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大书法家的各自发明的字体
欧阳询(557~441),字信本,唐朝时期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土,封渤海县男。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书。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据史书记载,欧阳询“虽貌甚寝陋,而聪司绝伦,读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者。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眺、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後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并与赵孟頫、颜真卿、欧阳询合称“四大书法家”。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吴兴人士,故画史又称“赵吴兴”。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五世祖秀安僖王子偁,四世祖崇宪靖王伯圭。高宗无子,立子偁之子,是为孝宗,伯圭,其兄也,赐第于湖州,故孟頫湖州人。曾祖师垂,祖希永,父与矗仕宋,皆至大官;入国朝,以孟頫贵,累赠师垂集贤侍读学士,希永太常礼仪院使,并封吴兴郡公,与集贤大学士,死后被元英宗追封为魏国公,谥文敏。
Ⅱ 颜体书法是谁发明的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大臣、书法家,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人
Ⅲ 赵体是那个发明的,柳体是哪个发明的,欧体是那个发明的,颜体是哪个发明的.
赵体——赵孟頫
柳体——柳公权
欧体——欧阳询
颜体——颜真卿
这是不同时期的四位书家,以自己的书体的得到当时及后世人们的尊崇与喜爱,分别以他们各自的姓命名的。
Ⅳ 宋体是谁发明的
宋体字始于明弘治年间苏州地区 。没有任何可信的资料证明宋体字和秦桧有关版系,现存秦桧书法中权也看不出任何宋体的痕迹 。关于宋体字的来源,目前收集最全的是豆瓣字体鉴赏小组的《宋体字资料整理》,比较一致的共识是宋代刻板字体与宋体的差别很大,目前看到的宋体是在明代才出现的。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serif),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被称为“宋体”的字体,在南宋才开始逐渐完成与书法字体的脱离,但还只是印刷字体与书法字体脱离的一个过渡时期,后世称为“过渡仿宋体”如《女郎鱼玄机诗》。此时的“过渡仿宋体”是为了快速雕刻而创造的新型印刷字体。例如横画的收笔设计成两次凑刀即可雕成的三角形,许多字的形态已经非常接近宋体。到了明代,随着印刷技术飞速发展,印刷字体也终于形成了被我们今天称之为“宋体”的最终版。
宋体—网络
Ⅳ 宋体是谁发明的
秦桧和宋体的关系据说是这样的:在公文来往中,秦桧发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文字体不一,很不规范,于是潜心研究,尤其是对徽宗赵佶的字研究特别深入,在仿照赵佶的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独特字体,工整划一、简便易学,然后他开始用自己创造的新体字誊写奏折,引起了徽宗赵佶的注意,下令秦桧将其书写模板发往全国各地,要求全国统一按模板字体书写公文,于是很快得到了推广,并且被后世继承了下来,这个字体就是我们现在印刷时使用的“宋体”(因为这个原因,还有人认为宋体其实就是“瘦金体”的印刷体)。
再者,按照我国书法界的惯例,历代都以创始人或代表人物的姓氏来命名字体,如柳公权的字称柳体,颜真卿的字称颜体,那么,秦桧创造的这种字体就应该叫秦体才对。这方面倒是有一说法:
秦桧担任南宋宰相以后,里通外国,陷害忠良,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抗金民族英雄岳飞,为后人所不齿,被视为千古罪人;一直到今天,他和他老婆的铁像还跪在岳飞墓前,被人唾弃。在他前后执政十九年中,名声很不好,镇压抗金将领,卖国求保等行尽出,人们恶其行,对于他的字体亦不以其姓命名。(虽然据说当初初制此体时,也真是有出现过『秦体』此一名字,但就在秦桧下狱时,就被民间所极度排挤,并改为『宋体』一词。
Ⅵ 楷书是谁创造
楷书不是某一个人创造的,是在长时间的使用中逐渐演变而成的。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从南北朝时期楷书开始出现,在唐朝时期演变成熟。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6)颜体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
1、唐欧阳询(欧体)
书学在唐代为鼎盛时期,凡及楷书,言必称虞、欧、褚、颜。颜真卿即是其中最富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
2、唐颜真卿(颜体)
颜真卿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宇轩昂;而他的行草,使宋代米芾也心仪斯书,原因是那些书帖往往是在极度悲愤的心境中走笔疾书的,读者可从本文中领略个中滋味。情溶于艺,艺才生魂,历史上大凡优秀的艺术,均不违背此一准则。
3、唐柳公权(柳体)
柳公权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4、元赵孟頫(赵体)
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
Ⅶ 考古学家首次发现颜真卿真迹,你知道颜真卿哪些事迹
颜真卿不仅仅是优秀的书法家,他更是一个忠臣,一个能臣。
颜真卿古稀之年,深入敌营,最终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他是名副其实的忠臣、能臣,也是一名优秀的书法家。
Ⅷ 唐代书法流派颜体的创始人是谁
颜真卿
颜真卿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终年77岁,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字清臣。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遭劲舒和,神彩飞动。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了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幅,称为“颤体”。宋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宋朱长文《续书断》中列其书法为神品。”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Ⅸ 中国的欧体,颜体,柳体是那些人发明的
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四千年来,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书法家和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这些书法家在作品上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并且被后世推崇和继承,对中国书法艺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字体大的分类上存在楷体、行书、草书等主要类型。因为楷体字易于辨认,通用性强,所以在使用中较多出现。楷书经钟繇首创,二王发展,魏碑创新,到了唐代,把魏晋时期风格截然不同的南北风格的楷体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工作在被誉为初唐四大家的欧阳询(557-641)、虞世南(558-638)、褚遂良(596-658)、薛稷(649-713)那里得以完成,真正的楷书直到唐代才最终成熟。主要的楷体有:欧体、颜体、柳体、魏碑体等。颜真卿(709-785)开创颜体字。颜楷用笔藏头护尾,线条骨肉丰腴,结子端庄雄丽,篇章朴茂充实,把楷书之美推向了极致。其总体风格是森严大度,雄浑刚健,堂堂正正,气势磅礴。柳公权(778-865)的楷书形成了另一种风格。与颜真卿齐名,俗称“颜筋柳骨”,说明柳公权以骨力取胜。柳公权的楷书工整规范,深的帝王喜爱,在社会上影响很大。现在汉子的形体结构基本脱胎与柳体。魏碑体,在魏晋南北朝的北方地区流行。这一时期保存下来的书法作品,主要在一大批的石碑上,并以北魏最多,所以就把这种书体称为“魏碑体”。魏碑体多用方笔,结体横肩,内圆外方,给人以粗犷豪放之感。
Ⅹ 颜真卿被称为什么他创造的什么方正雄厚
颜鲁公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生于京兆(今西安)。“安史之乱”中,因在平原郡守任上毅然起义抗贼立下汗马功劳而受朝廷重用,历任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要职,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真卿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成为中国文人书法的重要里程碑。他转益多师,一变成法,创造出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楷书书法审美范式,他的行草也传递出沉着痛快、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传世作品主要有《祭侄稿》、《争座位》以及《麻姑碑》等众多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