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有启迪智慧,促进智力发展的特殊功能。研究表明:常听音乐能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思维。每当人们欣赏音乐的时候,大脑总要产生不同的生活联想:或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或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或某种带有幻想性的思维活动;或带有哲理性的反映。所以,欣赏音乐是人们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之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早在本世纪初,美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学者詹姆斯·默塞尔就在其音乐教育心理学名著《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反复强调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由此可见音乐欣赏对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通过音乐欣赏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 一、激发学生聆听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不像绘画、电影、戏剧那样是直观可见的造型艺术,而是通过人们的听觉引起人们的联想,从而获得一个仿佛可以感觉到的听觉形象。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的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近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成人,特别是音乐修养水平较高的成人,他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通过无外显行为的内部操作来设置期待和获取期待的满足。而缺少音乐经验的小学生只能更多地通过可见的外部操作来产 生期待和追求期待的满足。欣赏主体企图从音乐中获得某种体验的期待是欣赏热情产生的最原始的动力,而期待的不断满足则是欣赏热情不断保持并增长的强化剂。因此,没有期待和期待的不断满足就不会有欣赏热情的激发、保持和增长,也就不会有真正主动和持久的欣赏行为。喜欢听音乐的人远比喜欢唱歌演奏乐器等音乐表演的人多。一是因为耳朵比眼睛更易于动情,另一方面是音乐欣赏不受其它音乐形式、设备、技术和生理条件的限制。只要有一定听力,每个人都可以欣赏音乐、享受音乐。科普兰曾说过: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是学生理解音乐的重要前提。1、选择有特点的音乐,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追求与探索,它是一种启动人类智慧的特殊途径。对音乐感兴趣的人,在学习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他们会有很大的积极性和很强的求知欲。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内心不同的情感体验。对于普通学校中绝大多数缺少音乐经验的小学生来说,熟悉度过低的内容,无论就音乐价值评论体系来说其品位多么高,就音乐知识体系来说其体系多么完善,小学生若不能很好地接受,其所有的 价值都将得不到充分的实现。因此,我们在选材上、设计上都必须努力确保儿童对所将关注的音乐有必 需具备的冗余度。要做到这一点,在选择欣赏作品、安排教学内容时就要根据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 ,以儿童的经验为基本的出发点。在选择欣赏方法、设计教学程序时,也要依据学生对该作品中各种因素的熟悉情况和儿童音乐操作能力的实际发展水平来进行。例如在《鸟店》的欣赏中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动、精彩的音乐形象;在欣赏《苗岭的早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优美中国民族音乐;欢快活泼的《打枣》,依恋思念的《小背篓》,耐人回味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都深深的吸引着孩子们.。这些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音乐作品,感染着学生,引发着学生的共鸣,激发了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2、引导学生溶入乐曲的角色、培养欣赏音乐的习惯。 学会倾听音乐是理解音乐的重要前提。在听音乐中学生被要求安静地倾听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往往都会很快感到迷茫和厌倦 ,希望能尽快结束或退出这种活动。对此,我在欣赏音乐前给学生讲述一些动人的音乐背景故事引导学生进入乐曲的角色中去。首先,让进入乐曲的角色学生好好地欣赏乐曲;其次,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和理解乐曲;最后,让学生把对乐曲的感受表达出来(语言表达、或动作表达)。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学生成为音乐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习惯。 二、通过欣赏音乐,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音乐是一种高尚的听觉艺术,它是通过人的听觉引起联想而产生形象。这种形象是通过欣赏音乐而产生的。欣赏音乐应具备感受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及节奏、速度、力度、配器、织体等变化的能力.音乐欣赏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会聆听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的重要手段, 能较快地提高学生音乐的鉴赏力和表现力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和积极思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还能通过感受音乐语言的变化,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过程,表现为创造新的形象的能力。音乐能给孩子们的想象力提供一个广阔的天空。他们在音乐中能听到很多东西,做到心领神会、身临其境,同时产生一种表现的欲望。这时,教师对学生启发和引导,孩子们就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但由于音乐的表情内容有显著的不确定的特点.同一乐曲,由于它没有词义,没有特定画面,所以它可因时间、地点、情绪的不同,使欣赏者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同时这种情感体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我在欣赏教学中,努力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尝试让学生在欣赏音乐后,将内心的体验转化为外在的语言表现出来。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中,不断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通过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从而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发散性思维,音乐思维不具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为发散性思维提供了大量的锻炼机会。二是情感的作用。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丰富的情感.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说: 我们的创作没有激情是不行的音乐思维不仅能表达情感,更能激发情感,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欣赏教学中,努力给学生创造一种受感染的气氛,使他们置于某种情境下,以缩短与作品的时间距离,产生共鸣, 受到感染和启发,获得真、善、美的真谛。并通过音乐剧的创作和表演,使学生运用音乐语言、肢体动作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在欣赏课中让孩子们根据乐曲创编律动。那律动是什么?律动是儿童随着音乐节拍,进行有节奏动作的一种活动。律动能帮助儿童借助身体的动作来理解音乐的内容、风格和情绪,训练孩子的韵律感。欣赏课中的律动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特性,而且帮助他们感受到了乐曲的内在情绪、风格特点。除了律动还可以让学生进行音乐剧的创编和表演,可以使学生积极的自我展示,使学生们各抒己见、发散想象,利用集体思维,使思想互相激荡,发生连锁反应,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通过音乐剧创编和表演,孩子们不但对作品进行了再创作,还运用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这样也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在欣赏音乐的教学中,对学生的音乐欣赏进行了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通过音乐欣赏丰富了学生的听觉感知,扩大了他们的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发展音乐思维,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也大大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㈡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高度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已经列为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音乐教育就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大量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与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从人的大脑结构看,左半脑进行的是逻辑思维,右半脑进行的是形象思维、创新思维。观赏绘画、欣赏音乐、凭直觉观察事物都是右脑的功能,因此音乐能促进右脑开发,从而提升大脑创新能力。
2011版音乐课标明确指出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思想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如何通过合适的途径,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下面谈谈我这几年在课堂中的一些研究心得。
一、发挥想象,激发创造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经常有老师评价这个老师把学生教“活”了,那个被老师教“呆”了。“活”与“呆”往往是思维空间的宽与窄。孩子是富于想象的,而想象是拓宽孩子思维空间的最佳途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一门需要学生主动地听、主动想象、主动表现的学科。在教学中,老师过多讲解会阻碍学生的体验想象。老师应简化自己的讲解,多提问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多听、多想,主动体验,参与创造活动。以《沃尔塔瓦河》为例,为了让学生的想象不受约束,我在初听音乐时并没有告知标题,而是让学生自己听着音乐插上想象的翅膀。当音乐结束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感受到“神秘的宇宙”,有的是“森林之战”,有的是“银色的河流”。丰富的音乐形象正说明学生的想象得以发挥,思维也随之飞舞起来。再次欣赏时,我出示了几副图,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小溪、河流、森林、乡村婚礼、月光下的水仙女”的音乐意境。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处于最佳状态,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思考,激发出潜在创造力。
二、强调实践,鼓励创造
2011版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提出要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教学实践和音乐创造放到了一个层面上,强调音乐实践说明课堂中必须以实践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音乐知识的学习应该从灌输式的“以知识和技能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获得审美体验,增强创造意识,发展创造能力。曾经有段时间我让学生自制乐器,心灵则手巧,动的是手,练的是脑,自制乐器,培养的正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堂中,我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欣赏了英国的“破铜烂铁”,中国达人秀的“蔬菜乐器”,并演示了自己制作的纸盒吉他,从简单到复杂地给他们介绍了一些乐器的构造和演奏方法,让他们分小组讨论研究,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在一定的难易程度上自己动手制作简易乐器。学生兴趣盎然,有的用雪碧瓶制作了沙球,有的用吸管制作了小排箫,还有的用玻璃瓶做的排钟,我请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乐器尝试演奏,在此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创造乐趣,更加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在课堂外,我尽量找一切机会让学生多实践,正好我们学校有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以往都是特长生参加得多,并且请专业老师辅导,而且很多节目是照搬下来的。所以我们和学校商量后,决定原创的节目在打分时会给一定加分,鼓励学生自己创新,事实证明,学生很乐于自己谱曲,编舞,编排小品。很多非特长生加入进来编排节目,很多环节的设计老师也意想不到,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提高,整体素质也逐步提高。
三、创设情境,表现创造
音乐这门艺术,很多素材内容不是来自学生身边,有时间也有空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陌生遥远,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老师需要创设美、智、趣的情境,将教学内容还原到产生知识的原发情境中。《当兵的人》这节课中,我首先播放视频,带学生走进军人的军营生活,感受军人的精神。然后请学生站起来随乐踏步,体验进行曲的行进特点,请他们大声跟我念”一二三四”口令,要求他们声音注意高位置,声音要整齐饱满,表现出军人的气魄。并且让学生谈谈军人有哪些地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当说到军人站坐姿都很笔直时,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都挺直了腰板。在学会歌曲后,我请学生联系歌曲内容和主题思想,启发他们用多种方式表现歌曲,有的学生自编舞蹈为歌曲伴舞,有的学生用吹口哨的形式为歌曲加上引子,还有学生自己在歌曲中加入了beatbox,学生兴致盎然地展示着自己的创意,情境的创设,艺术氛围的渲染,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自主而快乐地表现创造。这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激发了他们审美创造的欲望。
综上所述,老师要在音乐课堂中,通过多种途径,发展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多实践,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领悟音乐内涵,逐步培养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能力。
㈢ 试论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
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心理学家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可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健全审美心理是有着重要作用的。那么,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起到这个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和发展对音乐的兴趣。本文旨在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并参考部分音乐教学论文和专著而成。以如何提高初中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为主题,较浅显的做了几个方面的叙述和探究。
关键词:素质、兴趣、创新、效率引言初中生正好处在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初步形成,并逐渐转向成人。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然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更是音乐老师刻不容缓的职责。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该怎么样更好地让自己的学生喜欢音乐、喜欢课堂呢?
一、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中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需要精心的培育和塑造,而音乐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对学生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等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
(二)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培养学生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好帮手。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优美健康的音乐,常使人产生一种高尚、正义、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奋斗的自信和力量。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欣赏、器乐演奏、歌曲演唱等都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如演奏乐曲或表演节目,在不断训练的音乐实践中,学生不仅学到了音乐技能和技巧,更培养了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以及刻苦学习的毅力,从而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维、会求知、会生存,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右脑一般又被称为音乐脑。音乐教育平衡发展了左右脑,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创造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事实上,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爱好者,如孔子、马克思、列宁等,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死亡的催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比如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的互相协调和配合,不仅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而且还能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的刺激也就越大,从而使大脑更灵敏、更聪慧。音乐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四)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忙碌的,如果课间能让他们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就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他们在课堂上精力更集中,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总之,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视中学音乐教育,是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关键。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却遇到过不少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了我的一个不能释怀的疑问,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音乐是一种负担或者是无聊的事。那么究竟怎么样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我总结出了一下的几点经验:
(一)用美好的师爱感染学生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
㈣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摘要:"抄创造"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原动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需要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造力的建设者,来推动人类文明的更快发展。由于音乐教育本身,就是创造性较强的艺术之一。如果音乐教师能够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也能够得到提高。
㈤ 在音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引言
在音乐教学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教师所教的知识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与学习实践,对未来进行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的设计出新思路、新问题、新创意、新途径、新方法的新型学习实践的教学活动。并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学生终身喜欢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对于中学生来说,创新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注重知识传授,多为“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探索和创新。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使音乐课堂教学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的教学体系,为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服务。
笔者结合两年的中学专业音乐教学实践,对综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在这里,介绍笔者的几点经验和体会。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创建新型的音乐课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要特征,严重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所以要进行模式的“变革”和“更新”,建立一种以“主体性、创新性”现代教学思想为体系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探索,在学习中创造。笔者在课堂教育中,选用教学模式时,把握以下两点:
1、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实践为主线,探究知识为中心,创造知识为重点,培养能力为宗旨。
2、 教学实施要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给他们探究问题、探寻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这种音乐教学模式紧扣“主体性、创新性”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探索、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启发学生勇于发现和创新,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可以标新立异。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教师传授为主,忽视因材施教,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教会为学会,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同时给学生创设大胆发问、质疑、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让每个学生的智、情、意、行协调和谐地发展。此外,还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发挥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笔者在教学方法的选用方面,总结出以下两点:
1、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多样性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音乐教学中某一知识点的教学,往往通过各种教学渠道渗透来达到预期的目标。如利用器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韵律和演奏能力。加强律动和歌唱表演,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审美素养。音乐本来就是声音的实践性艺术,学生只有在反复的演唱/演奏/律动/听辨中不断领悟,感受那些美妙的旋律,才能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2、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各年级段的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地区、学校、班级间的差异以及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差异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音乐教学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实行因材施教,如对个体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人人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音乐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形象等特点,它通过图象、文字、音响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形象思维的展开起到了重要作用。音乐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刻不容缓,它能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弊端,优化于传统教学。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处于直觉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他们常常只局限于看到事物的具体特点和外部联系,而对揭示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部联系的能力还比较缺乏。有部分教材内容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行动有趣、色彩鲜艳、动静恰当的画面,把静态知识作动态处理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
㈥ 如何培养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力
音乐教来育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源造性思维能力,以音乐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此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兴趣,激发创造力;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创造思维;课堂教学中,培养创造思维;教学中利用思维,引导创造;教学中坚持激励,勇于创造
㈦ 浅谈如何在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教师肩负着传承人类文论。并发人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使命。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保护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音乐教学中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学内容要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观念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将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指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上。不应是教师唱“独角戏”,而学生很少参与,成为被动的听众,并机械地模仿,丧失自主学习心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存在差异。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民主方式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生活环境及阅历,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个性,摆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信心、勇气,激发学习热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有效达到教学目标。二、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创设和谐愉悦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因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教师在音乐课中应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每位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当学生的创造性想法明显不对或不够完善时,教师也应首先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维持创新的热情。 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三、重视和运用创造性的音乐教学活动1.创造性的歌唱歌唱本身就是二度创作,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背景、题材的内容、作者等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想象来处理歌曲。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可直接根据画面来处理歌曲的演唱。绝不能把“唱会歌就行”这单一的项目当作课堂重点。2.创造性的音乐欣赏欣赏教学是让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欣赏教学除了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的能力外,还要学生将感受到的美用表情动作进一步表现出来。其实好动和爱美是学生的两大性格特征。他们好动,喜欢将思想感情借助一定的动作表达出来。欣赏时让他们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尝试着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将视觉、听觉、动作与创作结合来理解和感受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敏捷度和对乐曲旋律、节奏的感知,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3.创造性的艺术实践 在联想、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流畅度。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流畅度。例如:可以根据学生活泼的特点,选择短小的歌曲,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去表述歌曲的意境和内容,根据音乐的发展想象音乐的形象,编讲故事,随歌曲来设计动作。在求异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变通度。在音乐教学中可以用同一节奏或同一歌词创编不同的曲调,让学生在求异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游戏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层次度。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音乐游戏活动,当学会一首歌曲时,可以让学生自编动作上台表演,扮演与情景相适应的各种角色,使音乐更为形象、富有真实感,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的思路,在“玩”中认识、体验创造音乐,培养他们的各种表现力。四、创设合作交往的群体环境,培养学生合作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要在一定的群体中学习,即使是个别学生的独立创新活动,往往也离不开其他人的帮助和影响。因此,群体对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有利于群体创新能力的开发并能产生一系列效应,主要是合力效应和互补效应。合力效应是指学生的创新能力聚集起来的合力,产生更大的效果。互补效应可以包括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优势互补等很多方面。在一个合作交往的理想集体中间,个别学生和群体的创新能力都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一起配合,不受老师“先入为主”的观念限制,让他们一起不时地迸发出新的火花。其实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可把过去居高临下的做法改为与学生进行谈心甚至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思维特征、兴趣、个人爱好等特点,在教学中运用鼓励语言,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保护他们的各种创造欲望来激发创造冲动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总之,面对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作用,在开拓、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育中实施。
㈧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教师肩负着传承人类文论。并发人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使命。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保护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音乐教学中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学内容要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观念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将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指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上。不应是教师唱“独角戏”,而学生很少参与,成为被动的听众,并机械地模仿,丧失自主学习心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存在差异。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民主方式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生活环境及阅历,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个性,摆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信心、勇气,激发学习热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有效达到教学目标。二、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创设和谐愉悦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因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教师在音乐课中应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每位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当学生的创造性想法明显不对或不够完善时,教师也应首先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维持创新的热情。 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三、重视和运用创造性的音乐教学活动1.创造性的歌唱歌唱本身就是二度创作,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背景、题材的内容、作者等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想象来处理歌曲。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可直接根据画面来处理歌曲的演唱。绝不能把“唱会歌就行”这单一的项目当作课堂重点。2.创造性的音乐欣赏欣赏教学是让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欣赏教学除了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的能力外,还要学生将感受到的美用表情动作进一步表现出来。其实好动和爱美是学生的两大性格特征。他们好动,喜欢将思想感情借助一定的动作表达出来。欣赏时让他们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尝试着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将视觉、听觉、动作与创作结合来理解和感受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敏捷度和对乐曲旋律、节奏的感知,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3.创造性的艺术实践 在联想、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流畅度。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流畅度。例如:可以根据学生活泼的特点,选择短小的歌曲,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去表述歌曲的意境和内容,根据音乐的发展想象音乐的形象,编讲故事,随歌曲来设计动作。在求异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变通度。在音乐教学中可以用同一节奏或同一歌词创编不同的曲调,让学生在求异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游戏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层次度。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音乐游戏活动,当学会一首歌曲时,可以让学生自编动作上台表演,扮演与情景相适应的各种角色,使音乐更为形象、富有真实感,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的思路,在“玩”中认识、体验创造音乐,培养他们的各种表现力。四、创设合作交往的群体环境,培养学生合作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要在一定的群体中学习,即使是个别学生的独立创新活动,往往也离不开其他人的帮助和影响。因此,群体对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有利于群体创新能力的开发并能产生一系列效应,主要是合力效应和互补效应。合力效应是指学生的创新能力聚集起来的合力,产生更大的效果。互补效应可以包括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优势互补等很多方面。在一个合作交往的理想集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