仍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发达国家。
多数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14世纪的明朝初年就已几乎全部具备了。但是,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产生,而是产生在英国,于是中国迅速由领跑者变成了落伍者。为何在古代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为何在现代中国不再领跑?为何中国人的创造力令人费解的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这些谜团引发很多人寻找答案。
古代中国缺乏宜于科学进一步成长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古代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坚信五行相克相生,其思维方式是循环的,很少有人去“推寻原理”。因而中国古代的许多科学理论,只有概念没有分析,只有结论而没有因果逻辑,只能形成零散、没有系统理论的经验知识,各门学科及各类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很差,因而也无法用数学演绎的方法,形成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历史上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形成了中国极端实用的小农经济价值观,与之相应导致了古代中国科学的实用取向和价值观。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实用性的,天、农、医、数四大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也大都来源于实际需要,如天文学偏重于用天象去说明封建制度和编写修订历法。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因此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够用就行,以致于古代中国“有技术而无科学”。
科举制度扼杀了中国人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认为,古代的技术发明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进步依靠的是为数众多的人的经验和偶然的发现,此时人口数量是一个关键因素;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主要依靠的是科学实验,此时人口数量不是一个关键因素。对于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发明而言,人口规模是技术发明率的主要决定因素。由于历史上中国人多,使得中国能够在技术发明上一度领先于西方世界。
宋代以后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学而优则仕”,科举制度提供的激励使做官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知识分子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不愿意从事科学研究。而现代技术发明主要是从科学和实验中得到的,中国由于知识分子热衷于通过科举做官,对科研缺乏兴趣,长期都没有实现从以经验为基础的发明方式转换到基于科学实验的创新上来,从而原始经验科学不能上升为现代科学,使得中国的农业和工业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因而在现代落后于西方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到后来陷入创造力困境。创新精神是创造力的性格基础,它是人对于未知事物总是有着强烈好奇心和将其解决的决心的一种态度。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将创新的一般人格特征概括为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有抱负、不轻听他人意见、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富有幽默感、兴趣爱好既广泛又单一10个方面。西方伦理精神看重人的好奇心,鼓励冒险。显然,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而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的推动力。与西方伦理精神相反的是,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追求安逸、平稳、保守、内敛。
专家认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最明显的特点是有一种近乎于条件反射的怀疑习惯,似乎只能看到事物的不足之处。正是这些人以这种怀疑的态度看事物,使得他们能够发现事物存在的不足,进而进行改革。与西方人“个体发展”的文化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求同”思维强调整体而忽视个人价值。因而中国长期以来都具有压抑和忽略个人价值的倾向,所谓“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导致创新的观点、活动不被人理解,更是鲜有人得到支持,很容易被孤立。这显然影响了创造力的发展。
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特性或能力。创造就是要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当这种改革成功后,一种新的、更先进的技术就诞生了,社会也因此进步。而中国古代崇尚遵从传统,循规蹈矩,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不能违背。创新这种求变革的行为显然对于传统的存在具有颠覆的意义,社会因而鄙视、拒绝创新,陷入长期停滞不前。
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大体上,创新能力最终源于人的创新活动。当企业家、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无法确信自己能享有自己的创新成果,或者缺乏适当的、明确而稳定的规则来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时,将很自然地失去创新的动力。这就需要一种有利于资本等利益角逐、能为科技发展提供激励机制、合乎社会变革目标的产权制度保障创新活动。这种产权制度在近代西方世界兴起,发挥了促进科技进步的法律功能。有学者指出,由于缺少法治意义上限制专制官僚集权的法律机制,古代中国历史上专制官僚集权凌驾于社会之上,从来没有建立持续有效的私有产权制度和私法制度,创新成果被任意剥夺或扼杀。近代以来中国科技经济的衰落显然与其没有建立有效产权制度尤其是知识产权制度有关。
因此,与其说中国人失掉了创造力,不如说传统的制度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培育创造力的土壤,扼杀了创造力的产生。为了唤醒中国人尘封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大力培育崇尚科学和创造的社会文化氛围,同时建立能提供有效激励的科学技术制度安排,以及形成能保护企业家利润动机的机制和规则,让中国人的创造力重新迸发。
⑼ 逆境不利于人成长驳论300字
挫折是人生道路中无法避免,每当遇到挫折时,痛苦随之而来,痛苦是心理的作用,它可以减少,从而可以用一种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儒勒·凡尔纳是法国现代幻想小说的鼻祖,他的第一部小说《气球的五星期》,一连投了十五家出版社,都被退了回来,凡尔纳一气之下,要将稿子烧掉。幸亏他妻子把它从炉火中抢了出来,凡尔纳不甘失败,他要下苦功写好幻想小说。为了了解各个科学领域的知识,例如文学、生物学、气象学、化学等的知识及其发明创建,他订有二十多种科学杂志,保存了上万种科学资料并都分类,当这部小说报到第十六家出版社时,稿子终于被接受,由于凡尔纳有渊博的知识,小说的内容丰富精彩,写得生动迷人,所以,很快成为畅销书。逆境也有它的好处,就像丑陋而有毒的蟾蜍,它的头上却顶着一颗珍贵的宝石。挑灯夜读,一只飞蛾忽至,失是在我的头上打一个旋儿,继而向灯扑去,它将身躯撞在灯管上“邬邬”的响,一阵猛撞之后,綦地,它跌落在书桌上,我把它小心翼翼的拿起来丢在墙角,希望它会吸取教训,革其愚蠢。孰知,少倾,它竟“卷土重来”,向灯管猛扑,撞得更厉害,想必它以把生死置之度外,那劲头大有“重死网膜”之势,使我顿时感到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震撼。其实挫折并不可怕,你可以在挫折中感觉到突破,希望创造和追术的精神,这是一种不埋怨命运的坎坷多舛,不叹恨生活的无情磨练的精神,一种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精神。生活并不亏待你,当它把你推向一条死路时,又为你指明了另一个出口。面对逆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无法选择逆境与顺境,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态度。
⑽ 写一篇说你具有创造力,有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的作文,300字左右,不用太多,四年级水平。
这也是在网上摘抄的 仅供参考 自己也要好好的写
放学后,我飞快地跑回家,一进家门就气喘专吁吁的,可能是我跑属得太快了吧!突然觉得嗓子干哑,很想喝水,然后我看见饭桌上有一个苹果便突发奇想:苹果怎么切里面的果核会变一个模样,我们常规的方法是竖着切苹果,果核是普通的苹果树种子。大家又没有想过拦腰切下去或者是斜着切苹果。
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斜着切苹果。首先准备一个苹果和一把水果刀,我们通常的方法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而现在要斜着切下去,我惊奇地发现:苹果里的果核竟然有一颗“三角形”从斜切面看,可以清楚的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三角形”。我见过很多人切苹果,它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照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没有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三角形”。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是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然有那么大的魅力!现在我把这个秘密告诉大家!
我从这一个小小的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