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超常儿童是否都具有高创造性

超常儿童是否都具有高创造性

发布时间:2021-07-13 15:43:47

1. 辩析说明题高智商的人,都有高创造力。

中国高智商科学家的在内地得不到诺贝尔,到了美国就有了可能,这个是不是说明跟环境也是很大关系呢?

2. 具有高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哪些

具有高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有: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版趣、冒险精神。权

创造型人格是指相当于天才型人格(genius type personali-ty),特征是高度的敏感性,精神平衡失调,易于形成固定观念。根据铃状曲线的数学原则而确定的智力正常范围(智商86~115),天才(超常的智商在115以上)是属于不正常的一端。

(2)超常儿童是否都具有高创造性扩展阅读:

人格分类特点:

九型人格与当今各种性格分类法的最大区别在于,九型性格揭示了人们内在最深层的价值观和注意力焦点,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为的变化所影响:

一、深入观察发现“我是谁”

二、你的思维模式及怎样影响你的决策

三、你的价值取向及怎样影响你的事业

四、你的情绪反应及怎样影响你的人际

五、你的行为方式及怎样影响你成长

六、你个性的优势与局限

七、你在事业发展中的个性障碍及突破的方向

八、你在人际关系中的个性冲突及改善的技巧

九、你在亲密关系中的个性困扰及解决的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创造型人格

网络—九型人格

3. 为什么很多天才儿童成就都很低

低成就天才儿童研究概述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彭呈军 金瑜

尽管在英语中,giftedness和talent在意义上稍有差异(Gagne,1985,1991),国内大多年为天才。这里所讲的天才,国内的学者称之为超常,台湾省的学者叫做资赋优异(资优)。由于文中介绍的很多资料来自国外的研究,故还是采用天才一词。

许多儿童拥有高成就和做出重要贡献的潜能,但没有能够以适当的建设性的方式使用其能力。对于儿童来讲,当其学业成就低于某些指标如智力、学业性向、创造力得分或观察资料所指示的实际能力时,便可将其称为低成就者;如果儿童又为天才,便为低成就天才(underachievinggifted,以下简称UAG)儿童。

一、低成就天才儿童研究的历史

Hollingworth(1923)、Conklin(1931)提出了为什么有些高智力的儿童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学业成就的问题。Terman和Oden(1947)对150名高智力而有成就者(A组)和150名高智力而低成就者(B组)作了一番比较,通过对他们20年前的校史记录和被试的反省的分析,鉴定出B组的一些特征:(1)不能持之以恒,(2)缺乏目标和行动间的一致;(3)自卑感;(4)缺乏自信。

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以UAG问题为主题一时蔚为风气。Gallagher和Rogge(1966)指出:此一时期的研究结果,对UAG问题的描述已非常清晰:无数的文献发现UAG儿童有较低的自我观念和较差的适应方式,唯独对UAG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含糊不清。

60年代中期此问题又告沉寂,有关的研究并不多见,60年代末期却再度风靡一时,有系统的研究纷纷出现,至今方兴未艾。

综观我国的各种研究文献,似乎尚未注意到低成就天才儿童现象。本文拟介绍国外有关这方面研究的若干成果,借此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有识之士及同行专家对国内此类儿童的重视、研究和辅导。

二、低成就天才儿童的鉴定

Butler-por(1987)建议以下列程序来鉴别低成就天才儿童:(1)鉴定标准化测验测出来的能力(如认知)和正常的学校成就(如考试、作业)间的不一致;(2)鉴别孩子从课外广泛阅读来的一般和专业知识与学校阅读作业间的差异;(3)比较课外的广泛兴趣和课内的少量努力;(4)联合学生和老师对其学业的优势和弱势、学业上的个人选择及花在不同学科上的努力的评价,实际中常以回归预测法来评定低成就学生,也就是以智力或能力倾向为自变量,以学业成就为因变量,来预测每个学生之学业成就,然后以实际成就与预测成就两种分数间的差异程度,作为评定低成就天才儿童的依据。

三、低成就天才儿童的主要特征

某些关键的个性和行为特征是各文献中曾经提到过的(Raphetal,1996,Whitmore,1980,Rimm,1986,1994,Butler-por,Gallagher,1991)。UAG儿童的主要特征是低自尊,这是大多数低成就问题的根源是低自尊导致了逃避学业行为,从而产生了第三位的可见的特征;不良学习习惯、技能没有掌握及一些社会和纪律问题等。

四、哪些人容易发展成为低成就的天才儿童

1.被遗弃或拒绝的儿童

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儿童被父母遗弃或受到冷淡、拒绝,因而容易发展成低成就行为模式。

2.高创造性儿童

研究结果已经显示对高创造性儿童的天赋的不认同和忽视会把他们置于低成就的高风险中(Butler-por,1987)。父母和教师对高创造性儿童的能力的认识的失败会导致对其创造需要的压抑。许多父母强迫使孩子遵从学校规范,在这种压力下,高创造儿童会表现为表面上顺从、服从和依赖,后果是对其自尊产生破坏,还会导致学习障碍和行为问题。在权威下顺从地学习,会牺牲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天性,结果,他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反抗学习。4.3天才女孩

有人认为妇女或青少年女孩有一种对成功的恐惧(Homer,1968)。天才女孩一方面学业成功,另一方面在其从小学进入中学的过渡期中,家庭和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强化、朋友的影响(Tannenbaum,1986;Rimm,1988),使其在学业和社会需要上产生矛盾,从而使其处在一种两难境地。有可能天才女孩对这种冲突更为敏感,在无法解决时会变得更为灰心。另外已经证明,父母对孩子的能力的知觉是有区别的——将儿子的成功归为能力,将女儿的成功归为努力(Parson,1982),这种归因不能有利于女孩产生对其自身能力的稳定的观念;另外,相对而言,父母对女儿的期望和愿望较低。这些因素会使女孩采取一些UAG行为。

其他的“易感人群”还有文化差异的天才学生。由于经验的剥夺、有限的语言发展和社会经济或种族孤立,使这一群体易患低成就综合症。另外,有身体或情感障碍的天才儿童经常不为人所知,家庭和社会不经意间剥夺了其发展才能和取得成就的机会,从而隐没其潜能。

五、低成就天才儿童的起因

儿童并非天生就是低成就的,低成就是一种习得的行为。学业低成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各种因素对每个天才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1.家庭和父母因素

有些家庭特征是难以改变的,如因为死亡或父母离异造成的不良家庭气候。相对容易地能改变的有父母的过分保护、权威、高期望、过分的悲观和父母间的不一致。

2.学校有关因素

绝大多数学校教师没有受过有关如何教育天才儿童的训练,不懂得如何根据学生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因材施教。大多数孩子能对这种环境保持足够的弹性。然而,学校的某些特征和课堂气氛会对某些天才儿童产生问题,会创生或加速他们的UAG行为模式。Whimore(1980)对这种(问题)学校的主要特征描述为: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强烈的竞争气氛、强调外部评价、僵化和刻板、对错误和失败的过分注意、一个“什么都控制的老师”、没有奖赏的课程。

(1)刻板的课堂

缺少对学生个体的新生的僵化和刻板为天才儿童的UAG行为提供了强化。Zilli(1971)在对UAG的因案进行分析之后,认为没能使学生的智慧发展最大化的不恰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可能导致UAG。天才学生对程式化的、重复的技能和课程内容——其中很多他们已经掌握——感到沮丧和厌烦。Whitmore(1986)指出,如果大量学生感到枯燥和没有兴趣,那么便应考虑学生之外的一些因素,与其约束学生,不如对学校计划作出调整。

(2)高竞争性的课堂

对UAG学生来讲,特别强调比较性评价、强调竞争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竞争与基于客观准则的作业、考试等外在评价,在学生看来,是对其能力和价值的真正的度量。在高竞争的环境中,已经取得好成绩的并发现自己处在前列的学生可能对成就有更大的动机。然而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清楚的了解的UAG学生,在其没有达到班级里优秀的标准时,感到得到了其能力中等或低于中等的客观证据。但心中又不是很甘心,于是他便寻求课堂外的奖赏或其他个人价值的证据,或者采用其他前面提到过的防御机制。

(3)消极的期望

教师的期望对孩子的自尊和学业成就有很大的影响(Davis,M.A.Thomas,1989,Keneal,1991)。如果教师因为天才学生的某些行为特点或情感问题对该学生持消极的态度,可能会使学生把自己标签为“愚蠢的”,而这反过来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当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以不良成绩来对付老师的消极态度和期望。有些学生会把这视为一个特别的挑战,作为额外的努力以迎接挑战。然而,由于UAG学生其自尊本来就低,通常会把教师的“对失败的期望”作为其不良自我评价的证实。

3.其他可能的原因

Sliverman(1991,P132)注意到UAG学生的智力剖面图的特殊性,显示出某些可能的神经不平衡导致了行为问题。他说:“我们已经发现了UAG学生的一非常一致的测验剖面图:在词汇、抽象推理、空间关系、数学分析上的高分和在任务要求系列上的低分……这意味着一种空间学习类型或听觉系列加工的缺陷”。

从某种程度上说,UAG学生的个性和行为特征也是产生UAG问题的一个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人特征是一个互动的系统,很难截然独立地分开。

六、干预

一种看待UAG儿童的方式是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处在环的中间。环境中的所有元素都对建构这一环网作出了贡献——其家庭、朋友、学校和最重要的他们自己。他们任何想出环的企图都将给其带来痛苦。有时安静地被动地坐在圈里,悲叹其命运比为出圈而作出努力要更舒服。带他出环的路有咨询、将其安置在一个特殊的学校环境中,或者放在更好的朋友圈中。咨询方法着重于其不良的情感调适和低自尊。

在对UAG学生的咨询中,Kerr(1991)建议应首先帮助学生寻找适当的学业位置作为对问题的最简单的答案。

Rimm(1986)提出了一套包括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在内的三焦模型(trifocalmodel)。通过多年的使用,Rimm认为这一模型是可行的、有效的。

教育干预主要包括对教室组织、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修正。Whitmore(1980)主张UAG学生组织在一特殊班级里,创设一能改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技能的教育环境,利用富有想象的课程或教学方法,帮助其发展情感和认知。他所主张的教育环境强调:(1)没有失败威胁的、鼓励自由表达的教室气氛;(2)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3)良好的师生关系;(4)同伴朋友的支持。结果评价发现,UAG学生在自尊、自控感、出勤、学习习惯、现实的目标设置、自评、学业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均有改善。各种治疗方法都强调在改变UAG行为和情感方面教师所担任的角色的重要性,为充分发挥这一角色,教师需要理解UAG的实质及个别的UAG学生的特殊问题。

有必要指出的是,正如Raphetal.所发现的,对某些UAG学生而言,低成就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帮助其打破失败链,教师必须认识到干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参考文献:

1.Atkinson,J.W.,Raynor,J.O.(1974).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Washington,DC:Winston.

2.Banra.A.(1986).Social learning theory.Englewoodclifs,NJ:prentice-Hall.

3.Bauming,D.(1967).Childcare pratices anteceding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75,43-88.

4.Bulter-por,N.(1985).Under achiever sin school:Issues and intervention.Chicheater:JohnWiley.

5.Butler-por(1993).Under achieving gifted students.In K.A.Heller,F.J.Monks,and H.Passow(1993):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

6.Davis,G.A. and Thomas,M.A.(1989).Effective schools and effective teachers.Needham Heights,MA:Allyn and Bacon.

7.Gagne F.1991.Toward a differentiated model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In Handbook of Gifted Ecation.65-80.Boston:Allyn&Bacon.

8.Gary A.Davis and Sylvia B.Rimm(1994).E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3rd edition).Allyn and Bacon.

9.Gallagher,J.J.(1991).Personal patterns of under achievement.Jounal for the ecation of gifted,14(3),221-234.

10.J.J. Gallagher and Shelagh A.Gallagher(1994).Teaching the gifted child(4th edition).

11.Parson,J.E.Adler,T.F. and Maczalam,G.M.(1982).Socialization of achievement attitudes and beliefs:parental;influences.Child development,53,310-32.

12.Rimm,S.B.(1986).Underachievement syndrome:causes and cures.Watertown,WI:Apple publishing company.

13.Terman,L.M.and Oden,M.H.(1947).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 II.Califo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4.Weiner,B.(1985).Human motivation(2nded.).NewYork:Holt.

15.Whitemore,J.R.(1980).Gifedness,conflict and underachievement.Boston:Allyn and Bacon.

16.Whitemor,J.R.(1987).Conceptual uzing the issues of underserved populations gifted students.Journal for ecation of gifted,10(3),141-154.

17.Robinson,A.and Clinkenbeard,P.R.(1998).Giftedness:An exceptionality exanined.Annual rev.psychol.1998.49:117-39.

4. 简述超常儿童的分类

从智力、才能上分可把超常儿童分为:
一类是智力发展比较全面的超常儿童。这类儿童在普通智力测验上成绩高于常人,在学习上一般能力较强,成绩优异,有的能一年完成2-4年的学习任务。
二类是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这类儿童有的既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同时又具有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
有的具有 音乐 的才能。音乐天才儿童,通常具有一下各种特质:
1、对各种 歌曲 、音乐非常有兴趣,而且喜欢低声唱和。
2、会轻易的与各种歌曲、乐章产生共鸣。
3、喜欢参加合唱、或是演奏。
4、可以应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情。
5、在歌唱或演奏时,会发挥热情与力量。
6、能够随意哼出自己所编的歌曲。
7、能够良好的演奏一种或多种的乐器。
更重要的是:
1、对节奏反应敏捷;
2、听音感觉力正确;
3、认谱能力优越;
4、背谱能力特强;
5、练习兴趣很高。
有的具有 艺术 天才。艺术天才儿童必须具有下列各种特质:
1、喜欢描摹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不限于固定的房子、马、飞机或是树木、山河。
2、图画中有深度,各种东西,有良好的比例。
3、认真绘画,似乎乐此不疲。
4、不喜欢摹仿成人的作品,而喜欢自己的创作。
5、注意运用新的材料和经验。
6、空闲的时候,喜欢绘画、写生。
7、常常利用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经验。
8、对人家的艺术作品表示浓厚的兴趣。
9、能够欣赏、批评并且学习别人的创作。
10、喜欢利用各种工具绘画,或是做泥工。
还有的具有领导才能的天才儿童,机械能力的天才儿童等等。
‍大多数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比较接近,在常态范围,称为常态儿童。少数儿童智力发展突出的优秀,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称超常儿童。我国对超常儿童的认识历史悠久,孔子最早把人的智力称为“上智”、“中”、“下愚”三种。这种分类和今天儿童分为“超常”、“中等”、“低下”一样。超常儿童古今中外都有。转自儿童网::http://www.9252.com/ 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查子秀教授通过10多年的研究,发现超常儿童具有以下特点:
1、全面发展的超常儿童
◎认知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他们很小就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不仅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视学习如同游戏般轻松。
◎思维敏捷,有独创性。超常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善于概括的非凡能力,能抓住实质,迅速灵活,有策略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感知觉敏锐,观察力强。许多超常儿童的视听觉辨别能力较强,如能理解汉字的组成和童词上的细微区别等。同时、他们的观察是有目的和条理的,能抓住观察物的主要特点。
◎注意力集中,记忆力较强。超常儿童的注意力能高茺集中的感兴趣的事情上,而且记忆力强,记忆快,保持时间长。
◎进取心强,自信、有坚持性。超常儿童都比较自信、好胜。尤其突出的是有倔劲,要想学什么、干什么、非学好或干好不可,尤其是能排 除干扰,表现出坚毅、顽强的个性特点。
2、特殊才能的超常儿童
这种类型的儿童,只是在某一方面表现为智力超常,有的在数学方面,有的在绘画、书法方面,有的在音乐、歌舞方面,有的在学习外语方面,有的在体育方面,有的在创造发明方面等表现超常。
3、低能特长儿童
这类儿童除了具有特殊能力外,其它方面呈低能状态。如十八世纪的算术神童巴克斯顿,他对数字有非凡的天赋,能够把极复杂的算术公式牢记一个月,但他始终是一个文盲。有一次在观赏一场莎士比亚戏剧时,虽对剧情一无所知,但对每个演员的台词字数、出场和离场的次数却一清二楚,并能准确无误地一一说出。
积多年研究经验的早教专家李绪永,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儿童智力开发方案--儿童特优素质工程方案。他认为,人的先天智力差异不大,关键是在其胚胎形成后,成人对其智力开发程度。据他介绍,国内外科学界现在有一个公认的事实,人对大脑的开发使用一生也达不到10%。而婴幼儿的大脑则处于快速发育状态,在7岁前将发育完成一生的90%以上。这期间如果大脑开发不足,孩子一生的发展都会在智力方面受到限制。李绪永提出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越早越好,具体来说应从其胚胎未形成时准备,从胚胎刚形成时开始,一直持续到儿童7岁。在早期阶段要用各种有益的信息刺激婴儿大脑,这样的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容易成为智力超常儿童。例如有个叫柳彦任的孩子5个月大就会说话,6个月大就闹着听别人读报,7个月大就开始读书认字,三四天就可以学会一首唐诗,一岁半已经读完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现在不到两岁就已经认字1000多个,熟背40多首唐诗了。不过这里提醒家长,教育幼儿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切勿将小学教育幼儿化。

5. 高智商就一定等于拥有创造力吗

创造力不同于智力。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创造力就是创新的能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都是非智力因素。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一个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摧毁障碍的人,甚至可以是一个个性不完善或者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传统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
智力高的人,创造力并不一定高。192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曾专门就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做过跟踪调查,前后持续进行了48年。这期间,推孟教授去世后,研究工作由西尔斯等人接替。这次调查,从25万学龄儿童中,选出1528人(其中男生857人,671人)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的平均智商接近150.调查方法是每隔5年进行一次跟踪走访,通讯联系,座谈测试,终于在1986年发表了一篇历时半个世纪的追踪研究报告。结果发现,这些当年智力超常的儿童,素质良好,学习成绩明显优于高出常人,从事专业工作的比列高达常人的8倍;但是在他们之中,却未出现一个像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达尔文那样的幽默作家、奥尼尔式的戏剧作家。在这个高智商人群中,不乏博士、教授、专家、学者,他们做出了学术著作、论文或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贡献,但却缺乏出类拔萃的表现。同时,这份报告还显示:在857名男性中,20%成就显著者与20%成就最小者,他们的最明显的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个性品质的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研究表明,智力与创造力二者的关系为:低智商的人不可能有高创造力,高智商的人并不都有高创造力,创造力低的人智商有高有低,创造力高的人必须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商。因此,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心理学家们针对45岁的年龄层进行创造力测验,结果只有5%的人被认定为有创造力。在17岁年龄段的结果达到了10%以上,更惊讶的结果是,5岁儿童中,具有创造力的人竟然高达90%,它表明,人们的创造力是生来就有的。只是随着年岁的增长遭到了抑制而已。
科学的结论足以引起我们的警醒:单纯地关注智力而忽视非智力因素修养,将形成发掘人生潜在创造智能的严重阻碍,会阻碍一个人达到本来有望达到的生命高度,这无疑是一种十分有害的智力人格缺陷。因此,我们要发掘个人的创造力。
那么在开发智力的同时,如何发掘个人的创造力呢?
一、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理论,可以激发儿童创造力:一是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 二是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三是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四是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五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他们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父母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二、成人开发创造力,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有积极的心态。要清楚你头脑中有着无尽的资源——信息的喷泉,一旦你意识到这点,你就会更灵活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创意。二是建设点子库。不停地建设你的点子库,阅读多种类型的书籍和杂志,提出有助于思考的问题;解决问题,并认真从答案中学到东西;阅读有关创造性的书,有意识地自我训练。

6. 心理学中:高创造力的学生一般都是适应良好的学生.对吗

适应这个概念很大,可以是学习适应、社会适应、人际适应,同时创造力本身也比较复杂。一般来讲,高创造力的人和适应良好之间不一定有正相关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并视具体情况而定。

7. 如何培养孩子的 创造性

一、培养创造性人格的意义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在个体创造性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创造性人格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动力和监控的作用。只有具备创造性人格,个体才能不为各种环境因素所限制,坚持进行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个体,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会随时监控自己的活动过程,运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技能,取得创造成就。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使创造教育得到全面的开展。

美国心理学家Terman从1921年起对智商在135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的成才情况进行跟踪研究。30年后,他从研究对象中选出800名男性,就其中成就最大的20%和成就最小的20%进行比较。结果,成就最大的一组成员的进取心、自信心、坚韧性等人格因素上与成就最小组的成员存在显著差异[1]。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两者的明显差异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格。

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原则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不是随意的,而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综合已有的大量的研究,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应该遵循如下五条原则:早期教育原则,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原则,自我教育和终生教育结合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一)早期教育的原则

发展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表明,早期的智力开发、情感培养和意志训练等将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如果忽视或耽误了早期教育,将会给人格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也会影响到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早期教育可以追溯到婴儿期的抚养、幼儿期和青少年期的教育,甚至胎教。不同阶段的早期教育侧重点也不一样,例如,新精神分析学派特别强调早期的情感教育,而社会认知的培养和人生观的确定则主要是青年期的教育重点。

(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的原则

教育的统一性原则认为,人们在教育思想上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充分地认识到教育与学习是一项广泛的社会活动,不仅是教师这类专业教育人员的言行举止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家庭中的父母以及社会上的各类人和事,都可能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大量的研究材料表明,教师、家长、亲友以及社会人物的人格水平都会影响一代人的成长。另外,除了现实社会之外,历史上所记载的人和事、媒体、文学艺术作品等也会给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带来影响。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起来。如果三种教育的标准不统一,则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冲突并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自我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原则

人格教育说到底是一种终生的自我教育。教育的效益是以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为前提的,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不断地建构个体健全的人格结构。教育成败的关键是如何能将他控转化为自控。一个过早中断了学习,放松了对自己要求的人就不大可能建立起健全的人格结构。人格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受教育者自尊、自爱、自重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为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会根据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生存系统中要素的改变进行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态度更新这些心理的自我调节与控制,更好地为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民族的昌盛而奋斗。因此,实行人格教育必须坚持自我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原则,创造性人格特点的培养也必须坚持自我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原则。

(四)主体性原则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人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一无二,没有雷同的。特别是在目前的社会关系中,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其突出特点就是主体性的凸现,这种凸现反映了每个主体不仅是作为社会或集体的主体,而且是作为个人的主体。每个人的人格都反映了他自身独特的与他人有所区别的人格特点。现代社会给每个人以选择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机会,这是每个人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如果我们不注意培养主体的创造性人格,不帮助他们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这样的个体在现代社会是很难发挥创造性,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在人格方面个体相互之间有些共同之处,这为我们找到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共同措施提供了可能。

(五)社会性原则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还必须遵循社会性原则。人是作为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会在学习过程中、在生产劳动、各种社会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人格的社会属性。任何一个个体的人格形成都是在生物因素的前提下,主要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经过个体的主观努力而形成的。社会性因素对个体形成创造性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们这个时代,进行个体的人格塑造,也必须自始至终贯彻这一原则,要设法利用个体周围的社会力量,去培养个体的创造性人格特点。

三、家庭及学校在创造性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主要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结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的普遍形式越来越趋向于夫妻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在这种家庭形式中,家庭的经济、政治等功能已逐步为社会所取代,而教育功能则不断得到强化,内容也日益丰富。有关家庭持征、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期望、出生顺序对儿童创造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表明,家庭是影响儿童创造性人格发展的—个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在创造性人格培养中发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对儿童的智力、性格以及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关键期”的概念,儿童的一些行为如果错过它们的“关键期”,就很难再在儿童身上出现。在对儿童的问题解决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幼儿解决问题的特点在于他们以自己特有的认知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早期的创造性的萌芽,需要我们加以引导和培养。

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学校教育作为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环境条件,包括许多因素,如学校精神、班级气氛、教师特征、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风格、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等。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日常教学活动,教师本人的人格力量,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与奖惩,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等等。学校氛围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也非常重要,学生长期处于学校的一个整体氛围之中,长期受它的影响。此外,学生同伴的相互作用也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同伴既是自己行为的强化者,又是一个可以模仿的示范者,还是将自己行为同别人进行社会比较时的参照标准。

当然,培养创造性人格必须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起来。如果两种教育的标准不统一,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冲突,增加混乱性,从而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四、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创造性人格培养

家庭和学校在儿童和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家长和老师怎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因为良好心理品质是创造性人格的基础。

首先是意志的培养。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和行为都是意志活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活动和行为中,意志的因素表现得并不明显。但在创造性活动中,存在着巨大的障碍和困难需要去克服,目的性和方向性就表现得异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意志因素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创造性活动也就是复杂的意志活动。

第二是内部动机的培养。这是由心理学家阿玛拜尔提出的创造性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有无创造意识和创造意识高低是与内部动机紧密联系的。某些外力的作用引起创造意识活跃起来,这是外部动机的作用。与外部动机相比,人的内部愿望更为重要。外部动机要发生作用,必须转化为人的内在需要,如果外部压力没有变成个人的愿望,创造意识不可能活跃起来。

第三是培养自信。自信是一种正确、积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是一种对自己认可、肯定和支持的态度。自信心是个体所具有的自我肯定意识,它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自信的人,坚信自己以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正确性,并坚信自己—定会取得成功。从事创造性活动尤其需要自信。

第四是心理安全这一心理素质的培养。Rogers提出心理安全这个概念,是针对个体创造性人格的发展所必需的条件表达出他的理解。个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会影响其创造性人格的发展,而心理安全是内部环境的核心内容。

为了说明心理安全,罗杰斯用农夫和种子的关系来打比方。虽然农夫不能使种子生长,但它可以提供培育种子的条件,允许种子发展它自己的潜能。同样的,教师、专家以及其他希望促进人的发展的人们都能够建立心理安全的条件,允许个体发展。心理安全与三个过程相联系:接受个体,减少对个体的外部评价,以及对个体的移情理解。其中,无条件地接受个体是心理安全的核心[2]。

最后是涌流(flow)这一心理素质。Csikszentmihalyi认为,涌流指一个人对某一项活动的专注状态,这种专注状态使这个人完全不在乎其他任何东西;对活动本身的体验就是如此地令人愉快,以致从事这项活动纯粹是为了享受这项活动带来的愉悦,甚至不惜为此付出代价[2]。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这里有几条具体的建议:每天带着一个要追求的特殊目标;把事情干好,它会令人开心;为了能保持欣赏事物的态度,需要增加事物的复杂性[3]。

(二)尊重和鼓励个体的个性和特点

任何创造性活动的成功与否都受个体个性的极大制约,个体具有创造性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具有创造的个性。个体的个性和特点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

具有高创造性的个体往往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点,而这些个性特点在传统的教育中通常是不被重视,甚至是不受欢迎的。但是,任何一项创造活动都是对已有观念、方法、理论的突破与创新。因此,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和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应鼓励个体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积极思考并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怀疑、反驳甚至否定前人的理论,要给他们发挥自己特点的机会。只有这样,个体才会敢于质疑,乐于求异。有利于发展个体的创造性特点。

(三)正确运用评价机制

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同样,儿童也非常重视父母对其的评价。因此,父母及教师应慎用评价手段,使自己的评价有利于个体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坚持以正评价为主。正评价即正面的表扬、鼓励等评价方式,负评价则是指批评、指责等评价方式。正评价作为一种信息反馈,对个体的心理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当个体各方面表现较好,达到父母和教师的要求时,正评价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当个体遭遇挫折、失败,出现错误时,父母和教师还能否进行及时的鼓励,此时的正评价最能给个体鼓舞,使他们恢复自信。父母和教师应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适度的评价。行为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个“期望值”,若父母和教师的评价等于“期望值”,则效果一般;若评价小于“期望值”,则效果差;若评价略大于期望值,效果最好,能使其发挥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所以,父母和教师既不要吝啬对个体的表扬鼓励,也要避免“过度的表扬”,使评价能恰如其分,真正有效地激励他们,形成恰当的自我认识。

(四)营造创造氛围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教育一般有三种方式:压制型、溺爱型和民主型。压制型和溺爱型不能调动孩子自主性,易使孩子依赖、顺从、无主见、创造水平低。民主型的家庭教育,可激活孩子的创造动机,让儿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其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人格。因此,在家庭中创造民主气氛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父母的权威自古就受到颂扬,父母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人格就应该民主地对待孩子,只有这样儿童才会积极地和父母交流,父母才能发现孩子创造思想的闪现并加以挖掘和培养,才能使孩子成为独特而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

营造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格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这就对教师这一角色提出了要求。学校是以教师为主轴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人格品质的场所。教师应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就视为创造性活动。要想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勇于创新。其意义在于,首先,教师将教育教学活动视为创造性活动,正是认清了教育的本质,立足于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活力所在,这样的教育才可能达到培养新时代创造型人才的目标。其次,教师是学生进行认知活动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品质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勇于和善于创新的教师将以最具号召力的榜样,带动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8. 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创造潜力

儿时的思维没有固来化,我有时候自都在想,为什么我小时候那么聪明。不要阻拦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上学也是一样,孩子有什么天真稀奇古怪的想法,一定不要不当回事,更不要阻拦。我认为我们应该给孩子空间,支持他们,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不单接受学校里的洗脑式灌输教育。这是我的一点观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阅读全文

与超常儿童是否都具有高创造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