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积极创造性的开展语言文字宣传活动
普及国家通用文字,促进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是保证社会高效运转和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必要条件,符合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基础性中作之一.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工作,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我园语言文字工作的整体水平,推动学校在全社会更好地发挥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 怎么做:要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的语言文字工作目标,应该进一步巩固学校的基础地位,真正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该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中,必须寻找一个有力抓手——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建立起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
Ⅱ 是文化产生语言,还是语言创造文化
先有文化,后有的语言。
Ⅲ 为什么人类会创造出语言
作者丨丹尼尔·L·埃弗里特
摘编丨徐悦东
人类的语言是如何出现的?在语言起源的过程中,语法是最先出现的,还是最后才形成的?这些问题都是语言学研究的大问题。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观点,他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并认为语言的诞生是由于大约5万年前到10万年前的单个基因突变而产生的,这种突变使得智人拥有了建构复杂句子的能力。
不过,在《语言的诞生》中,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埃弗里特并不认同这个流行的观点。他认为,语言起源于符号发展。语言是逐渐发展起来的,从标引符号逐渐演变成图像符号,最后演变成象征符号,这些象征符号和其他象征符号结合起来产生语法,构建出更复杂的象征符号。在这个阶段,手势和语调及意义最终会结合形成完整的人类语言,而这种整合可以传递突显说话者要告诉听话者的信息,这在语言起源的过程中极为重要,却备受忽视。
相对于乔姆斯基对语法和语言形式的关注,埃弗里特更强调人类的文化是如何促进语言发展的。不同于在学院中皓首穷经的语言学家,埃弗里特对美洲原始部落进行了近40年的实地考察,并发现语言不是我们这个物种的固有属性。语言是100多万年前直立人的发明,文化的发展促使他们需要这样的工具进行交流。在这一百多万年中,语言与人类生理、心理和文化共同进化,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了今天人类的语言,并让人类站上了食物链的顶端。以下节选自《语言的诞生》第四章,有删节,经出版社授权刊发。
《语言的诞生》,[美]丹尼尔·L. 埃弗雷特(Daniel L.Everett)著,何文忠/ 樊子瑶/ 桂世豪译,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4版
什么是语言?语言确实是直立人发明的吗?在此应当重申一下基本原则:语言来源于人类发明、历史、物质和认知发展的融合。将人类引向今天所说的语言的第一个发明是图像符号,然后是象征符号。
考古学证据实际上支持了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在符号发展理论中推测的顺序—标引符号首先出现,然后是图像符号,再然后是象征符号。我们发现,在史前时代的记录中,标引符号早于图像符号出现,图像符号早于象征符号出现。此外,可能所有生物都会使用标引符号,为数不多的生物可以识别图像符号,只有人类惯于使用象征符号。尽管皮尔士其实认为图像符号比标引符号简单,但他首先考虑的是人类对标引符号的阐释,而不是—在我看来—这些符号本身是如何在自然界被发现的。
报纸大标题、商店管理条例、电影字幕和其他非典型现代语言形式偶尔会提醒人们语言可以多么简单。有一些著名的语言例子让人想起电影中出现的早期语言:
你简。我泰山。
吃。喝。男人。女人。
还有商店的标语:
无衬衫。无鞋子。无服务。
无票。免洗。
甚至布告板上也可以找到这种例子:你喝。你开车。你进监狱。
尽管语法简单,但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些例子。这样的短语很有趣,因为它们证明人类可以理解并不具有语法框架的语言。直立人的语言可能和这些例子一样简单,不过可能更难以理解。然而,所有这些例子都表明,跟直立人的语言一样,智人的所有语言在语义欠明的情况下也能被人准确地理解。在理解语言、人或文化时,语境至关重要,解释必须从整体角度来进行。其有机结构是怎样的?与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它创造的东西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待语言的发明和演变的。
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的人类学家奥古斯丁·富恩特斯
(Agustin Fuentes)
对此进行了详细研究。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扩展演化合成”
(extended evolutionary synthesis)
。富恩特斯的这个术语意为,研究人员不应该谈论物种个体特征的进化,如人类语言之类,相反,他们需要了解整个物种的进化,了解其行为、生理和心理,了解其生态位及其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影响。富恩特斯主张,人类物种的全貌同时与生物、文化和心理有关,这都是扩展演化合成的一部分。
同时,富恩特斯声称目前的文化模型
(文化是什么以及它与人类心理和身体的相互作用)
是很不发达的,人们至少对于文化是什么还没有达成广泛共识。但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及文化与我们互动的方式似乎确实是存在的。我们将环境的许多特征和属性视作语言进化的一部分,并由此对语言进行解释,但这些特征和属性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定义,其含义也没有得到大多数专家的普遍认同。对语言演变理论而言,理解社会角色、文化及其与个体认知功能的相互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我们对于这些概念的含义几乎没有达成任何共识。虽然我们对身体了解得多一点,但即使关于我们的身体构造,也存在很大分歧。
为了更好地理解影响我们进化的环境因素,先对社会环境加以定义会有很大帮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难以捉摸的“文化”。文化理论是理解语言演变的基础。事实上,没有一个完备的文化理论,就没有完备的语言发展理论。
(我)
关于文化的一个想法如下:
文化是一个抽象的网络,塑造和连接社会角色、分层的结构化知识领域以及层级价值观。文化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并不断被重新诠释。文化的作用、知识和价值只存在于其成员的身体
(大脑是身体的一部分)
和行为中。
文化是抽象的,因为它摸不着、看不见、闻不到,是不能直接观察的。然而,文化的产物,如艺术、图书馆、政治角色、食物、文学、科学、宗教、风格、建筑、宽容与偏执,都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有形的。文化作为一种动力,只存在于社会个体中。社会成员在对一系列价值观和价值观的相对优先序列达成一致时,他们就共有了一种文化。文化成员反过来会共享知识和社会角色。人们通过社会个体成员的行动,观察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及其应用,还有不同社会角色的期望。这是行动中的文化。
就像直立人一样,每一个现代人,都要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了解作为社会成员哪些更重要哪些更不重要,以及所有成员共有的知识。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将这些传授给后代。所有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会学习这些东西,其他生物也一样。
如今,关于语言起源有一种与我的理论大相径庭的说法,并且在一些人当中很流行。这种说法认为语言是跟数学公式一样的无形对象。在这种观点中,语言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语法。如果在交流系统中找不到这种类型的语法
(分层递归语法)
,那么这种交流形式就不是一种语言。这一观点的支持者还认为,语法是在大约6.5 万年前到5 万年前因为突变而突然出现的。尽管这一说法被人们广泛接受,但令人吃惊的是它并没有多少证据,而且与“语言是发明出来的,但后来被人属不同物种逐渐改变,以适应不同的文化”的说法相比,该说法并不那么符合事实。
尽管人们最好将语言理解为一项发明,但突变观点却很有影响力。这个理论来自诺姆·乔姆斯基
(Noam Chomsky)
从20 世纪50年代末开始出版的著作。有些人认为,乔姆斯基是当今世界顶尖的语言学家。但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仅仅是一种递归语法,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观点。早在1972 年,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
(John Searle)
在《纽约书评》上发表的一篇书评中就指出,乔姆斯基的语言概念实际上有多么奇怪。
乔姆斯基
乔姆斯基的观点非同寻常,因为我们知道语言不需要复杂的语法结构。有些人可能就像本章开头的例子一样,只是将单词和简单的短语结合起来,让语境来引导他们理解。语言就是语法这个观点存在一个主要问题,那就是缺乏对语言中意义的来源和作用的理解。而本书的观点是:语法对语言是有帮助的,但是世界上的各种语言的复杂程度各不相同,包括直立人已经灭绝的语言。而且,不同语言的复杂性可能相去甚远。换句话说,语言并非仅仅是语法的同义词,它是意义、形式、手势和音高的组合。语法辅助语言,但其本身并不是语言。
无论其生物基础如何,语言都是由心理、历史和文化所塑造的。这里解释一下图4-1 的含义。
为了深入了解语言本身如何发展的真实细节,必须对两种发展观加以区分,即均变论与灾变论。
在大多数科学领域中,被视为基本真理的是均变论,而不是灾变论。在物理学领域,很少有人质疑均变论假设。物理定律显示,至少在“宇宙大爆炸”之后,没有证据表明宇宙的自然现象发生了变化。在地质学方面,查尔斯·赖尔
(Charles Lyell)
1833年的著作《地质学原理》
(Principles of Geology)
在一定程度上以提倡地球历史研究中的均变论而闻名。通过均变论的假说,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自然选择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古代生命形式是以渐进的“婴儿蹒跚学步”向现代生命形式转变的。
而谈到语言演变,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拒绝像乔姆斯基那样的灾变论观点,原因包括这种观点对相关的遗传学理论缺乏论述,以及未能解释文化对语言产生的影响。此外,灾变论无法解释这个事实:突变对于语言是多余的,因为没有突变也可以解释语言的演变。在没有独立证据的情况下使用突变理论并没有说服力。事实上,语言是突变的产物这种说法,根本没有提供任何有助于理解语言演变的见解。也就是说,在没有突变的情况下,语言的演变也可以基于渐进、均变的假设得到解释,因此关于特定语言基因和特定语言突变的说法是多余的。
当然,人们可以自由地提出突变或其他任何观点来构建一个理论,突变也确实是进化的驱动因素之一。但根据经验法则,对进化记录提出突变说必须遵循“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不要假设发生了奇迹”的原则。提出突变是人类语言演变的一个关键环节时,必须完整解释是什么样的进化力量导致突变传播的,否则不过是在呼唤奇迹。即使语言能力是一种突变,讽刺的是,它也只能在没有语言的时代产生学习语言的能力。除了需求和突变之间缺乏同步,提出突变说的人还必须解释,在突变发生时,某一特征
(如语言)
的生存优势是什么。这样的解释必须超越推测而诉诸证据,不能仅仅是“语言或语法使思
Ⅳ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汉字是文化自信的伟大基石。
1、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和智慧的结晶,“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汉字作为汉语的最重要的交流手段,作为记录汉语信息的载体和传媒,在汉民族和以汉民族为中心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中,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汉字是维系祖国统一的文化基因
作为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与媒介,汉字一直是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支柱。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图形符号。从汉朝到现在,不管历朝各地如何读音,汉字的构形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宋代印刷术发达以后,汉字的字形基本固定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是维护国家统一之最恒久、最深刻、最强大的力量。
(4)文化创造语言扩展阅读:
汉字既古老又现代:
中国汉字巨大的优势就是高度凝练和紧凑,这从翻译联合国宪章中可见一斑,中文本比其他语言的文本短很多,中文可以做到字数少且“信雅达”。今天,小小的手机什么都能做,而同样的事情用欧洲语言写起来就冗长繁复。
我们今天能在世界范围内引领移动互联网浪潮,和中国文字的这个特点有关,过去曾有人质疑汉字难以适应现代化,现在汉语不仅适应了现代化,而且还展示出其独特的优势,看来是欧洲语言应该与时俱进了。
Ⅳ 文明宣传语言 自编
以十七大精神推动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宣传普及文明用语。
文明语言是膏都融入武汉城市圈的纽带与桥梁。
市民都要学好用好文明语言,讲标准普通话 ,争当文明市民。
公务员要熟悉掌握文明宣传用语,做两个文明的使者。
让文明宣传用语普及盐海城乡。
让文明语言进社区、进楼栋、进千家万户。
工厂要用文明语言宣传节能减排、安全生产。
农村要用文明语言宣传清洁生产,创造绿色食品。
商店用文明语言接待顾客。
学校用文明语言教育学生。
司机用文明语言欢迎乘客。
医生用文明语言安慰病人。
法官用文明语言感化罪犯。
领导用文明语言亲近农民
家长用文明语言教育子女。
年轻人用文明语言孝敬老人。
物质文明看金钱财富,精神文明讲文化语言。
城乡一体化,文明用语进万家。
宣传文明应城,大家都很光荣。
文明语言似春风,吹遍东南西北中。
文明语言似碳火,时时温暖你和我。
文明语言似明灯,天天照亮众人心。
文明语言似法宝,迎来送去不可少。
文明宣传用语开国门,五洲四海任你行。
劳动模范创造物质,道德模范弘扬精神。
赌博抹牌不文明,害人害己误终身。
吞云吐雾不文明,公共场所别抽烟。
废旧电池有毒性,乱丢乱仍不文明。
发短信讲文明,黑网吧莫拢边。
乐于助人讲文明,恭谦礼让是关键。
做官先做人,做人讲文明。
社会需要和谐,人类崇尚文明。
做宣传文明的使者,当文明语言的先锋。
Ⅵ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1、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人们的意识形态集中起来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法律条例,审美意趣,而语言就是在人类产生之后,随着文化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它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语言又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殊性。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
3、语言是文化的传播方式,语言是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实际上也是文化形成和传播的表现,人类因有思维而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了文化,又在不断的语言交流中互相传播各自民族的文化。
4、语言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相互制约,虽然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反映和传播工具,但并不是说语言就不如文化重要,也不是从属于文化,鉴于语言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语言和文化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共同形成,共同成长,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6)文化创造语言扩展阅读:
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性:
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人们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而随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语言也随之产生。语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所在,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可以探视出它所代表的民族的社会风貌,人群心理,道德观念,自然地理,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等,而人的社会性决定任何人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开放又先进的社会里。
正是在不同人群,不同种族的相互交流,文化渗透中社会才会不断进步,而语言就是这种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所以说文化和语言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对于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对自己学习一门语言有很大帮助,这是要求不要片面孤立的去学习一门外语,只有通过不断地了解目的语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才能真正透彻地去学习和掌握一门语言。
Ⅶ 是谁创造了语言和人为什么要创造
1语言是人类为了交来流和适应生产力源的发展的必然的产物
2中国的语言传说是一个叫仓颉的人发明的,我认为语言最先的创造是又人类在实际的生活中创造的,最先的语言只是一个音的表达,后来人们慢慢习惯了称呼这个东西的固定发音,加之时间的打磨变形成了现在的语言
3人是群居的动物,在远古也不例外,人群居在一起就有人去领导去管理去支配,语言就是因此而统一的
Ⅷ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本文对语言的内在系统,从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上作了分析,并对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进行了探讨。
文化
文化(culture)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
Ⅸ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本文对语言的内在系统,从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上作了分析,并对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进行了探讨.
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然而,人类的语言现象又如此神秘,是人类迄今尚未完全了解的东西.自古以来,语言学家们都试图从多方面对语言进行探讨,形成了许多语言学流派.归纳起来,现代语言学主要来源于两大传统:语文学传统和人类学传统.语文学传统从比较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开始,根据文学作品和书面文献的研究对语言进行分析和比较.19世纪语文学家的工作为现代语言学的独立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来发展到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这一传统的继承者强调语言的自然属性,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系统,把语言学看成是一门横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独立的边缘科学.人类学传统指运用人类学方法去研究没有书写系统和文字传统的社会集团的语言.自20世纪初美国的鲍阿斯和萨丕尔以来,人类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必须把语言学看作是一门社会科学,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研究.人类语言学的研究传统诱发了文化语言学的出现和兴起.通过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语言的交际过程,语言学家们发现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仅涉及语言系统,而且涉及同语言系统紧密关联并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
在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方面有两种提法:“语言与文化”和“文化中的语言”.为了界定语言与其它文化现象的关系,有的语言学家将文化分为两大范畴,“大文化”和“小文化”(Bright,1976).其中,语言与大文化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与小文化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则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但它在总体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与总体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关系是相对应的.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媒介.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
从小文化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语言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重要标志.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原始人与动物有许多相近之处,但是人产生了语言,动物却没有.原始人具有宗教、信仰、道德、习俗等属于文化范畴的东西,动物则不可能有.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聚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
在文化结构中,语义的基本单位是“义素”.义素是词位通过文化结构表示语义的基本单位.一种语言中的词位和义素之间的关系是基本稳定的.这种稳定关系反映出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同时使语言成为了解文化的钥匙.但是,词位和义素之间并不一定总是一对一关系.即使在同一种语言中,不同地区或不同社会圈子的人的不同文化行为也会影响词位和义素的对应关系.
一种语言的语言结构是一个完整的语音符号系统和书写符号系统,是一种语言区别于另一种语言的根本所在.不了解一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就无法辨认该语言的语音或书写的符号,并从中获取语义.没有掌握法语语言结构的人,就很难辨认法语字母不同组合后所表现出的词义,同样,不懂俄语的人,也会把俄语当成抽象的字母组合,根本不懂它所表达的词义.
Ⅹ 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是什么
就是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
其实文化创意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题中之义,在汉语言文学里面加“文化创意”是表示就业方向有了拓展,是一个升级换代的变现。当然,这里他只不过是把“文化创意”做了加注,以表示他的特点。
像我们学校,大类招生,中国语言文学大类中文新闻都做基础培养,因为学校文化产业这方面比较强,所以会加一些相关的课程进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就业方向。
“文化创意”……这个话题实在有点大,既然是“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你就先确定自己就是中文的人了,像“文化创意”一般需要掌握的策划、文化产业管理之类的……反正我们大类专业都学。
说白了,这只是一个幌子,吸引眼球。
当然,有这方面的老师还是好的,可以多交流,对提高自己有好处。
不过,像我们的老师里面,虽然有传说中的“中国第一个文化产业管理博导”“中国第一个文化产业管理博士”,但是私下交流不会太多,主要看兴趣。
在我看来,大学里面的高手,尤其是中文里面的高手,都是自学成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