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 人类发明并使用氟利昂(主要用作制冷剂)若干年后,科学家发现氟利昂进入大气层后,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出
(1)由图示可知,1个臭氧分子是由她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臭氧的化学式为:O她;
(2)由图p图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③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她)由图示图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将反应①×2后与②③相加后得到总反应:2O她=她O2,氯原子在反应p作催化剂,反应前后氯原子的个数没有改变;
(e)由图p可知,反应过程p氯原子没有损耗,而是在循环消耗臭氧,导致少量的氯原子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影响;
(5)由于氟利昂破坏了臭氧层,应禁止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
故答案为:(1)O她(2)②;(她)未变化;(e)变化过程p氟利昂的性质和质量未变化,只是反复循环消耗大量O她.(5)禁止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
Ⅳ 人类发明并使用氟利昂(主要用作致冷剂)若干年后,科学家发现氟利昂进入大气层后,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出的
1,O3
2.没图啊
3.否
4.一点点的氟利昂就会把很多O3分解成O2和O,所以警告人们不要乱放氟利昂。
Ⅳ 人类大量使用含有氟利昂的冰箱和空调等,会导致()A.酸雨B.温室效应C.臭氧层被破坏D.皮肤癌增
氟利昂常被选作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易挥发至大气中,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A、酸雨是由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氧化物造成的;煤炭燃烧产生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如果遇到降水,二氧化硫就溶解在水中,成为酸雨.A错误;
B、温室效应是由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氟利昂挥发到大气中,不会产生二氧化碳.B错误;
C、臭氧层位于大气层的上层,容易被氟利昂分解释放的氯原子所破坏.C正确;
D、癌症是由于人的免疫异常引起的,与使用氟利昂关系不大.D错误;
故选C.
Ⅵ 氟利昂是由哪个公司发明的
貌似杜邦
1930年美国开发出氟利昂,是饱和碳氢化合物的氟、氯、溴衍生物的总称,氟利昂是一大类,有几十种。它们的热力性质有很大的区别,但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又有许多共同的优点。因此,从1930年到1990年,氟利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Ⅶ 人类发明并使用氟里昂(主要用作制冷剂)若干年后,科学家发现氟里昂进入大气层后,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出
(1)由图示可知,1个臭氧分子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故臭氧的化学式为:O3;1个过氧化氯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2个氯原子构成的,故其化学式为:Cl2O2;
(2)由图中三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②中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
(3)由图示三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氯原子在反应中作催化剂,反应前后氯原子的个数没有改变;
(4)由图中可知,反应过程中氯原子没有消耗,而是在循环的第一步反应中不断消耗臭氧,导致少量的由氟里昂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影响;
(5)由于氟利昂破坏了臭氧层,应禁止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等.
故答案为:
(1)O3;Cl2O2;(2)②;(3)否;(4)反应过程中氯原子没有消耗,而是在循环的第一步反应中不断消耗臭氧,导致少量的由氟里昂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影响.(5)①治理污染要从控制污染开始;②人类要有地球村的意识;③治理污染要全球共同行动;④合理使用化学物质;⑤不使用含氟里昂的制冷剂设备;⑥化学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有时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Ⅷ 氟利昂制冷剂是谁发明的什么时候有什么好处
氟利昂之父前传:剧毒铅汽油的发明者 上世纪30年代,是一个发明频出的年代,就在青霉素、电视机等名垂史册的发明出现的同时,氟利昂也诞生了。
好处就是生活处处离不开制冷剂
Ⅸ 人类发明并使用氟利昂(主要用作致冷剂)若干年后,科学家发现氟利昂进入大气层后,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出
(1)由图示可知,1个臭氧分子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臭氧的化学式为:O3;
(2)由图中三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C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3)由图示三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氯原子在反应中作催化剂,反应前后氯原子的个数没有改变;
(4)由图中可知,反应过程中氯原子没有损耗,而是在循环消耗臭氧,导致少量的氯原子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影响;
(5)由于氟利昂破坏了臭氧层,应禁止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
故答案为:(1)O3;(2)C;(3)否;(4)反应过程中氯原子没有消耗,而是不断消耗臭氧分子,导致少量的由氟利昂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影响;(5)治理污染要从控制污染源开始或不使用含氟利昂的致冷设备等.
Ⅹ 氟利昂是谁发现的谁利用氟利昂做出第一部冷气机
氟利昂之父前传:剧毒铅汽油的发明者 上世纪30年代,是一个发明频出的年代,就在青霉素、电视机等名垂史册的发明出现的同时,氟利昂也诞生了。 尽管空调和冰箱早在19世纪末就被发明出来,但因为它们使用的制冷剂(也叫冷媒)是有毒气体,所以这两种产品一直无法普及。特别在1929年,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有家医院发生冰箱泄漏事故,造成100多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