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1978的创作艺术
作为在国家广电总局立项的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重大理论文献影片,《中国1978》承担着宏大的叙事主题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如何将这种政治使命与艺术表达更好地结合起来就成了创作人员首先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决定一部影视作品能否被观众接受的关键所在。
确定主题脉络,放飞时代梦想
在1978年的中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生活,都发生着太多的变化,究竟选择哪些事件和故事?对这些事件又如何进行结构?因为所承载的使命,《中国1978》首先要做到主题方向明确、重大事件无遗漏,其次要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创作思路,就是在大事件方面重点表现1978年党的科教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所发生的伟大转折,在这四个大的转折中间穿插一些社会生活的变化。 如何将影片丰富的内容在90分钟的篇幅内“串”起来也是一个问题。在一次次的稿子修改过程中,可以发现在1978这个充满激情的年代里,所有中国人都怀揣着梦想,而这些梦想在1978这一年又都有着实现的可能。因此在文稿的修改过程中,始终在用“梦想”这个词作为主题来贯穿全片,也可以说,《中国1978》的一个隐含的主题就是“梦想”。在《中国1978》全片的解说中,有20多处用到了“梦”这个词汇,也正是“梦”这一隐含的主线使得全片在结构上能够显得更加完整。
用现代视角回望1978年
《中国1978》最初就定位在历史文献纪录影片,其内容和素材也大都来自历史影像资料,如何让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走进现代观众的生活,与当今社会发生关联是在创作上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影片决定以1978这一年份为框架,以今天的视角回看1978,将2008这一时代特点贯穿全片,以凸显今天制作这部影片的意义。用了一个北京电报大楼的时钟画面由彩色变黑白的手法将观众很自然地带回到了1978年那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开篇明确了影片故事讲述的视角。在影片的其他段落,每讲述一段1978年的故事,都尽可能地以今天的角度来切入主题。例如叙述1978年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就是从今天的年轻人切入的。这既可以调动年轻观众对影片的兴趣,也可以引出年龄大些的观众对当年心中偶像的怀念。主题歌从另外一个方面为影片加入了现代视角,强化了1978年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也强化了影片为改革开放而作的主题。 而对于主题歌音乐的创作,根据歌词内容的风格明确了采取RAP说唱的形式。但事实上,影片播出之后,主题歌《我生在1978》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对影片的剪辑,影片也强调尽量采取一些历史与现代对比的手法来强调30年间中国的变化。
用情感寻找昨天的记忆
1978年的中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令人怀念的。在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里,也蕴藏着无数个体的情感记忆,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尽量通过影像资料和故事叙述来唤起人们的激情。 因为主题需要,影片除了选择一些大的政治生活事件和影像外,还挖掘了一些以前不为人知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或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人物和事件来丰富影片内容。此外,影片大量运用了中国人共有的集体记忆,这些集体记忆中蕴含着每个不同个体的情感,构成了所有观众对1978那个特定年代的怀恋之情。在“中央新影”珍贵的影像资料中,影片运用了大量的1978年那个时代的名人镜头,他们是我们曾经的偶像,通过这些公众人物可以唤起人们对那个年代的怀念,也可以通过这些人物30年间的形象变化来表达历史的厚重。
B. 中国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是如何走向实践的
一般来说要经过三个步骤:首先要学习基本的方法和技巧,第二步要掌握美的形式和规律,第三步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渐渐地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作品风格。因而我们对一件艺术品的欣赏也要分三个层次进行;首先要看他描绘的是什么。就是说这件作品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对象,或者是主观营造了什么图象,用什么材料,属于哪个艺术门类。再进一层看他是怎样表现的。就是看他对对象作了什么样的艺术加工和取舍,这件作品的形式美感体现在哪里,形成的艺术风格是怎样的。再进一层,我们要追问作者为什么要表现它,就是要找出作品的深层次内涵——立意。
C. 中国艺术的模式
在追求“圆”之美中确立东方人文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创作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历代文学艺术批评实践中为许多文艺理论家陆续提及并作了种种论述的重要理论课题。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对中西文艺思想中的“圆”论作了相当细致的考释与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到理的“圆通”、结构的“圆形”、用词的“圆活”①,旁征博引,东西互证,蔚为大观。但仔细分析,则中国从古至今对“圆”及“圆”之美的重视,似乎远胜于西方,尤其是离开古典美学阶段进入现代与当代,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强的历史语境中对民族团结与民族凝聚力的呼唤之声持续高涨,艺术审美创造中对“圆”之美(最高理想为天人和合)的向往与追求在民族深层审美心理中就当然成为事理之必然。其实,所谓“圆”之美,指的是大宇宙生命的整体美与和谐美,除了天人和合的大“圆”,还有某一具体事物内部各要素的相生互化、有机统一之“圆”,某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和谐统一之“圆”等等。《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传》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对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及宇宙间万物的生命价值、生态和谐及生命全息性的重视,正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体悟与追求“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②,即天人和合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东方人文理想的生动体现。 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领域中,“圆”之美的追求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表现得十分丰富多彩,几令人目不暇接。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和批评实践中,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家和批评家则往往习惯于从两个方面对艺术生命的“圆”之美进行考察:一是高度重视考察艺术作品(作为宇宙生命的特殊外化形态)的生命整体美——包括作品内在各要素或功能之间相生互化、融通合一所形成的种种“圆”之美(中国传统艺术批评理论中对“两极兼融”、“多元合一”的艺术辩证法的研究极为深入可为其中之重要例证);二是高度重视大宇宙生命与艺术生命双向互动与和谐统一中产生的种种“圆”之美。其实,后一种“圆”之美也是一种生命整体美,主要表现为艺术与宇宙、社会、人生的动态和谐之美——属于国人心目中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生生不息地发展所形成的整体和谐美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度重视艺术作品的生命整体美以及高度重视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与艺术生命双向互动与和谐统一中产生的种种“圆”之美,并在追求上述大宇宙生命的“圆”之美中进一步确立东方人文理想,就须要寻求适当的艺术批评模式。于是,人们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批评中出现了两种极为重要的体验性(以“象”喻“理”)的批评形态:一种是“人化”批评;另一种则是“泛宇宙生命化”批评。
D. 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向如何认识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求答案。200字左右
楼主可能是想写作文?不知道。但是如果不是作文本身而是真的讨论这个问题的话,我有一点感觉。因为我是艺术生,在校,学校是中国几大顶尖艺校之一,具体就不透露了。“中国创造”其实真的还只是一句口号。很难真的实现,首先这个行业里的人受了十几年中国这种刻板保守的教育,很难真的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就像这个题目,无数老师给无数学生出过无数次了,这就是毫无创意的体现,创造是一定紧跟在创意后边的。因为学校里的都是艺术生吗,其实感觉挺大的,没什么人会真的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充其量就是拿它当一个口号。中国搞艺术的,大部分连生计都保证不了,少部分能保证,是因为家里有钱,这种人学艺术基本就是玩。再剩下的,你还得有天赋,不然怎么艺术创造。
所以这么几轮筛下来,全中国“可作战部队”总共也不剩多少了。就像很多战争,号称几百万雄师,真打起来一星期就再见了,都是虚架子搭的好而已。你像美国,顶尖的艺术大学都是在其它专业上也特别好,全世界都有很大的认同感。再看中国,北电中戏,给除了艺考生以外的人什么印象?走后门,潜规则,砸钱,纨绔子弟不学习的出路。
艺术设计能稍微好一点,但是其实原理差不多。
所以要是真问,不考虑作文成绩,个人认为,基本不可能,至少特别特别难。几千年的保守思想和几十年已经自成一派的腐儒教育,不是说改就能改的。这才是根深蒂固的问题。
E. 请问中国最早的有记载的艺术创作叫什么名字谢谢了
中国绘画 - 史前及先秦绘画
概况
有关中国绘画的起源问题,象有关中国历史的起源一样,令人不可琢磨。究竟中国的绘画开始于何时?何地?是何人所创造?这一谜团千年以来一直萦绕在历代美术史研究者的思绪中。唐代的张彦远在他的开创性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中国绘画的起源追溯到传说时代,指出那时的象形文字便是书写与绘画的统一。而在他看来,图形与文字的脱离,才使得绘画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探讨绘画技巧的工作则晚至秦汉才开始,魏晋时名家的出现,才标志着绘画臻于成熟。这1000多年前提出的有关早期中国绘画发展的理论至今仍基本成立。所不同的是现代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史前和历史早期绘画形象的实物,不断增加着我们对早期绘画艺术的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造型艺术,在彩陶及绘画、陶塑和雕刻方面,均有一定的成就。
我们习惯上把从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开始,经过商、西周直到到春秋、战国的这一时间段统称为先秦。由于铜器和铁器的相继发明和推广,加上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各种手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除了为礼教服务的青铜艺术、商周的玉石雕刻及战国的彩漆木雕以外,寓有兴废之诫的庙堂壁画及人物肖像画,受到了先秦统治者的普遍重视。但直到本世纪初,对于先秦绘画的研究还只是凭借着那些并不完全和丰富的记载进行的。近年在长沙等地出土的帛画与漆画,为探讨先秦绘画艺术的面貌,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具体文章请参看:http://www.chinaart8.com/show_art.asp?art_id=5173
F. 艺术创造学习体会 1000字
中国书画艺术,以期独特的艺术风格魅力而成为东方文明的辉煌典范之一,然而,由于它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与我们今天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不少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向。如果不了解这些情况,在鉴赏书画作品的时侯,便无法把握它的艺术实质,如果想进一步对它的历史传承,真伪情况的判断,就会有无从下手之感。因此、掌握书画艺术欣赏是书画鉴定的重要基础之一。本文以欣赏和鉴定中国传统书画为主要内容,分段来介绍给广大网友,为网友提供在书画鉴赏时的一些方便。
欣赏书画艺术的基本方法
人们常说,书画欣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
,这是针对在欣赏书画艺术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变化的反应。因为在欣赏过程中,他将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功能,如情感、想象、理解等等,而最终将期转化为对书画艺术的评价。这种评价,包括对作者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判断,对书画作品艺术特点的认识,以至对书画作品艺术价值的大致评估。而这些判断,认识、评估是在自已原有基础上的一种提升,从而达到一个新的艺术思想境界。这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是属于一种智力与知识的测验。也是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来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思想的全面理解,如果从人类对艺术的感受来讲,它又是一种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作用的精神享受。
中国书画艺术,同其他的造型艺术一样,其作品内容具有一定的说明性,而其表现手法则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使作品产生了一定的艺术性。中国传统书画作品的内容,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坏境和文化背景中,因此,必然受到这些历史因素的制约,对于今天的观赏者来讲,要真正了解它,是有一定难度的。中国传统书画的装饰性,是依存于书画作的表现手法,主要通过中国书画所特有的多变的线条、点画、不同的设色、墨晕等等,来表现书画艺术的之美来感染欣赏者,而这些方面,虽无太多的历史局限性的一面,但也有受限于社会生活空间的一面。因此,我们今天欣赏传统书画的艺术,除了解其内容外,更多地是着重于这一方面。
通过欣赏可以了解作品的基本情况,包括所用的材料、使用的工具、笔法和设色的基本特点,但这只是对作品的“面貌”作一次大致的认识和了解,虽然这种认识和了解还很粗浅,却为进一步鉴赏打下了基础,这是很重要的“第一印象”作用。然后开始进入仔细观察、欣赏阶段。这是主要是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主题内容等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来获得对作品特点具体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接着是进入更深入的欣赏方法,这时要从以上对作品的认识理解中,继续寻找作品的表现手法与主题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寻找书画家在创作中所流露的心境、情绪,及作品随之而体现的意境。这种欣赏,要求欣赏者调动多方面的知识、素养,由眼前的书画进而扩展到同一书画家的其他作品,或是其他书画家的类似作品,甚至是不同意境的作品,如此、都是对眼前这幅作品的特色和内涵的补充和深化。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来达到对作品的全面了解,同时为下一步的鉴定填定了基础。
艺术观点:艺术品被名家创作出来往往都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名家们几乎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为了尽善尽美,他们废寝忘食。因此他们的作品更能让人产生共鸣,更能感动人,无论欣赏者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样的背景,都会被作品中的艺术魅力所感染。
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的发展,每个艺术家都有其自身的创作观和价值观,领悟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独立思考深刻感受和执意创新的艺术信仰,并为之付出毕生的智慧、情感和力量。艺术品市场不是艺术界,时于尚处初级阶段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利大于艺的主导思想更多一些,因而在运作过程中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演变成投资升值的借口也就不足为怪了。我赞同一位评论家的收藏结论———“从艺术角度我只选择值得收藏的作品,从升值角度我会首先选择购买其作品”。书画给人带来无尽的乐趣,书画作品给人一种艺术享受,更给人一种心灵的启迪和震撼,画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作品,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欣赏书画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书画家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技能,欣赏者要有领悟创作者心思的本领,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将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变作美妙的艺术,这中间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心血和努力,真正懂得欣赏艺术的人,不会只看着它的价值有多少,最在乎它能否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
G. 中国艺术把什么放在首重视的是什么的创造
中国艺术将传承放置在首位,重视艺术韵味的创造
H. 英语四级翻译:中国艺术 中国人创造了
〔中国艺术〕 Chinese art
〔中国人创造了〕
~完版成时 Chinese has created …
~过去时 Chinese created …
〔中国权人创造了自己的艺术〕 Chinese has created their own arts
〔中国人创造的艺术〕the art created by Chinese
I. 中国艺术创作与欣赏中 最重要的一对关系是什么
《沈子琪浅淡艺术审美》
对于艺术的认知应该是永无止境的,因为总有未知的事物尚待发现。面对经典的艺术作品,每看一次便呈现不同面貌,神奇高深,难以预言。
有灵魂的作品,是能感知到艺术家深远的思想,给予观者启迪,或引起深思。
若我们宏观而谈,古往今来,讨论最多的是它究竟是社会发展的衍生品,还是必需品,以科学的视角去审视艺术。艺术应该是感性的,但当艺术处在社会发展之中却恰恰是理性的。艺术不应只是一种笼统的称谓,艺术的本源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者称为一种概念。有很多人认为,当艺术具象化时,更能反映出客观的世界,可我的思想却是与之相悖的,艺术本是意识形态的衍生,而世界泛泛,每一人意识都是独立的,其实当任何事物片面化后,都不能称之为“客观”。
当艺术被粗犷的分为现代派艺术,与未来派艺术时,却又将种种思维固化在这一流派之中。
现代派艺术
现代派艺术,存在多义性,与抽象性,艺术是渊源深远的,在个体鲜明的今日来看,由古至今,现代派艺术存在或是一种必然,当人们的所思所想,都被圈养在每个时代下,那它的多义与抽象性的演变也是一种趋势,追寻着思维形态的自由,实则仍生在时代的牢笼下,将所有的思维灵感种种情绪,迸发在自身的艺术品中,也预示着别样的无奈与妥协。
未来派艺术
未来派艺术是以预见未来的视角试图摆脱当下和历史束缚的想象空间。即使人们认为艺术是现代派时期的“超现实主义”,提倡摆脱现实的束缚去自由想象,也只是现实在潜意识中的体现,“未来派艺术”随着时间的转换也成不了未来的归属。可见未来是个相对的概念,人们的审美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着改变。一个时代的思维也会受到时代的时限,但是以未来的视角审视当下的价值观,是有失偏颇的。它是一种坐井观天的视野,当下与未来可以是互补和依托的关系,只能说对当下产生启示性的作用。
所以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推动,以及社会人文精神的进步。人们意识形态的开阔,尤为重要。
可当下大多数的评论家们,他们使用的词语已经泛滥无归,毫无精确性了。一幅作品,有待崭新的眼光去欣赏,去寻幽探胜,体会艺术的真谛。
在我们欣赏经典的作品时,就必须具有一颗赤子之心,敏于捕捉每一个暗示,感受每一种内在的和谐,特别是要排除冗长的浮华辞令和现成套语的干扰。不应一知半解或自命不凡。往往网传会误入歧途,自身的无知,而妄加评论者大有人在。艺术作品低俗,也被某些权威机构的评论家们大赞。更可怕的现今艺术:被人人自我标榜的时代,故作姿态。目前市场存在误导,使得人们不知正确审美,注重外在表现以及视觉感受;导致艺术媚俗化、无传统功底、无笔墨语言反而被人们热捧。饱涵深厚底蕴的作品;高品位、高境界、有灵魂的画作,大家反而不看好,也许有苦涩,怕别人说自己是无知之辈,随波逐流,即使自己内心感觉有些厌恶的东西也只能说成“妙无可言“。达到一种“境生象外”深层境界的艺术品,任何人都不应该自认为了解的彻底,因为谁也没有臻于此境。
解放唇舌,大家妙趣横生地谈论艺术。人们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不应存有垄断性,及门户性,民间也不乏有高手,只有打破成见,中国的艺术才能真正走向繁荣。
现代艺术,并非是真正的自由,并非是时人特例,不同时代对人、对物、对景的外观评价判断,皆会受到当时审美趣味的影响。
未来艺术, 不是人们期待的那么美好,它仍源于生活,当物质需求发展到巅峰的时候,艺术必然遭遇瓶颈。最终超越自然、超越自我。
艺术永远要求创新,因为时代是不可逆的。
作者:沈子琪
J. 中国画的创造可分为哪四个步骤
山水
欣赏中国山水画,先要了解国画制作者的胸襟意象。画家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储于心,再形于手,所以不以“肖形”为佳,而以“通意”为主。一树一石、一台一亭,皆可代表画家的的意景。不必斤斤计较透视比例等显示的问题。
动物
动物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狮、虎、猫、犬可称为走兽,各种鱼类可称为游鱼,蝉、蝶、蜻蜓称为草虫,各种雀鸟称为翎毛。动物可以归到花鸟画。
人物
可分为古今两类:古装人物,或者是历代英雄名士为一类;现代服装,或者模特儿写生为一类。由于人物要有动作、表情,所以人物画是比较深奥的制作。 根据制作技巧、笔法,国画可以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
工笔
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
写意
心灵感受、笔随意走 ,视为意笔,写意画不重视线条,重视意象,与工笔的精细背道而驰。生动往往胜于前者。
根据画面内容又可以分为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
传统
中国画画龄以千年计,形成了一套笔法、构图法 、皴法等固定的模式,所以具有此种风格的国画称为传统绘画。
国画分类依据
中国画的“画分三科”,人物、花鸟、山水,表面上是以题材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这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国画分类概况
古代国画分科之说法 画分十门。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鸟兽、花木、墨竹、果蔬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元代有“画家十三科”,但内容相当庞杂,作为分类标准不适宜。 当代国画分类之说法 当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
国画(7张)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国画代表种类
人物画
(1)人物画的历史进程: 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隋强人物画'信念'
中国的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2)人物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 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山水画
(1)山水画的历史进程: 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形成南北宗两大派系,达到高峰。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使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脉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2)山水画的组成: 山水画的组成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3)山水画主要代表: ◆ 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元代汤垕说:“李思训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为一家法。”南宋有二赵(伯驹、伯骕),以擅作青绿山水著称。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 ◆ 浅绛山水 蔡彦才浅绛山水画
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 金碧山水 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但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另持一说:“盖金碧者:石青石绿也,即青绿山水之谓也。后人不察,加以泥金谓之金笔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笔之名可笑也!” 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院体画 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以张铨、江宏伟、贾广键、赵蓓欣、喻慧等为代表的现代中青年画家为现代院体画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工笔画
在唐代已盛行起来。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绘画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绘画的材料改进。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初唐时期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米芾《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 万伟民工笔画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漫画
水墨漫画,即构思上具有漫画的特点,题材广泛,或讽刺或赞美,但表现手法上运用中国传统水墨画技巧,兼具其雅致。较之一般的漫画,水墨漫画更具有观赏价值。它的出现 扩展了漫画的表现、观赏领域与品种。中国的水墨漫画也涌现了很多优秀作者,如丰子恺、华君武、黄永玉、韩羽、方成、王成喜、朱宣咸、梅湘涵、毕克官、徐鹏飞、蒋文兵、何韦、常铁钧、徐进、白善诚、等人,同时也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
花鸟画
(1)花鸟画的历史进程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花鸟作为中国艺术的表现对象,一直是以图案纹饰的方式出现在陶器、铜器之上。那时候的花草、禽鸟和一些动物具有神秘的意义,有着复杂的社会意蕴。人们图绘它并不是在艺术范围内的表现,而是通过它们传达社会的信仰和君主的意志,艺术的形式只是服从于内容的需要。 人类早期对花鸟的关注,是孕育花鸟画的温床。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不少独立的花鸟画作品,其中有顾恺之的《凫雁水鸟图》、史道硕的《鹅图》、陆探微的《半鹅图》、顾景秀的《蝉雀图》、袁倩的《苍梧图》、丁光的《蝉雀图》、萧绎的《鹿图》,如此等等可以说明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虽然现在看不到这些原作,但是通过其他人物画的背景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花鸟画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飞鸟等。 这一时期的花鸟画较多的是画一些禽鸟和动物,因为它们往往和神话有一定的联系,有的甚至是神话中的主角。如为王母捣药的玉兔,太阳中的金乌,月宫中的蟾蜍,以及代表四个方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一般说花鸟画在唐代独立成科,属于花鸟范畴的鞍马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较高的艺术成就,现在所能见到的韩干的《照夜白》、韩滉的《五牛图》以及传为戴嵩的《半牛图》等,都表明了这一题材所具有的较高的艺术水准。 而记载中曹霸、陈闳的鞍马,冯绍正的画鹰,薛稷的画鹤,韦偃的画龙,边鸾、滕昌佑、刁光胤的花鸟,孙位的画松竹,不仅表现了强大的阵容,而且各自都有杰作。如薛稷画鹤,杜甫有诗赞曰:“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低昂各有意,磊落似长人。” 潘天寿国画
(2)花鸟画的画法 花鸟画的画法大致可分为二类:工笔花鸟;写意花鸟。昆虫亦有工、写之分。表现的方法有:白描(又称双勾)、勾勒、勾填、没骨、泼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样,有悠久的历史。花鸟画的学习步骤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表现的主题有:竹、兰、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鸟有:鸡、鹅、鸭、仙鹤、杜鹃、翠鸟、喜鹊、鹰;昆虫有:鹦鹉、蝴蝶、丰、蜻蜓、蝉,杂虫有:蝈蝈、蟋蟀、蚂蚁、蜗牛、蜘蛛等。 新文人画 新文人画,即“中国新文人画”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艺术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