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发明汉服

发明汉服

发布时间:2021-07-13 15:53:23

❶ 汉服最先被谁发明

黄帝 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❷ 汉服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商朝 (前17世纪初 - 前11世纪)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西周 (前11世纪 - 前711年)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东周(春秋 战国)(前711年 - 前256年)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续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裙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外观区别在于下身是否有围绕的线条。这一时期纺织和染色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汉服上已经出现很多繁复华丽的图案。

❸ 我的外国朋友都认为汉服是日本人发明的,该怎么说服他们呢

清者自清。你说服这些做什么?不如转移话题,别谈这个。非要谈的话你要掌握好多历史常识,就是汉服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兴起的,日本的和服是什么时候兴起的。汉服和和服的区别,等等。

谁都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屈原,龙舟,粽子。可是最后是被日本人还是韩国人注册了的,现在国际上严格地说端午节就是人家日本或者韩国的,你有什么办法。

不要觉得你认为大家都该知道的常识别人也应该知道。别说外国人,就是新一代日本人也绝大多数不知道自己的国家侵略过别的国家杀过那么多人。

你自己对中国古代如何侵略匈奴扩张领土的事情知道多少?你对外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法国大革命那些事情又知道多少?别费不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就算他们认同汉服是中国人发明的又怎么样?现在中国人又几个穿汉服的,除了年轻一代的为数不多的汉服支持者(包括我)。你再看看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都怎样融入日常生活中的。

其实就像外国人不能很清楚地区分汉语日语和韩语一样,他们也不是很容易能区分和服,汉服和韩服。其实这件事情,和服是汉服的衍化,形同汉服但还是独立的一种服饰。你不要太较真了。要不给他们看看《大汉天子》。

❹ 汉服的由来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

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 ,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4)发明汉服扩展阅读: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贵族和平民纷纷逃亡到江南,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

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正如胡人传统服饰被叫做“胡服”,中国传统服饰被称之为“汉服”。

所以,后来“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在漫长的历史中“汉服”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

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的称大唐的服饰为"汉服".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酋长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

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公元1645年,满清入关后,为了毁灭汉族的民族意志,在攻占江南时立即下达“剃发易服令”,1645年农历6月15日,颁布剃发令,严令汉族人民剃发。

随即在农历7月9日,下令“衣冠悉遵本朝制度”,严令在几个月内毁弃汉族服饰,改穿满族服装,违令者斩,绵延了4千余年的汉服文化在满清政府的残酷暴力的政令下突然消亡。

❺ 汉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

少部分资料以自己的记忆回答,大部分资料来源网络汉服吧词条。

民国,一些小范围的汉服复兴渐露锋芒:近代汉服第一人章太炎爱穿一件前胸绣一“汉”字的交领衣,

夏震武束发深衣、钱玄同着玄端办公、张大千宽袍大袖游历欧洲;1914年颁定民国礼制七种,包括玄衣纁裳玄冕的祭服。李叔同先生祭孔、曲阜孔门合影、袁世凯祭天等照片,都可佐证汉服在民国时期的影响。

2003年的11月22日,一个叫王乐天的电力工人身穿汉服走在郑州的街头,王乐天身着汉服行走在郑州市区。但当他路过一家商场时,却听到门口的迎宾小姐冲里边的人大喊:“快来看呀,日本人,穿着和服的日本人!”经过步行街的拐角时,几个小孩子看见他,也哄笑着说“八格牙路”。

尽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王乐天还是坦然地穿过人群,走在郑州最繁华的街道上。这一行,愈加坚定了他推广汉服的决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响他人。

很快,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王乐天身着汉服的照片,那天风很大,

他的头发有些乱,但飘逸得充满汉韵古风。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张从兴偶然看到了这些照片,并据此写成了一篇报道,这篇文章也成为第一篇报道汉服的文章,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王乐天的举动因此广为流传,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响应,并在全国掀起了汉服复兴的浪潮。

初始口号愿景:汉服复兴,衣礼偕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现用口号愿景:汉服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参与汉服运动常用的论坛有

汉网论坛

网络汉服吧是网络民族文化目录下的众贴吧之一,汇聚了全国各地的汉文化复兴者。首任大吧主——溪山琴况。

2

❻ 汉服不是汉族人发明的吗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回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答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常识文化篇。

❼ 汉服起源于哪个朝代 如今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服的起源
神话及传说起源 --- 中华始祖,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氏 黄帝 统一华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如文字,农业,音乐,历法等。黄帝的正妃 嫘祖,传说中就是她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了汉服。嫘祖衣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
实际起源 --- 远古时期,生产力极端低下,对人类来说,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服装。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中国汉服文化--商朝汉服(前17世纪初--前11世纪)简介

❽ 汉服的起源 汉服的款式 汉服的消亡 汉服的兴起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被称为汉衣冠、汉装、华服,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两千多年间以“从华夏到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汉礼仪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的、且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和配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汉服是华夏、汉民族的文化象征。
汉服的“汉”字和汉人的“汉”是一致的,这个词意义的外延也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被称为汉衣冠、汉装、华服,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两千多年问以“从华夏到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汉礼仪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的、且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和配饰体系。它不仅继承了汉族优秀的织染绣刻等工艺,而且还是中国“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重要体现。
在后来的各个由汉民族统治的朝代里均以着汉衣冠继承周宗汉法为国家大事,《周易·系辞下》中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的意思就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天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朝、宋朝、明朝,汉服的样式在不断的更新和演变,但始终不变的是汉服所代表的华夏、汉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礼仪体制。
在《马王堆三号墓遣册》中,有着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这当中的“汉服”就是特指汉朝人们所穿着的服饰以及它背后所包含的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等文献里所记载的冠服体系。《新唐书·蛮书》则记载着:“裳人,本汉人也。部落在铁桥北,不知迁徙年月。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这里的“汉服”就是指汉人穿着的服饰。
《辽史》:“辽国自太宗人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汉服,黄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在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一方面说明了汉朝之后汉服作为汉民族的服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所改变和发展,一方面说明了辽代皇帝对于汉服礼仪文化的重视。
《清碑类钞》:“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汉服,令俱秃发。”1626年,明天启六年,清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逝世后,其子皇太极即位,在所统治的区域里禁止人民穿着汉服,并且严格要求其剪掉头发,改成后金的辫子头。也就是说,清在人关以前就已经开始禁止汉服的流行,以便为其日后一统中原提供治理样本。可见,汉服在一定程度上是汉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征。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九),满清政权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从此,在经历汉朝创始、唐宋发展、明代重置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更有意思的是,袁世凯称帝之前天坛祭天的时候,他以及身边人都是身穿汉服举行仪式的。抛开袁世凯的政治阴谋不谈,另一方面则说明了汉服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虽然在满清统治的两百多年中弱化了,但它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征始终没有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汉服运动在清朝灭亡后的一段时期就有过,但更多的是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上升,一部分围人大国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知识分子、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汉服回归为出发点,以复兴华夏文化为目标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自2003年汉服复兴运动开始,能工巧匠们严格遵照古人遗留下来的汉服来仿制、革新一批“现代化”的汉服。作为华夏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运动由最开始的很少一部分群体发展到很大一部分群体都在共同努力,社会各界,不管是医生、老师、公务员、学生群体、还是商人,都有喜爱汉服的“同袍”(现特指汉服活动参与者),存我国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等地,汉服已经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奇装异服”,而是在汉服同袍的努力下,了解到了这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很少再有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同袍们了。
现在,不仅是汉服同袍汉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就连他们周围的人也深受影响,他们开始接受、喜爱自己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他们开始不畏惧陌生人眼光,勇敢地穿着汉服走上街头,就如同日本人穿着和服走在街头一样寻常。喜爱汉服的不仅仅有汉族人,很多少数民族也知道了解汉服,也成为了汉服同袍,这至少说明了汉民族文化的包容性是很强大的。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

❾ 汉服的起源及发展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被称为汉衣冠、汉装、华服,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两千多年间以“从华夏到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汉礼仪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的、且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和配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汉服是华夏、汉民族的文化象征。

汉服的“汉”字和汉人的“汉”是一致的,这个词意义的外延也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被称为汉衣冠、汉装、华服,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两千多年问以“从华夏到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汉礼仪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的、且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和配饰体系。它不仅继承了汉族优秀的织染绣刻等工艺,而且还是中国“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重要体现。

在后来的各个由汉民族统治的朝代里均以着汉衣冠继承周宗汉法为国家大事,《周易·系辞下》中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的意思就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天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朝、宋朝、明朝,汉服的样式在不断的更新和演变,但始终不变的是汉服所代表的华夏、汉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礼仪体制。

在《马王堆三号墓遣册》中,有着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这当中的“汉服”就是特指汉朝人们所穿着的服饰以及它背后所包含的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等文献里所记载的冠服体系。《新唐书·蛮书》则记载着:“裳人,本汉人也。部落在铁桥北,不知迁徙年月。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这里的“汉服”就是指汉人穿着的服饰。

《辽史》:“辽国自太宗人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汉服,黄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在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一方面说明了汉朝之后汉服作为汉民族的服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所改变和发展,一方面说明了辽代皇帝对于汉服礼仪文化的重视。

《清碑类钞》:“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汉服,令俱秃发。”1626年,明天启六年,清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逝世后,其子皇太极即位,在所统治的区域里禁止人民穿着汉服,并且严格要求其剪掉头发,改成后金的辫子头。也就是说,清在人关以前就已经开始禁止汉服的流行,以便为其日后一统中原提供治理样本。可见,汉服在一定程度上是汉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征。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九),满清政权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从此,在经历汉朝创始、唐宋发展、明代重置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更有意思的是,袁世凯称帝之前天坛祭天的时候,他以及身边人都是身穿汉服举行仪式的。抛开袁世凯的政治阴谋不谈,另一方面则说明了汉服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虽然在满清统治的两百多年中弱化了,但它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征始终没有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汉服运动在清朝灭亡后的一段时期就有过,但更多的是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上升,一部分围人大国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知识分子、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汉服回归为出发点,以复兴华夏文化为目标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自2003年汉服复兴运动开始,能工巧匠们严格遵照古人遗留下来的汉服来仿制、革新一批“现代化”的汉服。作为华夏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运动由最开始的很少一部分群体发展到很大一部分群体都在共同努力,社会各界,不管是医生、老师、公务员、学生群体、还是商人,都有喜爱汉服的“同袍”(现特指汉服活动参与者),存我国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等地,汉服已经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奇装异服”,而是在汉服同袍的努力下,了解到了这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很少再有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同袍们了。

现在,不仅是汉服同袍汉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就连他们周围的人也深受影响,他们开始接受、喜爱自己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他们开始不畏惧陌生人眼光,勇敢地穿着汉服走上街头,就如同日本人穿着和服走在街头一样寻常。喜爱汉服的不仅仅有汉族人,很多少数民族也知道了解汉服,也成为了汉服同袍,这至少说明了汉民族文化的包容性是很强大的。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❿ 求汉服资料,写作文急用。 全世界喜欢汉服的有多少人 穿汉服有那些规矩 汉服是如何发明的 最早

http://wapke..com/view/4514.htm?sublemmaid=4514&adapt=1&fr=aladdin&bd_source_light=1701851
祝你好运

阅读全文

与发明汉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