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的武器是怎么发明的!
太多了,摘自 http://club.campus.sohu.com/r-144731910-82100-0-11-0.html 的部分内容
还有一些资料
http://www.gudai.org/html/gudaibingqi/
http://www.pinghesy.com/data/2006/0815/article_1217.htm
http://hi..com/aiwozhh/blog/item/91931d73728ca71d8701b0bd.html
中国到目前为止是世界上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址最多的国家,在大约180万年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原始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工具和兵器并不分家,但由于生存竞争,氏族或部落之间常会发生流血的暴力冲突,于是具有杀伤力的生产工具,也被用于人类的战争。到后来,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财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愈发激烈。以生产为目的的工具已经不能胜任越来越残酷的战争,人们开始研究制造专业格斗武器和防御卫体武装,从此,兵器逐渐与生产工具分离开来,出现了正式兵器。这一变化大约发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约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在旧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产生了众多的文化遗址。最典型的有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遗址。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类简单、一器多用为其特点;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器类增多。旧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兵器有石刮刀,石锤,尖嘴石凿;石箭镞。古代文献《易经*系辞》曰:弦木为弧,剡木为矢(1)。弧,就是木制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称。虽然在考古发掘中,难以见到石器时代的弓和箭杆(弓和箭杆都是采用竹、木、藤之类的易腐物质,一般不能保存至今天),但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箭镞却十分丰富,有石、骨、蚌壳、陶质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经过磨制,形状多样。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于全国。最著名的文化遗址有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其中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前后),独具特色。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能,能琢磨成锋利并且棱角分明的石质工具;同时也提高了用石质工具加工木器、骨器的技术,为制造兵器准备了工艺方面的条件。当时由生产工具转化成的兵器主要有:石刀,石箭镞,石矛,石斧,石锛,石戚,石钺;石锤,石戈,等等。箭镞的大量出土,表明弓箭的普遍应用和狩猎活动的普遍存在。弓箭的用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射向禽兽的箭镞,开始转向人类自己,成为人类自相残杀的武器。在山西、云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者都曾发现了被箭射中的人类骨骸;而在江苏邳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一具成年男子的股骨被一枚骨镞深射进去达2.7厘米,至今那枚折断的骨制箭镞残段仍然嵌留在距今约5600年前的遗骨上。至于骨兵,蚌兵,角兵,一般在石兵出土地点都可以发现,但因为容易腐烂,所以完整的很少。主要种类有骨镞,骨锛,骨刀,骨斧,骨刺兵,贝镞,贝刮刀,蚌刀,角兵。原始玉兵是中国特有的兵器,深具特色,晶莹剔透,精美绝伦,是中国兵器中的瑰宝,作用为礼仪器或陪葬品,存世不多。主要品种:玉钺,玉刀。
夏商时期,服装、礼仪、语言、生产方式相近的族群逐渐认同,有了诸夏的概念。原来生存于诸夏中间而又外于诸夏的族群,即成为四夷。西周末至春秋,诸夏曾受到四夷严重的威胁。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2)”。诸夏不可能指望周王来保护,周王本身,正是由于挡不住犬戎而迁都的。这种现实刺激了华夏的民族情绪之高涨,夷夏之辩兴起,“尊王攘夷(3)”在神州大地上第一次被提出,春秋五霸出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存亡继绝,北伐山戎,以开燕路(4)”。齐国登高一呼,实际上代替周王承担天下共主的实际责任,使诸夏从各自为战、各个击破的可怕前景里解救了出来。这些成就的背后策划人便是管仲。有了霸主挺身而出,一度危亡的民族形势得以扭转。因此虽然管仲的道德并不完美,孔子仍要赞赏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5)”。有了管仲,华夏民族从第一次危机中挺了过来,并且不断壮大。生存在中土的四夷经过五霸及七雄的讨伐,逐渐消灭或融入华夏,中土农耕基本经济区趋于形成。大一统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古书上有“杼作甲”、“杼作矛(6)”说法,谓杼注意兵器的制造。,《国语·鲁语》也有“杼能禹者也,夏后氏报焉(7)”的说法,认为杼能继承禹所开创的事业,因此用隆重的“报”祭来祭祀杼,以怀念他的功绩。还有学者推测“二里头文化”中包括夏朝文化,由此推断当中出土的兵器为夏朝兵器。但缺乏有力的证据。夏朝存在着制作精良的兵器是毫无疑问的,关键是目前的研究资料还不能为确定夏朝兵器的存在拿出有力证据,实为一大憾事。但流传下来的夏代玉兵确是晶莹剔透,极为精美。《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在戎(8)”。在商代,青铜是用来制作祭祀用的礼容器及事关生死的兵器的。兵器攸关生死,所以其对新兴质材的运用,绝对要比祭祀礼容器要更敏感。在中国,最早尝试用红铜和铜锡合金者,就是兵器和工具,这是华夏文明进入青铜时代的重要标志。此外,它决定中央共主之兴替,以及列国存亡。中国幅员辽阔,青铜兵器的出土资料类别琐碎而庞杂,在名形,分类与分期上。研究成果粗精不一,各区域特性的探索也繁简不同,欲建立较客观的青铜兵器发展史殊非易事。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显示,二里头三期,中国已进入使用青铜兵器阶段。到商朝末年中国的青铜兵器至少已经出现了600年了。现在发现最早的铁兵器是西周时期的玉柄铁剑。到东汉末年青铜兵器已经完全被钢铁兵器所取代。因此,中国青铜兵器最少发展了约1500年。此期间,随着功能的复杂化以及杀伤力的增强,因时因地各具特色。它们反映了铸造技术的改进,作战方法的变迁,主力兵种的取代等等。青铜兵器的发展,大约可分为二里头三期商晚期、西周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到战国三个阶段。青铜兵器的器名,功能与分类一向并不统一。我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敌我双方的距离远近不同而对兵器有不同的设计与要求,区分为长兵:
长兵必须安装木柄才能完成其功能。戈是最主要器类。戈头,分为援、内、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长约8寸,宽2寸,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前锋。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称为"穿"。为了邀兔在挥杀时向后脱,有的在援和内之阔设有突起的"阑"。朗: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开始时,胡只是为了增加穿孔而设,龋越长穿孔越多,柄和戈头缚绑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来越长。两周时期将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长度一般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战圃时期,胡的长度又有所增加,成为长胡多穿式戈。柄:即木柄。为了便于前砍后勾,多用扁圆形柄,以利于把持。戈柄的长度不一样,根据实战需要,步战用的柄短,车战用的柄长。片尊:早期的片尊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个铜制蹲,并不能杀伤敌人。戈也可能用于刺击,但它易掉头,转头。使用不够灵活。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这种形制就是《周礼-考工记》中说称的“勾兵”。据《考工记》记载,戈的规格是:戈广宽度 2寸,内长七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图}。中国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青铜戈。·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据考古学家测定,其年代距今约五00年。曲内戈: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其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没有阑,装上柄以后,容易脱落,商以后被淘汰。直内戈: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它开始在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商以后,为了防止脱落,增添了阑,后来又增设了胡,不容易掉头。商以后。直内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区出土的2!件直内铜戈中,11件有胡。
戟的命名,来源于安徽舒城九里墩出土的“蔡口戟”。《说文》:“戟,刺兵也(9)。”古人经常将戈,矛或斧系缚在一起使用{也有铸为一体的},使其兼有钩、啄、刺、割四种功能,杀伤力强于戈和矛。基本形制是戈、矛联装在木柄上。这种新型的兵器就叫做戟。但曾乙侯墓出土的多戈戟,有戈无矛,但自名为“戟”,这应该是戟的另一种形式。戟的木柄很长,约在330公分左右{注}。据《考工记》记载,西周时期的规格是:戳广寸半,内长4寸半。胡长6寸,援长7寸半,刺长6寸,重1斤4两,柄长1丈6寸(10)。中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是河北棠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一艾矛、戈合体铜戳。普遍使用于商、周以至汉、晋各代。南北朝后逐渐被枪代替,变为仪仗兵器,唐代以后被淘汰。整体铸戟是一种将“矛、戈合铸为一体的兵器”。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以矛为主体,旁边生一横刃,柄装于矛体的骸部"这种戟杀伤力强,但钩啄时容易掉头。另一种则以戈体为主,突出前边的锋刺;有的戳把锋端铸成反卷的钩状。这两种戟的制造工艺都很复杂,技术要求较高,而且青铜质地易脆,折,使用起来总容易掉头,是商周时期制造的较原始的戟,后来很快地被战争实践所淘汰。分铸联装戟:戈矛分铸联装的戟。出现于春秋时期,它的戈,矛部分分别铸造再联装在同一木柄上。这种戟直刺有力,横钩也不容易脱落,因而杀伤力大大增强。其柄有木制的,也有竹制的。积竹柄戟:以竹、木、漆等复合材料为柄的戟。其构造是柄中心有一根较租约有棱木棒,茬木棒外用16片青皮竹蔑与木棒平行地包在木棒外边,然后用丝线缠紧,再涂上黑漆或红漆,使其光亮平滑。这种竹木兼用的柄,刚柔相济。比单纯的木柄坚韧而有弹性。1971年湖南长沙。溯城桥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青铜戟中有一部分这种积竹柄戟。钩戟:亦作勾戟、钩棘。古代兵器。《史记·秦始皇本纪》:“非淡于勾戳长镶也”。裴驱集解引如淳曰:“长刃矛也”。亦曰:“钩 似矛。刃下有铁,横方上钩曲也(11)。”“谢灵运《撰征赋》:“钩棘末耀,陨前禽于金塘。(12)”三戈戟是一种矛、戈分铸联装戟。战国时期出现。由三戈一矛安装在同一柄上,也有二戈一矛戟。它与春秋时期单戈戟的区别除了由单戈变为双戈、三戈外,戈身更加细雨尖锐,而且只有最上端的戈有内,其它戈无内。溯北随县曾候乙墓中曾出土。卜字戟:钢铁制成的戟。铁戟的戟刺尖锐细长,侧旁小枝由原来宽肥而有中脊变成象前锋一样窄长尖利。"内"已消失,用来缚柄的胡加长,整个戮近似于“卜“字形,故又称”卜字戟“。这种铁戟刃锋尖利,杀伤力强,是步骑兵的主要兵器。繁戟是中国古代仪仗用戟。根据汉代仪注将领重臣可以持戟侍立皇帝身边。皇帝命亲信大臣到外地巡视,或统兵征伐。常常赐以繁戟,“以代斧钺”。允许他专征、专伐,代表皇帝处决有罪官吏。为了表示隆重。在这艾皇帝新赐的戟上,罩以赤黑绸布制的戟衣,这种有衣的戟就叫做繁截。后来,繁戟成为高级官员表示崇高身份的仪仗物。根据隋制、唐制“三品以上,门皆列戟(13)”。唐以后,文武官员郡以门前列戟为荣。门戟是仪仗之物。用木头制成,设在门外的戟架上。天子宫殿门、国学、文宣王庙。武成王庙及各州公府门口都设门戟,以示隆重。仪仗闲的戟,造型华丽,多带戟刀,戏曲舞台上武将手持的“方天画戟”,就是按照这种戟的样子设计制造。
在中国。矛又名 销、镀,后进化为枪。矛由矛劈、骸、柄、韦尊四部分组成。矛劈,就是矛头带刃的部分,中线起脊,有的两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骸 ,路呈圆锥形。用来安插矛柄。柄为竹制或木制,长为2丈或2丈4尺。为了防止矛头脱落,两旁常有两个环纽或留出两个小孔,以便用绳索将矛头绑牢在矛柄上,或用钉子钉牢。柄端有 [釜] ,用来插地。最初用尖形约石块或骨角做矛头,绑在竹木杆上,商周时期,矛头改用青铜制造,分酋矛和夷矛两种。战国以后,改为铁制。由于枪的出现和兴起,矛的作用减弱,晋以后矛逐渐演变为枪。酋矛:中国周代铜矛。史料记载,酋矛柄长2丈 (周制),是步卒使用的武器。中国已出土的春秋、战国步卒用于柄一般在165一220厘米之间,最长者达297厘米。夷矛:中国周代铜矛。夷矛柄长2丈4尺(周制),是兵车上使用的武器,是"五兵"中最长的一种兵器。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楚矛,柄长7米以上,折合周尺恰为“丈八长矛”。正是《周礼-考工记》中所称的“刺兵(14)”。
钺主要盛行于商后期及西周早期。自命名者极少。“钺”只是对这种直内弧刃的边刃器的习惯性称呼。而钺,斧,戚三器形制类似,所以古时这三种名称经常混用。从文献中看,钺的使用者及功能都非常特殊。钺与征伐之权息息相关,具有征伐权力的军事首长,可以被赐而持有钺,文献中更记载:钺的持有者最高是王。
大刀的典型形制是刀身长条形,上部厚而有脊,是为刀背,有的刀背上还有齿状扉;下部为刃,刀刃分为凸凹两种;刀尖前冲且微向上翘;刀柄如同扁茎剑一样,由刀背部向后延伸出一段柄舌,便于安装木或玉制刀柄;刀身上有时还铸有目雷、饕餮等商文化的代表纹饰。
殳是先秦时代的车战兵器,功能是用于撞击,是打击型兵器,不但用来防身自卫,还是装备军队的重要实战兵器。一般认为殳是由原始社会中狩猎用的竹木棍棒发展而成。东周时期使用普遍,有的史书上称作“杵”或“杖”等。后来又称作“棍”“棒”。商周时代,车战盛行。早期的殳,是一根八棱形的坚实粗木棒,长度一般为一丈二尺左右。据史籍记载,商代末期战争中已大量使用殳。《尚书.武成》中有“血流漂杵(15)”等语,杵,就是商代士兵所使用的殳。史籍中有关殳之名称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16)”周朝把殳列入“车之五兵”,是实战兵器。帝王或诸侯出巡时,前导勇士也执殳开道,即所谓“旅贲以先驱(17)”。战国兵书《司马法》说“执羽从(18) ”,说明殳还同 旆并用,又是军事指挥的一种标帜。殳的形制与尺寸,据《考工记》载,“殳长寻有四尺”(19)。东汉人郑玄注曰:“八尺曰寻”(20)。因此,从古代文献上看,殳的长度“寻有四尺”(21),即为一丈二尺了(约3米)。殳柄为竹木混合制成(考古学术语称之为“积竹木 ”),呈八棱柱形或圆柱形,在柄端安有青铜殳头,称为“首”。在柄尾安装有起保护作用、使柄尾经久耐用不开裂的细长铜帽,称做铜 (这种铜 还广泛应用在东周时期的戈、戟、铍、矛等长柄兵器的末端,作用相同)。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华夏大地烽烟四起。随着车战的流行,出现了青铜和铁制的殳,战斗力也大大提高。这一历史时期,是殳作为典型兵器的辉煌年代。《六韬.军用篇》有“方首铁(22) ”的记载,“方首铁 ”就是方形铁头的殳。《吕氏春秋.贵卒篇》也有关于中山国的力士穿着铁甲、手持铁杖作战的记载(23)。春秋晚期,楚、蔡等国出现了兼有砸击和刺杀功能的有刃铜殳,这种殳在3米多长的八棱形积竹柄顶端,装有一个青铜殳头,殳头刃部一般呈三棱矛状、锋利异常,可以刺杀; 部厚重,带有尖刺或饰以浮雕纹饰,可以砸击。一些殳在柄上的中前段还套装有第二个带刺的铜箍,是一种很有威力的车战兵器。从出土实物来看,殳的金属首多为青铜制,可分有尖锋的实战用“锐殳”和无尖锋的仪仗殳。曾侯乙墓共出土7件锐殳、14件晋殳。锐殳(器上铭文自称为“殳”)为前端似矛带刃、后端有刺球的青铜殳;晋殳(墓中出土的竹简上称之为“晋”)则无刃仅有铜套。两种兵器的杆均为积竹木 ,即以八棱形木杆为芯,每个棱面贴宽约1厘米左右的竹片,外面密缠丝线、革带或藤皮,再在表面髹上红漆或黑漆。杆通长3.29到3.4米,粗2.8至3厘米。其中3件锐殳刃部较长,顶端有尖锋,呈三棱矛状,并在锋后装有带尖刺的铜箍,一侧的刃上皆铸制鸟篆书一行:“曾侯越之用殳。”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惟一一次出土自铭为“殳”的兵器,真正彻底解开了殳的形制之谜。湖南省长沙市战国楚墓出土的殳首,像一个平顶的圆套筒。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殳首在圆套筒顶端呈三角锥状,长约10.5厘米,径2.3~3厘米,深8.9厘米,用以装长木柄。此种殳应为秦始皇卫队的仪仗兵器。以上两种殳都属于仪仗兵器类的晋殳。对于殳之名称的由来和殳实战作用,汉代刘熙的《释名》解释说:“殳,殊也,长丈二尺而无刃,有所撞桎于车上使殊离也。(24)”这就是说,殳主要用于车战,在两军车马交错冲撞时使其分开,故有棱而无刃。今天考古学上东周墓葬的发掘证据表明,汉代刘熙的记载,是将礼仪用的“晋殳”误作先秦车战实用殳了,曾侯乙墓出土的实战用殳,不但有棱,而且有锋利无比的刃。从《释名》对殳的定义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汉代,车战实用的锐殳已然不传。所以,殳的定义应为:殳,车战兵器,分为实战用“锐殳”和仪仗用“晋殳”两类。锐殳刃部较长,多为青铜制,一般呈三棱矛状、锋利异常,可以刺杀; 部厚重,带有尖刺或饰以浮雕纹饰,可以砸击。一些殳在柄上的中前段还套装有第二个带刺的铜箍,晋殳(墓中出土的竹简上称之为“晋”)则无刃仅有铜套。两种兵器的杆均为积竹木 ,即以八棱形木杆为芯,每个棱面贴薄竹片,外面密缠丝线、革带或藤皮,再在表面髹上红漆或黑漆。杆通长3.29到3.4米,粗2.8至3厘米。
铍是古代的一种长兵器,起源于短剑的长柄兵器,过去很多出土的铍兵曾被误作短剑。我国最早的古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著)这样解释铍的概念——“铍者,剑刀镡也(25)”。 铍的外形极似短剑,铍之锋和短剑相同,平脊两刃,铍身断面为六边形,形制极像短剑,长约30~35厘米,后端为扁形或矩形的茎,用以装柄,一般在茎的近端处开有圆孔,以便穿钉固定在长柄上。后装长约3~3.5米的积竹柄或木柄,是一种极其锐利的刺杀兵器。从文献资料看,铍可能起源于殷周之际,盛行于战国秦汉。铍最早被称为“夷矛”,春秋战国时期名称又演变为镁、铍、钛等,东周时代的宋、吴、秦、赵、燕等国长铍盛行,应用很广。这种兵器古书记载颇多,但可惜长期以来一直无完整实物出土。秦俑坑中出土的铜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铜铍和矛的区别,除头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装柄方法不同:矛是将柄纳入矛筒(銎)中,而铍是铍茎插入木柄中,外用绳等捆绑。铍的长柄末端装有铜镡,铍身还配有保护刃部的鞘。西汉时铁兵器逐渐取代青铜兵器,铍亦改为铁制,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铍之(即长柄)有积竹、木柄两类。而铍也有扁茎铜铍和铜铍两种,铜铍主要流行于战国时期的赵、楚等国。扁茎铜铍主要流行于秦国。
短兵:
短兵不需要安装木柄就可以使用。剑,《说文》:“剑,人所带兵也。(26)” 《释名-释兵》:“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27)”说明剑的功能是防身的。先秦时期,中国的兵器一般都用青铜铸造,实战用的都是铜兵器,特别是剑。数量庞大的出土实物证实,用青铜铸剑的历史一直延续到西汉前期,虽然铁器在西周晚期就已经问世了,但是从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的绝大部分仍然是青铜剑,可以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是青铜剑一统天下。根据全国各地出土的实物,归纳分析其长度、外形特点、装饰图案、花纹特征,基本上可分为如下几个系统。
中原系统
历史上把黄河中下游地区称为中原,包括河南、山东和山西、陕西等地区,汉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在上述这些地区内出土的大量青铜剑,有着不同于殷商时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所流行的特征,学术界把这类剑定义为中原古剑。中原古剑始于西周,原始形状为为直身、扁茎、尖锋,茎与身之间无剑格,剑柄需要另外安装。春秋战国时期,这类剑开始发生变化,剑的结构日趋完美,逐渐形成圆首圆茎、茎上有时有箍(箍是为了便于在柄上缠裹丝绳,握持更舒适有利),茎与身之间有剑格、剑身直而中间起脊、剑身的断面为扁三角形、剑锋圆尖的标准是扬。这类剑的另一种式样则保持了西周时扁茎无格的特征,剑身前部有的还略微收细,剑脊有时出现二条或三条,剑身断面为扁平型或菱形,与这类剑一起往往还同时出土很多雕琢精美的玉制品,经研究和复原,全都是剑身和剑鞘上的装饰,这类用玉制部件作装饰的剑称为玉具剑,在汉代十分盛行。玉具剑大部分仍是青铜剑,少数是铁剑或铜柄铁剑。
北方系统:北方系统的青铜剑分布地区很广泛,在今南起河北,北至吉林, 东至朝鲜半岛,西至内蒙古和山西北部等地区都有属于这一类型的出土实物。这一系统的剑内部变化比较多,按照外型特征的差异比较区分,基本可以分成三大类型,每一大型之内又可分为几种或几个支型。
曲柄剑
剑身平直,中脊起棱,曲柄,柄上多数饰几何纹,柄首作羊、马等兽首型,兽首下部一般都有环,柄与剑身之间有时一侧,有时两侧都有凸出的小尖齿,以此作为剑格。这一型剑的实物很少,根据同时出土的其他青铜器的纹饰、器型推测,其年代可以早到商代晚期,这种剑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剑,从以马、羊等动物头作装饰的特点分析,基本可以确定是西北草原游牧民族的物品。
柳叶剑
以其剑身形如柳叶而得名,剑刃平直,中脊起棱,剑身断面呈扁长菱形,与曲柄剑相同,剑身、首、茎都是一次铸成。按剑首、茎的特征,柳叶剑又可分为两种支型。第一种剑剑身和茎之尖有两个尖角外撇的小齿,小齿连两测剑刃处都有缺口,剑茎扁平,有的中间有沟槽,茎首作鸟兽头、蘑菇、梳齿、三蛇纠结等形,茎上饰锯齿、圆点方格、动物、兽面、夔龙等花纹。茎上花纹以前两种为最多,后两种只出现在极少的剑上。第二种剑剑身和茎之间有较明显的向两侧凸出的剑格,格呈长方、椭圆、半月、鸟兽首等形,茎首作椭圆、双环、兽面等形。
曲刃剑
这类剑剑身较宽,剑刃弧曲,茎与身之间没有剑格,根据外形也可分为两种:一种近似柳叶剑,茎与身连为一体,一次铸成;另一种无剑茎,剑脊前长出一段用于安装木柄,木柄的柄首(即茎首)很宽大,与柄成T字型,柄首顶部挖有凹槽,凹槽内嵌有用石料、赤铁矿、磁铁矿、青铜等材料磨制铸造的,或用泥捏烧制的剑柄段加重器,又称“枕状物”或“枕状器”。这两种的剑身都有些像拉长的葫芦,有的在剑身中部向两侧突起尖角,有的全部是曲线。
北方系统
北方系统的青铜剑,无论年代早晚,器型尺寸都比较短小,剑身加剑茎一般在35厘米左右,短的只有25厘米,最长的也没有超过40厘米,在长度上远远落后于其他系统的剑。
巴蜀系统:今天的四川盆地,春秋战国时存在着巴、蜀两个奴隶制王国,流行于这一区域内的青铜剑即称为巴蜀剑。巴蜀剑都是扁茎无格,茎上一般有一至二个穿孔,便于安装木柄时钉钉之用。柄以两块木片夹在剑茎外,用小钉钉合后,外面缠以细绳并髹漆加固。剑身分为两种,一种较宽,中脊成圆柱形隆起,脊侧有的有较宽的血槽,剑身上大都铸有虎皮、半圆形、三瓣花等花纹和手心、花蒂、人头、虎、鸟等符号。另一种较窄、厚,表面无花纹、符号,也没有剑脊和血槽,这种剑有的是双剑,出土时两把插在同一个剑鞘内。巴蜀剑的剑柄都很长,有的剑出土时残存的剑柄就有16.5厘米,据考证最长的可达剑身长的二分之一,根据《汉书》等史籍的记载,这种长柄剑不仅可以手握刺击,必要时还可以投掷杀敌。
西南夷系统
“西南夷”其名,取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战国至西汉中期,在今云南滇池地区和洱海地区是西南少数民族夜郎、且兰、滇、隽、昆明、邛都等民族的聚居地,汉帝国的统治者将其统称为西南夷。西南夷剑根据外差异最显著的特征可分为三大类。
没有剑格的剑、一字型剑格的剑和剑身与剑茎之间有三叉型脊棱的剑。这三个支型的剑,剑茎与剑身都是一体铸成的,茎大部分为圆柱形,少数是扁茎,剑茎的造型千变万化,有的直接用动物和人的形象组成,在剑茎和和身上一般都雕刻有虎、豹、猴、蛇、蛙、花草、人兽相搏等典型的滇池地区青铜文化图案花纹。西南夷剑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铜柄铁剑,尺寸一般比铜剑长,剑首与中原古剑接近,在铜剑茎与铁剑身之间还有一段铜剑身,这段铜剑身有的做成尖齿状剑格,有的在两侧铸有乳钉和小圈,表面铸有花纹,其作用很可能是为了加固铁剑身与铜剑柄的衔接,所以长度有时超过了剑茎。
吴、越、楚铜剑
吴,越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制剑诸侯国,史籍记载两国曾大量生产过“扁之诸剑”和“步光之剑(28)”,这两种剑都因精良绝伦而闻名于世。越灭吴后,又为楚所灭,但是其铸剑的技术代代相传,影响十分广大。七十年代在浙江长兴、雉城、李家巷、吴山一带出土的吴越楚铜剑,虽然在地下埋藏了二千余年,但依然光泽如新锋利无比,完全如史籍中所说的“锋锐锷利,以刺刺入,以击则断”。吴、越、楚铜剑按其外型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种剑在剑身、剑茎和剑格上都铸有花纹,剑格成方形或双耳形,有的接近于中原剑格,剑身有两种,一种从上至下直线收细,一种中部较宽,上部略窄。剑身中间有的起脊,有的脊变成了方棱,这一型剑与西南夷剑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二种剑外型与中原剑完全相同,但剑格装饰比较华丽,剑脊的两侧有血槽,或者是双脊;第三种剑具有西南夷剑的一字型剑格,这类剑外表朴素无任何装饰。
刀为边刃器,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皮之用。殷商的铜刀就脱胎於原始的石刀,并出现了大型的战刀。周代所用的环首长刀,不仅汉代亦用,而且传至日本、朝鲜。汉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复佩剑,可见刀的使用源远流长。《说文》:“刀,兵
② 中国的发明大王是谁越详细越好
洪梅镇乌沙村村民胡润环只有初中学历,却有着5项国家发明专利,三项设备被企业采用,而他研发的自动喂料草绳机更是让他名声鹊起。作为一名普通村民他是如何成为“发明大王”的?今天的《中国梦 我的梦》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胡润环。
上千次试验 研发自动喂料草绳机
在胡润环的工厂里,操作人员正把干稻草放在机械台上,短短几十秒时间,一大捆草绳就编成了。这台神奇的“武器”就是胡润环耗时2年、耗资200多万元、经过1000多次试验研发出来的自动喂料草绳机。
自动喂料草绳机发明人胡润环:“经常跟机械打交道,主要是一个很大的兴趣,从小想做一个机械工程师,现在来说可以说圆了自己的梦想。”
目前,其他一些机械生产草绳每捆要40分钟,而他的草绳机只要5到8分钟,而且工作效率比传统的人工编织和喂料要高出好几倍,操作工序也非常简单。来自新疆的陈女士就慕名前来,打算购买几台机器回去,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新疆采购商陈女士:“感觉这机特别适合我们的需要,我们那儿现在搞绿化,缠树根,它的产能比原来的人工要提高很多,反正我感觉非常理想。”
自动喂料草绳机发明人胡润环:“近期订单比较多,订单去得地方也比较远,比如新疆、内蒙古都会有人来。”
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带来快乐
过去的30多年里,胡润环从学徒到修理工人,后来自己办工厂、搞发明,他想通过这些发明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今年已经51岁的胡润环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发明的道路上不断钻研学习,寻求突破,同时也享受发明带来的快乐,并收获梦想。
自动喂料草绳机发明人胡润环:“做了一些事情出来确实可以帮助那些人找到自己的工作,这是很欣慰的一件事情。”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③ 中国古代的创造发明有哪些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其实中国古代除了这四项发明,还有很多厉害的发明创造,中国古代的科技十分璀璨和精彩,只不过大多数科技发明在长年累月间已不知不觉融入我们的生活,让人们很容易忽视了它们的艰辛的创造过程。下面这些例子都是中国古代的创造。
中
还有,在外国人眼里中国的代名词“瓷器”;天下第一桥“赵州桥”;不用一钉一铆的古代建筑“榫卯”;御敌于万里之外的“长城”等等,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还远远不止这些。它们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展现了古人强大的创造力。它们曾经甚至现在都在影响和改变着这个世界。
④ 中国至今以来发明了多少东西、分别有什么
算数,指南针,火药,造纸术,算盘,地动仪,浑天仪,印刷术,丝绸,陶瓷 。不过每次造出来的东西都被外国人广泛应,如果那时候吧火药用于军事,火许打全世界都不是问题了,放鞭炮真可耻
⑤ 重大发明,急急急!!!!!以前的
新中国20大科技事件
新中国第一个科技规划
毛泽东在1956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叫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革愚蠢无知的命,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要有大批的高级知识分子,要有更多的普通知识分子。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
1956年,周恩来主持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12年规划》),600多名各种门类和学科的科学家参加编制这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科技规划。规划的指导方针是“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并从中进一步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最重要的是确定了6项紧急措施,亦即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布局,高等院校学科及专业的调整,科技队伍的培养方向和使用方式,科技管理的体系和方法,以及我国科技体制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2年科技规划”,是中国科技界公认的重要里程碑。
大庆油田——中国扔掉贫油帽子
1964年5月,彭真视察大庆油田,听王进喜介绍情况
“铁人”王进喜
1959年9月26日,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同镇境内的一口探井喷出了工业油流,根据地质勘探资料推测,这里很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当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庆典前夕,因此取名为“大庆油田”。
1960年初,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名石油科技人员和四万多名职工汇聚大庆,掀开了大庆油田勘探开发大会战的序幕。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批英雄式的人物涌现出来。中国的石油工作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仅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拿下了这座大油田。
到1963年底,随着一罐罐石油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宣布:中国已基本实现了石油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从1976年到2003年,大庆油田连续27年年产5000万吨以上,累计生产原油17亿多吨。如果把这些原油用60吨的油罐车装满,连接起来可绕赤道近10圈。
中国揭开“太空时代”序幕
地地近程导弹
长二丙
探空火箭,其主要任务是把科学仪器、试验部件或实验生物等送到高空,以测量、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研究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和试验新技术的可行性等。
1960年2月19日,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试射成功,开始了中国的“空间时代”。这是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取得的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T—7M”火箭是计划研制的“T—7”探空火箭的模型火箭。研制的目的在于掌握火箭设计、制造和试验技术,创造技术保障条件和培养火箭技术队伍,主要用以研究液体燃料火箭的各项技术和摸索火箭发射场的建设经验等。
这枚火箭的起飞总重量190公斤,总长度5345毫米,箭体直径250毫米。火箭飞行高度8—10公里。
在此之后,我国探空火箭技术迅速发展。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以及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等等相继发射成功。现在,我国火箭已将多艘神舟号飞船送入太空,中国的太空时代已经来临。
断手再植
当年的陈中伟医生
断手断肢再植,一直是国际医学界关注的重大课题。1903年国外就开始了动物实验研究,但直到1963年,这一个重大课题才在几个中国人的手中被突破了。陈中伟、钱允庆等几名中国医师成功接活了一只完全断离的手,在世界医学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1963年严冬,上海青年工人王存柏因操作不慎,被冲床纵向切断左手,鲜血淋漓。受伤的工人及其断手被送到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没有按惯例做截肢处理,他决心将断手接上。连续8个小时的手术,陈中伟等人完成了世界首例断手再植。在此后的几个月里,陈中伟和同事全力以赴闯过道道难关,使这只失而复得的手转危为安,有了正常体温、有了知觉、可以伸屈活动、能提重物、能写字。经过方方面面的测试,证明断手已成功接活。
断手再植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给成千上万不幸的人带来了希望。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氢弹
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致电世界各国政府首脑,阐明中国对于核武器问题的立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967年6月17日,在我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是我国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5年,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经过6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了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结晶。它的结构、生物活性、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向前跨进了重要的一步。开始了用人工合成方法来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新阶段,还推动了我国胰岛素分子空间结构的研究和胰岛索作用原理的研究,使我国的胰岛素研究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体系,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蛋白质和多肽的研究人才。在这项工作完成以后,我国的科学工作者继续改进合成方法,并合成了许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多肽激素,同时进行了更大蛋白质分子的人工合成。胰岛素人工合成的成功,是我国科技人员在奋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祖国在基础研究方面争得的一项世界冠军。这一成果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为我国蛋白质的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实现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我国的空间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卫星事业蓬勃发展。遥感卫星多次发射、回收成功;静止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极轨气象卫星发射成功。这一系列的胜利成果,标志着我国卫星技术在许多重要领域达到了世界水平,表明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卫星事业的道路。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1978年3月18日,党中央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大会拨乱反正,确立了科技工作的正确指导思想,唤来了科技的春天。邓小平在讲话中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著名论断。指出四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教育事业,大力发挥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的革命积极性。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明确肯定我国知识分子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大会闭幕时,8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并由著名播音员虹云当场朗读。会场上顿时响起一阵阵春潮般的掌声。这个书面讲话就成为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名篇力作。
大会制订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草案)》,表彰了826个先进集体,119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及7657项优秀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与个人,向先进集体和个人颁发了奖状。从此,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神州大地涌动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
“中国硅谷”的兴起
1980年10月,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室主任、核聚变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著名的等离子物理学家陈春先,作为中美10名互访科学家到美国考察,他看到美国高速度发展的原因在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特别快,科学家和工程师有一种强烈的创业精神,总是急于把自己的发明、专有技术和知识变成产品。他想,中关村人才密度绝不比旧金山和波士顿地区低,素质也并不差,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把中关村办成中国的硅谷?北京市科协认为陈春先的想法很好,就借给他200元钱,在银行开一个账户。1980年1 2月23日,以陈春先为首的15名中科院科技人员在中关村一个仓库的一角办起了中关村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但却惹来很多非议。说他们是搞歪门邪道,不务正业,腐蚀干部。中央领导力排众议,认为陈春先“带头开创新局面,可能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一方面较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条渠道,使科技人员为四化作贡献。”肯定陈春先等人的“做法是完全对头的 ,应予鼓励。”
北京市政府, 尤其是海淀区政府触动很大,放宽了中关村办公司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京海、四通、信通以及科海等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创立,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1984年底初具规模。
陈春先点燃了科技人员“下海”的火种,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由此而起,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由此而蓬勃发展起来。1999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规划,将在北京形成“一区五园”的科技园区,包括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开发区、丰台科技园区、昌平科技园区和北京电子城。这是大中关村的概念,将用十年时间建成国家级的科技园区。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终结铅与火的时代
传统的报纸图书都是用铅字印刷,离不开“铅”与“火”。一般先用火熔化金属铅,尔后再铸成铅字,这种工艺劳动强度大,污染环境,有碍排字工人身体健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激光技术逐步取代了“铅”与“火”。
1975年5月北京大学开始研制照排系统,由王选教授等主持这项工作。1979年7月27日,在北大汉宇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的计算机房里,科研人员用自已研制的照排系统,在极短的时间内,一次成版地输出一张由各种大小字体组成、版面布局复杂的八开报纸样纸,报头是“汉字信息处理”六个大字。这是首次用激光照排机输出的中文报纸版面。这项成果,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汉字告别铅字印刷开辟了通畅大道,对实现中国新闻出版印刷领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它引起当代世界印刷界的惊叹,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
863计划推进我国高技术发展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的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经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纲要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其总体目标是:集中少部分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创造条件。
通过实施863计划,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技术研究开发的发展战略,完成了高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总体布局。通过实施863计划,建立起一批高技术研究和高技术产品开发的基地,培养、造就了新一代高技术科技队伍,获得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突破了一大批重大关键技术。通过实施863计划,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增强了我国科技实力,部分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延伸,开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我们的加速器,必须保证如期甚至提前完成。邓小平八月十五日
1988年10月16日,中国首台正负电子对撞机在北京建成并首次对撞成功。这项高科技工程的竣工和投入使用,使中国高能加速器技术,一步跨越了20世纪的50、60、70年代,直接进入了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1984年作为国家重点工程之一确定的中美科技合作项目,总投资为2.4亿元,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负责建造。工程建筑总面积达57500平方米,形似一个巨大的“羽毛球拍”,由电子注入器、储存环、探测器、核同步辐射区、计算中心等5个部分组成。整个工程于1984年10月7日在北京西郊破土奠基,1985年10月23日电子直线加速器研制成功,1986年10月23日储存环弯转电磁铁试制成功,1987年12月负电子出束,1988年5月正电子出束,1988年10月16日正负电子计算机整体建成并首次对撞成功,1990年7月21日通过国家验收,迄今为止一直处于稳定运行状态。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是我国科学家继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核潜艇等之后的又一巨大科技成就,得到了世界高能物理学界的高度评价。它能一次对撞成功,表明对撞机的各种设备、部件的质量、安装调试的水平在世界上也属一流。它的建成和对撞成功,为我国粒子物理和同步辐射应用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揭开了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
在对撞机建成后的10年里,我国科学家在这台加速器上不断取得科学成果,其中τ粒子质量测量是国际粒子物理界公认的1992-1993年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中国建成第一个核电站
大亚湾
秦山核电站位于东海之滨杭州湾畔,是中国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1985年3月浇灌第一罐核岛底板混凝土,1991年12月首次并网发电,1994年4月设入商业运行,1995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它的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同时也使中国成为继美、英、法、前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秦山核电站始终坚持自主进行研究设计,同时也十分重视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在建设中,尽量利用国内技术和条件,同时引进了一些国内一时难以解决的关键设备和材料。设备按台件统计,国产占95%,进口占5%;按资金统计,国产占70%,进口占30%。这种建设模式被证明是成功的,对我国以后的核电发展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增强了我们走自主发展核电道路的决心。秦山核电站投入运行10年来,运行业绩良好。
大亚湾核电站位于深圳市东部大亚湾畔,它是我国引进国外资金、设备和技术建设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总投资40亿美元。核电站安装有两台单机容量为984MWe压水堆反应堆机组。
大亚湾核电站1987年8月开工,1994年2月1日和5月6日两台机组先后投入商业营运。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每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度,其中七成电力供应香港,三成电力供应广东电网。
中国接入Internet
钱天白
1990年10月,中国兵器工业部计算所总工程师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前身DDN-NIC(当时尚未正式成立INTERNIC,而是由美国国防部ARPANET网络中心DDN-NIC负责全球互联网络域名和IP地址的分配)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
“中国上网第一人”钱天白教授曾于1987年9月20日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这封电子邮件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C设在北京侧的PAD机,经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国DATEX_P分组网,实现了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通讯速率最初为300bps。
1994年4月20日,中国科技网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中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互联网国家。有关专家预测,在今后2到3年的时间内,中国的网民数量将超过美国,中国将成为第一大互联网国家。
东方魔稻诞生
1964年, 中国湖南省黔阳农校(现安江农校)青年教师袁隆平首先在我国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但经过3年的研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1970年袁隆平及其助手们在海南岛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野败”。到1972年,第一个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培育成功了,继而育成了恢复系。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成功,并立刻显示了它的增产效应,亩产达到623公斤,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1976年后得以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应用。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宣告成功,第二年开始大面积推广。1997年,袁隆平又进行超级杂交稻研究,目前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已经达到,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正在冲刺中。
杂交水稻的育成与应用,为中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和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长期实践证明,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一般增产20%左右,平均单位面积产量由每亩28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近年来杂交水稻常年种植2.1亿亩左右,约占全国水稻面积的一半,而产量则占水稻总产量的近60%。
克隆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
2002年1月19日,我国第一只本土克隆牛在山东曹县出生,之所以被称为我国第一头土生土长的克隆牛,是因为从培育克隆胚胎到克隆胚胎移植都是中国人在我国完成。这次利用我国的胚胎生产和移植技术成功繁殖成活体细胞移植克隆牛,表明我国克隆胚胎工程技术体系的综合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早在2001年9月16日,我国首例克隆牛(胚胎从国外引进)在深圳转基因动物繁育基地顺利出生,但小牛犊刚降生就遭受灭顶之灾——饲养人员喂奶时不慎将奶呛入小牛犊的气管中,导致它在降生1小时20分钟后夭折。
克隆牛的实验成功对畜牧业特别是肉牛和乳牛业具有重大意义,许多优良品种会大批得到复制。利用克隆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加快我国畜牧业品种的改良进程。
中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
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10万个基因。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
1999年9月,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3号染色体上的3000万个碱基对,使中国成为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六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也是参与这一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2000年4月:中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测序工作。
2003年4月14日,美、英、日、德、法、中六国首脑发表了“人类基因组联合宣言”,宣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立伟送上太空。飞船经过绕地球14圈以后,于次日6点23分在内蒙古阿木古郎草原安全着陆,航天员自主走出返回舱,状态良好。 这次航天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完成和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计划和目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开始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命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分别于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和2002年12月29日成功进行了四次无人试验发射。
为按照中国政府10年前确定的载人航天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实现载人航天飞行之后,将继续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实现在太空的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空间飞行器的交汇对接技术;建立空间实验室。
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跻身世界十强
曙光4000A主要技术突破KVM切换系统
2004年6月30日,“863计划”重点项目——“曙光4000A”以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速度成为国内计算能力最强的超级计算机,在之前公布的全球高性能计算机排行榜中,这一计算机系统位列全球第十,创造了中国超级计算机的最好成绩。
“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是国家科技部“十五”“863”计划的重大成果,由中科院计算所、曙光公司、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三方共同研发制造,于2001年启动预研,2004年6月最终研制成功。“曙光4000A”实现了国产超级计算机多项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工业标准机群”的技术增值,在性能价格比和性能功耗比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介绍,“曙光4000A”的主板和大量系统软件均为计算所和曙光公司自主研发,其研究成果实现了多项全球第一,并申请了38项专利,其中包括31项发明专利,这是中国计算技术领域的一大创举。
建成后的“曙光4000A”落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承担包括国家网络、上海基础科研平台和华东地区信息服务三方面的重任,为华东地区各行业提供海量信息处理、信息开发服务和科学研究高性能计算服务。
三大世纪工程
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夜战图
三峡工程2003年6月蓄水至135米以后首次发挥拦洪错峰作用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正式开工。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7年。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等。二期工程6年(1997——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等。导流明渠截流是二期工程转向三期工程建设的重要标志。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届时,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开工——回良玉、梁保华等国家、省市领导为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奠基,2002年12月27日上午,江苏省在扬州市宝应县举行南水北调三阳河、潼河、宝应河工程开工典礼,除扬州外,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山东省施工现场同时举行。这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进入实施阶段。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
⑥ 打捆机报价是怎样的
打捆机报价是2万到3万元。
打捆机是指用来捆草的机械。有如下特点:
一、应用范围广,可对稻草、麦草、棉杆、玉米杆、油菜杆、花生藤。豆杆等秸秆、牧草捡拾打捆;
二、配套功能多,可直接捡拾打捆,也可先割后捡拾打捆,还可以先粉碎再打捆;
三、工作效率高,每天可捡拾打捆120~200亩,产量20~50吨。
18世纪,许多国家的交通运输、农业生产都以马为动力,这样在广大的城市和农村都需要大量的干草来饲养马匹,在运输这些干草时草要压紧、捆实。
1853年,美国的埃默里发明了草打捆机,使草捆结实,方便运输。这种打捆机是一种水平压力机,在打捆箱两端的延伸部分各装一个功能如活塞的挡板。
当把草放在箱内的时候,由马来拉动一套链子和滑轮机构,这样打捆箱两端的挡板做相向运动,从而将草压紧,这种打捆机每小时可打5捆草,每捆重125公斤,它的弊病就是当机器运行时,仍需工人作辅助工作
⑦ 有没有一边收割—边打草捆的收割机
目前还没有专业厂家生产该机具,原理不复杂,主要原因是加装打捆部件后,会引起机械重量不平衡,动力需求发生变化,,,,,
中央电视台 《我爱发明》 有 农民 自行研制了 这样的机械,楼主有兴趣可以看看该电视节目(CCTV官网 或 优酷 都有该节目视频)
⑧ 可以捆人的机器叫什么
打捆机是指用来捆草的机械。有如下特点:
一、应用范围广,可对稻草、麦草、棉杆、玉米杆、油菜杆、花生藤。豆杆等秸秆、牧草捡拾打捆;
二、配套功能多,可直接捡拾打捆,也可先割后捡拾打捆,还可以先粉碎再打捆;
三、工作效率高,每天可捡拾打捆120~200亩,产量20~50吨;
中文名
打捆机
外文名
Bundling machine
性 质
中小型机械
作用
最早的打捆机是用来捆草的
特点
应用广、功能多、效率高
快速
导航
分类
发展
操控维护
特点
作用
最早的打捆机是用来捆草的。
分类
分为液压打捆机和拖拉机拖挂式打捆机,从原来角度来讲又分为玉米秸秆打捆机、麦草打捆机、稻草打捆机等[1] 。
发展
18世纪,许多国家的交通运输、农业生产都以马为动力,这样在广大的城市和农村都需要大量的干草来饲养马匹,在运输这些干草时草要压紧、捆实。1853年,美国的埃默里发明了草打捆机,使草捆结实,方便运输。这种打捆机是一种水平压力机,在打捆箱两端的延伸部分各装一个功能如活塞的挡板,当把草放在箱内的时候,由马来拉动一套链子和滑轮机构,这样打捆箱两端的挡板做相向运动,从而将草压紧,这种打捆机每小时可打5捆草,每捆重125公斤,它的弊病就是当机器运行时,仍需工人作辅助工作[2] 。
1872年,美国的戴德里克在埃默里基础上研制出连续生产的打捆机,在美国和英国取得极大成功,从而加快了生产节奏。
由于需要不断地提高生产能力,1884年,又研制出了蒸汽压力打捆机。这种打捆机将草压成捆后,用人将草捆好,然后自动将草捆弹出。
1871年,美国人沃尔特-伍德获得了钢丝打捆机的专利,在当时这种打捆机是很出色的,还曾经在英国展览过。
1858年,约翰-费-阿普尔比发明了绳子打捆机,但由于绳子的价格昂贵,所以直到20年后这项技术才得以发展,这种打捆机使用方便,机型灵巧。1878年,制造商迪林生产的打捆机采用了阿普尔比的打捆方式。
在1958年以前,打捆机只能把麦捆打成矩形体,1958年美国的艾利斯-查默斯公司把罗托-巴勒研制的圆柱体打捆机投入商品生产,该机可以把麦秆捆成直径为36-56厘米,长0.91米,每捆18--45公斤的圆柱体,这种打捆机有些地方仍在使用。
操控维护
1、按两种捡拾宽度选择,适应不同捡拾宽度作业,实力超强。
2、压缩机构总成设于捡拾器机构总成上部,相同捡拾幅
⑨ 秸秆打捆机的秸秆打捆机的发展
18世纪,许多国家的交通运输、农业生产都以马为动力,这样在广大的城市和农村都需要大量的干草来饲养马匹,在运输这些干草时草要压紧、捆实,1853年,美国的埃默里发明了草打捆机,使草捆的结实,方便了运输。这种打捆机是一种水平压力机,在打捆箱两端的延伸部分各装一个功能如活塞的挡板,当把草放在箱内的时候,由马来拉动一套链子和滑轮机构,这样打捆箱两端的挡板做相向运动,从而将草压紧。这种打捆机每小时可打5捆草,每捆重125公斤,它的弊病就是当机器运行时,仍需工人作辅助工作。
1872年,美国的戴德里克在埃默里基础上研制出连续生产的打捆机,在美国和英国取得极大成功,从而加快了生产节奏。
由于需要不断地提高生产能力,1884年,又研制出了蒸汽压力打捆机,这种打捆机将草压成捆后,用人将草捆好,然后自动将草捆弹出。
1871年,美国人沃尔特-伍德获得了钢丝打捆机的专利,在当时这种打捆机是很出色的,还曾经在英国展览过。
1858年,约翰-费-阿普尔比发明了绳子打捆机,但由于绳子的价格昂贵,所以直到20年后这项技术才得以发展。这种打捆机使用方便,机型灵巧。1878年,制造商迪林生产的打捆机采用了阿普尔比的打捆方式。
在1958年以前,打捆机只能把麦捆打成矩形体,1958年美国的艾利斯-查默斯公司把罗托-巴勒研制的圆柱体打捆机投入商品生产,该机可以把麦秆捆成直径为36-56厘米,长0.91米,每捆18--45公斤的圆柱体。直到现在,这种打捆机有些地方仍在使用。