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墨的笔和墨的发明
在牍简上刻写成文的书写体系远在殷商时期就已经非常完善了。刻写的牍简经较长时间阅读后,刻划之处自然就积满汗泥尘土,而比牍简表面颜色深一些,反而容易识读。古代刀笔吏们注意到这个现象,有意找些墨粉或墨块之类涂在牍简表面,染黑字迹,提高阅读性能。
很可能用墨涂抹刻写文字的方法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被普遍采用。殷商时就已有墨刑,在人面额上刻字并用墨涂抹刻痕,以示惩戒。春秋以前一种墨定制度,君王用墨圈定刻有法令或计划的牍简,然后付诸实施,墨定也就是君王批准执行的法定程序。我怀疑,所谓墨定也就是君王用墨涂抹刻写的文字内容。商周时期,我国南方民族盛行断发文身习俗,文身就是用针刺破皮肤,再用染料涂抹刺孔,以达到颜色永驻的效果,其过程也类似于墨涂刻痕。墨刑和文身两种现象可以佐证,在毛笔发明前,存在以墨涂抹刻写字迹的可能性。
用墨涂抹刻痕需要专用工具,最现成的工具显然就是当时刷漆用的毛刷子,以毛端把墨粉涂在刻痕中,再擦去牍简表面的余墨就完成涂墨过程。为了更好地把墨涂在细细的刻痕之内,古人会把刷子做得窄一些,甚至故意留出毛锋,变成笔尖。这样,最原始的毛笔也就应运而生了。考古发现,在殷商时期的甲骨上发现有用红漆写成的文字,意味着当时已经出现毛笔。另外,在甘肃、青海发现的四千多年以前的彩陶上,有些图案的图划内有类似于书法中“飞白”的现象,飞白是毛笔尖中墨汁接近枯干时写字导致笔画中出现无墨的现象,说明是用类似于毛笔的工具涂画而成。
2. 笔,墨,纸,砚分别是由谁发明的
文房四士宋·陆游《闲居无客所与度日笔砚纸墨而已戏作长句》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 笔、墨、纸、砚统称为“文房四宝”。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笔、墨、纸、砚亦然。在使用之余,文人雅士还给它们取了人性化的名字(见韩愈《毛颖传》): 笔:中山人毛颖。中山是古代诸侯国名,在今天的河北省定州一带,战国时为赵国所灭。据王羲之《笔经》记载,汉朝时天下诸侯郡国争献兔毛笔以书写洛阳鸿都门上的匾额,结果只有赵国兔毛笔入选。中山属赵,所以称毛颖为中山人,颖是指毛笔呈锥状的笔头。另有人因宣城多产笔,也称之为宣城毛元锐,字文锋的。 墨:绛人陈玄。古时绛州在今天山西省新绛县,所产之墨较为有名,为朝廷贡品,而墨又以陈年、浓黑者为上品,故称之为绛人陈玄。又:南唐时燕人李廷圭以松烟造墨,光泽可鉴最负盛名,后渡易水而居江南,故也有人称墨为燕人易玄光,字处晦的。 纸:会稽褚知白。古时会稽在现在的浙江绍兴,出产贡纸。楮树之皮是造纸的上等原料,而褚与楮音同形近,故有人从人的姓氏中取“褚”为纸的姓氏,称之为会稽褚知白。另外也有人因河南华阴多产纸,称褚知白为华阴人士,字守玄。 砚:弘家陶泓。隋唐时期,天下陶砚盛行,而其中又以虢州,即汉时弘家郡(今河南灵宝)所产最负盛名,砚中间下凹以存墨汁,故称之为弘家陶泓。也有人称以石料所制之砚为石虚中,字守默(墨)的。 古人不仅给笔、墨、纸、砚取了名字,而且还给它们封了官职。笔:书写用品,因笔杆以竹管作成,使用时要饱蘸墨水,故封之为中书君、管城侯、墨曹都统、墨水郡王、毛椎刺史;墨:多以松烟制成,品质上乘的还要添加香料,故封之为松滋侯、黑松使者、玄香太守、亳州楮郡平章事;纸:性柔韧,可随意裁剪,且以洁白者为佳,故封纸为好畦(侍)侯、文馆书史、白州刺史、统领万字军略道中郞将;砚:储墨之器,质地坚硬,帮封之为即墨侯、离石侯、铁面尚书、即墨军事长。
3. 笔是谁发明和演变的
史传秦蒙恬造笔。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 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
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灰坑里。
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 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
(3)墨的发明早已笔扩展阅读
中国上下五千年,形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称的“文房四宝”,就是传统文化的外在体现。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其中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
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人都是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文人以笔为锄,以纸为田,笔耕不辍,因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
毛笔,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其生命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毛笔。
因为这个传说,蒙恬被尊为毛笔的始祖。浙江省湖州善琏百姓建“蒙公祠”,于每年蒙恬生日时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沿袭至今。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
4. 墨水是谁发明的
是钢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工具,它是在19世纪初发明的。1809年,英国颁发了第一批关于版贮水笔的专利证书,这权标志着钢笔的正式诞生。
在早期的贮水笔中,墨水不能自由流动。写字的人压一下活塞,墨水才开始流动,写一阵之后又得压一下,否则墨水就流不出来了。这样写起字来当然是很不方便的。
到1884年,美国一家保险公司的一个叫沃特曼的雇员,发明了一种用毛细管供给墨水的方法,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这种笔的笔端可以卸下来,墨水用一个小的滴管注入。
最早的能够自己吸墨水的笔出现于20世纪初期,采取了一个活塞来吸墨水。当笔中采用了皮胆后,就要用一个铁片插入一个缝中去挤压皮胆来吸墨水。到1952年,又出现了用一根管子伸进墨水中吸水的施诺克尔笔。直到1956年,才发明了现在常用的毛细管笔。
蓝墨水的发明在19世纪初,发明人是英国的韦奇伍德。
5. 古代的墨是怎么发明的是谁发明的呢请说详细点
西周邢夷发明墨。
1、《述古书法纂》载: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
2、墨的发明过程:
(1)周宣王时期,一位名叫邢夷的画师,在一次绘画时不小心弄脏了双手,到附近的小河清洗时偶然捡起一块松炭,弄了一手黑,引起了兴趣。邢夷把松炭带回家中捣研成末,用糯米粥之类的东西调和成半固体的糊状,加入锅灰后加以揉捏,做成长条状在太阳下晒干。
(2)需要使用时加一点水研磨几下,就可以用来写字或绘画。邢夷把这个墨条取名为“黑土”,后又觉得不妥,便把“黑土”两字合为一起单字“墨”,史称“邢夷墨”。
(5)墨的发明早已笔扩展阅读:
墨的种类:
1、松烟类墨
松烟是松树油燃烧后,再收集其烟所制的墨。松烟墨汁乌黑无光,略呈冷色。古人常用于渲染头发、须眉,是书写小楷字和工笔绘画的佳品。品种有:阿胶松烟、五老松烟、小松烟等。
2、油烟类墨
油烟是用油料,主要是以桐柚籽或猪油为原料燃烧后收集其烟所制的墨。油烟墨汁有一定光泽,色偏暖,可浓可淡,多用来勾线、渲染,是中国国画和书法用的佳品。品种多样,主要有:兰烟墨汁、亮光墨汁、桐烟墨汁、油烟墨汁等。
3、漆烟墨
漆烟墨是采用生漆、猪油、桐油、麝香、冰片、金箔、公丁香、猪胆等十多种贵重原料制成。墨精黑发光,也就是一种高级油烟墨。漆烟墨有光亮,宜作画,特点能经久不褪。
6. 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纸、砚分别由谁发明的
笔是战国时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纸是蔡伦改进,发明者不详;墨可能是黄帝最早使用;砚台源自原始时代的研钵,发明者不详
7. 中国毛笔和墨水的来历
毛笔的由来
毛笔的发明权不能全归功于蒙恬一人。不能把他作为笔的创始人。明代的严敬在《事物纪原》一书中说:“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很早就有了文字,当然也早就有书写文字的工具。古人把这种书写工具笼统地称之为笔。但是,最早出现的笔,不一定是毛笔。古人在甲骨、金石上作书,用的工具是“刀锥之类”,其名称虽叫笔,但与后人使用的毛笔是大不相同的。这从我国文字演变中也可看出一点道理来。原来的“笔”字写作“聿”。《说文・聿部》:“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聿,燕谓之弗。”到了秦以后,“笔”字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笔”字的字形,在“聿”字上加“竹”。不妨理解为当时所用的笔,已经是竹木为杆的毛笔。今天我们使用的“笔”字,就是从“笔”字简化而来。 现在人们在请人修改文章时常说:“请大力斧正”,“尽管删削”。改文章动刀子,也是古人的做法。“孔子删书”是非动刀子不可的,因为那时的笔就是“刀锥”之类。由此可见,“蒙恬以前已有笔”的说法是不错的。但大可不必因此而否定蒙恬创制毛笔的历史功绩。蒙恬对毛笔的笔杆、笔毛所用的材料和做法都作了很大改进,在所用的材料上他采用了鹿毛和羊毛两种不同硬度的毛制笔尖,使之刚柔相济,便于书写。在制法上,不是将笔毛围在笔杆的一端用线缠住,而是将笔杆一端镂空成毛腔,笔毛放在腔内。1975 年湖北云梦睡虎地一座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 127 年)墓里,一次就出土了三支这样制作的竹杆毛笔。
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墨的发明年代,在历史上已无从考据,但从出土文物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墨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在汉代得到一定的发展,至唐代达到鼎盛,并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宋代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说:“上古以竹挺点漆而书。”这是最早形式的墨。我国古代制墨技艺很高,并出现了制墨名手。南唐著名墨师奚超造墨技术高,他造出的徽墨受到了李后主的赏识,因而被赐予“国姓”,改名为李超。到了宋代,又有人发明了桐油烟墨。据宋代何远写的一本笔记讲:“潭州胡景纯专取桐油浇烟制墨,大者不过数寸,小者如圆钱大,每磨研间,其光可鉴。画工室之以点目。”这说明在当时墨的制作是力求精巧,刻意追求造型、纹饰的美观。 据宋史料载,除了作桐油烟制墨外,还有用漆烟制墨的。到了元明时代,有人为墨著书,谓之《墨池》。书中不仅记载了制墨的工艺方法等,还记载了古代制墨方面的人物。清人胡升文曾研究了历史上所有的制墨方法,制出许多好墨,其中一种“苍佩玉”最为名贵,并被作为贡品。
8. 墨笔发明于哪个朝代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中国考古发掘出来公元前14世纪的骨器和石器上已有墨迹,还从湖北云梦县发掘出来战国时代的墨块。《庄子》中有“舔笔和墨”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开始用用毛笔和墨水了。
《述古书法纂》载: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古代写字,以竹挺点漆,后磨石炭为汁而书,叫石墨。秦汉多用松烟、桐煤制墨。现知最早的烟墨,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和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现。当时的墨,是一些小圆块,没有模制成锭。
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毛笔,是古代汉族与西方民族用羽毛书写风采迥异的独具特色的书写、绘画工具。当今世界上虽然流行铅笔、圆珠笔、钢笔等,但毛笔却是替代不了的。据传毛笔为蒙恬所创,所以至今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侯店和浙江湖州善琏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如同过年,家家包饺子,饮酒庆贺,纪念蒙恬创毛笔。自元代以来,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生产的具有“尖、齐、圆、健”特点的“湖笔”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毛笔品种。毛笔在历代都有不同的称呼。春秋战国,诸侯称雄。此时,各国对毛笔的称呼都不同。吴国(今江苏)叫“不律”,楚国(今湖北)叫“插(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律称为“毛笔”。而白居易称笔为“毫锥”,《寄微之》诗云:“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
9. 最早钢笔和墨水是谁发明的
钢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工具,它是在19世纪初发明的。1809年,英国颁发了第一批关于贮水笔的专利证书,这标志着钢笔的正式诞生。
在早期的贮水笔中,墨水不能自由流动。写字的人压一下活塞,墨水才开始流动,写一阵之后又得压一下,否则墨水就流不出来了。这样写起字来当然是很不方便的。
到1884年,美国一家保险公司的一个叫沃特曼的雇员,发明了一种用毛细管供给墨水的方法,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这种笔的笔端可以卸下来,墨水用一个小的滴管注入。
最早的能够自己吸墨水的笔出现于20世纪初期,采取了一个活塞来吸墨水。当笔中采用了皮胆后,就要用一个铁片插入一个缝中去挤压皮胆来吸墨水。到1952年,又出现了用一根管子伸进墨水中吸水的施诺克尔笔。直到1956年,才发明了现在常用的毛细管笔。
蓝墨水的发明在19世纪初,发明人是英国的韦奇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