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人怎么保留火种
古代人靠火镰保留火种。
火镰具体诞生的时代,已不可考,至宋代火药被发明,火镰的使用价值也随之大幅度提高,不仅是百姓日常生活的用具,一些火器也须借助火镰击发。
火镰利用了摩擦起火的原理。使用时反复让火镰与火石摩擦使之发热,然后用力向下猛击火石,产生的火花点燃垫在火石下面的艾绒,把艾绒放在装好汗烟的烟锅脑子上,使劲吸上几口,艾香和烟香气息随着丝丝青烟弥漫在空气中。
(1)创造怎么拿火种扩展阅读:
及至明末清初,烟草传入中国,火镰更是成为重要的生活用具,不仅家居必备,还增加了随身携带、随时取用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火镰,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增添了大量个性化的设计。如火镰的体量大小,敲击火石的朝向,都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习惯喜好定制。
普通的火镰,除刀刃部分外都会用皮革包裹起来,方便使用者持握,敲击取火,顶端的位置还设有系绳的孔扣,可用绳子悬挂在身上或装入特制的荷包中。
而一些世族贵胄、富商大贾为了彰显身份和富贵,用金银或白铜制作火镰的持把,上面雕饰各种吉祥图案,或者镶嵌玛瑙、红珊瑚、绿松石之类的宝石,使之炫目耀眼。一些悬系火镰的绳带,也是用银子打造连缀而成,极显奢华之气。
Ⅱ 古人是怎样保存火种的
古人通过把火种放在烧制的陶器里的方式保存火种,这个陶器就叫炉或灶。具体形式或方法是,在灶坑对门道的后侧底部掏一斜向下方的洞,有的在洞内直接保存火种,有的在洞内置一夹砂罐,罐内保存火种。
古人取暖多用木炭,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铜或铁制成的,外面加上一个箱形秀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掉进别的东西。
(2)创造怎么拿火种扩展阅读:
人工取火历史考证:
1972—1976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对在内蒙古自治区额齐纳族和甘肃省金塔县境的汉朝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所辖边塞上的烽燧、塞墙遗址进行考查。这个遗址是始建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废弃于东汉末年的边防设施,全长200余公里。
他们在这里发掘了甲渠侯官治所、甲渠四燧和肩水金关三处遗址,出土汉简2万余枚。同时出土点燃烽火用的草苣和取火工具——木燧。木燧由一根木杆和一块有孔的木板组成。现藏甘肃省博物馆。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也是在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钻木取火工具。
进入铁器时代后,出现了一种称为“燧火”,即铁片击石的取火方法,是在上述摩擦等取火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取火方法在我国各民族中世代流传,流行很广,直到火柴问世,此法才逐渐消亡。
铁片击石的取火方法,须有三件东西配套使用才行。
一是火镰,实际上就是一块铁片,一般长8—12厘米,中宽3-4厘米,两头尖,成月牙形,刃为钝刃,背面有棱作抓手;
二是火石,又称燧石,多分布于石岩中,颜色有白、黑、灰、黄等。通常用一种白石头,砸成锋利的小块作火石;
三是火绒,一般用艾绒,在西南地区有用“纸媒子”的,即用草纸搓成筒状,用火点燃后,插在竹筒内,使其窒熄,在卷纸上形成一层纸炭。
将这三件东西放在用皮或布缝制的包袋中,称为火石袋。用火时取出火绒或“纸媒”放在火石上,夹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右手拿火镰撞击火石数下,即可点燃,再用易燃物引火。
Ⅲ 怎样才能得到火种
穿越火线
火种
只发到公会手上
得到火种激活
然后战队人员升级到上等兵一的时候
每天只要玩够600积分就可以在第二天8点到24点之间领取一枚火种
发给没有火种的人
要是想玩就可以找个公会加入
Ⅳ 普罗米修斯是怎么偷取火种的
普罗米修斯躲在太阳车所要经过的路上,当太阳神阿波罗驾驶着太阳车轰隆隆从天空中驶过的时候,普罗米修斯悄悄地将茴香树的枝条插进太阳车的烈焰中,偷取了火种。
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他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盗走火种送给人类,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但他因此而受到宙斯的处罚,被绑在高加索山,每日忍受风吹日晒和鹫鹰啄食,后被赫拉克勒斯救出。
(4)创造怎么拿火种扩展阅读
圣火即起源于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个古希腊神话传说。
古希腊在每届奥运会举行以前,人们都要在赫拉神庙前点燃圣火。
现代奥运会创立后,最初并没有沿袭这个传统,直到1920年第7届安特卫普奥运会上,为了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去的人们,主办者在主会场点燃了象征和平的火炬,不过既没有进行火炬传递活动,也没有从古奥林匹亚采集火种。
1934年,国际奥委会决定,在奥运会期间,从开幕到闭幕,主会场要燃烧奥林匹克圣火,并且火种必须采自希腊的古奥运遗址——奥林匹亚,并以火炬接力的形式传到主办城市。从此,圣火传递成为每一届奥运会必不可少的仪式。
1936年,奥林匹克历史上首次举行了激动人心的圣火接力仪式。火炬穿越了希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国7个国家,全程3050公里,共有3331人参加了火炬接力。
Ⅳ 关于古希腊神话的一个问题,普罗米修斯取火种篇。
在希腊神话中,人类是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创造的。他也充当了人类的老师,凡是对人有用的,能够使人类满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给人类。同样的,人们也用爱和忠诚来感谢他,报答他。但最高的天神宙斯却要求人类敬奉他,让人类必须拿出最好的东西献给他。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的辩护师触犯了宙斯。
普罗米修斯这么做是为了让宙斯知道表面上好的不一定是真的好
Ⅵ 火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
燧人氏,生卒年不详,三皇之首,风姓,简称燧人,尊称燧皇。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几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奉为“火祖”。
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燧人氏死后葬于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的燧皇陵。华夏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神话故事:
在远古蛮荒时期,人们不知道有火,也不知道用火。到了黑夜,四处一片漆黑,野兽的吼叫声此起彼伏,人们蜷缩在一起,又冷又怕。由于没有火,人们只能吃生的食物,经常生病,寿命也很短。
天上有个大神叫伏羲,他看到人间生活得这样艰难,心里很难过,他想让人们知道火的用处。于是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场雷雨。随着“咔”的一声,雷电劈在树木上,树木燃烧起来,很快就变成了熊熊大火。人们被雷电和大火吓着了,到处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临,雨后的大地更加湿冷。逃散的人们又聚到了一起,他们惊恐地看着燃烧的树木。这时候有个年轻人发现,原来经常在周围出现的野兽的嚎叫声没有了,他想:“难道野兽怕这个发亮的东西吗?”于是,他勇敢地走到火边,他发现身上好暖和呀。他兴奋地招呼大家:“快来呀,这火一点不可怕,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这时候,人们又发现不远处烧死的野兽,发出了阵阵香味。人们聚到火边,分吃烧过的野兽肉,觉得自己从没有吃过这样的美味。人们感到了火的可贵,他们拣来树枝,点燃火,保留起来。每天都有人轮流守着火种,不让它熄灭。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着了,火燃尽了树枝,熄灭了。人们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极了。
大神伏羲在天上看到了这一切,他来到最先发现火的用处的那个年轻人的梦里,告诉他:“在遥远的西方有个遂明国,那里有火种,你可以去那里把火种取回来。”年轻人醒了,想起梦里大神说的话,决心到遂明国去寻找火种。
年轻人翻过高山,涉过大河,穿过森林,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遂明国。可是这里没有阳光,不分昼夜,四处一片黑暗,根本没有火。年轻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树下休息。突然,年轻人眼前有亮光一闪,又一闪,把周围照得很明亮。年轻人立刻站起来,四处寻找光源。这时候他发现就在遂木树上,有几只大鸟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树上的虫子。只要它们一啄,树上就闪出明亮的火花。年轻人看到这种情景,脑子里灵光一闪。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树枝,用小树枝去钻大树枝,树枝上果然闪出火光,可是却着不起火来。年轻人不灰心,他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终于,树枝上冒烟了,然后出火了。年轻人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年轻人回到了家乡,为人们带来了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钻木取火的办法,从此人们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惧中了。人们被这个年轻人的勇气和智慧折服,推举他做首领,并称他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Ⅶ 原始社会用什么方法可以取火和保存火种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可知,距今约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已脱离了保存天然火种的阶段,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 最早的人工取火方法是摩擦起火。我们的祖先经常看到敲击石块有时会迸出火花,钻木、锯木、刮木时木头会发热,甚至产生烟火。这些现象重复无数次,人们便逐渐受到启示,懂得了摩擦和起火的因果关系,从而发明了摩擦取火的技术。《韩非子·五蠹》中关于远古时期人们“钻燧取火(钻即火燫,燧即火石;钻燧取火即是用火燫与火石摩擦或撞击而取火),以化腥臊”的记载,《庄子·外物》中“木与木相摩则燃”的描述,都反映了早期人工取火的情形。 掌握人工取火技术,意味着人类第一次控制了这种变革物质的、强大的自然力。掌握人工取火技术,是人类技术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称赞说:火的使用“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可知,距今约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已脱离了保存天然火种的阶段,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 最早的人工取火方法是摩擦起火。我们的祖先经常看到敲击石块有时会迸出火花,钻木、锯木、刮木时木头会发热,甚至产生烟火。这些现象重复无数次,人们便逐渐受到启示,懂得了摩擦和起火的因果关系,从而发明了摩擦取火的技术。《韩非子·五蠹》中关于远古时期人们“钻燧取火(钻即火燫,燧即火石;钻燧取火即是用火燫与火石摩擦或撞击而取火),以化腥臊”的记载,《庄子·外物》中“木与木相摩则燃”的描述,都反映了早期人工取火的情形。 掌握人工取火技术,意味着人类第一次控制了这种变革物质的、强大的自然力。掌握人工取火技术,是人类技术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称赞说:火的使用“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火是饮食烹饪任之根本。应该说,有了火,才有了饮食文化。在火没有诞生之前,先民们只能过原始的、禽兽一般的生活。所谓“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如《韩非子》所说:“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自火诞生后,才使“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火之发明者,中国一致的传说是钻燧取火的燧人氏。 考古者从周口店北京猿人所用石器初步推测,中国猿人开始自觉用火,大约在五十万年以前。 《尸子》: “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按阴阳五行说,火生于木,故燧人用木取火。《路史》中说,燧人是观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钻燧。“辰心”,按古人所说为“心宿”,即“大火星”。所谓“五木”,是指当时认为五种应天时可以取火的木材。即“榆;柳青,故春取之;枣:杏赤,故夏取之;桑:柘黄,故季夏取之;柞:(木酋)白,故秋取之;槐;檀黑,故冬取之。” 燧人作钻燧取火后,其钻木工具称燧,后人又发明利用金属向太阳取火,于是又有“木燧”和 “阳燧”之分。《淮南子》记:“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阳燧,金也。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吹之则得火。”《古今注》:“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景倒,向日生火。” 在汉以前,用阳燧取火,称作“明火”,用木燧取火,称作“国火”。按《周礼》中《大祝》、《大司寇》的说法,阳燧取之于日,近于天也,故占卜与祭祀时用之。木燧取之于五木,近于人也,故烹饪用之。汉以后,用金属与石相击,也可摩擦得火,于是,简单的铁片就可成为阳燧。人们一出门,一般腰间都左佩阳燧,右佩木燧,以随时取火用。另备有艾加上硝水制成的火绒,当摩擦得到火星掉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发烛”接引得火。所谓“发烛”,是用褪皮的麻秸做成的小片状,长五、六寸,流硫磺于首,遇火就燃。 有了火后,就有了灶。创造灶者,一说是炎帝,《淮南子》:“炎帝于火而死为灶。”注:“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祀于灶神。”一说是黄帝:《续事始》:“灶,黄帝所置。”于是《事物原会》就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而火神,按一般说法是祝融。《淮南子�6�1时则》注:“祝融吴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把于灶。”《史记�6�1楚世家》:“董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师。”原始的灶的形态,是在地上掘坑,今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出的灶,为双连地灶,即挖在地表的两个火坑,地表上两坑相隔,而在地下则两坑相连相通。一坑为进柴处,一坑为出人处,两坑相通的洞口就是灶门。西安半坡至今有六、七千年历史,其发明者,当应是炎帝而不应是黄帝。据推算,黄帝主政的时间,距今约四千六百多年。炎帝在黄帝之前传七十世,以二十年一世推算,大约距今六、六千年。至战国时,灶的制作已非常完美。《曾连子》记:“一灶五突(突:烟囱),分烟者众,烹饪十倍。”
Ⅷ 在野外露营时怎样取火种
火柴在野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当一个人迷失了方向,或来不及在天黑之前到达宿营地时,一盒火柴往往可以帮助人摆脱困境,甚至挽救生命。
在没有火柴和打火机时,可用以下各种办法取火,但没有一种办法是轻而易举的。
1.凸镜引火法。任何一个直径为两英寸或更大些的凸面镜(如望远镜片),在明亮的阳光下,都可用来聚集太阳的光线,使之照射在准备好的引火物上,便可点燃引火物。用放大镜(凸镜透)透过阳光聚焦照射易燃的引火物(腐木、布中抽出的纱线、撕成薄片的干树皮、干木屑等)取火,为人所熟知。利用放大镜取火最为迅速的是照射汽油、酒精和枪弹的发射药或导火索,可在1~2秒内点燃引火物。此外,放大镜透过阳光聚焦照射,还可将受潮或被水浸湿后晒干的火柴点燃。放大镜是一种重要的引火工具。
如果没有现成的放大镜,可从望远镜和瞄准镜、照像机上取下一块凸透镜来代替。曾有这样的事例:100多年前,一支外国的探队在冰天雪地的南极,突然发生了火种断绝的意外事故。有一位探险队员把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块,加工成中间厚、周边薄的一个圆形特大凸透镜,再将这冰制的凸透镜立起来使其在阳光下聚焦,最后燃着了引火物获得了火种。在手电筒反光碗的焦点上放引火物,向着太阳也能取火。
2.枪弹引火法。倘若火柴受潮,或没有火柴,我们可以用枪弹射击取火。方法是,先将子弹的弹丸拔出来,倒出三分之二的发射药,撒在干燥易燃的枯草或纸上,把弹壳空出来地方塞上纸和干草,然后推弹壳入膛,用枪口贴近撒了发射药的引火物射击,即可引燃引火物取火。用信号枪在一定距离直接对准易燃物射击,可以引起燃烧。或者从枪弹上取下弹丸,用小刀背或石块将弹壳颈口打开,弹头便可用手指取出来。如果你有猎枪的话,弄平弹壳顶,移动填塞,取出大部分弹药。把干引火物拿在手上,做好点火准备。然后把一些干布片塞进弹壳,朝天放一枪,迅速取出燃着的布片,吹起火苗,点燃引火物。
3.弓钻引火和藤条取火法。用弓和钻引火的方法曾传遍全世界。虽说也有其他磨擦取火的方法,象火犁、火鞭等等,但都很费时间、精力,并且要有适当的引火材料,需多次操练才能成功。我们的祖先曾钻木取火,我国古代就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直到现在,一些隐居在太平洋岛屿上热带丛林中的原始部族人仍沿用这一方法取火。如1971年6月,在距菲律宾首都马尼拉500英里的柯达贝托省的热带丛林中,发现了塔沙代人,他们还生活在原始的石器时代。塔沙代人只需5分钟的时间,就能用钻木取火的方法引燃干燥的棕榈树皮或苔藓,再朝着这些冒烟的引火物吹风,火苗很快就会冒了出来。然而这种钻木取火的方法,对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只能作为最后手段试而为之。其方法如下:
(1)弓钻取火:用强韧的树枝或竹片绑上鞋带、绳子或皮带,做成一个弓子。在弓上缠一根干燥的木棍,用它在一小块硬木上迅速地旋转。这样会钻出黑粉末,最后这些黑粉末冒烟而生出火花,点燃引火物。
在平坦的木板上磨损玻璃片,也能生热发火。待剧烈磨擦发烫时,将引火物吹燃。
(2)藤条取火:找一根干的树干,一头劈开,并用东西将裂缝撑开,塞上引火物,用一根长约两尺的藤条穿在引火物后面,双脚踩紧树干,迅速地左右抽动藤条,使之摩擦发热而将引火物点燃。
还可用两块软质的火头或竹片用力相互摩擦取火,下面垫以棕榈树皮或椰子叶底部的干燥物作引火物。
(3)击石取火法
是人类最早的取火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可能是受到制作石器时迸发出火花的现象的启发。我们可以找一块坚硬的石头,作“火石”,用小刀的背或小片钢铁向下敲击“火石”,使火花落到引物上。当引火物开始冒烟时,缓缓地吹或扇,使其燃起明火。如果“火石”打不出火来,可另外寻找一块石头再试。当然并不是任何一块石头都能点燃引火物,石头击出的火花必须有一定的热量和持续时间才能点燃引火物。根据考古资料发现,用黄铁矿打击火燧石而产生的火花可以取火。
(4)快速的现代方法
在你的救急包中带有一个密封点燃器,上面附带几根灯蕊油绳和火石,用防水胶布紧紧包好。如果你做得仔细些,不长时间暴露火光的话,可用它燃400至600次火。
防水火柴。划火时要特别小心,火柴头很容易脱落。用蜡烛可节省火柴,因为只需一根火柴便可点着它。如果没有蜡烛,可做一个“祈祷棒”(或叫羽毛棒、绒毛棒,当这样称它们时)。这是由干燥的软木切削后制成的,所以木屑仍密密麻麻地沾在棒上,将几根20~30cm长的祈祷棒交叉放在干引物下,就可点燃大量燃料。
Ⅸ 迷你世界中怎样获得火种
火种目前暂时无法通过制作获得的。
不过大家可以去地心打怪获得,比如骷髅弓箭手获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